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24式太极拳练太极拳可以锻炼身体吗?(比如学校800米跑步如果学了太极是不是能不能不会大喘气)

陈正雷解密太极内功完整版
摘要:给人的印象有两种:一是武侠电影、小说里&借力用力&的盖世武功,另一种是公园里老人们用来活动筋骨、打发闲暇的健身操。
作为一种拳法,太极拳究竟能不能用来格斗?格斗起来,和咏春、截拳道这类拳法又有何区别?要练多久,才能&盖世&?
陈正雷是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八岁随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聆太极理论。1972年伯父去世后,随其堂叔父陈照奎习武,20岁开始教拳,练拳、悟拳、授拳、写拳已近60年。
日,南方周末记者与陈正雷探讨了&作为武术的陈氏太极拳&
(一)是内家功夫,不是健身操
南方周末:很多人认为太极拳是健身操。公园里常见的那种,是传统的太极拳吗?
陈正雷:公园里多是1956年国家体委提倡全民健身,创编的24式简化套路。它是迎合现代社会初级市场需要的一些健身方法。
到一定程度,部分练习者往下深究时,才有机会接触到作为传统武术的太极拳,接触到武术的精妙。
南方周末:精妙在哪?
陈正雷:它被称为哲拳,内涵着中国的传统哲学。太极拳讲究阴阳变化,每招每式都贯穿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化的原理。400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创编这套拳时,就是注重内气、内劲的武术,不是体现于外的拳脚功夫。
太极拳有层面纱,世人看不清,摸不着,仿佛神秘得很,叫内家拳。内家拳首先不是注重拳脚,老祖先的聪明之处就在这里,避开了小孩子都会的那种拳打脚踢,把中国武术往深处推进了一个层次。
南方周末:武术的核心应该是技击吧?不注重拳打脚踢,怎么技击?
陈正雷:太极拳首先注重内练,练内劲、整劲,又叫全身心的意气运动。然后才练身体外在的运用。
人体有三节能技击。上肢是手、肘、肩,下肢是脚,膝,胯。手和脚是梢节,肘和膝是中节,胯和肩是根节。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要节节贯串,一气呵成,勿使间断。而发动处在内丹田,在腰胯、躯干。太极拳技击时人体三节怎么用?远用手,近用肘,贴身用靠。除了拳脚,它注重肩、肘、胯、靠,周身无处不是拳。内家拳一开始是注重练内,内练一口气。
(二)气功大师教你&打通小周天&,那是虚拟的
南方周末:练内家拳都说&内练一口气&,这口气究竟是什么?
陈正雷:内家拳不容易被人理解。内气绝不是呼吸的这种气。它应该是通过螺旋弧线旋转,肌肉、骨骼产生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类同生物电,是一种内在的能量。
南方周末:从表现上,能不能就把它理解为一种周身内外的整体劲?
陈正雷:它就是内劲、缠丝劲。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把它叫内精。说内气,用了传统的一些概念。你把僵硬的肌肉放松开了,经络就容易贯通,跟高速公路一样。放松后全身成为一个整体,由根到梢、由内到外,一动全动,内劲直达你要用的地方。练时,用意念想动作、内气内劲,用时,根本不用想,身体形成一个自动反应。
南方周末:类似开水烫手,来不及想就直接飞速缩手这种本能反应?太极拳怎么&内练一口气&?
陈正雷:对。具体练法,要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为了把气路打通,有三个过程:开始是以外形引动内气。学套路、纠正动作,去僵求柔,通过几个月的练习,手上有麻、热、涨的感觉,是内气在体内的初步表现。有这种感觉,气已经产生了,但它会时有时无,忽隐忽现,说明内气还没完全贯通,不是一直都保持,要进一步下功夫。
第二个过程,外形与内气完整地结合。需要调整身法,周身放松,使拳架连绵不断。这时,突破了第一层功夫,就不用再把注意力放在套路、动作上,要调整身法,达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结合过程中,肌肉骨骼、五脏六腑的摩擦产生能量,气沉丹田,也叫丹田气。丹田像经络、穴位一样,在解剖学上看不到,但练功久了可以感觉得到。
小腹部位逐步有膨胀、饱满、沉重的感觉,这时就是打通了经络,丹田气不断充实、壮大,才能往下渗透,打通小周天。不容易过的关叫玉枕关,在脑后,毛细血管最薄弱。需要一个过程。一通,丹田的沉重、膨胀的感觉会更明显。
下一步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丹田气充足了,会往四肢百骸渗透,慢慢打通大周天。大周天最难过的是膝关节,也是毛细血管比较薄弱,必须气充足了,一点一点渗透,渗透到脚上,才能真正做到落地生根、下盘稳固,上身轻灵自然。
开步如猫行,落地时沉重稳健,是气能过膝下到脚上的具体表现。头重脚轻就是气没下到脚上的人,一抬腿,就站不住,不能做到虚实分明。
第三个过程,是真正用内气来催动外形。叫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到了,形是随气而动,气不动,形截然不动。
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还得了解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规矩。长久练功后,内气会循着大小周天运转。
南方周末:很多人可能只在武侠小说里过内气运行于大小周天。2012年5月,甘肃省卫生厅官网有个信息,说41名医务人员经过9天培训,打通任督二脉,质疑声一大片。内家拳的&内练一口气&跟这有什么区别?
陈正雷:武侠小说往往过于夸张和渲染了。按传统经络学说的观点,人体的确有任脉和督脉,它们在人体上半身,一前一后,是人体经络主脉。从双腿间的会阴穴起,沿着身体正中到上唇承浆穴,这条经脉是任脉;从会阴穴向后,沿脊椎往上,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这是督脉。打通任督二脉,可以促进内在循环,强身健体。小周天是指内气从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作周流运转。
大周天是在打通小周天的基础上,内气再向全身的经络走,上至头顶的百会穴,下至脚底的涌泉穴,两手的劳宫穴,周身循环。依我的经验,最不容易过的关,小周天是脑后的玉枕关;大周天最难过的关是膝关节后的委中穴。玉枕和委中都是肌肉和毛细血管最薄弱的环节。不容易通过。
南方周末:1980年代气功很流行,但后来证实多是忽悠。最近的例子是&气功大师&王林。我们刊发了一篇文章:《谁为气功崛起保驾护航,&大师&背后的大人物》,梳理过气功热的来龙去脉。你了解一些气功师吗?
陈正雷:有的气功师说三天让你打通小周天,一周让你打通大周天,那是虚拟式的,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你的意念和思维,让你感觉自己通了。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不会让你急于求成,去追求那些虚拟飘渺的东西,它是根据你自己的身体状况,教你一套科学的运动方式,让你自然产生这种感觉。最起码三到五年才可能打通小周天。
我自己的经验是,第一步在手上,有手指发麻发胀手心发热的感觉;第二步在丹田,丹田有沉重饱满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会时有时无,忽隐忽现,没有很深厚的内功,不可能自然渗透你的五脏百骸。做到自然连贯,随心所欲。
内气运行大周天,就是过头顶的百汇、脚下的涌泉,两手的劳宫,一呼一吸,周身穴位和毛细血管,都有收缩扩张的感觉。打通以后,在练功时,头顶蓝天,脚踏黄土,一呼一吸,确有将天地间阴阳二气融会贯通,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感觉。
没有十年勤学苦练,能达到这种地步?要掌握正确的太极拳练功方法,才不会产生问题。
南方周末:可能多数人都觉得有点玄,没那种体验。
陈正雷:不玄。不管什么人,身上都有经络、穴位。很多人都问,气在身上怎样流动,是不是像流水一样,像触电一样,像虫爬一样,麻酥酥,热乎乎的?
气有气路,血有血道,血气相辅相成。经络疏通了,血气才越流越旺。血走动脉、静脉,在身上循环,你有感觉吗?你到它哗哗响?气顺着经络走,血有多旺,气都跟上。中医讲,血为营,气为卫;血为气母,气为血帅。相辅相成。
南方周末:常年练太极的人,有类似的身体感觉?
陈正雷:练太极拳,达到什么样的功夫,身上部位会有具体的表现与感觉。第一步,感觉在手上,第二步,感觉在丹田,第三步才能下到脚上。这几个部位有了感觉以后,如果用中医的理论来说,就说明你的气已经到了。
南方周末:你刚才说膝盖比较难以通过,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陈正雷: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它顺其自然。有些半路出家的所谓气功师,为了哗众取宠,他讲课时,用语言引导,&现在气走到哪里了&、&有什么感觉&,练习者的意念跟着,仿佛真有感觉,等你走出教室,什么都没有。
太极拳从不这样引导,你根本就不用想这些东西,必须从初级阶段开始,站桩,放松,去僵求柔,将套路的标准做到,基本功学到了,水到渠成。你感觉身体经络通了,就有实质的身体感觉,不通,它也不会影响你情绪、工作、生活。
南方周末:这个地方说清楚特别重要。一不留神,内家拳的内劲,似乎就会跟骗人的气功师混淆起来。
陈正雷:不能急于求成,水到渠成。说内劲也可以,不是平常的肌肉的力气,是个整体劲。但它也不光是一个外在的整体,还是有内部的力量。有的人有了整体劲,一段时间内也不一定有内在的力量。
(三)截拳道可能对身体有损害
南方周末:怎么理解外家拳?它是直接练外形动作?
陈正雷:外家拳刚开始就要&外练筋骨皮&。起始练法跟内家拳相反。
还有句话,&内家十年不出门,外家三年打死人&。练习外家拳,三年后拳脚功夫就可以出门应付,过过招。但内家拳是先练内劲,要练十年后,才懂得其真正的内涵。
同样练十年,在实战上内家拳不亚于外家拳。只要一&出门&,对外家拳的招式,练过内家拳的人能看得很明白。你来什么招式,都可以应付。内家拳注重于内,先立于不败之地。
南方周末:外家拳不练内劲?
陈正雷:外就是讲外形、外表,拳打脚踢就是外形动作。内,讲意念、内气、内脏、五脏百骸运气的方法。在中医上,运气的道路,叫经络。
内家拳在疏通经络、引动内气的过程中,讲外形和内气相结合,把丹田气聚集充足,内气饱满了,才渗透到四肢百骸。如此,内气通过经络,可以畅通无阻地达到你要运用的地方。
内外两家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着手的基础方法不一样。一个从里边开始,一个从外边开始。都分几个层次。
初级阶段,外家以刚为主,先练筋骨皮;内家以柔和缓慢为主,先练内劲。中级阶段,外形和内气都要结合。到高级阶段,内外家没有区别,都要内外平衡;肢体的手、眼、身、法、步都要协调;内劲都得充足,都讲速度、灵敏和技击的灵感,都要避免僵硬和一昧放松,外家拳也要讲化劲。武术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同归一辙。我跟内外家的大家们接触了三十多年,认识上略微有别,实质一致。
南方周末:现在拳击、跆拳道、空手道在中国也很流行。太极拳跟这些技击术有什么核心区别?
陈正雷: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我都接触过。从外形来看,有的气壮如牛,人高马大,四肢发达,有的腿功很了得。
我们太极拳讲根基稳固,下盘稳定,上肢轻灵自然。上盘再厉害,下盘不稳固,也很难立于不败之地。
南方周末:这些搏击术跟中国的外家拳也存在很大区别?
陈正雷:它的着重点不一样,练的方法也不同。拳击、跆拳道、空手道不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外家拳。仅是吸取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方法而已。外家拳跟内家拳练到高级阶段都是一致的。
南方周末:咏春是内家还是外家?李小龙的截拳道呢?
陈正雷:你看李小龙的电影,背后挂的都是太极图。原理还是内家太极之理。
他那种改造,是认为太极十年不出门,时间太长,一般人都接受不了那么长时间的训练。他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你能打、能拼、能博的技术。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甚至要用给身上通电的方法来训练。他也是在研究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来训练人,让你的肌肉、骨骼尽早得到锻炼。但是这种练功方法,违背了生理规律,可能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
(四)架子不是越低越好
南方周末:你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有什么建议?&
陈正雷:首先要具备&五心、三要素、一认识&。&五心&是敬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
对太极拳,要有敬的心情。拳论讲,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心。抱着尊师重道的心态来学习,才不浮躁;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要学的这门艺术;还要下决心,排除万难才能争取胜利。恒心就是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南方周末:有种说法,说初学不一定非得找大师,就是公园的一般拳师也可以,可以等学到一定基础了再去找更好的老师?
陈正雷:如果一开始基础没打好,一辈子都改不了。学拳容易改拳难。如果引导别人误入歧途,贻误终身。用初级教练引导入门,是没错,得看这个初级教练自己入门时是不是按照规范的模式、要求去做的,不是说谁都可以。
第二天资,就是自身条件,聪明、悟性好、模仿力好,肯定学的很快。但是,有人也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看就会,经常得到老师表扬,就自满,不下功夫,深入不进去了。天资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是坏事。
南方周末:勤能补拙。
陈正雷:对,有些人天资很笨,用勤来补拙,多练练,反而聪明人还没他学得好,没他进步快,往往都是这种情况。
第三就是苦练,能按老师的要求逐步做到,肯定进步很快。
南方周末:苦练有没有一个标准,比如每天练多少?
陈正雷:每个过程都有不同的练习方法。如果是业余的,锻炼身体为目的,一天坚持一个小时就可以了。要想有点感觉,早点进步,一天就需要两小时,如果要想更深的功夫,专业,每天最少得坚持四小时。
南方周末:如果打老架一路,得多少遍?
陈正雷:一个小时不停,可以练五遍,四个小时有二十遍。还有热身活动、站桩,都算。量是多少的问题,强度是运动的质量。
练拳分高中低、大中小身法。高身法、中身法、大身法又不一样。身体还没活动开,可以用高身法去练习,身法逐步降低。练这五遍拳时,第一遍练高身法,第二遍用中身法练,第三遍拳则用大身法练,第四遍拳再用中身法练,第五遍拳再用高身法练。
南方周末:初学者都想要学新招,越到后面越觉得缠丝更重要,但刚开始体会不到。
陈正雷:好多都是这样。就像练习毛笔字,横平竖直、点撇横捺你还不会呢,就光想学练正草隶篆,根本不可能。
第一是师资;第二是天资;第三是苦练。得找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明师。现在名师大师很多,真正能把太极拳弄懂、讲明白,而且能身体力行做到的的人很少。他还得有一套很科学的教学方法,你才能一步步走入太极殿堂。
南方周末:同样习陈氏太极拳的一位拳家说,最好一直用低身法练习,虽然辛苦,但长功夫快。
陈正雷:为啥好多人膝关节痛?一个是没有活动热了,身法就下的低,第二没走这种波浪式的运动,关节承受长时间的压力,指定受损伤,要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练习低架掌握不好火候,自身都没功夫。如果练习完了,嘴发青,脸发白,身上出现了僵劲、胳膊断劲,哪儿是太极拳。
南方周末:从高到低再到高的练习是一种自然合理的练习过程,初学太极拳还有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陈正雷:认识要明白。太极拳是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家传的基础上,依据《易经》的阴阳学、中医的经络学和导引推拿术,综合创造的一套具有阴阳互变,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独特风格,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的拳术运动。
它的所有的要求没有违背生理的自然规律。人们工作、生活的习惯就是松肩沉肘,打字、拿东西都是松肩沉肘,除非够不到了才踮起脚来,一抬手就是这样。
南方周末:身体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就是自然反应最快的状态?
陈正雷:合适的架子就是往下坐的感觉,很多人膝关节疼,就是过了,你往下一蹲,松到坐下去那个高度就可以了,他非要把屁股蹲到下边。
南方周末:可能也会练错导致不舒服?
陈正雷:只要是咱们这个体系,大致上不错。不是说没有错。不想练,产生消极情绪,觉得没意思,因为你还没真正练通,没得着练拳的好处。
南方周末:也有人把膝盖练坏的?
陈正雷:太极拳是最不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的传统武术,它对疏通经络,强身健体有很大好处。几百年的实践证明太极拳没有任何副作用。但练功方法不对,也有把膝盖练出问题的,一般人为了强身健体,不用把架子打得太低,膝盖不要过脚尖,注意细节,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南方周末:有的初学者觉得膝盖疼,就不敢练,他不知道是否方法不对。
陈正雷:有时是因为膝盖有的地方没磨合到,时间长了就调整过来了。要坚持练,也不能过大,在姿势符合的情况下,把周边扩大,加大运动范围,那个疼痛是小疼痛,如果本来姿势就不对,你还一直压着它,时间久了,膝关节的一些地方就磨透了,关节出问题都是那种原因。原因要请老师及时分析清楚。
南方周末:过了,膝盖就往前顶着?
陈正雷:顶着,身上的力量都到了膝盖上。或者膝盖往里撇、往外撇,就不规范,容易受伤。
南方周末:蹲下去大小腿之间垂直90度,这是最低的。
陈正雷:是,不要过90度,并且通过膝关节把力量放在脚上,不能一下就放在膝盖上。不懂得正确的方法和位置和角度,长时间,膝关节肯定受不了,这非常重要。
南方周末:不少名家做过膝盖手术,你的膝盖没有问题?
陈正雷:我太&死板&了,学拳时全老师的话,老师教怎样做就怎样做。至今还没出现什么问题。
(五)拆拳架就像组合汽车
南方周末:现在陈氏太极拳有几路拳架?初学者一开始就练套路?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有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站桩和老架一路,是我们的门生帖,也是功夫架。
什么是门生帖?以前是这样:一个生人,来找我们学习,对他又不了解,要看他有没有恒心,是不是这块料,先告诉他站桩的规矩,站三个月。经得起考验,再教老架一路。七十四个动作,至少学三年才学完。一辈子就这套拳架。
三年老架一路学完,才是真的有毅力。下一步才开始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合架子、用架子。
学套路叫学架子,是外形。学会了,再捏,跟捏泥人一样,捏捏肩膀、手、腰、腿、跨,哪个地方学得不到位,都要给你纠正过来。捏架子最难受,不少人受不了。每个关节、部位、肌肉,都要标准,到位。
然后是顺架子。太极拳灵活多变,套路熟了,姿势动作到位了,还要周身相随,一动全动。外形与内气都通顺、过关,能结合了,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上了一个武学层次。
然后就是拆开,把架子拆散掉。就像一辆功能非常全面的汽车,为了考验组装师有没有熟练的技术,让你在两小时内,把它拆了,再全部组装起来。一个动作细细拆解、体会,领会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拆完以后再合。在不对照图纸的情况下,摸着什么零件就组装什么零件,最后都能组装成一辆完整的汽车。最后就是用架子,随手拈来,随机应变。
南方周末:从基本功到招熟,就得三五年,成为&高手&好像很漫长&&
陈正雷: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从技击说,太极拳见效不快。人心浮躁,几人能坚持十年?&1980年代我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当教练、校长,看到太极拳要发展,起步得短平快,在最短时间内,让人体验到益处。
在陈家沟几百年传统练功方法的基础上,我编排了一套简单易学的陈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功,它有四个部分内容,1、周身各部位关节活动,也叫热身运动;2、基本动作缠丝劲练习和步法练习;3、太极静养功(气功);4、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
以前,陈氏太极拳没有缠丝劲的专门练习,也没有现在这些精简的套路。入门就是老架一路,连预备式都没有,上来就是金刚捣碓。大家都觉得陈式太极拳难度大,不好学。
十八式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希望学员能在短时期内,掌握太极拳的精髓,掌握一套练功方法,通过关节活动操、缠丝劲,使人体验太极拳的内在魅力和韵味。对其身体、生活、工作起作用,一下把他拉进太极之门。
这十八个动作,是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精华。做到位了,老架一路很快就学会。如果我三个月都教不会你,可能你就灰心了,离开了太极队伍。难道我想失去你?必须有个方法,迅速引人入胜。学完十八式,你肯定会不满足,要学老架一路,三年都要沉浸其中。
(六)器械不仅是身体的加长
南方周末:平常见到的除了太极拳,好像就是太极剑?
陈正雷:外面还有练太极拳的人说没器械,或只有太极刀、太极剑,这又是偏见。他不会,没人传给他。有些人把太极拳的所有器械都练得慢,这也是偏见。慢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快!有多少人明白,练剑如游龙,练刀如猛虎,大劈大砍,蹿蹦跳跃。练枪,枪扎一条线,练棍,棍打一大片。如猛虎下山,如蛟龙过海。该柔时柔,该威猛时威猛!这才叫太极,才叫刚柔,才叫快慢,才分出太极的阴阳。很多人不能把道理搞明白。
这些偏见,影响太极拳的整体发展。
南方周末:器械的用法,不仅是太极拳的一个延伸?
陈正雷:无论是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单器械、轻机械、重器械,它都是练习手、眼、身法、步协调的一种方法,等于把手臂加长,而且还要能跟身法相结合,把内气贯到器械的锋刃上。
它还得靠你的基本功,你练太极拳,身体协调了,内劲充实了,然后把手臂加长,照样还能协调一致。
南方周末:用剑刺时,弹抖的劲怎样体现?
陈正雷:他是身体的爆发力。
南方周末:不是身体直来直往地刺?
陈正雷:身体旋转。
南方周末:问个幼稚的问题,剑呢,是不是也要旋转?
陈正雷:需要旋转了旋转,不需要就不用。剑和刀这些器械都有自己的特点,你用的时候要符合它们的特点。力达剑尖、刀刃就行。刀就是劈砍的,你还用刀拍人家?剑有刺、劈、撩、挂、点、抹、托、架、扫、截、扎、推、化等用法,照丕公写过几句歌:扎点抹劈刺,缠绕劲落空;挑犁为正道,推托是正宗;引进皆有路,纵放寒光生;缩身如猬形,吐气圆长虹;霞光万道放四射,光辉灿烂妙无穷;太极宝剑长久练,功到熟时自通神。
具体用时,每个器械都不一样。
南方周末:还是以拳为主?
陈正雷:练功是练拳。用拳把功夫练出来,身法协调练出来,然后再练器械。把老架一路学会了,手眼身法部能协调了,可以练个器械,器械是调味品,提高兴趣的。冷兵器时代,器械起保命作用,现在是调味品,一种新鲜感。
南方周末:陈家沟还有些什么器械?
陈正雷:单刀、双刀、单剑、双剑、梨花枪加白猿棍、杆子等。单刀原来是十三刀,照丕公又增加了九个动作,变成22式,一个单刀小套路。双刀是家传就有,但没有双剑。照丕公在南京教拳时,有个人背着双剑去找他,让他教双剑,他也不能说我们家就没有,我不会。他说,这两天太忙了,你过两天再来吧。过些天,他就在双刀的基础上,搞出来一套双剑的动作,但从名称、用法,都与剑有区别。
很多人说,你们没有棍法。我们那个叫梨花枪加白猿棍,里边有枪法,有棍法,枪可以当棍,棍可以当枪。这个套路里,既能枪扎一条线,又能棍打一大片。
我小时候没兵器,拿着筷子当双器械练。拿着鸡毛掸子当枪,拿笤帚当大刀,这样学的。
(七)从推手到实战技击
南方周末:怎么才能懂对方的劲?一定得通过推手训练?怎么将推手的技巧用于技击?
陈正雷:要想达到太极拳技击实战的阶段,要经过三个步骤:
最初是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的练习,主要是练习手眼身步法协调一致。这一段是练习知己的功夫;
接着是练习太极推手的五种方法,是通过推手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粘、粘、连、随不丢顶的劲阶段。这一段是练习了解对方,掌握对方的知彼功夫。
有了知己知彼的功夫,才能进入第三个阶段太极散手。才能做到有方而无方,舍己从人,随机应变,随心所欲的阶段。
南方周末:怎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什么?
陈正雷:我守我疆,莫失我界。以守为主,以静制动。首先保护我自己。彼不动我不动,意在人先,你刚动,我马上知道你要干啥,就有了控制你的能力。这就是太极,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并不是注重拳脚功夫。
太极拳技击讲&有方而无方&。在学习和练功时,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到一定程度,掌握到一定内涵和要领后,运用时是没有方法的。如果有了固定方法,就受到了局限。
太极拳有个基本技击原则,叫做引进落空合即出,先把对方引进来,再化掉他的劲,借力用力击他。这是随心所欲,随机应变,是没有方法的方法。
不管他用僵劲还是缠丝劲,只要不接触我的皮肤和身体,都没用。在接触到我身体的一瞬间,把他的招式和力道都化掉,就没用了。
南方周末:具体技击时,还是得运用太极拳的具体招式吧?从起势到金刚捣碓,两招,好像就有40多个用法。
陈正雷:太极拳的用法一般在学、捏、顺三个后,拆架子的时候才讲用法。就金刚捣碓一式来讲,假设对方照我头上一个直拳打来,我两手一起接住对方手和肘侧身避开劲,如对方劲力继续前冲,我就用捋顺劲如顺水推舟、顺手牵羊引劲落空法。如对方感觉落空想抽回劲,我就提左脚跨大步过腿,同时两手粘粘住对方的手肘打回劲,叫满头扫雪法。而且在提左腿的同时,可以踹蹬对方的臁骨或膝关节。在打回劲时,身体左侧包含有胯、肩、肘的用法。如对方后退步回走,我迅速提右腿用脚前蹬,近用膝盖顶对方的裆部、丹田、前胸,右拳向前上可击打对方的咽喉鼻梁。下边用右脚可跺对方脚趾脚面。左右两侧均可使用。
南方周末:技击时步法、身法、手法要怎样配合运用?
陈正雷:武术在技击过程中,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十分重要。太极拳论讲:&灵与不灵在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身似弓法手似箭,螺旋一动魂飞散。&又曰:&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步到身也到击敌如催草。&太极拳功夫要练成周身完整的体系,才能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完整一气的状态。
南方周末:怎么判断对方的武术修为的深浅?如果劲在脚上、腰上,很稳,&我守我疆&,是不是就得另外找机会?
陈正雷:去跟人家推手,在手上、身上越是感觉不到的劲力的,越要小心。硬梆梆的,就没什么可怕了,他劲都在哪儿摆着呢。他已经告诉你了,力度在这儿。但你看到人家上边很轻松、很自然,下盘很稳定,身上感觉很厚重,你敢动吗?他劲来的很快。这叫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不让对方知道你的劲在哪,你身上的东西他很明白。
南方周末:怎么才能打到对方?
陈正雷:肯定得动。要得机得势,得到那个机会,找到那个动作,然后再用什么方法,这脑子里边不用想,自然就到了。得有这种本体感觉。
你的劲要和对方的劲连在一起,身法对了,你的劲越走他越被动。
南方周末:&有什么总的练习诀窍吗?
陈正雷:我有个练功三原则,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练理,就是要把道理搞明白。为什么要放松、柔和等等。不练力,不要练僵劲拙力,赶快突破去僵求柔的层次,找到柔和自然的感觉。
练本不练标,跟中医的道理一样,不要从手、脚、腿上去解决问题,要找到根源,叫&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练身不练招,把功夫、功力练在身上,身体内劲强大,下盘稳固,才能实用,才能派上用场,不是光去琢磨那一招一式干什么用。那都是小术。
南方周末:但这个也要了解,不然整劲、内劲怎么用?
陈正雷:肯定要了解,啥时候才讲这些东西?达到第三层功夫,内气与外形结合了,都可以讲。开始不讲这些东西是怕影响正确地练拳,它要分级别,大学毕业以后,这些东西都可以讲,在大学还没有毕业之前。
南方周末:能到第三层功夫的人多吗?据学拳的人讲,很多人最爱招式怎样用。
陈正雷:很少能到第三层功夫的。你跟他讲招式运用,他用的也是一些僵劲笨力。现在很多教练为了吸引学员,哗众取宠,上去就解剖招式,讲解这怎样用,那怎样用。
信息时代,很多东西都能在网上找到。你适当地告诉他一些,也没问题,但要把道理告诉他,让他知道这个用法起什么用就行了,暂时不要专心致志地去研究,现在研究这个根本没用。老师教你方法、技巧,功夫必须自己练。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24式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