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属于有氧运动吗中的入定有什么益处

瑜伽的哲学
瑜伽的哲学
----《佛教文化》
 瑜伽,它是东方最为古老的精神性观念。它既有哲学性的思考,又有着深厚的生理学基础。不过,说起来,它虽然与哲学有关,但并不只是关心某种教理原则,它也要讨论诸如“为什么”或者“因为……所以”之类的疑惑与探求,但那并不是瑜伽学的重点。说到底,瑜伽只是某种实践,是某种关于身体状态的仪式,其中有的说到身体处在什么姿势最好,最为适宜,什么办法、方法与技巧可以使身心最为安适等。
  《薄伽梵歌》提到了不同的瑜伽技巧,但它强调的是业瑜伽(Karma
Yoga,亦可译为工作瑜伽)。这部经典说到“如果你有什么特权,那就是努力工作,而不是享受果实;永远不要把工作的结果当作你的出发点;决不要停止你的工作。以神的名义工作吧,放弃一切私欲,不要为成功或失败烦恼。能有这样的心境,就是瑜伽”。
  《卡托普尼莎》(Kathopnishad)经典是这样描绘瑜伽的:“当诸根已经安止,当心中不起一念,当意识的波浪平息下来,古时的圣智者都认为,致此,瑜伽便到了胜境。这里的瑜伽便被定义为对感官与心意的稳定的驾驭与控制。得此瑜伽的人也就是不起任何幻念的圣者。
  按B.K.艾因杰(Iyenger)的说法,瑜伽是一种保持心灵寂然不动的方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能量才能引向创造性的渠道。这种情况就像用堤坝和水渠来引导一条湍急的河水,目的地为了利用水的能量,让它为耕作或者工业服务。人的心灵也是这样,一旦受到控制,它就成为了平静的水库,表面上不起波澜但却蓄有巨大的能量。
  瑜伽这个词本身来自梵语的词根“yuj”。汉译的词汇通常只用“相应”,也就是“结合”的意思。它来自“轭具”或者“连接”“连结”之类。因此瑜伽通常会被认为是一门能够将有限与无限结合起来的学科,或者说,是一种把“有限的灵魂”与“最高的灵魂”结合起来的方法。在《圣雄甘地的薄伽梵歌》一书中,作者宣称“瑜伽只是意味着‘轭制身体、精神与灵魂的全部力量,使服从于神’;它也意味着对理性、心智、情感和意志都加以控制或调伏。”这位渊博的学者说,瑜伽有助于人们达到某种精神状态,令他可以不偏不倚地观察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这种生活是喜是忧,是苦是乐。瑜伽的前提不一定是有神论,以往,修行瑜伽者可以自己决定以哪个神为本尊;今天修习瑜伽已经是完全世俗的活动了。
  一、瑜伽的起源&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摩提默尔爵士领导的考古队发现的。如今我们知道它已经有了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印度河流域的出土的古代文明遗物明显地显示出,五千年前,这个地方的印度先人就已经懂得用瑜伽来驾驭自己的身与心了。有的泥制印章上刻出一个带牛角的人物,其坐姿就是一个难度颇大的瑜伽步骤。那个人物,今天的人们认为就是最早的湿婆神的形象了。&
  水处瑜伽( Yoga
Narayana),又叫那罗延瑜伽。是成就瑜伽密的一个具体步骤。也是得到大乐的基本手段。按照佛教或者印度教中的密宗手法言,所谓大乐就是舍除对财产(artha)或者一切世俗事物的贪爱,并凭修习瑜伽而获得喜乐(kama)或者功德(
dharma,亦称法乐)。印度的各种《往事书》对于水处瑜伽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称其为“根本自性道”,有的称为“室利维地亚(意为圣学)”,也有的称为“拉丽塔”这最后一个名字指的是密教的所有女神。“水处瑜伽”意谓一个修持此瑜伽的人,处在深深的水中,“nara”就是“水”的意思,而“ayana”就是“处、境地、阶次”的意思。印度哲学或者神话中,世界由无形向有形的转变,有一个采取水的形式的原初神祗,他就叫“那罗延”神。那罗延神代表了最高的喜乐,他坐在莲花座中,有的时候,这莲花座也指的是一种姿势。处于寂定中的那罗延合上双目返身内视,完全地沉浸在内在的光芒四射的喜悦当中。这里的这个瑜伽之神那罗延的圣像也就代表了瑜伽成就当中的寂静与安祥。这尊像属于十世纪,像上的毗斯奴神采取的就是那罗延瑜伽的姿态:结跏趺座,踞莲花上,身著花曼,缨络饰胸。
  事实上,按照传统的说法,湿婆神一开始显化时就成为瑜伽和怛陀罗的形式。直观地讲,湿婆就是瑜伽之神,说得玄一些,湿婆甩处的寂定状态,正好表明了在一切不生当中蕴含有能生万物的巨大的性力。性力,是怛陀罗的能量核心。当然,三位一体的另外一位神——毗斯奴,也有他的瑜伽印(瑜伽姿态)。持这种入定印的毗斯奴被称为“瑜伽那罗延”或者“水处瑜伽”
,这种形态的入定的毗斯奴是最高的瑜伽观想对象。
  二、数论瑜伽(Sankhya-Yoga)
  就印度宗教哲学的流派而言,最先提到“瑜伽”这个说法的还是数论派。
数论哲学是一个一开始就关心“智觉(buddhi)”的体系,这里的“觉”指的是“心”。据说,数论的“数”也就从数字生起一起的意思。如果这样,印度人很早就有认为世界的生成是源于抽象的数字的!按照数论的宇宙生成论,演化始于某种“瑜伽”系统哲学的一些种子。这样的“瑜伽”就叫“数论瑜伽”。这套哲学认为世界从根本上看有两个实体——自性和神我,或者叫自然与精神,或者叫做自然与心灵、自然与灵魂。
  数论哲学认为,一当自性同神我结合起来,就会从自性中流出无限多样的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借用佛教的说法,由于神我的扰动,一切万法生于自性。神我是无形无相的,只有藉助自性,它才能显现。在数论的哲学中,由自性而生出宇宙万物的过程称作“变易、回转、发展(parinama)”,如果这种本源是精神生的,那这种“流出”或“发展”,也就是意识的生产了。嗬,够玄的吧?这种“回转”或者“衍化”的根据源于两种正反的力量,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便是“阴”与“阳”两种力量了。阴阳二者也是藉瑜伽才结合起来的。如果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这就是湿婆神和他的性力的结合,这里,他的性力根据又是阴性的,表现为“雪山神女(Parvati)”。这是西藏密宗的无上瑜伽理论的源头了,也许?
  瑜伽学说因为有了数论,便获得了哲学或者玄学的形态。按照这种哲学,宇宙的生成与消灭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先出现于世,而后再分解,分解殆尽,重新生成。原始的数论学说当中并没有神的地位。数论在印度思想中起源最早,以后的各家哲学,当然也包括佛教的哲学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今天的印度宗教当中,神我(音译就称“富楼沙”,佛经里面就译成“丈夫”。例如,佛教相宗的大师世亲菩萨就是在一个地名也叫“富楼沙”的城市里长大的),已经被人格化为湿婆,而性力则成为了萨克蒂女神。而宇宙的产生则因为湿婆与这位女神的结合。瑜伽哲学在后来的发展当中,也有的人认为代表阴阳这两种力量的是毗斯奴和他的拉克希米,后者也叫吉祥天女。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藏传佛教当中,这种阴阳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宇宙的核心观念。藏语中,这称作“Yab
Yum”,还是“阴阳”,也可以译为“男女”。
  这里要注意的是:那个叫做“雪山女神”的“Pracriti”虽然是通过与男性的结合而创世的,但据说,世界还是缘于她自己的展开或扩散与扩展。这种扩展性是她所独占独享的功德能力,它完满地表现在性力活动当中,是阴阳结合的产物。这里也隐喻地表达了佛教无上瑜伽密的哲学。胎藏中的种子一旦获得性力,就会发展、膨胀、扩散,这也就是宇宙的产生过程了。
  三、波檀迦腻(Patanjali) 与他的《瑜伽经》
  最早把瑜伽术加以哲学化的是波檀迦腻。他这个工作也大量吸收了佛教的与耆那教的观念。但他的哲学基础,整个地说起来,还是没有离开数论的一套说法。当然他也做了最有意义的改造工作。在数论的自性与神我的哲学说法体系当中,
波檀迦腻添加了“Purushavishesha(遍照者、遍见遍观者)”,从他所说的意思看,那就是大神了。波檀迦腻从来没有在他的作品中证明过,这个大神存在的依据在哪里。也未说明这个大神究竟是什么含意。毫无疑问,他是真心实意地相信后者的实在性的。他信奉这个神,他依靠这尊神。
 按波檀迦腻的说法,这个“遍照者”是瑜伽的最高神祗,他认为当我们发出“(Aum)”这个声音时,就已经称呼了遍照者的尊名。“”这个音的梵文,也就是佛教密宗最受敬畏也被认为最有灵验的六字真言的第一——、嘛、呢、叭、祢、中为首的那个。这是一切曼陀罗当中最为有效和一个字音。从发声学的角度看,这个音的圆满要涉及嘴唇、上颚、咽喉,声音一直上升到脑门甚至颅顶……。按照波檀迦腻的说法,“”这个声音的发音要求同'Purushavishesha'
(遍照者)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声音圆满,一样会响彻到三界之外。他说一切世间的众生只要心口相应,通过“”这个音都可最高的自在天主共鸣,从而得到解脱。而要做到这一步,瑜伽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哇赛,波檀迦腻就是这么讲的!不管怎么样,波檀迦腻第一个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提出:“”这个声音是独立的潜在的能生万物的实在者!
  古代的印度艺术当中,这个终极性的实在与神祗,可以在瑜伽当中得到象征的表现。印度人称它为“Tribhanga”,译成中文雅一点叫做“三曲线”,俗一点便是“三道弯”。这种特别的表现法藉三个部位组成:头、躯干、腿——它们分别朝着三个方向,于是构成一个三折的曲线。大腿和胯骨向中,躯干向左,而头再微微地偏向右边。这是一个非常抒情的、梦幻的同时非常优雅的姿态。身体的这三个曲线据说象征了三界的对比性存在。在梵文当中,“Tribhanga”与“Triloka”(三界)是直观地联接起来的。人身的三部分,就象征了宇宙的上中下三界。而读者可以从上面的那个梵文字母“Aum”看出,它也包含了三个曲线!
  四、波檀迦腻所说的“八步瑜伽”
  当然,波檀迦腻的成就不只在玄学化的瑜伽理论上,而更在瑜伽的实践当中。在他看来瑜伽其实是心灵与肉体的练习技巧,也是一套实践的哲学。正确的讲,瑜伽是元心理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今天的瑜伽已经吸收了所有在印度历史上存在于各地的这种心理-生理的技巧与理论。大致说来,今天印度的瑜伽分为这么八个部分或阶次:
  1、 自制瑜伽(Yama, or Self-Control):
  它包含五部分:
  a、无害即不杀害生命
  b、信实无妄即不说谎
  c、不与不取即不偷窃
  d、清净不淫
  e、不贪不蓄财物
  这里的关键是不要贪著任何可能引起欲求喜欢的东西。
  2、 禁戒瑜伽(Niyama, or Rules for Regulating Life):
  上面的禁止是一般性的,禁戒瑜伽是适用于修行者个人的戒行要求。它们也有五者:
  a、清净(shaucha),包括常以水净身;食用清洁食物;保持心灵清净,与人交往,不起纷诤、不起嗔恚、和颜悦色、不厌他人的任何举止言谈;
  b、 知足安乐(santosha)
  c、能行苦行(tapas)
  d、持诵经典(svadhyaya)
  e、持定常观自在天神(Ishvara pranidhana)
   3、 阿萨那瑜伽或者体姿瑜伽(Asanas or Body Postures):
  这也不妨称为体操瑜伽,因为它教导的是修瑜伽的人如何锻炼身体的四肢,并使人的心理上得到轻松与愉悦,有利于进入精神上的安宁。据说,阿萨那瑜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阿萨那”是“体姿、体态”的意思。它的主要目的是使肌肉、神经和全身的腺体得到锻炼。通过这种锻炼,至少身体中的这几个部位或系统是不会生病的。印度人认为身体只是灵魂的容器。阿萨那瑜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这个容器。
  《瑜伽经》中多处都详尽地谈到了“阿萨那”的种类。关于这种身体姿态的研讨在以后的印度艺术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例如,通常在《瑜伽经》中提到的坐姿有许多。“Tadasana”有许多是这种瑜伽练习当中第一个姿势,它的意思是如山一样地伟岸、挺拔、笔直,毫不动摇。因此,这个如山瑜伽是一种站着修习的瑜伽。在印度的瑜伽艺术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到它的是耆那教教主的说法。在印度的一些宗教壁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修习这种瑜伽的男男女女,笔直地立在那里,像是一棵棵挺拔的树木。(参见右边的这个尊佛象)
  所谓“大山坐”在今天世界各地的瑜伽馆中都会有人教授。修习者站立不动,保持平衡。两个膝盖并拢,臀部提起,挺胸收腹,但在意念上又要保持胸部的自然。双肩水平地展开,胸部与肩随呼吸的节奏或收或放。脊柱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脖子保持端正的姿势,目光平视前方。手臂自然向下,但有意识地贴近两胁,它们不是松弛地无意识地下垂,意念中它们如同在用功,手指则是绷紧的,用力地指向下方。&
南印度各处的青铜神像,只要是女像,无论是雪山神女,还是吉祥天女或者是悉达,都是一只手臂向上扬起,握有或鲜花或别的什么法器;另一只手沿体侧下垂。而我们平时在自然站立时,如果觉得身体的姿态自然舒适,我们的手指是不会采取这个姿势的。手指分开,手臂向下,伸过膝盖,不只是为了美学的表现,不只是为了看上去优雅。在很大的程度上它与印度瑜伽的姿态有关,手指四面分开的形态是为了保持待机而动,因此它们是充满能量的。
  瑜伽坐姿中也有很简单的,如这里的这个跏趺坐。
  为什么行瑜伽者都要采取这个跏趺的姿势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几千年前,当瑜伽产生的时候,印度人多半都还是坐在地上的,至多有一个蒲团一样的东西垫着。据说这个姿势能够使人的注意力集中,也容易令脊柱保持直立的状态。的确所有的瑜伽经典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修瑜伽禅定的人应该尽可能挺直身体坐着。波檀迦腻说:“坐直身体是为了得轻安,也为了心情愉悦。要真正地达到这一步,修瑜伽者必须尽量放松,心不著想,但要专念那个无边无际的境界。”
  结跏趺坐还有一个可以从哲学方面来看的理由。我们的身体内部有生命之风也就是生之气息在流动。生命的风有从指端泄出的倾向,但如果我们的腿是迭放的,特别如果我们将腿盘成了莲花座的形状,这据说是一个“密闭的循环场所”,它的特点就是气不外泄。能量的不散失保证了修行者的健康与功力的增长。
  莲花座是佛教或印度瑜伽的主要的坐姿之一。所有的印度神祗只要在禅定当中都会是这种姿态。采取这样的姿态不只是生理上使身体保持适度的紧张,以利于激发内部的能量;在心理上也透出了深刻的寂定和内在的平静。处在莲花座中的瑜伽行者已经象征了这门古老艺术的内在真实。肯定了一个与外部世界相应的内在的圆满境界。莲花坐的姿势要求,迭放的的腿上的两脚应该是脚底朝上。从通常刻画鹿野苑或者伽耶菩提树下的半入定的佛陀的形象看,结跏趺坐的佛陀在这个姿势上是轻安与喜悦的。一方面他沉浸在禅悦当中,一方面又可以说法布道。因此,莲花坐的瑜伽姿势是可以自由地入定与出定的。
  就印度而言,所有的宗教派别在采取禅定方面倒是没有多大的分歧的。他们通常并不会固执地守这种或者那种瑜伽姿势。多宗教的造像上看,无论是佛陀,还是雪山女神,或是耆那教的苦修者,或是湿婆大神,或是被大象礼敬的吉祥天女,只要在定中,多半都会是这个姿势——莲花坐上的入定或者半入定形态。
  从艺术的角度看,还有一种在密教里非常普遍的瑜伽形式,称作“金刚坐”或“金刚座”的。这个姿势要求双腿并拢,双膝著地。臀部就放在脚后跟上。这种姿势除了适合禅定,也适合消化——这当然是针对今天的修瑜伽者而言的。“这种姿势有利于提升化食的火,”古代日本武士这么评价修禅时人们爱采用的瑜伽姿势。旁边的这位日本武士就是这么坐着的。
金刚座的益处很大,在修行当中使用极广。如果有的人对于结跏趺坐不能适应,他可以先取这种同样事功半功倍的瑜伽姿势。据说,凡是通过莲花坐能够获得的好处,只要遵守多见座得法,也可以同样获得的。
  这里值得提一句,
所谓的“Parvatasana”是“大山坐”的意思,中国的译经僧人肯定会称为“须弥坐”。它的意思也就是双手上举,手指反扣,在头顶上成为拱门状。
  这话说起来有点复杂,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的弥勒像显然是取的瑜伽须弥座式吧。
  4、 调息瑜伽或者息出息入瑜伽(Pranayama) or Breath-Control:
  梵语当中,Prana的意思即是息,也就是气息,转指呼吸时的气出气入。汉地的佛教当中,安世高在东汉末年来中国时所传的就是这么一种禅的基础功夫,也就叫数息观。修此瑜伽的人默念气息的出入次数。在印度,这种修持法还包括把气息视为生命力当作观想的对象。在梵语中间,Ayama
意味着控制气息,使一个呼吸过程尽量变慢,越慢越好。这就有点像我们中国道家的“龟息”或者“胎息”了。据说,有的得成就者能够一口气进入持续竟然达到十分钟之久的。印度的调息瑜伽,意谓修持者必须均匀地悠长而缓慢地把呼吸过程放得极慢极慢,从中体会生命的节律。这样调息瑜伽也就自然包含了三个步骤:
  a、 息入,梵文称为Puraka。
  b、息出,梵文称为Rechaka。
  c、持息,梵文称为Kumbhaka。
  调息瑜伽是呼吸的科学。它可以达到控制生命之轮的运转速律。《强制瑜伽灯明》的书中警告修习者:
  就像狮子、大象、老虎要非常小心地一步步地调伏,对于呼吸的控制也得一步步地慢慢来。调息这样的事必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不能超出生理的极限,还必须得到明师的指点。
  按照严格的印度瑜伽。修习者对于自己生命的衡量不是以天日甚至不是以小时来计算的,而是以呼吸之间来计量的。因此他必须谨慎地计算自己呼吸的节律。只要他能够控制气息的出入,他就可以轻易地调整自己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理上说,他就已经不再从属于人在本能上的贪求了。这样一来,他的心也就获得自由,于是他的身体也就成为了易于修习奢摩他的容器。
  如同风吹掉了燃烧着的木材表面的灰尘,火焰便会炽盛,一旦通过调息瑜伽的工夫而剔除了肉体内部的灰尘,共中的圣火也就会炽盛地燃烧,内在的光明也就释放出来。
  商羯罗上师这么解释调息瑜伽的哲学含义:
  真正的息出或吐息的意思就是从心中空除一切虚幻的心相,以实现‘我即阿持曼’。真正实现了‘我即大梵
’‘大梵即我’,也就是入息的真正意义。至于‘持息’,也就是真正保持不动的内心在‘大梵即我’的意念上。什么是调息?此即调息。
  “息”是我们有限的有待的肉体之身内的生命力,或者是生之气息。内在的息与外在的宇宙之风是相通的。无所不在的宇宙之风也就是永恒的不动的“大梵”或者“大我”。因此,调息说到底,也就是取得与“大梵之息(Brahmanda-prana)”的均衡。
  印度17世纪时的神秘主义诗人叫做卡里巴爱肯(Kariba Ekken)的说过:
  如果你要培养内部宁静的精神,先得调整你的呼吸;因为只有控制了呼吸,心才能安顿下来;呼吸如果失序,烦恼自然就会生出。所以,百事之先,重在调息。息静则心软,心软则神安。
  人的本性就像是驾在一群奔马后面的车子。气息与欲望都是这群奔马中的一匹。车的动向取决于那力量最大的一匹马。如果呼吸能够受控制,欲望便屈服了。人的五欲如果置于瑜伽行者的控制之下,诸种感官也就受到调伏。五根不乱,心境自安。因此,修瑜伽者若能有所成就,首先是要控制气息的出入,由此而控制如猴子一样不份的人心。事实上,修行者在持调息瑜伽时,双眼是合上的,那是为了不让外部事物从眼涌入扰乱内心。《强制瑜伽灯明》上面说:“一当气息和心识合而为一,无分无别,则不可说的喜乐由中生起”。(该书第四品第30偈)
  不用说,调息的瑜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夫。在为它为其他的一些复杂的瑜伽提供了最为基要的东西。数息的禅定——数息观是中国经典中最为熟悉的了。这种瑜伽工夫从公元前二世纪以来就流行于整个西北印度,并且从那里传遍了中亚,以及我们中国人说的西域,再从那里传到我们的汉地内地。佛经上经常说到的迦湿弥罗的禅师都是数息观的的老手。
  关于这种数息或者调息的瑜伽。今天的瑜伽师会这样说:“印度的所有表演艺术都有强调气息控制的内容。看印度的艺术不能只看表演和技巧,更要体会它们的内在运动。就瑜伽而言,只有体会才能感受到生命力,也才能体味到生命之风在表演者的身上流动,从他们的指端喷射出生命之光来。瑜伽是为了获得内在的觉悟,但这宝贵的一瞬间的超越,只能采取这样的身体形式。我们要通过体会,才能知道何以修行者必须控制气息,可以修成他们内部的微细身,才能引出由几天细身而来的内在的光。总之,数息的或者调息的瑜伽,是激发生命力与内在领悟的基础”。
  5、 制感瑜伽或者息诸根瑜伽(Pratyahara):
  如果人的内在欲望与他的感官的驰骋是相伴而行的,那么只要通过白发气息抑制了诸根的向外扩张,人的内心的宁静与依存于宁静的智慧就有可能显发。而数息工夫正是有利于止息诸根,把人的注意力转向内部自身。诸根不动,人主能够摆脱贪欲的支配。专注地在气息的出入上下工夫,自然而然地就削弱了感官的欲求,也就杜绝了外部对象的干扰。在调息的瑜伽是很有成效的,但也是比较不容易掌握的。至少,今天瑜伽学校中,教授得法的老师还真不多。
  6、专注瑜伽或执持瑜伽(Dharana or Concentration):
  《大婆罗多》中已经有这种瑜伽,有点像是我们佛教当中的“止观”里面的“止”,汉译经典中说,奢摩他(Samathi)曰止,止者,
止心一处, 不作恶也。
  印度的禅定传到中国可以分为七种,其中的奢摩他禅法是第一种。德洛拉老师(Dronacharya)是国王儿子们的师傅。有一次他想让王子们比试箭艺。他让王子们拉弓射箭之前,先画了个鸟的眼睛一样大小的箭靶在树上。让那些男孩告诉他箭靶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描绘了一下他所看见的靶子。有的说是树杆上的一个疤,有的说是一只鸟眼,还有说是各种异想天开的东西。轮到《薄伽梵歌》中的那位英雄叫做阿周那的王子上场时,他只是说那是一只鸟的眼睛。不用说,也是阿周那的箭一下中的。为什么这样呢?经书上讲,因为他修专注瑜伽,所以他有不同寻常的眼力。
  瑜伽的姿势是对身体的锻炼与制服,而专注瑜伽则是对于心的锻炼与制服。专注瑜伽可以有效地制服感官向外扩张的倾向。在老师的指导下,修瑜伽者可以达到第六阶次的执持瑜伽,或者也可以称为保持瑜伽。到了这种境地,也就到了我们中国佛教中的禅法中经常说到的心注一境的地步——全部心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完全地沉浸在所观想的事上。人的心境如果这样的单一、纯净与专注,如果手边有什么事务,他都肯定是无往不胜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日本禅中的剑道、花道一类也就没有什么不可理喻的了。
  7、禅定瑜伽或者静虑瑜伽(Dhyana or Meditation):
  如同水在容器,无处不至,随器就形。到了这种境地的修瑜伽者也能够与所观想的对象完全契合,无分无别,也就是彻底地同一。如果他的心智指向的是所观想的本尊神,那他就能够与神合而为一,这正是印度的宗教中多半都会有的理想目标——梵我合一。
  把油从一个碗注入另一个碗,我们可以看到稳定的一股油柱。不急不缓,从容而下。禅定工夫,如果成熟,也如一股油柱,持续平稳,汉译佛经中称为“心注一境”,就是这个境地,它引起的就是深深的静虑。佛教当中有一种对“禅定”的译法,叫做“等引”,等者,谓前后一样。引者,谓前导后随。静虑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稳定不变的心理状态。印度的瑜伽师通常会说:“如果电流是稳定的,那么它所流过的灯泡也稳定地发出光芒。修瑜伽者如果心中的静虑如油而注,前后相续,那么他的智慧就会发光。他的身体、他的呼吸、感官、心、识、自我都会在所观想的对象上整合起来,融合起来”。
  印度的瑜伽师有时也以佛陀为例。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就是凭藉甚深的静虑功夫才证得菩提的。佛教当中也有一个专门的“禅定印”(Dhyana
  8、三昧瑜伽或者三摩地瑜伽(Samadhi):
  修习瑜伽的人到了这个阶段也就到最胜境地。这是禅的顶峰,进入这样的境地,他的身与心也都如同无梦的睡眠一样。甚至不会知道自己存在。他的心智与感官也都平息下来。但他的领悟力又仍然是敏锐的,待机而发的。嗬,不太容易理解吧,亲爱的读者。
  修行者处在这样的境地当中,他所礼拜的所思虑的是那个他由中流衍出来的无形无象的大梵本体。他呼吸但不知道自己在呼吸,他虽然存在着,但又消融在那使他存在的大我中间。他心中的的那个神我,比芥子还小,但又充满了无所不至的空界。这样的境界,就是修瑜伽者的体会。
  当我与梵完全融合到一起无分无别时,也就没有了见者和所见者,没有了主观与客观。把三摩地的体会同别的经验作比较,古代的圣者感慨地说:“Neti!
Neti!”意为:“不是这个,不是那个。”只能用如如来称呼它。其根本的用意在于表明:三摩地境界是超言绝相的,是无待的,无可比拟的。修习瑜伽的人可以体味它,却无法向他人传达它——因此,这就是三昧,也就是极致,也就是胜地。在此,能知与所知、能量与所量、自我与世界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就像光与焰二者无法区分一样。
 佛教在十一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步消失,但它在消失以前已经在我国的西藏取得了新的根据地。于是印度的传统瑜伽修行法也随佛教传入西藏。当然,此前印度的传统瑜伽修定方式也在更早的时候,大约公元前后,随天竺或中亚来的传法僧人流入了我国汉地。从瑜伽修行的传统看,中国方面一直认为“瑜伽”的“相应”义有五个方面: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此中显宗多“取理相应”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唯识之理,也就是瑜伽唯识之学。密教取“与行相应”和“与果相应”之义,这就是瑜伽三密的瑜伽了。就行而言,就是瑜伽的实践学问。它可以上溯到佛在世时所传授的禅定之学;就果而言,瑜伽修行在世间的层面可以“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而在出世的层面说,瑜伽的相应,多指速证菩提,即身成佛。在藏传的密教中,因为是直接受印度密教的影响,也就带有更多的秘密含义。但其瑜伽法中深奥的密不示人的一面,仍然一依基本的佛教哲理,与大乘佛教定学的哲学背景并无多大的出入。这里我们也就介绍一下佛教金刚乘中的瑜伽定法。
  佛教的密教强调的是直取佛果,简捷方便,因此也称作道果法,或者果乘法。这样的修行法因为一上来就直趣根本益处,所以不为一般人的心智可以理解,因此才是密法。但即令是秘密法,仍然保留了佛教共法的内容,比如它仍然强调悲智双运,强调利乐众生。藏传佛教一再地警告那些企图借道果法谋私利的人,说如果他们利用佛法追求神异炫术,骗人聚财,那是要堕金刚地狱的。金刚地狱是比阿鼻地狱还要可怕还要难以脱出的地狱。一方面,道果法对于修行藏密瑜伽的人有更高的首先要求,另一方面,也有更大的难度,没有合格的道德高尚的上师,修此法而得解脱,犹如想要吹沙成米,化水为蜜。
  菩提心(Bodhicitta)是瑜伽法的关键
  藏密中的瑜伽定法也称“神瑜伽”或者“本尊瑜伽”。瑜伽是一套工夫,是一套技术,但佛教从古到今都是解生脱死的圣教法,其中强调的是智慧解脱。智慧有觉悟的功效,觉悟的依据在“菩提心”。大乘与密乘佛教都讲菩提心,但其含义有别。“菩提心”即是大悲心。大乘的菩提心是权宜的、导人入菩提的方便法门。密乘则要求这种“菩提心”应该是智慧与般若如一、觉空不二的境界。说到“空”,原始佛教中的修定法是为了证得我空与法空,汉传的大乘佛教因为以龙树的胜义空为依据,因此讲空有不二;藏传的金刚乘也依龙树的基本原理成立,因此同样坚决反对“执空执有”的偏见,也宣称断灭空要堕地狱,若人执空为有,同样不得解脱。
  汉传的大乘佛教以为众生的佛性本有,也就是如来藏遍在一切。对于藏传密教言,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是修瑜伽的内在依据。如来藏的起源似乎来自大乘空宗的思想系统以外。汉传当中,《胜鬘经》(Srimaladevisimhanada
Sutra)就对如来藏称赞备至。但其在印度的真正起源,我们还不太清楚。它在印度很有势力,这是没有无疑问。如上所说,如来色身(真身rupakaya)在瑜伽法中得到相对的肯定,法身界
(dharmakayadhatu)
也是金刚乘根本的终极的追求。但格鲁派(黄教)并不承认如来藏的说法。他们只是在二谛的基础上承认修色身为权宜手段。但它讲的色身已经不是凡夫的五蕴之身,而主要指的是佛的真身,这在佛教的三身理论当中,意谓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亦即真身)所在。
  大乘与密乘的瑜伽修行的区别,汉地大乘通常强调自般若胜慧得解脱,汉传当中的禅宗,起初也讲禅法,但那是在南宗禅成立以前,到了六祖以后,不看经不坐禅,也就是不修瑜伽法一度成为禅门的共识。而在藏传佛教当中,看经修行的途径虽然保留下来,但更重视的是密法修行。藏传称前者为“显教显乘”(Sutrayana经乘),称后者为“密教密乘”(Tantrayana)。先显后密,由显入密,是通常的教学路子。当然,显是方便法,密教是究竟法。所以是究竟法,因为它直趣佛果,当下能够证得菩提心或者法身界。法身是最高的般若,要修般若智慧,就要采取最有效的静心的法:除了修习空观,还有辅助手段调息之类,也就涉及瑜伽。但如果从金刚乘的角度来看,修空观也只是去除我执和随我执而来的一切贪爱,而应该增进的是如同如来色身一样的体质。为此必须也可以运用一切手段发展身体的生理的心理的各个方面,瑜伽的“万千法门”就是从这里引入的。这个“万千法门”也就是藏密中的诸如“拙火定”“扎龙”等的修炼法,在印度,它也被称作“神瑜伽”。神瑜伽的修炼法在外延上已经超出了汉地的大乘佛教的定法,而部分地与汉地佛教密法相重合。
  值得强调的是,金刚乘中的瑜伽习者因为其宗教目标,已经不再是为修定法而习瑜伽,更不单纯为“强身健体”,尽管客观上这种修习法有健身的功用。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为了得到”本尊现前,合而为一”。它以直趣道果为目标,因此称为
“果乘法”(the Effect Vehicle),正好与修因达果的方法相对。后者便称为“因乘法”(the Cause
Vehicle)。
  佛教金刚乘的修习者大致有两类:一种是为得证菩提果,也就是实现自己的佛性;另外一种是为了修利他行,以慈悲益世。大乘佛教,以及金刚乘佛教都主张悲智双运。因之修习色身也不能废除利他的世间行。印度今天的瑜伽者的伦理道德也包括了“业瑜伽”或者称“工作瑜伽”的内容。那意思就是要服务社会与服务大众。就金刚乘自身言,他们也主张十种善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智慧、方便、力等等。因此“乐空不二”便是这种瑜伽修法的哲学背景。
  藏密神瑜伽法的轮廓
藏密当中,格鲁派与噶举派的“神瑜伽”大致相同。宁玛派因为是藏传佛教中的古旧派而保留了不少独特的地方。格鲁派与噶举派当中的瑜伽基础是“固心法”,也就相当于我们汉地人所熟悉的静心法。汉地禅法有止观二门,一般而论止观并不专门区别开来。但若过细地讲,止与观还是有所区别的。“固心法”也在功能上相当于“止”法(即奢摩他Samatha)。藏地的瑜伽法因为其宗教功能而有真正的秘密的成分,学习这种神瑜伽的弟子必须在老师的主持下发愿立誓,如果把修法泄露给不当知道的人,是要堕阿鼻地狱的。与此相应,瑜伽法因为秘密,也就要特别小心,老师的传授如果不得法,学生的学习如果有失误,都是很危险的事。藏密瑜伽法还强调利他甚于自利。因此,其宗教道德属性也还是非常强烈的。
  藏地的瑜伽法要求有“筑基”的工作。这种入门在藏语中称为“龙佐(&&ndro)”。龙佐分为四个初阶、四个胜境的步骤。初阶指修习不净想,厌弃世俗,逃离世间,出离轮回;胜境则如同发菩提心,利乐众生。具体步骤为:发清净意、种菩提心,持咒111111遍;其次再持金刚萨埵神咒100遍,以扫除一切魔障;再次,供养曼荼罗;最后才是请瑜伽上师并以诵六字神咒而得喜乐。完成“龙佐”的仪式,才能进入曼荼罗的观想。宁玛派的瑜伽法大致相同,但他们的观想曼荼罗这个步骤在“龙佐”仪式之先。
  下面简单说一说时轮成就密续瑜伽法(Kalachakra Tantra Sadhana)。
  藏密当中的秘密成就法有好几种,涉及不同的本尊坛场观想的修法也就相应有好多种。如格鲁派的密法分为四个层次:业密、行密、瑜伽密和无上瑜伽密。无上瑜伽密的经典之一便是《时轮密续》,它所讲的便是是如何得到瑜伽成就。粗略地讲,这里有三皈立誓、发菩提心和七次灌顶。其成就也分两步:生起与圆满。生起阶段,瑜伽士必须通过观想和供养将自己与神合一;圆满阶段,瑜伽士得修六种瑜伽成就法。观想当中,瑜伽士得通过观想打通经络明点(气穴),借助调动身中的“风(prana)”,打通右、左、中三个脉道。令身心和谐内外澄明。
瑜伽法的生起阶段,瑜伽士必须以供养、观想和筑坛场作为基本手段。坛场又称清净场。坛场可以是上师用沙或其他颜料来布置,也可以是画师或织师的作品(织成的或绘出的作品),但都得由上师以作法仪式来认可来加持。开始正式修炼以后,瑜伽士便观想自己对于时轮金刚或者他的明妃的追求,令自己与本尊合一。同时在此过程中作内外供养——思想上的以及实际上的供养。一百字的金刚萨埵神咒也是这个时候要持诵的。按照上师们自己的说法,这一百个字中间,最有神力的根本性的是“唵”这个音,时轮金刚及其明妃的合身就是从其中生出来的。象征这一合身及其巨大能力的便是风、心以及红白菩提心露的结合。至此,“最胜业(无所不摧无所不克的力能)”便开始生出,“智萨埵”(j&anasattvas)于是转化为“三摩耶萨埵”(samayasattvas)。于是成就便可以达成,而且真实无妄。伴随这种成就的辅助手段还要有五部忿怒金刚的护持,和上师配合呈请的本尊的七步灌顶。
  接下来,瑜伽士就可以修习“甘露瑜伽”了。这一阶段的修炼成就体现在得四种“喜乐”:“白甘露”必须藉时轮金刚及其明妃因结合所生的炽热而融化,从时轮金刚(此时的瑜伽士已经就是时轮金刚的合体)顶门倾注而下,经中脉而直达男根的端点;“微妙瑜伽”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喜乐,此时,“白甘露”再从中脉下部返回,来到金刚神的顶门。此一循环的终了便意味生起阶段的结束。一句话,与金刚本尊合而为一,只是破除染秽而已,此时的瑜伽士还处在生起的阶段。
  按照无上瑜伽密的说法,真正的并非想像的与金刚本尊的合体还在下一步中才能实现。它有待于能够进入圆满阶段的瑜伽士,通过心理和生理的调节方法,直接唤起心轮(heart
chakra)中的微细风,并在接下来的六步瑜伽法中一步步地接近并最终实现内外大空的菩提。这六步是:第一,在顶轮产生一个属于时轮金刚男女身的宝室(窍室),并调动微细风从中脉入此室,这叫做“收缩瑜伽”或“龟缩瑜伽”。第二,“寂止瑜伽”,瑜伽士固守时轮金刚男女身的宝室,作坚固定想;第三,“调御瑜伽”,瑜伽士的精神注意力从顶窍转到脐轮上,并凭藉诵金刚密咒和调息,引入细微风,此风会点燃“内火(gtum
mo)”并熔炼“白甘露”;第四,炼化的“白甘露”被引导经中脉而向下,唤起四种喜乐;第五,“持守瑜伽”,甘露沿中脉自下返上,生出四种喜乐和大智;第六,也就是最后,“三昧瑜伽”,脐轮上生出真实无妄的宝室空窍。通过稳固在男根端点上的白甘露,稳固在顶门上的红甘露,借助真而无妄的明妃,得无上喜乐。21600滴白甘露和同样数量的红甘露汇入中脉。每一滴甘露都引生喜乐,于是断除轮回世间的粗大风息。瑜伽士便得解脱菩提从而成佛。
  从上面一段复杂而细密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瑜伽修炼法在印度教的背景下与在佛教的修持方法中,有着相距甚远的差别。今天在印度流行的,特别是在欧美各地传播的瑜伽健身法,已经远离了宗教修持的含义,当然它也具有更多的美学价值的意义。而以藏传密教为主的佛教瑜伽修持法中,仍然保留了转染成净,离生死轮回的解脱宗旨。简而言之,佛教的瑜伽在从印度向中国传布的过程当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三学中的定学(包含瑜伽法在内)在汉地一度被慧学(也就是教下之学)所掩,而在藏地佛教里,慧学主要在显教中得以强调,最终成为了密教瑜伽法的基础和前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属于有氧运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