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的三个比喻句顺序能颠倒吗

小学升初中的语文考试中将涉及到汉语拼音与汉字、词语、句子、文学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阅读、作文等知识点,涵盖了语文学习中会遇到的基础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

专题一 汉语拼音与汉字

包括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声调、拼写规则、音变等。

考查重点:对拼音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如排列音序、区分前后鼻音、辨析整体认读音节以及音变等。

常考题型:以塡空、选择、判断为主,常常将汉语拼音与汉字结合起来考查。

二、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声母是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在汉语拼音中一共有21个。此外,由于i、u、ü等韵母可以自成音节,所以起隔音作用的y、W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被当作声母,也就有23个声母。
注意:”zh、ch、sh、r”属于翘舌音,“z c s”属于平舌音。
韵母是汉字音节中除声母、声调以外的部分。
(4)特殊韵母(1个):er(也叫卷舌韵母,有时归为复韵母)。

声调的分类:阴平(一声“-”)、阳平(“/”)、上声(三声“ˇ”)、去声(四声“、”

1.声调符号一般标在音节韵母的主要元音上:a o e i u ü

(1)叠字名词和重叠动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2)语气助词“吧、啊、呀、呢、吗、哩(放在句末时)、结构助词“的、地、得”和时态助词“着、了、过”常读轻声。如:走吧(ba),跑得(de)快,吃了(le)。
(3)名词的后缀(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子、头”等和代词中的“们、么”常读轻声如:木头(ou),我们(men)
(4)某些双音节词中的第二个音节常读轻声。如模糊(hu),先生(sheng)。

①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变为阳平。如管理(变调为“/  ˇ")。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变为阳平。如管理者(变调为“/  / ˇ")
③一句话都是上声,先分成词,再按上述方法变调来读。

注意:①~③项一般只在口语中体现。
(2)“一”“不”的变调
①“-”“不”在去声前都变为阳平。
②“一”“不”在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为去声,“不”不变调,仍读
③“一”单独用或在句末时读一声。
语气词“啊”在词句末尾的时候,其读音随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啊的变音规律见下表:

“er”常附在别的音节后面,同前面的韵母结合起来成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儿化”。带儿化韵母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用汉语拼音写这些儿化音节时,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如:本儿 ben er-benr,皮儿pi  er-pir。儿化后的词在词义、词性、感情色彩上都有变化。
(2)韵母“i”上需加声调时,“i”上面的一点要省略不写。
(3)用汉语拼音书写句子时,词要连写。
当a、o、e既做音节开头又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将隔音符号(’)标在音节分界处的左上方,使容易误读的音节隔开。如:激昂(ji’ang)。
(1)一个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或诗歌每一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 Women shi zu guo de haizi。
(2)汉语人名中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且姓和名要分开写。如Liu  Hulan。

(3)专有名词(国名、地名等)的首字母要大写。由几个词组成的专有名词,每个词的首字母也要大写。如: Beijing, Guangming Ribao
(4)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每一分写部分的第个字母要大写。如: Tianjin Sh, Tai shan。
(5)文章题目、封面上的书名、商标、牌匾等一般每个字母都大写。如 XIN HUA SHU DIAN

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查字典、字义、汉字的造字法、识字写字、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辨别错别字等。

考查重点:辨析多音字、多义字、形近字,辨别错别字和查字典等。

常考题型:以塡空、选择、判断为主,常常将汉语拼音与汉字结合起来考查。

一、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会写其中的2500个左右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对于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
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查字典
汉字最基本的笔画有八种:点、横、竖、撇、捺、提、钩、折。
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点的笔顺:①点在左上应先写,如:头、斗;②点在右上应后写,如:戈、武。
(2)竖在上面(在横的左面)应先写。如:占 卢
(3)左下包右上两面包围结构的字和缺口朝上三面包围结构的字,一般先内后
偏旁是汉字形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前把合体字的左边部分叫偏,右边的部分称为偏,右边的部分称为旁,现在统称为偏旁。如“江”中的“氵”和“工”。字
典中把同一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一偏旁就是这类字的部首。如“海、河、浪”等字的相同部分是“氵”,“氵”就是部首。偏旁和部首的关系:部首都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
间架与结构也是两个概念。间架是指组成汉字的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大小;结构是指汉字各部分组成的方式。一般的汉字结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框架结构、独体结构
查字典的方法一般有三种: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
音序查字法的步骤:确定音序和音节;在《音节表》中找到音序,再找音节;按音节后的页码在正文中找字。注意:音序是汉字读音的第一个字母(大写),音节是汉字的读音。音序查字法适用于分不清汉字部首或忘记汉字字形时采用。
部首查字法的步骤:确定部首,数出部首笔画数;在《部首目录》中找到部首及其所在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该部首;数清该字除部首外的笔画数,并按此找到该字;按该字所对应的页码在正文中找字。注意:部首查字法适用于只知其形而不知读音的汉字。

数笔画查字法的步骤:数出汉字的笔画数(全字),在《难检字笔画索引》中查到该字及其所在页码;在正文中找到该字。注意:数笔画查字法适用于独体字和分不清部首的字。所有独体字均可以用数笔画查字法查到。
汉字有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所说的造字法主要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转注、假借一般说是用字法。

1.象形:指用线条来描画实物形状或特征的造字法。
2.指事:是由象形符号加上指示性的抽象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指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如:“信”字由“人”字和“言”
字合成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
4.形声:指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和字的意义有关,声旁和字的读音有关。形声字有以下六种形式:
(1)左形右声如:清吐城
(2)右形左声如:功领救
(3)上形下声如:露花岗
(4)下形上声如:烈忘警
(5)内形外声如:闻闷问
(6)外形内声如:圆阁病
四、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
指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字,如:“诚”与“城”
指在形体、结构和部件等方面很相近的字。
指因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几种意思的字。如:“因”在“事出有因”中是“原因”的意思,在“因地制宜”中是“根据”的意思,在“因病数请假”中是“因为”的意思,而在“因循守旧”中是“沿袭”的意思。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两部分。错字是指笔画、偏旁有错误,不成汉字了。别字是指误用形体相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其替了另一个字。常见的别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字形混淆。如:“钞票”写成“纱票”。
(2)字音混淆。如:“抱负”写成“抱复”。
辨别错别字,要注意:①区别形近字,记住笔画,不要多笔画或少笔画;②要根据词语的意思辨别同音字。

考点03词语的理解和感情色彩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的辨别

每个词语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即词义。词语的意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指这个词语最基本、最常用、派生能力最强的意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而产生的意义,就是引申义。借用一个词的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样产生的新的意义就是比喻义。如“结晶”的本义是“晶体”,其比喻义是作珍贵的成果”
理解词语要避免望文生义,尤其是解释加点的词语,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并注意上下文及词语的搭配对象、适用范围(场合、目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功能等。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贬斥、厌恶、鄙视等情感。词语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赞美、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褒义词,如“刚强、机智”等。带有贬斥、厌恶、否定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如“凶狠、阴险”等。不带褒贬感情色彩,既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的这类词是中性词,如“结果、影响”等。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褒义可变成贬义,贬义也可变成褒义。
2.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也起了变化,有的词由褒义变成了贬义,如“大锅饭”;有的词由贬义变成了褒义,如“竞争”;有的词由中性变成贬义,又由贬义回到了中性,如“策划、集团”等。
3.有些多义词,在其几个义项中,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别
4.有些词语的后面带“儿”或“子”,会分别带有亲昵或厌恶的色彩。如“老头儿”“小辫儿”含有亲昵的意味,“老头子”“小辫子”一般带有厌恶的色彩。

词语搭配即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词与词之间搭配得当,就能准确、生动、具体地表情达意;若搭配不当,就会使意思表达含糊不清,甚至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词语搭配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①主谓关系,如“武艺高强”“鲜花盛开”等。②联合关系,如“干净整洁”“艰苦朴素”。③偏正关系,如“精心照顾”。④动宾关系,如“打扫教室”等。⑤补充关系,如“听得清楚”“回答正确”等。

考点05词语辨析和归类

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辨析;按用途、词性等归类词语;

成语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成语的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①在阅读中积累;②在活动中积累,③在生活中积累。
理解成语时,有些成语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看出来,有些成语必须要结合它的来源和出处才能理解。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历史
故事(如“破釜沉舟”)、诗文语句(如“老骥优父枥”)、口头俗语(如“三教九流”)等,理解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运用成语时要注意如下事项
1.正确书写,不能任意换字、加字或减字,如“滥竽充数”不能写成“烂竽充数。
2.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从而恰当地使用。

3.弄清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能乱用。

考点07扩句、缩句、仿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扩句一般采用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扩句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分,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在做此类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的规定则应按规定扩句,如没做规定,则扩充内容一般不少于两处。
缩句与扩句相反,就是去掉句子中的“枝”和“叶”,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去掉,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介词短语等,只保留其主干。缩句可采用这样的步骤来进行:

①去掉“枝叶”,先把起修饰作用的内容删掉;②分辨句式,先看句子讲什么,然后画出主语“谁”或“什么”,再画出“千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把其余的去掉;③把画出的部分连起来读一读,看句子是否还有表修饰或限制的词,如果有,就删去;④看句子是否完整;⑤看原句的意思是否改变。缩句时一定要注意:①保持句子完整,保留主语;②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③不能改变原
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不变。
仿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在完成此类试题时,思路要灵活,先要把握例句的特点,明确其暗含的仿写要求。分析例句要从句式、句子用途、句子内涵、修辞等方面进行,仿写时词性要相当,联想要丰富。

句式变换就是根据表达和理解的需要把某一个句式换成另外一个句式,而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变,这样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常见的句式变换有以下几种
1.“把”字句与“被”字句
把”字句是用“把”字将动作发出者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表主动被”字句是用“被”字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出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出者的前面加上个“被”字,表被动。两者之间的转换只要将句子中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接受者互换一下,然后将“把”和“被”字也换一下即可。
陈述句变为感叹句,要加表示强烈感情的词语和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并将句号变成感叹号;反之感叹句变为陈述句,就要去掉表示强烈感情的词语和句末语气助词,将感叹号改为句号。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情感。反问句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问句中。反问句变陈述句,要根据“否定的反问”表“肯定”、“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原则,添加或删除否定词,去掉句尾语气词改问号为句号。陈述句变反问句,加“怎么、难道、什么”等,添加或删除否定词,句末加上吗、呢”等,将句尾句号变为问号。
肯定句就是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是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单纯否定句,即否定句中有一个否定词,如:你不能迟到。另一种叫双重否定句,即句中有两处表示否定的意思,也表达肯定语气,但语气比肯定句要强烈得多。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之间互换,只要根据“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原则,增加或删除否定词就可以了。
引述句是直接引用说话者的话,在书写时用引号引起来;转述句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转述别人的话,不必用冒号和引号。两者互换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改变人称,即把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如果原句中出现了第二人称,则改为双引号以外的具体人称②改动标点符号,即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双引号;③增删个别字词,保证句子的通顺流畅。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手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及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歧义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一个句子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样的句子就是歧义句。歧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由于停顿、重音不同或是否读轻声,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而造成歧义;②由于词语的多义性而造成的歧义;③由于语法而造成的歧义;④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充分而造成的歧义。

考点10关联句、句子连贯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关联句。关联句常用关联词语来连接。
常见的关联句类型和关联词语有: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既……又……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  不光…还……  不仅……也……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是……还是……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尽管……还……  虽然……但是……  虽说……还是……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  既然……就……   ……因此……   之所以…是因……
关联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要注意:
(1)搭配要得当。使用一组关联词语要前后呼应,要“成双配对”,不能交叉使用,这样才能使句意通顺、明确。
(2)运用要合理。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用,不要生搬硬套,要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正确地选择关联词语。
句子连贯包括句子衔接和整理句序。句子衔接要求我们选择句式时,除了要把握全段中心,还要注意衔接前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协调贯通,是否与行文保持一整体通致。调整句子顺序时,一要理清思路,二要抓语言标意的志,如关联词、关键词、相同句式等,三要认真分析采用句子中潜在的顺序,如时间、地点、方位、事情发展、事物内在的联系、事物间的逻辑等。

凡是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内容有问题的句子都叫病句。
常见的病因有10种:①成分残缺,即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等;
②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哪唆;③自相矛盾作即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④词序混乱,即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⑤搭配不当即词语或相关联的成分之间的搭配不合理、不合习惯、不合汉语的结构规律等:⑥用词不当即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⑦概念不清,即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⑧指代不明,即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⑨不符合事实,即所描写的情况与事实不符合;⑩关联词使用不当,即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比喻,即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的方法。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即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三是比喻词,即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在比喻句中,这三个部分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不同时出现。比喻可以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给事物以人的生命,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和动作,从而使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对所描写或说明的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从而起到突出特征、揭示本质,达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扩大夸张: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高、多、强等处夸。
(2)缩小夸张: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少、弱等处夸。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对偶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对偶从内容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而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排比时,要注意各分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将各分句加以合理安排,读起来才能一气呵成,表达出磅礴的气势
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使所要强调的意思更加突出。
反问是心中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问而不答,答案其实就在句子中。作用是: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①用肯定的形式表否定;②用否定的形式表肯定。
比喻与拟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其区别是比喻的重点是“喻”,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拟人则是把事物人格化,重点是“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两者彼此交融。
设问与反问的共同点是:心中其实没有疑问,是明知故问,而且不需要听话者来回答。它们的区别是:设问是自问自答,通过自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以便进一步做出说明;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就在句子之中,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鲜明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

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两大类。标号包括引号、书名号、省略号等,其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有的也可以表示语气。点号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其作用在于点断,主要用来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顿号、逗号、句号、冒号、分号用在文字后面的左下角,占一格;前引号用在文字前面的右上角,后引号用在文字后面的左上角,各占一格;省略号、破折号用在文字后面的正中,各占两格。
1.引号(双引号“”、单引号“’)
(1)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示例:爸爸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2)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示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表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示例: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4)当引号中还需要使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示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1)表示引文的省略。示例:我们齐声朗诵起
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表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示例:他气得连声说:“好,好…算我没说。”
(3)表示语意未尽。示例:你这样干,未免太……!
(4)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示例: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1)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示例: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2)表示话题的转换。示例:“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3)表示声音的延长。示例:“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4)表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示例:想赢的不能贏,不怕输的反而贏——这就是竞赛的辩证法。
(5)表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示例:“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考点14 格言、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俗语

1.格言是熟语的一种,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

2.名言一般指著名的言论,多出自名人的话语、著作之中,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3警句指简练而含义深刻的话。一般是一句话或一段引语,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某种精神品格。
4.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常用的谚语有以下几种:
农业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气象谚语。如:朝霞雨,晚霞晴。
生活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哲理谚语。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习谚语。如:活到老,学到老。
5.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口语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一般分为以下两种寓意歇后语。就是采用打比方来表达意思。
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有时只说出前部分的比喻,不说出后面的解释,让听话的人自己去领会。如:老虎头上捉虱子。谐音歇后语。就是歇后语的一部分借助某个字(词)跟另外的事物同音或近音来表达双关的意思。如:“四两棉花—免谈(弹)”“封面上的美人—不可取(娶)”。
6.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一是字数要相。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位置相同的字词性要相当;三是结构要相称;四是节奏要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7.俗语,亦称“俗话”“俗言”,是流行于民间的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次活动,需要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提炼信息这类题就是侧重于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它通过给出文字、图表等材料,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材料,在综合、比较中概括材料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最后得出简明的结论。答这一类题时重点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材料的把握要准确全面;二是要结合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读材料。

语文实践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在书面上主要表现为探究与应用,包括编写广告用语、写活动总结和调查报告等。语文实践主要是要求求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实施行动。它题型多样,要求不一。在练习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对不同的知识纵横比较,从而探究出规律。

语文实践主要是对语句创编、学习交流与活动设计、图表分析与社会调查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其中语句创编主要是指编写广告词、宣传语、标语等。编写广告词、宣传语、标语、警示语等要注意:①句式要工整、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内容要通俗易懂;③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委婉,意思要明白;④语言简练,无过度的修饰和累赘的语言。

考点22写人记事类文章阅读

写人类文章侧重于写人,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并以此突显主题。记事类文章则侧重于记事,并从中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写人记事类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写人记事类文章一般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衣着、身材、容貌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的性格特征。

神态描写: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写人记事一般有三种叙述顺序:A.顺叙,即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叙述方式。B.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等。采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感受到叙换述的波澜或悬念,让读者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C.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例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等。

考点23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景类文章一般分为三类:游记;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色。

状物,就是把事物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以此来寄情、寓理或言志。

状物类文章一般包括写静物、动物、植物。

写景类文章和状物类文章在写作顺序、结构安排上各有特点。

在写景类文章中,作者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来写:①观察的先后顺序。按参观的顺序移步换景,逐步描写。②时间顺序。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依次出现不同的变化。③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或

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④景物的不同类别。比如先写某地的自然景观,再写某地的人文景观等。

而状物类文章,作者或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写,或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

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气味等的顺序。

考点24说明性文章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的文章。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阅读说明文的重点在于理解说明的内容,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明确说明对象,抓住特征。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特征,才能清楚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以下三种:

空间顺序。就是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说明。

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到部分依次说明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如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做定性说明。

举例子。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在说明中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

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使说明象的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明,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形象性。

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引用。通过引用一些固有的资料来说明事物特征,使之更容易让人

4.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结构后,再来归纳说明的中心就不难了。

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抓住关键性语句的中心语或起修辞限制作用的词语,如动词、数量词等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推确性。

考点25寓言、童话阅读

能够理解以童话和寓言形式揭示一些人生与社会的现象或内幕。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气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具体体现在:①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②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③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④从侧面暗示,引发读者的想象;⑤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及说理散文。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抒情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说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给读者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感受。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了解现代诗歌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小学阶段,古诗歌多以唐、宋两个朝代的为主,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古诗歌中,有些字虽是常用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所以,在学习时,首先要注意读准字音。如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诗中的“柴”要读“zhai”,而不读“chai”

2.推敲字义、词义,理解句义。

古诗歌由于受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用字、用词非常严密、准确。推敲字义、词义时要注意字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及古今

词语意义的联系和变化。如古诗《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不能理解为“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在准确理解字义、

词义的基础上,再整体把握句子的意思。

熟悉作者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歌非常重要。作者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遭遇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状况、

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歌。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搜集和积累。

在弄清字义、词义、句义、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后,还要学会更进一步,把握整首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5.掌握诗歌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修辞(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烘托、渲染、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准确体会古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歌的最终目的,它有利于我们学习用精练、生动的语句和新颖、巧妙的技巧来抒情表意。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以下几点:

1.将文言文读通、读熟。

初读文言文,总感觉很别扭,这是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义及表达上有很大差别。所以,初接触一篇文言文,首先要逐字逐句读通、读顺,

不理解的字要借助工具书,弄清字义

2.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字、词的意义。

(1)古今通假字。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的“知”通“智”等。

(2)古今异义字。如“子”字在古文中既可以指“你”的意思,也可以指“儿女”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只有“儿子”这一意思。

(3)一词多义现象。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是距离

的意思,而“得钱千百,乃去”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

(4)词类活用现象。古汉语中某些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用法和意义,被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作词类话用。对于词类活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知识,结合上下文,根据其功能及其搭配情况加以识别。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陷”本身是凹进去的意思,而在这里是使陷”,也就是刺穿、穿透的意思。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的一种

(5)文言文中常用到“之”“乎”“者”“也”“矣”“其”等词,它们的意义很丰富,变化很多。如“之”字,在“虽与之俱学”中是

指“前一个人”,在“一人虽听之”中是指“弈秋的教导”。对这类词的意义,平常要注意积累

3.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对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小学阶段要求直译,使句子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都在译句中反映出来,并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和结构。

4.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阅读文言文,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段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包含的道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能正确把握漫画中的人物、情节以及故事主旨

专题十 小考作文备考策略

审议立意:审题就是分析题目,弄清题目含义、范围和要求,由此决定作文的体裁、中心思想选材范围和写作方法,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切题。审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整体审读,确定定写作范围,即时间、地点、数量、人称等范围限制。第二步:提取关键词,即“题眼”,确定写作内容。第三步:确定写作的体裁。

审题后就要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中心;②从新人新事新风尚或状物写景中提炼主题;③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去确定中心。

材料就是文章的内容,直接关系文章的表达。选材应注意:①要围绕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要毫不吝惜地剔除掉;②要真实,不能过分夸张、胡编乱造;③要新颖、典型,能反映人或事物的个性特点,不落俗套。

安排文章的结构就是组织安排材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等。安排材料常见的方法有: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适合于叙事、活动类文章,分顺叙、倒叙、插叙三种;②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适合于时间性很强的文章;③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游记、参观访问记及描写静物、场所和环境的文章多采用这种方法;④按事情的多个方面安排材料,说明文和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多采用这种方法。

开头要引人入胜,常见的方法有:

①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②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③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④说明情况,交代背景;

⑤巧讲故事,引人入胜;

⑥设置悬念,倒叙开头。

结尾要耐人寻味,常见的方法有:

过渡力求自然,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本方法是使用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

文章写好后,必须认真读几遍,边读边检查边修改。检查时要注意文章条理是否清楚以及重点部分是否具体等。修改文章包括改正错别字、改通句子、改正标点符号等,可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修改时要使用相应的修改符号,以保证卷面的干净、整洁。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

  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

  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坐、躺、滚、踢、跑、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色:像火、像霞、像雪

  二、绘春(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2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平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3

  1、虽然这篇散文可以挖掘的方面很多,但其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人所共知,因而教学时从美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意境,梳理结构,应是可行的。

  2、初一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的内容相对较浅,完全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其美的所在,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1、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2、知识能力目标:

  从整体感知和理清思路着手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体会作品的语言、思路、主旨等。

  1、感悟文章的美。

  2、以朗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优美的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引导品位。

  反复朗读,合作探究。

  1、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景物等,并能用短语表现出来。

  一、情景导入──通过联想唤起学生对美的记忆

  展示:多媒体放映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

  提问: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美的东西,能用适当的短语表达出来吗?

  点拨:坚强的意志、纯洁的心灵、漂亮的面容、潇洒的风度、辽阔的天空、金色的原野……当然还有:优美的文章。

  引导:那优美的大自然景色,想看吗?抒情精彩的文章,想读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抒情散文《春》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领略、去欣赏。

  二、内容呈现──通过三步朗读法让学生感悟文章之美

  1、认知性朗读──走进美:

  要求: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⑴ 抽四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让学生勾画出生难字词。

  ⑵ 另抽两名学生据其表现和预习成效分别评价朗读,评价标准为:

  ⑶ 师生齐读全文。

  点拨:我们初读了课文,踏入了这片美的领地。我们应知道,开始朗读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流畅,声音明亮。作得好我们就完成了美的第一步。

  2、涵咏性朗读──表达美:

  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感受优美语言,利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现美。

  ⑴ 教师教读前三节。

  ⑵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体会。

  ⑶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应怎样读,怎样表达感情。

  ⑷ 抽两名同学朗读课文章节,女:春花图,男:春雨图。

  ⑸ 男女声互评对方朗读,评价标准为:

  提问:大家对朗读技巧有何体会?

  引导:学生以本文为例畅谈感受,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点拨:再读课文,大家都在表达文章的美。朗读时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二是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若能做到抑扬顿挫,我们便完成了美的第二步。

  3、表现性朗读──创造美:

  展示:多媒体播放清风流水的音乐,映出花红柳绿的画面,创设优美完整的情景氛围。

  要求: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⑴ 声情并茂,齐读全文。

  ⑵ 教师评价朗读:

  B、有哪些需要改进

  点拨:所有文学作品的朗读(阅读),都应该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其意蕴、美感,我们既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技巧去尽情发挥,又要力求突破,跳出限制与要求,达到更加完美的第三步。

  三、整体感知──通过内容呈现,理清行文思路,体会文章设计精巧,构思严密之美

  ⑴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春天美丽动人的景色。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分层:把全文分成三部分,迅速标出起止小节并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数字及动词加以概括。

  A、( )节至( )节:( )春

  B、( )节至( )节:( )春

  C、( )节至( )节:( )春

  3、概括:绘春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

  ( )图 ( )图 ( )图

  ( )图 ( )图

  四、阅读体验──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1、学了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句子?为什么?课后写在积累本上。

  五、欣赏品味──通过欣赏全文情景影片,陶冶情操,重温美的感受

  要求:学生由静听到小声跟读,入情入景,再次感悟品味,深化所得。

  拓展创新──通过课外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一定会有许多美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试写一段美的人物或景物,要认真体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情入景。并重点训练朗读技巧以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的趣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着活动主持人或引路人的作用。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内容。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盼春(1)语言积累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颂春(8~10)细致观察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能概括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能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学会品味语言。

  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通过批注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语言赏析。

  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

  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也忍不住要四处寻觅春天了。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你对春天

  有什么样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呢?

  1全班交流对春季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可以引用古诗词或者成语)

  诗句提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对春天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1、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带着问题听读文章。

  1)明确生字词读音

  2)课文围绕“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根据课文内容为这几幅春景图拟小标题(标题要求字数统一,简洁明了,争取控制在三个字左右)。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个别朗读)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2)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全班交流,明确: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既然本文描绘春天图景是主体,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明确:第一节充分表达喜爱春天、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

  第八节是在前文充分描绘春天美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赞春是绘春的升华。

  3)前4幅春景图能否和第五幅调换顺序呢,前四幅之间是否也可以调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前4幅写景,第五幅写人,人活动在美丽的春景中,让春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草是最先报春的,然后再是春花。春草和春花的生长是要靠风雨的滋润培养的。从植物写到天气,也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语段,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写得比较贴切传神,试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换意见,完善回答,全班交流。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嫩,写质地。绿,写颜色。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叠词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学生回答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春草的生机勃勃和作者对春草的喜爱。

  2、欣赏“春花图”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说明理由。

  学生品析,全班交流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及时归纳赏析要点,注意表述的思路:

  赏析切入点:A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B品修辞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C析语言风格。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D找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的描写等。

  表述思路:我比较喜欢文中的“……”句话,因为……。

  在阐述喜欢语句的原因时,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3、根据归纳的赏析要点,自读第四、五段,赏析春风、春雨图。

  学生先自行通过批注找出美点,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朱自清先生清丽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时再看上课伊始我们为春景图拟的小标题,就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单调无味,你能不能换上更生动传神的小标题呢?(标题要求字数统一,形象生动)

  全班交流,板书出示比较。

  如:1春草复苏图,春草萌芽图;2春暖花开图,百花争艳图;3杨柳随风图,春风依依图;4春雨绵绵图,如烟春雨图;5春勤人早图,人勤迎春图

  5、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1、整理收集的咏春的古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你的校园,写一篇《校园的秋》。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6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一、导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近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平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习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7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描绘祖国春光那诗的抒情笔调和优美语言,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赏析“绘春”部分的内容。

  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

  学会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暖花开,大自然呈现出一派喜人的生机,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人也变得富有活力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美文。

  (一)主要写了什么?分几个部分来写?(指名答)

  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指名读第二段,问: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

  3、师范读第三段,问:这一节写什么?(春草)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可爱?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4、女生齐读春花图。问:这一段抓住春花的哪些特点来写?

  5、指名读春风图。

  师:朱自清先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感官,把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朱自清先生调动了哪一些感官?请你具体举例分析。(分组讨论)。

  6、男生读“春雨图”。作者在写春雨时主要抓住什么来写?除了写雨外,这一段还写了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顺序怎样?

  7、齐读“迎春图”。人们是怎样迎接春天的?

  师小结:刚才我们赏析了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观察全面细致,构思精巧,抓住景物特征,情景交融,语言生动优美,更深刻体会了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三)赏析文章第三部分。

  2、问:本节共有几句话?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句,比喻,拟人)

  (四)小结本文写作特色。(生讨论后归纳)

  1、细致地观察,生动地描绘。

  2、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

  3、优美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4、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那机样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的景物,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如花、草、雨等),200字左右。

  盼春:来了……近了

  春绘春细绘春花:树上――树下

  春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8

  1、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节,学生乐于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在欣赏春天、享受春天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培养听障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表达语言的能力。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健听孩子,对同一件事,听障学生多侧重于用连贯的词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健听孩子低很多,而且往往浮于表面,语言直白,缺乏相应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春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能流畅地表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在习作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留下春天的足迹。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文,边背诵这些诗文,边与学生分享春的美丽与作者的感情及写法;再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最后,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有条理地描绘春天。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习作。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9

  1、学会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遣词造句。

  训练朗读及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感受春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品读意境美、语言美。用“数学化”的原则指导思考,即“公示――领悟――运用”,以动脑为核心,把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调动起来,把思维与课文归于一体。

  一、引入:(儿歌《春天在哪里》、PPT画面)

  【师】春天里有什么?(荡漾的东风、明媚的阳光、娟娟的细流、嫩绿的草儿、万紫的花儿、细密的春雨、欢悦的人们等)

  二、赏古诗、得方法:(PPT画面、附诗、配乐解说)

  【师】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视觉效应,写出了颜色;那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从听觉上,再现了声音;“踏花归去马蹄香”,通过嗅觉,表现了气味;“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触觉感受春风的柔和。因此,写景散文重在观察,而观察就是要五官一起开动,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再经过加工,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就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散文。

  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

  听、视、嗅、触全身心感受;

  声、光、色、态形象主体化;

  三、听读课文,理清层次:(音乐PPT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作者细致观察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征?

  3、作者如何观察再传情传神地表达出来的?

  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在文中勾画自己认为写的传神的字“△”、词“”、句“”,并体会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绝妙生动?

  (1)春雨的特征一多二细;

  (2)写了雨中的景物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在地里工作”的人们;“稀稀疏疏的、静默的”房屋。雨中景物的特点概括为“安静而和平”(用原文词语作答)

  (3)文段中含蓄地写了春风,依据是“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

  (4)“笼”字用得好,好在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5)本段描写雨中景物的顺序是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从近到远。

  3、口头作文(看景物图――秋实累累)

  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绘图片的内容。(即兴点评)

  五、朗读训练(春风图)

  今天这堂课,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春天里,你们给了我一片阳光,已经让我的整个春天都灿烂了。谢谢!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难点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释词、熟读课文、初步分析与理解。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抖擞:振作,振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一切”说明什么?提示:没有一个例外。

  2、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提示: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提示:“偷偷”“钻”写情态。“嫩”写质地。“绿”写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4、为什么要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5、第4节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提示: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

  6、作者是怎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美妙感人的?提示:多种感官――嗅觉、听觉、触觉、视觉。

  7、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提示:“细”和“密”。

  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提示: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10、“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11、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1、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

  2、“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赞美春天的?

  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感受。

  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1、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如《春树图》、《春天来到校园》等。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描春: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三个关于春的比喻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