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最早被归入新闻写作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基本规律是谁提出的?

  一、为在线评论制定行为准则,明确地告诉用户有哪些“不许”

  确定行为准则是必要的,在线评论的质量与此密切相关。新闻网站应为用户如何评论提供清晰、明确和透明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所构建的机制和氛围,不仅能够促进用户开展有益的讨论,也能使网站解释自己必要的管理行为。许多行为准则会告诉用户有哪些“不许”,通览多数新闻网站的行为准则,这些“不许”主要结合所在国家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如不许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许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不许散布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信息;不许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WAN-IFRA)建议在线评论行为准则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点:描述新闻网站希望造就的评论氛围和致力促成的讨论类型;明确界定侮辱、及法律禁止的其他行为;为竞争性观点提供对话的机会;鼓励用户评论时用事实说话;提醒评论者注意将重点放在问题本身而非彼此攻击。③对于引人关注的重大新闻和社会问题,鼓励记者、编辑等主创人员参与讨论记者、编辑等主创人员及时组织和参与热点新闻的在线讨论,能够引导评论走向,改善评论质量。主创人员可以回答各种问题,也应该回应相关批评。当前仍有采编和管理人员不愿、不屑、不敢与用户开展在线交流,但这一心态正发生变化,在线评论的正效应加快了这一转变。英国《卫报》的采编人员认为,创作人员参与在线讨论,能够显着引导随后的讨论主线,因为这设置了较高的讨论门槛,为参与者指出了讨论的方向。

  对于一些重要新闻和社会话题,一些新闻机构还会让主创人员使用在线聊天形式和用户直接交流。美国《西雅图时报》经常就特定问题举行在线聊天,认为这是在线评论之外的又一选择,对于渴望与用户交流和对话的新闻机构来说,在线聊天能够让用户感觉到他们真正拥有与新闻机构互动的机会。突出有价值的在线评论,让其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新闻网站的在线评论应该好看、耐看,对于潜水用户也应如此。为实现这一目的,发现和突出有价值的在线评论是必要的,“让评论成为新闻的一部分”,除了让高质量评论更能被用户看得见外,还要对这些评论的贡献者予以回报与鼓励。另外的一个红利在于,新闻网站可以用这些评论为网站的新闻增光添彩。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已经开始了对在线评论的新定位:将有价值的评论从网页底部捞起,放在新闻报道的右侧。这一举措首次用在了20xx年7月27日一篇关于转基因橘子的新闻中,由于转基因食品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此前相关报道推出后激发了大量在线评论,其中不乏对转基因生物的真知灼见。该报互动新闻副主编MarcLavallee认为,《纽约时报》的尝试“向用户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你为我们网站的讨论花费了5分钟、10分钟或15分钟的时间,我们珍视你的贡献并希望其他读者能从你的贡献中获益”。

  二、尽可能设专职的管理人员或管理团队,以便适时引导对话,及时有效沟通

  在线评论的管理并不轻松,需要新闻网站采取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的措施。如果新闻网站的财力允许,最好明确专职的管理人员,有条件的也可以组建一支团队,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评论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发更多高质量评论,减少用户违反评论行为准则的情况发生。另外,为了促进评论社区健康发展,新闻网站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提醒违反评论准则的用户,而非简单地屏蔽和删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海湾新闻通讯社的管理人员时不时会写信给一些用户,明确告诉他们应保持克制,负起责任。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耐心,但通常会看到讨论质量明显改善。总而言之,实现在线评论价值通常需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有效避免和减少新闻网站层出不穷的不当言论;其次,努力促成建设性对话的氛围和机制;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突出那些有价值的在线评论,让其成为新闻报道和网站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仍有一些新闻网站将在线评论视为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负担,这种心态必须改变。

  (一)片头:关注视点,解读新闻,我们一直在努力。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xx年xx月xx日,欢迎收看本期的《社会视点》

  【主持人开场白】:前不久,有媒体曝光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三分之二建筑面临拆迁。而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竟是申遗需要。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发愤怒,网友直斥拆迁理由“荒唐”,当地政府连千年古刹都不放过,实为文化犯罪。如今,唐僧埋骨古刹也面临强拆了,果真是连菩萨都阻止不了人类强拆的脚步! 现在,各种强拆事件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有时甚至发生流血的事件。

  【场景1】:某一拆迁现场

  【画面】:机器轰鸣,一辆推土机正在推到一间房子。四周一片废墟,有些地方残留着一下残垣断壁,水泥里的钢筋裸露在外面……

  【同期声】:在20xx年10月25日早晨,年过六旬的合肥市民赵良芝正在家门口洗衣服,被几个年轻小伙强行拖上一辆汽车。这伙人拉着她驾车转悠许久后,拉到城外丢了下来。身无分文的她,向路人求助才得以回家。回到家里已是面目全非:通往自家四楼的楼梯全被毁掉,窗户玻璃被打烂,家成了“空中楼阁”。

  【串联词】:画面中的场景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时常看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城市逐渐向周围扩张,为了城市的美观和统一,画面中的那些旧房子不得不拆掉。有一些拆迁单位为了尽快完成拆迁任务,有时就会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就发生了刚才赵女士的经历。

  【场景2】:在成都市金牛区某一三层小楼房外

  【画面】:在这个三层小洋房外,挂着一条条幅上面写着“房在人在 与房共存亡”

  【同期声】:11月13日早晨,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发生一起恶性“拆迁”事件,女主人以死相争未能阻止政府组织的破拆队伍,最后“自焚”于楼顶天台,烧得面目全非。

  【串联词】: 在这次恶性“拆迁”事件发生后,数人被拘,数人受伤住院,政府部门将其定性为暴力抗法,被拆户控诉政府暴力“拆迁”,究竟孰是孰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在这里被漠视,法律在这里被践踏,本应预见的流血的事件却在政府官员的现场指挥下发生了。

  根据记者的调查发现,强拆事件的发生于拆迁方信息不公开、操作不透明,以及民意诉求渠道不畅有很大的关系。

  有很多遭遇强拆的居民称,他们在拆之前只发个通知,并告知补偿安置协议,随后不久就采取停电停水方式,强行逼迫居民签字搬走。对于他们这些不签不搬的,还半夜三更砸门放炮仗进行恐吓。

  面对“强拆”事件,对于这些老百姓而言,对他们的伤害往往是巨大的。他们中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家的房屋,甚至会采取“自残”、“暴力”等过激行为。我们的记者采访到了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刘主任,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强拆”事件呢?

  【场景3】: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画面】:本栏目记者正在采访刘主任

  记者:刘主任,您好。相信您平时肯定也在关注这些“强拆”事件吧,那您怎样看待这些事件呢?

  刘主任:我觉得此类事件已经危及公民个人权利和生命安全。这样的做法,是对公民人身、财产等权利的漠视。

  记者:面对强拆事件,对于这些老百姓而言他们是其中的受害者。您认为怎样做才能避免暴力强拆事件的发生呢?

  刘主任:当务之急是制定新的征地、拆迁法律法规,通过系统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的具体范围,只有完善法律规范体系,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

  记者:在遇到暴力强拆事件时,老百姓往往是弱小的,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家园甚至采取自残行为,您认为当遇到强拆是,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尽量少受到伤害呢?

  刘主任:在面对强拆时,尤其是非法强拆,要保持理智,采取自残等行为是万万不可的。应利用合法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说去有关部门寻求帮助,找律师,保留证据等等,总之,要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园。

  主持人开场白:关注校园内外,聚焦实事热点。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我是主持人罗心月。

  “宿舍里总有这样一个人,他要睡的时候,全宿舍都要睡,他醒的时候,全宿舍都要得醒。”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晒出一组“奇葩”室友的漫画。漫画中有人将垃圾丢一地,有人将衣服堆得到处都是,有人在关灯时仍在玩电脑。四年朝夕相处,大学室友自然是没法避免小摩擦。在前段时间复旦大学的投毒案,更是把把室友之间的矛盾聚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西南大学一项研究显示,近一半大学生认为寝室关系不够融洽,仅12%的同学对寝室关系感到满意,在微博上还有人调侃道“感谢舍友不杀之恩”。同窗共读为何会沦落到感谢不杀之恩,本期节目就和大家聊一聊室友关系这个话题。

  20xx年4月16号,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表消息称,该校20xx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后经警方调查其室友林某涉嫌在寝室的饮水机里下毒谋害黄洋。同在4月16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袁某因为室友蒋某没有及时开门发生争执,将蒋某捅伤致死。类似的悲剧不禁引人深思,舍友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同学们作为寝室关系的直接经历者,对这个问题都有最深刻的体会。我们不妨听听她们的看法。

  你对投毒案的看法?你在宿舍一般会因为什么产生矛盾?)有字幕

  同学A :作息、生活习惯的不一致,还有性格不一致造成的矛盾冲突

  同学B:家庭环境、价值观,导致小摩擦变成大摩擦,尤其在女生宿舍一些矛盾积累起来会变成无法逾越的隔阂。

  同学C:基本没有什么矛盾,偶尔因为打扫卫生分配问题,闹着玩就就好了。

  同学D:矛盾比较少,也是因为卫生问题或者是打饭之类的。

  同时,当今的教育体制和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的现状也是诱发室友关系出现裂痕的原因。除了大环境的因素之外,寝室内发生矛盾还具有特殊性,一位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委婉的讲述了他宿舍的现状。

  (一个同学的背部拍摄采访)

  同学E:我觉得我和我室友的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表面上是因为生活习惯不一样,而实际上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对未来的认识不同,比如说我就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他们却想从事这样的工作,我想睡觉的时候他们在玩电脑,我就觉得他们在影响我的生活,但是我也不会跟他们说明,他们自己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影响了别人,所以矛盾激化导致沟通越来越少。我们彼此也觉得互相缺乏尊重,我觉得我们学校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就是解决室友之间的矛盾。而且学校应该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上面,更多的介入这种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换寝室就可以解决。

  其实从以上的采访不难看出,寝室的确是一个矛盾的聚集地,这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同学们性格各异被安排在一起,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如果将寝室看成一个私人的空间,他自然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而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就难免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此外当代的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这也往往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其他人必须与自己的观点保持一致。而且,大学生之间的室友关系也是大学全部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大学生活也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的同学对于室友关系的重要性也有类似的看法。

  (处理好室友关系你认为重要吗?)

  采访同学G :带来正能量,人的心情愉悦。

  采访同学F:可以多多交流学习。大家讨论。

  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和室友相处,是学着和性格、兴趣、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价值观等不同的人交流和共处的重要机会,是为步入更加纷繁复杂的社会做的“准备活动”。难怪很多美国大学,比如哈佛,要在室友分配上下大功夫,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和不同于自己的人认识沟通。波士顿大学拥有全美私立大学中第二大的住宿生活管理系统。有将近1.2万名学生住在约150栋大大小小的住宿楼中。其实呢,在处理室友关系的问题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外国高校的做法。

  波士顿大学的学生背景非常多样化,有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学生,有国际学生、学生运动员、预备役军官学生等。学生大多混杂着分配住宿,而且除了特殊的需求,学校在室友分配上基本上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只是在室友分配好了以后,新生会收到邮件得知自己的室友将会是谁。他们可以在踏入校园之前,通过社交网络等方式与未来的室友沟通交流,熟悉彼此。

  同时,波士顿大学的住宿生活管理网站上,有一个专门的板块,叫作“与室友相处”,当中给出了很多中肯又实际的建议。“不论你和朋友还是陌生人住在一起,成功的室友关系总是建立在沟通和妥协的基础之上。”这是波士顿大学网站上的一段话。

  如何把室友的关系处理好有很多办法,那么,有了这些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多反思自己,主动和室友沟通。

  结束语:好了,本期的节目到这就要告一段落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与网络、报刊、电视相比,广播新闻评论一直是一个弱项,其潜力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应突出“新、快、活”特色,在语言、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新闻评论之路论文下载。

  一、突出新、快、活优势

  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审时度势,切中要害,优秀的时评有着匕首和投枪的作用。代表城市广播发声,在新闻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弘扬主流价值观。广播评论以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发表真诚的、有价值的见解,为听众提供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如今,信息海量呈现,受众不再满足于知晓事实,还希望传统媒体个性化传播;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融事实的叙述和评论为一体。受众讨厌没有新意的唠叨,不会拒绝真知灼见。相对于报刊、电视、网络,广播评论的发展仍然落后,即使每天一条“本台评论”都难以持久,质量参差不齐。

  广播评论的弱势地位并不表明广播评论不受欢迎,而是其潜力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发挥广播评论的优势,必须按照广播规律进行创新,在“新、快、活”上做文章。新,就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快,简捷明快,一语中的;活,语言活泼,从题材和形式上贴近听众。

  二、表达口语话、音响化

  长期以来,广播评论基本上是报纸评论的声音版,书面化的语言,僵硬的表述影响了收听效果。新闻事件是鲜活的,一事一分析,蕴涵在其中的道理也应该是具体和鲜明的。在城市广播新闻评论的表达创新上,突破报刊思维,放下“教育人”的理论架子是首要课题。老想着把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拔高,上升到普遍的真理,就难免高高在上,不能与听众“拉呱”,与“新、快、活”的要求相去甚远。

  广播新闻评论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所以,在注重语言通俗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形象化表达。形象化能让论点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城市广播新闻越来越注重各种声音的运用,好的广播音响能体现报道的真实性,让人如临其境。广播新闻评论可以引用新闻当事人的典型语言和新闻背景音响,也可以采集观众的观点,充分发挥广播“以声代笔、以声达意”的传播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从“我写你听”走向双向交流。近年来,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表达样式的丰富让广播新闻评论的天地豁然开朗。

  与报纸、网络、电视相比,广播媒体具有更强的天然贴近性。如何增强广播新闻评论的可听性?在选材的贴近性和说理的通俗性上下功夫。新闻性和贴近性相统一,才能达到说听众关心的话题、说百姓话、表达听众的真情实感的传播目的。

  新闻评论的贴近性体现在反映民声民意,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发表议论。医疗保险、学校收费、住房改革、下岗就业、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这些话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百姓生存状态。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大小,反响如何,是否具有可听性,关键是这篇评论是否触及了群众关心的事,是否在为老百姓说话。传播的“相关效应”拉近了评论与听众的距离,从群众生活的角度评述事物,才会受到听众欢迎。

  选题策划在广播新闻评论中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是对一天中已发生的新闻进行梳理、分析,然后反问几个问题:这个事件大家关注吗,为什么,它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听众应该如何认识?新闻评论的选题有了,接下来就是角度和采访写作等落实环节的实施了。

  四、个性化评论专栏

  广播新闻评论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评论专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1、专家评论专栏。建立涵盖各专业的媒体专家学者库,采用电话连线或演播室访谈等形式,为专家学者提供个性化展示的平台,促进栏目的品牌建设。

  2、记者评论专栏。将网络上流行的播客、博客搬到广播媒体中,给记者的采访札记个性化表达的空间。

  3、听众来论专栏。收集和编辑听众的短信、留言、来稿,由听众自己录音或由主持人进行特色配音,拓展参与的渠道,对听众的反映做出迅速的媒体反应。

  4、媒体评论汇编专栏。对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评论进行汇编、点评,汇天下之精华。

  8月27日,中国奥运精英代表团今日抵港,留港3日期间会出席明日的示范表演节目及综艺节目,与一众热切期盼的市民见面交流。访港团一行64人,包括全部在里约奥运取得金牌的42位运动员,及“用了洪荒之力”获得仰泳铜牌的傅园慧、羽毛球男单第四名林丹及男子短跑100米接力第四名苏炳添。

  64人的访港团约于上午11时35分抵港,机场停机坪举行欢迎仪式,访港团落机通道铺上红地毯。团体由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带领落机。头数位落机的运动员包括张梦雪、吴敏霞、孙杨。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欢迎他们到港。

  傅园慧上车前,被记者问到“对香港感觉怎样,开心吗?”她微笑点头,态度亲切,她上旅游巴亦笑容满面,又与记者挥手微笑。访港团约中午12时05分上旅游巴离开停机坪,展开3日访港之旅。

  一、评论角度要客观深入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日益深入,已经超出事件发生之初的表层含义。目前,大部分节目都强调帮助听众梳理事件始末,透过新闻现象揭露问题本质。简单来讲,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突围,就需要加强深度报道。对于这一点,浙江广播电台的《浙广早新闻》节目就将自己的评论视角从表层的报道中解脱出来,将眼光放在事件的核心环节上,用全方位的思维报道问题背后的本质。如20xx年《浙广早新闻》节目的一则新闻是讲日本奶粉出问题,引发消费者惊慌的事件。节目先调查了日本奶粉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再分析奶粉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又联系到人们对国内奶粉的不信任,于是开始转向代购奶粉,又从选择代购的原因深化到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失望,之后又指出国产奶粉质量不达标是由于政府对奶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最后将所有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利益驱使。这种深入剖析新闻事件核心环节的报道方式,才能有效引导听众把握问题本质,深入思考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高质量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一定要把握好评论的“度”,评论节奏,内容长短都要合理,评论过短则无法揭露问题本质,评论过长又显得

【摘要】: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电视里、报刊上充斥着各种商品的广告,然而广告里用尽了甜言蜜语,也不一定拉得住顾客,琳琅满目的商品摆在货架上任人们随意挑选,不用说一句话,却比千句广告语还要强,因为商品靠质量的事实使人信服。所以,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用事实说话”。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里、报刊上充斥着各种商品的,然而广告里用尽了甜言蜜语,也不一定拉得住顾客,琳琅满目的商品摆在货架上任人们随意挑选,不用说一句话,却比千句广告语还要强,因为商品靠质量的事实使人信服。写新闻也要用事实,这是由新闻写作一般规律引申出的特殊规律。

名牌节目“”、《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的宗旨就是“用事实说话”。记者深入到各个角落,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一个个事实,实现了一次次成功的新闻监督,成为中国新闻监督的标志性节目。所以,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说过:“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7]这是对新闻写作基本规律的概括。事实上,谁做到了“用事实说话”,谁的报道就会更具魅力。

什么是“用事实说话”?胡同志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上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就指出:“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上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非从他那里接受意见了。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一)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事实”是客观存在,“说话”是主观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中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用事实说话”使新闻更具有说服力,容易吸引。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没有人先从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世界。人们要认同记者所说的“话”也只能是从记者向人们所报道的事实中去理解、去分析。我们写新闻要学会用事实说话,而不是说空话、套话。因为事实是鲜活的,它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一篇通过生动、典型的事实,达到要表达的丰富意义,其说话的力量就会增加。正如《羊城晚报》、《新》等各地蓬勃发展的都市报,之所以能很快抢占市场,就是因为这类报纸能及时、直接地把事实报道出来。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事实具体。二是事实典型。新闻用事实说话,还要求这个事实具有典型性,就是富有个性,能较充分体现共性,有普遍指导和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进行筛选,“挑出”代表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正因为它典型,也就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或者说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三是事实生动。首先,事实本身必须是生动的。事实的具体和典型是生动的重要条件,当然也还有一个表达技巧问题,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来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

第二,“用事实说话”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自尊是人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自尊意味着人们不愿意事事听命于别人,每一个判断,都由别人替他作出。人人都愿意自己作出结论,自己作出判断。用事实说话,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自尊的要求。

第三,“用事实说话”能够提升新闻的含“金”量,杜绝空泛。“事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事实真实,即确有其人其事,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事实的信息。二是指反映之实,也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不应该比事实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还事实本来面貌。事实不真,便是谣言;传播不真,便是失实。如果是一条不实的新闻,那读者还肯买你的报纸吗?还会再相信你吗?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市场,当然,也就没有生命力。然而,现在有不少的新闻工作者并不能做到用事实说话,而是热衷于虚假浮夸,添油加醋,这样的报道最终难以赢取读者的信任。其实,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作者客观公正地摆事实,比刻意渲染任意拔高效果更好。

(二)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主要表现

1.直接在新闻中发表感想和议论

虽然新闻并不一概排斥恰如其分的议论,但事实的叙述必须是主要的和充分的,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而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者,则恰好颠倒了过来。大量的议论不但多余,而且空洞。

新闻中的“道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去讲,都必须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事实不充分,“道理”也就成了强词夺理。西方新闻学家强调,要想让读者理解记者在稿件中所要表达的道理,首先就要使读者相信稿件中报道的事实,为此,就要交代每一个事实的来源,做到有根有据。而现在很多新闻稿,不但不交代消息来源,而且还经常武断地说:“某某社区的居民们一致表示……”“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赞扬……”这种写法曾经引起过许多外国朋友的反感。一位英国专家指出:两个以上的人不可能说完全相同的一长段话。记者用“广大群众说”这个提法,只不过是笨拙地借群众之口表达自己的意见。

3.不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满足于铺陈廉价的,却不会用生动的细节去展现人物的。

(三)怎样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中的基本矛盾是客观新闻事实和记者报道观点之间的矛盾关系。一个记者要写一篇报道,首先要受到新闻事实是否发生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在写作方法上,应采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将其意见(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透过事实,顺乎自然地流露出记者的观点和倾向,使“事实”这个客观存在与“说话”这个主观意图达到高度统一。西方通常把这种新闻表达方式形象地比作“藏舌头”。“舌头”是新闻记者要通过新闻作品表达的思想、主题,要说的“话”,但这个“话”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精选的事实和对事实的安排,让读者(受众)自己去感觉出来的。“舌头”如何“藏”?我们可以注意以下方面:①把要表达的意思“藏”在幕后。②把要说的话“藏”在新闻角色的口中。③把倾向性“藏”在背景材料中。④把倾向性“藏”在对通篇新闻事实的精心组织之中。

2.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技巧

如果说“藏舌头”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的话,那么这里的一些技巧则主要是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这些方法都十分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一般用叙述。这样可以减少记者站出来指手画脚的机会,容易做到客观公正。

(2)注明消息来源。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解释事实之间内部联系的内容,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就无法使读者相信,甚至会以为是记者的瞎猜;对于有争议的、容易引起怀疑的事实,注明消息来源可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同时也有利于读者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对于那些一时得不到官方证实,又十分重要的新闻,每句话都应注明消息来源。消息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新闻事件的知情者、、消息灵通人士等。

(3)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对有倾向性的报道,千万不能顾此失彼,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公正、全面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用事实说话也要说全面、公正的话,不说片面的话。要既报喜也报忧,讲成绩也讲缺点。表扬时不要把成绩说得过满,批评时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讲出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报道有争议的问题,要如实报道各方面意见而不能偏袒一方。

(4)再现现场。用记者亲眼所见到的典型场景说明要说明的问题,也是用事实说话常用的方法。

(5)捕捉细节。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来说,往往能生动真切地展现其个性特征、内心世界;对表现社会生活来说,以小见大,往往能说明深刻的主题而又有很强的说服力。

(6)通过对比。新旧对比、前后对比、横向对比,比数字、比现象,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写法。

(7)通过事实本身的逻辑说话。

(8)通过别人的嘴说话。

(9)通过背景材料说话。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下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

第一节 新闻写作特殊规律

一、什么是新闻写作规律

新闻写作同其他写作一样,有普遍规律,即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于新闻本身的特点,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是基于客观、真理之上的。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什么呢?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

服从事实包括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以事实为根据,尊重事实,忠于事实,反映事物原貌。

又一层意思是,写什么,怎么写,必须从事实出发。

新闻写作在服从事实的前提下,还必须服从事实的报道。

二、对新闻写作规律的认识依据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这就是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

这句话可能会出一道考题: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书中举的例子:(p270-271)

有一年6月,浙江新安江水库,因上游地区连续降雨,水位超过汛期控制,遂于28日开闸泄洪。第二天,《浙江日报》和外地某报均就此事发了新闻:

本报新安江水电站28日电 28日下午,新安江水库开闸泄洪。17时37分,随着一声电铃响,坝顶的龙门吊车缓缓地将重320吨的5号闸门吊起,平静的库水一下从80多米高处沿弧形坝体冲下,在坝前形成蘑菇云似的庞大水球,尔后向下游滚滚流去。

这次泄洪是新安江水电站1960年建成后第二次,上一次是1966年。今年4月1日至6月27日,新安江流域降雨量已达1120多毫米,比常年增加1/2。泄洪前,水库水位超过了汛期控制线,是新安江水库建成后的最高水位……

目前,电站仍继续正常发电,泄洪指挥部负责人说,今后将根据洪水情况决定泄洪量。

本报新安江6月28日专电“黄河之水天上来”,古诗李白诗句中那瑰丽雄奇的景观,在新安江电厂大坝的泄洪中,真实的再现了。17年一遇的新安江电厂大坝泄洪,于今天下午5时38分开始。

当坝顶两台各160吨级的吊机,吊起10米高、18米宽的泄洪闸门时,处在107.25米高度的库区江水,以每秒5000立方米的流量冲出,好似千万条狂怒的巨龙,挣脱群山和大坝年长月久的封锁,奔腾呼啸地冲向滚滚东去的大

江。二三尺长的大鱼,成群地被冲出闸门,顺随着飞溅的浪花,被抛向半空,再摔进下游江面。当地万余名群众怀着寻奇探胜的心情,分聚在两岸山腰上尽情观赏。据了解,这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的人间奇景将持续66个小时……

上面两条新闻,报道新安江水库泄洪的同一内容,由于对事实的认识以及表述上的差异,效果迥然不同。前一条新闻,按事实原貌反映事实,强调泄洪是为保大坝安全和正常发电,并说明今后将根据洪水情况决定泄洪量。新闻对泄洪情景的朴实描写,意在表现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字里行间充满与群众息息相通的融洽感情。这种反映实际的写法,遵循新闻写作规律,坚持服从事实和对事实的报道,自然也会获得读者的好评。

两相比较,后一条新闻,则违背新闻写作的客观规律,以致造成不良的传播效果。它以《新安江电厂大坝昨起泄洪,万余群众观赏奇景》为题,开头就写什么“瑰丽雄奇的景观……真实地再现了”,接着又赞叹这是“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的人间奇景”还说在场的群众“怀着寻奇探胜的心情”在“尽情观赏”。这样的描绘和渲染,同现场的景象、气氛相悖,显然是失实的,特别是新闻中显露出的思想感情与事实的逻辑不符,难怪使人觉得报道者是在幸灾乐祸。正如有的文章所批评的,忍痛泄洪的背后是揪动人心的灾情,这算是什么样的“人间奇景”?当地群众又怎么会“寻奇探胜”来“尽情观赏”?文章指出,写新闻、写作品、看问题是很强调感情和“立足点”的……只要同广大群众融成一片,安危、甘苦共之,那就会写出另一番心情和景象来。

第二节 新闻写作基本要领

不同体裁的新闻各有特点,写作上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一)纪实写真的含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纪实写真是写事实、写真情,而不是虚构,不是拔高,不是歪曲和捏造事实。

1.关于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

事实总是真的,假的不是事实。然而,本是由事实构成的新闻,有时并不真实。新闻事实和新闻真实,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但不能简单的划等号。在写作时要正确看待“事实”与“真实”,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是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

2.关于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

新闻通讯不是文学作品,人物的每个细节、动作都必须是事实,任何凭“合理想像”的写法都是不允许的。写作中主观脱离客观,对事实的叙述不当,以致新闻失实。

(一)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写出事实并把事实说清楚,即“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用事实说话,其主旨在戒“空”求“实”。

这里的“说话”首先是不讲空话。其次是寓理于事,通过事实的逻辑说明问题。需要特别指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绝不是所“观点加例子”,不是把事实仅仅作为例证来阐释某一观点,而应当把观念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之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看书中的例子(p277-278)

三、交代新闻要素(重点)

(一)新闻五要素和交待五要素的必要性。

1.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又称5W(五要素的英文都是“W”开头的:When、Where、Who、What、Why)。

新闻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how,怎么样)。

这个“H”(how,怎么样)并不是经常出现在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里的,但往往一些深度报道,通讯的这种新闻体裁一定是必不可少这“H”(how,怎么样),新闻要素有两种问法:请简答一下,新闻五个“W”是指什么,或问新闻六要素是什么,要按不同给出的答案分别回答它不同的问法。

2.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呢?

首先,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

其交,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通心理。

第三,这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二)新闻要素的选择和运用

选择新闻要素的目的是区分突出什么和不突出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各个要素得到恰当的运用。

突出重点的新闻要素而忽略次要的新闻要素,在新闻不同的体裁要求、不同的主题要求,、不同的编辑方针要求情况下,可以有所增减、有所取舍。

第三节 新闻的新快短活与写作

“新”的界定含义,首先要事新,如果是历史就要和新闻截然分开。

“事新”必须以“时新”为前提,再有一种是“意新”角度。

“新”是说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就是要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讲“文贵神速”。

世界上的事物尽管类似的很多,但彼此总有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写出事物的特点、个性,避免模式化、一般化,这才是新闻能不能写活的关键。

是针对消息而言的。它体现在要文的摘要上。

第四节 关于“功夫在笔外”

一、“笔内”与“笔外”

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功底。

比如;作为新闻写作文化内涵的两个重要范畴是什么?

作为新闻写作文化内涵的两个重要范畴,这里更强调文学与美学方面的知识修养。

第五节 新闻体裁的演进和规范

一、我国新闻体裁的渊源

中国式新闻体裁,主要源于极为繁富的古典文学,新闻通讯、特写写作至今仍与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二、新闻体裁的独立与发展

新闻体裁变革的标志是什么?

新闻体裁变革的标志是具备体裁意义的新闻从古典文学中脱颖而出,以报道简明、平实、快速和具备新闻要素为其特点,形成别具一格的崭新的独立文体。

三、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消息是短小精悍的新闻,也是新闻最基本的形式,消息就是把社会发生的事件及时有效的传达到受众那里,传达到读者那里,要求准确、快速、新鲜。

消息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1.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叙事朴素、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时间性强,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就像电影上放大的特写镜头,突出新闻中富有特征的局部,细致描绘事件的一个片断、一个场景或人物活动的一个侧面。

1.内容集中于一点,并着力于细节描写;

2.新闻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3.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强调对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化刻画。

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即内容(包括细节)真实,且有一定的时效要求,形式上则充分运用文学表现手法。

-----下 编 新闻写作----- 第 七 章 通讯的写作(下)第一节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的,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人物通讯用它丰富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人物......

-----下 编 新闻写作----- 第 六 章 通讯的写作(上)第一节 通讯的出现和发展 一、通讯的出现新闻文体与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通讯脱胎于古代传记、游记,但不等于通讯写作......

上编新闻采访第一章 新闻采访综述1.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 2.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

电视采访学绪论本章主要内容: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1、记者思维 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及在新闻撰写中所需要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观众的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写作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