收缩压17收缩压200舒张压1004脉压066心率092这样正常吗

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临床评价,收缩压和舒张压,舒张压 收缩..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临床评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治疗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哪个重要?-心脑血管用药网
您的位置:&&>&&>&&>&
治疗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哪个重要?
收缩压或舒张压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相关,但收缩压升高导致的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不过在控制收缩压时也要注意舒张压的风险,要避免脉压过大。
药品名称通用名生产商规格单位参考价操作卡托普利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七十味珍珠丸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出现年轻化趋势,给社会健康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高血压包括了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临床上,收缩期高血压远比舒张期高血压常见,收缩期血压也难以控制。因此,部分专家认为,老年高血压只需关注收缩压高血压即可,而不少人认为评估心血管危险尚不能放弃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进行了激烈论证。
论据1:5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主要是收缩压升高:
观察性研究显示,收缩压或舒张压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相关,但近些年,收缩压升高导致的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收缩压增加,而舒张压在50岁左右开始下降,此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是显著增加的。因此,50岁后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增加,舒张期高血压逐渐消失,既然75%的人出现高血压都是在50岁之后,主要是收缩压升高,再把舒张压作为诊断和危险分层的指标就非常不合理。
研究发现,年轻人出现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主要是由于外周阻力动脉和小动脉结构性或功能性狭窄,导致外周阻力升高。随着年龄增加,大动脉病变成为血压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动脉病变使动脉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动脉的缓冲功能减退。因此,年龄越大,收缩压越高,舒张压越低,脉压越大。脉压增大是大动脉病变的指标,也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但单纯评估收缩压已足够,因为很少有收缩压在正常时,脉压增加的情况。重要的是,大动脉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收缩压越高,就越不容易控制。
论据2:以控制收缩压为目标,舒张压不能控制者很少:
很多研究一致的发现,收缩压远比舒张压难以控制,需要更多的药物。这些研究中,舒张压的控制可达100%,而收缩压的控制不足50%,若以控制舒张压为目标则会留下很多的收缩压未能满意控制。因此应以控制收缩压为目标。
论据3:50岁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主要是由收缩压升高所致:
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显示,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时同时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如果舒张压降低是此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进一步降低舒张压将增加危险,而不是降低风险。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群中降低收缩压的安全性和显著的获益,并未发现舒张压下降能抵消收缩压下降带来的获益。相反,与治疗收缩压相关的心血管获益巨大。
论据4:50岁以上患者,仅关注收缩压的益处多多:
首先,收缩压比舒张压更容易准确的测量,能更好的预测危险;其次,患者往往不知道收缩压和舒张压哪个更为重要,而只强调收缩压更为简便,更适合公众教育;再次,很多医生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认识也很混乱,还有很多人在用舒张压指导治疗;最后,对50岁的患者强调收缩压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血压的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虽然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对心血管危险的预测价值最大,尤其是>50岁患者,但现在尚不能放弃舒张压,尤其不能认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无害的,高血压的定义和治疗应同时考虑收缩压及舒张压。要注意,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低者心血管危险最高
论据1:舒张压升高与心血管危险增高有关:
一项纳入9657例无心血管病未接受降压治疗的成人资料分析显示,作为心血管危险因素,收缩压强于舒张压,而且二者联用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用。研究发现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一个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人群中,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者占14%,其心血管危险为正常血压者的2倍。舒张压升高者亦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如男性、吸烟和高体重指数(BMI)。经多变量校正的模型证实了舒张压与心血管危险增高有关。
此外,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报告的一项中国大规模的研究资料也发现,未接受降压治疗的国人中,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心血管事件发病和死亡风险是血压正常组的1.59倍和1.45倍。因此,单纯舒张压升高并非是一种低危情况。
论据2:舒张压降低同样增加心血管危险:
舒张压与心血管危险呈非线性、二次关系(即舒张压升高和降低都增加心血管危险)。经多变量校正后,收缩压高和舒张压低者危险最高,可能与大动脉僵硬度增加有关。例如,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在80-89mmHg的人,经多变量调节的危险为正常血压的2.4倍,而相似的收缩压但舒张压在70~79mmHg之间的人OR增至9,舒张压≥110mmHg者增至7.7。而低舒张压者的危险增加是由于主动脉僵硬度增加,还是冠状动脉及脑灌注减少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论据3:平均动脉压及脉压有重要临床价值
平均动脉压反映了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脉压主要取决于大动脉的可扩张性,以及反射波的高低和传导速度、左室射血和心率。动脉阻力表现为平均动脉压,大动脉僵硬度表现为脉压,用这种“外周阻力和僵硬度模型”能解释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意义。与舒张压和心血管危险呈二次关系则不同,平均动脉压及脉压与心血管呈线性关系。这些资料与以前的几篇研究相符,表明动脉阻力和大动脉僵硬度两者都增加心血管风险。
鉴此,专家建议,在有效控制收缩压的同时,要避免脉压过大,在评估心血管危险时也要关注舒张压。(来源:医师网)
[] [] [] [] [] [] [] [] [] []老人收缩压增大舒张压正常是什么原因
老人收缩压增大舒张压正常是什么原因
09-03-30 &匿名提问 发布
 高血压、糖尿病、衰老等都可以改变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使管壁变硬,弹性变差,动脉扩张,导致脉压增大。一般50岁以后脉压开始增大。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一样,脉压增大是心脑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下,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数值越高,危险性越大。但是,当收缩压高于130毫米汞柱时,收缩压越高,舒张压越低,则危险性越高。如收缩压为160毫米汞柱水平时,75毫米汞柱的舒张压比95毫米汞柱的舒张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12%,这也就是脉压在起作用。其实,收缩压对健康的影响更重要,收缩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将加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40/90是临界值,一般不超过130/80,前者是收缩压,后者为舒张压 测量血压时会有两个值:收缩压(大的那个)、舒张压(小的那个) 收缩压:一个心动周期内 心室收缩和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大值 舒张压:一个心动周期内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大值 两者的差值为脉压 三个指标改变(高低)都是不正常的 1。增大:由于每搏输出量增加引起收缩压比舒张压增大的多 导致脉压增大 或者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 动脉硬化导致收缩压上升而舒张压下降 脉压增高 缩小:心率加快 舒张压上升比收缩压多 外周阻力上升 同上 外周阻力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的阻力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 收缩压比舒张压下降的多 2。人体在运动完可以出现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现象 表明心脏供血能力增加 收缩能力增加 也可为病理变化 3。说明心室舒张能力减弱 或者大动脉血管病变 个别人运动后也可出现此类现象 心室舒张不好 长期会导致心力衰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指标相关性分析--《浙江医学》2004年08期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指标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高血压病住院患者进行脉压及心率变异指标分析。结果(1)不同的脉压组中,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同。(2)脉压与心率变异指标: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每5mi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6、-0.277、-0.361,其P0.05、0.01、0.001。结论在脉压较大患者中,患者的年龄较大,女性患者的比例较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高,且提示自主神经系统与脉压变化相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544.1【正文快照】:
脉压(pulsepressure,PP)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在与高血压病相关的靶器官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用动脉平均压、收缩压或舒张压等指标更为明显犤1犦。自主神经活动与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关,采用心率变异(HRV)分析被公认为是判断自主神经活动的定量指标犤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国伟,潘光秀;[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唐可,吴宗贵,陈琴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赵贵辛,李慧心,温立春,孙桂华,李莉,王一凡,时向东,李艳双;[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储伟,方玉强,杨成明;[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周永军,卢智远,牛中奇,孔令锋;[J];电子质量;2004年12期
李翊锐,王竹生;[J];临床医学;1999年07期
鲁闻燕,俞申妹;[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3期
颜元清,王若松,邓庆华,屠伟峰;[J];广东医学;2001年06期
林甲宜,顾东方,刘国松,罗莉;[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林继军,宋维,王安珈;[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群一;[D];浙江大学;2004年
冯金芝;[D];复旦大学;2004年
陈永利;[D];浙江大学;2006年
陈英;[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王松涛;[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登峰;[D];浙江大学;2003年
王利;[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李小明;[D];中南大学;2003年
林达吉;[D];暨南大学;2003年
方红;[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龚红武;[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刘革命;[D];福建中医学院;2003年
管强;[D];昆明医学院;2003年
任延波;[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李馨;[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志新;[J];河北医学;2005年11期
席丽丽,李志枚,马茂儒,甘继宏,吴亚平;[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05期
区曦,李渝芬,李虹,曾少颖;[J];实用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郑杭玲;[J];心电学杂志;1997年03期
缪燕,张象贤;[J];心电学杂志;2002年03期
陈国柱;曾力群;何炯红;罗荣;徐敏;;[J];高血压杂志;2006年08期
杨建民;路方红;金世宽;赵颖馨;孙尚文;王舒健;周晓红;;[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年09期
吴桂贤!100029,吴兆苏!100029,刘静!100029,曾哲淳!100029,王文化!100029,秦兰萍!100029,刘军!100029,刘飒!10002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7期
杨鹏麟,徐定修,张素勤;[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6期
张慧芳,佟淑玲;[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丽莉;张鸿婷;左军;姜艳辉;田源;运锋;;[J];中医药信息;2011年04期
李锡雪;李东;于铁链;马延贺;李锋坦;;[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8期
王洪涛;张军;苏菲菲;于亮;王彬;范博渊;郑强荪;柳荫;;[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08期
冀舒文;巢惠民;高斌;陈旺;;[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3期
曹建新;王一民;杨诚;王鹏;王帅;;[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9期
蓝云锋;李泱;;[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代永红;;[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唐文军;雷涛;倪爱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冯医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4年01期
唐文军;倪爱珍;雷涛;;[J];临床荟萃;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繁荣;王偕莲;刘永碧;;[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李锡雪;于铁链;李东;万征;孙跃民;;[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曾繁荣;王偕莲;刘永碧;;[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石如海;杨春;;[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施陈刚;李上共;张怀勤;赵玉香;;[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白梅;郭春风;张琳;王红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石如海;杨春;;[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姜慧珍;;[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白梅;彭瑞华;;[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肖冬萍;何为;余传祥;;[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晓玲;[N];家庭医生报;2004年
宪柯;[N];四川科技报;2008年
许卯;[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美国心脏数理研究院技术总监
R[N];科技日报;2008年
张林;[N];健康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锋鹏;[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马丽;[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杜娟;[D];浙江大学;2006年
谢元芳;[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袁建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王洪涛;[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周祁娜;[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陈奎孚;[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陈柯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陈玮;[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建国;[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柴珍珍;[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米小龙;[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戴朝晖;[D];中南大学;2008年
曾利;[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李红伟;[D];吉林大学;2008年
赵金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刘杰;[D];吉林大学;2005年
胡烨文;[D];浙江大学;2009年
刘莹;[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缩压200舒张压1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