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叶子能吹出高山流水的曲子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山流水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飞凤峡是大嶂山的背面,其分景虽不及卧龙谷的宏伟,却婉约内敛,茂密的森林遮住了阳光,显得十分幽静。

  初入飞凤峡,栏杆破破烂烂,倒的倒朽的朽,应该是很久没被人开发了。但这破铜烂铁挡不住秀丽的青山,挡不住飞流的瀑布,挡不住我对飞凤峡深深的迷恋。

  一只蜻蜓飞过来,友好地向我扑了扑翅膀。这只蜻蜓可真奇异,尾巴是淡紫色,翅膀旁却镶了一层黄色的圆圈。它慢慢飞走了,我的心也随着一起飞,飞到树林的深处。

  爸爸告诉我,飞凤峡水很冰凉,没做好心理准备,贸然下水会不适应的。我大胆地说:“放心吧,我肯定承受得住”。

  我大步走向水潭,初入水中,我真的被这冷水吓到了,双腿直打哆嗦。慢慢习惯了后,夏日的炎热完被散开,清爽遍布整个身体。

  水流从脚尖直滑到脚跟,轻轻的,像一根羽毛划过双脚。听瀑布唱歌,听鸟儿鸣啭,张开双臂,接受风的洗礼,何不是一种享受。

  飞风峡的水不深,刚过膝盖,水流不争也不缓。飞凤峡由许多个水潭组成,每个水潭之间都会有高有低,两个水潭距离较大,还会形成瀑布。

  山峡中两边树林的叶子上流动着露珠,就像一颗颗纯洁的珍珠。一阵风吹来,树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露珠也随着从叶子上滚动,落在石块上,发出清脆的音响声,如同在弹美妙的'钢琴曲。

  树林边有几簇野花,它们展开了娇艳的脸庞,似乎在欢迎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几只黄白相间的蝴蝶纷纷落在野花上,向我们炫耀它们婀娜多姿的身材。

  放眼望去,一片都是绿色。绿色的山,绿色的水,就像一幅朦胧和谐的山水画,是所有画家都难以描绘的神画。

  如果说卧龙谷是天真活泼又不失风度的青春少年,那么飞凤峡就是温文尔雅又落落大方的古典女子,弥漫着浓郁的芬芳。

  我爱飞凤峡,爱她的唯美,爱她的独特,爱她的迷人,爱她的如歌如画,爱她似仙境般的梦幻。

  孤寂人生,谁来倾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朋友

  朋友之间需要相知。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钟子期与俞伯牙共同分享彼此之间这份珍贵的友谊。这份友谊流传千古,这份友谊感动天地,这份友谊天长地久,我们向往,我信歆羡,我们妒嫉。但我们更要铭记的是朋友之间需要相知。如果两个朋友表面上要好,却不相知,那么这份友谊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如同是失去了根的鲜花,表面光彩夺目,却悄悄地走向消亡。因此,相遇相知才是友谊的真谛。

  朋友之间需要相互搀扶。天苍苍,地茫茫,佛家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茫茫人海中要有多少的缘分,你我才能相遇?这份情来之不易,如何才能珍惜。“管鲍之交”告诉我们答案。困境中,鲍叔牙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对管仲体贴入微;甘霖里,管仲“贫贱之交不可忘”对鲍叔牙万分感激。感人如管鲍,平凡如你我,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感人的友谊,感人的友谊需要相互搀扶,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彼此之间倘若没有相互搀扶,就没有相互的感动;没有相互的感动,就没有相互的感恩;没有相互的感恩,就不存在珍贵的友谊。因此,朋友之间需要相互搀扶。

  朋友之间需要懂得放手。风萧萧,琴瑟瑟。当记忆的湿染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是否还有人记得那夜,那笑,那落寞。他是苏轼,她是琴操;他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是西湖之畔的歌女;他是高官,她是贱民。冥冥中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们阻离,注定他们不能相濡以沫,那就做朋友吧。是朋友,就要懂得放手。朋友之间只有懂得放手,才可以避免彼此“空劳牵挂”。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淡淡的微笑,亦已足矣。因此,朋友之间需要懂得放手。

  正如悄然飘落的冬雪,“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夏日里悄悄盛开的荷花,又如随风轻舞的落叶。友谊时刻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相遇相知,相互搀扶,相互理解,红尘作伴,走过一生。

【高山流水作文】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颁奖词和优美词句


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大爱至朴 十三农民兄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王振耀: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唐山十三位农民(自发去灾区救灾的农民兄弟)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2.烛照深山 李桂林、陆建芬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3.死的光荣 武文斌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牺牲”在今天的语境中已经有些陌生,武文斌是一个英雄主义渐行渐远时代下真正的英雄。 任卫新:虽然他只是一名士官学员,还没有建立功勋,这片土地永远珍存着他的汗渍、体温和灵魂。 武文斌(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 男,26岁,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战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13万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忘死的表现,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感动…… 这个战士,就是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武文斌。 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5月13日,当部队接到急赴灾区的命令时,武文斌被告知后留,一向脾气温和的他急了眼,坚决要求上前线。 “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武文斌对战友们说。在他参与抗震救灾的32个日子里,他总是找活干、抢活干,干完份内的事,就去帮着其他班排干,别人拦也拦不住。他身上的迷彩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战友们说,他的心里装的全是灾区群众。 4.这就是爱 韩惠民 感动中国组委会

“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这是1937年陈独秀在潘玉良画上的题跋,也是给潘玉良的定位,说她的绘画是“合中西于一冶”的,将来会有更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了陈独秀的预言是对的,他的眼光是独到的。本文以潘玉良学艺经历为线索,通过三段陈独秀给潘玉良画作的题跋,讲述了陈独秀与潘玉良及其丈夫的交往,更重要地映证出了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

本文由《书与画》杂志授权刊发,原刊于《书与画》2018年第3期。

大概在一百年前的1917年,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陈独秀在其1915年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当时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掀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的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的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所以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像是一场启蒙运动,开启了当时民众的心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呼唤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一个富强的中国,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其影响百年不衰。

潘玉良1895年出生在扬州一个特别贫苦的家庭,从小也没受过多少正统的教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她创造了许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第一,比如说在1920年的9月份,她考取了上海美专,成为上海美专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生。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她是上海地区高等院校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之一,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在这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里男女生是不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我们称为“女禁”。从包括潘玉良在内的十三名女生开始,女性拥有了和男性平等的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权利。

1921年7月,潘玉良又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生的第一届海外本部生。这也是我们国内有组织的到国外去留学的第一批。在这之前很多人包括徐悲鸿、方君壁在内,都是由于受资助、家境殷实而到国外求学。而潘玉良是这第一批中的学生,并且是其中少有的学绘画的人。她在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后,她的作品入选了意大利国家级的展览会,成为荣获这个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1928年,她回国后担任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画系主任,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西画系的女性领导者。

在八年间,也就是从1920年女性才获得了和男性平等接受教育,到潘玉良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她在艺术上的成就,实现了担任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主任一职,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成就。当时在全国有三个西画中心,上海、杭州、南京。上海是老牌的西画教育的核心,上海美专在上海地区的西画教育里也是一个老大的角色。所以她可以在这里担任西画系的主任,这个分量可想而知。

所以说潘玉良开辟了中国女性绘画的崭新道路。她也证明了女子可以从事绘画,将绘画当作职业。女子同样也可以做到,并且做的很成功。在年的中国女性画家中,潘玉良的油画造诣是首屈一指的。同时她不光是创作油画,她在白描、彩墨、雕塑、版画等方面都很精到,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同时代的画家如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都只能从事绘画,而没有开展其他的艺术创作,从这点来说她也是让这些男性画家望尘莫及的。

陈独秀一生著作非常多,但是他为别人的题词很少,所以这三幅作品就显得更加珍贵。

《侧坐女人体》 潘玉良 速写 年代不详

因为潘玉良是1937年7月份离开了中国到法国去的,而陈独秀是1937年的8月23号才从南京的老虎桥监狱放出来,就是说潘玉良离开法国的时候,这个陈独秀还在监狱里面坐牢,所以从常规的来说,这件事情好像是不太可能的。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查阅历史文献的时候,在《中央日报》1937年的6月12号的第七版中,当时潘玉良做了一次展览,当时的记者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潘玉良画展巡礼》,这里面就记载了陈独秀为潘玉良做题跋这件事:

狱中埋头读书的陈独秀先生对她的白描速写特别赏识,称其为新白描体。

二.潘玉良和潘赞化的爱情传奇

陈独秀为什么愿意给潘玉良来题字?而且给了她这么高的赞赏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她的丈夫潘赞化。潘赞化是潘玉良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潘赞化也是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人物。用现在的话说,潘赞化就是潘玉良的艺术资助人,她所有1937年以前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潘赞化在后面出了很大的力。虽然我们在展览里可能看不到潘赞化,但实际上潘赞化作为一个隐身人是躲在身后在默默地支持。

潘赞化是安徽安庆潘家楼人,他是现代的知名人士和诗人。潘家也是一个世家,他的祖父是一个当时有名的一个学者,他的曾祖父叫潘黎阁,当时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潘赞化很早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讨袁运动、北伐战争等等。后来他又在南京实业部任职,从这个简单的简历当中我们能看出,他应该算是国民党中间的一个元老级的人物。但是他后来投身了教育事业,一直在学校里面担任工作。解放以后,老先生被举荐为安徽省文史馆的馆员。

在1903年,潘玉良八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了,后来辗转流落到芜湖。大约在1912年的时候,潘玉良偶遇潘赞化,产生了感情,二人在芜湖结为伉俪,到了1913年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的监督,就是当时芜湖海关的最高负责人。但是后来因为革命,他就辞职了。1913年带着潘玉良到上海定居。

在1920年9月,潘玉良考入了上海美专,作为插班生编入了第11届西洋画正科班学习,这是上海美专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批男女同校生。

有些文章说是陈独秀发现了潘玉良的绘画天分,因为1913年潘氏夫妇就生活在上海,但是潘赞化在上海的时间很少,所以潘玉良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开始画画,在她自己的描述当中,她说她自己从小就对色彩特别有感觉,特别喜欢画画。陈独秀发现了潘玉良的绘画天分,并介绍她去报考了上海美专。尽管我们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但是从时间以及陈独秀和潘赞化潘玉良的关系来推测,我们觉得也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潘玉良当时进入里昂中法大学时填写的一个表格

潘玉良当时入学时候的照片

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  安徽博物院藏

潘玉良的入学登记簿上使用的名字叫潘世秀,潘玉良这名字是后来的,她到了1921年的时候才开始用。她入学时写的保护人是潘赞化,另外一个保证人是他的老师洪野。

1921年8月,在潘赞化的支持下,潘玉良考入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收的第一届本部生。后来,潘玉良又先后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法国里昂的美专、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和意大利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潘玉良1928年回国后就出任了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主任,所以在当时有一名女性能够出任名校的西洋画主任,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即便是现在担任油画系的主任的女性也是非常少。

《上海画报》潘玉良介绍

在1928年的11月28号,潘玉良举办了第一次的个人画展。潘赞化为这个展览动用了他全部的社会资源,当时办画展要能够在这个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你必须要找一些当时有威望的人来提携。所以当时潘赞化就找到了这么几个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国民党的元老张继。另外一个叫易培基,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所长。柏文蔚是我们安徽人,曾当过安徽都督。我们看当时展览的一些报道和广告,根本看不到潘玉良展览这么几个字,看到的都是这四个人的名字,就是要靠着这些“大佬们”来吸引观众。

在1937年的7月,潘玉良离开了国内再次赴法。这次潘玉良与潘赞化的分别成了永别,一直到1977年潘玉良在法国去世40年间,潘玉良再也没有能回到国内。潘赞化1959年在安庆病逝,尽管两人相隔万里,但是他们是鸿雁传书,感情依然炙热。

从1948年潘玉良开始接济国内的家中生活,直到她去世将近30年。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直到1959年潘赞化去世以后,她都按时给家里面寄钱。其实潘玉良在法国生活也非常困难,她没有正当的职业,每个月没有固定的收入。甚至有时到菜市场捡那些人家扔的鸡爪来补充肉食品,捡那些烂菜叶子当菜吃。尽管如此,她每个月要给家里寄十美金,这十个美金就足够潘赞化一家七八口人的全部生活。这十个美金在当时相当于人民币60块钱。非常可惜的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信,而看不到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因为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每一封信,潘玉良都收好,最后放在一个小盒里面,她在上面写了一个小纸条,说这是我的东西,在我死后你们要把这些东西送给我的家人,上面写了个地址。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所有信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们家人全部烧掉了。

我们看到在每一幅信上潘赞化都称潘玉良为“玉妹”,这是一个很亲密的称呼。

彩墨画《侧卧女人》潘玉良 1960年作,安徽省博物馆藏

三. 陈独秀为潘玉良作品的题跋

潘赞化和陈独秀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又是彼此信赖的挚友,而且他们的友谊是全方位的。

潘赞化比陈独秀小五岁,他们俩应该是发小。早年他们两人都投身到了推翻满清政府的运动当中。在1901年的时候,陈独秀就因为反清宣传活动受通缉逃到了日本。1902年3月,陈独秀回国,到安庆后联合潘晋华、潘赞化、葛温仲等人,在安庆藏书楼发起演说会,鼓吹新思想。 安徽的整个革命运动就发端于陈独秀他们在安庆藏书楼的这次演说会,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好景不长。1902年9月,陈独秀与潘赞化被迫东渡日本。潘赞化就进入到了日本成城学校的陆军军事科,所以后来他参加过很多运动,还当过师长,是跟这个经历密不可分的。1903年4月,陈独秀、邹容、张继三人被遣送回国。陈独秀与潘赞化同返安庆,筹组安徽爱国会。5月17日,陈独秀等人在藏书楼举行爱国演说会。第二天即遭查封,陈独秀等被通缉。1907年春,陈独秀被迫又到日本东京,与章士钊、苏曼殊、邓以蛰在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文。1908年秋,回国。1907年7月,潘赞化再次出走日本,考入“东京国立农学院”畜产兽医科

1911年底,陈独秀受柏文蔚邀请,就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2年9月1日,潘赞化被柏文蔚任命为芜湖海关监督(正关道)。1913年初,柏文蔚下台,潘赞化和陈独秀相继离职,寓居上海。此后,陈独秀在上海闲居一年,直到1914年7月,接受章士钊邀请,东渡日本,协助编辑《甲寅》杂志 。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亦即《新青年》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任总书记。此后,他多次被捕入狱,生活处于半地下的状态。加之,陈独秀二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分别在1927和1928年就义。1930年,陈独秀妻子高君曼离开陈独秀去南京生活,1931年在南京逝世。潘陈之间的来往不如以前密切了。

在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第五次入狱,被关押到了国民党的上海市公安局,一个星期以后他被押解到南京。因为当时都知道陈独秀曾经是共产党的大官,国民党内部很重视。

1933年的4月14号,南京江宁地区的法院审理了案子,在庭辩现场,陈独秀把这个法官辩得是哑口无言。后来,他就被关进了老虎桥监狱。在被关的过程当中,陈独秀就把监狱变成了研究室,勤奋读书,潜心著述,所以陈独秀后来的大量文章都是在监狱里写成的。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在监狱里面条件很差,又没有什么参考书。他就完全靠自己的记忆力,靠他多年的积累写了很多书。由于陈独秀的名声太大,国民党当局要优待他,就给他单独安排了一个单间,本来是叫“三不准”,最后没有办法就变成“三允许”,允许探视、允许看书看报、允许写文章,所以在当时的监狱里他获得了好的优待。

这个时候,因为潘玉良在中央大学任教,她1935年辞职以后也一直与潘赞化在南京生活,工作。潘赞化和潘玉良就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陈独秀,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潘玉良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陈独秀,请陈独秀来给她指正。

所题作品的高度为四十五公分,题跋以蝇头小楷第一幅他写的就是:

“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玉良以为然乎。廿六年初夏独秀。”

他说潘玉良这些白描跟中国传统的是不一样的,加入了欧洲油画和雕塑的技法,所以他把其称为新白描。他还说潘玉良你认为怎么样。然后陈独秀还很郑重其事,因为他在监狱里没有印章,他就画了一个印章,叫“独秀”两个字,这个就更显示它的珍贵,而且陈独秀做这件事情是非常认真的,没有任何敷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二幅画也是同样,这上面提了什么呢?

油画《窗前女人体》潘玉良 1946年作,安徽省博物馆藏

“余识玉良女士20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

后面又画了一个印章,这个给了我们很多的信息。他首先说我认识潘玉良有20多年了,他这个题字是1937年写的,那么20余年是在1917年以前了,也就在1917年或者更早的时候他们俩就认识了,我每天都看到她在进步,没有哪一天能够能够停止的。潘玉良的油画已经到了纵横自如的程度了,所有东西都是笔墨在胸了,而不只是以运笔配色,只是以技术见长。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她的新白描体,我发现她还在往前走。所以这个就是陈独秀给她的评价。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三幅的题跋,也就现存在中国美术馆的这幅。同样也是非常小,比刚才那个还要小,只有32公分,上面密密麻麻写了那么多小字。

“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

所以这是1937年陈独秀给潘玉良的定位,首先她的绘画是“合中西于一冶”的,然后就是她的绘画以后会有更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了这个陈独秀的预言是对的,他的眼光是独到的。陈独秀这个“合中西于一冶”的评价是我们对潘玉良绘画艺术的最准确的总结。

在做潘玉良研究的十年当中,我经常为他们的品格所打动。在我眼里,陈独秀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和学者。当然,现在对陈独秀的评价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客观的东西。在大陆,谈鲁迅从来没人谈陈独秀。到了台湾,大家谈胡适不谈陈独秀。但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陈独秀其实是总司令,胡适鲁迅只是他的部下。

彩墨画《读书的女人》潘玉良 安徽省博物馆藏

同时潘玉良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 如果1984年她的4000多件作品都还没有回到国内,还在法国,很有可能这些作品就流失了。可能我们到现在还不了解潘玉良这个人,可能我们到现在还看不到她的这些作品,她还要成为一个失踪的人,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我觉得潘玉良和陈独秀在人生的遭遇上面是有某些相似之处。

前面也说到,潘玉良和陈独秀两个人气节都非常高。比如说潘玉良,她坚决不加入法国籍,她也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捐赠。陈独秀也是这样,在离世前,他跟夫人说一切要自立,不要接受别人的捐赠。所以我们用高山流水形容他们二人的友谊,恰似秦时期钟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觅得知音,延续了流传2000多年的一段佳话。

自画像潘玉良 石版 油墨

——————————————————————

链接:《书与画》2018年第03目录

(专题·中国女子书画会专题)

38 戴若伟 从《吹箫引凤图》看明人的崇古之风

41 李永强 钱选《花鸟图》中的题款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山流水笛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