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花式调酒辩论中逻辑上无法驳倒的观点

辩论场上容易犯的五大错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辩论场上容易犯的五大错误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一本书彻底驳倒计划生育
共 46810 浏览 135 回帖&&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一本书彻底驳倒计划生育
一本书彻底驳倒计划生育
《人口危局》一书5月上旬上市,至今虽然只有一个月,但已被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等各大网站以及《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纸质媒体进行了报道,许多网友也在各大论坛上为本书作了宣传,其中一些网友在论坛上发贴所用的题目是“一本彻底驳倒计划生育的书《人口危局》”,我觉得这个题目不错。
网友“老九70”为《人口危局》写了一篇书评说:
【2004、2005年左右,我在网上偶尔看到何亚福先生有关“计划生育”的一篇文章,立即被吸引住了。说老实话,我觉得自己历来是个老实孩子,对党和国家的政策都是深信不疑。计划生育政策(实际上是一胎政策)是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一项“国策”,我自然一直像申纪兰老奶奶和倪萍阿姨一样衷心拥护。但何亚福先生的那篇文章一下子就把我的观念纠正了过来。当时,我读着那篇文章,不仅连连感叹,有一种畅快的感觉。这倒不是因为我对计划生育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不是因为想以后深入研究下去,而是我特别喜欢这种——用平白的道理颠覆掉我固有观念和“常识”——的东西。讲出一个新的道理让人接受是容易的,但破除掉人固有的观念则十分艰难。后者需要讲道理的人十分聪明,才能找个恰当的突破口或角度,把相反的观点表达出来,让对已形成的“常识”坚信不疑的人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又在网上看到何亚福先生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反驳关于计划生育的不少文章,遗憾的是因为忙于其他的事,未能细读。在他的大量文章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中国人口太多”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谬论》。我很佩服何亚福先生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不厌其烦,耐心地逐一反驳我国关于需要“计划生育”的种种强词夺理。他的文章虽然不是理论和学术文章(这并不重要),但逻辑严密,一点也不比学术文章的价值小。】
携程网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教授为《人口危局》一书写的推荐语是:“这本书用详实的数据、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案例,把计划生育宣传的错误理论一一驳倒。”事实上,我认为《人口危局》的一些内容在逻辑上并不十分严密(因为这本书属于时评和杂文的风格而不是学术论文的风格),但已经足以驳倒计划生育理论了,这是因为,计划生育理论本身就是荒诞不稽、漏洞百出的,根本不堪一驳,要驳倒计划生育,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水平。打个比方,对付小毛贼并不需要武林高手,只需要三脚猫的武功就足够了。
十年前,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计划生育理论,说穿了,就是“皇帝的新装”罢了,但为什么仍然有许多中国人认为计划生育是正确的?后来,我看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刘书鹤先生的文章《我国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及其两大失误》,其中一段内容如下:
【要避免理论上的失误,就不仅是学者的责任,也是决策者的责任。因为,没有科学、民主的学术风气,人口学的话语权就难以“坚守”。就当初实行的“一孩”政策而言,当时就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然而,报刊、杂志和其他舆论工具所充斥的仅是对“一孩”政策的赞誉,不同的观点却无声无息。不是不同观点的学者“不坚守自己的话语权”,而是不让你坚守,没有阵地坚守。对此,笔者就亲历其境而深有体会。1987年,笔者继之前的拙文《二孩即止----农村人口控制决策新论》的基础上,写了《再论二孩即止----农村人口控制决策新论》一文,提交到该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中青年《人口与发展》讨论会上,被会议选中并在大会发言,引起较强烈的反响。据说,当时中国人口学会的某负责人几次打电话给该次研讨会的组委会,说拙文犯了“大忌”,不许选入汇集出版的《文集》;否则,学会的资助也会取消。结果,组委会也只能“忍痛割爱”。之后,笔者把该文给一内部刊物,主编阅后赞不绝口,马上拍板:立即采用。但此事让主编之上级知道了,便慑于“大环境”而作罢。】
从上面一段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即使是提出实行“二孩”政策的建议,也不能公开发表;如果有学者提出取消计划生育的建议,当然更是无处发表了。中国媒体长期以来对计划生育一边倒的宣传,使许多中国人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许多中国人不懂得基本的人口学常识,因此,他们支持计划生育就不奇怪了。如今,《人口危局》这本全面批判计划生育的书能够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发行,将有助于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计划生育理论的荒谬。人口观念改变了,人口政策才会改变。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为《人口危局》一书所写的推荐语:“这本书将有助于启发人们正确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促进人口政策改革。”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积分: 18160
发帖: 4396 篇
在线时长: 3978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等俺有了钱: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力作《人口危局》
2013年05月28日 10:13:37 &&新华网来源: 新华悦读
中国人口太多了吗?中国能养活多少人?存在所谓的适度人口标准吗?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是重男轻女还是计划生育?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问题都可以从我们以往的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宣传中找到答案。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人们很少也很难独立思考其中的是是非非。&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这几乎是众多中学文科考试题中作答的万能开头。人口众多就像是中华民族的原罪,什么现实问题都可以往&人口多&上靠。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排名却靠后,全怪中国人太多,要不然我们早就赶英超美了!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直观想法。也难怪,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至今,计生部门宣传的很多&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人口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然而,不管人们对中国人口问题持什么样的观点,有多么激烈的争论,现实的人口危机早已悄然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众多弊端逐渐显现--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体系逐渐不堪重负,&421&家庭生活压力增大,性别比失衡严重……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计划生育改变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中,整个国家一样要直面日益严重的人口失衡。而且,人口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其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大工程&,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吗?
关于人口的众多的争论,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人是社会的包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人口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承认,类似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叫做历史局限性。承认这一点,既可以让我们对计划生育的反思有了基础,同时也避免了使这种反思陷入&超人与怪兽&式的简单思维模式。当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计划生育时,我想人们对这样一个答案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人并不是社会的包袱,人是宝贵的资源。所以,那些残害人命、蔑视人性、否定人的价值的行为,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都必须受到最大限度的抵制。这理应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
《人口危局》正是从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口问题入手,细致地分析了那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论断是多么荒诞。在结合中国现状解读人口问题的同时,本书还强调了社会道德、个人价值观等对于人们理解人口问题的重要性。相信您一定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情节和一些自己未曾思考的细节。关于人口问题,我们没有想到危害的太多了。如果阅读本书后能够多多少少改变您对人口问题的看法,甚至影响您的行为,那一定是令人欣慰的。
《人口危局》一书已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发帖: 4 篇
在线时长: 12 小时
楼主的文章写的好。支持楼主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有一种论调认为:“人口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般人能够明白的,只有人口专家才有资格研究人口问题。”这种论调是企图使人口专家垄断人口问题的话语权。但中国人口专家的水平如何呢?1980年,中国开始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当时的人口专家对于“一胎化”政策的两大负面效应都预测错误:一是老龄化,当时估计老龄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即2020年才会出现老龄化现象;事实上,中国在二十世纪末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二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当时的估计是“解放以来,我国历年人口统计都表明,男女性别比的比例大体上差不多,男孩稍为多一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来,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对头胎生育的孩子的性别比例做了调查。结果也是男孩比女孩稍为多一点。”但事实是:中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不断升高,远远超过当初的估计。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常常有人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说什么“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一倍。”果真如此,在1960年,中国的人口确实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为什么那时反而饿死了那么多人?事实上,GDP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222201220121354046691635966
20071中国总人口()201013.6202014.5203315
20073300多位专家不及一位小学生201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3.46亿人。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末中国人口为13.41亿人。可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证明:在人口预测方面,300多位专家确实不及一位小学生!
有另一位小学生来我家玩,于是我就想出一道数学题考考他: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几年发布的数据,2006692200768120086732009672201064120116442012669可见近几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都没有超过700万。考虑到未来几年中国每年死亡人口逐渐增多,而每年出生人口并没有显著增多,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从2012年末到2020年末,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不超过700万,并且已知2012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求:202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多少人?
这位小学生用笔算了起来:从2012年末到2020年末有8年时间,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不超过700万,那么8年总净增人口不超过5600万人。已知2012年末有13.54亿人,那么13.54亿+0.56亿=14.1亿。答:202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4.1亿人。
300202014.5202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4.1亿人。谁的预测更准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已证明:小学生在2007年对201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比300多位专家的预测更准确。这次我仍然认为:对202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小学生比300多位专家的预测更准确!
300多位专家不及一位小学生
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见,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阵容非常庞大,共有300多位专家,其中还有十多位两院院士。这样看起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是不容质疑的。
那么,由300多位专家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究竟获得了什么巨大的成果呢?其中一个主要成果是:中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达到13.6亿人,2020年达到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
刚才有一位小学生来我家玩,于是我就想出两道数学题考考他:
第一道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0年净增人口957万,2001年净增人口884万人,2002年净增人口826万人,2003年净增人口774万人,2004年净增人口761万人,2005年净增人口768万人,2006年净增人口692万人,可见近几年中国净增人口的基本趋势是逐渐减少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从2007年到2010年每年净增人口不超过800万,并且已知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亿人,求:201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多少人?
这位小学生用笔算了起来:2006年末13.14亿,2007年末13.22亿,2008年末13.30亿,2009年末13.38亿,2010年末13.46亿。答:201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3.46亿人。
第二道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1年出生人口1702万人,2002年出生人口1647万人,2003年出生人口1599万人,2004年出生人口1593万人,2005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2006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可见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基本趋势也是逐渐减少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2023年的出生人口大约为1500万,人均寿命按73岁计算,并且已知1950年~1955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900万。我们知道,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人口数量就会增加;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人口数量就会减少。求:2023年中国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
这位小学生用笔算了起来:1950年出生的人口,到2023年已是73岁,那时每年死亡人口为1900万左右,而每年出生人口为1500万左右,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得数是-400万。答:2023年中国人口减少400万。
上面第二道题没有考虑到多种复杂的因素,例如1950年出生的人,有一部分可能活不到73岁,他们可能在60岁、50岁甚至在童年时就死亡了;也有一部分人寿命超过73岁;另外还有一部分1948年、1949年、1951年、1952年……出生的人在2023年死亡,也就是说,2023年的死亡人口并不全是1950年出生的。另外,2023年出生人口可能只有1400万或1300万。因此,2023年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具体数值可能不是-400万,而可能是-600万、-500万或-300万,但人口负增长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综上所述,由300多位专家花了两年多时间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被一位小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运算就推翻了:300多位专家认为总人口将于2010年达到13.6亿人,而小学生计算的结果是2010年总人口不超过13.46亿人;300多位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在2033年之前不会负增长,而小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在2023年之前,中国人口就会负增长。
最后要说明一点: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不论是小学生还是300多位专家,都是以官方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的。我认为官方的数据是有水分的,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论点:300多位专家不及一位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生根据官方数据计算,可以自圆其说;300多位专家根据官方数据计算,却自相矛盾。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何先生的文章太多了,在网上读还是不方便,读纸质的书要方便得多,也更有保存价值。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5419911011201192420125
51819952130
201020062010
2006244.76
2007303.25
2008364.00
2009442.86
2010522.14
20102006GDP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一位网友回贴说:“同学分管计生工作,他说计生是一门艺术:富人超生,要创造条件让她生下来,这样可罚款、可创收;穷人超生,要不择手段把她打下来,这样可抵指标、可充政绩。我说你这是谋财害命:有钱的谋其财,没钱的害其命。”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控制身高与控制人口
先讲一个《皇帝的新装》的后续故事:皇帝知道自己被骗后,勃然大怒,他一回到皇宫就悬赏追捕那两个骗子,终于那两个骗子被带到了皇帝的面前。皇帝正在考虑应该如何处罚他们,这两个骗子叩头道:“陛下,我们愿意将功折罪,给陛下献上一条治国妙策!”皇帝半信半疑地问:“什么治国妙策?”两个骗子说:“贵国之所以贫穷,是因为贵国人民的身材太高,这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如果能把贵国人民的身高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内,必定能节省很多粮食,贵国就会变得富裕起来。”皇帝听了,心想:我常常听到一些外国人说我国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我这个皇帝没有治国才能。这使我很恼火,但我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反驳这些谬论。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我国人民的身材太高。
于是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两个骗子的建议,拨出巨额经费让这两个骗子去研究应该把人民的身高控制在什么范围才合适。两个骗子经过研究后,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我国必须实行身高控制,否则人们的身材会越长越高,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资源。应该把我国成年人的平均身高控制在1.8米左右。”经皇帝批准,成立身高控制委员会,每年拨出巨额的经费,对全国人民实行身高控制。其实,这个国家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只有1.7米左右,即使不实行身高控制,平均身高也不可能超过1.8米。那么,这两个骗子为什么又竭力主张实行身高控制呢?纯粹是为了骗取经费而已!
一个人的身高不需要强行控制,一个国家的人口也不需要强行控制。世界上99%的国家都没有强行控制人口,但在当今中国,却要强行控制人口,实行强制计划生育。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是否有必要控制人口。
迄今为止,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最有权威性的文件,当推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是由300多位专家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研究出来的成果。这份报告认为:“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和生育率是1.8,意味着平均每对夫妇生1.8个孩子。那么,人们的生育意愿是多少呢(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妇希望生多少个孩子)?
近年来多次生育意愿调查表明,人们的生育意愿是平均每对夫妇希望生1.7个孩子左右。例如,根据国家计生委公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生育意愿: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3个。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为1.78个和1.60个。东、中、西部地区依次为1.70个、1.74个、1.77个。未婚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46个,明显低于已婚育龄妇女(1.76个)。对子女性别的要求,57.3%的育龄妇女希望生育‘一男一女’,31.6%的育龄妇女表示无所谓。”
现在我们来对比上述这两份文件:前者说:“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后者说:“生育意愿: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3个”。一般来说,实际生育率是低于生育意愿的,这是因为,有的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育症,或错过了生育期。因此,在生育意愿是1.73个孩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那么,实际生育率最多只有1.7,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的“最佳生育率”还要低一些。因此,要达到《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所认定的“最佳生育率”,不但应该取消计划生育,还应出台一些有利于养育孩子的政策,才能使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8。
那么,计生委官员为什么又要说:“当前仍必须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因为这个时候放开二胎风险极大”呢?原因很简单:根据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放开二胎之后,实际生育率还达不到1.8,这样,人们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仅仅放开二胎是不够的,还必须取消计划生育。而取消计划生育,势必要撤消计生委,这对计生委来说,确实是“风险极大”的!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应该重罚张艺谋“超生”吗
5月上旬张艺谋涉嫌“超生”一事被媒体热炒时,有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文章评论此事,但由于当时我很忙,所以没有答应。前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计生受害者也支持计生》提到:5月14日腾讯网做了一个专题《该呼吁重罚“超生”的张艺谋吗》并发起投票“你认为应该重罚张艺谋‘超生’吗?”,截至6月14日为止,共有78946位网民投票认为应该重罚张艺谋“超生”,只有16540位网民投票认为不应该。
从网友的回贴中,可以看出,有一些网友是反对计划生育的,但他们也支持重罚张艺谋“超生”。有鉴于此,我决定写一篇短文来讨论是否应该重罚张艺谋“超生”这个问题。
6月5日财新网刊登黄文政和梁建章合写的文章《张艺谋应拒交社会抚养费》已经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不应该处罚张艺谋“超生”,我就不重复了。本文只简单地分析为什么一些反对计划生育的人也支持重罚张艺谋“超生”。
如果是支持计划生育的人支持重罚张艺谋“超生”,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有一些反对计划生育的人也支持重罚张艺谋“超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穷人受计生政策的限制而富人享有“生育特权”,觉得不公平,所以支持重罚张艺谋。我认为,一对夫妇无论生多少个孩子都是基本人权,而不是什么“特权”。只不过由于中国很多夫妇担心承受不起“超生”处罚而不敢生二胎或多胎,而富人承受得起“超生”处罚,所以一些人认为富人享有“生育特权”。其实,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计生政策的受害者,应该支持废除计生政策才对。穷人不应该支持处罚富人“超生”,富人也不应该支持处罚穷人“超生”。一个声称反对计划生育的人支持处罚富人“超生”,其实这种人并不是彻底的反对计划生育。
那么,中国人是否有“仇富心理”?当然是有的,而且我认为,在现阶段,人们有仇富心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有许多富人是为富不仁。然而,一个富人是否为富不仁,与这个富人是否应享有生育自由,这是不同性质的两回事。计生委抛出“对富人、名人超生现象要给予足够重视”的论调,也是利用人们的仇富心理,给人们造成一种“超生现象仍很严重”的假象,强调不能放松计划生育。
一些计生支持者也通过挑拨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来为计生政策辩护,一方面,他们说穷人不能多生孩子,理由是穷人养不活这么多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又说富人不能享有生育特权,对富人超生要严惩不贷。总之,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不能多生孩子。
有一位网友说:“张艺谋多子女涉嫌重婚”。但腾讯网的投票是“你认为应该重罚张艺谋‘超生’吗?”而不是“你认为应该重罚张艺谋‘重婚’吗?”
一个坚持彻底的生育自由的人,他必然主张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应享有生育自由。如果你认为应该重罚张艺谋“超生”,那么你还是认为“超生”是不对的。我认为,从生育自由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孩子是&超生&的。但为了表述&不符合计生政策生育&这种情况,有时还是不得不使用&超生&这个词。因此,我倾向于把&超生&一词打上引号。也就是说,我认为“超生”是一个伪概念。不久前,有一位记者采访我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超生问题?”我的回答: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超生”问题。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超生”问题。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计生委官员为什么又要说:“当前仍必须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因为这个时候放开二胎风险极大”呢?原因很简单:根据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放开二胎之后,实际生育率还达不到1.8,这样,人们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仅仅放开二胎是不够的,还必须取消计划生育。而取消计划生育,势必要撤消计生委,这对计生委来说,确实是“风险极大”的!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发帖: 4 篇
在线时长: 9 小时
我非常反对何先生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仍然非常必要,因为中国人的生育关根深蒂固,如果不严厉,那生起来真不得了!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引用18楼的发言:
我非常反对何先生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仍然非常必要,因为中国人的生育关根深蒂固,如果不严厉,那生起来真不得了!
你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的文化,早已被实行了30多年的“一胎化”政策摧毁殆尽。现在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所有的媒体和舆论宣传的都是一个小孩,他们本身很多也是独生子女。一个小孩已经被认为是常态。而在美国,一对夫妇有三个小孩是非常普遍的事。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现在说“只生一个好”,将来说“只生一个好可怜”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1980年代: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0年代: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0年代:养老不能全靠政府;2013年:你不回家看老人判你违法!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首次明确:外来超生儿童不予入户广州
广州市发布政府令,8月1日实施计生新政
新快报讯 记者李斯璐报道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94号《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将于日起施行,并首次通过政府规章来明确:外市户口的违法生育者,违法生育者及其超生子女不能获得广州户口。
记者留意到,与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官方网站上发布的2008年版《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相比,新政增加了境外怀孕生子女、外地户口超生、双胞胎(多胞胎)生育第二胎等条例。
其中第二章第十条新增,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均为残疾儿,也可再生育一胎。第五章第三十八条新增,在境外怀孕生育第一胎子女,无法回户籍所在地办理登记手续的夫妻,可以委托他人代为办理。已经办理登记手续,胎儿流产或者子女死亡后再生育的,按生育第一胎子女的程序办理登记。其中对一方或双方为外市户口的违法生育者,违法生育者及其子女的户口不予批准迁入本市。
在第五章监督管理,第五十四条里,记者发现对外来超生人员监管的新表述:“对双方为本市户口的违法生育者,在为其子女办理入户手续时,按规定对违法生育者进行处理。对一方或双方为外市户口的违法生育者,违法生育者及其子女的户口不予批准迁入本市。”广州市计生局有关人士昨日向记者解释,外来人口是通过积分入户的方式申报广州户口,一直以来对有违法生育行为的外来人员及其子女,都是采取“一票否决”的做法,不予批准入户广州,而8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管理办法,是把该做法明确到政府规章中去。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热情小叮当:
何先生的书《人口危局》我刚刚从网上买到,印刷包装质量不错,封底何先生的头像比网上的更清楚些,很好。何先生很多文章我已在网上看过,写得真好,有比方,有例子,逻辑严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把现在所谓计生的道理批驳得体无完肤。不过还是读纸质的书本感觉更实在、更方便些,也有保存价值。
利用一下午的时间粗略翻完了这本书,躺在床上看的,比在电脑前看书方便多了。书中反驳计生歪理可谓是引经据典,内容详实,深入浅出。那篇《“五大绝招”解决不了光棍问题》,真为先生那句“五大绝招”就是五大馊主意叫好,还有评那些所谓人口专家的文章,先生可谓是有胆识、有思想、敢说敢写,非一般人所能及。相信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受益匪浅。
我以为计生问题就好比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癌症,只是现在大多数国人对此病反应都很麻痹,虽然本身已病入膏肓,却不以为然。就像何先生这本书我以为就是一副治此癌症的良药。可是更多的人要么不知道此药,要么不信此药,所以我以为要慢慢来,总有一天人们会知道它,了解它,感谢它。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最近20年,在人口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是美国的Paul Romer,他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他的理论基本逻辑是,人口规模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得更多人从事科研和创新工作,创造出更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将为全社会所用,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广西东兴村民在计生局砍死2名干部砍伤4人】媒体从当地警方证实,今日上午8点30分左右,一农村男子持砍刀到广西东兴市计生局,砍死2名计生干部,另砍伤3名计生干部,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读《人口危局》有感
作者:张一 &上传时间: 17:18:46
我出生于1978年,从记事起就知道“计划生育”。
未上学之前,看到很多“凶神恶煞”般的人物在村里拆屋、牵牛、赶猪、挑谷子,鸡飞狗跳、哭喊一片,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吓傻了。听大人讲,那些人是搞计划生育的,从那时候起,“计划生育”是我心目中“恐怖”的代名词。每次看到这些情况,爷爷就在一旁摇头叹息:干这些绝代的事,会遭报应的。对于敢怒不敢言的老人来说,只能在心里咀咒这些人“遭报应”,但是这些人遭到报应么?基本上没有。唯一听说遭到报应的事,是本县另外一个乡的一个计划生育对象,因为计划生育逼得太紧,一气之下,用锄头将负责计划生育的副乡长砸死了,如今想来,这也不是“报应”,而是“两败俱伤”。
上学后,才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懵懂知道,计划生育等同于“罚款”,同时也知道新中国有几个显著的标签: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等。这几个词语成了我中学时期在政治科目考试时候的万金油,只要是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的论述题时,写上这几个词语,总是不会得零分。
计划生育,在我内心中已经从恐怖到强迫式接受再到疑惑不解,对于我这个不喜欢学习的差学生来讲,总以为计划生育跟考试内容一样,虽然憎恶,但是不得不去接受,只好换一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1990年,上初一,第一次接触英语,为了便于记忆,全部用汉字标注,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对话:
How&are&you?(好阿舅)
Fine,thank&you,and&you?(罚你三胎计划生育)
无奈之情可见一斑。
计划生育对我来说,虽然个人有万般不满,但是一直未曾往深处细想,也不曾兴起质疑这个“基本国策”的念头,自己在婚姻与生育问题上,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33岁结婚,35岁生孩子,典型的晚婚晚育。
用哲学观点来讲,以上我对计划生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自从读了何亚福先生的《人口危局》一书后,才知道自己的感性认识与何亚福先生的理性认识之间的差距是多么的远。
何亚福先生长期研究人口与生育问题,是自主生育倡导者,近10年来,写过700多篇有关人口与生育问题的文章,2013年将部分文章整理出版《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一书。
收到何亚福先生的《人口危局》后,花了个把月时间仔细研读,很多盘旋在心头的问题犹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尤其对《“中国人口太多”只是一种错觉》、《对各种人口观点的批判》、《反思中国人口政策》、《中国人可以自主生育》等章节内容大声叫好。
通过教科书上,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太多”,超过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通过何亚福先生的理性分析,“中国人口太多”真的只是一种错觉。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上看,1840年占1/3,20世纪初占1/4,到了2012年,中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9.3%了,这些数据同时也表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比不上世界平均水平;从人口密度上看,中国141人/平方公里,德国229人/平方公里,英国260人平方公里,日本337人/平方公里,印度382人/平方公里,韩国503人/平方公里;即使中国只有一半的土地适宜人居住,人口密度才282人/平方公里。一个国家的人口是多还是不多,何亚福先生说: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慢,无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的国家觉得人口压力大,反之亦然。
我在广东打工,朋友中大部分人是搞工厂、公司管理的,这些年私下交流中感慨最多的是人员缺乏,招不到工人,某上市公司老总曾跟我开玩笑说:你给我招200个工人来,你就可以把我当孙子使唤。当然,玩笑归玩笑,说到底,在广东这些开发城市,绝对不会嫌人口多。君不见,“工人荒”“招工难”曾一度充斥各大媒体头版头条。
说到计划生育,不得不提马寅初先生。马寅初先生说:“两个孩子的有奖,三个孩子要征税,四个孩子的要征重税。”他认为“一个孩子要求家庭的开支,还抵不上要求国家的开支大,因此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他这些观点,为以后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这些观点,何亚福先生认为是错误的:把孩子抚养成人过程中,家庭投入是主要的,国家投入只占很少一部分;孩子长大成人工作后,对国家的贡献远大于国家对这个孩子的投入,因为国家通过税收连本带利回收了之前的投入。
看到这里,我试着回想了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貌似没占过国家的“便宜”,能长这么大,父母的付出是无法估量的。
当前,中国的人口政策是鼓励少生处罚多生,何亚福先生认为这种政策不符合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取决于生育率,而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均资源。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18,联合国发布的“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0&Revision)”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2.52,发达国家1.66,发展中国家2.68。世代更替的生育率是2.1,低于这个水平,则人口减少,长期保持低生育率,最终会导致人口的消亡,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鼓励生育才是,为什么还要实行“鼓励少生处罚多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释义》提出:公民的生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的。但是我们选择自主生育时为什么遭到重重阻挠与处罚?就连生第一胎都要办“准生证”,没有准生证,照罚不误。前段时间,网上有人戏言:准生证都没有“准生证”,意思说所谓的准生证缺乏法律依据,中国的《宪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都没有提到准生证的问题。
“亚福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从任何问题中看出政府计划生育及其结果——超低生育率的影响。亚福的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小打小闹不成体系,实际上百川归海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反思政府计划生育的体系。”这段话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杨支柱老师给何亚福写的推荐语。他们都是学者,有丰富的知识与阅历,有缜密的思维与逻辑,能理性地分析中国人口现状与反思中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而我,作为一个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农民工,通过网络,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自认为得到一种精神文明的洗礼。
在我看来,中国还会坚持实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理由有千万种,最直接的一种就是可以征收社会抚养费。当“罚款”换了一个马甲变成“征收社会抚养费”后,看起来“温情”了许多,却永远脱不了“敛财的工具”的这一本质,谁要挡了他们的财路,不被打压死才怪。记得曾有媒体用《乡镇财政靠社会抚养费:不生乡里吃什么》为题报导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问题,多么直白呀,根本用不着拐弯抹角。
甲鱼也好,鳖也好,厨师将其加工、端上桌给人们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道菜是“王八”。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把人当成圈养的牲畜,多少草料都不够;把人当人看,人有无限的创造力,人口问题自然解决,这是个观念问题,和人多人少无关。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俄罗斯地广人稀,但莫斯科地铁也很拥挤;阿根廷地广人稀,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也与北京一样拥挤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聚居地,不论是属于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还是不属于中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鼓励生育的。例如,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广肇联合总会推出了“3+1婴儿基金”的奖励计划,他们的口号是:“一个太少,两个不够,三个太单调,四个有奖金,五个更加好,六个最理想 。”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计生苛政猛于虎
发帖: 0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 计划生育是必要的,你想一想,一条江十多亿人一人一陀粪,江就就变成你家的化粪池,幸好江多水厂过滤,反观生活用品,你家一天制造多少生活垃圾,工厂就比你家多一倍的各种环境污染,若不是外敌入侵在即,人口老化各种现有业务缺口,放宽生育就等于让人类早点灭亡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湖南孕妇怀胎七月被强制引产 疑致精神分裂
16:29:49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日17时,怀胎已超7月的龚起凤,在湖南省涟源市中医院被强制引产,一个多月后,出现咬人等异常表现。今年6月,龚起凤被诊断患精神分裂症。龚起凤的丈夫吴勇元认为妻子的精神状态为强制引产所致,一年多来,他一直在上访。今年7月,他得到涟源市信访办的回复:无法证明精神疾病与被引产的因果关系。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8月5日报道 日17时,怀胎已超7月的龚起凤,在湖南省涟源市中医院被注射了引产针,剧烈疼痛30多个小时后,她和丈夫吴勇元见到了已经死亡的孩子,后者被护士装在一个白色塑料袋里。
吴勇元回忆,被强制引产一个多月后,妻子出现咬人、不敢出门等异常表现。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引用32楼的发言:
&&计划生育是必要的,你想一想,一条江十多亿人一人一陀粪,江就就变成你家的化粪池,幸好江多水厂过滤,反观生活用品,你家一天制造多少生活垃圾,工厂就比你家多一倍的各种环境污染,若不是外敌入侵在即,人口老化各种现有业务缺口,放宽生育就等于让人类早点灭亡
《人口危局》一书已分析过:
140/18%335/67%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人口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实,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口不断增长的历史,从几百万,几千万,到几亿,再到今天的几十亿,一直在突破原来的记录。早在人口只有10亿时,马尔萨斯就警告地球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但现在世界人口已经突破70亿,人们却普遍比过去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如果说人口无限增长下去我们也许还有担心的理由,但如今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全球生育率快速下降,在可预见的将来会降至更替水平附近,世界人口无限增长的前提不再成立。在这种情形下,争论人口是否越多越好已经失去意义。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台湾鼓励生育的标语口号】“帅哥美女靠创造,不生永远看不到” “孕酿----下一个希望” “一‘生’幸福” “老爸老妈我准备好了,今晚就看你们表现了”“孕味、乳味,最有女人味”“结婚,我愿意!生子,我乐意!”“幸福很简单,宝贝一,二,三”“孩子到位,幸福归队” “好孕好运到”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按照计划生育“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 二氧化碳排放太多怎么办?减少人口不就减少排放了吗? 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减少人口不就够吃了吗? 住房不够怎么办?减少人口不就够住了吗? 能源不够怎么办?减少人口不就够用了吗? 鞋子太小怎么办?把脚削小一点,不就合穿了吗?
如果是以人为本: 碳排放太多怎么办?发展清洁能源;粮食不够怎么办?发展农业技术,提高亩产量;水不够用怎么办?开发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石油不够用怎么办?开发核电和各种替代石油的能源;公路不够用怎么办?建设地铁……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根据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2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459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534万人。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减少了3921万人。2012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2万所,比上年减少1.36万所
发帖: 1122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中国人一度占人类的三分之一,如今不到五分之一,而我们的新生儿仅略过世界的十分之一。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我眼中的似水流年作品征集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激辩论的观点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