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诚信社会与当代大学生生如何践行诚信道德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民无信不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之本,立德之源。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做诚信之表率。然而,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让人担忧:抄袭作业论文、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无故拖欠学费住宿费的也大有人在;部分贷款读书的贫困大学生视国家的资助为“免费的午餐”,其资信状况堪忧;说假话、不守信诺的行为已不再为众多大学生所不耻……。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天之骄子”的众多大学生在“诚信危机”中沦陷。我们不否认大学生主流道德是好的,但大学生诚信状况每况愈下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挽救大学生于诚信危难之中,是摆在各高校以及教育者面前亟代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诚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其意义重大。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文人墨客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流传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千金一诺”的佳话与美谈不绝于史,广为流传。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精神,全体人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加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巨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
&2001年,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行建设和加强。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建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也把诚信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这一指导思想为高校确定了今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同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作为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诚信意识的形成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能积极地促进全社会“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共识的逐步形成,为和谐社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塑造拥有健全人格、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合格大学生的良方
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有赖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在努力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其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从提倡诚实守信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对于构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诚信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其诚信素质的提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道德需求,必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诚信危机”之原因分析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用“诚信危机”来概括并不为过。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主观原因
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责任意识薄弱、思辨与分析能力欠缺是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有很多优点,如:文化层次较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思想开放,传统保守的观念较少;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等。但也存在众多缺陷: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细心呵护下成长,虽然生理上已成熟但不少人心理素质并不成熟,经常表现出以我独尊、心理逆反、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等弊病;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社会阅历浅,对社会上多种不良现象缺乏清晰认识,容易将一些负面的现象当成社会的本质;他们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薄弱,在“义”与“利”面前往往选择后者;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他们缺乏冷静的思辨分析能力,加上自控能力较弱,容易迷失方向,放松对自己的自律。种种自身原因综合作用,导致遭遇诚信沦陷。
(二)客观因素
1、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负面效应的影响是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经济根源。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性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及经济利益意识,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法制尚不健全以及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受市场自发性和市场主体趋利性特点所影响的市场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造假售假”、“偷税漏税”等非诚信行为,使整个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一种道德失范的状态。市场经济利益杠杆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侵蚀着市场中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将其魔爪伸向了曾经是“一方净土”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及行为选择等产生不良影响,致使大学生们向市场不诚信行为“看齐”,做出种种失范行为。
2、现行道德教育体制的弊端是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先天性不足
纵观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体制,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虽然高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但在实际行动中却片面地强调智育教育,而基本或完全忽视德育教育,无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又存在着“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观念,高校常常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结合在—起,有时甚至将两者混为—谈,更甚者以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忽视个人品质的“诚”,道德教育屈从于政治需要,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弱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忽视个人道德的完善。德育教育的弱化,其结果必然影响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诱发“诚信危机”。
3、健全有效的诚信维护制度供给缺乏是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后天性不足。
健全有效的诚信维护制度供给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上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维护诚信的法律法规。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这一制度的欠缺,导致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收益和鼓励,守信收益小,失信者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和谴责,失信成本低;二是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和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欠缺。高校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的欠缺,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由于制度的缺陷,往往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破坏诚信原则,其不良形象的树立给涉世不深、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大学生以误导,产生诚信滑坡现象。
4、社会负面意识形态的侵蚀是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形成了诚信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被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违背诚信最基本要求的格言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匮乏。现实社会中,受市场经济利益杠杆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西方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也形成了众多诚信功利主义、诚信虚无主义等与诚信价值理念相背离的价值观念,如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德,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讲诚信者往往吃亏。”历史积淀中带有“世袭”观念的残余遗毒以及现实社会中的负面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它动摇了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基础,导致遭遇信用“瓶颈”。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建设和实现。这一体系的实现有赖于七大重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组织系统
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组织系统,需要抓好两支队伍即主体组织和辅助组织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主体组织。从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院)领导到院(系)领导再到辅导员、班主任,是这只队伍三个重要的构成环节。而要将这只队伍建设好,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应该加强队伍领导。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与明智决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与指引。其次要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环节的建设。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必须选择素质水平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并具有较强教育管理能力的人员充当。
同时要注重辅助组织—学生组织的建设。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是学生自律性组织,其在学生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不仅能在教育者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而且他们自身良好诚信形象的“榜样效应”能有力地带动身边的同学,共筑诚信大堤。
(二)思想观念系统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更新高校以及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做到:
第一,彻底摒弃“重智育轻德育”“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落后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必须坚持智育与德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同时,在加强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要树立大教育观,突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论道德的空洞说教。
第二,牢固树立诚信品牌意识。要充分认识到诚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道德金律、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撑;要把诚信作为高校和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注重学生和教职工诚信意识的培养;要把诚信建设摆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首位,将诚信作为一种文化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发扬,极力打造诚信品牌。
第三,与时俱进,善于思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确把握时代赋予诚信的新内涵,“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并不断研究和探索诚信原则理论上的新观念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增强诚信教育工作效果。
第四,增强法制意识。要赋予诚信法律精神,要以诚信教育推动法制建设,用法制规范诚信教育。两者相得益彰,方能取得“双赢”。
(三)制度系统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面对如今大学生诚信维护制度的欠缺,应该尽快建立健全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相适应的诚信制度系统,使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1、完善高校规章制度
首先,必须要在法律法规既定的价值和目的框架内来制定高校的规章制度,决不能允许有任何任意性因素的存在而破坏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公正公平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贯彻诚信原则,不偏不倚,不弄虚作假,有章必循。高校规章制度只有做到合法合理,体现诚信原则,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
其次,高校规章制度的完善要注重全面性,使其成为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高校规章制度具有多层次性,既有规范高校自身行为的制度,又有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教育管理的制度。要全面完善高校各项规章制度,把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性与强制性,督促高校、教职工以及大学生诚信行为。
2、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
通过引入社会信用评估等级指标,并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
(1)订立《大学生诚信公约》。该公约以大学生为主体共同参加签订,以诚实信用为原则,内容可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这种规范虽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正因为它是大学生自发订立的一种自律性的规范,而更显约束力,能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诚信意识。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生活情况及经济状况”、“日常表现及品行说明”、“素质拓展情况”、“信用卡使用情况”、“信用评价等级及说明”、“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库》,实现电子化管理。该档案应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真实全面的描述,要突出其重要性,将其与学生的各项评比、入党以及毕业推荐等直接挂钩,必要时可连同学生档案一并移交用人单位。作为一份宝贵的个人资源,诚信档案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身份证与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这样,学生才会珍惜它、维护它,才会自觉地诚信行为,争取在诚信档案中留下良好的信用记录。
(3)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诚信评价部门,以诚信档案为依据,建立一系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诚信指标,并据此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开展信用评价,全面分析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和水平。同时可设立以大学生诚信素质和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学分,将其作为大学生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大学生是否为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在注重高校诚信制度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和非法律性质的信用管理体系在内的社会诚信制度,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能为高校诚信制度的建立提供经验借鉴,而高校诚信制度是社会诚信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两者相互衔接,才能延长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链,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保障。
(四)教育管理系统
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核心系统。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必须依靠深入有效的教育管理。因此,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原则,积极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系统的形成。
1、以“两课”德育阵地为依托,加强教书育人
&“两课”蕴含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诚信知识的传授与教育,需要做到:
其一,课程设置应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可实事求是地开辟一些新的课程,以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譬如复旦大学从2001年起已开设了一门《信用教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其二,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现代高等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应该注入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内容,增加时代性。同时还可增加一些如人生道路的选择、婚姻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处理等专题内容,增加针对性和现实性。
其三,教学方法应具多样性。“两课”教学不能仅依靠单纯的灌输式讲授方法进行,应同时提倡案例教学,采取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把“灌输”和“疏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警、自励、自省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的规范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
在内心形成诚信道德行为的动因,
养成诚信的行为规范。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诚信教育社会化,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地感受到诚信的价值,更有利于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其四,要充分发挥“两课”中各门课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如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指导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法律基础课的知识,使学生懂得诚信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属于法律范畴,遵守诚信原则是法律义务,违反诚信原则可能构成违法行为,甚至会受到法律制裁,从而增强学生的诚信法制意识。
当然,在除“两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
2、高目标,低起点,加强管理育人。
加强管理育人要以“高目标,低起点”为原则,即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提出“高目标”,从“低起点”入手进行管理。
(1)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学生,从学生的基本行为抓起,从纠正他们的一言一行做起,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2)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同时要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3)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诚信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无人售报”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辟诚信论坛,要求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讨论;聘请事业成功的校友或社会人士做“诚信与成功”的报告、演讲,让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以及定期召开诚信主题班会、讨论会等,让学生自己解析诚信,认识诚信;对得到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讲座,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回报意识等。
3、无微不至,体贴入怀,加强服务育人
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从无微不至,体贴入怀的服务中进行加强。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服务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服务主体自身诚信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在服务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因此,应该大力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和提高学生餐饮质量,加强对后勤员工有关文明礼仪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懂得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需求,能够真正地和学生打交道,力争用优质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服务形象来影响学生。服务主体只有率先垂范,处处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才会取信于服务对象,才能用自己的“真心、热心、耐心、细心”赢得学生的“舒心、顺心、放心、开心”。
(3)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服务。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等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等,充分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克服从众、侥幸、不平衡等不良心理,形成健全人格,有效防止失信行为发生。
当然,在进行诚信“他育”的时候,也要注重学生的“自育”。要组建各种学生自育自理组织、团体,通过教育者的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环境系统
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告诉我们: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诚信环境对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信教育环境系统的形成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的建设。
1、加大投入,完善诚信教育硬环境建设。
硬环境的建设是指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的场地和设施,美化校园环境,充实图书资料,开通有线电视与网络等无形资源信息渠道,开辟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这些硬件环境的建设完善,为开展多渠道、形式多样化的诚信教育创造了条件。
2、想方设法,完善诚信教育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的建设是指要形成以诚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诚信校园,并加强对校外诚信环境的净化,营造校内外良好的诚信氛围。
要形成以诚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需要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借助校园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如以“920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内容,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与诚信“亲密接触”;大力推进学风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等。在利用“无形之手”进行诚信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可用“有形”的方式让诚信“看得见摸得着”,如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诚信的雕塑,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用诚信命名校园设施等,让诚信的身影充满整个校园,让诚信的警钟时刻敲响。校园诚信文化氛围的形成,可以让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培养其诚信美德。
同时,人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大门向社会敞开,大学生从封闭的“象牙塔”走出,开始较多地接触社会。社会上大量非诚信“病毒”向高校传染,使大学生在校园内受到的诚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还必须加强包括家庭在内的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建设。家庭成员首先应该讲诚信,努力营造家庭诚信氛围,使大学生在诚信家庭中成长。在社会中还应大力倡导“知诚信,重诚信,讲诚信”的社会风气,通过各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系统的建设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诚信大气候的形成,需要加强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像“家庭、学校、社会育人互动论坛”形式的活动,集三者之力,共塑大学生诚信品格。
(六)引导系统
1、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科学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才能牢固奠定大学生讲诚信的思想基础。
2、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引导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古代有“师者,人之模范也”的说法,近代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都提出了教师在做人上的模范作用,强调了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要求。而在实际中教师非诚信的行为不少,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想到哪就讲到哪;有的教师弄虚作假,靠“复制粘贴”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等。教师的不诚信行为,大大挫伤了学生诚信的积极性。因此,对待教师和学生不能搞“双重道德标准”,应将诚信教育列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到四个到位:“以身作则,示范到位”;“立足课堂,引导到位”;“联系家庭,教育到位”;“面向社会,实践到位”。塑造高尚的师德师风,言传身教,用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有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塑造。
3、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舆论的力量对匡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大作用。要利用舆论的武器加大对正面诚信价值的宣传力度,及时曝光非诚信现象,批判亵渎诚信的思想及行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4、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引导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首先,高校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诚信行为的榜样形象。有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弄虚作假,欺骗学生,高校其身不正,何以教育学生?其次,要通过公正、公平的评选机制,在学生以及教职工当中树立一批诚信典范,并号召学生学习效仿。通过真实可信的榜样的示范作用,指引和带动学生争做诚信楷模,引起诚信的“从众效应”,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七)监督与惩戒系统
大学生的诚实守信除了依靠“自律”和制度的“他律”外,还需要加强另一种“他律”——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等的监督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学生等举报不诚信行为,并利用舆论进行曝光,要让不诚信的恶习充分暴露在诚信阳光之下,使其无处遁形。如针对助学贷款到期不还、恶意拖欠的现象,可以建立个人资信登记系统,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和教育部的学籍网连接,以学校为单位定期公布违约学生的名单并在全国性刊物或媒体上公布,加强对借款学生的监督与制约。
要彻底制止非诚信行为,还必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较为严重的非诚信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增大失信成本,彻底打消失信者的侥幸心理。对于一些极为恶劣、影响甚坏的不诚信行为,还可以诉诸法律,用法律的武器进行惩戒。
总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手段,充实教育内容,逐步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从而使诚信教育活动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品牌”,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诚信与当代大学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