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历史调查报告

2.12社会历史小调查同步素材1(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2.12社会历史小调查同步素材1(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2​.2​社​会​历​史​小​调​查​同​步​素​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初二(9)班历史作业调查情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初二(9)班历史作业调查情况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请你读读下面这段关于深圳发生巨变的调查报告:在珠江口伶仃洋东岸..
请你读读下面这段关于深圳发生巨变的调查报告: 在珠江口伶仃洋东岸,与香港新界山水相连处,有一座世人瞩目的新兴城市——深圳日至20日,我来到这里通过走访、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了它的变迁历史。 20多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后进地区——宝安县城。破旧的渔村,不足500米长的马路凹凸不平,市容脏乱,水电供应紧张,电话仅500门。农药厂、农械厂等分布在镇周围,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每年都有大量青壮年劳力外流。因为贫穷,国民党当局在香港架起高倍望远镜,成为让人“观光”大陆“水深火热”的地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高速建设,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外贸出口总额逐年上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汇集点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谈到深圳发生巨变'的原因,当地人说……
——摘编自一位中学生的历史作业
&请回答:&(1)这是一位同学尚未写完的调查报告,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在你的补充中必须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分析深圳发生巨变的原因;二是为调查报告下一个简短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探索中艰难地发展着。请你简要地分析在这段时期,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任举一个事例并加以说明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月考题
(1)提示:要紧扣改革开放政策展开分析,允许有自已的观点,但必须思想健康,有理有据。结论必须明确,符合实际。 (2)提示:可以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方面选取一点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意思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请你读读下面这段关于深圳发生巨变的调查报告:在珠江口伶仃洋东岸..”主要考查你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
大跃进运动:年全国范围里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运动逐渐停止。大跃进运动的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大跃进运动:1、形成原因:(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2)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3)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4)国内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2、表现:(1)农业方面,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并开始大办人民公社,有的虚报水稻亩产65127公斤。(2)工业方面,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破坏了环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3、影响:“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大跃进时期宣传画:&人民公社制度:“大跃进”期间创造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1958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将高级社合并为大社,受到毛泽东肯定,后来被统一称为人民公社。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扩大与翻版的,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1.一“大”二“公”规模大,在全国农村盛行,把农民的一切全部收归公社所有。2.把农、工、商、学、兵结合在一起,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3.强化自给型经济。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区别: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农村建立的标志;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其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人民公社化的影响: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办人民公社超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人民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前提是把所有东西交出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1、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2、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内容: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14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2、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3、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4、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现相似题
与“请你读读下面这段关于深圳发生巨变的调查报告:在珠江口伶仃洋东岸..”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2209873848619489303117548778《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与分析》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12XKT-ZXLS089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
阅读理解能力&&
调查& 分析
本课题题目是《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试图通过对目前在校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历史学习中阅读理解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日常教育中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还存在那些具体问题,并通过调查分析寻找一些针对性强、有效性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结题报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课题背景及界定。本课题研究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中要求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教育,结合普通中学的教育现状,为真正实现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背景下开展的,力图通过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其次,理论依据及意义。《历史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从哪些方面去培养都作了具体的要求,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培养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过程经过理论学习准备阶段、方案研究实施、后期总结三个阶段。其中方案研究实施阶段为主题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问卷普查,了解情况。第二,对问卷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第三,组会交流,找出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典型调研分析。第五,以多种形式、多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性试验。第六,成果展评。第七,整理资料,总结调研。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调研分析法、课堂实践等多种方法。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与成效。具体了解了中学生现阶段在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面的状况,分析了日常教学中在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出了一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存在问题及改进。培养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以及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地总结改进。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调查分析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切入点,进而形成一整套积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将会继续我们的调产分析研究,期待能够拿出一套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素质、能力教育已成为重点,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从最基础的能力—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抓起,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西安市自2006年中考加入历史以后,虽以开卷形式考试,但能力考查力度不断在加大。尤其是从2011年以后所有的试题呈现的方式都是: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对历史阅读能力的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侧重识记发展到侧重理解和运用,解决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试题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多样,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课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新情境进行观察、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表述、论证,解决历史进程中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真正实现了阅读能力、观察、分析、理解等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对历史的课堂教育指明了方向,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再不注重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会给我们的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目前基础教育面临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与分析”这一研究课题。,拟从八年级和高一年级开始对中学生当前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对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能有所启示和借鉴;也希望通过分析探究能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新模式。
(二)界定
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能从特定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较为科学、准确地认识史料深刻内涵的能力。根据对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深刻研究,阅读理解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阅读、阐述与评价,其中阅读能力就是:1、能够准确地分析材料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含义;2、能够将材料合理归类;3能够按照历史要素对材料进行概念分析,概括出历史要素的各个部分;4、能够概括出材料的实质或性质;5、能够同时分析几种材料或观点,并能概括其异同点(广度要求)。阐述能力就是:1、能够用清晰的、有条理的书面语言表达;2、能够掌握史论结合的阐述方法;3、能够根据历史问题的要求迅速组织材料,进行阐述;4、能够对历史观点迅速作出价值判断或因果判断,并能迅速阐述自己的观点;5、能够独自分析历史观点,提出条理清晰的解释。评价能力就是:1、能够依据历史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事物的地位、进步性或局限性;2、能够对历史事物、历史观点进行理论分析,评价其局限性与客观性;3、能够评判不同人物对历史事物的解释、评价;4、能够确定自己评价历史事物标准;5、能够在评价历史观点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具体的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这是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对材料有个基本的掌握,能够抓住材料中关键地字、词和句,特别是有关对时间、地点、人物等的表述,如“这段时间”、“期间”等等;“理解”不是简单的一知半解,而是要真正领会。
能力要求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透过材料现象理解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能力要求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来临更需要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中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的基础。而阅读理解能力则是学生发展必备的最基础学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在现代社会,阅读和写作是每个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本领,其中最根本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这也是获取知识和精神养料的基本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因此,阅读态度和阅读能力,是学生有效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保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就会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而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读者具有良好的阅读态度、主动的认知心理,同时也要求读者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认知能力和语篇分析判断等能力。
2、政策依据: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对能力的要求,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被放在了最基础的位置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就是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全面的思维理解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二)意义
&&&&&&&1、从中学生身心、学习历史的状况看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自主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单纯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反复的科学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分析、理解就要比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重要得多。所以教师应积极地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不断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并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由过去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寻找到乐趣,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真正实现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2、从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这是根据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结合中学生现状而对中学生提出来的,初中学生毕业后,从事专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是少数,大多数人仍面临着自学历史的问题。所以要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了对能力的要求,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被放在了最基础的位置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就是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全面的思维理解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一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从历史常规课堂教学看
近年来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改革,中学的历史教材无论哪个版本涉及的内容都是综合多样的,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且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和历史故事,这些内容使得课本的阅读量不断增大,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些内容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一一讲到,学生如果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严重的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199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其后,又向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口号。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1995
年,美国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家庭参与”等措施,并用立法的方式,将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法律化。英国开展了“阅读是基础”(RIF,Reading
Fundamental)的全民运动,核心是“为了孩子成为终生的读者”。可见,阅读能力在公民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业已成为世界教育关注的共同话题。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A.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此阶段已经如期完成。期间,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关理论知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研究方向。
B.方案研究实施阶段
&(1)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阶段研究调查计划,开展实质性调查研究。
(2)选定研究主体,进行前期摸底调查。
(3)反复讨论、制定问卷(一),调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及基本情况,发放、收集调查问卷。
(4)详细、认真进行问卷分析。
(5)定期交流课题调查研究进展,做好阶段小结。
(6)针对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
(7)研究讨论、制定问卷(二),具体了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讨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这一阶段目标已于基本完成。
&&&C.后期总结阶段
在此阶段中,召开课题小组会议,对前期调查总结,要求每个课题教师分头整理自己进行课题研究时的过程性资料,依据开题报告的预设成果,开始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汇总;同时,进一步从理论方面,梳理整个研究的过程,申请课题结题,填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设置调查问卷,分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分两类,学生问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关于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情况的了解,如:阅读的兴趣、阅读种类、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以及学生对教师当前教学的看法和对后期教师教学的期望、建议、设想等等的调查。教师问卷主要对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对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面的落实情况,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有什么好的设想等方面的调查。
2、文献研究法:把我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直观呈现法:命制历史材料题试卷。通过检测,归纳、分析材料阅读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因素。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的、独特的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低下是长时期多方因素造成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进而没有形成阅读习惯;
二是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基本心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畏难情绪,尽管90%以上的学生都明白阅读理解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都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很重视。但在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态度是畏缩的、消极的,甚至有一部分还是害怕的,是迫于压力硬着头皮而“尽力去做”的,很少有积极主动的;
三是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且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阅读理解方法掌握不足;表现在:1、中学生不能理解所给材料表述的主要内容,对于文言文、白话文材料和一些关于世界史的直译材料。学生读几遍都不能理解材料的真实内涵,理解不了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材料不会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在解析数字或图象史料或史料题时,不会观察数字的变化和图的内涵,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以及与与课本相关的知识。2、学生在进行材料阅读时,审题不清、不仔细,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答题方向不明,盲目作答。3、在阅读理解中,不能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抽象思维(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比较差。4、阅读理解材料后,依据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论证说明时出现的问题很严重,最突出的就是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针对性较差,缺乏简捷、精练,语言表述不清,归纳概括能力欠缺,口语化倾向严重。
(二)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为更好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也尝试了一些做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2&教师以身作则,让阅读所释放出的魅力感染学生。3.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家长的职责是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但阅读是一项较难实施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二 有效使用教材,把教材当材料
1走进教材——变“教材”为“材料”。
阅读目录索引,了解教材基本线索、单元之间的联系、感知历史脉络;阅读单元提示,进行专题突破;阅读教材、掌握知识、构建框架,培养能力。
2走出教材——创设情境 延伸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拓展、延伸教材,使教材与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3回归教材——落实基础 强化能力。既要要落实基础知识,又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同时还要掌握阶段特征。
教给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方法。审题是正确解答材料题的关键,很多学生困惑的起点就在于审题不清,审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步骤:1、审提示语:提示语往往是限定答案内容的关键词,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比如,“根据材料”的提示,就不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审限定语:一般包括时间限定、地点限定、主题限定,材料题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主题限定,比如,“从积极的角度分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等。3、审问题语:“原因”“背景”“内容”“影响”“评价”“比较”“归纳”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语,正确理解这些问题语的内容对于正确解答材料题有很大的帮助。4、审赋分:“赋分”与答案的设置有很直接的关系,赋分较多的问题答案必然多,相反亦然。4分的问题一般有两个或者四个答案,这些都是解答试题的必要信息。
(三)通过课题组一年的调查分析,寻找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专项训练,所参加调查研究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四)锻炼和培养了教师,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分析与交流,课题组教师渐渐转变了教学的理念,开始从课堂教学和课后两方面入手,展开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在与学生和课题组成员不断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中,汲取他人的长处,听取学生和同事的建议,从而进一步的思考与完善我们的调研步骤。每次进行大胆的尝试后,老师们能静心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能更及时地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实验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
1.教学任务紧,进行调查分析的时间不够充裕。课题组教师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以期能使调查分析顺利进行并如期结题。
部分学生对这次调查认识不清,态度不端正,出现了一些无效的问卷。&&&&&&&&&&
3、在问卷调查中主要涉及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的途径等内容,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有些表面化。
4、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对阅读理解不够重视。
5、这次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情况的分析,在如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做的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日常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不断改进,能寻找到切实有效的,可实际操作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陕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制订2012.3
3、《西安市2010年中考历史教学研讨》2010.10
4、《西安市2011年中考历史教学研讨》2011.10
5、关鸿羽、白铭欣主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2000.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评审
6、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7、吴永军主编.《新课程新各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赵克礼主编 《.历史教学论(第二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杨惠:《》
《贵州教育》 2011年第12期
10、柳晓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中学历史课堂学法指导》《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年第11期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