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位骑行大佬能否给到一些骑行方面的意见,新手骑山地车好还是公路车好刚刚入坑要从何入手?

原创 开菠萝财经团队 开菠萝财经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句当年引发争议的话放到今天,恐怕要反过来了。从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武康路,到宁波的东钱湖、成都的天府绿道、广州的阅江路碧道……成千上万辆休闲自行车、公路自行车俨然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随便一辆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自行车,可能就价值几万。

这个7月,已经购买了两辆Brompton(俗称小布)自行车的Frank,又抢到了一辆限量发售款,稀有配色,这是绝对的抢手货。一般来说,原价2万的限量款小布,再转手能溢价到3.5万甚至4万,原价1.2万的稀有色小布能溢价到1.8万。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把小布当成艺术品挂上去,标价百万,文案是“不出,仅分享”。

如果拿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万元级自行车品牌和汽车品牌类比,小布相当于Mini Cooper,美国品牌SPECIALIZED(闪电)、TREK(崔克)相当于保时捷、宾利,国产品牌中,捷安特类似宝马、奔驰,美利达是奥迪,PARDUS(瑞豹)就像是比亚迪。

其实公路车和休闲车是骑行中的两个世界,同样在北京,从长安街到新首钢大桥,路上的休闲骑友居多,在妙峰山20KM的爬坡上,大多是公路车玩家。但这背后都体现出人们对骑行和高端自行车的一系列成瘾行为:

初级成瘾者最典型的症状是沉迷于自我观赏。年近40岁的陈林过去很少照镜子、拍照片,骑车近一年,骑行服从XXXL码穿到M码,不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身材,开始拍照、刻意记下圈内好友的拍照Pose。

Frank算是中级成瘾者。两年时间,他花了11万入了3辆小布。每一辆小布,他都有安排,并根据使用场景做不同方向的改装。当跟朋友约好夜骑、出去吃点东西,他就骑上改装得更轻量化、更好骑、运动性更强的那辆。如果只是上下班或是买买菜,他就选装着菜篮的那辆。小布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个实用的工具”,他正在畅想第三辆小布要怎么改装。

高级成瘾者会对每一辆车有精细化分工,会深度研究自己的骑行数据。玩了11年骑行的王东远,保有9台自行车,总投入30多万,同样是柏油路,骑平路还是爬坡会骑不同的车。骑行中使用码表,能看到自己的实时排名。有骑友形容,原来爬坡时心率到170就难受,现在到180还没太强烈的感受,成就感会得到极大满足。

与不同级别的沉迷者聊了聊,我们试图揭开他们对高端骑行上瘾的秘密。需要强调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提到一点,不论骑多少钱的车,骑行的快乐是一样的,尤其在公路车圈,骑友们只会鄙视骑十几万的车、技术却很差的那类人。

三辆小布,一辆买菜一辆夜骑,

“1000块的自行车已经算很好了吧”,这是Frank在买自行车之前的想法,深入了解市场后,他的观念被颠覆,“贵的车深不见底,而且贵有贵的道理。”

他一入圈就是万元起步。这个价位的休闲自行车里,小布最受欢迎。Frank觉得,这款方便携带、匠人手工焊接出来的自行车,迷你可折叠,很适合自己,和他所在的上海的骑行氛围也更搭。骑上它,穿过法式风情的老洋房建筑群、梧桐密布的林荫路,看到想喝的咖啡就停下来,进去喝一杯。

小布并非Frank的首选,他的第一辆坐骑是更运动的公路车,买车加改配件花了4万,但考虑过便捷性,他一年半后就移情别恋小布了,一入坑就是3辆。

为了理解这种氪金上瘾的行为,我们探访了小布在北京的唯一一家直营店。面积不大的店里,挤满了折叠起来的小布,每辆车上都贴着纸条,意思是它已经有了预订的主人。

我们随机选了一辆样车,在店外的过道试骑了一圈。可能是不会调变速的原因,并没有很轻盈的感受,当向店员投去疑惑的眼光时,他回了句,“把它带上地铁都没问题,工作人员都认识小布。”店员继续分享着来店里购车的用户需求,10个人里有6个是为了通勤,2个是为了改装,还有2个是为了拍照。

店门口其他试骑的顾客,更关心什么时候能把小布骑回家,得到店员“全部没有货,现在预订需要等至少六个月”的回复后,大家脸上都难掩失望。然而,即便是在没现货的情况下,这家店每天还能订出15-30辆。

可能是看出我们是价格敏感型用户,店员说,小布今年2月份进行了一次10%的提价,预计接下来还会再涨。现在店里的小布,最低1.3万、最高3.7万,改涂色、加皮座、配篮筐,都是另外的价钱,低至几千,高至四五万。

骑小布的人,总希望把车改得更靓一些。据Frank观察,女生喜欢把车改装得更好看、更复古,把坐垫和把套换成皮具。男生一般改得更轻量化。标配的小布有11-12公斤,部分部件的材质换成碳纤维后,车会更轻盈、更酷炫。像Frank这种玩家,就是在轻量的范围内,去改良性能相关的配件,既要它轻,也要更好的骑行体验,“我就不用每天考虑‘骑车累不累’的问题了,骑行变成了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

今年4月的上海疫情,让小布的拥趸探索出了它的第三类改装需求。当时外卖、快递、团购,只能去小区门口拿,就有人把露营拖车衔接到小布上。解封之后,他们开始给自己的小布配上菜篮子、货架。

改装无止境,Frank说,全部按照最贵的标准改装的话,一辆小布最高可以到8万左右。

每降低1g重量,要花500元

花将近10万,改装一辆日常时速15-25KM的小布,在一些公路车骑友看来实在是华而不实。更多公路车骑友的追求简单粗暴——就是快。骑车速度越快、功率越高的,被圈内叫做Pro,也就是大神。大尤在圈内见过最豪华的公路车,是12万的车,再加上赛事总冠军专属的定制涂装。

玩公路车也更烧钱。1万元只能买到入门车,更直接点说,如果参与公路车骑行活动,最起码骑一辆1万元的车,才能跟得上人家。

决定骑行速度的,除了你的腿,就是公路车的重量。万元公路车的重量在7-9公斤范围内。一些发烧级骑友会为了每降低1g重量投入500元,把公路车轻量化到6-7公斤。

不论是小白还是老鸟(圈子里形容成熟的发烧友),都难逃“换一辆更贵的车”的“魔咒”。因为公路车骑行专业度高,很多小白买首辆车时,还没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多数公路车发烧友玩到两年多,手上已经有两三辆车了。

陈林进入这个圈子不到一年,就淘汰掉了一辆接近2万的某品牌公路车。当他走进美国品牌崔克的品牌店,开门见山说需要一辆更适合爬坡的公路车时,被销售推荐了一台售价3万多的车。听到价格,他立马傻眼,“回去怎么跟老婆交代?”当进一步了解后,他的心理包袱才没那么重,原来3万多在中高端公路车中算便宜的,顶配能到16万。

可陈林对3万的车并不太满意,嫌弃“线露在外面、不够美观”,销售指了指旁边一辆不露线的车,价签上显示6万+。他又问,“可不可以把车把换掉呢?”销售拿出一个5千多的一体车把。和6万的车相比,陈林瞬间觉得换车把性价比太高了。

人就是这样,大钱都花了,对“小钱”就没那么计较了。而公路车绝对不是一次性消费。一套辅助装备,小1万是跑不掉的。头盔、眼镜、骑行服、骑行裤、手套、锁鞋、锁踏、心率带、码表……都得买,陈林对这些装备如数家珍,“我能说一上午”。

大尤最后悔的事,就是没有一步到位买辆更贵的公路车,而是入了一辆1万出头的。我们问他,“打算再买多少价位的?”电话里传来尴尬的笑声,“哈哈,我老婆在旁边,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在被视为互联网巨头公司“潮汐区域”的回龙观,我们走进了一家崔克授权店。店长介绍说,因为能辐射整个上地产业园,八成顾客是附近的互联网公司员工。有些人最初买的是1万元的入门车,骑一段时间要升级轮胎、换变速器,换各种配件,换到最后发现车架都要换,这种情况下,他们店会建议顾客按照预算直接换一辆新车。

这位店长大致描述了来店里购车的用户画像,有多年骑行经历的爱好者,和近两年受运动潮流影响的年轻群体。店内最畅销的是2万-3.5万的公路车,如果货源充足,敞开了卖,一个月能卖到三四十辆,但从去年3月起持续供不应求,一个月只能到货两三辆,到一辆卖一辆,今年6月到货的车,是他9个月前下的订单。另一个美国品牌闪电更夸张,买车还得先配货。

骑万元车,玩的是什么?

前几年,国内高端自行车品牌店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充足的货源摆满所有展位,车堆在库房里打折都很难卖出去。现在,所有高端品牌的热门款全部供不应求,再有钱也得排队预订。前两年,上万元的自行车二手转卖一般都打85折,如今,涨价卖都是“一车难求”。

从业多年的自行车创业者郭晶晶认为,高端骑行市场今天的火热是种必然,疫情这三年,大家把对户外运动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借用装备展示出来了。

每个周末早上5点,大尤固定到密云水库骑行60KM,眼看着路上的万元自行车变多,骑行团从老年团逐步年轻化,现在沿路的童车都很多。

骑着一辆万元自行车,不论是休闲折叠车还是竞技公路车,除了享受骑行本身的悠闲或速度之外,仿佛还在向世界宣告着,我有钱也有闲。

Frank对休闲折叠车小布真正上瘾,是因为可以把它骑到任何地方,带进餐厅和咖啡馆,带进办公楼、折叠到工位一角。不管到哪,小布都是加分项,能给他营造一种精致感和独特的个人标签。见朋友,或是穿上正装去商务会面,对方的第一反应都是对他的自行车表示出兴趣。就连把自行车停在路边、进去买杯咖啡,也会有人跟他询问能否借车拍张照。

小布们享受悠闲且自得,公路车感受速度与激情,它们骑行路上的交叉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圈子。

Frank组织的小布活动

Frank参与并服务了一个小布社群。因为群里的小伙伴有很多共同点,甚至性格都有些相似,都喜欢喝咖啡、喜欢吃苍蝇馆子,热衷打卡一些冷门小众的地方,很容易就能找到谈得来的朋友。

骑万元公路车的人,总会加着几个组织。不光是因为骑公路自行车是群体性活动,就算你是个独行者,在买车的那个时刻,也会被拉入社群,进入品牌方建的骑行生态。陈林就是在买车当天加入了品牌的骑行群,不定期参与骑行活动,学习一些公路车的专业知识,这让他感觉很值得。

“这自行车怎么就卖三万、五万了?”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崔克经销商,王东远会回答,“如果您入了骑行这个圈子,不光能锻炼身体,三五万的车只要好好保养,可以骑十年。”相当于获得一张健身年卡、一辆可以骑十年的车,另外还有一张骑友交流会员卡。

任何一个圈子都带有社交属性,但玩过不下十种运动项目的陈林觉得,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还有高尔夫,都属于弱社交项目,只有骑行是一项强社交工具,投入产出比很高。他形容那个画面,爬了20KM的山坡骑到山顶,骑友们一定会寒暄几句,大家一起吃过苦、互相鼓励过,很容易产生同理心和友谊,你的车坏了他帮你修了,你快中暑了他会关心你,下次继续相约“狩猎(指骑行)”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投入除了资金还有时间。王东远说,多数弃坑公路车的,是因为工作或家庭原因没时间玩的。骑公路车是一项非常耗时间的运动,一次训练少则1-2个小时,多则8-10个小时。

几万块的自行车,已经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甚至运动器械。陈林形容,自行车就像自己手上的一把剑,拿它是去运动的,也是来社交的。

北京的一位投资经理Sue对自己仅拥有一辆小布非常遗憾,她热情地介绍这辆车的骑行体验,把它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试图寻求认同。

“帝都潮人都骑它,在胡同里、到城墙根下,骑上小布,随手一拍都很出片。”买新车需要等至少半年,最近她开始琢磨怎么把车改成最新被种草的暗黑鲜橙色。

*题图来源于受访者。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林为化名。

原标题:《花30万骑行的人,买自行车上瘾》

春天是一年当中许多新手骑友入坑的关键时期,许多小伙伴都选择在这个气温回暖、绿遍山河的时节跨上单车、感受自然。可是骑行是一项很容易上瘾、很容易沉迷的活动,有时候你觉得骑得越多、越远越好,事实上这反而可能为你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篇文章当中,笔者将根据单次骑行的里程数为分类标准,从玩法、装备、路线等方面来给处在不同阶段的新手骑友们提出一点建议。

在这个阶段的骑友,通常刚刚入坑不久,没有什么骑行经验。因此,笔者建议你带好充足的水分与营养补给,在住处附近的公园、景区或本地骑行圈普及的夜骑路线上进行骑行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尽可能提升骑行的熟练度,为日后进阶做准备。装备并不是你所追求的,事实上你也不太了解各个品牌的特点。如果你愿意,可以购买国内第一部权威单车大百科:来简要地学习自行车的选购、调校、维护、保养、骑行等方面的实用知识、技术和技巧(各大书店有售),这在日后单车的改装和维修时都会有所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的骑友,尽量不要自己单独尝试夜骑或贸然尝试长距离的骑行活动,而是应当在富有经验的俱乐部领队或骑友的陪同下享受骑行的乐趣。虽然骑行的玩法很多,但你现在只需要积攒里程数,培养车感。当你突破了单次行程20KM的大关时,恭喜你,你已经不再是萌新了,公路竞速、山地速降、小轮特技,新世界的大门将为你敞开。

在这个阶段的骑友,已经接触骑行这项活动有一段时间了,从萌新进阶为了“菜鸟”选手。你已经对自己有了清晰的定位,热爱纯粹的速度或是越野的激情,抑或是双修大佬。你可能每周都规律地出门骑行1-2次,每次都有30-40KM的样子。对于器材,你稍微有所了解,能辨认一部分品牌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你已经适应了“臀部发麻”、“腰背酸痛”这样的问题,现在你最大的阻碍依然是续航里程短的问题。这使得你没法加入本地俱乐部的周末骑行,因为他们组织的活动都在单程100KM+,还带有一定的爬坡路段。你完全没法坚持下来。

最好的解决办法依然是两个字――多骑。笔者不建议你贸然大胆地开辟一条未知的路线然后出发,骑到精疲力竭才发现离家还有10公里远。这很危险,也不利于你在骑行方面的进步。事实上,笔者建议你在出发之前做好详细的路线规划,将已完成的单次骑行的公里数作为基础,在下一次的骑行中增加少许。例如:你已经能够轻松完成40KM的骑行了,下次就可以尝试45KM,再下次50KM,以此类推。如果到哪一个阶段出现了困难,说明这就是你当前的上限,需要多次不断地挑战。听起来很容易的办法,不是吗?

在这个阶段的骑友,已经有了一定的骑行知识与技术,对居住所在地及其周边的骑行路线也已有所尝试。你已经能够自己动手对车辆进行简单的检查与调试,也能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一些持续整天的骑行活动。你拥有一个小的骑行圈子,在那里,你可以约到周末一起出去爬坡的好朋友。

市区周边的爬坡是不错的线路,如果你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4+2出行,避免了拥堵的城市交通,也提高了出行的效率。至于装备,相信你有着一定的使用习惯,无论你是硬核玩家还是佛系玩家,器材都不是什么难题。

为什么不尝试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呢?在那里,你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每次出车你都会有后援车跟随,无需自己背负沉重的行囊;你不需要自己规划路线,俱乐部公众号提前一周就发布了活动路线和强度;你不需要担心路程孤单无聊,因为总有新面孔和老朋友,一路欢声笑语,时光飞逝。最终,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100多公里的骑行,回到家洗个澡,身心舒畅,有助于第二天的工作与学习。

从公园到郊区,各种骑行路线都留下你的汗水;从竞速到越野,各种玩法都承载你的喜悦;从入门到顶级,各种器材都记录你的回忆。骑行真的是一项伴随一生的运动,而你的骑行生涯,何不从这个春天开始?

星期三一早,老同学退伍老兵刘给我发微信说已经提了豪爵铃木DL250-A,然后让我就摩旅用装备给一些建议。刘同学从2014年起就说想买,现在终于下手了,恭喜恭喜!其实我知道4年前他说出想买的那一刹那,摩旅的种子就在心田里种下啦,只是等待最恰当的时候发芽。本来想就在微信说点个人经验供他参考,转念一想还是抽空写个文章比较好,写出来的东西需要经过认真思考,这样经验给到别人才有意义。

其实我的长途摩旅也就是14年5月份的那次为期30天近1W公里的单人摩旅西藏(川藏进青藏出),那以后都是近距离短途旅行。摩旅应该是有瘾的,我总感觉每到5月感觉有些魂不守舍,就像爱抽烟的人没带烟却看到有人刚好掏出烟来点着了深吸一口痛快吐出来的样子,总想再跑一圈西藏。关于摩旅我的确在出发前做了一些功课,近些时段也一直骑行,就把个人累积经验按选车、改装、骑行装备和安全骑行、摩旅方式和摩托车骑行专业教程等几个部分来讲,这样比较成体系的讲出来不仅对我同学有帮助,对一些即将入坑的朋友也有些参照意义。

若摩旅要在国内形成摩旅文化,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我明显感觉到了前进的脚步,国内已有专为摩旅打造的摩托,并一直保持创新。关于车的选择,原则是选择适合摩旅的车型,再与自己的预算做交集就能确定选哪款车了。

首选专为摩旅打造的车型,因为这样的车型为摩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比如配置了充电口、前风挡,适合长途骑行的把手和坐垫等。大家注意到合旅行的大都是弯把跑车是直把,当你在路上旅行个十天半个月,你就体味其中的好处了。

首选合资品牌,国内自有品牌专为摩旅打造的车型不仅非常少,而且他们的锁定的目标客户对价格比较敏感,所以基于成本原因车本身的品质和骑乘体验与合资的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那为什么不选择全进口的大贸车?车价高,除非你已经退休有大把时间在路上或者真的不差钱,对于每年只有一段时间摩旅的话,购买十几二十万的摩托感觉有些浪费;万一路上坏了,这些保有量少的车备件可着实不好找,当你的车子在路上趴窝了,你看着一辆辆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摩托车从你旁边飞驰而过的时候,那种感觉我是懂的;合资品牌研发时考虑到了国人的本地化需求例如身高,因此更加适合大多数国人驾驶。

我买过两辆摩托,一辆是国内品牌125的,一辆是合资250的。从我的骑行体验来说,250的排量是最适合的,在国内的路上完全够用,相对来说在某些路段125动力不够,超过250的油耗有些偏高。一般来说排量越大车越重,很多骑过125的人会担心250的车更难操控。我是在摩旅西藏前3天提的250的车,开始感觉还有些笨重,与车子相处了更长时间后熟悉了彼此后,竟然感觉越来越来越轻巧和更容易操控(提速、过弯和刹车等),感觉比125骑行体验舒服太多,所以不用担心车重的问题,担心车倒地了扶不起来的,我们后续再讲日常骑行的一些实用技巧。

如果是真的热爱摩旅,那我们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购买最想要的摩旅车,不要只追求性价比。骑着最想要的车与骑着凑合着买的车那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感觉就像你最终与你暗恋N年的女神结婚与你通过相亲跟一个感觉还凑合的女生结婚,就是感觉还差那么一点点的......

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汽车4S店可以提供试驾,卖摩托可以提供试驾的极少。我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得驾驶体验:一是看看周遭朋友是否有类似车型,可以借着体验一下;二是网络搜索,看已经购买车友发布的骑行体验。

经过上述五步,基本就能确定车型,具体的我就不推荐了,最主要是我试驾的车型有限盲目推荐是不负责任的,当然也因为没一个厂家给我广告费。另外就是水车和来路不明的车都不建议考虑,这些车多数是办不成了正规手续,摩旅路上经常碰到交警盘查,出了故障也不一定得到方便的维修。

我自己选择的是豪爵铃木GW250S,GW250的旅行版,当时买的价格不到3W。从买到今天4年多我一直都在骑,洗洗擦擦感觉还像是新的,从来没因为硬件故障把我撂在路上,到目前为止也从来没后悔我的这个选择,即使档位挂起来有些不顺畅。

改装的原则是真的需要,可要可不要的一律不要,释放自由与自由没问题,不要影响他人是底线。

  • 充电口和手机支架:如果所购车型没有充电口,那就要加装,导航和手机都要充电,我就自己加装的;手机支架加一个,方便放置手机做导航等用途。

  • 边箱和尾箱:没有必要,特别是边箱(指的是硬质的塑料或合金的)。加了边箱车体变宽,但是很多人习惯只感觉到车把宽度,因此在会车时很容易因为出现剐蹭导致安全事故。长途旅行的确需要携带很多东西,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油箱包和边包代替。油箱包可以放置骑行时经常使用(例如水杯)或比较重要的东西(例如证件钱包之类,以免边包掉了或被偷);油箱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骑行感觉累了可以把上身趴在上边恢复体力。边包是软质的很能塞,相比硬质的边箱其实可以存放更多的东西;当你车意外倒的时候,软质的边包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保护车不会被损坏,若是硬质边箱可能因碰撞自身都遭到损坏了。

  • 保险杠:建议加装,车倒的时候可以缓冲一下,避免对人及车辆造成的损害。

  • 灯光:没有必要加装,自带已经满足实际用途,更不要加装射灯和日间行车灯之类,有情况例如大雾开双闪就可以。加装额外的灯光可能对供电线路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你加装的灯光会对其他驾驶者造成了影响从而也危机了你的自身安全。我在105过道上经常看到全副武装的摩旅车左右保险杠上加装了灯光,那个刺眼让人特别反感。

  • 行车记录仪:在当前国人风气下,一定是要有一个行程记录仪的,当然也可以使用运动摄像机替代。我是将闲置的普通车载行车记录仪,稍做了些改装安装到前风挡内侧的,小雨骑行也不会淋湿,日常停车时有很方便取下来。

  • 个性化摩旅标识:在风挡或油箱等处贴一些车贴类我觉得无伤大雅,扯个大旗我就觉得有些过了,增加风阻噪音不说,骑行中万一旗子飞了把后边开车人的视线蒙住了,那就出大问题了。

有一套自己专属的骑行装备非常重要,除了保证安全外,那种想那么回事的感觉让人预约,就像你参加婚礼一定要换上套装一样。这里说到的骑行装备包括头盔、骑行服、骑行靴、骑行手套和通信设备等骑行所必须的装备,仅以配合长途摩旅车型,不适合跑车和越野车之类。设备尺大小在购买时根据自己的尺寸选择就好,不在讨论之列,品牌和款式在淘宝或京东上还是有非常多选择的,质量如何多看评价,不要只看性价比。

头盔在整个长途摩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我见过很多交通事故,很多是因为头部着地造成死亡的(在国外即使骑自行车、玩滑板或滑轮也都必须要戴头盔,这么要求是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只要我们骑摩托车,一定要戴上头盔!!!经常看到几辆跑车深夜疾驰,前面的帅哥倒是全服武装,后边的美女紧抱着帅哥的腰头上啥也没戴还长发飘飘的,看着真让人担心啊。顺便说下,看我文章后发现你的男朋友骑摩托带你时他自己戴头盔而不是给你戴,直接换人;如果他把仅有的头盔给你戴,加倍珍惜了。

回到正题,我们说说头盔的选择。

  • 类型选择:首选全盔最大限度保障安全,若你有近视就选择揭面盔,这样带取眼镜方便。

  • 材质选择:首选碳纤维的,强度高质量轻。我2014年买的一般的揭面盔价格不到1000元,当时对头盔没有直观感受,现在后悔没再加些钱上碳纤维的。这个头盔安全系数很高,确定是太重了,戴在头上像顶了一口锅,长时间骑行不仅影响头部血液循环,而且对颈椎都造成伤害。当时我戴着头盔在长途骑行七八天后感觉头部和颈椎不舒服,当时以为是疲劳或气压的原因没特别在意,后来在给我太太买头盔的时候才意识到是头盔重量的原因造成的。

  • 价格预算:大厂生产的碳纤维全盔或揭面盔,价格根据自己的预算确定就好了,如同买车的预算一样,买个自己最喜欢的就好了。

  • 关于墨镜:购买时可以选择自带墨镜的头盔,使用非常方便也非常能保证安全。在摩旅西藏过程中过了很多隧道,有些隧道是没有灯而且路况非常差(有石子和炮弹坑这种恶劣路面),我当时戴的是自己的近视墨镜,很兴奋要过一个黑隧道了,刚从明媚阳光下钻进黑咕隆咚的隧道时虽然我开了灯光,但是还是发现眼睛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只感觉到轮胎碾压小圆石的声音,吓得我本能的减速靠右行,待几秒种眼睛适应里面的环境后非常小心的驶出隧道并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停车,换上普通近视眼睛然后使用头盔自带的眼睛,后续遇到隧道就习惯性按一下头盔墨镜切换按钮将墨镜收起来,非常安全。

骑行服的特殊面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比如路面飞弹起来的小石子撞击。综合骑行舒适性和安全,我更加喜欢选择多合一的,就是自带护具且防雨的适合四季的骑行服,买上一套好的日常使用也就够了。这种骑行服在关键部位(膝盖、肘部和背部等)等增加衬垫,在良好安全骑行习惯下,就可以不用佩戴既不不方便又不好看的额外护具。在内衬里还有一层防水衣,适合小雨天气下骑行,当然也可以在气温较低的地方骑行,防水衣可以起到保暖作用。

手套起到安全保护保暖作用外,就长途骑行来说还能有效减少行车中对双手的震动不适感,你可以对比下戴手套和不戴手套你连续骑行1小时,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骑行靴可以保护脚踝,对于国际档位的摩旅车来说,需要用左脚背勾档位,若是普通的靴子时间久了勾档位的部位会很容易破裂。至于是长靴还是短靴,看自己喜欢,经常长途旅行我认为还是长靴好,与骑行服配合,即使在雨天靴子也不会湿的。

在骑行时我们需要安全的拨打和接听电话以及使用语音导航,配备专用头盔蓝牙耳机是最好的选择了。我目前的解决方式是头盔安装了蓝牙耳机(可以直接在这个耳机上操控),为手不离开车把,我额外配了蓝牙遥控器在左扶手把上,然后与放在手机支架上的手机通过蓝卡配对就可以正常使用了。特别是骑行时一直要用的导航,有了蓝牙耳机听得非常清楚不用看手机屏幕,骑行也就更安全了。

安全骑行是个大环境问题,是路上所有交通参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后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是没有办法要求别人而只能要求自己,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属于自己的这部分做好。大道至简,我把涉及日常安全骑行的几点概述出来,基本也就够了。

大家注意到碟刹的车五路是小汽车、摩托车还是自行车,一般都是前轮碟片大后轮碟片小,也即是说刹车主要是靠前轮作用多一些。与小汽车等四轮的不一样,两轮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刹车如何不翻车和如何最短时间内刹车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首先刹车时前轮和后轮一定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车必须是直的,刹车前务必确认),这样刹车就不会造成翻车!摩托车刹车后降速或停车的所需时长是前刹车和后刹车综合作用结果,前刹车和后刹车的刹车分配比率与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快前刹车捏得越多,紧急刹车时甚至达到8:2的比率(前8后2),至于如何更好的刹车,则需要自己与车慢慢感受拿捏,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日常骑行一般都是专人专车,也就是你只骑行你自己的车,这样因为熟悉车况比较安全。关于刹车时先刹车还是先切离合,觉得的原则是根据车速,车速不到30km/h,你可以先切离合再刹车,也可以先刹车在切合离合;一但你是高速行车,比如120km/h一定是先刹车降速到安全车速再切离合,紧急情况下哪怕先刹车后停车导致熄火也要怎么做,因为先刹车可以牵制发动机通过档位来控制车速,比你只靠前后刹车要来的可靠和有效得多,所以不要担心先刹车会熄火,安全才是第一位。

了解完如何刹车我们再来看过弯,当然前提我们遵循这个口号“减速鸣号靠右行”。在老家的大别山骑行经常有180的角色外加大上坡的弯道,所以我们首先判断弯道大小和坡度,根据判断我们提前确定需要减到哪一档。过弯的过程是:看到弯道做出降档判断 -> 在进入弯道前的直线路径上完成降速减档 -> 眼睛直接盯着出弯路线,持续加油门保持动力输出 -> 顺利过弯,加档前进。眼睛直接盯着出弯路线可以确保我们过弯路线是可行的,我们的眼睛很神奇,是骑行时最精确的自动导航系统,以目标为导向看到哪里就能到哪里,如果你只盯着弯道但是有问题,那么十有八九就你会摔车。过弯中摩托车是需要持续稳定加油门的,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提供过弯所用的向心力,否则你会感觉车子都要往弯道那一侧倒了。如此可以多加练习和体验就可以成为最安全的过弯高手了。

看到前方有路口,无论是十字、丁字口或小路口,一律减速并做好停车准备。摩旅路上,我经常看到从这些路口窜出一辆满载砂土的土方车、或左右摇摆的自行车或晃悠悠的老人,在进入藏区后还经常有牛或马跑出来,所以养成看到路口就减速并做好停车准备的条件反射是非常安全的习惯。

变道超车首先要观察情况打方向灯,再减一档加速(没错,是减一档加油门),达到距离后变换车到完成超车变道,然后加档继续前行并关闭向灯。

提前确定停车位置观察情况打方向灯,根据车速判断刹车方式,待车完全停稳后挂到空挡,然后先放离合器,最后再放刹车熄火,以避免档位不顺畅导致未正常挂到空挡导致先放离合器导致车辆冲出

摩旅有独行的,也有成群结队的,我更加倾向于两到三个人组成的小团队,最好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当然前提条件是大家的车型差不多或一致,摩旅的理念也大致相同。从青海湖回兰州的路上碰到一群摩旅的人并一起跑了一段路,里面从黄龙600到125各类车型都有,黄龙跑到160km/h,我在120km/h,可怜一台125拼命的跑也才到90km/h,当我从他左边超车时感觉他车身都在飘。一路上我至少听到3起因为需要追赶团队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一个人稍微有些麻烦,没有人互相照应,比如我在成都吃晚餐时将车停在路边,两个年轻小伙子骑着摩托停下来径自去撬锁导致车辆差点被偷;比如住宿找旅店时你进入问询或看房,你放在门口的车上的油箱包和边包就不是很安全,有个两人配合就完满了。

如果是两人出行,我是建议一人一台车,除非你搭载的是你的太太,因为坐乘摩托车也是有技术的,在路况复杂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否则在上坡和过弯道非常容易造成甩车。

出发前我记得找到过一本翻译自日本的摩托骑行教程,非常专业而又简单明了,非常值得一读。现在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等我找到了就放在我的网盘里共享出来。先分享你一下搜集的视频教程:链接:, 提取码:cd6a 。

刘同学,践行自己的梦想是人生单程旅行中最快乐和幸福的事情,经验分享文章也给你写好了,所以准备准备开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手骑山地车好还是公路车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