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重要性的论文

摘要: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讨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 23 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和不安全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农村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3;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7-071 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1.1 资源、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中国 21 世纪议程》也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1.2 生态安全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  1998 年以来,国内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概念和问题[2~5],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还把“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安全建设”作为第 33 届活动的主题,认为:生态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而且也是生态学的前沿任务和主要的应用领域[3]。中国科学院还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作为 2000 年的重大项目。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国外还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 ( 环境 ) 风险与生态(环境)安全、化学物质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微观研究[6~15]。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还是空白。1.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安全是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不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具有以下 5 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战略性,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二是整体性,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农业生态问题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的;三是区域性,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有海洋、平原、山区等自然区域及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这就决定了生态安全问题的强烈的区域性;四是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全球、国家、省(市)、县(市)、乡 ( 镇 )、村等不同层次,生态安全也同样具有层次性;五是动态性和阶段性,不同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水平对资源、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对生态安全的需求程度、方式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安全既是区域农业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2.1 研究区域的选择  嘉兴市是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特别是以水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具特色,而且其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外部影响相对较小,是进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较为理想的区域。嘉兴地处太湖流域,南临钱塘江口,地势低平,河荡密布;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较为发达;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城镇、村落密集,人口众多,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 1)。表 1 嘉兴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状况 Table 1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axing city指标1991 年1997 年1997 年比 1991 年递减 (%)总人口(万人)318.29329.293.46非农业人口(万人)58.9270.3419.38农村劳动力(万人)172.40152.05-11.80高中以上学历农村劳动力(人)38962.0052715.0035.30耕地总面积 (104hm2)22.33320.77-6.98旱涝保收面积 (104hm2)17.1316.76-39.07低产田面积 (104hm2)4.9423.01-39.07水资源总量(万 m3)0.00国内生产总值(万元)359.92工业总产值(万元)530.36种植业总产值(万元)154.30工业废水排放量(万 t)10900.0016520.5851.56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 m3)421.92工业废渣排放量 (t)3570.002475.00-30.67化肥用量(标 t)-34.72农膜用量 (t)2528.002647.004.71农药用量 (t)8034.007859.00-2.18IV 类水以上河段比例 (%)60.5096.4059.34水灾受灾面积 (104hm2)21.932.61-92.78水灾成灾面积 (104hm2)16.751.21-92.7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568.004795.00205.80水利资金投入(万元)8944.0022921.00156.27污染治理投资(万元)410.692436.30493.22R&D 投入(万元)209.001378.00559.33农业科技人员(人)1055.001837.0074.12注:资料来源于嘉兴市统计局、嘉兴市农业局、嘉兴市环保局等。2.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生态安全的评价,以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中心。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过程性特点,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全面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和针对性等原则,我们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等三方面来设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有关研究成果[16~19],征求省、市农业、环保、生态等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图 1),并请上述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在汇总各专家评价结果后,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并按层次分析法原理,采用方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20]。图 1 嘉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Fig.1 Hierachical model of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afet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xing city2.3 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要立足于安全,从不安全的角度上进行,以“不安全指数”来表示。由于评价对象只有一个,因此,拟采用以下数学模型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  设 Xi(i=1,2,3,……,n) 为第 i 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P(Ci)(Ci 为指标号 ) 为第 i 个指标的不安全指数,0≤P(Ci)≤1,XSi 为评价指标的指标阈值,则:  (1) 对于越大越安全的指标:  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 Xi≥XSi,则 P(Ci)=0;如 Xi<XSi,则 P(Ci)=1-Xi/XS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 Xi≤XSi,则 P(Ci)=1;如 Xi>XSi,则 P(Ci)=XSi/Xi×100%。  (2) 对于越小越安全的指标:  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 Xi≤XSi,则 P(Ci)=0;Xi>XSi,则 P(Ci)=1-XSi/X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 Xi≥XSi,则 P(Ci)=1;Xi<XSi,则 P(Ci)=Xi/XSi×100%。2.4 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是一项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本项研究是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嘉兴市农业发展特点出发,根据各指标的特性和水平,确定其安全(最起码的水平)或不安全(现阶段勉强可以接受的水平)的指标阈值(表 2)。表 2 嘉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值及其指标阈值 Table 2 Indicators and their standards of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afet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xing city指标代码指标权重指标值 (1991)指标值 (1997)指标阈值指标阈值确定依据及资料来源备注不安全安全C10.03386.063.1810.06  1997 年全国平均②  C20.033818.5121.36  56.611992 年世界平均⑤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C30.0284813.00841.10  128.781997 年全国平均②  C40.02840.070.06  0.08国际公认值③  C50.0568682.71584.59  1000.00国际公认值③  C60.0568501.61760.27132.86  1997 年全省平均④  C70.0477          分别按废水、废气、废渣 0.6、0.3、0.1 的权重加权    27841.6342198.16  1961.771997 年全省平均①      330.783042.23  118.101997 年全省平均①      2.280.49  1.611997 年全省平均  C80.0477          分别按化肥、农药、农膜 0.5、0.3、0.2 的权重加权    3363.862360.42  419.151997 年全省的平均①      11.3212.74  12.231997 年全省的平均①      35.9737.83  12.581997 年全省的平均①  C90.033322.1314.5050.00  作者自定低产耕地的比重C100.033376.7080.67  100.00作者自定  C110.100060.5096.40100.00  作者自定IV 类水以上河段比例C120.065510.3012.60  54.121997 全省平均(浙江省林业厅)  C130.023216.0619.60100.00  作者自定酸雨发生频率C140.039072.5946.53100.00  作者自定  C150.03901.650.191.54  1997 年全省平均(省民政厅)  C160.02081568.004795.002090.00  1997 年全国平均②  C170.02082867.3612747.126048.27  1997 年全国平均②  C180.06250.990.55  0.981997 年全省平均(省水利厅)  C190.06250.0450.058  0.80国际公认值③  C200.0667          分别按废水、废气、废渣 0.6、0.3、0.1 权重加权    36.5038.41100.00  作者自定      85.3077.80100.00  作者自定      96.6089.87100.00  作者自定  C210.03330.0230.033  0.641997 年全国平均②  C220.03334.507.105.01  1997 年全省平均④  C230.03332.263.473.56  1997 年全省平均(省统计局)  注:阈值来源:①浙江农村统计年鉴 (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②中国统计年鉴 (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③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1998).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④浙江统计年鉴 (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⑤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数据来源:嘉兴市统计年鉴 ()、嘉兴市农业局、嘉兴市环保局、省环保局、省水利局、省林业厅、省民政厅、省统计局等。2.5 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本研究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嘉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分。我们用“生态不安全度”来表示生态不安全状况。其不安全指数  不安全指数越大,区域的“生态不安全度”就越高,现拟分 4 个档次确定其“生态不安全度”。  稍不安全:0.00≤P(O)<0.25;较不安全:0.25≤P(O)<0.50;很不安全:0.50≤P(O)<0.75;极不安全:0.75≤P(O)≤1.00。  通过对嘉兴市 1991 年和 1997 年的生态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表 3),可以发现:1991 年其总体生态不安全指数为 0. 年为 0.6375,均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但 1997 年比 1991 年稍有改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6 年来该市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稍有降低,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稍有好转,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稍有提高。主要是:①由于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人口增加 19.38%,人口集聚化程度提高,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所减轻;②由于人口增加和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全市人口增长 3.46%,耕地面积减少了 6.98%,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继续上升;③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增加 51.56%),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④虽然工业三废的污染有增无减,但由于化肥用量的较大幅度的减少(6 年减少了 34.72%),污染物的总体负荷有较大的下降;⑤由于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使得区域内本来就少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地面水质不断恶化,资源质量明显下降;⑥全市 6 年间废气排放量增加了 4.22 倍,空气质量继续恶化,但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的加强,洪涝灾害成灾率及其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⑦尽管全市农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水利建设资金和治污投入成倍增长,但其比例增加不快,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相对投入能力并无增强;⑧近年来全市农业科技发展较快,农业科技人员增加了 74.1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增长了 5.59 倍,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但工业废水处理率还不到 40%,R&D 占 GDP 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村劳动者素质还较低,科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支撑能力并无明显的增强。表 3 嘉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Table 3 Result of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afet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xing city指标权重不安全指数 P(Ci)不安全度(评分值)不安全度(评分值)不安全度(评分值)W(Ci)19911997199119971991199719911997C10.0338 0.60240.31610.02040.01070.04310.03170.23010.2247C20.03380.67300.62270.02270.0210    C30.02840.84160.84900.02390.02410.02750.0301    C40.02840.12500.21250.00360.0060    C50.05680.31730.41540.01800.02360.07480.0804  C60.05681.00001.00000.05680.0568    C70.04770.89790.91830.04280.04380.08470.0825  C80.04770.87740.81210.04190.0387    C90.03330.44260.29000.01470.00970.08300.11250.20700.1902C100.03330.23330.19330.00780.0064    C110.10000.60500.96400.06050.0964    C120.06550.80970.76720.05300.05030.12400.0777  C130.02320.16060.19600.00370.0045    C140.03900.72590.46530.02830.0181    C150.03901.00000.12340.03900.0048    C160.02081.00000.43590.02080.00910.10060.10430.22790.2226C170.02081.00000.47450.02080.0099    C180.06250.00000.43880.00000.0274    C190.06250.94380.92570.05900.0579    C200.06670.42850.44620.02860.02980.12730.1183  C210.03330.96410.95310.03210.0317    C220.03331.00000.70560.03330.0235    C230.03331.00001.00000.03330.0333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结合嘉兴市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生态安全建设途径和对策。  一是要加大《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太湖零点行动”的实施力度,加快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染的控制、治理,对治污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加快污水外排工程建设。二是要以工业废水的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系统管理为核心,加强“依法治水”,加大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力度,从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和开发水源“三管”齐下,解决水资源不足;加强河道“清草、清淤、清障”,疏浚河道,搞好渠系配套;继续抓好南排工程,保质保量建设钱塘江两岸标准海塘。三是要以质量为主,数量和质量相结合,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积极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并继续发挥该地区桑基鱼塘、立体农业等传统生态模式的优势,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热门文章
· [组图] ·
& & & & & & & & &
热门地理论文
最新地理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_百度知道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要考试了啊。。。。。。麻烦大家帮忙啊。请各位帮帮忙。。大概3000字左右的论文。谢谢啊
提问者采纳
全面、尊重创造、增强自觉性,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社会主义毕竟是向这一伟大目标迈进的一个历史阶段,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精心策划。全局发展是由局部发展组成的,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因此、轻工业,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卫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逐步实现工业,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兼顾,首要是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形成和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只有人民、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实行全国一盘棋,推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协调,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就要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增强综合国力、各个方面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显然。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三产业相协调,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发展、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协调,就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农民工人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科技,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这里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要抓住主要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提高认识,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劳动群众知识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环境相协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在谋取发展的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推进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防等协调发展。在这一阶段我们就这样提出问题,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减少盲目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对于把握前进方向,追赶发达地区。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切发展的政策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立足全局,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宏观看,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物质文明。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教育、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逐步消除分配不公。 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大多数人作为依靠力量。通过“五个统筹”、工农差别。因此、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对于统一思想,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这个目标虽然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可能完全实现、政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民主,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促进物质文明,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防止只向自然索取、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治理和保护环境而遭到自然的严重报复,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又要把地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联系的、文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尊重人才、民主管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重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资源。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科学论证、生活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主决策。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第二产业、协调;统筹区域发展,使劳动从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搞好城乡联动发展配套措施,防止三大差别不断扩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为人民平等享有政治。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依存的,从经济制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要达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注意趋利避害,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业。人民,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与马克思、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政治,改变农村发展缓慢状态,全面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论文考自己
没有意义x1000边就行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材料.-免费论文
1、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材料.
【哲学其它相关栏目提醒】:网学会员,鉴于大家对哲学其它相关十分关注,论文会员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1、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材料。&&&& - 公务员考试”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1、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材料。&&&& 答:1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整体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④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①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②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上述材料提出的“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反映了什么理念? 答:材料反映了社会有机体的理念。&&&&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生产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整个社会机体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社会有机体直接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第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这个方法论有什么意义? 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一是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二是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从总体中理解和说明各个部分。&&&&就是要求从对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只有从总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部分,只有把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放到社会总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 党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新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的新思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平等”的新理念,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社会有机体是指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人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必然要同时进行人自身的生产,一定的人口因素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前提性的有机构成部分:社会有机体有一个基础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这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有机体有一个上层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这里包括最上层的由人的精神生产的实践创造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由人变革社会的实践创造的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制度体系或政治法律及设施。&&&&社会有机体思想要求社会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社会有机体思想要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必须既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1、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原理分析气候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2、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或问气候与发展的关系 3、结合材料2与材料1、3、4指出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4、中国关于气候问题的基本立场。&&&& 5、说明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所做的努力并批驳“中国气候威胁论。&&&&” 6、科技发展对“全球问题”产生的影响。&&&& 7、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8、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 答:1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过去二百年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今天仍在“奢侈排放”。&&&&应当坚持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从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答: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气候变化与发展问题密切相联。&&&&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第一,气候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第二,气候问题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第三,气候问题的逐步解决又有利于发展。&&&& 答:3美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不接受《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针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任务。&&&&美国声称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接受《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针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任务会“拖累本国经济”,二是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承担强制减排任务。&&&&广大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应当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理的,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己所能,采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4中国认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满足人民合理需求的同时,防止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关系到我们的共同未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过去二百年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今天仍在“奢侈排放”。&&&&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这一原则既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异,又是未来国际合作得以维系并取得进展的基础。&&&&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从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己所能,采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5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第三,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第四,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第二,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第三,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 答:6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为此,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答:7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它表明并进一步证实。&&&&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答:8从客观的角度讲,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在我国是集中在近二三十年中进行,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使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因为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答:9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是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第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一方面,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第四,加快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自杀第三式:给出一组有三农问题的材料。&&&& 1.结合述材料一,简要分析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重大意义。&&&& 2.取消农业税以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化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3.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合理化建议。&&&& 答:1.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对入世的严峻挑战,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取消农业税,有利于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消农业税以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化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答: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彻底消除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发展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的经济负担与压力。&&&&三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权事权相统一的新机制。&&&&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农村投融资体制、土地经营与征用、劳动力就业、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少取”的基础上,逐步向“多予”推进,扩大改革成果,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包括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制度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答:3①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②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搞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③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乡镇企业。&&&&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自杀第四式:给出一组关于文明和和谐世界的材料。&&&&考过还会再考吗?考完见分晓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3、阐述建设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 4、说明和谐世界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5、中国在当前为什么要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答:1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答:2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样性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应该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又内在地具有统一性。&&&&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答: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世界的各种力量既对立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又能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以推动世界的发展。&&&& 答:4和谐世界应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具体说,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 答:5谐世界这一重大倡议提出的背景:第一,从国际看,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消极现象的滋长,和谐世界的设计应运而生。&&&&第二,和谐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了中国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和谐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转型的预期,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中国近中期国际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自杀第五式:给出一组关于“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材料。&&&&主要对以前20题缺的世界经济部分的补充 1中国在当前为什么特别强调“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 2选择和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必须和能够选择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1首先和主要的是针对国际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发展所散布的种种攻击和污蔑,尤其是针对“中国威胁论”,同时也是为了向不明真相的人做好解释工作;就国内来讲,也是为了对我国广大干部和人民进行教育: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威胁别人。&&&& 答: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答: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从近代中国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决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的侵略。&&&&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现在面临的现代化任务决定的。&&&&第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自杀第六式:给出一组关于宏观调控的材料炒了几年,今年要爆发了 1、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2、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如何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应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 4、分析2007年宏观调控的特点、目标和重点 5、宏观调控具体措施 答:1实施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主要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宏观调控要注意经济政策的运用,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汇率政策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其中心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时降低利率,能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货币供应量,同时提高利率,能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控制货币发行和中央银行向政府的贷款;变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推行公开市场业务。&&&&在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低迷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则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抑制总需求。&&&& 3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其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在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要转变:由原来的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从管理微观经济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为主;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从部门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在宏观调控中,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便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由于经济手段更贴近市场经济原则,所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时应以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主要是指各种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以及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汇率政策等的运用,更能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就是完善和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是加快财税、金融、投资、计划体制的改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政府从无所不为的全能型政府、无限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政府要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其次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4当前投资增幅仍处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贸易顺差仍在扩大,结构调整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我国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快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日趋不平衡;二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造成自下而上的投资过热。&&&&2007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提高利率、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以及调整分配政策等。&&&&央行五次调高利率,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宏观调控目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