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什么书?

1、《小兵张嘎》的作者是(A)

A.徐光耀 B.冰心 C.杨红樱 D.曹文轩

2、《小兵张嘎》这部作品发表于(B)

3、《小兵张嘎》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D)

A.解放时期 B.改革开放时期 C.国共内战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小兵张嘎》描述的故事发生在(C)

A.沙家浜 B.洪泽湖 C.白洋淀 D.鄱阳湖

5、《小兵张嘎》中张嘎与谁相依为命(B)

A.爷爷 B.奶奶 C.哥哥 D.妈妈

6、《小兵张嘎》中张嘎和哪两个好朋友结成了儿童团,与日本人斗智斗勇。(A)

A.胖墩和乐乐 B.胖墩和欢欢

C.乐乐和欢欢 D.胖墩和长生

7、《小兵张嘎》中住在张嘎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是(A)

A.老钟叔 B.王连长 C.张连长 D.老刘叔

8、《小兵张嘎》中为掩护侦察连长钟亮被残暴的敌人杀死的是(D)

A.爷爷 B.胖墩 C.乐乐 D.奶奶

9、当部队攻打岗楼时,嘎子设法在里面放什么,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C)

A.水 B.炸药 C.火 D.蛇

10、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谁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B)A.奶奶 B.区队长 C.老钟叔 D.罗队长

11、战斗结束后,嘎子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C)

A.乐乐 B.小花 C.胖墩 D.长生

12、嘎子误把谁当汉奸,闹出了许多笑话。(A)

A.罗金宝 B.队长 C.老钟叔 D.刘排长

13、嘎子与谁打架,犯了错误,罗队长要关他禁闭。(B)

A.欢欢 B.胖墩 C.日本人孩子 D.小花

14、嘎子最后成了一名(A)

A.小侦察兵 B.八路军 C.解放军 D.游击队员

15、人小鬼大的张嘎缴了胖翻译的“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将枪藏到了(C)

A.厨房里 B.烟囱里 C.老鸹窝里。 D.山洞里

用EGO书页整个活,一张振翅秒杀菲利普。 前一幕给菲利普让好易损buff,马库库上好观测评估的强壮buff和回费。然后这回合所有人用出乐队卡,马库库一个振翅直接带走菲利普。 理论上最多打六下,输出能到200+,不过菲利普你也太脆了吧! 汤玛丽?汤玛丽还没菲利普能挨打呢,光上buff就打掉了半条命。 电脑配置确实不行,加上玩时间长了也会掉帧,勉强能达到效果,打这个也就图一乐。这么有趣的迫害视频当然要分享出来了。

用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来说,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

江西人宋应星,出生在这个无关紧要的年份。

他出生之时,家、国双衰——比国家衰落得更快的是他的家族。从三代俱封尚书的高光家族,到暗淡无光的普通家族,只用了三四十年。

据说,宋应星少年天才,过目不忘。但这个本事对于他个人命运、家族命运的扭转,毫无益处。

他一生最大的光荣,就是和哥哥宋应昇在江西乡试中,双双考中举人。

此后,他五次进京考进士,每次都当了炮灰。

没办法,纵有凌云志,他一辈子也只能苟且在县城教谕这样无权无钱的职位上。

但他始终心有不甘,时常没日没夜、吭哧吭哧地写书。

大概50岁的时候,他的书杀青了。这时,他告诉世人:

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膺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翻译过来就是,贫穷限制了我,我没有钱购买参考资料,也没有条件邀集同人集思广议,只能写成这个样子了,能不伤心吗?

还好,他有个好朋友涂伯聚,帮他把书印刷出版了。

很多很多年以后,历史学家说起1637年,总会强调这是一个奇特的年份。这一年,东西方分别出版了一本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书。

一本是欧洲近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的《方法论》,另一本,正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令人嗟叹的是,这两本伟大之书的命运截然不同。前者树立起理性主义的大旗,借助科学实践掀起产业革命,科技文明的曙光照亮西方。

而后者,却开启了一段过山车般的奇幻传播旅程。

▲宋应星,一个奇人写了一本奇书。图源/图虫创意

宋应星是个奇人。在《天工开物》问世大约300年后,地质学家丁文江如此评价他:

士大夫之心理,内容干燥荒芜,等于不毛之沙漠,宋氏独自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这几乎是把宋应星捧上天了。

《天工开物》到底是本什么书,会让宋应星赢得“有明一代,一人而已”的极高赞誉?

简单说,这本书总结了大量农业、工业中所需要的培育、生产知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普体系,并有意识使用数据记载,使整本书更加实用。

西方人称这本书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本书初版时,在国内的销量并不好。没几年,大明亡了。清初,有个叫杨素卿的福建书商发现了这本书,并把他包装成了畅销书。

当时很多人因此知道并读到《天工开物》。

宋应星撰述此书,目的是通过实学,来达到富国强民。他的骨子里还是有为时代把脉,并开出药方的想法。

晚明的思想、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势头,实际上并不落后于西欧。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产生,一些思想家呼吁人性解放,另一些人倡导实用主义,摆脱既往的道德话语束缚,不再将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

他们通过田野考察、收集整理、记录数据、归纳分类等方法,写出了一批科技著作。比如,地理学有徐霞客的《游记》,药物学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水利工程有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农学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等。

大家公认,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这股实学潮流的集大成之作。

如果没有清军入主中原,并在康雍乾时期实行倒退的政策,按照晚明的发展势头,中国并非没有可能走上类似西欧的近代化之路。

明清易代之后,晚明重视科学技术的潮流就逐渐被掐断了。

▲《天工开物》中的插画。图源/图虫创意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清初火了一阵子之后,突然间销声匿迹,完全绝版。

他本人在贫困中度过了晚年的时光,大约在康熙五年(1666年),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把一生的经验教训,作为“宋氏家训”留给子孙们:一不参加科举,二不去做官,只在家乡安心耕读,以书香传家。

也好,他死得倒是时候,看不到自己寄予厚望的书将被冷落到何种程度。

乾隆时期,朝廷以编修《四库全书》的名义,对全国的图书进行大规模的审查。原先流通的许多书籍,在这次号称“伟大的文化工程”之后,就在历史上无故“失踪”了。

严格来说,《天工开物》并未被禁毁,它只是被四库馆臣置之不理。

这么好的书,为何被官方无视?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四库全书》的收录,沿袭传统尊经重史的惯例,对科技书籍不感冒;另一个是,宋应星这本书中对明朝的推崇、对女真族的鄙夷,触犯了政治禁区。

然而,不被《四库全书》收录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被收录后的命运

由于《四库全书》的态度传达了官方舆论导向,致使《天工开物》被无限上纲上线成为政治不合格的书籍。在政治正确的主导下,以及文化的权力控制下,再也没有人敢印刷这本书了。

这一文化高压的结果,导致《天工开物》在中国消失近300年。

吊诡的是,这本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同时,在另外的空间却异常火爆。

《天工开物》在欧洲,被翻译成12国语言,传播甚广。欧洲学者称,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宋应星则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在日本,这本书从17世纪末传入后,就火得一塌糊涂,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因为这本书,日本还曾流行过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植产兴业”的指南,非常实用。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这本书“出口转内销”。中国人通过日本的版本,才知道我们原来有这么伟大的一部书。

▲北京地铁站内的《天工开物》壁画。图源/图虫创意

同样的事情发生一次还不足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愚蠢,必须让它发生两次才行。这是最可悲的地方。

时间已经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在天朝上国的良好幻觉中,挨了英国一顿暴揍。又是赔钱,又是割地,惨痛至极。

这一年,湖南人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扬州刻印出版。

这部书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了天朝之外的世界状况,不仅包括各国地理,还包括关于外国造船技术和武器生产的尽可能完备的论述。

在大清新败的时候,出版这样一部大书,无疑是想为习惯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人,打开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窗户。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条古训,并不过时嘛。

然而,魏源还是太天真了。

甫一出版,顽固派的骂声就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他们的自尊心强到听不进一句别国的好。在他们的心里,鸦片战争输了,但天朝还是天朝,蛮夷还是蛮夷,世界未曾因为一场战争而改变。

有官员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在国内仅印刷了1000册左右,随即就被列为禁书。

再后来,连谈论这部书都成为禁忌。左宗棠曾无奈地指出,《海国图志》问世20年,中国根本没变样,“事局如故”。

▲《海国图志》的传播:墙内开花墙外香。

魏源公开刊印《海国图志》,其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他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更让动辄“老子天下第一”的帝国统治者备感不爽。

就算是林则徐,昔日的对英强硬派,在真切感受到中英的实际差距后,也选择了沉默。

从政经验丰富的老林,或许早已悟到:你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帝国。

在发配充军的前夜,林则徐约曾经的幕僚魏源长谈,将自己未编纂完成的《四洲志》托付给他。

魏源勇敢地站了出来,这才有了《海国图志》。

假如魏源当时能够预见到在他死后20年,光绪年间一个湖南老乡的命运,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

他的这个湖南老乡叫郭嵩焘

担任驻英公使后,郭嵩焘在日记中说了英国的好话,穿了洋人的衣服,学了洋人的礼节,这就引起官民两界人神共愤。

在湖南长沙准备乡试的考生,不仅烧毁了郭嵩焘修复的玉泉山林寺,还扬言要捣毁他的住宅,开除他的湖南省籍。连郭的老友刘坤一也质问他:“何以面目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

你要知道,《海国图志》的初版,还在此之前30年。魏源没被逮起来,仅把他的书当作禁书,已算万幸了吧?

▲魏源:睁眼看世界,怎么这么难?

可是,比起日本人初见《海国图志》如获至宝的兴奋,我又感觉大清治下的中国确实是不幸的。

在《海国图志》初版8年后,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长崎港。日本官员在例行检查违禁品时,翻出了3部《海国图志》。

从此,日本人对这部书上了瘾。

当时,黑船事件使得日本面临中国同样的命运。列强向日本伸出侵略之手,日本的有志之士都在寻找出路。《海国图志》的出现,恰是时候。

日本人通过这部书“睁眼看世界”。

一时间,《海国图志》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研读的经典著作。因为过于畅销,一书难求,短短几年间,这部书的价格就涨了三倍。

日本维新派人士将此书作为“必读之书”,引魏源为“海外同志”。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等都深受此书影响,以至于梁启超后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海国图志》间接促成的

▲梁启超:明治维新是《海国图志》间接促成的。

与此同时,在中国,兵部左侍郎王茂荫向皇帝推荐《海国图志》,奏请广泛刊印。结果,收不到一点儿反馈。

难怪得到《海国图志》滋养的日本人,不好意思地感慨说:

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所用,而反被琛于他邦。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默深)悲矣,而并为清帝悲之。

在近代的国家较量中,中国并非没有机会。只是清朝皇帝和官僚阶层普遍不给力,盲目自大和排外,以至于一次次错失变革的机遇,悲哀啊。

等到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碾压。思想认知的差距,终于变成了两国的实力差距

后来,伊藤博文高调访华,面对日本崛起经验的求教,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你们应该好好读读《海国图志》!

唉!从《天工开物》到《海国图志》,大清帝国亲手扔掉的宝贝太多太多了,连马克思都看不下去,尖锐预言了这个帝国的末路: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决斗中被打垮……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作者:最爱君。获取更多好看文章,请关注最爱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是什么,书是什么,书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