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本课本里有一个钱奴,外国人,叫什么?

&&社区主版&&拍客&&军事&&社会&&财经&&娱乐&&文化&&文学&&生活&&城市&&汽车&&大杂烩&&站务
阅读(9407)回复(20)跳转到
&&&&民国老教材70年后走红 拷问现行教育体系(组图)
&&&&来源:京华时报
&&&&制图吴尚楠
&&&&近日,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  民国老教材70年后突然走红
&&&&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  藏书楼里翻出的旧藏
&&&&引起社会关注的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
&&&&作为上海图书馆旗下的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馆藏书籍的整理推广。在社长赵炬的记忆里,最早发现这本老课本是在上海徐家汇的藏书楼里,与之同时发现的还有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和1930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课本》。这三套共6本书作为&老课本&被收录进了馆藏拂尘书目中,每本书各印了8000本。
&&&&在这三套书中,当属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最为著名,这套书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当时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我们看到这本书时也被吸引了&,赵炬说,在当时关于选择哪些教材进入&老课本&时,参与编辑的同事们曾有过不少争论,这套书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内容上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课本篇目简单,虽然话不多,却朗朗上口贴近生活,加上丰子恺的配图,构成了一幅幅意象优美的儿童田园诗。
&&&&由于课本使用的是繁体字,为便于现在的孩子理解,再版时,除了将原来课本用影印方式呈现外,每篇课文都在下面用简体字做了对照。
&&&&  销售火爆近期将加印
&&&&老课本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销售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08年,销售突然呈现上扬的趋势,其中更以《开明国语课本》销量最火,终于在去年脱销。
&&&&出版社发行部主任王明海介绍,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后来,来自全国各地要求订购《开明国语课本》的电话越来越多,以江浙沪地区最多,也有安徽、东北等地的一些书店和学校。有的学校甚至提出要一次订购几百本。近期,随着这本书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增订的电话量更多了,发行部对外公布的3个电话号码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全国各地的求购电话。
&&&&&这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赵炬社长坦言,从出版规律来看,一本书出版两年多后才断货基本不会考虑重印问题,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征订电话让他们备受鼓舞,考虑到市场需求,出版社已决定近期再加印《开明国语课本》(上、下)5000册。
&&&&面对如此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何只印5000册?对于这一颇为保守的印数,赵炬说出了他的考虑:老课本毕竟不是学生们当下使用的教辅教材,不具备普及性,它只能作为一种课外阅读的补充,并不是人人必备的读物。
&&&&在他看来,开明版课本的&火&一方面与当下热议的教改有关,公众对现有语文教材的诸多不满,让这本70多年前的老书重新回到人们视野。&还有个原因就是逐渐兴起的国学热&,书中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也是现在的少儿读物中缺失的,而这些问题并非一本老课本所能解决。
&&&&  ■专家谈
&&&&  小学语文应增加国学比重
&&&&人大国学院 李林林
&&&&&中国孩子教材中关于国学的内容太少&,人大国学院专家李林林毫不客气地指出。据他介绍,学者们曾对中、日、韩三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过对比,最后发现,日本、韩国小学生语文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比中国学生要多出2&3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
&&&&&国学教育在中国曾一度出现断档&,李林林说,现在的孩子父母都以70后、80后为主,接受国学教育不多,不如上一辈有基础,国学教育缺失与其使用的课本有关。在调查中,现在孩子的小学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只有13课,而日本韩国一般都在30&40篇左右。
&&&&李林林说,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追求金钱,对信仰缺失,国学热也是对信仰的一种回归。尤其在现代家庭,孩子习惯了家长倾其所有的奉献、付出,很少有分享、谦让、合作等体验,国学中所蕴含的一些诚信、孝义等理念恰好能给予弥补。
&&&&李林林认为,应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国学的比重,至少比现有篇目再增多4&5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可以不必从高深的理论入手,把语文作为一种载体,应将国学融入其中。
&&&&针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应注重:能有效地把国学内容体现出来,不要太生涩,让孩子不易理解。应选择孩子易于接受的形式,如针对幼儿应采取玩游戏,讲故事为主;小学生应采用一些与孩子日常生活贴近的内容,如吃饭、与邻居打招呼等,注重日常习惯培养。开明版课本正是使用通俗的白话文,将一些传统理念渗透其中,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不失为国学启蒙教材的一个范本。
&&&&  教材应有明确的主题
&&&&北京十五中校长 邰亚臣
&&&&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对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老课本重受追捧现象很关注,谈到这些课本带给他的感受时,他用了一个词:温暖。
&&&&在他看来,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就是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而反观现在的教材,为何屡遭批判?看似有标准实则没有标准。一会儿这个主题,一会儿那个主题,标准多了反而不知道遵循哪一条。作品间相互呼应的东西太少,专注于方法技巧的应试教育。
&&&&&教材也是书,第一要务就是要吸引人,让孩子喜欢读,能理解。&邰亚臣认为,教材不是正襟危坐,现在一提到教材就想到规范、权威等字眼,教材是一种标准,但又过于神圣化了。教材的编写应该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文章选择一定要有意义、有趣、真实。不用把所有问题都讲透,应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
&&&&  ■业内点评
&&&&  妙文佳作让我爱不释手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徐根荣
&&&&这套老课本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篇篇地翻阅下去,精彩的篇目令我目不暇接。有些课文我品味再三,不愿意翻过,真有点爱不释手&&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趣闻、历史传说和儿童歌谣,好多课文都是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文佳作。
&&&&当然,老课本文白交加的语言和一些久远的生活内容,可能会让今天的学生感到陌生,但它丰富的取材、有趣的内容、活泼的文体、规范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一定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  ■各方反应
&&&&  老师
&&&&  学生一读便成诵
&&&&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海师大第一附属小学作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一位老师举出佐证,如《绿衣邮差上门来》一文:&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简短的几句话,充满童趣,也让孩子们对信的认识变得鲜活起来。
&&&&  家长
&&&&  给孩子做国学启蒙
&&&&一些家长将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某购书网上,关于此书的评论不下40条。一位家长经常在睡前给孩子朗读课本里的内容,在她看来,里面的内容非常好,许多胜于现在用的小学课本。有些文章看后引人一笑,又不失儿童的天真。丰子恺先生的配图,形象又生动,讲解内容时,配上图,儿童非常易理解。
&&&&  教育工作者
&&&&  老课本看出编者真心
&&&&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从这本老课本中,看出了两位名家为孩子教育投入的真心。而反观现在,&看看我们现在的老师出教材,一本比一本快,可是里面有多少真情实感?&
&&&&  出版方
&&&&  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作为编者的叶圣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他看来,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不仅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注重孩子幼小心灵陶冶、熏陶。赵炬说,这本书正是将传统文化中宣扬真善美的一些东西渗透其中,散发出弥久的馨香。
&&&&他表示,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度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此后一段时间里,语文教材中多渗透着共产主义接班人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文章,所选择的内容也是高高在上,与现实生活脱离,很少有关于传统礼仪的教育。随着近年来国学热兴起,人们逐渐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大家发现传统文化中仍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  ■链接 《老开明国语课本》始末
&&&&73年前&&就是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我父亲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父亲的好友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一上市,果然有点儿轰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小学教员,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儿来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书本该编成这个样子。我父亲和丰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
&&&&父亲和丰先生编这十二册课本的时候,我已经读初中了;七十年前的琐事,我还能想起一些来。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把这两句话放在第一册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的那天,初小一年级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开明书店正处在火线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许多书籍只好停印,包括所有的小学教科书。直到1980年,父亲已经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了,有人约他写一篇《我和儿童文学》,他才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曾编过这样一部小学语文课本。他说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四百来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又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给本帖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10.0分, 共1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对本帖发表观点:作者:发表于: 10:07:45
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汗颜!
作者:发表于: 10:55:06
现在教育宣传的是丛林法则是赚大钱不择手段是小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怎能和老教材的人文精神相比??
作者:发表于: 11:54:58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是在犯罪!!!!!!!!!!!
作者:发表于: 11:53:45
这不是抽某些人的嘴巴呢,说明民国的教育比XXX的教育成功,出的大家也是真才实学的,现在多少年没出个鲁迅,巴金了
作者:发表于: 09:53:55
作者:发表于: 11:36:36
&&&&同意二楼观点&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汗颜!其实&简单的便利幼儿也可以,但不能搞重复或搞得太多。选择最易学的结构性清晰的小诗也很好也无必要去很背它,现在的二年级数学基本语文化了没有不用心的事,所以从考量教育整个效绩更重要包括正常发育成长。多给数学物理倒点空,语文不是不重要都是工具,可后者缺环境条件多些,从人的积累创造性上讲也不能陷入语文的老套子多而繁杂,即便是作家文秘等久不恭事其脑袋也白搭。再一个不愿学也确实与就业竟争之难和缺乏信心有关系,时代在变化学那一个专业的也难保证不再持续学习
作者:发表于: 11:43:14
作者:发表于: 11:49:30
作者:发表于: 11:57:40
我们在倒退。。。。。。。。。。。。。。。。。。 个人签名:明抢易躲,版主难防。 作者:发表于: 12:15:28
&&&&韩国的命运在别人的手中握着,吃亏的必然是韩国,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资格去强硬对待朝鲜。总统的一顿空喊,只是来愚弄自己的选民罢了,现在可以看到不久的将来,李明博会因为自己错误的亲美政策及民族分裂政策付出沉重的代价。
作者:发表于: 12:22:01
现在整个国家都是没有魂魄的躯壳而已
作者:发表于: 12:40:06
作者:发表于: 12:53:15艾滋篡权后,一切以卖国为主!
作者:发表于: 12:58:05
旧上海的毒草,现在的上海人又想借机搞复辟了。
作者:发表于: 13:06:05 个人签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作者:发表于: 13:26:51 引用:以下是贾尼托在& 10:55:06&发表的:
现在教育宣传的是丛林法则是赚大钱不择手段是小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怎能和老教材的人文精神相比??楼上啊,按照我党理论你提到的那些解放前老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划到小资本主义范畴里边啊。 个人签名:东京不热之一本道人 作者:发表于: 15:26:13当代教育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变成&钱奴&了!
作者:发表于: 15:31:30
领导哪有心情管理教育,只想着今天的银子捞够了没有!!!
作者:发表于: 22:55:04
作者:发表于: 23:47:59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小学作业 外国人怎样过新年_百度知道
小学作业 外国人怎样过新年
提问者采纳
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他们认为这样做。英国人认为,在未交谈前,都会互送铜钱英国人过新年元旦前一天。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除夕到亲友家拜访的人,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他们不敲门,会遇上困难和灾祸,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按英国人的风俗,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橱中有肉。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不幸的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幸福而富裕的人。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除夕当夜过后,不管熟识还是陌生、贫穷,祝福主人“开门大吉”,或是个快乐,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新年早上出门时,或是个忧伤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他们认为这样做。英国人认为,在未交谈前,都会互送铜钱英国人过新年元旦前一天。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
除夕到亲友家拜访的人,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他们不敲门,会遇上困难和灾祸,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按英国人的风俗,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橱中有肉。
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不幸的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幸福而富裕的人。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除夕当夜过后,不管熟识还是陌生、贫穷,祝福主人“开门大吉”,或是个快乐,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新年早上出门时,或是个忧伤
美国人:爱凑热闹  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随着华侨、华裔人数日渐增多和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对春节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感兴趣。  近年来,每逢农历新年,上至总统、下至华人聚居较多地区的地方民选官员,都会利用不同的场合向华人致以新年的祝福,对为美国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华裔表示敬意。继纽约州在几年前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后,加利福尼亚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华裔议员们也正在准备提出将春节定为当地公共假日的提案。华人社区甚至出现了争取使农历新年早日成为美国全国性法定假日的呼声。  爱凑热闹的美国人喜欢看游行、放焰火,自然也不会放过春节这个机会。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都想沾沾中国文化的喜气儿,找个机会品尝中国美食。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目前每年有数千个美国家庭从中国领养孤儿,为了让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不忘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些家庭成为对春节最有兴趣的群体之一。每当农历新年到来时,他们都在家里布置中国特色的装饰,如中国结、红灯笼、春联等,许多家长还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专门在新春期间穿的中式服装,对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种新春庆祝活动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衷。  英国人:“恭喜发财”  春节期间,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Chinese New Year(中国春节)的东西。非中餐馆也会添置几道“Special Meal Deal for Chinese New Year”(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英国大报推出“中国周”教人学汉语。英国也处处洋溢着欢庆春节的气氛,以伦敦为例: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3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不是华人)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齐声高呼“恭喜发财”,当时的场面令所有华人都感到无比骄傲。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文艺表演等欢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两个广场上还有文艺演出和烟火表演。伦敦警方将相关街区全部变成步行街,持续一整天的庆祝活动盛况空前。  这一天伦敦简直是中国化了,乐滋滋的孩子们手里拿着拨浪鼓和气球猪;喜欢中国美食的男男女女挤在唐人街共进中餐;在市中心,年轻人纷纷用相机、手机、摄像机留住舞龙舞狮表演的倩影;有些英国人干脆穿上了中国的唐装……伦敦俨然成了一座中国城。此前,伦敦已举行过两次春节彩灯游行。去年有10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其鲜明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使游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春节为什么在伦敦的影响如此之大?据统计,伦敦有8万多华人,其中6300多名留学生,他们为中国文化在伦敦落户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支持。据伦敦投资局资料显示:英国是欧洲接受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对英投资中约三分之一在伦敦。近5年到伦敦的中国人每年递增45%,消费递增 66%。因此,中国的春节受到了英国政府的格外重视。英国的主流社会积极参与和各地传播的中国文化及英国民众的高度热情,使得近几年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在英国迅速蔓延开来。 法国人:由衷喜爱  近几年,随着中法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与频繁,法国人对中国春节越来越熟知,毫不夸张地说,春节已经悄然走进了很多法国人的家庭,春节习俗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每到春节前夕,法国的大街小巷都装饰一新,彩旗飞扬,不仅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大红色。迎春贺新的节日气氛相当浓郁。  而家乐福等法国知名连锁超市都会在春节前夕开辟专柜销售中国食品,水饺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畅销冠军。中餐馆也会在此时迎来一年一度的订餐高峰。“法国人喜欢跟着中国人过年,除夕晚上餐馆一定满座,甚至要提前订座。”巴黎中产阶级聚集的15区的中餐馆老板叶先生如是说。  法国人欢度春节的种种做法,已不仅仅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或是单纯的凑热闹,而是缘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乃至热爱与推崇。在去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给旅居法国及欧洲的全体华侨、华裔的春节贺词中有这样一句:“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传统新年。”“我们”这个简单的单词,却无疑体现出了希拉克总统这位众所周知的“中国通”对春节、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同感。法国其他政要,包括现任总统萨科齐也都说过类似的话。  德国人:青睐贺卡  相对于法国人对中国春节的高度接纳,德国人在这一点上,则体现出了他们民族性格中节制谨慎的一面。对东方文化、中国春节,他们所持有的是一种好奇但又审慎的态度。比较奇特的是,德国的青少年对中国春节反而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家长也乐观其成,甚至带有某种鼓励与支持。  近几年来,每逢春节到来之际,德国街头都会出现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柏林的商场内,春节前夕总会醒目地摆出五颜六色的中德文贺年卡。其中有一种贺卡因设计新颖美观深受德国顾客的青睐。贺卡封面左上角印着“平安”两个金色的正楷中文大字,左下角为花体“吉祥如意,万事顺利”,正中间则是用中文楷书写成的西方人名的中文译名。打开贺卡,左面一页是一只飞舞的凤凰,右面是封面名字的德文解释,如Christine这个德文名字的中文意思是一个美丽、善于思考、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女子。最下边是用德文写的孔子的话:“父母在,不远游。”贺卡背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图案。  春节前夕,很多德国人争相购买此类贺卡,或送给朋友以示祝福,或个人收藏。德国的青少年也喜欢互赠此类贺卡,彰显个性。  另外,中国春节还出现在德国小学生的教科书中。在小学四年级的英文课本里,专门有一课介绍中国春节,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正好赶在春节到来之前讲授。老师的课程设置也颇为有趣,在对中国春节进行介绍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有十二生肖、“恭喜发财”和生肖年表的问题单,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中国春节的认识。例如:中国春节的时间大概是几月?给孩子发的红色信封里装的是钱还是其他礼物?  德国小学生们对中国的十二生肖尤其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想知道自己的属相,一些学生还对中国的语言和饮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们有的人不仅会说、写简单的汉字,还学会了包饺子。  除欧美国家外,在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春节早已经融入他们的文化中了,其欢庆的程度与中国相差不远。  春节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与它本身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外华人人数的增长、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深入等,都是春节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过新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_两性的真爱小说_校乱小_哇嘎成个人社区米奇aaa欧美肥白老妇插
我的位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