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节目怎么参加有哪些 介绍几档热门的鉴宝类电视节目?

据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廖翊)针对当前个别广播电视鉴宝类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为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更好传播文物知识、树立文物保护观念、正确引导文物收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近日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对照通知规定进行全面检查。通知要求文物鉴定类节目内容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广告推销等文物商业经营活动。通知还要求相关节目要科学展示文物鉴定的复杂过程,明确提示投资文物收藏的风险,文物估价要提供市场依据。要求此类节目中的专家必须是省级文物部门审核通过的专家库成员。对文物的鉴定须由专家作出,以提高此类节目的权威性,确保节目中出现的文物合法合规、文物鉴定程序严谨科学。为确保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真实,通知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通知提倡各文物收藏单位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相关节目制作,提倡各文博单位、文物商店、拍卖公司等具有合法文物收藏和交易资质的机构为此类节目在文物遴选、估价、文物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方面提供帮助。

近几年来,我们今天看到的综艺节目往往都被洗去浮躁的铅华,争相展现浩然的正气。
这其中也包括一系列以历史文物为主角的节目,比如颇受传统文化爱好者追捧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有传家宝》等,都是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文史知识为主要基调的名牌节目。
· 请来各路明星助阵的《国家宝藏》
然而,当你正在电视机前正襟危坐,准备感受中华文明的悠远浩荡时,沉醉的气氛很容易遭到破坏。
刚吃过晚饭遛弯回来的你爸,准备出门去跳广场舞的你妈不巧瞥见电视里的瓶瓶罐罐,难免会发出这样质朴的疑问:
「这件宝物是祖传的还是淘来的?」
「是真品还是仿制的?」
「市场估价值多少钱啊?」
这时候,千万不要急于责怪他们对「国家宝藏」的冒犯,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这类节目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这样的。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里,以「鉴定真伪」和「市场估值」为核心内容的「鉴宝」类节目曾在电视荧屏上红极一时,全国各大卫视和地方频道几乎都有各自版本的「鉴宝」栏目。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鉴宝」节目中持宝人们传奇的收藏经历、揭晓市场估价时的紧张气氛,以及「和珅」老师「挥锤打假」的飒爽英姿,共同构成当时大众心中对于「文物」和「收藏」的普遍印象。
这类节目究竟是如何兴起的?高潮迭起的情结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红极一时的「鉴宝」节目在今天又为何陷入沉寂?
「鉴宝」的兴起
在中国,收藏古玩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作为典型的「封资修」事物,古玩收藏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收藏传统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复苏。
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早期的收藏交易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邮票、书画等现代工艺和艺术品,以及一些年代相对晚近的古玩上。
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规定,私人收藏的文物只能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严禁个人倒卖牟利。这个规定封杀了一切民间文物流通渠道的合法性。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多数国营文物商店低价进货、高价售出的经营方式,民间藏家之间的交易只能「暗渡陈仓」。
·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之一
这样的局面自然遭到众多民间藏家的强烈质疑。与此同时,法律也在九十年代末期开始修订。
在2002年10月颁布的新版《文物保护法》中,在特定情况下,文物的个人收藏和交易首次获得法律许可: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①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②从文物商店购买;③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④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⑤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前款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2002年版《文物保护法》,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第五十条
可以想见,新世纪的中国随即迎来一轮古玩收藏热潮。
在个人文物藏品交易市场刚刚打开的那个年代,各种通过捡漏获宝的传闻在坊间大肆流传。几乎人人都怀揣着依靠自己的「慧眼」和「好运」发家致富的梦想,各地的古玩市场也焕发出又一轮生机。
据《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03年底,国内艺术品和文物收藏者已经达到了近四千万人,其中主要以工薪阶层为主。
大好形势之下,大众媒体也审时度势作出反应。
除了《收藏》、《收藏家》、《中国收藏》等鉴宝类杂志开始走俏,《解放日报》、《扬子晚报》、《中国商报》、《中国文物报》等各大报刊杂志也纷纷开始开辟文物收藏相关的专栏。
· 2001年创刊的《中国收藏》杂志
迎头赶上的,当然还有电视节目。
2003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推出周末特别版《鉴宝》栏目,大受欢迎。
根据央视统计,自2003年开播以来,《鉴宝》的收视率一路攀升。在2004年9月到2005年11月之间,《鉴宝》栏目在全国15个主要城市25-55岁观众中的收视率均高于《幸运52》、《开心辞典》等央视老牌综艺节目,仅次于《非常6+1》,排名第二。
伴随着央视《鉴宝》的火爆,全国各大卫视也纷纷打造类似的节目,大都赢得了不错的收视,中国的电视荧屏就此进入一个「珠光宝气」的时代。
这些节目究竟是如何吸引观众,一步步火起来的?
舞台背后的套路
实际上,早在火爆一时的央视《鉴宝》出现之前,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就已经出现一些以搜寻古玩宝物为主题的电视节目。
如1999年在吉林卫视开播的《找你》,是中国「鉴宝」类节目的鼻祖。只是在当时,由于法律限制等原因,民间收藏还并没有想后来那么火爆。这类零星存在的边缘节目,也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
· 来源:江洪,《讲述历史 传承文化——吉林卫视<找你>特色谈》
除了国内的先驱者之外,国外不少发展成熟的收藏鉴定类电视节目也成为后来中国各大「鉴宝」节目重要的模仿对象。
· 1979年开播的BBC「鉴宝」节目Antiques Roadshow
· 1998年开播的东京电视台「鉴宝」节目《开运,什么都鉴定团》
进入新世纪后,在新版文物保护法认可民间合法收藏,和电视娱乐行业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以中央电视台的「鉴宝」为代表的收藏鉴定类节目就开始逐渐形成成熟的模式,并在全民收藏的时代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不过,除了有利的时代背景之外,这类节目的火爆更重要的还得益于制作团队在舞台背后精心设置的种种套路。
首先,这类节目对藏品「价格」的关注本身就是吸引观众最大的噱头。
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梦想通过收藏古玩发家致富的时代,那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瓶瓶罐罐」最终动辄数十万的「市场估计」,对于电视机前各种段位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针针的兴奋剂。
于是,当诸如《寻宝》一类「选秀模式」的鉴宝节目走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去,往往都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局面。
「鉴宝」类节目的火爆也反向带动了收藏市场的进一步膨胀,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意外挖出各种宝物的数量开始显著增加。
为了吸引除了铁杆收藏爱好者之外的更多观众,除了专家鉴定和市场估价的内核以外,「鉴宝」节目的制作团队还在节目中设置了各种引人入胜的情节。
持宝人们的藏品往往都来历不凡。
农村亲戚用文物喂鸡的传奇故事、为帮助别人高价买下藏品的感人情节、为爱人重金购买古玩作为礼物却遭到训斥和不理解的悲情戏码层出不穷。
如此有温度的调性,再加上低价收购却喜获天文数字市场报价,还有高价入手却被专家认定为赝品的刺激情结,精彩纷呈的「鉴宝」栏目甚至一度达到了有能力和CCTV8争夺观众的水平。
随着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栏目推出「和珅砸假宝」的经典环节,「鉴宝」栏目的娱乐化更是被推上又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这类节目在制造话题,吸引眼球方面也往往有着不俗的表现。
· 经过层层海选来到专家鉴定团面前的「明代青花热水瓶」
·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持宝人介绍宝物来历时语出惊人
然而,在依靠娱乐化的运作不断吸引关注,火遍电视荧屏的同时,这类节目也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争议。
争议与沉寂
在鉴宝火爆以后,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都开始争相推出此类节目,出现在电视机上的所谓「专家」的专业水平也越发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在这样的行业风气之下,藏友们对于鉴宝栏目里专家鉴定结果的质疑也开始越来越多,一些被「和珅」砸掉藏品的持宝人更是将电视台的鉴定专家告上法庭。
· 2012年10月28日播出的《天下收藏》中,持宝人付常勇的一件自称为明永乐年制的「甜白釉压手杯」被砸,一年后持宝人将《天下收藏》的鉴定专家告上法庭
不过,相对于专家和藏友间各持己见的纯「学术分歧」,节目组和所谓专家们在鉴宝栏目中有意为之的各种「猫腻」则受到更广泛的批评。
近年来,各种鉴宝栏目出于私利,有意在节目中歪曲鉴定结果的丑闻屡屡曝光。就连一些参与录制的专家,也因看不下去明显的造假作风,主动跳出来揭露同行的无耻行为。
·老牌「鉴宝」专家蔡国声痛斥行业乱象
事实上,不少凭借鉴宝栏目走红的专家,即使是在电视荧屏之外也在利用大众的信任为自己谋取私利。
在2008年被曝光的一起著名的巨额银行贷款诈骗案中,在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特聘鉴定专家牛福忠的组织下,多位鉴宝专家为原北京燕山华尔森集团法人代表谢根荣自制的金缕玉衣提供鉴定服务,并为其估价24亿元。
谢根荣则利用专家的鉴定证明,以一件21世纪制作的金缕玉衣为抵押,从中国建设银行骗取了近7亿元的天价贷款。
· 鉴宝栏目录制现场的鉴宝专家牛福忠
电视鉴宝行业的乱像横生和越来越多的丑闻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最终引起文化部门的注意。
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
其中认为,「个别广播电视节目」过分注重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要求各大电视台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物鉴定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重点宣传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在这样的提点之下,很多红极一时的鉴宝节目都纷纷选择了急流勇退,而那些仍然在坚持的,也比前几年融入了更多的正能量价值观。
不过,即便是延续至今,一直在努力改进的少数鉴宝节目大都也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属于它们的风光已成过去。
在浮躁的娱乐风潮过后,今天的舞台中央还是需要留给一些更加伟大的主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12年07月07日 16:5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发通知规范鉴定类节目  让电视鉴宝不再“做秀”  近日,针对当前个别广播电视鉴宝类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发出通知。通知中要求,文物鉴定类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广告推销等文物商业经营活动。  而对于节目形式,通知中要求相关节目要科学展示文物鉴定的复杂过程,明确提示投资文物收藏的风险,文物估价要提供市场依据。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  鉴宝节目的各种乱象早已受到诟病,鉴宝人是“托儿”、专家胡乱估价的现象时常发生。这次的通知能否如同一剂强心剂,规范现有的鉴宝节目?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等专家,分析鉴宝节目的种种乱象。  ○乱象一:一眼定乾坤快速鉴定难保准确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在场的文物专家围绕着桌上的藏品走上一圈,拿出来看看,然后一锤定音,鉴定真假,主持人则在观众的惊呼声中一锤将假文物砸得粉碎,这是鉴宝节目中并不少见的情节。  虽然有徐邦达“画展半尺,即知真假”这样的鉴定专家,然而,徐邦达的“快速鉴定”是建筑在长期对古画的研究基础上,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节目的舞台上,这种类似做秀式的“快速鉴定”到底可不可靠?邓炳权说,在鉴宝节目中,专家的鉴定意见决定着艺术品的命运,但专家在现场做出的判断却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为现场时间短、文物上手快,加上没有专业的化学分析仪器,以目鉴为主,很难保证做出的判断是绝对准确的,只能说对艺术品进行初步鉴定,仅供参考,再加上目前很多造假手段都非常高明,连专家也可能会上当。  ○乱象二:过度娱乐“被砸的早确定是赝品”  “电视收藏鉴定其实都是为了娱乐大家,藏品在上节目之前专家已鉴定过一遍了,被砸的藏品,也在台下其实100%确定为假的了,要不,在台上谁敢砸啊。”广东文物鉴定站专家潘鸣皋透露,目前电视节目鉴宝做秀的成分大。  其实,抡锤砸赝品这种现象还属于“无伤大雅”的做秀,更严重的是演员扮演鉴宝人炒作话题以提高收视率。今年5月,在一个鉴宝节目上,干女儿带着干爹送的名贵翡翠上电视鉴宝节目,没想到被鉴出翡翠是假的。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名干女儿事后爆料自己也是“假货”,是电视台请来的“托儿”,目的就是提高收视率。  对于这种过度娱乐的现象,专家们认为此次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出台的管理规定有利于杜绝这种“过度做秀”的现象,回归文物鉴定的严肃性。  ○乱象三:盲目估价估价混乱或造成“泡沫”  “之前的节目一直比较偏重估价环节,价格很多都‘飘高’,而且演戏的成分居多,很不严肃,这一方面会间接推高艺术品市场价格,造成泡沫;另一方面,由于对文物本身值多少钱的问题太过关注,而忽视了文物本身的价值,会导致一些文化犯罪如盗窃、盗墓、造假等行为的诱发。”邓炳权认为,估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严肃的,文物市场的价格变动往往比较大,而在节目中,估价往往变成了一种提升收视率的噱头,节目主持人总是希望专家们把文物的价格尽量报高,以博取观众眼球。实际上,文物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动而变动,估价不能太绝对,也不是很多观众以为的“只升不降”,这点节目一定要说清楚,以免误导观众和收藏者。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周豫【编辑:张中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鉴宝节目怎么参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