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插曲大草原蒙语被禁了吗?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27日专电(记者于嘉、勿日汗)丙申年成吉思汗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主祭日活动,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隆重举行。

查干苏鲁克,蒙古语意为洁白的畜群。查干苏鲁克大典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至二十四举行,其中三月二十一为主祭日,是内蒙古草原一年一度规模最大、最隆重的成吉思汗祭祀活动。

蒙元史专家那楚格介绍说,这项祭祀活动以祭天、祭祖先、祭英雄的仪式为主,保留了13世纪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特点,意在祈求人畜兴旺、大地平安。

27日一大早,祭拜和参观的人群不断涌入成吉思汗陵,踏上99级石阶,来到三座“一字”排开的蒙古包式陵宫前。不少蒙古族人身着盛装,带着砖茶、哈达和奶酒等祭品,表情庄重、严肃。

9时许,公祭仪式正式开始。81名达尔扈特蒙古族人高声咏诵颂词《伊金桑》和《苏勒德桑》。随后,祭祀人员分别用蒙古语和汉语恭读祭文。

参加祭祀的人们手捧哈达、砖茶、羊背子等祭品,缓缓步入陵宫大殿,跪拜在供桌前。这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和不曾熄灭的圣灯。献上祭品时,祭祀主持人唱响祝告词。

完成陵宫大殿内的仪式后,人们又来到大殿外的分祭祀场参加洒奶祭、敖包祭等仪式。只见陵宫不远处装满鲜奶的紫檀圣奶桶四周人头攒动,人们有序索取桶中的鲜奶,并将其洒向空中,领受长生天的祝福。另外,前来祭祀的人们用额头碰触被当做神马化身的白马,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神马——溜圆白骏的敬意。

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成吉思汗祭祀种类多,内容丰富,除每日、每月的例行祭祀外,还有数十次专项祭祀。其中,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夏季淖尔大典、秋季斯尔格大典和冬季达斯玛大典并称为“四时大典”,仪式较为隆重。

  孕育中华文明的长江与黄河从此处发源,巍峨高大的唐古拉山耸立,一望无际的羌塘草原在此处延伸,这里就是有西藏“北大门”之称的安多县。传说中,成吉思汗的大军欲取道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却被唐古拉山挡住去路。恶劣的气候和高寒缺氧,致使大批人马死亡。横扫千军万马的成吉思汗在此寸步难行,只能望山兴叹,败退而归。所以,唐古拉在蒙语中的意思为“雄鹰难以飞越”。

  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唐古拉山非等闲,岭上积雪不知年。峰峦入云里风紧,飞鸟欲越翅难展。千百年来,这里人烟稀少,老百姓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这里,见到一位名叫“班长”的耄耋老人,这是一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由于上学时做过班长,从此这个名字便伴随了他一生。老人依稀记得,小时候每年都有很多人尝试翻过唐古拉,可大部分人最终都长眠雪山。孩提时代,他甚至从未想过走出大山。但从2006年7月1日那一天起,一切都变了……那天,一声汽笛从草原划过,坐在车上的班长难以置信地感受着这一切。在此之前,他从未见过火车,曾以种种设想去推测火车的神奇。还记得小时候坐着解放卡车去拉萨的美好回忆,那时他们马不停蹄地走了5天5夜。而在宽敞舒适的车厢里,只用5个多小时便到了拉萨,眼前的一切就如做梦一般。老人说,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火车不要停息,他想走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如今,10年过去了,老人对那趟火车之旅印记依旧历历在目。而他所在的安多县城,这个平均海拔4800多米的地方,正不断刷新着世人的认知。2006年前,整个县城人流稀少。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入藏旅游的人数呈井喷式增长,作为进藏第一站的安多县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

  说起这些,安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国林如数家珍:“安多县被全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县’,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537.21元。”县城的路宽了、街净了、楼高了、电有了、夜明了、网通了,这座县城在唐古拉山脚下日新月异。

  青藏铁路的通车也解决了一大批牧民的就业问题,这里共有1248人守护着208公里铁路。每当列车驶过,总能看到他们笔直站立敬礼的身影,这一幕让所有经历者满怀感动。随着交通的便利,老百姓的思维观念也在迅速转变。以前当地小孩长大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放牧。而今,几乎所有牧民都会将子女送入校园,很多孩子还进入了内地西藏班。生活条件好了,在老百姓世世代代生存的这片土地上,自然环境保护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为保护草场,当地政府为牧民发放草原生态补助,实现了“草场得保护、牧民得增收”的双赢目标。后来,很多牧民还积极申请人工种草项目,有的乡镇牧户已养成了房前屋后种草习惯。短短10年,一个“生命禁区”般的地方获得了新生。我们可能无法想像当年成吉思汗在此的无奈,但今天那呼啸而过的钢铁长龙似乎告诉我们,这个高原之城正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之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电视剧插曲大草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