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十号包头坐飞机需要做核酸吗飞往三亚还要核酸证明吗?

致全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济南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9年级考试于6月12日-14日、其他年级考试于6月15日进行。为确保考生健康安全,创建良好的考试环境,现就考试注意事项及相关规定提醒如下:

(一)考生及共同居住人要严格按照考试防疫要求,做好个人健康防护,考试前和考试期间不到人员密集场所,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减少社交活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考生自考前14天起填写《2022年济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健康管理信息采集表》。非必要不离济。

(二)生须提供考前48小时内和24小时内的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纸质证明,首场考试时连同《2022年济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健康管理信息采集表》一起交考点验收、留存。

本地应届毕业生及非毕业年级考生由初中学校统一组织核酸检测,并由学校带队老师向考点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外地返济考生及往届考生自行到核酸检测机构做核酸检测,由核酸检测机构出具证明或手机查询核酸检测信息截屏打印。

(三)考生在进入考点前要准备并佩戴口罩,身份核验时取下,考试时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可自备消毒湿巾,进出考场前后注意洗手。

(四)考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交通方式。尽量采用“两点一线”出行模式,“点对点”往返住所和考点。

(五)考前有发热(体温≥网站发布,请注意查看。

其他年级考试成绩将下发到各区县、学校,考生可向所在学校查询。成绩下发时间另行通知。

(十)各区县考试机构咨询电话:

市教育局中招办咨询电话:

祝广大考生考试顺利,取得理想成绩!

1. 中国铁路:即日起购票乘车及进出站停止查验核酸和健康码;联防联控机制: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健康码,无症状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2. 包头:交易会期间房价下浮不受备案价限制,房企需最大幅度让利购房者。

3. 赛迪中部、西部百强县榜单发布:中部河南入榜数量最多,西部四川独占鳌头。

4. 浙江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企业组团赶赴欧洲、日本等国家“出海抢单” 。

5. 两连升!11月末外储规模为31175亿美元,环比上升651亿美元。

6. 携程:春节前夕机票搜索量涨至2020年以来最高点。

7. 江苏无锡城管发文鼓励“外摆经济”:方便顾客消费,提升商业氛围。

8. 福州开展免费乘坐地铁和公交车活动,共计28天。

9. 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宣布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中轨道卫星搜救系统。

10. 泽连斯基被选为《时代》杂志2022年度风云人物。

11. 匈牙利否决欧盟180亿欧元援乌计划,欧盟暂停向匈发放援助。

12. 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宣布其柴油储备即将告罄,即日起南非进入六级限电状态,近6000万人每天停电9小时。

【心语】人生不分早晚,努力不分年纪。只要你愿意走,踩过的都是路;只要你不回避与退缩,生命的掌声终会为你响起。

  混阳封不封楼?医护感染怎么办?居家老人必须打疫苗吗?

  12月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各地迅速行动,制定具体的落实举措,精准划定高风险区,优化核酸检测,调整隔离方式,按规定取消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和行程码等等。

  会上介绍,要按照国家防控措施,科学精准抓好落实。畅通“接诉即办”渠道,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回应解决 。要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情况摸底,分级分类提供健康服务。

  国家疾控局:为老年人接种疫苗时,要认真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一级巡视员夏刚介绍,当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仍具有良好的效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极易发展成为重症、危重症甚至出现死亡,接种新冠疫苗获益最大。我国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失能、半失能人员,长期居住在家,很少外出,但是在亲属陪伴或者亲属走访过程中,仍有可能感染,导致发病甚至重症、死亡,所以还是有必要接种疫苗。

  夏刚介绍,老年人接种疫苗顾虑主要包括三类:

  •   第一类是不敢打。老年人基础疾病比较多,健康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担心接种新冠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

  •   第二类是认为没必要打。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活动范围不大,感染风险比较小,认为自己没必要接种疫苗。

  •   第三类是客观上存在困难。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或者交通不便,可能出行确实存在困难。

  据研究,65岁以上老年人,75岁以上老年人,85岁以上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来讲,重症感染新冠肺炎以后,重症的风险分别是5倍、7倍、9倍,死亡的风险分别是90倍、220倍和570倍。8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一剂疫苗不接种,有研究表明,死亡风险14.7%,接种一剂死亡风险降到了7.16%,如果接种三剂疫苗死亡风险就降到1.5%,与没有接种疫苗相比,接种三剂疫苗,死亡的风险下降了9.3倍。

  针对不敢打的情况,我们要求为老年人接种疫苗时,要认真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严格按照预防接种规范工作要求进行操作,做好医疗保障,配备急救设备,加强老年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映监测和处置,关注老年人身体状况。

  同时,考虑到这些老年人行动不便,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接种疫苗,我国延续了之前的一些做法,包括使用流动接种车、开设老年人接种专场和开通老年人接种绿色通道等措施。同时,也提出各地可以选派诊疗和接种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组建接种小分队,携带接种后观察期间所需要的常用设备和药品,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让这类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以完成疫苗接种。

  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如何管理?国家卫健委回应

  有记者提问,医务人员一直是在抗疫的第一线,如果他们感染了新冠病毒,是居家治疗还是继续上岗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在刚刚公布的新十条当中,特别提出要对感染者进行科学分类的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可以选择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也可以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的方式。医务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众,由于岗位的特殊,每天会接诊大量的患者,因此面临的感染风险最高,工作也非常繁重,可以说不可避免要发生职业暴露。

  一旦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也应该遵循新十条有关的要求,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我们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第一,加强对重点区域,也就是职业风险暴露比较高的区域的管理,像发热门诊、急诊、病房,包括门诊,要优化相关的工作流程,配足医护人员的力量,医务人员要科学做好个人防护,科学穿戴防护的用品,努力将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职业的安全。同时,医疗机构要加强医疗资源储备的调度和准备,满足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

  第二,我们多次要求落实好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各项措施,做好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健康监测,特别是要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势和临床救治工作的需要,动态优化和调整医务人员的编组,医疗力量的配备和工作班次的安排,确保我们医务人员的力量能够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不至于由于医务人员大量职业暴露造成感染以后,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第三,医疗机构有其特殊性,人流量大,脆弱人群也非常多,因此按照新十条的要求,进入到医疗机构要查验48小时的核酸结果。我们要求患者也要尽可能提前做好核酸检测或者是抗原检测,就诊的患者和陪同人员都要规范佩戴好口罩。同时,我们要求一旦有急危重症,即便没有核酸证明,也要以救治为先,同时做好科学防护,保证患者健康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混检阳性人员同楼栋、同单元人员不实施临时封控

  发布会上介绍,当发现混管阳性后,相关部门应尽快通知混检人员落实就地隔离措施,并尽快安排对混检人员上门采样复核,对于混检人员的同楼栋、同单元人员不实施临时封控。如混检人员复核为阴性,应立即解除就地隔离措施;如复核为阳性,需落实隔离管控措施,并根据现场流调及风险研判结果,追踪管理密接和划定风险区,做好疫情处置。

  医疗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仍需查核酸阴性证明

  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明显减弱,但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重点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住在养老院、福利院这些场所的人员,还有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人群集中的场所,这类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因此对进入这些特殊场所的外来人员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进入其他一般场所的人员,包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跨区域流动人员,均不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不需要开展落地检,但是要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减少聚集和人际接触。

  新10条措施还提出,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以由当地自行确定一些防控措施,各地可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在20条措施里面提到,对一些重点企业防控可以采取“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新10条是对20条措施的进一步延续和更新。对于不再跨地区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这都是基于这三年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的经验和信心。

  群众在选择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专家解读

  中国网记者提问:进一步优化措施明确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也可以自愿选择集中隔离,请问群众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专家有哪些建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密切接触者这个人群选择居家主要是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最好有独立的房间,并且有良好的通风。如果共用卫生间,要能够做很好的消毒处理。

  居家人群如果独立居家,生活方面要能够自理,居家人群一定要做到足不出户,对外拒绝各种探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居家隔离。居家隔离的时候,如果家里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婴幼儿,这个时候要注意个人的防护,避免造成潜在的传播风险。

  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同时每天要进行抗原检测,如果一旦出现阳性,及时上报到社区或者是家庭医生,阳性以后要做好自我检测,阴性也要做好每天的自我症状监测,包括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咳嗽、气短的这些表现,如果出现这些表现,也要及时上报到社区。

  王贵强表示,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员,在居家观察的时候有特殊的需求,包括用药、治疗等等,一定要及时向社区报备,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也要及时的就医就诊。

  对高风险岗位从业者按优化措施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强调核酸检测要聚焦感染风险较高的区域和人员,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缩小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

  一是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二是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三是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四是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

  此外,还要求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按照二十条优化措施有关规定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主要包括: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以及商超、快递、外卖等从业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人员。

  专家: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是为了更有效精准的分层救治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新的优化措施明确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可以居家隔离,有的群众一听说身边有阳性感染者觉得比较恐怖,还有一些家庭有老人和婴幼儿,担心感染风险,请问专家怎么看?是否会增加疫情传播风险?风险是否可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回应,目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明显下降,感染者大多数无症状或者轻型,重症病例比较少,我们应对起来可以有效控制重症风险,降低病死率。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致病力下降,大家还是以平常心对待它,不必要紧张甚至恐惧。当然,我们采取的优化措施,居家隔离和观察治疗实际不是放开,而是为了更有效的、精准的分层救治,一方面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保证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急重危症的治疗,所以我们有一系列的办法防止造成进一步传播的风险,同时使那些需要治疗的人群,重症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转诊和治疗。

  王贵强强调,居家隔离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内的成员尽可能少接触,如果接触也要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强调几点:居住的房间每天要通风,良好的通风对呼吸道传染病降低传播性至关重要。第二,卫生间、浴室单用最好,每天也要消毒,如果共用一定要错开时间,用后要进行消毒,避免家庭传播。第三,做好手卫生和环境的消毒,包括做饭、用餐等等过程中,要注意好手卫生。第四,咳嗽、打喷嚏一定要拿纸巾盖住,然后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避免后续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第五,用过的纸巾、口罩等等一定要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统一转运。第六,个人物品不要混用,和家里人尽可能分开,因为物品本身也有可能造成传播的风险。

  总之,通过一系列个人防护,环境隔离,最大限度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国家卫健委:没有症状的居家感染者不需要治疗,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发布会上介绍,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隐匿传播,但是随着病毒变异,在临床特征上,绝大多数的感染者是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重症比例比较少。因此为了统筹做好医疗资源的布局和利用,重点是要做好新冠感染者重症和有重症风险因素等人群的医疗救治工作和管理,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者进行分级分类救治。

  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基础性疾病或者基础性疾病处于稳定期的人群,可以进行居家自我照护。

  重症或者有重症风险的患者要收治到定点医院,为了确保重症或有重症风险这部分患者的救治,国家卫健委要求要选择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同时配足配强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团队还要做到多学科,因为既要保证新冠肺炎的治疗,更要保证基础性疾病的治疗,所以对定点医院要求要提升医疗救治的能力,保证患者的救治。

  还有一部分患者,本身有基础性疾病或者是以其他疾病为主,到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进行就诊。在就诊过程当中,有可能检测以后是阳性,对于这部分人群,国家卫健委都已经要求综合医院还有专科医院,无论是在门诊、急诊还是在住院区域,都要设立缓冲区,保证这部分的患者得到救治,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需求。

  郭燕红特别强调,在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比较多,包括流感等,很多都有发热症状。所以要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必须“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同时要公开电话、地址,方便老百姓能够就近到发热门诊进行就诊。同时也要求发热门诊要扩大接诊空间,配齐医护力量、提升接诊能力,不能够随意关停,保证诊疗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感染奥密克戎后会留下后遗症吗?专家解读

  针对有些人担心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对此,呼吸危重症专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做了解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医学上对后遗症定义说,某些器官组织损害以后,功能是不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比如脑血管病后遗症,卧床偏瘫,它是很难以恢复的,或者部分恢复。比方说脊髓灰质炎,也是传染病,得了以后会留下小儿麻痹后遗症,这叫后遗症。感染新冠后某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症状,比如我得了病以后,在一段时间内还有憋气、咳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可以恢复的。

  童朝晖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感染奥密克戎后会导致后遗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目前国内外对新冠后症状的研究,针对的是之前的原始株,包括德尔塔这些。奥密克戎毕竟发生的时间比较短,目前应该说国内还没有对奥密克戎的,新冠后症状的观察。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奥密克戎90%以上是无症状和轻型,而且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比如说低中热,还有咳嗽、咽痛,然后5天、7天就好了。从常识上讲,应该不会有后遗症,因为它在上呼吸道,没有影响到我们身体内的器官和组织,至少目前国内外没有相关的文献来支持这个说法。

  疫情防控“新十条”颁布后,张文宏张伯礼接连发声!

  得了新冠是否该去医院?如何判断是否高危?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今早发布张文宏团队相关防疫指南。

  抗击新冠“新十条”颁布,值得纪念。中国抗疫进入对病毒全面反攻的新时期。但是全国各地的抗疫手势,医院和民众的认知,政府的应对,均需要进一步协调,协调之际未免会有些凌乱,民众也会有些对不确定性的不安。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生活逐渐走向正常化,我们将面临一个与新冠病毒不期而遇的巨大可能。过去的三年,让我们不愿意接触新冠。犹如人类对动物的驯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世界里多了一种叫做新冠病毒的微生物,其实人类社会中有类似的微生物已经有数千种。在不经意间,每年我们都会因为感染其中的几种而短暂发病,有时你甚至一无所知,已经感染过了,但是也有人因为免疫力很低,每次生病都会很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这就是现实的世界,我们可能还需要数月时间去慢慢习惯这样的世界。

      应对新冠的方案千万条,核心问题就一个,我生病了要去医院吗?围绕着这个问题,很简单,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我们今天要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老百姓知道得了新冠不要随意去医院,在家就能很快痊愈,不过要有医生,最好是身边的家庭医生,社区服务中心熟悉的医生,能够给予指导,互联网医院的快递小哥或者社区志愿者能够把买的药及时送到需要治疗的病人手中就可以了。而需要住院的病人,我们社区基层医生或者医院的发热门诊的医生处理后可以转到红码医院或者红码病区,得到高效的治疗。这套体系只要正常运转,又有足够的药物储备,我们通过数月时间的磨合,就能逐渐走出疫情,迎接美好灿烂的生活了。

      所以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只需要围绕一件事,就是如何让0.5%需要住院的人能有床位,让99.5%的感染者能够安心地在家治疗。但是,经常有人问:“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新冠奥密克戎感染常见症状

      新冠奥密克戎感染后,很多人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一些人依旧会出现一些“流感样症状”,其中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鼻涕、鼻塞、肌肉酸痛、头痛等

  如何判断我是否适合居家康复?

  如果你是属于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轻型病例,并且家庭环境又具备自我隔离的条件,那么完全可以在家里进行自我隔离和健康观察,等到症状消失,根据有关规定检测核酸阴转便可以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如果你是属于高风险人群,则需要更为慎重。

  如何判断我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12月7日,国家针对居民不同基础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制定了风险评估标准。其中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人群才划为低风险人群:①年龄小于80岁;②无基础疾病,或者基础疾病稳定且全程接种疫苗。

      常见的较为严重的基础疾病包括肾功能不全正在透析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免疫缺陷人群和器官移植后人群,肿瘤正在接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的人群等。

      如果你不属于低风险人群,又同时伴有高热等症状,那么应该前往医院进接受医生进一步的评估

  我需要监测哪些指标?

       对于选择在家隔离和康复的感染者,在保证自己能够吃好,休息好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自己监测以下指标:症状,体温,脉搏,氧饱和度。

      发热时往往会有脉搏(心率)增快,并不需要过于紧张。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大于39度)或脉搏(心率)持续增快(超过100次/分)超过3天;或者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在发热的同时,还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或者是不能缓解的胸痛、乃至意识混乱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有些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虽然没有上述症状,但如果出现血糖、血压控制不佳等情况时,首先推荐使用互联网医院或者是采取在线咨询问诊等方式与专科医生取得联系,获取用药指导,如果相关资源不能获得或症状持续加重,应该及时前往医院专门针对阳性感染者的就诊场所就诊。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年轻人,这些症状通常能通过充分休息、增强营养后在3-5天以内自行恢复。如上述症状明显,可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比如说发热可以服用退热药,咳嗽可以服用一些止咳糖浆等,但应该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用,切勿超过合理的剂量范围。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一些中成药制剂帮助缓解症状。

  家用小药箱可以准备哪些物品?

  ①体温计:电子的耳温计、额温枪,或者水银温度计都可以。其中水银温度计易碎,如果破裂可能汞中毒,因此使用需要小心,不适宜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居民。

  ②指夹式脉氧仪:一般的指夹式脉氧仪夹在手指上后会显示两个参数:SpO2%就是我们所说的氧饱和度,一般在95以上都无需担心;PR bpm是指脉搏,成年人正常的脉搏数值显示在60-100,不过发热时,体温每上升1℃脉率一般会升高10-20次/分钟,因此发热时出现心率或脉搏的增快是正常表现,但如果明显感到心慌不适、或者心律不齐(心跳或脉搏不规则),那么需要去医院就诊。

  ③电子血压计:相比传统的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相比传统的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使用便捷,也更安全,成年人正常的血压范围收缩压(上压)在90-140mmHg左右,舒张压在60-90mmHg左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平时就可以监测一下自己的日常血压范围,如果严重偏离自己的基础血压水平,那么应当及时就诊。

  ④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需要注意,这些药品都不能治疗新冠,只是可能可以缓解一下新冠引起的症状。可以根据个人既往感冒的经验适量购买,但没有必要进行囤积。

  虽然这些药品多数都是非处方药品(OTC),但不当使用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比如NSAIDS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肝肾功能损害。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建议仔细阅读说明书,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病、以及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前应当咨询医生。

 总之,新冠病毒演变到奥密克戎变异株后,较之前的病毒呈现出了相对较轻的致病性,感染者多呈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大部分感染者通过居家隔离和自我健康监测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康复,而不必去医院就诊。虽然这样,但还是会有极少数人会出现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万一感染了新冠,学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热怎么办?居家注意啥?“新十条”到,张伯礼给出这些建议

  近一月来,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10条新措施,包括无症状及轻型感染者可居家隔离、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

  此前,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已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20条新措施,包括对次密接和中风险地区不再判定,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等。

  面对防疫新形势,每个人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健康责任人?出现发热怎么办?居家隔离要注意些什么?就此,澎湃新闻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对个人防疫方法给出了建议。

  居民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怎么办?张伯礼表示,如居民发现自己一旦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及早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首次用药量加倍,且多喝开水,多休息。“建议暂时自我隔离,尽量避免外出就医奔波,减少感染或传播风险”,张伯礼表示。

  12月7日刚发布的优化防控“新十条”提出,“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

  张伯礼提醒,居民出现症状后可进行抗原自测,期间应尽量与家人隔离。“如果家中没有抗原测试盒,或者患者特别是年老或儿童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伴有频繁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情况,要及时联系社区和医院,与工作人员取得沟通,视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

  在优化隔离方式方面,“新十条”提出“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那么,居家隔离期间要注意些什么?张伯礼表示,居家环境应保持空气流通,冬天也要每天通风,居家隔离患者还需要每日进行环境消毒。

  张伯礼提醒,也要重视做好心理准备。“在周围出现病例、被隔离等事态时,正确对待,积极接纳,即来之,则安之。”张伯礼建议,应当积极做好情绪平复工作,自我调适,如读书、写字、八段锦、太极拳等,保证身心的放松;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家长也需注意,不要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张伯礼特别提到,如果民众特别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密接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确无法通过自己排解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须及时向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寻求治疗。

  12月7日刚发布的优化防控“新十条”提出,要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那么,居民是否需要储备药物?

  对此,张伯礼表示,抗疫实践中总结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居民可适量预备一些治疗感冒、咳嗽等类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中成药、常规感冒药和日常用药即可。他提醒,慎用网络上宣传而不常用的药物。

  张伯礼建议近期可以养成一个健康小习惯,“流感、新冠流行期间,每天外出回家,可以用冰盐水漱口、用棉签刷刷鼻腔。”

  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的防控措施,张伯礼表示,对于还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绝对禁忌证,建议要尽快主动接种疫苗;对于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不仅要做好儿童本人的个人防护,其家长、监护人也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家长、监护人要做好平衡营养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儿童免疫力,保持儿童房间整洁,通过适时开门和开窗保证足够新风量,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健康防护?权威专家回应防疫热点

  冬季气温低,又有疫情风险,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玉杰和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作出专业解答。

  1.问:心血管病患者如何做好防护?

  周玉杰:冬季气温低,又有疫情风险,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注意防护,坚持正常服药,但不必焦虑。

  从目前临床情况看,除了发烧对部分心脏病患者救治有一定影响,其他心血管病患者感染奥密克戎后的治疗手段没有太大变化。

  防病胜于治病。劳累、激动、饱餐、寒冷、恐惧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常保持良好心态,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可以更平稳地保持健康。

  2.问:有人担心,新冠治疗药物与一些降压药相互影响。有无必要停用降压药?

  周玉杰:从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经验看,常用降压药跟新冠治疗药物的作用点没有太大关系。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无特殊情况,需长期服用降压药,不应随意停药。

  一些老患者如果出现血压升高等情况,可以服用常备的一些快速降压药,往往血压就能回到较安全的范围。

  3.问: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防护?

  郭立新:血糖控制不太好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偏低,但如果把血糖以及各项代谢指标控制良好,抵抗力就会明显增强,感染风险也会明显下降。

  控制好血糖,让血糖总体水平平稳,并且减少血糖波动,这就要求健康饮食、适度增加营养,适当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力量锻炼,坚持药物治疗。疫情期间切忌停药,尤其是对于那些过去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应进行更加密集的血糖监测,实时调整治疗方案,争取将血糖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同时也关注血脂、血压等指标,使各项指标尽可能接近良好状态。

  4.问:一些糖尿病患者担心感染奥密克戎,有焦虑情绪,有何建议?

  郭立新: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影响血糖控制、增加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注意避免焦虑尤其是长时间的焦虑。

  一旦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人体内的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激素等激素都会增加分泌,这些是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激素水平的紊乱容易加剧体内血糖异常。同时,焦虑还可能导致睡眠结构和节律的紊乱,这也容易加重血糖紊乱。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特别要注意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焦虑等负性情绪,控制好血糖,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新增本土无症状170例 涉及4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