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卡郎可以去盘江坐车吗?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菱角乡下面的一个自然村)

有一种颜色叫陆阴岗霞,有一种感叹叫儿罗

有一种愚蠢叫日龙得很,还有一种感叹叫背时罗

有一种没有叫谬得了,有一种询问叫杂个了

有一种问候叫你记给干掉饭了

有一种瞌睡叫梦忡,有一种夸口叫牛逼得很,

有一种自我称谓叫老子,有一种踢人叫抓死你

有一种实惠叫香音得很,有一种白痴叫憨眯日眼,

有一种给力叫攒劲得很,有一种不高兴叫日气得很

有一种现在叫揣跌,有一种小点叫小跌,

有一种不恰当叫二不挂五,有一种忽悠叫刷麻老自噶,

有一种骗人叫哄老子地噶,有一种速度叫溜刷得很,

有一种愤怒滋得很,有一种叔叔叫耶耶,

有一种伯伯叫大爹,有一种姑姑叫娘娘。

有一种帅气叫子弟,有一种叛逆叫二气,

有一种嘴甜叫嘴麻子得,有一种肯定叫正二八斤,

有一种眼神叫日鼓,有一种计较叫渣经,

有一种严重叫老火,有一种难处的人叫搅得很,

有一种能干叫儿罗、这个杂种不得了,有一种悲剧叫造孽,

有一种害羞叫脸皮子薄,有一种女人叫婆娘,

有一种天气叫冷迷日眼,

有一种性格叫慢腾腾地,有一种嘱咐叫招呼跌,

有一种无奈叫抵不住,有一种妥协叫老子懒得跟你说,

有一种欠扁叫几包子锤,有一种找打叫几窝仙觉,

有一种打人叫筛你几个耳光,有一种怀疑叫给真个地?

有一种神叨叫神头二五,有一种无趣叫没得心昌,

有一种谩骂叫小砍头地,有一种愤怒叫逗老滋鬼火得很,

有一种拒绝叫整求不成,有一种粗糙叫粗皮料草,

有一种不雅叫渣八列五地,有一种警告叫冒搀我二气,

有一种憎恨叫沟逼死远些,有一种看你不爽叫鬼迷日眼,

有一种睡梦初醒叫色眯色眼地,有一种表白叫我们两个给整得成,

在卡郎,有一种骄傲叫卡郎雀实整得成。

菱角乡地广物博,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这里居住着汉、回、苗、彝等民族,造就

了多元化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这里建有卡郎观音寺、旧屋鲁玉林寺及具有回族民

族特色的卡郎清真寺、旧屋鲁清真寺,还有曲靖市最大的天然湖

长塘子、碧波荡漾的渔洞水库、风景秀丽

的七彩峡谷,这里还养育了响誉全国的音乐大师,曾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桂涛声。

悠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境内有曲靖市最大的天然湖

的渔洞水库,有观音寺、清真寺、会仙阁等宗教胜地。除此之外,这里曾养育了响誉全国的音乐大师,曾任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桂涛声。

多年的历史,寺内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

、清真寺:是当地穆斯林朝向礼拜的圣地,始建于清朝初年。

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生于黎山卡郎村,

月投入抗日救国文化宣传

年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主要创作了《在太行山上》、《送棉衣》、《歌八百壮

士》、《点兵曲》等歌词。

  二、卜嘎:该村现存有清代安殿臣土司墓,

年被沾益县人民政府定为

沾益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安殿臣,生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

年)。安殿臣族属乌撒,沾益彝族安氏,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

生活在卜嘎一带的土目。他的领地从卡郎坝子向东延伸到今富源营上一带,包括今盘江芹菜沟、富源营上竹

园、羊场等地,是一个土司,建有土司衙门。卒于光绪十一乙酉年(公元

  三、旧屋鲁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委会,辖区内居住着汉、回、苗三个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民

  位于寨子脚玉林山顶建有玉林寺,是当地群众敬香拜佛,保平安求发展的佛教圣地,寺内主要建筑是大

雄宝殿,殿内塑有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像,消灾延寿药师佛,弥托佛,迦叶,阿难及十八罗汉等。在旧屋

鲁大村内建有清真寺,是当地

朝向礼拜的圣地。在旧屋鲁村委会西南

公里处是玉碗水苗族村,苗族群

众们心灵手巧,能歌善舞,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四、棚云:七彩峡谷风景区位于棚云村委会挺子塘村牛栏江边,

宜人,风景秀丽,具有开发旅游业

站在珠江源头,心中奔腾着奋勇向前的江河激浪,突然想到江河与民族繁衍,创造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一个个美好梦想的不解情缘。

大江大河,大多是人类文明发祥进步的摇篮。我们伟大祖国的三条大江,都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黄河流域的黄河文明,长江流域的长江文明,助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前行的漫漫长路,不断崛起、复兴的伟大历程。而同样被誉为中华族的母亲河,我们祖国的第三条大江的珠江,随着珠江源文化的提出到整个珠江文化的全画呈现,珠江文明必将和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起,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儿女更加团结,更加奋发图强,大有作为,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完美实现。珠源梦,一个伟大的梦想,那真是应了毛主席的词《沁春,雪》所写的一句神奇诗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珠源大地的阳春三月,山清水秀,杜鹃火红,田野嫩绿,江源之水,滴水成河,让我突发奇想,这条发源于曲靖沾益马雄山的珠江,与长江、黄河发源的昆仑山,是否也有内在的关联?

作为中华大地山川鼻祖的昆仑山,其南支可可西里山东延的巴颜喀拉山,就是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系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则是长江的源头。那雪山下的一眼银泉或一滴雪乳,神奇般地化成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两条大江。然而我们祖国的两条最大的母亲河的源头,终年银妆素裹,冰天雪岭,没有道路可达,除专业的科考人员加特别的科技设备帮助可到达外,谁能真正探其正源?而我们第三大母亲河珠江的源头就不同了,她的发源地曲靖市沾益区的马雄山,由于近年高铁的开通,从昆明到源头,不过一溜烟的功夫,不到30分钟就可抵达,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抬足可到。

探寻珠江源,从一条母亲河源头的神奇、美丽,丰富的江源文化,和长江黄河相映,同样能感受到江山多娇祖国的庄严、神圣和伟大。

马雄山,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最高峰的海拔不过2444米,实在不能和长江、黄河发源的昆仑山相比,但马雄山属乌蒙山脉,如探源北望,她应是青藏高原向南延伸横断山脉的余支,和昆仑山也有着千山万水的关联。啊,追根溯源,中华民族的三条母亲河的源头,都和昆仑山有关。巍巍昆仑,群山之祖,万水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云南多个少数民族,如景颇族、哈尼族等,都有史诗记载,他们的始祖就是从青藏高原,跋涉数万里,历经万水千山,南迁来的。富于想象的民族,更有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述说着昆仑的壮丽、神秘和梦想。我想,此时西王母娘娘正站在群峰之巅,笑看三条大江奔腾而去,大河之间,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他率红军长征取得决定性胜利后,1935年9月在陕北吴起镇写下的著名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今天读起来,格外亲切,这“人间春色”,当我们今天登上珠江源的发源地,感受更加直接,也更加真切。

马雄山,远远望去,马首高昂,奋蹄欲奔,乃真正雄起的一匹高头骏马,可谓名副其实。在高原春日灿烂的阳光下,它背负着的蓝天白云,云彩变幻着各种奇妙的形态,突然一条银色飞龙腾空而起,形成飞龙翔天、骏马腾空的绝妙组合,一幅天然的龙马飞奔图,使马雄山更加壮美更加神奇,让人振奋。体现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龙马精神,就在大珠江的源头让人感受得如此生动和真实。

如今的马雄山,森林覆盖面积已达 97%以上,是真正的翠峰碧岭。在这个南国植物王国中,生长着70多科1900多种名贵树木、花卉。而密布10里的原始云南元江栲林和数百年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树杜鹃,成为马雄山这个绿色家族的主要成员。秋天,一棵棵元江栲树,果实累累,像板栗炸开,落在林中,遍地清香。春天,春和景明,高挺的大树杜鹃,尽情开放,一树树火红的花朵,直指蓝天,那气势映红了天,映红了地,像朝霞染透了整座大山。而大树杜鹃中的其他品种,白花晶莹,黄花似乳鹅,点缀其间,又添其妩媚风韵。陪同我们攀登马雄山,土生土长此地、首提珠源文化的布衣作家郝正治先生说:近年天气温和。开春较早,大树杜鹃苞硕花艳,更加鲜美,真是人多情,花亦有情,“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攀上马雄山主峰,向山下望去,更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目光越过脚下的层峦叠嶂,一片川流沃野尽收眼底,老郝面对如此多娇的山河,那抑制不住的激情,从双目流出,让我们感受到珠源文化的丰厚与奇特。

马雄山真是一座神秘之山,一座大奇大美之山,是一座让后人说不尽的文化之山。这山下东麓有一个神秘之洞,当地人叫麻地沟(也叫麻地冲)出水洞,马雄山以它春夏秋冬不断的乳汁,从洞中滴下流出,清碧如玉,形成一条小沟状的小溪,唱着迷人的山野小曲,淙淙流去。流向东南方向的,叫南盘江,而流向东北方向的,名北盘江。南盘江、北盘江同源一山,而另一支则完全离开珠江水系,成为金沙江的一级干流,全长 461 公里、在沾益境内57公里的牛栏江,即长江水系。马雄山的乳汁,“一水滴三江”,一元初始,一又为大,哺育了中国两条母亲河,珠江和长江,你说这是多么神奇的地理文化现象。

让人称奇的是,马雄山还有“一脉隔双盘”的奇观,即马雄山脉隔开了同源的南盘江和北盘江。他们同源各自川流南北,看似不同方向,最后却殊途同归。

南盘江在马雄山下的一个个溶洞中穿流向前,像一条银线,串连起盘江坝子、曲靖坝子、陆良坝子、宜良坝子,用她的乳汁,哺育着良田沃野。春种秋熟,绿浪金波,就像四颗神奇的宝珠,南盘江又有了“一线穿四珠”的美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神奇的南盘江离开曲靖坝子后,以水之伟力,在云南境内形成一江通五湖、收溶八条溪河的奇观。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在南盘江上下闪着浪漫的眼睛,谱写着云南江湖生态的美丽与民族文化的传奇。那从异龙湖传来的花腰彝族高亢嘹亮的海菜腔,被南盘江传送到很还很远。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在中央电视台放歌一曲海菜腔,誉满神州。其间的海口河、巴江、曲江、泸江、甸溪河、清水江、黄泥河、马别河,吸纳四野山川之精灵,带着各族人民的情意,流入南盘江,一路高歌,势不可挡。谁知她进入古称阿迷、现名开远后,也许是还牵挂着她的同胞姐妹北盘江,或是怀抱开拓更远大前程的梦想,便转身向北,继而东进,进人贵州的兴义,在望谟蔗香,一眼望见同母的北盘江,怎不激动万分?须知北盘江也是一路多情一路歌,一路坎坷一路穿山越谷,一路悠久人文历史,一路神奇美丽风光。她以水的神力造就的黄果树大瀑布、贞丰北盘江大峡谷、马岭河峡谷等,都是闻名天下的地理奇观。她在云南境内也留有神奇的足迹,宣威境内的可渡河,那可是一个重要渡河,据说诸葛孔明南征经此地,遇大雨可渡河暴涨,军情如火,孔明派人探水情,探子回报,虽水流湍急,仍可渡河。孔明大喜,连连赞叹:可渡,可渡!这里便有了可渡的地名,河与渡口,也叫可渡了。当然这只是传说,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秦开五尺道的必经之地。汉唐元明清,历代官商均在这里设官驿,筑炮台。旅舍马店、酒馆戏楼,邻此接毗。五尺道从这里出去,自然也经过珠源马雄山下的官道。珠源区域,早就有连结中国内地与西南边陲甚至东南亚西亚各国的官道了。流放云南36年的杨升庵,他回成都省亲中,来回11次歇息可渡,和宣城文人缪文龙成为好友,对酒赋诗,还题写了“山高水长 水流常在”8个大字,镌刻在可渡河北崖上。这里的水,既是泛指,也是诗人在五尺道上,面对马雄山流来的珠源之水,得到灵感挥毫面成。仅一条五尺道面言,珠源文化甚至珠江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也是和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步的。

一路奔忙的南、北盘江。她们终于明白。那“一脉隔双盘”。不过是上苍要她们各自去历练人生,各自去开拓一片风景,待都事业有成后,那时的相会,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在这里,她们终于结束了一脉隔双盘的离愁别绪,急切奔跑走近,禁不住一起伸开双臂,热烈拥抱。她俩相融成宽阔浩的红水河,回应着南中国海的召唤,欢跳看穿山越谷,抛开十万大山的阻拦,与东江、西江、北江等更多兄弟姐妹一起,成为浩浩荡荡的南中国第一大江,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三大母亲河——珠江,由虎门等八大河门流进南海……

我们带着一身马雄山的清新气息与山花草香,走进麻地沟珠江正源洞口。阳光下,洞口上方的“珠江源”三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珠江源,我们一次次探访你,走近你,亲近你,总是觉得看不够,亲不够。作为你哺育的子孙,此时此刻,那洞前的一顷碧波,荡漾在我的胸怀,引发出的骄傲、光荣和梦想,汇聚成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相国,我的爱,全都融进这绿水青山之中、青山不老,水流不断,源远流长!

仰望珠江源三个大字,思绪在历史的星空飞翔,珠江之源到底在何处?我们的先辈和今人,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和心血,400 年前,地理散文家徐霞客,用双脚丈量这条长达2119 公里的母亲河,从粤经桂溯江而上,曾两次亲临马雄山下的沽益坝子考察珠江之源,两次住宿当地的龚起潜家。问其源头,龚氏均说不在这里,使他未能到达近在咫尺的正源之地。但是他在沾益亲眼目睹了交水海子向南流去的壮丽气象,他断定这就是珠江的源头之水。他到达昆明松华坝三家村后,就穷盘源委,查找各种水文资料和回想目睹马雄山下炎方海子向北流成为北盘江,向南奔流成为南盘江的壮观情景,终于完成了“盘江考”,确认南、北盘江“俱发源于云南东境”,首次提出了“南盘自交水发源”,“南盘自沾益州炎方驿南下”,炎方即马雄山麓的炎方乡。徐霞客是确认珠江正源在炎方的第一人,具有开创之功。但由于他未能亲自抵达正源洞口,珠江到底发源于炎方何地,又语焉不详。经历代有识之士的考察,前国民政府的水利专家在1942年进一步认定珠江发源于云南沾益县炎方乡马雄山东麓。新中国成立后,对水利工程格外重视,经水利专家勘察,于1953年再次确认并记入权威的工具书《辞海》。

为了更准确地认定江源,1979年,刚成立的珠江水利委员会开启了重勘珠江的探源工程。

源工程。而当时从部队复员的郝正治先生,因为是沾益县委书记的小车司机,他几乎全程参加了历时6年的重勘珠江源的考察。那时的马雄山,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没有道路,常有豹子等猛兽出没,这是一次艰险的重勘。他背着一枝冲锋枪和砍刀,在山林中探路,带领大家终于完成了对江源的重勘。根据正源唯远和流水不断的原则,把正源定在马雄山下东麓的麻地沟出水洞。

麻地沟,一个充满泥土气息的名字,从此作为珠江的正源,载人史册。这是圆了 400年前两次进入珠江源考察的徐霞客的梦想,作为出生在珠江源头的郝正治先生,他能参加重新勘察珠江源,为此感到特别高兴和光荣,这也是促使他走上了研究珠源文化漫漫长路的力量。

1985年8月17日,珠江流域的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珠江水利委员会的行政长官,为珠江正源重勘圆满落幕集源头,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的副部长、珠 L水利委员会主任刘兆伦挥毫写下“珠江源”三个大字,用大理石镌刻在洞口上方。云南省省长普朝柱题词:“源远流长”,蕴涵着正源人民对珠江文明的祝福与期待;贵州省省长王朝文题写的是“同源共济”,把成语“同舟共济”的“舟”字改为“源”字,给人遐想;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的题词是“西水源源”,两个“源”字,寄托着壮乡儿女对江源的无限深情;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的题词是“饮水思源”。这位新中国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儿子,后来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想来他写下这个题词时,眼前一定出现了从南湖驶出的那艘红船,胸中奔腾着革命的滚滚洪流。“饮水思源”,既抒发出对珠源山川和珠源人民的感激之情,也寄托着这位革命后代的理想。不忘初心,才能弄潮江海,大展宏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题词,还加入后来的云南省委书记也是诗人的令狐安题写的“翠峰一水滴三江,珠流万里入南洋。最是阳春二三月,青山满目杜鹃香”等诗词,如今勒石为碑,立于江源大地,为珠源儿女和世人世代瞻仰,凭添珠源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嵌刻在江源洞口的《珠江源碑记》也是一篇思想深邃、文彩飞扬的赋体力作。上下五千年,华夏民族的伟大文明历程与祖国母亲多娇江山相融成瑰丽诗章。碑记书写了南国珠江之宏大气势,描绘珠江沃野之锦绣,细刻珠江源头气候之优良、山川之壮丽、地理之神奇、物产之丰饶。记实华夏中兴,政通人和,复勘珠队,拓三江之水利,展四化宏图的梦想。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如画,诵读碑记,无不作金石之声,引心灵共鸣。

正治先生望读碑记良久,流出一脸庄重又惋惜的神情。他告诉我们,碑记作者王治远出生于珠江流域阳江县,是清华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时任珠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对珠江有着赤子般的感情,不幸英年早逝,痛哉、惜哉!但他留下的这篇碑记,成为勘定珠之源的见证,成为珠江源文化的美篇,传之子孙后代。

郝先生的话,引发我心海共鸣。珠江正源奇洞,涌出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禁不住脱口而出,留下四行小诗:

珠江源,不仅是云南著名的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是国家AAAA风景名胜。我看见,人们怀着既庄严神圣,又自由欣喜的心情,走进珠江源,留下一张张与母亲河亲近的照片。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进我的耳里:妈妈,珠江源真美丽。你还能带我去看看长江源吗!一位年轻的母亲惊奇的眼神一闪而过,沉思片刻,终于说出了:“会的。不过,怕是你带着你的儿孙去吧!”只见一条火红的领巾,江源的风吹起,格外的鲜亮。

神奇的珠江源,还哺育出了有情结、有责任、有担当、有文化作为的珠源奇人郝正治。他是珠源农民的儿子,确切地说,他是珠江源的儿子。他也是一个怀抱着美好梦想的人。他的文化散文《珠源梦》,抒发了他对一个伟大梦他的撞憬与追求,他的梦想是和珠源梦相融的,也是珠源文化培育了他的梦想。他和新中国同年,江源的乳汁哺育他和新中国同成长。他从小在珠江源的马雄山放牛牧羊,口渴了,喝一口珠源水,饿了就摘一颗马雄山的野果充饥。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然后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北京部队的汽车兵。常说人民解放军是一座大学校,只有初中文化的都正治,在这所大学校成长,炼意志,学技能,增长文化科学知识,为他后来成为珠源文化的专家,打下了基陆。汽车兵这个职业,也把他和珠江源紧紧联在了一起。退伍后,他成了沾益县县委书记的小车驾驶员,使他有机会参与了珠江源重勘定源的所有活动。珠江从此成为他魂牵梦萦的一条江,自己的生命和这条大江连在一起了。他觉得这源头有深不可测的文化,他这个江源之子,有义务来弘扬江源文化。于是他在勘源定源后,于1998 年首提珠源文化的概念。随着对江源文化研究的深入,他认为这条大江还有着待后人去研究、破解的文化之谜。他下定决心,要踏着徐霞客的脚印,全程考察珠江。于是他约着曲靖颇有名气的作家蒋吉成,于2009年春节的大年初五,在乡邻们过节的鞭炮声中,踏上了考察珠江全程的长路。他们“纵横云贵,穿梭两广,查九江交汇,观八口人海,考人文历史,采民族风情”,历时 20 余天,耗资数万元,一路风雨艰辛,一路感叹收获。珠江全长不过2000多公里,他们却行程1万多公里,带回了数百分钟的录像视频,千多幅山川风光人文风情的照片,千多万字的各种资料,这些都成为郝正治人生中的文化亮点。

总结这次对珠江的全程考察,郝正治仍觉得对珠江的认识还有遗珠之憾,特别是有关珠源文化的某些节点未能涉足,因此,他又先后两次补课考察,对珠江源头的南、北盘江区域,进行了仔细的探访,得到了许多让他惊喜的意外收获。

亲历亲为的考察,虽然艰辛,却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之果。有他和吉成合著的《珠江源揽胜》《珠源风光》,更有他个人创作的长卷文化散文《珠源梦》。特别是近著《上善若水之珠江情怀》,更是站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来研究和书写珠源文化与珠江文明对中华民族文明进程贡献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集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为一体的大书,还是一部有思想、有境界、有文采,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大散文。此外,他还考察研究了云南和中国的移民文史源流,自费走遍中国与云南移民相关的省区和要地,著有《汉族移民人滇史话)《汉族移民人滇史话续集》、长篇小说《充军云南》《杨状元充军》(上、下册)等文学著作。他撰写的《徐霞客探源碑记》以充满激情的精美文字,记述了弘祖先生“平生不仕玄其机、大好河山一身系,融入自然乐无穷、志山志水永世基”的美好品格和勘源珠江的艰辛与确认珠江源头在云南东境沾益炎方的贡献,抒发了珠源人民对先生的崇敬心情。碑记立于徐霞客草堂前,是对先生的永久纪念。他还多次作客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直播或做专题节目。他被誉为司机作家、珠源文化奇人、珠源文化第一人,是中国作协会员。我认为他也是自费开启文化长征的第一人,便信口赞曰四句:“珠源文化第一人,诗书文史集大成。文化长征谱新篇,足迹华夏历古今。"

在此基础上,他在珠江正源旁,建起了“南国园展览馆”,实际上是一个集珠源文化与云南移民文化的博物馆。馆藏文史地理、民族、人类、文学等各种珍贵实物与文献、影像资料。那些充满浓郁文化内蕴、诗意盎然、文采飞扬的解说词,全为郝先生撰写。

我站在馆中,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浸润着,不断增添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一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禁不住油然而生。

站在江源,纵目珠江全境,还有一种文化让我震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大庆的日子和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时,当我凝视珠江源这一片红士地,仰望马雄山上那一树树盛开着火红花朵的大树杜鹃,心中便情不自禁地想到我们的先辈,曾用鲜血在珠江流域书写出的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珠江文化中的红色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珠江入海口的虎门,无论是谁一提到它,眼前都会闪烁着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熊熊火光,还有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那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广西百色起义飘扬的战旗……那是何等激励人的史诗篇章!无论是珠江源的红土地、马雄山上的大树杜鹃,还是南国珠江土地上的英雄树,那火红的花朵、树下的赤土,不都有彭湃韦拔群、周文雍、陈铁军等革命先烈的鲜血在闪烁吗?闪闪的红光中,我们为刑场上那特别而悲壮的婚礼祝福,更为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感动并获取力量。珠江奔腾的浪涛声中,我们听到了广州起义的军号声,听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中央红军在1935年和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两次经过珠江源的脚步声,听到了沾益马雄山西南坡卡郎人桂涛声的“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抗日战歌以及九·五起义的枪炮声……

在江源涛声的回响中,我们的母亲河仿佛在提醒今人,不要忘了那一天,1935年4月下旬,那个杜鹃花盛开的日子,马雄山上的大树杜鹃的年轮,记下了珠江源历史上一个代代传诵的故事。

4月的阳光照耀着花红草绿的马雄山,山麓上一支举着被硝烟熏染过的战旗、穿着草鞋从江源旁边经过的红军队伍,他们正浩浩荡荡穿过沾曲坝子。这时,从队伍中走出一个清瘦高挑的红军领导,登上一个山包,他望着脚下这一片青绿的大坝子和一眼眼流泉,几十天来两人云南,穿行在乌蒙山的疲劳一扫而光,顿觉心旷神怡,兴致所至,向着将土们背诵了一首前人的五言绝句:

他问身边的将士,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人所作吗?大家都回答不知道。他说:这是明朝的大军事家刘伯温,当年云游云贵时,有感这里的美好山川写下的诗句。他说:今天红军流血牺牲,就是为了今后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只要我们大家努力向前,云南胜江南,不要50年就可实现。

为了这个美好的梦想,他和红军将士又迈开了前进的双脚。

管诵这首诗的人,就是不久前在遵义会议上,重回领导岗位的毛泽东。这个历史细节,决非杜撰。曲靖籍作家、也是从部队转业的军旅作家、原曲靖地委宣传部长,现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吴海坤根据毛泽东警卫员陈昌奉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文章,把这个细节写人了他的重要著作《两人三迤―毛泽东长征转战云南纪实)(经中央文献出版社严格审核,作为纪念长证胜利80周年献礼图书,由该社2016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当年,江源地区人民支援红军,给红军带路,提供情报,踊跃参加红军,也留下了不少佳话。江源人民为中央红军提供了龙云派军车给薛岳送军用地图和白药等物资的重要情报,红军得知后在曲靖关下村一举截获云南军用地图和一批重要物资。珠街乡几位给中央红军带过路的老人,一直还记得那个高个子红军领导给他们点烟的细节,说他讲话很和气,就是话有些听不懂。让珠源人民引以为荣的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红军领导,还在曲靖西山三元宫住宿,在这里于4月26日晚召开著名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联席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毛泽东讲话重点是要尽快枪度金沙江和渡江部署。会议根据他的建议,正式作出抢渡金沙江的决议,并于4月29日以中央军委的指示文件发出。因为这个重要决定,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在曲靖三元宫召开的这个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也因此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珠源地区和广大的珠江流域,不仅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生态美好的土地,也是一块因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为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土地!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源远流长,是珠源人的美好梦想。这个“珠源梦”如今己融入进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中;珠源梦,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的组成部分。珠源梦,一个个珠源人做了千万年的美梦,今天正在一步步实现。

祖国美好,珠源的明天也美好……

该文原发于《边疆文学》《文学天地》,收入《回眸70年 . 我和我的祖国》一书。

祖籍重庆万州区后山镇人,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首届理事。长期从事文学期刊编辑工作,先后担任《边疆文学》散文诗歌组长、副主编、主编,云南省作协副主席。编审职称(正高)。著有各类文学作品集28部,代表作有五卷本的《张永权文集》(分别为诗歌卷、散文卷、报告文学卷、小说卷、文论卷),长篇小说《桃花流水》、长篇报告文学《走进独龙江》和《张永权诗选》《张永权文艺评论集》《滇云漫记》。有多种作品和编辑作品获奖。2006年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授予文学艺术成就奖。曾担任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鲁迅文学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奖评委。

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省部级优秀教师、音乐教育家、副教授。从事音乐教学与表演,曾获全国声乐比赛一等奖,海南博鳌国际手风琴艺术节比赛金奖,入选《中国音乐家名录》。创作《献给老师的歌》,流行歌曲,校园歌曲,行业歌曲,校歌等50多首,获云南省音乐家协会高级词曲班《结业证书》。2018年荣登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中国教育电视台表演。

▍内容原创作者:张永权

▍本期内容策划:普德明

▍综合编辑:马龙生活网(转载请注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里河到郎家园怎么坐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