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谢万提的资料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源流研究
世说新语中有关谢安的记载(一)
德行第(33):
&&&&&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①。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②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③遂遣之。【注释】①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 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②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谢安,字安石,谢奕的弟弟,后任中书监、录尚书事,进位太保,死后 赠大傅。& 膝边:膝上。”边”是泛向性的,没有确定的方位意义。& 谏(jiàn):规劝。& 念:怜悯;同情。③容:面容;脸上的神色。& 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译文】&&&&& 谢奕做判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政事第(24)
&&&&& 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①。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②。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注释】①阮光禄:阮裕、字思旷,任东阳太守,后被召为金紫光禄大夫,不肯就任。不过也因此而用官名称呼他为阮光禄。阮裕很擅长论证疑难的问题。& 《白马论》:战国时公孙龙着《白马论》,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著名命题,认为“马”这一概念是指形体,“白”这一概念是指颜色,所以白马非马。②咨尽:询问而求尽晓其义。【译文】
&&&&& 谢安年轻时候,请光禄大夫阮裕讲解《白马论》,阮裕写了一篇论说文给谢安看。当时谢安不能马上理解阮裕的话,就反复请教以求全都理解。阮裕于是赞叹道:“不但能够解释明白的人难得,就是寻求透彻了解的人也难得!”
言语第(90):
&&&&&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①。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②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③?”【注释】①讲:研究、讨论。据《续晋阳秋》载:“宁康三年九月九日,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吏部尚书陆纳、兼侍中卞耽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哀宏兼执经,中书郎车胤(按:字武子)、丹阳尹王混摘句(指摘出疑难来问)。”& 私庭:私邸;王侯大官的府第。②难苦:疑难、不精密。& 袁羊:应为袁虎(袁宏,小名虎)之误。袁羊卒于永和年间,下迄孝武讲经,相距二十余年。& 德音:善言,对别人言辞的敬称,这里指谢安兄弟的言论。③“何尝”句:说明明镜屡照,仍然明亮;惠风轻拂,水流仍然清澈。以喻多问不致重劳二谢。& 惮(dàn):害怕。& 惠风:和风。【译文】
&&&&& 孝武帝将要研讨《孝经》,谢安、谢石兄弟和众人先在家里研讨、学习。车武子提出一些疑难、急迫的问题来问谢安兄弟,并且对袁羊说:“不问,怕漏掉精湛的言论;问得多了,又怕反复劳累二谢。”袁羊说:“一定不会引起这种不满。”车武子说:”怎么知道会是这样呢?”袁羊说:“何曾见过明亮的镜子会因为连续照影而疲劳,清澈的流水会害怕微风?”
德行第(36):
&&&&&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①。”【注释】
①“我常”句:指自己的为人处世,都是儿子所能看到、听到的,可以效法,是一种身教。【译文】
&&&&& 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贤媛第(23)
&&&&& 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
①帏:指设置帷幕,也指帷幕。伎:歌舞。【译文】
&&&&& 谢安的妻子刘夫人挂起帷幕围着众婢女,叫她们在自己面前表演歌舞,也让谢安看了一会,便放下了帷幕。谢安要求再打开帷幕,夫人说:“恐怕会损害你的美德。”
言语第(92):
&&&&&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①?”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②。”【注释】①预:参预;牵涉。& 正:只。②“譬如”句:比喻希望美好、高洁的东西都能出自自己家门。芝兰是芝草和兰草,是芳香的草;玉树是传说中的仙树。二者都用来比喻才德之美。【译文】
&&&&& 太傅谢安问众子侄:“子侄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言语第(71):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①。俄而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③?”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④。”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⑤。”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⑥。【注释】①内集:家里人聚会。文义:文章的内容。②骤:又大又急。③“白雪”句:大意是,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④“撒盐”句:大意是,往天上撒盐满可以用来一比。 &胡儿:谢朗的小名。& 差:甚;很。⑤“未若”句:大意是,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按:以上三句都仿效汉武帝“柏梁体”歌句,七言,每句用韵。⑥无奕女:指谢道蕴。【译文】
&&&&& 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和儿女们讲解谈论文章。一会儿,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这位侄女就是谢安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学第(52):
&&&&&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①?”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公曰:“吁谟定命。远猷辰告③。”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④。【注释】①毛诗:即《诗经》,是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由毛亨作传的,又称毛诗。②遏:是谢玄的小名,谢玄是谢安的侄儿。“昔我”两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大意是:想起我离家出证的时光,杨柳轻轻摆荡;如今我回到家乡啊,”雪花漫天飘扬。按:谢玄是从艺术性人面称赞这两句的。雨(yù)雪,下雪。③“吁(xǜ)谟”句:出自《诗经?大雅?抑》,大意是: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就及时宣告。按:谢安是从政治角度肯定这一句的。④雅人:高尚文雅的人,深致:深远的意趣。【译文】
&&&&& 谢安趁子侄们聚会在一起的时候,问道:“《诗经》里面哪一句最好?”谢玄称赞说:“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应该是“吁谟定命,远猷辰告’最好。”他认为这一句特别有高雅之土的深远意趣。
文学第(39)
&&&&& 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②。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③。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④。”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⑤!”【注释】①林道人:即支道林,下文又称“林公”谢公:谢安,下文又称“太傅。”②东阳:谢朗,官至东阳郡太守,是谢安的侄儿。③信:送信的人,这里指传话的人。④新妇:妇女谦称。& 家难:家里的不幸遭遇,这里指丈夫死了。
⑤致:同“至”,最。【译文】
&&&&& 支道林和尚去拜访谢安。当时东阳太守谢朗还年幼,病刚好,身体还禁不起劳累,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辩论玄理,终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他母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这样,就一再派人叫他进去,可是太傅谢安把他留住。王夫人便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子身上。”于是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安告诉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意都很激愤,很值得传诵,可惜没能让朝官听见!”
赏誉第(76)
&&&&& 谢太傅未冠;始出西①,诣王长史,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向客何如尊?”②长史曰:“向客舋舋,为来逼人③。”【注释】
①未冠(guàn):还没有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到了成年。& 出西:指到首都建康。按:谢安在出来做官以前,住在东部的会稽郡,从会稽往西去建康,就叫出西。②苟子:王修,字敬仁,小名苟子,是王蒙(即王长史)的儿子。& 尊:称呼父亲。③舋舋(wēiwěi):同“娓娓”,勤勉不倦的样子。这里指谈论不倦。据《晋书》说,由于王蒙这句话和王导的器重,谢安年轻时名望就很大。【译文】
&&&&& 太傅谢安还没有成年时,初到京都,到长史王蒙家去拜访,清谈了很久。走了以后,王苟子问他父亲:“刚才那位客人和父亲相比怎么样?”王蒙说:“刚才那位客人娓娓不倦,谈起来咄咄逼人。”
排调第(26)
&&&&& 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所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注释】
高灵:高崧,小名阿酃,并非“灵”字。& 中丞:御史台长官,掌管公卿奏事、察举非法等事& 祖:饯行的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送行。【译文】
&&&&& 谢安在东山隐居,朝廷多次下令征召他出仕,都不应命。后来出任桓温的司马,将要从新亭出发,朝中官员都到来看望送行。高灵当时任中丞,也前去给他饯行。在这之前,高灵已经多多少少喝了些酒,于是就借着这点酒像喝醉了一样,开玩笑说:“你多次违抗朝廷的旨意,在东山高枕无忧地躺着,大家常常一起交谈说:‘安石不肯出来做官,对老百姓打算怎么办呢!’现在百姓对你又打算怎么看呢?”谢安笑着不回答。
排调第(27)
&&&&& 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①。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②”
①翕(xī)集:聚集。家门:家族。倾动:震动;倾倒。②“但恐”句:谢安一族之中,堂兄谢尚、哥哥谢奕、弟弟谢万都已高官厚禄,富贵一时,而谢安有隐居之志,无出仕之心。可是名声已显,恐为时势所逼,不得不出仕,所以说了这句话。
&&&&& 当初,谢安在东山,处于平民地位,这时兄弟之中已经得到富贵的,都集中在他这一家门,倾倒了名士。谢安妻子刘夫人对谢安开玩笑说:“大丈夫不该这样吗?”谢安便摁着鼻子说:“只怕避免不了呢。”
排调第(32)
&&&&&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①,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②。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③: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④。”
①东山之志:隐居东山的意愿。& 严命:严厉的命令。按:在谢安就任桓温的司马以前,扬州刺史庾冰、吏部尚书范汪都曾授他官职,都遭到拒绝。②远志:中药名。根名远志,苗名小草。③“此甚”句:出、处明指露出地面和埋在土中,暗指出仕和隐居,语意双关,以讥笑谢安的出仕。④会:兴会;意趣。
&&&&& 谢安起初有隐居山林的意愿,后来官府征召的命令多次下达,势不得已,这才就任桓温属下的司马。在这时,有人送给桓温草药,其中有远志。桓温拿来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怎么一种东西却有两样名称呢?”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郝隆在座,随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不出就是远志,出来就是小草。”谢安深感惭愧。桓温看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这个失言却不算坏,话也说得极有意趣。”
雅量第(28)
&&&&&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①。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②。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③。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④。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⑤。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注释】①谢太傅:谢安。按:谢安在出任官职前,曾在会稽郡的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支道林等畅游山水。& 盘桓:徘徊;逗留。& 泛海:坐船出海。②唱:提议。③神情:精神兴致。& 王:通“旺”。& 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诞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④说:通“说”,愉快。⑤承响:承,应声。响,声音。【译文】&&&&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这样看来,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识鉴第(21)
&&&&& 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①:&“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注释】①妓:歌女、舞女。按:谢安石隐居会稽郡的东山时,常和王羲之等纵情山水,每次出游,都带着歌舞伎。简文:谢安隐居时,简文帝司马昱尚未登位,仍任丞相。【译文】
&&&&& 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舞女,简文帝说:“安石一定会出山,他既会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赏誉第(77)
&&&&& 王右军语刘尹:“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①。”【注释】
①“若安石”句:谢安(字安石)寓居会稽郡上虞县,官府多次征召,也不肯出任官职,只想在东山隐居,畅游山水。但是他一向名望很大,所以大家仍然希望他能出仕。到四十多岁时,才应桓温的邀请出任司马。东山志:指隐居的心愿。
&&&&& 右军将军王羲之对丹阳尹刘惔说:“我们当然要一起推荐安石。”刘惔说:“如果安石志在隐居,我们应该和天下人一起推荐他。”
赏誉第(101)
&&&&& 谢太傅为桓公司马①。桓诣谢,值谢梳头,遍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语至瞑②。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注释】
①“谢太傅”句:谢安四十多岁时,仍隐居会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他才离家赴任。②下:指下堂到谢安梳头的地方去。【译文】
&&&&& 太傅谢安出任桓温手下的司马。有一次,桓温到谢安那里去,正碰上谢安在梳头,谢安就匆忙去取衣服、头巾来穿戴。桓温说:“何必为这事麻烦!”便下堂去和他一直谈到晚。桓温出门后,问随从:“你们可曾见过这样的人吗?”
赏誉第(102)
&&&&& 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①。悦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②。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注释】
①田曹中郎:掌管农事的官。②“昔安石”句: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隐居会稽时,扬州刺史厦冰想请他任职,“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缙(jìn)绅,指官员。豫,参加。【译文】
&&&&& 谢安出任桓温的司马时,把几十个门生托付给田曹中郎赵悦子安排职位。悦子把这事告诉桓温,桓温说:“姑且用他一半人。”赵悦子不久就把这些人全部录用了,他说:“过去安石在东山隐居时,郡县的官员敦促、逼迫他出仕,唯恐他不过问政事。况且现在是他自己从家乡选来的人,怎么反而不依从他呢?”
赏誉第(105)
&&&&& 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①。桓公遥望,叹曰:“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注释】
①桓大司马:桓温在晋哀帝隆和初年,加侍中、大司马职,其时谢安早已离开桓温幕府。【译文】
&&&&& 大司马桓温有病,谢安去探病,从东门进去。桓温远远望见,叹息说:“我家里很久不见这样的人了!”
言语第(75):
&&&&& 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间亦选①。”子侄未之许②。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③。”【注释】①间(jiàn):间隔;差别。& 迩:近。②许:赞同。③河汉:本指银河,比喻言论不切实际,这里指不置信、忽视。按:郗超喜谈玄学,精于义理,被认为是当时的杰出人物。谢安这句话是说郗超会同意他的话,不会像子侄们那样。【译文】
&&&&& 谢安说:“圣人、贤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很近的。”他的子侄不同意这种看法。谢安叹息说:“如果郗超听见这话,一定不至于不相信。”
言语第(62):
&&&&&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①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②。”【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著名的书法家。& 哀乐:偏义复词,指“哀”。
②桑榆:晚年。太阳下山时,阳光只照着桑树,榆树的树梢,便用桑榆比喻黄昏,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 陶写:陶冶和抒发。& 觉损:减少。【译文】
&&&&& 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中年以来,受到哀伤情绪的折磨,和亲友话别,总是好几天闷闷不乐。”王羲之说:“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只能惜助音乐寄兴消愁,还常常担心子侄辈减少欢乐的情趣。”
言语第(70):
&&&&&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①。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②;文王旰食,日不暇给③。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④。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⑤。”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⑥?”&【注释】①冶城:原是吴国冶铸之地,晋孝武帝时在城中立寺,安帝时改为花园。筑起亭台楼阁。故址在今南京市。& 悠然:悠闲的样子。& 高世:超脱世俗。②勤王:为王事尽力。& 胼胝(pián zhī):趼子(jiǎn zí)。尧命禹治水,禹在外九年,由于操劳,手脚都起了趼子。③旰(gán)食:天黑了才吃饭。指勤于国事。& 日不暇给(jǐ):形容事情多,时间不够用。给,足够。《尚书?无逸》说过,周文王处理政事,忙碌得从早晨到下午也没有闲功夫吃饭。④四郊:这里指国都四郊,即都城郊外。& 垒: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堡垒。⑤废务:荒废了事务。& 浮文:不切实际的文辞。& 要:重要的事情。按:虚谈和浮文、废务和妨要,对举成文,字异义同。这句指清谈耽误国家大事。⑥商鞅:战国中期杰出的法家,辅佐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实行变法,秦国因此富强起来,传六代至秦始皇,便统一中国。& 二世:两代。指秦始皇和秦二世两代。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在位三年。因陈胜起义、刘邦起兵,秦朝便灭亡了。& 清言:清谈,不务实际,空谈玄学。按:谢安的回答、实际是强同夺理。【译文】
&&&&& 右军将军王羲之和太傅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地凝神遐想,有超尘脱俗的志趣。王羲之就对他说:“夏禹操劳国事,手脚都长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国家战乱四起,人人都应当自觉地为国效劳。而空谈荒废政务,浮辞妨害国事,恐怕不是当前所应该做的吧。”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可是秦朝只传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也是清谈所造成的灾祸吗?”
言语第(78):
&&&&& 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①。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②&【注释】①饷:赏赐。& 山涛:字巨源,累迁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职)、吏部尚书、司徒。②子弟:子侄辈。& 车骑:车骑将军,这里指谢安的侄儿谢玄。谢玄,字幼度,谢安荐举以御符坚,升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死后追赠车骑将军。【译文】
&&&&& 晋武帝每次赏赐东西给山涛,总是很少。太傅谢安就这件事问子侄们是什么意思,谢玄回答说:“这应是由于受赐的人要求不多,才使得赏赐的人不觉得少。”
政事第(23):
&&&&& 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贿中①。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注释】①谢公:谢安,参(德行)第33&则注②。按:谢安辅政时,中原战乱,豪强兼并,赋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没有户口者无数,谢安主张施行德政,不宜扰民,不同意搜求这些人。& 厮:服杂役的人;差役。& 南塘:南岸,指秦淮河南岸。【译文】&&&&& 谢安辅政时,兵员差役时常逃亡,大多就近躲藏在南岸下的船里。有人请求谢安同时搜索所有船只,谢安不答应。他说:“如果不能宽恕这种人,怎么能治理好京都!”
德行第(34):
&&&&&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①&【注释】①褚(chǔ)公:指褚裒(póu&),字季野,曾任兖州刺史,死后赠太傅。《晋书?褚裒传》说:桓彝认为“季野有皮里阳秋”,就是说他虽然口里不说别人的好坏,可是心里是有褒贬的。& 常:通“尝”,曾经。& 气:气象,指冷热风雨阴晴等现象。【译文】&&&&& 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季野,曾经称颂说:“褚季野虽然口里不说,可是心里明白是非,正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样样都有。”
文学第(48):
&&&&& 殷、谢诸人共集。谢因问殷:“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入眼不①?”&【注释】
①属(zhú):通“瞩”,看。按:谢安意指能否不看而知。这一则原注:“谢有问,殷无答,疑阙文。”&【译文】
&&&&& 殷浩、谢安等人聚会在一起。谢安便问殷浩:“人们用眼睛去看一切物象,一切物象是否就会进入眼睛呢?”
文学第(55):
&&&&&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①。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②!”【注释】①才峰:比喻才能突出。& 秀逸:特异超俗。& 干:触犯,这里指赶上。& 拟托:比拟寄托。萧然:潇洒。②一往奔诣:一向抓紧钻研。【译文】
&&&&& 支道林、许询、谢安诸位品德高尚人士,一起到王蒙家聚会。谢安环顾左右对大家说:“今天可以说是贤士雅会。时光既不可挽留,这样的聚会当然也难常有,我们应该一起谈论吟咏,来抒发我们的情怀。”许询便问主人有没有《庄子》这部书,主人只找到《渔父》一篇。谢安看了题目,便叫大家一个个讲解其义理。支道林先讲解,说了七百来句后,说解义理精妙优美,才情辞藻新奇拔俗,大家全都赞好。于是在座的人各自谈完了自己的体会。这时谢安问道:“你们说完了没有?”都说:“今天的谈论,很少有保留,没有不尽意的了。”谢安然后大致提出,一些疑问,便畅谈自己的意见,洋洋万余言,才思敏锐高妙,特异超俗,这已经是难以企及了,加上情意有所比拟、寄托,潇洒自如,满座的人无下心悦诚服。支道林对谢安说:“您一向抓紧钻研,自然很优异呀!”
文学第(82)
&&&&& 谢太傅问主簿陆退①:“张凭何以作母诔,而不作父诔?”退答曰:“故当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妇人之美,非诔不显。”【注释】①陆退:张凭的女婿。【译文】
&&&&& 太傅谢安问主簿陆退:“张凭为什么作悼念母亲的诔文,而不作悼念父亲的?”陆返回答说:“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
文学第(94)
&&&&& 袁彦伯作《名士传》成①,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②!”&【注释】①袁彦伯:袁彦伯,原本作袁伯彦,误倒。袁彦伯把三国、西晋时代一些名人收入《名士传》。②江北事:指晋室南渡以前的事。南渡以前,国都在江北。& 狡狯(kuài):游戏。【译文】
&&&&& 袁彦伯写成了《名士传》,带去见谢安,谢安笑着说:“我曾经和大家讲过江北时期的事,那不过是说着好玩罢了,彦伯竟拿来写书!”
方正第(18)
&&&&&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①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②。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③!”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④。【注释】①卢志:字子道,历任成都王左长史、中书监。父亲是魏朝卫尉卿卢珽。祖父是魏朝司空卢毓。& 陆士衡:陆机,字士衡,历任著作郎、平原内史。父亲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祖父是丞相陆逊。按: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②士龙:陆云,字士龙,是陆机的弟弟。③鬼子:对人的憎称。原注引孔氏《志怪》说,卢志的远祖卢充曾因打猎而入鬼府,与崔少府的亡女结婚而生子。陆机因此骂卢志是鬼的子孙。④“谢公”句:谢安认为陆士衡为优。【译文】
&&&&& 卢志在大庭广众中间陆士衡道:“陆逊、陆抗是您的什么人?”陆士衡回答说:“正像你和卢毓,卢珽的关系一样。”陆士龙听了大惊失色。出门以后,士龙就对哥哥说:”哪至于弄到这种地步呢!他可能真是不了解底细呀。”士衡很严厉他说:“我父亲、祖父海内知名,岂有不知道的?鬼子竟敢这样无礼!”舆论界对陆家兄弟的优劣一向难于确定,谢安就拿这件事来判定两人的优劣。
方正第(55)
&&&&& 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①?”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②!”&【注释】
①万石: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谢万曾任豫州刺史,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在晋穆帝升平三年,受命北伐燕国。可是他骄傲自大,不能安抚将士,结果未遇敌而兵溃,使许昌、颖川相继失陷,北部地区不稳。②挠弱:软弱。凡才:平庸的人。严颜:威严的面孔。【译文】
&&&&& 桓温问桓子野:“谢安石已经估计到万石一定要失败,为什么不劝他改正错误?”子野回答说:“自然是由于很难触犯呀。”桓温生气地说:“万石是个软弱的庸才,还有什么威严的面孔不敢触犯!”
方正第(60)
&&&&& 谢公闻羊绥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①。后绥为大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即取以为主簿②。【注释】①致意:转达倾慕之意。②太学博士:学校的教官。太学是一般官员和庶民俊秀子弟的学校。& 主薄:主管文书,地位很高,常为将帅、大臣的幕僚长。【译文】
&&&&& 谢安听说羊绥很优秀,就派人向他致意并且请他来,可是羊绥始终不肯上门。后来羊绥任太学博士,因事去见谢安,谢安就马上把他调来任主簿。
方正第(61)
&&&&& 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①,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②。”【注释】①阮公:阮裕,隐居会稽剡山。②“推人”句:阮裕年纪最大,王右军次之,谢安最小,但是谢安不肯降低地位、身分,推尊阮裕。【译文】
&&&&& 右军将军王羲之和谢安去看望阮裕,走到门口,王羲之对谢安说:“我们自然是一同推尊主人。”谢安说:“推尊别人恰恰最难。
方正第(62)
&&&&& 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①。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着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②。”王曰:“魏阵所以不长③。”谢以为名言。【注释】①太极殿:晋孝武帝修筑的新宫室,名叫太极殿。& 版:指做匾额用的木板。②“昔魏朝”句:据传魏明帝筑陵云殿,误先钉匾,忘了题字,于是高高吊起一张凳子,让侍中韦诞坐在上面悬空题匾,题完后,须发全白了。韦诞回家告戒子弟,不要再学这种书法。韦诞,字仲将,擅长楷书,魏朝宫观题字,多是他的手笔。③魏阼(zuo):魏朝的帝位。按:王子敬认为不能这样对待大臣,所以说这话。【译文】
&&&&& 太极殿刚建成,王子敬当时任丞相谢安的长史,谢安派人送块木板去叫王子敬题匾。子敬露出不满的神色,告诉来人说:“把它扔在门外吧。”谢安后来看见王子敬,就说:“这是给正殿题匾,怎么样?从前魏朝韦诞等人也是写过的呀。”王子敬说:“这就是魏朝帝位不能长久的原因。”谢安认为这是名言。
雅量第(27)
&&&&& 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①。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疏示之②。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宾也③。”【注释】①郗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接着义调任散骑侍郎,为桓温所器重。& 芟(Shān&)夷:除去。& 条牒:分项的文书。②疏:给皇帝的奏议。③生:先生的省称。& 入幕宾:占代将帅办公的地方称幕府,幕府中的属官是幕僚或幕宾。幕有帐幕义。郗超正在帐中,所以谢安这样嘲讽他。【译文】
&&&&& 桓温和郗超商议撤换朝廷大臣的事,上报名单拟定后,当晚两人同一处安歇。第二天桓温一早起来,就传呼谢安和王坦之进来,把拟好的奏疏扔给他们看。当时郗超还在帐子里没起床。谢安看了奏疏,一句话也没说,王坦之径直扔回给桓温,说:“太多了!”桓温拿起笔想删去一些,这时郗超不自觉地偷偷从帐子里和桓温说话。谢安含笑说:“郗生可以说是入幕之宾呀。”
雅量第(29)
&&&&&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①。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②。”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④。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注释】①“桓公”句:晋简文帝死时,桓温出镇在外,遗诏使桓温辅政,而没有满足他的纂位野心,他就以为是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字文度)的主意,非常愤恨。后入朝,屯兵新亭,要谢、王前去迎接,想杀掉二人。& 甲:甲士,披铠甲的士兵。②阼:皇位,这里指国家。③望阶趋席:指到了台阶上就疾行就座。& 方作:通“仿作”,仿效。& 洛生咏:用洛阳书生读书的语音来吟诗。& 浩浩洪流:这是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中的句子,意谓大河浩浩荡荡。④旷远:旷达;心胸宽阔。& 趣(cù):通“促”,急促。【译文】
&&&&& 桓温埋伏好甲士,设宴遍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两人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楚。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朗诵起“浩浩洪流”的诗篇。桓温害怕他那种旷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雅量第(30)
&&&&& 谢太傅与王文度共诣郗超,日旰未得前。王便欲去,谢曰:“不能为性命忍俄顷①?”&【注释】①“不能”句:郗超得到桓温的器重,掌生杀大权,所以谢安这样说。【译文】
&&&&& 太傅谢安和王文度一起去拜望郗超,一直等到天色晚了还不能上前会见。王文度便想走,谢安说:“你就不能为了性命再忍耐一会儿?”
雅量第(34)
&&&&&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①。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②。谢悠然知其量”③。【注释】①戴公:戴逵,字安道。居会稽郡剡县,不肯出仕,有清高之名。擅长棋琴书画。②吝色:受辱的表情;不乐意的神色。③悠然:闲适的样子。【译文】
&&&&& 戴逵从会稽到京都,太傅谢安去看望他。谢安原来轻视他,见了面,只是和他谈论琴法、书法。戴逵不但没有不乐意的表情,而且谈起琴法、书法来更加高妙。谢安从这里了解到他那种闲适自得的气量。
雅量第(35)
&&&&&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注释】
①“俄而”句: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大发兵分道南侵,企图灭晋,军队屯驻淮水、淝水间。当时晋朝以谢安录尚书事,征讨大部督,谢安派他弟弟谢石、侄谢玄率军在淝水坚拒苻坚军,苻坚大败,这就是淝水之战。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向局:面向棋局。【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淝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雅量第(37)
&&&&& 苻坚游魂近境①,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②。”【注释】①游魂:流散的魂魄,这是对敌寇的憎称。②当轴:朝廷中的当权人物。【译文】
&&&&& 苻坚的鬼子兵逼近边境,太傅谢安对王子敬说:“可以用个执政大臣为统帅,把他们就地消灭。”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出处:&&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本站部分文章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QQ:删除。
相关文章:
点击:68713
点击:6270
点击:6205
点击:5568
点击:4029
点击:4027
点击:3580
点击:3367
点击:3263
点击:313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