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博饼有什么故事吗?

厦门中秋节文化有哪些?厦门中秋节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活动吗?中秋节对于我们来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合家团圆,赏月的节日。而不同地区的人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庆祝的方式。那么厦门中秋节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活动吗?

  拜月:在老厦门人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是太阴星君的圣诞,他们延续古人对天象的崇拜,这一天要设祭拜月。而有心事者,便借着月亮当空高挂之际,向其求得“方向”——这一举,即为听香。
  听香:听香,可于家中拜月后进行,也可找供奉阳神的公庙问卜。焚香祷告,然后掷信杯,得到“应允”,就可以听香了。
  吃月饼:在厦门,早年市面上供应的中秋糕饼种类就十分丰富,有中饼、广东饼、水晶饼、饼干会饼,以及白蛋糕、煎蛋糕等。

  博饼:在中秋佳节,厦门人除了吃月饼、赏明月之外,最受欢迎的当然是中秋博饼文化。“中秋博饼”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吃“包金包银":除了拜月、听香外,老厦门人的中秋,必不可少的还有蒸番薯和芋头。清道光《厦门志》里就有相应的记载,“中秋,街市乡村演戏,祀土地之神,与二月同,春祈而秋报也。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老厦门的俗语里,也有“八月十五,番薯芋”一说,其含义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人们要用刚收获的番薯、芋头等祭祀神灵。番薯和芋头,在中秋前后成熟,是当季食材。金黄色的番薯、白色的芋头,被闽南人寓为“包金包银”,吃它们有“护子护孙”之效。在闽南语里,芋头与“护”谐音;方言谚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出路)”的说法。另外,芋头往往是一颗“芋母”就能种出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音“护子护孙”。

【导语】:一般是10人1桌,当然可多可少,太少没气氛,太多,如超过12人,一则奖品会相对变少,二则每圈时间偏长影响气氛。首先指定1人(一般是本桌年长位高者)取两颗骰子扔出数点,如n点,由扔者开始逆时针方向数到第n个人,该人为本次博饼的起博者。逆时针依次,每个人每次要把6个骰子一起投进大碗里等。

  一般是10人1桌,当然可多可少,太少没气氛,太多,如超过12人,一则奖品会相对变少,二则每圈时间偏长影响气氛。

  首先指定1人(一般是本桌年长位高者)取两颗骰子扔出数点,如n点,由扔者开始逆时针方向数到第n个人,该人为本次博饼的起博者。

  逆时针依次,每个人每次要把6个骰子一起投进大碗里(再强调一次哦,一定是要用瓷碗骰子才能跳的起来,增加旋转次数,增添气氛),众人依次投骰子,看骰子的点数得饼。如果骰子掉出大碗,本轮就作废,到下轮继续参与(传统是下一轮不能投,要空一轮)。

  有1个"四点"的得一秀饼(秀才).拿完为止. 共32个。

  有2个"四点"的得二举饼(举人). 拿完为止.共16个。

  有4个相同点数的(红四除外)得四进饼(进士),拿完为止.共8个。

  有3个"四点"的得三红饼,拿完为止.共4个。

  若骰子点数分别为1至6顺序排列着的得对堂饼(榜眼,探花),共2个。

  博饼,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博饼活动的创始人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当年,郑成功为了鼓舞思乡将士们,命令其下属发明此游戏。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成为一种独特的中秋文化,如今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部分文档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通知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的博饼是什么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