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会成为首都?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要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每逢春日,手植新绿,是不变的约定。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连续第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总书记在义务植树现场强调了什么?植树10年,沉淀了哪些思考,传递了什么信号?《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联播视频丨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植树点怎么选?来自造林规划

  3月3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

  这是十年来总书记第三次在大兴区植树,前两次分别是2016年西红门镇、2020年旧宫镇。

△当天的植树点位于大兴新城城市休闲公园。(总台央视记者刘岳、陆博第拍摄)

  2015年,在植树前夕审看活动方案时,习近平对方案调整作出明确指示,其中有一条是,“植树点要在造林规划中选,选群众植树的地方,不单独安排。”

  近年来,总书记去的植树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规划改造用于绿化建设。

△公园内的柳树刚刚抽出新叶。(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比如,2015年朝阳区孙河乡植树点,就是由一座农贸市场改造为绿地。2019年通州区永顺镇植树点,是把原有的化工厂拆迁腾退后用于绿化建设。今年的植树点,则是由水库滩涂地规划为城市公园。

  植树点的“身份”之变,折射了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之变。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狼垡地区改造前后对比图。(总台央视记者贾林提供)

  寄语“小树苗”:不能忽视“劳”的作用

  少年儿童,是祖国绿化事业的接续力量。十年来,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缺席外,少先队员每年都会和习近平一起植绿。

  总书记曾经专门嘱咐,植树时,“小学生不要全市选拔,就近组织几个班参加,一个孩子都不落下。孩子们天性活泼,边植树边玩耍也没关系,主要是培养热爱劳动、美化环境的意识。”

△当天的义务植树现场。(总台央视记者张宇、赵鹏拍摄)

  面对祖国的“小树苗”,习近平每一次都殷切寄语。2013年,他对孩子们说,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

  △这是来自大兴区第二小学的少先队员杨天晴(女)和王慕涵(男)。(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去年在植树现场,总书记说,勤劳是人的基本素质,勉励孩子们“既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又要做到身体强、意志强”。

  今年,他再次叮嘱少先队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点一滴做起。

△少先队员们挥锹铲土。(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每一年植树现场的叮嘱,都饱含深意: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才有望成为栋梁之才。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造林绿化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为什么要久久为功?“奇迹”与“欠账”并存

  《时政新闻眼》了解到,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超175亿立方米,这两个指标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中国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这份卓著的绿色成绩单,成于实干。在今年的植树现场,总书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这是总书记当天种下的油松。(总台央视记者石丞拍摄)

  乐见生态成绩,也不能忽视生态欠账。

  总书记多次在植树现场直指存在的问题:“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我国生态欠账依然很大,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一个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

  在今年的植树现场,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也要看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植树现场的铁锹。(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在2015年的植树现场,习近平说,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今年的植树现场,他强调,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历史性时刻”“关键时期”,从这样的表述中,人们不难读懂任务之紧迫。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重瓣榆叶梅。(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实现“双碳”目标:森林是一个“碳库”

  2020年9月,习近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去年的植树现场,总书记强调要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连翘。(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就像银行存储现金一样,森林可以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存储二氧化碳。目前,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92亿吨。

  在今年的植树现场,习近平说,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认知不断刷新,道路越走越宽。

△白皮松。(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森林和草原将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发挥重要作用。今年1月24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这次植树现场,他再次强调,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也正是在这次植树活动中,习近平提出“林草兴则生态兴”。

△玉兰。(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再谈“塞罕坝精神”: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

  2021年8月,习近平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面对百万亩人工苍翠林海,他称赞林场职工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时隔半年多,在今年的义务植树现场,总书记再谈塞罕坝精神。他强调,要弘扬塞罕坝精神,继续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宣传教育,科学、节俭、务实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塞罕坝林场。(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在今年的植树现场,总书记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0年挥锹植树,为首都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绿色,唤起了为祖国山河披绿装的行动,也把绿色的种子播进心田,迎着春天生长。

△时政微纪录丨十年——植树这件事习近平始终亲力亲为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记者丨李铮 杨新禹 赵化

说起,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咱们的。说起首都北京,相信大家有很疑问的是为何选择是北京作为呢?800多年的时间里,在以北京作为都城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暴露出哪些不足的情况呢?那么今天小编就专门来跟大家聊一聊咱们中国的首都北京。

说起北京作为首都有哪些不足之处,答案就是肯定有的:

1、地理位置。首先做为首都,地理位置不够居中,过于的偏向了东北方向。毕竟北京能够稳坐首都大位,主要是因为经济带受到了运河的影响东移,以及北方的民族和王朝崛起这两大合力的结果。随着明清等朝代的北方版图的逐渐辽阔,这个时期的北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觉得那样的偏北。即便是如此,就算在没有发达通信化的古代,西域或是青藏高原等领土的信息传达到北京也是非常耗时的。

2、战略要地。北京地处于中央黄朝与北方势力对抗最平凡的一线。虽然说有太行山、阴山、燕山等作为天然屏障,防御条件还是很优越的,但是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在这些狭长的山脉中有着很多关隘,其中居庸关、古北口、紫荆关等,与北京休戚相关。一旦这几个地方失守了,那么北方铁骑就可以在华北平原上纵横捭阖。

尽管在北京不沦陷的情况下,塞外的政权通常在华北也是无法立足的。但是打不死你,也能吓死你,北方那些草原汉子们就绕着皇城跑马,目的就是为了让皇城中的皇帝提心吊胆的。在金朝与蒙古的战争中,蒙古大军屡屡围攻中都,在心脏实在是难以承受的恐惧下,皇帝最终是将都城迁到了汴梁,第二年中都便失守了。而在明朝时期,兵临皇城下的惊险刺激更是多,这里就不多说了。可见“天子守国门”的代价还是非常大的,同理将首都设置在国防重要的方向,效果也是一样的。

3、环境问题。北京与长安、洛阳一样,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恶化的问题。而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是长安与洛阳跌落神坛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的开发造成气候变化,随即便带来了生态问题。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对于生态的破坏是在所难免的。今人常诟病工业污染带给帝都的”雾霾”,而古人则”尘迷”于京师的扬沙天气中。

元朝人对于这种事情也是见怪不怪了,到了明朝,沙尘暴更是有增无减。从洪熙元年到嘉靖二十三年这120年中,关于沙尘暴入侵北京的事件可查阅到的就有63次;嘉靖二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100年的时间里,沙尘暴已经多大100多次。即便是到了如今的21世纪,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虽说已经拥有了三北防护林等一些配套工程,但作为都城的背景,生态建设的任务依旧是不轻松的。

尽管北京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在可遇见的未来,北京作为都城的地位仍然是岿然不动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疏解非首都功能势在必得。雄安新区等京津冀城市群新成员,将会在首都北京的带动下拔地而起。不经不论是四个皇朝的,还是共和国70载的实践,都足以证明北京这座城市能够应对各种时代性的变革,承担起东方古国首都的这项重任。

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产线。

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在北京经开区。

学生在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博物馆。

新京报讯(记者 吴婷婷) 公司项目研发进度因资金配套出现推迟,导致产品无法如期交付。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刚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北京经开区负责和企业对接的“服务管家”求助。没想到,一份报告打上去,公司很快拿到了近2亿元的担保贷款。这件事虽已过去4年,但每每提及,田刚印内心仍十分感慨。

过去五年,北京经开区勇当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用首都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20%的工业增加值,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地区GDP增长近1200亿元,达到2666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近1倍,从2842.5亿元一路突破到5597.9亿元,锻造了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党代会报告指出,北京要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擦亮“北京智造”品牌等。未来五年,北京经开区将持续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推动升级版经开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硬核”政策激发企业活力

今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在这次举世瞩目的任务背后,有着来自北京经开区的企业贡献的科技力量: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有人直升机改型无人直升机系统承担着发射中的景象观测、搜索等工作。

时光回溯到10年前,中航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刚印和他的研发团队刚来到北京经开区。田刚印回忆,当时他手握一项重要技术,希望在北京经开区成功实现成果转化,“那时的经开区,给我第一印象是马路宽敞、道路畅通、现代化建筑林立。虽然公司当时规模远不如现在,但创业之初,我就认定要选择能够承载大企业发展的地方扎根,最终我们落户在北京经开区。”

10年过去,北京经开区早已今非昔比,公司周边的高科技“小伙伴”越聚越多:火箭一条街的名气早已“冲”出北京,一大批自动驾驶车辆开启上路试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在这里“竞相绽放”……田刚印说,这样的行业集聚优势、区位优势就是企业发展的沃土,“例如像我们公司的研发项目,绝不止几台电脑、几个人就能完成,而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北京经开区不仅有环境和区位优势,更有十分完备的上下游生态链。”

田刚印认为,如果把近年来的发展比作一次考试,那么北京经开区的这份答卷一定是高分,包括他们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在这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源于经开区全方位“硬核”政策的扶持。

例如,近年来,经开区为区内720家重点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管家,形成由工委、管委领导带头服务,各部门、11家亦企服务港全面参与的“服务包”工作机制。工委、管委领导亲自带队,主动上门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促发展,各级服务管家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原则,每月定期联系服务企业,归纳整理企业诉求以及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形成《企业常见问答一览表》,及时帮助企业解答问题、对接资源、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解决企业诉求。同时,动态收集整理市区惠企政策,形成《企业服务包政策汇编》,便于企业及时掌握申报相关惠企政策。

中航智公司也曾受惠于此项服务。2018年,田刚印通过北京经开区“管家式”服务,申请到了近2亿元的担保贷款,解了公司发展燃眉之急。田刚印告诉记者,“服务管家”对公司项目非常熟悉,且会一直跟进项目的进展,随时为企业提供必要帮助,并为企业“托底”,让企业十分安心。

和中航智公司一样,经开区很多企业在多年发展中,均不止一次地享受过优惠政策。近年来,经开区聚焦经济增长、产业促进、人才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等40余项惠企政策,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关键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业协同、招引优秀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北京经开区不断优化政策兑现服务,在全市率先形成“线上一网申报,线下一口受理”的政策集中兑现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通过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累计拨付资金约70亿元,惠及企业约1600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打造全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

北京经开区筑巢引凤,一个崭新的“朋友圈”正持续扩大。成立于1994年的SMC(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这个“朋友圈”里的“老朋友”,公司总经理马清海更见证着北京经开区20多年来的发展。谈起为何扎根于此,他说:“经开区的政策和服务没得说,哪一项都服务到企业心坎里了。”

SMC的百余家供应商遍布全国各地。年初,全国多地疫情出现反弹,给公司带来极大冲击。为应对疫情,SMC加大备货量,以减少对京外供货的需求。但新问题出现了:备货量多了,仓库却放不下。去哪儿找更大的仓库呢?正值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走访各家企业,马清海把难题提了出来。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三天,经开区就找到了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库房。“虽然疫情形势严峻,但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预计同比增加10%。在疫情中迎来逆势发展,这是北京经开区政府给我的底气。”马海清说。

据了解,2020年疫情以来,北京经开区先后出台“控疫情稳增长10条”“稳促12条”等一系列措施助力企业发展。如今年5月,北京经开区通过走访调研,围绕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制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这给企业带来哪些实惠?马清海算了一笔账,根据《措施》,SMC新租用的库房,其中一半可享补贴,以最高1元/平方米/天的标准,一天能省2000元,两个月下来就是十多万。防疫方面,按照公司5月社保缴纳人数,每位员工都可享受到300元一次性的生产防疫物资补助。

“为了提升兑现效率,防疫物资补贴、物流补贴等政策还可以通过‘免申即享’方式直达企业。”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政策还可与经开区现行的普惠政策、专项扶持政策、入区协议叠加享受。针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也将开设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专人指导、综合服务、并联审批、同步出证。

“从六天拿到证照到一天全部办结,从跑多次到跑一次,太便利了。”最近,北京格林摩尔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亦庄分公司负责人在办理完营业执照的同时,也拿到了餐饮行业综合许可证。这是北京经开区试点开展“证照联办”和“一业一证”叠加合并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北京推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改革措施后,北京经开区主动担当起营商环境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出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提升工作方案》,形成112条优化提升和改革创新举措。截至目前,“一业一证”+“证照联办”、“一证多址”、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政策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已落地并形成有效案例和场景应用。

政策创新极大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和项目高速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调度、并联审批政策的落地,实现了区内某生产线从报建到投产仅用58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成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最彻底、集中度最高的区域;通过绘制政务地图、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全程网办率达92%……

建平台、创模式、筑暖巢、强支撑、优服务,北京经开区通过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创造了一个个“亦庄速度”“亦庄温度”。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3-5年试点,建成与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汇聚全球资源要素,培育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发布“人才十条”让企业员工安心

多年来,北京经开区不仅针对企业连续推出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也为在这里落户扎根的员工提供了配套服务保障。

2020年8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即“人才十条”正式发布。从“奖励、扶持、培养、服务、保障、荣誉”六个方面,围绕“奖、扶、培、服、住、医、教、户、行、誉”人才创新创业十大要素,打造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办法提出,每年将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发展。

除此之外,为完善生活服务保障措施,将重点关注夯实人才住房专项保障和提升人才生活服务品质,从“住房、医疗、教育、落户、出行”五要素出发,根据人才分类打造分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以提升经开区的整体生活环境。

在北京经开区,田刚印和马清海都有一个明显感受,就是大医院更多了。据统计,随着同仁医院主体南移,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床位可达到1400张。此外,北京经开区首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可竣工交付。

根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北京经开区将构建新型卫生健康一体化连续服务体系,创新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环境,构建健康生产、健康生活、健康生态融合的“主动健康生活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三级医院将由5家提质扩容至8家。届时,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医疗服务机构,将极大提升北京经开区基本医疗供给与就医品质。

与此同时,北京经开区的教育发展也在提速。今年初,北京经开区社会事业局与西城区教育委员会签订合作办学备忘录,引入北京小学和北京八中优质教育资源,共建1所公办全日制小学及1所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近年来,北京经开区已引入北京二中、十一学校、人大附中、建华学校等名校资源,教学质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放眼望去,在北京经开区,越来越多企业员工选择将家从外区搬到这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里读小学、上中学,从这里迈向全国乃至全球各大高等学府。

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日益提升

闲暇时分,和亲友沿着波光粼粼的河道漫步,感受绿色生态之美。在这里,凉水河经开区段穿城而过,曾经的“臭水河”经过持续治理已还清为生态河。2020年,凉水河经开区段作为华北地区代表,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之一。

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发布高精尖产业人才新政的同时,北京经开区的区域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

漫步在凉水河示范河段,智能座椅、智慧灯杆、太阳能景亭、智能生态卫生间、自动花粉监测设备、智能安防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总能引得行人频频驻足。如今,凉水河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必到之地。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条上榜全国河湖排行榜的“优等生”,北京经开区还有跻身市级湿地公园之列的亦庄新城“生态名片”——南海子公园,以及在北京市冬奥城市景观打卡活动中圈粉量稳居首位的经开区博大公园。

每年春天,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100余只野生天鹅同时停留南海子公园湖面,成为北京众多观鸟爱好者和市民争相拍照打卡的网红圣地,也被称为北京的“天鹅湖”。

2019年,经开区作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两年时间试点阶段的探索与尝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六大示范模式,十大经典案例。其中,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核心产业绿色升级带动全产业链减废提质等案例,入选为生态环境部首批优秀试点案例。今年4月,凭借着试点期间建立的一系列“无废模式”,北京经开区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国家级经开区。

按照计划,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将在区域内全面铺开,并梳理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亦庄经验”。

近日,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宣布,将在全市启动“科技馆之城”建设,预计到2025年,实现打造百余个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示范项目、推动千余个场馆基地做优科技教育体验、动员十万余名科技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普服务的“百千万”目标。然而在经开区,“科技馆之城”已然成为现实。

在北京经开区,有全国首家向公众开放的工业级无人直升机主题展馆、全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应用测试基地……2021年,经开区首批整合50家企业、区内博物馆和文旅资源,开展“科技馆之城”建设,工厂、实验室变身展厅,一线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化身讲解员,将高新企业的尖端技术转化为丰富的科普体验。今年,经开区正计划完成第二批50个主题展馆的建设工作,包含数字化体验、健康生活体验、绘画艺术体验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科技馆。预计今年年底,北京经开区“科技馆之城”的展馆数量将扩容至100个。

“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书香亦城、亦庄学院、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也在不断擦亮区域创新文化“金名片”。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在继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持续打造碧水蓝天、宜业宜居的亦庄新城,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亦庄力量。

新京报:落户北京经开区十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田刚印:近些年,北京经开区与时代同步成长,与国家经济发展完全合拍。如今的经开区不仅制造业企业多,大量高科技企业也来此落户。刚来时,我们的目标只是想把技术成功转化成产品,没想到现在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一梯队的无人直升机企业。

新京报:企业发展中,政府给予了哪些支持?相比落地时,现在的营商环境有变化吗?

田刚印:当企业遭遇困境,北京经开区为我们提供贷款担保,雪中送炭;当企业奋力奔跑,他们也会从旁加油呐喊。公司有今天的成绩,与经开区多年来陆续出台的多项利好政策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经开区的营商环境越变越好,曾经的政策配套多面向生产型企业,现在针对研发、创新的企业,也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

新京报: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领跑者”,北京经开区搭建了诸多产业生态体系。作为其中一员,中航智公司对未来发展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田刚印:敢为人先,才能逐梦征程。我觉得经开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为人先。例如,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就落地经开区,随后,这里又启动打造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作为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企业,这给了我们发展的信心。目前,我们正在研发一款飞行器,一款可以说会颠覆未来交通方式的无人机,也被称为“下一代倾转旋翼无人机”,预计今年底前完成样机,2023年完成载货试飞,2025年左右完成载人试飞。我很期待这款无人机冲向蓝天的瞬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是怎么成为首都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