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一文中,你觉得作者写得最好的地方是什么呢?

《故乡》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

  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1通过听、看、唱、想、议、奏等活动体验歌曲,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创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能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感。

  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四批)》,来自考试回忆,仅供参考!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希望给您带来帮助!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四批)

  初中语文《未选择的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

  (1)这首诗是写什么,引起了你哪些思考?学生讨论。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白杨》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1)伫立(思索)。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决定(选择)。

  (3)选择后的惆怅。

  (4)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

  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来自考试回忆,仅供参考!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希望给您带来帮助!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

  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b.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c.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d.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f.“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g.“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b.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b.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f.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g.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来自考试回忆,仅供参考!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希望给您带来帮助!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

  导入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提出字词理解上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和“蛇”本身是名词,作状语了,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

  (2)“犬牙差互”“犬牙”解释为“像狗的牙”。

  (3)“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明灭可见”中的“可”是“能”的意思。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语言,然后用一个词概括。

  水清:“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尤”是“特别”的意思。

  石奇:“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态各异。

  树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鱼灵:鱼在水中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强调鱼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突出小石潭水清。

  (2)探求小石潭的源头,结合文中句子回答。

  明确:溪岸“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3)再次朗读课文,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4)探究文章的写作顺序。

  “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嵁、如岩的卷石,又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从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移步换景”,按游览顺序来写景。

  (1)思考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乐”,可从“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看出。

  (2)结合课文和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思考心情由乐转凄的原因。

  从文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作者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不忍独自品味那种...

  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一批)”,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的及时更新哦!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一批)

  我们由“蜡烛”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完指导学生诵读)

  2.介绍作者西蒙诺夫。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三)深入研读,赏析文本

  1.小组讨论:前后左右为一小组,赏析妇人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 )

  明确:外貌描写:“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黑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具体的动词“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

  2.文章通过对老妇人动作反复的描写,表达了老妇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3.在《蜡烛》一文中,几次提到炮火落在老夫人身边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起强调作用,德国人的炮火对老夫人的“躲避”,极度渲染出战争的猛烈,更渲染出神圣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内心巨大的力量,和她对苏联红兵的那血浓于水的情谊和敬重之情,也突出了红兵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并能让这种氛围于炮火隔离,更好的突出内涵。

  4.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束啦,考友们快来看看面试真题吧!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为您整理了《2017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四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各位面试成功!

2017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四批)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终于有了用茅屋搭建的栖身之所,可老天却偏要和他作对,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自读诗歌,解决字词。

  2.教师范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思考问题:诗歌写了作者怎样的遭遇?试着为每一个遭遇拟写一个小标题。

  小标题: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凉被冷、屋破漏雨、长夜未眠。

  2.作者“独自叹息”,他在叹息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深陷郁闷,却想到全天下的寒士,这是一种豪情更是一种担当。

  4.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记叙文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束啦,考友们快来看看面试真题吧!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为您整理了《2017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各位面试成功!

2017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束啦,考友们快来看看面试真题吧!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为您整理了《2017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一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各位面试成功!

2017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一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如: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感受北方的天气。并请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冬景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全文朗读音频,作勾画。

  2.自由朗读课文,归纳出语段的行文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并填空

  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 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北中国,温晴。对比)

  2.小组交流探讨,品析句中重点词语:

  ①“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表明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②文中的“毒”“响亮”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毒”是厉害的意思,“响亮”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宏亮,根据上下文判断,在此处是指“晴朗得刺眼”。

  ③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特点“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总特点是“温晴”。

  指导生读出赞美、骄傲的语气。最后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观看PPT中的图片,口述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学生互评。

  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下文:①勾划优美词句;②进行赏析;③体会作者情感。

  1.你在教学中设计了填空的形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填空,作为一种可视化的交流模式,能够使知识的呈现更一目了然。在文章的学习中,填空是知识点的再现,也是对学生学习和篇章理解程度的检测,同时设空的点还可提示学生该篇章的学习要点。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填空,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同时补充空题的过程,就是梳理课文的内容过程,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

  小书《红笺碎墨》(连载)
  第一篇《由“袭人”说开去》
  《红楼梦》中人物名字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曹雪芹对小说中人物名字所做的艺术处理,将其与人物的命运与故事结构相联系,将中国的传统诗词古典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探求《红楼梦》中人物姓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揭示人物名字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本文依据各手抄本,深入分析小说中袭人的名字、命运与中国传统诗词的关系,来分析曹雪芹小说人物的取名艺术,进而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名字与命运。通过分析,得出袭人名字、命运都与卢照邻“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有紧密联系的结论。
  关键词:袭人 名字 陆游 卢照邻 文化
  曹雪芹为《红楼梦》里的人物起名字,着实费过一番苦心。比如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姐妹各取中间一字,谐音为“原应叹息”。她们身边各自的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以秀才四艺“琴、棋、书、画”命名。另外,还有贾母四个丫环:琥珀、珍珠、翡翠、玻璃,宝玉身边四个小厮引泉、扫花、挑云、伴鹤等等。小说里的人物名字很具传统文化气息。宝玉身边的四大丫鬟之一——袭人,这个名字就很值得玩味。
  关于袭人名字的来历在《红楼梦》中已经提到,是宝玉从“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中给她取了这个名字。“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在《红楼梦》中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解释袭人名字的来由时引用,一次是在第二十八回行酒令时蒋玉菡吟出。
  先看第一处。袭人原名花蕊珠,原本服侍贾母,后跟随史湘云,因贾母担心宝玉身边众丫鬟不禁使,就把袭人给了宝玉。《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贾政问及袭人名字的来历,王夫人替宝玉遮掩说“是老太太起的”,宝玉见瞒不过去,起身回贾政道:
  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①
  仔细体会贾宝玉的这句话,“素日读诗”、“曾记”、“随口”这些词都不经意间透漏出贾宝玉在平日是读过一番诗书的,虽说被戴上了“怕读文章”的帽子,却足见贾宝玉在“诗书簪缨”家族中的文化艺术熏陶。贾宝玉话中所指的“古人”是谁呢?宋朝诗人陆游。“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出自陆游《村居书喜》。现在不妨将原诗引在此处。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②
  仔细对照可发现,《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所说的诗句和陆游诗作中的句子稍有不同:贾宝玉所引诗句为“昼暖”,陆游原诗作是“骤暖”。其实,早在周春先生的《阅<红楼梦>随笔》中就早已指出这个问题,并做过一番较为详尽的解释。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陆放翁佳句也。宝玉用袭人以名花大姐,二字甚韵。后来政老以为淫词艳曲,由政老不知诗之故。③
  周春先生用“甚韵”二字评宝玉给袭人的命名,并批评贾政“不知诗”。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曾在博客中指出:“其实,贾宝玉的诗背错了。当然,这是因为曹雪芹记错了……‘骤暖’跟‘新晴’对仗,‘昼暖’就不知所云了。”④曹雪芹是否“记错”,后文再提。
  再看第二处。贾宝玉在冯紫英处饮酒,众人行起了酒令,按照贾宝玉在席上定的规矩,“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按甲戌本),蒋玉菡“说毕,便干了酒,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 ⑤。
  曹雪芹不仅用“花气袭人知骤暖”这句诗给自己的红楼人物命名,而且在自己的小说故事情节中再次引到此句,将小说情节与古诗揉为一体,却不着痕迹。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这句诗的喜爱程度。喜欢这句诗到如此程度,是不是真如马瑞芳教授所说——“曹雪芹记错了”呢?笔者认为“记错了”这种可能性不大。现今,虽然我们看不到曹雪芹亲笔写的《红楼梦》(能见到的都是手抄本),翻看各种《红楼梦》手抄本,的确,无一例外,书稿上全写作“花氣襲人知晝暖”。我们知道,很多抄写者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几乎所有手抄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级汉字书写错误),手抄本只能囊括曹雪芹的“大体精神”,并不能代表其细微之处。既然《红楼梦》中有两处引到“花气袭人知骤暖”,既然雪芹将这句诗两次写入文中,并将该句作为自己小说古诗的支撑,曹雪芹对这首诗必定熟之又熟,抄写者误抄的可能性比较大。
  其实,陆游的诗作中含有“花气袭人”词句的并非只《村居书喜》一首,据笔者粗略统计,陆游的诗作中至少有五首(含《村居书喜》):“花气袭人娱独夜”(《夜雨》)、“花气袭人浑欲醉”(《东窗遣兴》)、“室中花气袭衣巾”(《春近》)、“花气袭衣生客愁”(《腊月十四日雨》)⑥。一般来说,诗人在作诗的时候都是尽力避免与自己先前诗作重复,尤其是字句上的重复,这是诗人作诗的大忌。而陆游竟在自己的五首诗中重复用“花气袭”三字,也可见陆游本人对自己这句得意之作的喜爱。或许曹雪芹在读陆游诗作的时候,对该现象有所察觉,同时自己又对这句诗钟爱有加。此外,“花气袭人知骤暖”这句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袭人归宿的伏笔。袭人最终嫁给蒋玉菡已成公论,第二十三回提到这句诗之后,隔了四回,到第二十八回曹雪芹又让蒋玉菡拿起一朵木樨念出这句诗。
  与朋友谈及袭人名字与陆游诗作的关系时,朋友说,在第五回文中写贾宝玉到秦氏房中休息,见墙壁上挂着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是宋朝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副对联中也有“袭人”二字,或许宝玉就是据此联给袭人取的名字。因这副对联“艳极淫极”(甲戌本“嫩寒锁梦因春冷”侧朱批“艳极淫极”),宝玉怕父亲贾政听到这副“香艳”对联之后训其“不务正”。我们知道,秦观的词作婉约,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在贾政眼中,这便是“香词艳曲”。而我们去查秦观的《淮海集》⑦,并无此一联,可见是曹公托秦观之字——“太虚”,以应“太虚幻境”之名而杜撰此联。在贾政问袭人名字来历的时候,宝玉故意不言此联,又从陆放翁的诗作中挑出一句“花气袭人知昼暖”来应对父亲。贾政听到陆放翁这首诗,尚要斥责宝玉“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曲上作功夫”,若是宝玉说出“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一联,不知贾政要作何反应。其实,第五回“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副对联在各抄本中存异。查看各抄本,见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皆作“笼”,而甲辰本、杨藏本、舒序本、梦稿本、卞藏本、程甲本皆作“袭”。甲戌本原作“袭”,后描改作“笼”,笼字笔画凝重粗质,改痕清晰可辨。雪芹原笔应作“笼”,而非“袭”。之所以写作“芳气袭人”,很可能是抄写者受前文“花气袭人”的影响,而出现的误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另外,袭人的名字和命运与唐朝卢照邻的一句诗有着不解之缘。卢照邻《长安古意》一诗最后有这样两句:“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⑧。《红楼梦》在第二十八回写蒋玉菡从桌上“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木樨花即是桂花,而卢照邻在《长安古意》的两句诗作同时提到了“桂花”、“袭人”,不能不说这与曹公塑造袭人这样一个小说人物有关。我们再深入分析,将这句唐诗联系袭人先事宝玉后嫁蒋玉菡,之后又奉养宝玉,这不就是袭人在贾宝玉与蒋玉菡二人之间“飞来飞去”吗?再联系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看到册页上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的那幅画,“袭”、“席”、“樨”三字音近。可见曹雪芹塑造袭人这一人物形象与这几句诗是分不开的。这样再回过头来再看二十三回,贾宝玉跟他父亲贾政解释袭人名字的来历,便有深意存焉。贾政突然问及谁给取得袭人这名字,王夫人没能替宝玉遮掩搪塞过去,宝玉只能想出一句相对“务正”的诗作去敷衍贾政,情急之下遂念出陆放翁的“花气袭人知骤暖”。若不如此,试想,宝玉若是念出“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这种在贾政眼中的“香词艳曲”,文本中十回之后的“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可能就要提前发生了。
  关于袭人名字的来历,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解释最为合理。袭人之名本源于诗句“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在贾政突然问及袭人名字的情况下,宝玉急中生智,并不敢说出“飞来飞去袭人裾”这样的“香艳”诗句,遂念出“花气袭人知骤暖”来敷衍贾政。而“花气袭人知骤暖”这句诗又与后文蒋玉菡的种种行为暗合。在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下,袭人这个人物形象才更加意味深长。袭人的故事似乎是冥冥之中的注定,由这几句诗作将袭人之前途命运与宝玉、蒋玉菡等人物串起来,在这“飞来飞去”中,我们确能感受到其中的悲剧感。如此写法,雪芹之笔却不着痕迹,一脉而承。正所谓“无一字不用典”,此言得之,且《红楼梦》典故深藏,韵味无穷。
  ①参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艺术研究院 红楼梦研究所校注 1982年3月第一版
  ②摘自《陆游集》 中华书局 1976年11月出版
  ③参见《阅<红楼梦>随笔》[清]周春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年影印拜经楼藏抄本。
  ④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博客2008年3月28日博文《曹雪芹背错诗》.cn/s/blog_.cn/u/

    贾家子孙之不肖,曹雪芹是大加鞭苔的,所写也非曹家旧事,而是封建家族之腐化堕落,反映清朝官场黑暗。书中人物起名,贾政(假正经)、贾赦(不可赦)隐语。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所以呢……

  《红刊》第三辑目录
  001 己卯本《石头记》之研究/刘广定(台湾)
  016 《红楼梦》第一回开头和结尾
  ——沉没的诗与联/萧凤芝
  019 眉盦题记十回《红楼梦》抄本续考(二)/季稚跃
  033 卞藏本和上元刘氏藏印谈屑 /曹震
  039 证据胜于雄辩
  ——《莫愁湖志》与卞藏本辨伪之我见/王鹏
  000 眉盦题记辨
  ——兼与季稚跃先生商榷/高树伟
  046 “ 曹君芹溪携来李奉常仿云林画”的时间问题/崔川荣
  000 从元春薨日谈我国的两种干支纪年法/刘斌
  000 曹寅次女远适蒙古初探/兰良永
  000 曹寅题査士标《梅花册》诗句小考/顾斌
  000 王南村辨/杨仲佑
  112 是“真事隐去”,还是“真实(思想)隐去”/张兴德
  128 舒展与蜷曲
  ——论贾宝玉二重精神状态/张义春
  163 对“可能”的探索
  ——简述《红楼梦》中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李丹丹
  169 花袭人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接受/梁归智
  ——《红楼梦》中的情爱自由之研究/线天长 吴营洲
  195 浅谈《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的关系
   ——读高阳先生《红楼一家言》的一些感想/吴俊义
  208 宝玉有否二次云雨事/展静
  216 “黄粱梦”里说“黄梁”
  ——迎春判词辩/宋庆中
  273 湘云原本园外客/杨辛耕
  232 关于红楼小官的随想四则/张胜利
  244 就拙文《再论高鹗的“后四十回著作权”》的“逻辑”问题答冯守卫先生/邱华东
  259 关于“脂伪论”考证的讨论
  265 关于“也该配人的配人”的讨论
  286 “妈”是母亲,“妈妈”不是母亲——67回繁简归属及后四十回真伪之辨
  290 杂谈《卞藏本》真伪问题
  ——选自抚琴居红楼梦文学社区
  304 关于绮园其人及《疑雨集》的出版时间
  300 浅谈《红楼梦》中的“圆”字兼及其他/邵琳
  307 大观园四芳/赵兴戎
  致萧凤芝的函/季稚跃
  致崔川荣的函/刘广定
  致崔川荣、萧凤芝的函/张兴德
  中心插页:邓云乡手书《鹧鸪天》
  《红楼梦研究辑刊》征稿启事

      季稚跃先生《读红随考录》是一本很小的册子吧,之前也曾拜读过。可以讲一下您“笑”的原因吗?
    《读红随考录》洋洋三十余万字一本书,不算是小册子了。你再读一遍第379页《池上芙蓉》一文,也会发笑的。如果没笑,再来讨论好不?呵呵。

  哈哈,不想跟您讨论,这篇文章已经刊出,您自己找来看吧。《红楼梦研究辑刊》、《红楼研究》、《红楼文苑》都有我的相关文章。不在论坛上费口舌。再就是我的blog上也有论红文章,可以参考:.cn/u/
  不想讨论就别发,这里又不是来卖弄的地方。发文章又如何?现在刊物上的垃圾论文多得是。

    哈哈,不想跟您讨论,这篇文章已经刊出,您自己找来看吧。《红楼梦研究辑刊》、《红楼研究》、《红楼文苑》都有我的相关文章。不在论坛上费口舌。再就是我的blog上也有论红文章,可以参考:.cn/u/
    不想讨论就别发,这里又.....
  不是不想跟别人讨论,是不想跟您讨论,抱歉,学生不奉陪。

    楼主,红楼这首回前诗与八大山人的诗确实相似。但你想说明什么?文中却一片含糊。老师没教你写论文要有点问题意识吧?
    十二花容色最新的问题,倒不是什么难题,却花了所有篇幅。
    比较费解的是后三句: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是否是指秦氏为惜花人呢?那秦可卿如何成为惜花之人?无论十二花容单指秦,还是指十二钗。不可能自己为花又惜花吧?何况也没有秦可卿惜花的文本证据。...........
  嗯,老师还没交呢?您连论文与随笔的区别都看不出来,要我怎么跟您讨论呢?有必要讨论么?

原来。《红楼梦研究辑刊》、《红楼研究》等发表的都是您的随笔,不是论文啊,哈哈!了得!
  本来也没想跟你讨论。就这帖子的水准,值得讨论么?

    原来。《红楼梦研究辑刊》、《红楼研究》等发表的都是您的随笔,不是论文啊,哈哈!了得!
    本来也没想跟你讨论。就这帖子的水准,值得讨论么?
  嗯,发的都是随笔呢……有您这么个版主,书画红楼不火才怪……

  季稚跃的《汇上芙蓉》一文中认为,“池上芙蓉”中“池上”说不通,“池”应为“树”之误。为什么呢?芙蓉诔的冰鲛觳挂于芙蓉枝上,如果是“池上”,那是要涉水才能挂于芙蓉上的。显然,季稚跃认为,“池上”只能解释为池中水上,“池上芙蓉”只能是水上的芙蓉花,就是水芙蓉。
  其实,古诗文中“池上”除了理解为池水之上外,还起码有另两种解释,一是池岸上,二是池的上空。你随便百度一下就能找到许多例证。作为中文系的教授,按理应该不至于连这个都不懂。所以说,以季稚跃这样的语文水平,写出这样的文章,能不让人发笑吗?
  其实,在《红楼梦》中“池上”还有一处,明显指的就不是水上:第五回警幻仙子的赞词中就有“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警幻可徘徊于“池上”,难道她在水上飞?
  按我的理解,“池上芙蓉”指的是池岸上的木芙蓉。

    读了,的确没笑。
    季稚跃的《汇上芙蓉》一文中认为,“池上芙蓉”中“池上”说不通,“池”应为“树”之误。为什么呢?芙蓉诔的冰鲛觳挂于芙蓉枝上,如果是“池上”,那是要涉水才能挂于芙蓉上的。显然,季稚跃认为,“池上”只能解释为池中水上,“池上芙蓉”只能是水上的芙蓉花,就是水芙蓉。......
  关于芙蓉的问题,我有专文论述(《由黛玉花签说开去》),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耗费这几十年的功夫,审美不同于具体科学。。。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先生能与我讨论。

    关于芙蓉的问题,我有专文论述(《由黛玉花签说开去》),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耗费这几十年的功夫,审美不同于具体科学。。。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先生能与我讨论。
  这树帖子里我还没看明白,你认为池上芙蓉或黛玉花笺芙蓉是水还是木?呵呵。我觉得这种辨析还是有必要的,将有助于对《红楼梦》的理解。
  审美不同于具体科学,这话原则上是对的。问题在于,认定《红楼梦》的芙蓉是水还是木,以审美角度还是科学角度还分析呢?我觉得,这种辨析应从文本出发,而不能凭个人的感觉。有人就觉得,黛玉的芙蓉是水芙蓉,能更好的体现黛玉的品格,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

      关于芙蓉的问题,我有专文论述(《由黛玉花签说开去》),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耗费这几十年的功夫,审美不同于具体科学。。。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先生能与我讨论。
    这树帖子里我还没看明白,你认为池上芙蓉或黛玉花笺芙蓉是水还是木?呵呵。我觉得这种辨析还是有必要的,将有助于对《红楼...........
  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原来兄的观点是和稀泥,呵呵(开个玩笑)。
  《红楼梦》中的芙蓉不会是模糊不清的,书中除特别的固定用法(如“芙蓉簟”)之外,荷花与芙蓉分得很清楚,芙蓉就是木芙蓉。比如,宝钗的冷香丸中有“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荷花与芙蓉再清楚不过,一为夏,一为秋。

    原来兄的观点是和稀泥,呵呵(开个玩笑)。
    《红楼梦》中的芙蓉不会是模糊不清的,书中除特别的固定用法(如“芙蓉簟”)之外,荷花与芙蓉分得很清楚,芙蓉就是木芙蓉。比如,宝钗的冷香丸中有“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荷花与芙蓉再清楚不过,一为夏,一为秋。
  我倒是不赞同学界再把这个问题争执下去,所以走了中间道路。文学审美有时候就是这样的,走极端会适得其反。

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争执,只是某些人没理解罢了。
  文字的辨析不是审美。

    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争执,只是某些人没理解罢了。
    文字的辨析不是审美。
  这样争执下去有意思吗?

      这样的“文章”拿出来显摆,确实没意思,哈哈
    所以请求版主把这个帖子全部删去。
  若非一是意气用事,请到版务处正式发帖,要求版主处理。

    “芙蓉”论文勘误系列 四
    由汉至隋的诗中芙蓉皆指荷花?
    陈平《红楼“芙蓉”辨》(《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一辑)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国引进和栽培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问世的《诗经》中, 便有“ 彼泽之破, 有蒲与荷” 的记载后来屈原的名篇《离骚》, 又为我们留下了“ 制董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的名句, 第一次为荷花取下了“ 芙蓉” 的别号。从此, 以“ 芙蓉” ...........
  于精深处见功夫。甚是佩服楼主博闻强识、由大入细的本事。读完之后,可谓不无收获,也颇有启发。
  另楼主对于“芙蓉”的辨析,我也想举一例稍作论证。王维在在其著名的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其中的“芙蓉花”,如果还有人认为是荷花的话,那就真的比本山大叔还要搞笑了。

    网络上,在抚琴居/红楼寻梦/与子同雠,维西先生著有名帖<67回繁简归属之辨:“妈”是母亲,“妈妈”不是母亲>。可惜,到了紧要关头,他却丧失战力,故此处成为他和他的论敌曲沐的合葬墓。
    第三十四回“妈[mā],妈[mā],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与第六十七回繁文版“今方入七月的[一]门果子,都是才红上来”一样,需要挑逗解悖。两者联袂闪击程前脂后红外学乱党。
    逻辑精神的要害,就是.....
  维西先生的帖子已经读过了,稍稍补充点材料。

      “芙蓉”论文勘误系列 四
      由汉至隋的诗中芙蓉皆指荷花?
      陈平《红楼“芙蓉”辨》(《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一辑)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国引进和栽培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问世的《诗经》中, 便有“ 彼泽之破, 有蒲与荷” 的记载后来屈原的名篇《离骚》, 又为我们留下了“ 制董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的...........
  曾有一篇文,专论此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潮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潮水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