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弊大于利实名制利大于弊吗?

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
·本帖位置:
·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相关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
值班斑竹:
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
10:41 发表
8月23日,韩国宪法裁判所8名法官一致做出判决,裁定网络实名制违宪,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将根据判决修改相关法律,并将废除网络实名制。这是自2007年韩国决定网络注册使用实名制以来,首次由韩国宪法裁判所依据本国法律做出的取消网络实名制是决定,这在各国网民间引发热议。据了解,韩国宪法裁判所这一裁决,基于所谓的保护本国网络公益性和网民的言论自由,这样的裁决利弊与否,笔者认为这要取决于本国国情。
针对韩国高院的裁决,中国网民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有部分人表示要取消网络实名制,也有大部分人支持使用网络实名制,笔者从一名网民的角度认为中国网络应该使用网络实名制。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既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发谣言、发布虚假信息、散播暴力黄色信息等蛊惑人心的不良言论和信息,这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如不加以制止和严控,后果不堪设想。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好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是人们的期望,因此使用网络实名制是一项利民的好事,应当保护和加强实施管理。另一方面针对部门人认为网络实名制不能够保证人们的言论自由,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狭隘的想法,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律规定言论自由,并提倡言论自由,但是如果有人发布一些影响团结、干扰社会秩序、损害他人利益等不当言论,法律是积极抵制的,严重还将追究刑事责任,何况我国在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因此部分人认为实行网络就会限制言论自由的想法是片面的。
作为网络实名制,虽然给部分网民带来一些了不便,或是损害了一些企业的利益,但是归根结底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利大于弊,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打击了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净化了网络环境,保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网络作为社会发展的生产物,它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工具,我们期待相关部门更能够在手机等其它领域实施实名制,规范网路管理,营造更好的网络环境,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网民的新期待。
( 10:41) 873字 (回复3/点击88)
( 11:11) 6字 (回复0/点击3)
( 11:29) 10字 (回复0/点击3)
( 11:52) 9字 (回复0/点击235)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8 个阅览者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网络实名制 利大于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页免费31页免费16页免费4页免费1页免费2页免费13页免费7页免费4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页免费10页免费2页免费4页1下载券2页免费
网络实名制 利大于弊|辩​论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推行网络实名制利弊之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硕士论文
推行网络实名制利弊之辩
【摘要】:二十世纪,互联网成就了人类的伟大发明。它最初为军用而生,但接下来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拓了通信时代的新纪元。互联网有着与生俱来的工具性、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和自由性,这些基本属性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加强了世界范围内的沟通与交流;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它的现实性。网络空间以其自身的虚拟性和延伸的现实性共同影响着人类社会。
既然网络空间只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它同样具有现实性,那么,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也就能产生现实结果,受现实世界中行为规范的约束,否则互联网就有发展成为犯罪行为避风港的可能。因此,当网络空间中的某一行为触及现实社会的法律关系时,应当及时做出调整,适用现有的法律法规,这是推行网络实名制的法学理论基础。但是,碍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使得在现实世界中比较容易确认的行为主体问题在计算机面前变得愈加困难。因此,为了规范网络行为,制裁网络犯罪,网络实名制应运而生。从网络实名制实施的广义范围来讲,我国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服务使用者均有相关规定。可是,由于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位阶较低,特别是涉及网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使得这一制度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本文从法律支持、言论自由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三个方面讨论了网络实名制引发的法律争议,目的在于展现实施网络实名制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中产生的弊端,从而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使其能够真正有用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安定。
为了使网络实名制更加具有可行性,笔者在文章的第三章提出了对网络实名制的建构建议,即:以技术支持为出发点,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以立法为保障,强调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希望以此能对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有所贡献。当然鉴于现实技术条件并不成熟,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此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基本前提是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应谨慎实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D923;F49【目录】:
中文摘要2-3ABSTRACT3-7序论7-10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7-8
(一) 选题背景7
(二) 研究意义7-8 二、 国内研究网络实名制法律问题的文献综述8 三、 研究方法8-9 四、 论文框架9-10第一章 互联网与网络实名制10-21 一、 互联网与网络空间的内在本质10-13
(一) 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基本属性10-12
(二) 网络空间的现实性12-13 二、 网络社会的法律关系13-15 三、 网络实名制的界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5-21
(一) 网络实名制的基本概念15-17
(二) 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7-21第二章 推行网络实名制引发的法律争议21-30 一、 网络实名制缺乏法律支持21-23
(一) 公益与私益之平衡22
(二) 需以狭义法律为依据22-23 二、 网络实名制与言论自由权23-24
(一) 我国互联网言论表达的现状23
(二) 反对声:网络实名制将限制公民言论自由23-24
(三) 支持者:网络实名制净化网络言论环境24 三、 网络实名制与个人信息保护24-28
(一)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24-26
(二) 反对声:网络实名制使个人信息处于危险中26-28
(三) 支持者:网络实名制有利于抑制网络犯罪28 四、 利大于弊抑或弊大于利28-30第三章 网络实名制之制度建构30-38 一、 以技术支持为出发点,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30-32
(一) 设立第三方信息管理机构30-31
(二) 引进隐私权选择平台方案31-32 二、 以立法为保障,强调循序渐进32-36
(一) 建立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的网络实名制法律体系32-33
(二) 完善网络实名制的相关法律制度33-34
(三) 借鉴国外经验教训34-36 三、 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36-38
(一) 赢得网络实名制的民意支持36
(二) 提高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36
(三) 维护社会道德秩序36-37
(四)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37-38结论38-39参考文献39-42谢辞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丽;;[J];研究生法学;2000年03期
辛春霞;师迎祥;;[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马艳华;;[J];河北法学;2011年02期
孔良萍;;[J];科技传播;2010年06期
唐美丽;曹凯;;[J];情报杂志;2010年S2期
程婕吉娅;;[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王秀哲;;[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滕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年11期
王君;;[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0期
皮勇;胡庆海;;[J];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傅晓晖;[N];人民法院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磊;[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蔡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蓉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强昌文;范德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刘少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何志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刘国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赵坤;;[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侯艳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吴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胡智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莫湘益;[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业进;莫志宏;;[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刘阳;;[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黄文艾;;[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白云;;[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林晓珊;;[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吴琳;;[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叶育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谢天武;;[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徐大建;;[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沈开举;王红建;;[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晋入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国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叶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袁日新;[D];辽宁大学;2010年
宋桂霞;[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蒋润婷;[D];南开大学;2010年
张志辉;[D];南开大学;2010年
杨席珍;[D];浙江大学;2010年
史根洪;[D];武汉大学;2010年
赵双阁;[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念明;[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侯成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郭琳;[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蒋士锋;[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郑璇;[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周晓郁;[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张丽妍;[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王霞;[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秦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时飞;;[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王成兵,吴玉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刘思林;[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刘大志;;[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齐凯;严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12期
陈建云;;[J];当代传播;2005年04期
邢璐;;[J];德国研究;2006年03期
张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范敏;洪玲;;[J];计算机安全;2009年10期
马晓薇;;[J];电子商务;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宾;王彪;;[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昕;[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盈;[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李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杨玲儿;[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薛京;[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祝佳;[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石磊;[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侯静;[D];兰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涛;;[J];人民公安;2006年21期
;[J];今日中国论坛;2010年Z1期
;[J];兵团建设;2010年04期
王峥;;[J];时代主人;2010年09期
;[J];党的建设;2000年05期
赵玲;[J];时代财会;2003年01期
孙冉;[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3期
续俊旗;;[J];通信企业管理;2007年07期
陈冉;;[J];传承;2010年01期
贾永生;[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磊;;[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杨志勇;;[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陈荔;;[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杨志勇;;[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志忠;牛光宇;付大喜;;[A];第13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论文汇编[C];2004年
黄玉迎;;[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艾浩;;[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笱准远;雷明;;[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丁宝荣;魏军平;凌继华;;[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2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刘爱民;刘海民;汪洋;;[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2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辉;[N];长江日报;2010年
唐喜 田靖;[N];团结报;2010年
林淼;[N];人民法院报;2010年
通讯员 闫光明;[N];中国人事报;2010年
张惠;[N];中国商报;2010年
龚雯;[N];中国信息报;2010年
孟伟松;[N];人民邮电;2010年
孟伟松;[N];人民邮电;2010年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陈凯;[N];通信信息报;2010年
张文西 本报记者
王荣琦;[N];辽宁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献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申琦;[D];厦门大学;2009年
滕顺祥;[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陈华;[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王磊;[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张化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何跃鹰;[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刘怡;[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高雁;[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赵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丹;[D];南京大学;2012年
裴亚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杨小垒;[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孙权;[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王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何永东;[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侯静;[D];兰州大学;2010年
蔡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张子豪;[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周珊珊;[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页免费16页免费4页免费31页免费2页免费13页免费7页免费4页免费1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6页1下载券10页免费4页免费1页免费2页免费
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辩​论​赛​专​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求助]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质询问题_辩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2,649贴子:
[求助]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质询问题收藏
小组赛我方打的是利大于弊我的辩位是攻辩所以要有一套攻辩问题关键是大于这个点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于是拜吧求助求关注求攻略
1楼 14:50&|
相关的贴子421945640相关的图贴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辩论“的信息,请&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利大于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