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看娱乐至死这本书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欣小萌×全明星〗光年之外(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希望你们依旧能保持思考)

前言:作者本人是高三学生,因身旁同学都忙着学习,没多少人有空和我进行思想交流,故从网上分享思考成果,希望可以和同好者交流,得到批判与建议。因为阅历的限制,文章可能出现偏激观点,望察觉到的读者可提出建议。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的观点逻辑主要是:

①.在印刷术为主体的时代中,信息的传播范围小,人们会严肃的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信息对于人生活的影响。

②.随着摄影术和电报的发明,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更多的没有实际用途的信息传入人耳,信息的价值开始取决于信息的珍惜程度。

③.电视的发明将摄影和电报结合了起来,进一步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将信息的表现形式从文字转换到图像,观众以往的重视文字中的逻辑的理性思维逐渐转变为重视感官刺激的感性逻辑。之后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电视台往往选择加大刺激的力度、频率,同时又尽可能的避免负面情绪的传递和深入的思考,因为那会降低观众的观看体验。至此,传播业形成了“娱乐化”大环境。

④.“娱乐化”的电视业虽然抛弃了思考,但确实收获的了大量的观众,这使得电视这一传播渠道被世俗势力重视:如政治、经济、宗教团体。这些团体在融入到电视的传播体系中时,不可免地对这做出自身的改变——通过更加娱乐的方式吸引观众。这样就在利益的驱使下完成了社会大环境的“娱乐化”。

以下为个人的一些认识:

Ⅰ.信息的传播分为发出和接收两个大的过程,作者在文中所论述的,多是发出端的、社会大环境下的娱乐化,是电视传媒的固有特点。比如:

①.电视传播的信息具有片段性,这致使电视节目很难包含那种连续多次节目的知识框架,因为这会让没看过之前节目的人疑惑,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视节目的深度;

②.电视传播信息不会给受众留下充足思考时间,一方面是电视播放没法暂停,停下思考就会错过;另一方面即使主持人有意留出思考时间,他也无法与观众交流进而确定留的时间是否足够,这就导致了思考的缺少,又制约 了电视节目的深度;

③.电视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只是信息的主体而不包含语境,就好比它会告诉你美国国会山被冲了这一事件但不会深入分析这一事件后挤压的社会矛盾,因为那样的分析是枯燥的,不利于吸引观众,这又制约了电视节目的深度 。

Ⅱ.在讨论完发出端后,讨论接收端前,我想讨论下电脑传媒——电视传媒的发展版:与电视传媒相比,电脑和手机等媒介的自由度更高,能造成的"娱乐化"的影响的上限和下限都更加极端:上限更高是因为电脑手机能媒介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原来电视一次就看一个节目,现在手机电脑一个网页能有好多节目的预览,这就让受众有了更多的沉迷于信息的机会;下限更低是因为它为观众提供了自由选择、反复观看、深入思考乃至评论交流的机会。

(这里多提一嘴,现在人们多将娱乐至死的帽子扣短视频上,确实有点冤枉它了。因为追求娱乐是所有视频的通病,只是短视频因为可以更快的变换视觉刺激而在这方面更突出而已。切莫为了摆脱娱乐至死而专门舍弃短视频、追求长视频。因为根本矛盾不在长短,而在于内容内核和接收者的态度)

Ⅲ.那么由(Ⅱ)就可以引出接收端的做法,也就是方法论了:要利用好电脑手机传媒给予的机会,有意识的更换视频、重复观看、认真思考。

Ⅳ.但正如(Ⅱ)中所论述的,电脑时代和电视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Ⅰ)中的波兹曼由电视所下的对娱乐化的定义就不再完全适用了:电脑传媒在推动娱乐化发展的同时,埋下了娱乐化倒台了祸根——它给了受众思考的可能。所以,在电脑传媒时代,在娱乐化可以被个人行为有效抵制的时代,比起注重传播端的娱乐化,注重接收端的娱乐化有更大意义。

Ⅴ.从接收端讲,从(Ⅱ)中引出的"深入思考"的方法论讲。"娱乐化"的其实可以用于定义所有不经思考而接受的信息而不仅仅是视频信息了:

①倘若没有个人的思考,再严肃的内容、再正式的书文,也不过是用来怡情的工具而已。比如说B站历史科普类Up的节目,本身是有干货的,但如果主观上只是听着玩玩,只是想听Up的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就仍只是娱乐而已,如果受众以接收的视频的内容的严肃性来告诉自己这不是追求娱乐化的话,确实是自欺欺人了。在这个意义上,个人要重视自己的思考。

②虽然电脑相对电视有了提升,但网络传媒的篇幅的限制不可避免导致了其内容的肤浅(相对书籍):毕竟你不能指望一两个小时的视频能尽善尽美的涉及到一本上千页的书籍的所有有价值的内容。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深度浅的特点,使其更适合成为吸引人了解事物的引子,而非深入了解某事的渠道。从网络上看到的一件感兴趣的事物,不应只满足于看到的视频以及一些其他人的分析,最好能买了书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之前的《长津湖》,激起了一波人们回忆朝鲜战争的热潮,连共青团都发文称赞。但这份由电影激发的纪念先烈的热情并没有转入到有关朝鲜战争的史书中,终于只是随着《长津湖》的声浪的消失而消逝了。又好比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一次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围随处可见、可闻继承主席意志的口号,但鲜有人去了解历史、了解毛泽东思想。因为缺少深入的探索,严肃的纪念激起的只是口号,只是热情,而背后的思想却被淡化。当热情消逝,暮然回首,这场纪念不过是场娱乐罢了。除了带来了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外,没有其他。

③虽说为了消除娱乐化的影响,对事物的了解要落实到书籍中,但要注意,读书也易受到娱乐化的干扰:倘若读书只是读了,没标记没思考,那也就是一场娱乐而已。所以,不要以为端起了严肃的历史书便能脱离娱乐化的漩涡,读不懂,读不进去,没有个人思考,那仍然没用。(对于作者本人而言,这种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纯叙事性的传记中:读过一遍,我就只留下了对于一些行为的印象,根本无法概括出有用的经验、思辨。为了应对这种无效阅读,我最后选择了那种夹叙夹议类型的传记,也正是从这我学到了,比起了解伟人做过什么,我更希望知道的是我能从他行为中收货什么。因为阅历有限,我无法从其行为中概括提取这种经验,所以选择了作者亲自点出了这种经验的传记。这里推荐《为什么是毛泽东》这本书,既有毛泽东很详细的成长经历,又有写作人自己的分析)

Ⅵ.这篇文章,是我结概括然后又批判延伸《娱乐至死》中的思想的产物,可以算是我对于自己推导出的方法论的一次应用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从书中懂得了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