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爱好写作词作曲能赚钱吗,近期创作了一首很满意的作品,想要找渠道发行,有靠谱的吗?

大多数人在听歌的时候,第一时间关注的往往是演唱者和演唱的歌词内容。而听歌量比较大,或者比较经验的爱好者们就会更加倾向于关注音乐的伴奏、编曲层次甚至是更深一步的音乐的空间感以及录音效果,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对一首歌的制作、实现过程产生好奇。在我们的专栏中,已经介绍过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和作品,那么今天,我们就打算来一次音乐工程科普:一首歌,从它的诞生一直到制作完成,让你在实体CD或者数字终端上听到它,到底需要几步呢?首先我们随便打开一首歌,一般在附录里面能看到其中的分工介绍。实体CD上一般也会特别写出来:虽然信息多少会有些差异,不过大致都会有作词作曲,编曲,录音,混音,母带后期,发行等分工。那么这些分工都是做什么的呢?在音乐的诞生过程中都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雏形一首歌从无到有,当然首先要有人把它创造出来。一般这个工作首先就交给词曲创作者啦。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灵感或者技巧的问题,总而言之就是,首先,曲作者谱出了曲子,词作者写出了歌词。不管是哪个首先诞生,它们都会经历一个互相配合并加以修改的过程。在词曲创作(尤其是曲的创作)的同时,有时候便可能直接生成一个样曲出来,这就是所谓的Demo。现在的创作者很多会用MIDI直接模拟样曲,而一些倾向于传统创作方式的创作者则更喜欢用自己习惯的乐器,钢琴、吉他等进行初步演奏。更有甚者,在一些乐队的创作过程中demo已经包含了初步的编曲信息。这个小样已经包含了音乐作品的节拍、速度、音高、间奏、音乐整体架构、大致的情绪走向等信息,会成为日后进一步创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一般来说成型的旋律和歌词创作在此后就不会有过多的改变了。而这时候,一首歌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细节打磨在雏形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它设计的更加完整、铺设细节了。这个重要性绝不亚于词曲创作的工作环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经被大众所忽略,不过,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首歌的整体效果的现在,编曲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编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配器问题。另外,和声编写和安排也一般在这个环节完成。配器,顾名思义就是编排安排乐器,一首作品会是什么风格,乡村,爵士还是摇滚,大编制还是小编制,采用原生乐器或者电子采样,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音色,采用什么样的乐器,充当什么声部。如果说词曲创作是造房子的话,那么编曲就是一个装修美化的过程。编曲人会根据要求、演唱者的条件和自己的理解对音乐作品进行编排,他决定了这一版歌曲最终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编曲的同时也是分轨的过程,需要几个音轨,需要多少乐器,都在整个编配过程中逐一安排出来,哪怕一个轨道仅仅出现几秒钟,也必须严格的与其他轨道区分开来。在这个阶段,现在的编曲人也通常会用MIDI分别录制好各个声部以供后期混音参考。在确定好之后,就是打谱。每一种乐器和声部都要分别提供对应的谱子,如果有弦乐的话,还要提供总谱和分谱。编曲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经历的重要工作,一个优秀的编曲工作者,需要精通和熟悉多种乐器,具备相当多的音乐知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音乐整体架构的把握能力。实现编曲完成之后,这首歌的样子基本就已经定型了,接下来就要正式进棚录制了。随着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现在很多电子模拟器已经很能够很完美的模拟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因此一部分创作者会直接使用电子音源完成音乐的制作。不过更多的时候用真实的乐器演奏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电子信号并不能完全实现真实的声音效果的空间感和音乐情感,所以,我们还是需要邀请乐手们进入录音室,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录制可以一个音轨一个音轨的录然后进行后期合成,也可以进行同期录音。在这个过程中,乐器是内录还是外录、话筒位置的摆放、录音室的环境、乐器的位置都可能会对录音效果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反复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弦乐队的录音对录音室环境要求更高,因为要收录整个弦乐团的整体音响,整个乐团的人都要求在一个房间里同步演奏。相对而言,反而是人声的录制对设备的依靠是最小的,但是同时对歌手本人的状态要求非常高。一个收录效果好的录音室,不仅仅是对器材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对场地大小、环境、音响结构和录音师的水平要求都很高。录制完成之后就是混音,也就是把所有的音轨合到一起,调整它们的音色、声场、顺序,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瑕疵进行修正。混音师要对每个乐器的每个音轨分别做出效果处理,调整包括了声场位置、均衡、激励、混响、调制、动态等等,目的是让各个声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音量互相平衡,整体的融合性更好。一首歌的细节是否能适当的展现出来,很多时候就取决于混音师的技术水平。另外,我们也经常会在演出现场的后台上看到带着各种密密麻麻的旋钮的调音台。简单说来,混音师就是为了让你的耳朵更舒服——不过,这做起来其实也是一件相当繁杂的工作。完成完成混音之后,一首歌基本上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音乐产出的最后一道工序——母带。母带要调整一首歌在不同播放器上的播放平衡,同时也要调整一整张专辑各个歌曲之间的平衡。而唱片业曾经臭名昭著的响度战争,其实就是针对母带的。对于CD或者磁带等实体音乐产品来说,母带就是第一张复制的来源;而对于数字音乐来说,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歌曲制作完成后生成的最初的“源文件”。“源文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音乐的音轨、层次和细节,并可以导出或复制出无数个不同的版本。经过压缩之后的音乐文件会损失掉其中的很多细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发烧友根本不听MP3而尽力追求无损音质的原因。在一首歌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是可以相互检验对照的,因此其间的连贯和交流也很重要。现在也有很多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身兼编曲、或者编曲人担任混音工作,更有甚者一些全能的音乐人可以从创作到编曲到演唱到后期混音身兼数职,对于一首歌的完美演绎和理解来说这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但是对于创作者本身的观察力、专业性、精力和审美造诣都要求极高,这样的人堪称凤毛麟角。另外一个完整的音乐工业团队中还要包括监制,就相当于一部完整作品的总导演,他要负责作品的整体把控,各环节工作的沟通,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工,这项工作有时候会由专人担任,有时候也会由编曲或后期兼任。出品方就是出资人,商业宣传等归出品方管。对于制作人这个身份,我个人认为,只有真正亲自参与了音乐产出制作过程的环节,才配得上制作人,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学习,将自己对于音乐的体悟用自己的技术实现出来。制作人应该是个汇聚了实力与荣光的称号,而不是一些人给自己贴金的标签。既然写到这里了,我干脆多说几句。此前有人问过重混,重录和重压都是什么意思,现在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了。重混Remix,就是重新混音,将音轨重新处理组合。重混一般都伴随着重新编曲,能够为一首歌带来全新的听感,所以更确切的说法应该叫做重编混。Alan Walker曾经将针对原曲进行比较大范围的重新改写和编曲则被称为Relift,其实这个概念还不算太完整,而且多用在EDM领域,基本上可以理解为“Remix+cover(重混编+翻唱)” 。重录Rerecording 重新录制。一般重录会发生在一些年代久远的唱片作品上,因为技术条件或录音效果的限制导致当年的音乐作品并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那么就用全新的设备重新录一版,一般不会对编曲进行改动,主要的提升在于音乐的细节和声音效果上。另外还有Remaster,这个一般也被称为重录,不过这种重录是针对母盘的,就是把旧唱片用的母带重新加工再灌录,其实就是把原来母带里的声学差别抹平一遍,通常是做精选集时候用(精选集中的歌曲出自不同专辑,各自的原本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有时候也用来修补老唱片。重压Repress, 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压制。在原始音轨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压制母盘,一般可能会带来听感的提升,但是整体音乐变化不大。再版发行Reissue 重新发行。就是一张专辑以不同的包装或格式、发行厂商重新制作出版,一般专辑的特别纪念版、新包装都属于这个范畴了。其实再版发行跟音乐本身关系不大,不过有时候再版发行的作品中可能会有新的隐藏曲目或重新混编的特别版作为吸引听众的彩蛋。现在,你应该已经很清楚一首歌的制作是多么复杂而的过程了。这个过程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经过反复的编排,录制,混缩调整才能变成你耳机里面的天籁之音。作为台前演绎的歌者,往往能收获人们最多的关注和鲜花掌声,但是我们绝不应该忽略的是那些在幕后并不被人们熟知的职业和姓名。下次听到一首新歌的时候,不妨多将注意力放在人声旋律和歌词背后的丰富讯息,这首歌是什么曲风,这首歌为什么是Riff驱动的,这些乐器都是如何叠加又如何分布的,这首歌的节奏速度变化、段落安排等等。在你听的越来越多了之后,也会逐渐行成自己的心得和审美,对自己的判断力更加有信心,也会从音乐欣赏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和人云亦云的感动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谱曲还是先写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