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称号名片上的称谓是什么?

1942年的一天,梅兰芳一脸愁容地躺在床上,一旁的医生手里拿着针,却迟迟没有扎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不是治病的针剂,而是让人生病的伤寒针。况且之前已经打过两针了,再打第三针,身体虚弱的人可能都承受不住,恐有生命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犹豫不决的医生,安慰道:“您打吧,一切后果我自己承担。”看着异常坚决的梅兰芳,医生只能硬着头皮给他打了针。那么梅兰芳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作践自己?原来当时梅兰芳因为唱戏曲名扬海外,在国内更是红透了半边天。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多次想邀请梅兰芳唱戏,但都被她他拒绝了,因为梅兰芳是一个极致的爱国主义者。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候,他自然不愿意为日本人效劳。起初,为了拒绝日本人,他故意蓄起了胡子,因为他在舞台上总是以男扮女装的旦角形象示人,蓄起胡子之后,就没有办法唱戏了。但是,日本人仍不肯放过他,一再地让他出山唱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没办法正面拒绝,只能通过让自己生病的办法来拒绝。装病肯定是不现实的,日本人这么狡猾,肯定一眼就能看出来,梅兰芳只能通过打伤寒针的办法让自己真的患病。为了加重自己的病情,他不惜打三针伤寒针。日本人看他病成这样,便不好再多说什么,梅兰芳这才躲避了日本人的骚扰。梅兰芳1894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爷爷是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在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传承多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所以梅兰芳也自然而然地要传承下去。但他的眼睛是单眼皮,有点下垂,目光也没有那么的有神,并且有点呆呆的。嗓音也没有男性的刚毅,所以小时候和其他孩子一起学戏曲的时候,他总是学得最慢,最笨的那一个,其他孩子学几遍就会了,他可能要学十几遍。于是老师对他说:“不怪你,老天爷不赏饭吃,你不是干这一行的料。”本以为梅兰芳的戏曲生涯会就此结束,他遇上了他的伯乐——吴菱仙。吴菱仙之前受过梅兰芳爷爷的恩惠,所以决定帮助梅兰芳。他没有嫌弃梅兰芳先天条件的不足,而是认为他虽然天分不高,但经过后期的勤学苦练,还是能够吃上戏曲这一碗饭的。此后他便耐心地教导梅兰芳,梅兰芳也就此练成了扎实的基本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名后的梅兰芳曾一度被各路人物批判。就连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也曾公开发表过文章讽刺他,这是为什么呢?熟悉梅兰芳的观众们应该知道,他在戏曲中都是男扮女装的,男扮女装也就算了,关键他把女人演活了,比女人还女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那么的柔美。表示,这种演绎方式他不能接受,当时梅兰芳刚演绎完了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鲁迅听说之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讽刺梅兰芳,被这样的文学大拿点名批评,梅兰芳的压力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大,但是他并没有回击,而是反思自己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把鲁迅骂他的文章全部都买了回来,打算好好地研究一番,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准备直面一切的批评,当他读完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后,他明白了,其实鲁迅先生并不是在针对他个人,而是在讽刺一种社会现象。鲁迅先生抨击的点是很多制作方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随意的篡改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玷污。其内涵是“伪艺术”,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往“真艺术”上努力,而不是用“伪艺术”去迎合外国人。梅兰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更加努力地去钻研艺术。他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如果不是梅兰芳勇敢地直面批评,用自己的能力和格局,打开了戏剧的新世界,他也无法成为一代戏曲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年代,戏子的地位是很低的。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就有唱戏的。比较花子,妓女等职业好不了多少。梅兰芳一直想提高伶人的地位,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从来没有一个戏子能够像他这样被国内外的各方人士所认可,甚至被尊称为大师。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唱戏唱得好,更是因为他的格局。他面对批评能够不卑不亢,面对日本人的威胁能够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些都注定了他不仅仅是个艺术家。有一次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台下一排排观众喝彩声不断,纷纷大喊“好”,梅兰芳环视台下一周,突然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了两个字“不好”。表演结束,梅兰芳来不及卸妆更衣,亲自出马派了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非常恭敬地请教老人,“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之后就经常请这位老先生看他演戏,请他指正,尊称他为老师。其实,越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人越是有大聪明,大智慧,遇到自己不懂的都会第一时间请教他人,哪怕他只是一位普通观众。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故事也值得一提,两人相识于北京城的一次义演中。在的眼中,梅兰芳被台下的人簇拥着,他身穿西装,俊美儒雅,俨然是明媚照人的翩翩公子,内心不由得仰慕起来,却不敢上前搭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与孟小冬而她不知道的是,登台表演《上天台》时,梅兰芳正在化妆室里仔细聆听她的唱腔,在心中对她赞叹不已。这一年,孟小冬18岁。梅兰芳31岁。此后不久,他们有了一起合演的机会:一出《四郎探母》。他们在戏中饰演夫妻,台上颠鸾倒凤的表演引起巨大轰动。一个是“旦”,一个是“生”,一场戏演下来,他们配合得十分默契,眼神中已经有爱意流动。但此时的梅兰芳已有两房妻室,原配王明华常年卧病,怕肺病传染丈夫,早已独自去天津治疗;二房福芝芳在北京梅府料理家务,很少随梅兰芳外出。孟小冬陷入了煎熬,嫁过去,是做妾,如果不嫁,自己又喜欢他喜欢的紧,这可怎么办!多少个无眠的夜晚之后,她还是决定嫁给梅兰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带孟小冬去天津见了大夫人王明华,王明华接受了她。但梅兰芳的二夫人福芝芳不同意这门婚事,她拒绝见孟小冬,但他们的婚礼还是如期举行了。从此,孟小冬深居简出,两人举案齐眉,恩爱的生活在一起。但好景不长,恩爱的小夫妻才过了没多久的安生日子,便遇到了挑事的公子哥。这个公子哥一直喜欢孟小冬,在得知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的消息后,他暴跳如雷,直接拿着枪来到梅兰芳家中挑衅。恰逢当时有人在家里做客,竟被他一枪打死。闻讯赶来的警察随即把公子哥当场击毙。一时间,在这个家里发生了两条命案。虽说跟两人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一切似乎都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亲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就发生了吊唁风波,梅兰芳的母亲去世了,照理说孟小冬应该为婆婆披麻戴孝,她也确实这样做了,而二夫人却把穿上孝衣的她堵在门口,硬是不让进。梅兰芳这时候也没有站出来帮她说话,而是默认这种行为。她当即便明白了梅兰芳对她的感情,不过就是玩玩而已。她心如死灰,流着眼泪离开了梅府。至此,这两位名伶的婚姻便草草结束了。不过这并不影响梅兰芳为京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影响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至今梅兰芳的名字仍是京剧最好的一张名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文化学者 谷曙光

梅兰芳先生的世界影响力非常大,在他去世后,海外学者很快提出一个观点,称梅兰芳为“世界艺人”。我觉得这几个字特别好。

泰州是梅兰芳先生的故乡,这是泰州非常荣幸也是值得骄傲的文化名片。“梅兰芳”这个符号对于泰州来说,是个巨大的宝藏。那么,泰州如何更好地做实、做强“梅兰芳”品牌,把这张文化名片擦得更漂亮,是值得泰州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

全国各地的各种艺术节、文化节这一二十年来层出不穷,层次多,种类也多,已逐渐让人视觉疲劳。作为一个喜爱梅兰芳、研究梅兰芳的人,我特别希望泰州的梅兰芳艺术节能有所不同,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闹,更要做出一些能传诸久远的东西。多想一想,艺术节之后,“后梅兰芳时代”,应该留下什么?这一点比较重要。

梅兰芳的名作是可以和我们中国传统历史上的第一流经典作品相媲美的,而且更具备传承条件。过去,无论是诗歌,还是书画,是印刷出来、画出的来,是静态的物质文化。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有了唱片,还有电影,可以记录人的声音、图像,进入了一种活态的文化,很多梅兰芳的珍贵剧目和表演资料都被录制保存了下来,成为新的传承方式。

泰州有“梅兰芳”这么好的品牌,一定要在梅艺节这方面苦练内功,多想点子。多少年以后,再回望每一届的艺术节,觉得这个艺术节办得太好了,太成功了,已成为“后梅兰芳时代”最值得纪念的事,效果就达到了。

今天,研讨的主题是“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话题。

之前,白燕升老师的“痛说梨园”也引发我特别的感慨,今天,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年轻的优秀演员脱颖而出。

梅兰芳先生1913年到上海演出,一举成名。那一年,他才19岁。现在的年轻演员为什么极少能年少成名?我们当下并不乏优秀的年轻演员,尤其是京津沪地区,泰州也一样,是什么限制了这些演员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梅花奖”得主、昆曲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 柯军

梅兰芳大师是文化界艺术界的灯塔,后世戏曲艺人一直在追赶他的脚步。泰州作为梅大师的故乡,这几年,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越来越爱护文化,越来越推崇文化。

泰州主打水城“慢”生活,但在文化建设上却是快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引领。我个人理解,文化不仅要与时俱进,更应该“超时俱进”,超越这个时代,促进这个时代的发展,这是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从这个角度来讲,梅艺节具有文化引领作用。

如何发挥好这种文化引领作用?我觉得,两个方面,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剧团,二要进行很好的平台建设。

泰州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梅兰芳艺术节,但是至今没有专业的梅兰芳京剧团,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建议泰州市委市政府借助举办梅兰芳艺术节契机,尽快成立专业的梅兰芳京剧团,进行市场化运作,持续擦亮“梅兰芳”这张文化名片。

在平台建设方面,要具备国际视野,可以参照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梅兰芳艺术节做出“国际范儿”,打造全球影响力。同时,在活动设置上推陈出新,比如参考“伶人王中王”节目,举办新四大名旦的擂台赛,邀请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重返竞技场,代表自己的剧种进行展演,尤其是梅兰芳先生的再传弟子们,都可以登台亮相,打造真正的“艺术的盛会”。到时,全国的戏曲名角汇聚泰州,拜谒梅兰芳先生,会大大提升大师故里的知名度。

梅艺节不能只是烟花般的过眼云烟,要留下“根”和“魂”。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建议泰州市委市政府将梅兰芳艺术节列入“十四五”规划中,认真做好艺术节的五年规划,将“梅兰芳”做成全球品牌。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戏曲理论家 刘祯

梅学研究方兴未艾,但梅派传承呼唤领军人物。

现在梅派传人中的很多中青年艺术家,自身条件很好,为什么不能成为领军人物?当然不排除院团机制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演员的文化修养要提高。梅葆玖先生曾说,学习“梅派”,达到“技艺”的高度困难不大,但文化修养欠缺,便达不到思想的高度,难成为领军人物。希望梅派弟子不断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层级。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有思想的演员,他让自己的每一个唱词,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头饰的变化都具有意义,这个意义,和他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塑造的人物都是相关的。我们今天的演员条件都很好,但在投入剧目的创作、演出时,不光要按老师教的去做,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做不到,会成为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阻碍。

梅兰芳研究这几年在戏剧研究领域比较兴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现在不仅研究梅兰芳艺术,也包括其他方面,比如绘画,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梅兰芳的绘画和表演艺术是相得益彰的。

泰州研究梅兰芳,也希望能跳出艺术的范围,拓展为一种文化的研究,人物的研究。梅兰芳的人品、思想、情操等等,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东西太多太多。梅兰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他使得中国的戏剧艺术和世界戏剧进行对话和交流,数次到国外出访带来的影响是超越艺术本身的。

相信通过我们北京、泰州以及其他各地区对梅兰芳研究的全面展开,深入发掘,系统整理研究,梅兰芳研究还会出现一个新的热潮。

戏曲表演需要“不忘初心”

“国宝级”昆曲艺术家、昆曲第一代继承人 张洵澎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戏曲更需要不忘初心。

从孩童时学戏至今,我心中始终藏着梅兰芳大师的身影,他的人品和艺品对我及后世弟子影响深远。

1958年,我和岳美缇演《游园惊梦》,有幸在后台得到梅大师指点,他跟我说,“杜丽娘的眼睛不能太有神,太有神就是春香,杜丽娘是要那种,含着,里面却有光。尤其到了表现‘雨丝风片’四字,眼神更要半含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微风细雨的情景。”梅大师还做了亲身示范。在梅兰芳大师的演艺生涯中,就将这种闺秀之态贯穿表演始终。而这次点拨让我受益一生。

1960年,我有幸参演梅兰芳与俞振飞合作拍摄的昆曲电影《游园惊梦》,那时的梅大师生命已进入倒数之际,身体已经有些虚弱吃力,可他眼神里的戏仍在。我至今记得,那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日,我们到达北京护国寺1号时,梅大师早就等候在门口,还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吃的,冰糖葫芦、山楂。他一直满面笑容,问我们学哪些戏,非常亲切,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北京的两个多月,我们天天跟梅大师在一起,看他的妆面、动作、表演,跟着学。

梅兰芳大师的艺品和人品在梅葆玖老师身上也能体现,还有我的恩师言慧珠,她是梅兰芳大师的得意弟子,她很好地继承了梅大师的艺术风格和高贵品格,教授给我们,我又教授给我的学生们,希望代代相传。我现在跟我的学生以及各个不同剧种的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梅兰芳大师,尤其是对于胡文阁、史依弘、田慧这些“梅派”传人,我会将我所学所悟的梅派表演技艺倾囊相授。每一个手眼身法步的细节,一点点跟他们“抠戏”。

梅派的表演眼神非常传神,我们昆曲“闺门旦”就需要有这样的眼神,不是直愣愣地表现,一定要收放有神。梅派的台步更是繁花似锦,转身的步子优美迷人。重点是梅派的容妆,经梅大师革新改良后特别漂亮,改掉了男旦的七个贴片,更具有女旦的特色。

梅兰芳大师一生都在扮演青春少女,可以说,梅大师的美是综合的,不局限于某一个细节。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演“梅派”不像梅派,一点没有青春少女的感觉,甚至演成了“骨质疏松”。还有一次,我把梅派的容妆、发饰、头束给学梅派的学生看,他们说,老师,这是什么,我们没见过。我很痛心,也深深感到,“梅派”表演技艺亟须纠错、正统,让梅大师的艺术精髓得以正确地传承。

梅派艺术是一种静水深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梅兰芳全集》作者 傅谨

关于梅兰芳访日演出有很多评论,对他评价最高的是两个戏,一个是《天女散花》,一个是《御碑亭》。曾有日本诗人以“妙绘传神臻通灵”的诗句来赞叹梅兰芳的表演。一些日本艺人还把梅兰芳表演的《御碑亭》搬到了歌舞伎的舞台。

梅兰芳演《御碑亭》,日本学者给予特别高的评价,为什么?梅兰芳最喜欢演的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人公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心的情感是拧着的,表面平淡,内心则是狂风暴雨,他将内心的情感纠葛展示在一个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

所以,梅派艺术是一种静水深流的艺术,这也是梅派难学的一大原因。

表现淡并不难,但是要在淡里面含着浓,而且要让观众体会到,这个淡里面是有浓的,这才真的难。而把浓直接泼给观众又不高级了,因为里面没东西。

但是我们在阐述梅兰芳的时候,不要简单用“梅派”这个词。京剧史上,有两个人物是不能以流派去概括的,一个是谭鑫培,一个是梅兰芳,他们的艺术成就、艺术影响决不仅仅是因为开创了自己的派而已,他们是整个京剧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梅兰芳先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里,他能够把戏当作他的核心追求是很难得的。他在上海演出,那种商业化的环境,新文化的冲击,各种各样的嘈杂包裹着他,但是他很快找回自己,战胜环境对他的影响。抗战时期,当外界想把他工具化的时候,他蓄须明志,依然坚守住了自己。

他的人品和他的艺品一样,静水深流,不忘初心。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中日戏剧制作人、梅兰芳研究学者 靳飞

我对于梅兰芳先生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他给了我一碗饭吃。

20多年前,我刚移居日本,没工作,没饭吃。东京大学请我去讲课,条件是,人家讲过的我不能讲,思来想去,我便以“梅兰芳”先生为主题开课,竟无意中使我成为了第一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开讲梅兰芳课程的人,也由此促使我成为了东京大学第一个担任正教授的外国人。

此后,我和日本国宝级的艺术家坂东玉三郎用了十年时间研究梅先生表演,制作成中日版《牡丹亭》,坂东玉三郎因此剧拿到了日本最高文化大奖——京都奖,我作为该剧制作人,也受到日本国家级的表彰。这一切的荣誉和成就,都是梅兰芳先生“赐予”我们的。

梅兰芳先生曾三次访日演出,他是“将京剧介绍到日本的第一人”,彻底改变了京剧的发展轨迹。至今,梅先生在日本依然家喻户晓、备受尊崇。

曾经,我陪同梅葆玖先生到日本访问,下了飞机坐上出租车,我们聊起了梅兰芳先生。司机听到我们的谈话,扭头问,你们说的是梅兰芳吗?我介绍说,这是梅兰芳先生的儿子。当时司机就激动了,说,在日本,即使是普通的小人物都知道梅兰芳。第二天早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会见葆玖先生,第一句话就是,在日本,梅兰芳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首相到普通司机,见到我们说的话都一样,由此可见,梅兰芳先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至今,日本京剧观众仍有一万余人。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为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泰州更应该带头举起“梅兰芳”先生的旗帜,用最高的调门唱出梅兰芳的声音!

上海京剧学者、京剧《大唐贵妃》编剧 翁思再

如果要用一个名字来代表整个京剧的文化体系,那只有“梅兰芳”,而不是别的名字。因此,我认为,“梅派”艺术研讨会更应该是梅兰芳艺术研讨会,不能简单将“梅派”与梅兰芳划等号。因为如果把流派等量齐观的话,并不能凸显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艺术文化中的地位。

我们有一个学科叫“符号学”,符号要集中,要凝练,要有传播学的很多原理,来作为我们的理论依据。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中国戏曲文化的符号是梅兰芳。

泰州做强“梅兰芳”品牌,要做出今天的信息量,不要只是踏着前人的轨迹走。

泰州的戏曲文化最早受到安庆徽班的陶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里下河地区相对安全,宫廷里面解散的戏曲艺人大都来到这里,发展了泰州的戏曲文化。所以说,泰州戏曲的群众基础较好。

拥有得天独厚的戏曲资源和名人故里,泰州打造“梅兰芳”品牌要立足京剧,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勇于破圈和跨界,不要被“派”字拘囿。要进行多元融合,将京剧以外的文化也纳入进来,把“梅兰芳”做成一个中国的文化,打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戏曲文化之城。

发布日期:07月18日

当紫荆花撞上京剧脸谱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2016年7月17日,第二届“四海一家·香港青年交流团”中国历史文化体验之旅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香港新家园协会主办。香港新家园协会会长许荣茂先生作为团长,亲自带领组织近2000名香港青年,来到内地深入体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次文化体验之旅首站来到了首都北京,为期5天,将于20号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京港青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首发式暨联欢活动”后结束,之后交流团将于8月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福州和深圳两地。

部分“四海一家·香港青年交流团”团员在天坛合影留恋

参观天坛 抖空竹 交流团不亦乐乎

   17日上午,素有“北京名片”之称的天坛公园迎来了一群朝气勃勃的青年,这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之地。

   第一次看中国古代祭天的地方,第一次感受回音壁的神奇,第一次在充满历史故事的地方玩抖空竹、打花棍,练习中华武术,让刚刚到京的香港青年完全忘却路途的劳累,欣然沉浸在一种全新的快乐中。

团员们在天坛公园体验打花棍、抖空竹

梅兰芳大剧院 体验国粹精华

   华灯初上,交流团团员们到访梅兰芳大剧院,亲身感受“国粹”的魅力。10余名香港青年走进国家京剧院的化妆间,亲自体验了一把“勾脸谱”。随后,国家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的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张小清幽默风趣的讲解以及国家京剧院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让剧场内不断响起掌声。

   一位在香港长大的青年团员感慨地说,和他之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完全不一样,让他对京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团员们体验勾脸、现场学习并感受京剧表演

抖空竹、打花棍、练武术,勾脸谱、学唱腔、听京戏,这些极具民族色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青年心中满是浪漫与好奇。在接下来几天的北京行程中,香港青年们还要去朝阳剧场欣赏杂技表演、参观798艺术区、观看升国旗仪式,也会登上巍峨的长城、走进故宫聆听六朝兴衰史……进一步与中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团员们参观百宫博物馆,现场制作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结、京剧脸谱、剪纸及风筝

交流团团长、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表示,让香港的青少年到祖国内地亲身体验,亲身探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产业,进一步了解国家“一带一路”的理念和机遇,旅程中青年们以体验的方式度过精彩的行程。他们通过交流、了解、思考,与内地青年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思想融合。

 希望透过活动,鼓励青年可以深入地了解国家历史和增进对于民族的归属感,好好的体验“中国文化”,承传“四海之内,犹如一家”的精神,为香港和祖国发展一起努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兰芳称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