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大师艺术流派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摘 要:中国现代艺术以其特有的规律接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二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至今。现代主义艺术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退潮”现象,但是诸流派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却是有据可循的。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表现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现实

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退潮”基本可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探寻,然而,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提到表现主义绘画,其在中国极为特殊,在诸多的艺术流派中均产生了争议,但表现主义的形式却是画家们所承认的。无论是在二三十年代还是八九十年代,表现主义对中国的西画创作和中国画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被视作中国绘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体现了中国的绘画与表现主义绘画中不仅有交相呼应的部分,而且还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改造和转化。但是表现主义自身存在的多样性,致使直到今天学者们对此仍旧没有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人称赞它,有人指责它。

中国现代艺术以其特有的规律接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头二三十年,西方的绘画流派一一传入中国,表现主义柔弱而坚韧地逐渐显现出来,但是起初却是理论先行于绘画实践。版画首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后油画和国画创作也间接受到了影响。三十年代以后,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绘画又恢复了单一的局面。第二阶段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表现主义的形式语言和情绪表现被艺术家拿来丰富了自己的画面语言,极大地拓展了绘画的精神内涵所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九十年代至今,表现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契合。中国艺术家对表现主义的接受、认可、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文章将探索在中国本土文化的语境下艺术家如何做到兼收并蓄,继承和发展表现主义艺术。

一、表现主义的定义和特点

对于“表现主义”一词的出现,有诸多说法,我们普遍认可“表现主义”来源于威廉·沃林格尔在1911年8月在《狂飙》杂志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引用这一说法。从广义上说,表现主义流派强调情感上的自我感受的抒发,在表现形式上多以过分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去抒发内心。

梵高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早期的代表,他凭借自身对于绘画的满腔热情和对比强烈的颜色以及极富张力的表现体现了艺术的激情,他悲观的情绪在绘画中得以展现。1905年,表现主义几乎同时在德国和法国产生,在德国的便是表现主义的早期团体“桥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以基尔希纳为主的几位建筑专业的学生。基尔希纳常以明亮的颜色和简练的造型来进行绘画创作,确切地把握色彩和形式的表现。德国南部的慕尼黑在二十世纪之初成为德国政治动荡的中心,恐惧和忧虑充斥着这片地区,青骑士社便是在这片土壤中成立。这群艺术家有相同的艺术主张和追求,康定斯基是这个团体的杰出代表。他以抽象的形态和色彩构成画面,他的绘画来源于理论的表现,绘画中没有具体的形体,只有抽象的色与线,通过这种简单构成的画来传递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坚定的同劳苦大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构建艺术中的新观念新秩序,这便是这个艺术流派值得赞扬的一面。另一方面,表现主义艺术家以一种夸张荒诞的表现手法表现着内心的绝望、恐惧和忧郁。

二、二十世纪初期表现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中国表现主义理论主要通过日本输入,而表现主义绘画实践却是中国艺术家直接从欧洲引入。林风眠远赴欧洲学习,对欧洲各流派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都是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这个时代的柏林处于一种怪异的气氛之中,这个现状让不曾到国外的旅者异常惊讶,林风眠的作品也萦绕着不可名状的忧郁,如《痛苦》《悲哀》等作品。《痛苦》表现了画家对于生死的无奈,而《悲哀》画面左侧绘一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两个悲痛的人抬着一裸体女尸。色调深沉,人物的形体用粗线条勾勒,造型上似乎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鲁奥的画法,作品的阴郁和灰沉显然并不符合林风眠的气质。更值得一提的是,林风眠作品中那西方式的哀痛并不能为国内大众所接受,诸多的因素导致他的作品最终转向了形式美的探索。

总体看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表现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相对广泛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存在着精神上的契合,中国文人畫极富表现性,也以此来迎合西方现代主义形式的变形、夸张和抽象创作,树立了独树一帜的新旗帜;其二,表现主义反对传统,正与当时中国渴望打破传统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强烈愿望相契合;其三,固然近代中国的处境与德国有所不同,但是在表现自我上,两个民族有相通之处。但是在二十世纪,由于现状不同,尽管艺术家从形式上接受了表现主义不拘于细节的表现,但是却放弃了直面现实,转而仅仅在形式上求新求异。而另一部分艺术家抛弃了表现主义,转而向现实主义接近。中国再次有机会接触表现主义和西方其他流派是在七十年代末期,而表现主义只受到了小部分学者的关注,无论是优是劣的声音,也只是余音缭绕。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再度兴起,文艺工作者意识到外国艺术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下都可以被直接借鉴,而不再是像三十年代那样仅被当作一种研究“艺术阶级性”的参照物。这些满怀激情对表现主义绘画探索的青年们,带着前卫的色彩,对传统进行否定,而表现主义那种怪诞的表现手法受到了青年们的青睐,也被广泛地采用。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得以在中国的大环境中流行开来,并且为现代主义思潮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柱。而表现主义艺术不再单单强调“表现自我”的内容,更多地审视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八十年代以来,以现实主义去批判社会现实已经不再是其主要手段。八十年代的青年们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他们卸下肩上的沉重包袱,社会责任感逐渐丧失,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也是趣味性大于批判性。历史的面貌决定了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基本形态,新表现主义为此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女画家的世界”“刘晓东画展”等展览显示了中国画家新的实践方向。他们的作品多描绘日常生活,采用恰当的夸张和变形。1993年“王玉平、申玲画展”在北京举办,王玉平的作品也透露出不太明晰的具象,展现了一幅幅生活题材的作品。艺术家不再以修饰和评述的方式把身边的事物呈现,但也并不是冷漠地旁观。

表现主义传达着现实的生活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态度。女艺术家阎平充分吸收了表现主义那强有力笔触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母与子》作品中那刚劲有力的线条将女性的柔弱和母爱的力度极具张力的描绘,也颇有着木刻的味道。表现绘画领域里如阎平、何多苓等一些颇有成就的艺术家显然已经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显得更加自信。阎平尤其是把表现主义的手法用得最为灵活的艺术家。而丁方、李孝首、刘庆和等人的作品虽然还存在模仿的影子,但是,值得赞扬的是在这具有模仿因素的创作中自我意识还在驱使着创作,逐渐构建极具东方审美特征的表现主义语言。

艺术史的永恒主题便是不断创新,但是创新通常要继承传统或者借鉴外来艺术式样的基础上进行。在中国绘画史上,西方的诸多艺术思潮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些多样的风格流派里,艺术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模仿、重组,创作出新的艺术式样。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难免出现不可避免的盲目性或是错误的借鉴,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面貌。表现主义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而我们也不再能单单抽离其中某一个“主义”并加以分析。

[1]徐沛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2]纪晓琳.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主义倾向[D].鲁东大学,2014.

[3]理查德·布雷特尔,布雷特尔,诸葛沂.现代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崔庆忠.现代派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王其钧.走向世俗的高雅:现代主义美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现代艺术以其前卫美学而闻名,并以其具有前瞻性思维的艺术家而闻名。在大约100年的发展过程中,它融合了许多主要的艺术运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风格。为了追溯现代艺术的显著演变,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构成它的众多流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了解现代艺术是如何定义。

      为了不与当代艺术混淆,“现代艺术”标签指的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至中期的艺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对重新想象、重新解释甚至拒绝先前风格的传统美学价值的兴趣。

      从轻快的印象派开始,以充满活力的抽象表现主义结束,现代艺术流派由几个主要运动组成。


克劳德·莫内,“日出印象”,1872年

      印象派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催化剂,它挑战了学术绘画的严格规则和现实主义描绘。这一运动出现于1872年,当时克劳德·莫奈创新性地运用模糊笔触、对光线的关注和生动的调色板来绘制《日出印象》。直到世纪之交,这种风格一直主导着法国绘画,莫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和埃德加·德加等印象派艺术家处于最前沿。


文森特·梵高,“星夜”,1889年

      受印象派艺术家引入的艺术自由的启发,保罗·塞尚、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和亨利·图卢兹·劳特雷克等艺术家开始以与众不同的非传统风格进行创作。被称为后印象派,这场色彩丰富的运动始于19世纪90年代,展现了对情感的兴趣,以及对主观解释的偏好,而不是现实的表现。

      由野兽派创立的先锋派艺术家团体,包括安德烈·德兰和亨利·马蒂斯·野兽派,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与后印象派一样,野兽派倾向于不切实际的色调,在他们的描绘中强调个人感知,这通常以可识别(但有些抽象)的形式为特征。


瓦西里·康定斯基,“Reiter”,1911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家开始对他们的实践采取实验性的方法。这些艺术家最终被称为表现主义者,他们采用并改编了其他现代运动前所未有的特点。与后印象派和野兽派艺术作品一样,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传达了明亮、人工色彩和个人主义图像的魅力。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布拉克展览”,1915年

      立体主义以解构、断裂的形式为特征,标志着现代艺术向抽象的转变。由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于1907年首创,艺术运动以颠倒的绘画、多维雕塑和前沿拼贴画的形式出现。与其他现代艺术运动一样,立体主义强调主观的创作方法。“当我们发现立体主义时,”毕加索解释道,“我们只想表达我们的内在。”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多萝西·特鲁尔”,1919年

      20世纪20年代,视觉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斯·恩斯特、曼·雷、琼·米罗和伊夫·坦古共同创立了超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植根于潜意识的运动。由于缺乏“任何理性控制,不受任何美学或道德关注”,该流派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直接来自艺术家想象的梦幻般描绘。

      20世纪中期,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提出了具象绘画风格,以追求独创、抽象的美学。这些画家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者,他们不仅强调色彩、构图和情感等现代主义特征,而且强调创作过程本身。

三、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

      由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实验性质和重叠主题,这两种艺术类型常常相互混淆。然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构成每个动作的动作,区分它们的模糊线就会变得更清晰。

      现代艺术被理解为包括印象派、抽象表现主义和两者之间的风格。因此,当代艺术始于现代主义波普艺术之后的第一个主要运动,当然,这一运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摘 要:表现主义在艺术上有重要地位,是20世纪早期的艺术的重要组成形式,他的艺术体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表现主义的代表团体分为桥和蓝骑士,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人们生活在极度的不安中,由此也在客观上一定影响了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概括性的艺术术语;情感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形成

战后的德国异常混乱,政治格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创作者将创作的视野放在了表达这种焦虑情绪上,表现主义深受之前的画派影响。同时吸收一些正规艺术(野兽派 德国艺术 立体画派),同时桥团体也吸收了一些非洲艺术风格的精髓。[1]表现主义主要活动在德国,但作为泛表现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国均有发展,反对机械模仿客观现实,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 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重要性,由于是由后印象主义演变而成的,自然而然的继承了重个性和感情色彩,强调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的强烈变化。追求扭曲和变形之美传统的绘画形式是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所排斥的,他们追求对真理的表现,但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只不过是事物的表象而已,表现主义艺术家强调对情感的阐释和精神的解放。战争使人们加深了对痛苦的体会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深刻地表现出人内心最深最敏感的地方。,桥社的代表人物以赫尔特纳为代表,而蒙克则是桥社这个艺术团体的精神领袖,传统的学院派的思想不再束缚桥社进行艺术创作,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追求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艺术家将当时人们内心恐惧和彷徨表现的淋漓尽致。[2]另一个团体蓝骑士则与之相对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和色彩的作用,蓝骑士的代表艺术家康定斯基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康定斯基采用抽象和抒情的艺术语言,忽略一切外部世界的外在形式,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从大体上看,表现主义艺术家似乎更多表现的是悲观的情绪。仿佛这种悲观主义是当时的主流。

二、表现主义形式的构成

表现形式对于一个艺术流派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对于德国表现主义,他们尝试对传统进行颠覆。大胆采用新材料,不再像之前的画派追求传统的客观描述,而是相反的探寻内心的诉求,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这种主观性的强调代表着时代的进步,这也是表现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康定斯基作为蓝骑士的领导人。有着宏达的信念,那就是创造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脱离错误价值观,恢复旺盛的精神力量的艺术。[3]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康定斯基运用各种视觉元素的排列组合交织产生的美妙合唱,到了后期已经转为非写实的绘画,抽象的表达是如此的强烈,主题在一幅画作的地位居于次要地位,视觉表达变得异常重要,节奏韵律都使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热情,同时代的艺术家也接受了这种表现,如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和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作品的表现力都异常强烈,表现力在艺术史上达到了从没有过的高峰。

三、德国表现主义的形式特点

个性特征强烈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想要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一般来讲生动带有棱角的简化形象和醒目粗糙的表面是他们肖像作品的特征,这种画法为作品增添了感情上的力度。虽然艺术家属于一个大的艺术的流派,但是个人风格依然明显,人生而自带风格,不同的艺术家运用自己的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凯尔希纳就是其中的一位。凯尔希纳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马戏团的骑士》是他的代表作品,作品体现出了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曲线的运用加大了画面的张力,桥社画家施密特·罗特卢夫在其作品《戴单眼镜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画家厚重结实的轮廓线条,高纯度的色块运用和对比,整个人物神态看似傲慢不羁,画面中冲突和对比,产生了非常震撼的艺术效果,简洁粗放的画风和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人畅快淋漓之感。[4]而另一位桥社大将克尔赫纳在其作品《街道,柏林》则带给观众另一种视觉感受,拥挤的人群,拉长的人物形象,以及反复运用的斜对角线共同营造一股生机蓬勃的都市氛围。所有的形式表达都提升了情绪的张力。而康定斯基则更加干脆,绘画已不再具备写实性的主题,作品《蓝山》中的视觉元素是如此的强烈,在这种效果下绘画的主题已经屈居次要地位。这些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无不体现出表现主义个性强烈的特征。

运用各种形式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而非客观描述,表现主义最终将视觉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如康定斯基所言的那样:一旦熬过了绘画的瓶颈期,就会迎来一个精神至上的新时代,而艺术最终会为现代社会带来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

[1]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刘润生著.美术欣赏[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德)保尔·福格特著.刘玉民译.20世纪德国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1

[4]弗兰克著.视觉艺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