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代帝王庙怎么样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东西长32.4米,南北厚1.35米,高约5.6米。影壁正中有琉璃团花,四角饰有琉璃岔角。

在建筑上,影壁又称照壁、照墙、树屏、影墙等。它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形式之一。它的历史相当久远,从陕西扶风、岐山的西周遗址中,就发现版筑影壁的遗迹。影壁主要用于宫殿、陵寝、王府、佛庙、道观等建筑群的前端。部分有气派的民宅也在院落门前建有影壁。

据说,影壁的命名源自它的“隐避”功能。因为它立在建筑物的前端,起到阻挡外人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一览无余,具有“隐”的作用。同时它供人在进院前停歇或整理衣冠。立在皇家和诸侯大门与影壁之间的那个空间,是不准车马和行人通过的,要走必须绕道,这就叫“避”。北京历代帝王庙外北至庙门、南至影壁、东西至两座牌楼的这一空间,在那个年代是封闭的。平民百姓和车马都要从影壁南面绕行。

如今,来到北京历代帝王庙就能一眼见到这座壮观的影壁。它是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始建的原构,已有47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影壁通常分一字形和八字形。历代帝王庙的影壁位于整座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它是中轴线最南端的建筑物。它的规模和形制均与这座皇家庙宇相一致的。影壁系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长32.4米,高5.6米。南北厚1.35米,呈一字形。影壁的基座为砖砌的须弥座,影壁的壁身,是砌成长方的立墙,通体朱红色。它的四棱都由绿琉璃筒瓦包嵌,南北两个壁面为“中心四岔”。所谓“中心四岔”,是指壁身的中心位置和四角位置,都有琉璃雕花纹饰。中心系团花,图案是缠枝牡丹;四个岔角也是缠枝牡丹纹饰。这些黄底绿琉璃的浮雕花案,曾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受“文革”破坏,还被石灰浆面封盖。1990年曾作过修缮。1999年则按明代旧制,重修影壁正中心和四角的琉璃纹饰。

1954年,由于道路改造,拆除了大庙的牌楼和门前三座石桥,原本浑为一体的建筑群被切割为两个部分,影壁孤零零地留在街南,它的“隐避”功能也就丧失贻尽了。

北京城又一处明代修建的皇家庙宇开放,可是这里却住着188位帝王,和美德老张带您打卡北京城第234期:历代帝王庙。坐落在北京阜成门里的历代帝王庙,极为奇特,这里既不供奉佛门菩萨也不崇拜道教三清。而是供奉着一百多位帝王,这种的寺庙只此一家。

游走于北京这座中国古建筑最多的城市之一,会发现有太多太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曾经是皇家专享的圣地,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时代的变化让它们敞开了古老的大门,迎接着八方宾客的瞻仰,默默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帝王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530年,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是庙,但北京历代帝王庙并不是宗教场所,它供奉祭祀的对象,既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中国史前时期的祖先人物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汉、唐、宋、元、明等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众多的帝王在此祭拜先祖,将先祖们的教诲铭记心中。

站在庞大的历代帝王庙前,历史沉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时时萦绕在耳畔。走进历代帝王庙正对的是景德门,它的意思是“景仰德政、崇尚圣贤”。按照封建朝廷的礼制,景德门平时必须紧闭,只有当今皇帝来历代帝王庙亲自祭祀时,才把这扇门打开。它是专供皇帝出入用的。倘若皇帝来不了,派大臣前来祭祀,大臣也不能走景德门,只能从两旁的掖门出入。

走进景德崇圣殿, 一次与中国各大帝王跨越时空的旅行开始了。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这是远非寻常庙宇所能享受的待遇。大殿中央供奉着三皇——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有六龛, 供奉了五帝和由夏至明等历朝历代的188位帝王牌位。大殿内铺的是金砖。金砖并不是用金子做成的,而是专为皇家建筑特制,质地密实,敲起来有金石之声, 因而得名。经过数百年的踩踏,散发着一种柔和的光亮,踩上去温润如玉。

历代帝王庙之所以吸引中华儿女前来祭拜,并是不因为它拥有中国历史上多位帝王的牌位,而是它秉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各朝代帝王加起来有数百人,为什么只有188位帝王有资格入祀历代帝王庙?

这要从康乾二帝说起。康乾二帝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是不可多得的明君,也正是这两位皇帝为历代帝王庙赋予了新的内涵。两位帝王对历代帝王庙制定了新的规定,康熙皇帝下谕:除了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简单说就算是皇帝,只要昏庸无道、丢了国,就没有资格入庙接受后人景仰。因此,后人跪拜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帝王,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心怀天下黎民的帝王。乾隆皇帝定制的规定更是让历代帝王庙有了代表中华民族的魄力,他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 的观点。从那时起,历代帝王庙加入了原先没有加入的朝代,特别是游牧民族。入祀历代帝王庙,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些帝王没有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与传统断代,让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至今,令炎黄子孙后代无论身处世界何处都对中国人的身份得以认同。这就是他们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场改变中国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在20世纪初的中国酝酿并发生。在民国时,这里成了校舍,先是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后来更名为北平市立第三女中,1972年又易名为北京第159中学。

几十年间,历代帝王庙仿佛失去了它的光芒。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自信,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它,审视我们的历史,才发现它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从2001年起,北京市西城人民区政府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投入3亿元巨资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了搬迁学校、修缮庙宇、恢复陈设、举办展览等系列工程,并于2004年4月正式向海内外开放。今天,历代帝王庙正在以其恢宏的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着它永恒的魅力

和美德老张带您打卡北京城第234期:供奉188位帝王的历代帝王庙,下期咱再接着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