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反映红军井冈山和5红军五次反围剿剿斗争的文学作品

(1)遵义会议&(2)百团大战 (3)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遵义会议的相关内容。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内容。1940年在华北敌后战场,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0多个团向日本发起了大规模的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它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3)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4)本题考查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填表题
图中,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___________,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正式组建了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大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大D.上海APEC会议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一国两制”A.是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B.最初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C.首先在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D.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毛泽东诗词“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会师地点在哪里(&&)A.遵义B.甘孜C.会宁D.吴起镇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以下诗词: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摘自人教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回答:(1)材料一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在哪一年?(2分)有何重大意义?(2分)(2)材料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2分)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2分)(3)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要在运动中打败国民党军队B.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D.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20l3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红色之旅”,旅行团一行从江西瑞金启程,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与这一线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诗史,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纪念长征,某校准备举办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并设计了回顾长征、重走长征、感悟长征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回顾长征:(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4分)(2)长征途中召开的什么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该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3)重走长征:请同学们在上图中画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4分)(4)感悟长征:做为一名中学生,请你谈谈如何传承长征精神。(4分)第5次反围剿,面对蒋的堡垒稳进战术,红军有无破解良策?_历史研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4,757贴子:
第5次反围剿,面对蒋的堡垒稳进战术,红军有无破解良策?
最近读完黄道炫先生的《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颇有感触。书中就5次反围剿强调了这么一个观点:军事上,面对堡垒中的敌人和愈益狭小的空间,红军反“围剿”作战已不适用诱敌深入战法,而运动战也难觅战机,犹如“猫儿守着玻璃里的鱼可望而不可得”(彭德怀语)。这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运用最多的就是后来备受诟病的“短促突击”战术。即以一部防御吸引敌军,将主力埋伏于附近,当敌军出现在我军前沿阵地时,主力“施行短促的突击及袭击,以便于堡垒前瓦解敌人”。、、项英、都有同样主张,朱德、彭德怀、曾撰文论述。这是在战略被动大背景下一种寻求机动攻势防御的无可奈何的战术选择,虽有合理性,却不像李德和中革军委所期望的那样发挥巨大效应。   军事上受制于敌之外,还有内生瓶颈的制约。苏区人力、物力、经济、政治资源都日益匮乏,中共生存和作战资源都面临极大挑战。中共政策越发激进,肃反运动、查田运动、扩红运动、滥发公债、强收谷米同时展开。竭泽而渔,殊求无度的极端办法,加上国军严密封锁,两年之内便把苏区弄到资源枯竭、师老兵疲、财尽民困之境。苏区约300万人口,而脱产半脱产人员达三四十万人,平均每八人养活一员,负担奇重。综而言之,书里认为第5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源在于双方实力差别太大,而不是以往强调的“左倾”错误。就此,我不由产生了贴子标题上的疑问。
按照实际情况,至少一定的拖延和克制法是有。。但。。最近玩的游戏中,对方。。似乎正处于这类境地哦。。所以。。等我游戏玩完后。。在想.
其实有一次良机可以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当时第通电联共反蒋抗日,本可以联合十九路军共同反蒋。但不顾毛、周的主张。看着蒋镇压了十九路军。
断其补给线,诱其出而歼灭之
不是有说法师红军转进是苏区经济已经被他们搞崩溃了么
毛提出过两个方案,一个是红军撤出苏区,向苏浙皖进军,吸引敌军战线拉长,再回师苏区,寻机歼敌。另一方案是借福建事变向福建进军发展,一方面在机动中歼敌,另一方面策应反蒋。
如果不是蒋想借剿匪去收服军阀,兔子找没了。
当年日本人搞囚笼都没搞定八路,委员长的执行力能强的过日本人???
就是没有第五次围剿,瑞金苏维埃政权也是撑不下去的?
在军事上:1933年后苏区兵员枯竭,强制性手段随之出现从1933年开始,随着国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红军兵力损耗严重,仅靠上述“自愿”参军远远不能满足红军与国军作战的要求。同时由于对红军优待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翻身农民参军的热情不断下降。于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红军逐渐开始强迫老百姓当兵。红军反“围剿”严重损耗兵力,征兵过多导致苏区兵源枯竭据初步统计:第一次反“围剿”红军至少损失10000人,第二次反“围剿”约损失10000人,第三次反“围剿”损失约9800人,第四次反“围剿”损失约12000人,第五次反“围剿”损失至少30000人。(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巨大的兵力损耗迫使苏区不断征兵。当时红军在苏区到底招收了多少士兵呢?据王连花考察,从1931年12月开始到1934年底,苏区“扩红”的具体数字如下表所示:图片来源: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可以看到,从1932年春开始至1934年底,中央苏区掀起过三次大规模的“扩红”浪潮,共“扩红”27万人。而当时苏区总人口仅250万人左右,经过累年军队输送后,几乎把能当兵作战的青壮年都聚集到了红军中。正如闽西革命领导人之一张鼎丞说:“拿上杭才溪乡来说吧,共有2000余人口,在一次又一次的扩军运动后,只剩下壮丁7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军,这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张鼎丞《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第63页)据毛泽东1933年底的调查:兴国长冈乡全部青壮年男子(16岁至45岁)407人,其中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320人,占79%;上杭才溪乡全部青壮年男子1319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1018人,占77%。(《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长汀河田中坊乡扩大红军更是达到了全部青壮年的100%。(《长汀红旗》第3辑,第154页)而留在后方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由于过度动员和苏区环境的恶化,当时一些女子甚至宁愿嫁给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愿嫁给壮丁男子,理由是如嫁壮年,要当红军,夫妻不能团聚。(张宏卿、肖文燕《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财政上:苏区财力物力枯竭,红军优待政策很难执行从1932年开始,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苏区的财力物力就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已经制定好的红军优待政策根本无法保证实施。首先,由于青壮年基本都被征发参军,后方劳动力异常缺乏,红军家属的土地常被迫弃耕。万泰县的刘士进“两个儿子都当红军,分到的六十二担田,前年已荒了十担,今年又荒了六担……现在有好久没有米吃”。汀州红军家属由于田地荒芜,1934年夏收前缺粮者达到1575人。还有长汀河田区“红军家属有因得不到帮助与优待而做了叫花子”。(黄道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近代史研究》2003年05期)据邓颖超记录,她在参加扩红会议想发动党员当红军时,出现了以下场景:“征求党员自动当红军,首先由参加人(中局及县委)发言解释鼓动,继由出席党员大会红军学校党员发言鼓动与欢迎。第一次鼓动发言后,回答是静默沉闷,继之二次鼓励,依然是静默沉闷,三次四次,经过半个小时的鼓动工作,终无一人来报名当红军!最后即提出不当红军的原因的问题来讨论,很久很久,才在百卅余人中,涌出一句‘因为没有执行优待红军十八条’一句回音来。此外就再无他语了”。(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P329)可见无论宣传鼓动的再好,若不见实际的好处,没有人有上前线的愿望。瑞金有红军战士回家后看见红军家属困境,“竟有出眼泪的,同时后方同志看见也就不想去当红军了”。(《黄沙区的严重现象》,《红色中华》第143期,日)
两个问题加到一起就会出现以下的情况:赤区群众不愿当兵,开始大规模逃跑甚至自残战争伤亡不断,人们的参战激情也随之下降,从1933年开始,苏区群众开始躲避当兵或当逃兵。据1933年江西苏区政府的通令反映:“江西全省动员到前方配合红军作战的赤卫军模范营、模范少队在几天内开小差已达全数的四分之三,剩下的不过四分之一,所逃跑的不仅是队员,尤其是主要的领导干部也同样逃跑,如胜利、博生之送去一团十二个连,而逃跑了十一个团营连长,带去少队拐公家伙食逃跑。永丰的营长政委也跑了,兴国的连长跑了几个,特别是那些司务长拐带公家的伙食大批的逃跑。”(《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年)》第107页)1934年“(于都)大部分模范赤少队逃跑上山,罗凹区十分之八队员逃跑上山,罗江区有300余人逃跑,梓山、新陂、段屋区亦发生大部分逃跑,有的集中一百人或二百人在山上,有的躲在亲朋家中”,“(新陂区密坑乡)精壮男子完全跑光了”(《于都发生大批队员逃跑》,《青年实话》第111期,日)而据李一氓回忆:“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很多都陆续地跑出苏区,到国民党区投靠亲友。有时搞到一点什么东西,也偷着回来一两次接济家里。因为他在家里实在是难以活下去。……这种逃跑现象各县都有,特别是那些偏僻的山区里面,跑起来人不知鬼不觉。”(《李一氓回忆录》第156页)而且逃跑的规模越来越大,“十余天来,各区群众向白区逃跑现象日益发展,从一乡一区蔓延到很多区乡,从数十一批增加到几百以至成千人一路出去,从夜晚‘偷走’变而为明刀明枪的打出去,杀放哨的,甚至捆了政府秘书走。”(《关于资城事变问题省委对资溪县委的指示信》,石叟档案5/0247)而不愿出逃的人则装病甚至自残自杀以逃避兵役,“有一个农民,怕当红军,故意将自己的生殖器弄坏,或者干脆投塘跳河自伤自杀了。”(参见日《红色中华》第236期,第6版,转引自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对于苏区群众从积极参军到逃跑甚至自残的这种转变,曾经在兴国负责扩红的刘守仁回忆说:“扩红初期人们自愿报名参军,然后是要动员报名参军,最后被强制报名参军;而有的人则躲起来或干脆跑到外地去,甚至跳河自杀,有的人被扩进了红军,半途上又跑掉了,即使捉住枪毙,也仍有人开小差。”(刘守仁《兴国“扩红”》,《党史纵横》2006年第6期)
过度征兵导致兵员素质下降,最终也使苏区丧失扩红指标的高压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向红军输送了大量滥竽充数的士兵,许多地方不关心士兵质量,把许多老弱残废拉来凑数。如长胜黄石区在230个新士兵中,有64个是老弱病残;会昌县送到补充团的300人当中,有84人被淘汰;福建省在已集中的1000多名新战士中,只有670人合格;特别是兆征县,40个人当中只留下了7人。(《红色中华》第233期第1版,日)开小差的士兵也越来越多,据1933年11月的统计:“一军团补充区域到十一月十五日集中到区的是一六六三人,到补充师的只有七二八人,路上跑了九三五人。这儿还没有计算在乡村报了名根本未集中以及从乡到区逃跑的人数。大概算起来我们只集中了报名人数中的十分之三、四”(王稼蔷《为扩大红军二万五千人而斗争》,《斗争》第37期,日。)“长汀模范团因为是被欺骗加入工人师,到瑞金集中时只剩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开小差走了。”(潘汉年:《工人师少共国际师的动员总结》,《斗争》第24期,日)“西江庄埠五一报名一O四名,逃到白区去三十余名。”(《争取决战面前扩红突击的胜利》,苏区中央局《斗争》第60期,日)即便聚集到部队的士兵,也因为素质差,缺乏训练,常畏缩不前。这种状况可以从蒋介石1934年对部下的发言中看出来:“现在匪军的精神与从前完全不同,据投诚的土匪说:他们监视军队的政委,也不比从前那样认真了!从前匪内一般政委,的确自己能够上前督率,自己能够身先士卒,不怕死。但是这一般政委,到现在大半都打死了,而新来的一般政委,精神和能力都不够,稍微遇到一点危难的时候,他自己就恐慌的了不得”。(蒋介石《主动的精义与方法》,《庐山训练集》,第198页)最终,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由于作战人员素质不断变差,由于苏区政府的强制征兵导致其丧失了老百姓的支持,再加上国军的大力围剿,红军不得不放弃苏区,开始长征。
正如曾长期在中央苏区担任要职的舒同1947年所总结的那样:   “同志们都知道,我们中央苏区最后不能坚持而被迫万里长征,除了路线错误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财政的枯竭,人力物力财力的枯竭,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其实这个和战术上关系不大,你没有合格的士兵,没有充足的粮饷,最重要的是对方并没有犯错误的前提下,你自己却错误不断漏洞百出,你不失败才怪。蒋的堡垒稳进战术,的核心就是看到了苏维埃的现状,以围代攻。用时间拖垮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的苏维埃经济。在这个前提之下,红军的任何战术都不会起作用。而且兵员素质的的低劣不可能执行外围迂回作战这样时间和配合都要求比较高的战术。在国军压着打的时候还能拢在一起,一旦是跳出包围圈。军队有可能散掉。就不要说在进攻敌人!以湘江战役为例!湘江之战,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红军大量缩编。自离开苏区突破历次封锁线,红军损失如下: 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加上沿途红军征召的新兵,此时红军已不足30000人。湘江一战究竟损失了多少部队,又有多少人脱离了红军,中国现代的党史专家们众说纷坛,谁也提不出准确的数字。在长征的头十个星期中,如果说红军损失了四五万人(这是种种估计数字的平均值),那么战斗伤亡至少有一万五千人 (其中大多数是在湘江伤亡的),这样的估计似乎比较恰当。红军的新兵部队损失最为严重。据伍修权估计,在离开中央苏区之前的几个月中,新征了五万兵员。 李德估计,红军过贵州省边界时,已损失了一半新兵和百分之七十五的“后备兵”——所谓“后备兵”,他指的是那些挑夫。
其实1、2、3、4次反围剿红军本身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击毙和被俘人员下同)1个师部又3个多旅约1.5万人,自身损失(实际丧失战斗力)10000人第二次反围剿: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缴获各种枪2万余支(挺)。损失10000人第三次反围剿:共歼灭国民党军17个团共 3万余人。损失约9800人第四次反围剿:歼灭国民党军近 3个师,俘1万余名,缴获各种枪1万余支,损失约12000人看着很振奋人心,可是仔细一算,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半百的结果。区别在于对方是攻防,攻不下来自然回去,你是守方,只是说你收住了。关于歼敌数我认为以缴获枪支来判断应该是合理的。从歼敌数量对比来说 第一次,第四次是最惨烈的!。第一次可能是经验不够,第四次有可能是上面的原因!而二三次的战斗则是苏维埃最为强盛,红军战斗力最高的时期。就是第四次的战果,使蒋介石看到红军战斗力是在下降,从而决心以堡垒稳进战术彻底将苏维埃政府消灭掉。对于进攻方堡垒稳进战术最大的缺点就是费钱。而且需要大量的预备队。作用是:来堵住有可能对方集中兵力突破包围,进而威胁其它部队。同时进攻速度慢。可能给对方造成集中兵力聚歼一点的可能性。对于兵力充足,粮草充足的对手来说那就是在送肉的。但是红军连突破迂回都做不到。这就没办法来在战术上破解。差的太远
球输了,教练下课正常,奇迹是,免子能够翻盘
难道一到四次反围剿很流弊吗,无非是蒋军故意放水,驱狼扑虎之意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红军因为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才走上长征的道路。也因此为后来的北上抗日、进入敌后买下了伏笔。现在回过去想想,加入第5次反围剿胜利了,会是什么局面呢?1.会这么快重心回到领导岗位吗?如果毛没有快速回到领导岗位,那么第2次恐怕很难建立,统一战线恐怕也是空话了。2.红军此时远在井冈山,会不远万里进入敌后抗日吗?又该怎么去敌后?3.借第5次围剿,一举多得的排除掉了像龙云这样的地方土皇帝,虽然是为了一己之私,但证明,这种做法为后来的建立了更加稳固的大后方,如果不是趁红军长征,他们跟在后面趁机夺权,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方还能像历史上那样成为前方战事的基础吗?本文内容于
16:09:13 被曾经的一毛二编辑
其实四次围剿的不尽满意,根本就在于追求表面成果,不注意红军的基本需求。五次反围剿不过是把这个缺点放大了,结果就是惨败。其根本原因在于遵义之前的gcd和遵义之后的gcd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苏联KGB的一个下属机关,后者只是一个和苏共有相同政治信仰的中国党派或者叫军政集团。打个比方就是前者是梵提冈某管辖的某大主教的教区,后者是逊尼与什叶的关系。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其实四次围剿的不尽满意,根本就在于追求表面成果,不注意红军的基本需求。五次反围剿不过是把这个缺点放大了,结果就是惨败。其根本原因在于遵义之前的gcd和遵义之后的gcd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苏联KGB的一个下属机关,后者只是一个和苏共有相同政治信仰的中国党派或者叫军政集团。打个比方就是前者是梵提冈某管辖的某大主教的教区,后者是逊尼与什叶的关系。
其实打仗有时候打的就是最后一口气,还有五次围剿以蒋当时的战略战术,以李德的指挥是必败无疑的,除非由朱德来指挥有一点问题,由于过去宣传毛成了战无不胜了,其实前四次围剿真正指挥的多是朱德,而毛是作为政治委员作最后决策的,有点张国涛与徐向前的关系,只是因为张失败了所以红四方面军的战绩就没有成了张国涛的。不必过份夸耀毛的军事能力。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了几次反围剿作战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了几次反围剿作战?
09-09-19 &匿名提问 发布
十大元帅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朱德(),四川仪陇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2.彭德怀(),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后升为团长。1928年4月参加共产党,组织了平江起义,率部上了井冈山。担任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中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元帅军衔。彭德怀元帅为中国革命以及国家和军队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3.林彪(),军事家,共和国元帅。湖北黄岗县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中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4.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5.贺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湖南桑植县人,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16年起义参加护国战争。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南昌起义总指挥。19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湘鄂边区根据地的创始人。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先后任一二0师师长,晋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晋绥野战军司令,西北军区司令等职。全国解放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昌都,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6.陈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四川乐至县人,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军长征后,留在赣粤边区领导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组建新四军,建立起苏皖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领华东野战军抗击国民党五十万正规军。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军委副主席等职。7.罗荣桓(),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湖南衡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上过井冈山,经历长征。到延安后,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中,先在晋冀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后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率军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政委,参与指挥了平津战役。建国后两任总政治部主任。为我军的政治工作建设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8.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共和国元帅,军事家。山西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参加了北伐,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广州起义。1929年受命开创鄂豫边区根据地。1932年底开创川陕根据地。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全国解放后,曾先后出任过总参谋长、国防部长等职。 9.聂荣臻(),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四川江津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官。参加领导南昌和广州起义。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创建我党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科委主任、军委副主席等职。在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为中国革命战争、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国防满面春风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共和国元帅,军事家。广东梅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资产阶级革命,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通电反蒋,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广州起义,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长征途中与张国秦的分裂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参谋长,解放战争中任解放军参谋长。建国后任华南军区司令员、监察部部长、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次反围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