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的魅力在哪?

文章摘要:于是“只好更深地钻进有无穷魅力的科幻小说中寻找安慰”.那个月他刚好过36周岁生日,《鲸歌》起处,科幻作家刘慈欣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小宇宙.关于《三体》宇宙最后到底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样新快报:您创作《三体》启发从哪里来?刘慈欣:XXXXXXXXXX

刘慈欣当属目前中国最知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三体》成为了目前中国科幻小说的一座高峰.小说的故事从“文革”开始,混乱年代中人类第一次联系上了外星人,随着故事发展,世界观被逐渐拉大,最后一直延伸到了对宇宙终极命运的追问.

《三体》让国内的科幻迷与同时代的科幻作家兴奋,评论称之为“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世界级水平”.现在他出席一些场合时,当主持人介绍到他的名字,台下会有一阵尖叫,像是欢迎一位摇滚明星.科幻作家韩松直接把赞叹留在了《三体iii:死神永生》的封底:“叹服,太伟大了XXXXXXXXXX把我们写的那些‘科幻小说’碾得粉碎.”

刘慈欣在科幻圈里被昵称为“大刘”,大刘脑袋的比例硕大,作品恢宏大气.他1963年生于北京,山西阳泉长大,大学毕业后到了娘子关电厂做计算机工程师,直到前几年电厂关停,他才成为职业作家,几乎一直待在山西的小城中.他有一个认证微博,却没发过一条消息(但还是有近3万粉丝守候),也不用微信,不喜欢记者和读者到当地找他,采访过他的电视台主持人李佳佳评价他是“隐士范儿的嘉宾”.

现实中的刘慈欣多被评价为一个标准的工科男:老实、内向、思维缜密、生活简单、外表随意.关于最后一点,他的好友——物理学家李淼回忆起一次活动时,主办方要求每个人穿衬衣皮鞋的正装,仅因为此,刘慈欣非常生气.

很明显,他的精力不在这些外部的东西上,在他沉静专注的那个时空中,他构建了各种宇宙模型,并为其赋予不同世界观.在《乡村教师》里,低等的地球文明因为“孤独进化”的特质,感动了外星高等文明,从而获得了生存.但在《三体》中,这个宇宙却走向了冷漠、苍凉,文明之间互为仇敌,“是一个生存死局”.

这源于他创造的一套名为“黑暗森林法则”的设定:“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们小心翼翼潜行,不暴露自己的存在,因为“宇宙很大,生命更大”,整个宇宙早就已经资源紧张,每一个文明的存在都是对另一个文明的威胁.

阅读《三体》,是一步步感受宇宙最深处寒冷的过程,但了解刘慈欣,却是逐渐听闻他温暖的小故事.他曾写过一封名为《两百年后的世界》的信,为当时13岁的女儿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人类再次与自然融为一体,城市像垂在天空上的精致项链坠.他在和网友互动的时候,会突然说一句:“不好意思,要去给女儿做饭了,改时间再聊.”圈里流传,他还为粉丝小姬写过一篇名为《烧火工》的童话作为生日礼物.

刘慈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科幻小说,那时他刚参加工作,被唤作“刘工”,是精力充沛又无家庭压力的年纪.但他似乎没有找到一件事,能倾注自己旺盛的脑力,像大多数电厂职工一样,“刘工”打牌赌博,有时一晚上输掉一个月工资.

他学的是水电,却做了计算机工程师,附在他1999年6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鲸歌》的作者小传中,他自我解释道,这“很大程度上是受科幻小说的影响,想在现实中找到sf(science fiction科幻——记者注)里的梦幻.”但那时的电脑让他失望了,于是“只好更深地钻进有无穷魅力的科幻小说中寻找安慰”.

那个月他刚好过36周岁生日,《鲸歌》起处,科幻作家刘慈欣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小宇宙.

我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样

新快报:您创作《三体》启发从哪里来?

刘慈欣:启发就是靠以前的各种积累,看书、社会经验等,没有刻意地为了写这三本书去看什么.

新快报:《三体》故事往后发展,开始大篇幅写政治,危机之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各种势力的分化,还有集权与民主的对比,比如越是危机时刻就越需要集权,这些判断代表着您本身的政治判断?

刘慈欣:这些只是小说里的情节,并不代表我对现实世界政治的判断.

越是危机时刻就越需要集权这算是常识,人类社会的政治体制适应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社会进化的程度,不存在某种社会体制就是绝对正确的,要看它在什么环境下才是正确的.和平时期和大灾难时期能够分别适应的政治体制肯定是不一样的,像现代环境下的民主体制在大灾难之下显然会有点不适应,需要一些更高的集中.

新快报:黑暗森林法则能在现实中找到映照吗?

刘慈欣:应该不能.因为书里面的环境和现实的环境差别是很大的,宇宙中不同文明之间所处的环境在地球中肯定是不存在的,相应的黑暗森林那种状态在地球中也不存在,除了在地球上极端特殊的情况下,不同的文明之间很容易相互了解沟通.

新快报:从书里看出,您好像对男性的女性化特别有看法?

刘慈欣:对,这是一种大趋势.其实对性别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有它很深的社会根源在里面,对男性那种很阳刚的审美和它过去的那种时代需要有关系,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它不需要这种气质的,它需要其他的东西.很男人气、很阳刚、很强壮的那种男性形象,在现在的大都市写字楼里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说相应地作为一种美学特征慢慢它就(在未来)衰退了.

新快报:我感觉书里罗辑、章北海、维德这三个人物有您特别的偏爱?

刘慈欣:我的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为了故事的需要而存在,我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他们给予特殊的感情.他们主要是作为构成故事的一种需要和符号而存在,每个人可能代表着某一类人物与理念.

新快报:《三体》的结尾,宇宙到底是走向了毁灭还是重生?

刘慈欣:宇宙到底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样.我只想那些我打算写的东西,小说已经写完了就不会再去想.

市场还是比较小, 读者的数量、作者的数量都比较少

新快报:您觉得中国的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目前的发展怎么样?

刘慈欣:电影很简单,几乎是一块空白,虽然很多人在做,但是目前还没有太多的东西变成现实,都是在计划拍摄,真正拍完的进入影院的几乎没有.

(记者:前两年不是有部《未来警察》吗?)

前两年有过一两部,包括《机器侠》、《未来警察》,但是没有太大的影响,成本也不是很高,市场也不是太成功,后来就比较少了.到现在,科幻电影的项目还很多,真正投入运作的数量有限.估计到明年或者2017年,会有数量非常多的科幻电影进入影院上映.

至于科幻小说呢,它的市场情况目前还是比较小,读者的数量、作者的数量都比较少,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新快报:是和欧美相比吗?

刘慈欣:欧洲不行,日本也不行,和咱们差不了多少.科幻小说、科幻电影这两个东西,只有美国一家独大,找不出第二家.

刘慈欣:对,人们一般都在问,为什么中国的科幻电影不行,中国的科幻小说不行?但这个问题更准确地问应该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这么繁荣?但至于为什么,这个真的不知道.这个理由不是那么简单地说美国是个现代化国家,是个高技术国家,不是这些理由能够解释的,它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也说不清.

新快报:还有个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按照目前国内的电影创作环境与工业水准,似乎拍摄《三体》这样一部作品太难了?

刘慈欣:是啊(声音开始变小),但你总得做吧,有些事情,以后就容易了也不一定.

现在电影的难点主要是故事变成电影比较困难些,剧本怎么去组织,怎么去表现,确实比较困难.而且故事比较复杂,和现在美国的科幻电影也有点不太一样,它的主题比较复杂.

新快报:现在有没有可以参照的电影范本?

刘慈欣:好像找不到,我是想不出来.

你必须有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写的小说要让自己感到兴奋

新快报:据说您不用微博也不用微信,我很好奇,作为一个科幻作家,为什么会对新技术保持距离?

刘慈欣:也不是保持距离,是没时间,对新技术我还是很喜欢的,但那些东西很花时间,我和外界沟通还是靠电话和邮件.

新快报:您平时一般看的是哪些书?

刘慈欣:哪一种都看,科幻的、科学传播的、历史的、军事的、文学的.

(记者: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作家?)

没有,因为所有的作家我都发现,他的作品质量或高或低,起伏不定,只有特别喜欢的一些作品.比如文学领域,受影响比较深的是俄罗斯的文学,很厚重很宏大.

新快报:优秀的科幻小说内核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刘慈欣:科幻小说是一个总称,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什么样的科幻小说都有,科幻小说之间的差别太大,各种各样的小说都有,每一种里面都有经典,要说共性还真没有.

新快报:那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努力?

刘慈欣:还是像刚才说的,看他想写什么样的科幻小说,有的偏文学化的,有的偏科技的,有的偏现代风格的,有的偏传统风格的,有的偏大众化的,这个真的是不好说.不是人们想象的,写科幻小说就要懂科学知识,有的科幻小说并不需要科学知识,但写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必须要具备创造力.你必须有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定的社会经验,这是必须的.更具体的要求看你写哪一类科幻小说,这个不好说.

但有这么两个原则要记住,你写的小说要让自己感到兴奋,你觉得好看,你觉得震撼,才能拿给读者去看.你要是自己都觉得没意思,读者肯定就觉得没意思.

第二点的话就是,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大众文学,它的市场属性是很明显的,一部科幻小说是否成功,一方面和自己的内容和作家有关系,另一方面它也不完全取决于作家,它的成功并不和小说的内容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可能你很有才华,写出来的作品真的很经典,但即便如此,没有合适的外部因素来起作用,你这本书要成功也很困难.有一些好的书也产生不了应有的影响,这不是作者的错,就是运气不好而已,没有办法.

新快报:您是怎么看待自己进入作家富豪排行榜,能不能算是中国的科幻小说的一个很大突破?

刘慈欣:衡量一个文学的指标肯定不是作家挣多少钱,把这样一个指标单独拿出来我觉得意义不是太大.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作家的收入和读者的数量有关系,读者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科幻小说进入排行榜是一件好事,以前的科幻销量都很低,写科幻的人不太可能靠这个去生活,当然现在也一样.

新快报:仅从卖书的角度说,您觉得自己身上发生的是一个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吗?

刘慈欣:这个模式很难复制,并没有一个模式说什么书就一定能卖得出去.当这个书卖出达到市场影响力了,你才会发现它是可以的,这中间有很多力量推动了它,这是一个机遇,下一次机遇就很难重复出现.

比如说《三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三部出版的时候正好赶上微博兴起的时候,在微博上对它的推动是相当重要的.

新快报:就是说《三体》的前两部出版时还只是科幻圈内有影响,第三部出版才带来这么大影响?

刘慈欣:对!它的主要影响还是第三部带来的,当然前两部也对第三部做了一定铺垫.除了赶上微博兴起,它有很多因素,无论是我还是出版方也说不清楚.也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狼图腾》,你就看书的内容你能想到这书能畅销?但它确实十几年了一直畅销,卖了500多万本.这都是很复杂的问题,真的不太好说.

《三体》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体》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体》的引人入胜没有读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从前我对宇宙的认识,除了星空还是星空,无非就是恒星、行星和星云组成的大大小小的星系。人类是这浩瀚宇宙中的唯一,我不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更没有想过有一天外星生命会“光临”地球。这一切在《三体》中都出现了,《三体》将我带入一个全新的宇宙,还让我见识了一个不同的人类社会。

  “有时候下夜班仰望星空,觉得群星像发光的沙漠,我就是一个被丢弃在沙漠上的可怜孩子……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这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叶文洁所说的一句话。从科学的角度说,以地球如今的文明程度,或许真的不具备探索遥远宇宙的能力。我们目前对宇宙的认识只是极其浅薄的。如果真的有高级外星生物的入侵,或许人类连组织反抗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是使得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

  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渺小,必须认识到宇宙的残酷和无垠。因为我们的微不足道,我们才有更加奋发图强的必要,危机意识是个人包括集体以及国家长盛不衰的必要因素。放到宇宙这个大世界里,危机意识也是一个星球文明长盛不衰的必备条件。

  从这本书中,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人性;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东西之一,有关人性的讨论和思考在人类社会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之久。是非对错,黑白善恶具有相对性,这让人性显得更为复杂。《三体》中所描写的全人类与个人之间的取舍:罗辑的个人享乐被舍弃合乎情理,而程心与云天明的爱情被摧残的触目惊心就很难让人接受,大多数人所谓的“为地球文明的延续”更让人心寒。

  《三体》引发的我对于生命的思考:有时觉得生命珍贵无比,重如泰山;有时候又觉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不值一提。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人类不应该安于现状,在获得一点点的自由之后就迷失自我,开始尔虞我诈,毫无人性可言,在纸醉金迷之中忘记了宇宙的残酷。我们应该去创造新的历史。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我们应该在岁月长河里那有限的时间内去创造无限的价值,生命和命运都可以由自己决定。(张康)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在距地球大约4。22光年的地方,有一个由三颗恒星组成的恒星系。那里的人因三颗恒星无规律的运动而苦恼,所以他们为生存而奋斗……这就是刘慈欣的《三体》中三体人的生存环境。

  《三体》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讲的是文革时叶文洁不顾一个三体人的警告,向他们发送的消息,导致发射源坐标定位,三体人防止地球科技把他们文明消灭,所以他们用智子锁死了人类科技,人类所有的东西都一览无余,以至于在末日战役中,地球军队全军覆没,三体人攻占了地球。但是“万有引力”号启动的宇宙广播,两个文明遭到不同的打击,最后人类只剩下程心和关一帆,三体只剩下了智子。

  面壁者罗辑悟出了黑暗森林法则,用“咒语”让187j3x1星系毁灭起到了威慑作用,还创建了“威慑博弈学”,说出了最狠的威慑――与敌人同归于尽,这让我看了大声叫好。

  “万有引力”号启动了宇宙广播没几天,三体文明遭到黑暗森林打击,即人类竟冷静了起来,人类问智子(三体大使)如何防止黑暗森林打击时,智子只说了一句:“我们如同被聚光灯照亮的小鸟,打击可能来自各个方向。”这让我觉得宇宙是多么的残酷。

  这里有一个情节要提一下,当人类遭到打击的时候,程心和AA去博物馆领取人类遗产精华时,为何博物馆在冥王星呢?我认为,公元20xx年,冥王星被踢出了太阳系行星行列,虽然大家极其不满,但是也有苦说不出。刘慈欣把博物馆放在冥王星,有绝妙的反讽之意。

  茫茫宇宙中充满杀机,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战争的范围和武器超出了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比起充满了仇恨、欺骗、战争的宇宙,我们地球是多么的美好,地球是多么的舒适,没有“乱纪元”,地球是多么的安全,没有伽马射线、宇宙射线和正反物质湮灭的情况,地球是多么的和平,没有冲突、灭绝种族的战斗……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三体》告诉我们,要珍惜、爱护地球。

  在陆陆续续地看了很久之后,终于把《三体》读完了,所以就蹭热乎赶紧写了篇读后感来纪念一下。

  早在遥远(bushi)的初中年代就对这本书有所听闻,一直也想。但都是想想而已,第一次真正捧起这本书读,是在高三吧,某次考完试后为了放松自己,借了班里书柜里的这本书,那天有阳光,有燥热,在只有我的教室里,我读着这本书,享受着高三甚至高中都为数不多的惬意时光。听上去很美好,遗憾的是,其实第一次和它的相遇并不美好,它的开头描述了一些文革时期的事情,文字美丽却诡异,直接导致了我从心理到生理的不适,读完几章,匆匆放下,不断反胃,泪流满面,甚至一度让同学以为我生病了,说起来挺好笑的,哈哈。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美好的遇见却让我上了头,以后的每次考试,我都会享受一至两个小时和它的“约会”。但是终归是学业繁忙,最后还是高考完才读完了第一部。

  好了,回忆到此结束。接下来说一些正经不正经的读后感吧。很神奇地,我对它的三部曲的看法都保持着“乏味―上头―震撼”的一个模式,尤其是第二部。但它的魅力就在于主要熬过了最开始的枯燥,后续真的会让人不愿意放下书。在我看来《三体》探讨了很多很多,除却公认的核心科幻之外,更核心的是对人性的剖析,我不止惊讶于作者的知识广度,想象力丰富度,还有他对人性认知的深度(主要是,和我对人性的理解契合了)。三部曲,说相关也相关,说不相关也不想关,因为每一部都围绕了不同的主角书写,但是讲的又是同一件事的不同发展阶段。《三体》能让这么对人喜欢真的不无道理。让我说别的方面,鉴于知识储备不够,就不献丑了。我还是说说里面的爱情吧,其实我觉得这里面除了第二部里的爱情还算美满,其他的爱情都挺让人唏嘘的。特别是第三部,看得我心肌梗塞,先是一往情深,一味付出。后来又是差之几步,失之千万年,让我难受得不行,实在是受不了这种阴差阳错的错过。具体的就不剧透了,另,写到这,回顾一下好像也不算是篇读后感,更像是自己的一些感想,其实是想写些什么高大上有内涵的书评的,无奈知识匮乏,能力有限,献丑了哈。总之呢,还是非常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的。

  备考的一个多月忙里偷闲看完三体1和2。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头顶的这片天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抬头也只看到现在城市上空的灰蒙蒙,但《三体》这本书就是让人变得无法忽视头顶的天空,人们所看到的天空不过是宇宙微不足道的一角,而在更大更远的领域存在着什么,人类目前却无从得知,总之,人应该敬畏宇宙。

  私下认为第一部算是为接下来故事的整体铺垫。到了第二部,一个更为复杂庞大的世界徐徐展开,科幻性和文学性相互交融,故事有血有肉更有情。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跨度让人觉得漫长的宇宙在本书里不过是上帝的一把小尺子。

  读《三体》的时候,一两个小段落让我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渺小的自我漂浮于茫茫宇宙中的神奇观感,既不知自我,也不知宇宙,既不知生而为何,也不知死归何处,生命的发生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生命的进程是你的选择还是你自以为的选择,我们线性感受时间的方式是不是错觉…然生命并非生而强大。是在不断的磨练与物竞天择中,存留与发展。哪怕在一个个体短暂几十年的岁月中,也是同样的进程。

  所以理解自我的困惑与茫然,是与自己和解的基础。行为可以试错,错了可以调整,但要紧的仍在于,如何完整地接纳自己,和理解自己之于内心的处境。这种情绪,不能单纯用恐惧或者兴奋来形容。但至少包含敬畏。读后感.当然就像我此前说的,人的局限性,是容易沉溺在眼前的欲望与自我面前,乐此不疲地画地为牢。如果站得不够高远,则易闭塞而狭隘,如果过于跳脱,则生虚幻和自负。

  作者在书中对上升到脱离人类脱离时间高度的对世界的审视也让人惊叹作者格局之高。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航天、核能、计算机等各个范围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惊叹其对中外历史、心理学、社会学涉及与运用,甚至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逻辑严谨的「宇宙社会学」理论也无不在理。

  如第三部序言所说,书中令人惊叹的复杂庞大故事结构,使任何一个故事线分支单独拎出来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品。而作者用数个这样的故事线做背景和铺垫,你翻来这本书了,钻进去了,就像进入了平行时空下另一个世界。

  读了《三体》之后,我特震撼。无疑这是一本十分好的小说,从地球的危机写起,让人们从中感悟深思与获得哲理。

  三部《三体》都呈现出一些老套的结构。比如说,人类遇到了种种危机。从最开始的发现三体人到最终太阳系二维化,宇宙归零。但这些老套中却含着不少新颖,蕴含种种不称心如意的事,人类只剩下最终两人。这种种迹象给读者带来一种错觉,这不是小说而是事实。我的心总会随着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本该按套路发生的事发生巨大改变而跌宕起伏。

  下头我就给诸君介绍一下整部《三体》。

  《三体》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时期的物理学家。不仅仅发现了三体人,还向他们发射信号,导致三体人大规模入侵地球。然而人们却被蒙蔽在鼓里,直至21世纪才被人类发现。但明白真相的汪淼博士并不泄气,还开怀大笑,为了人类礼貌更加努力研究新科技。

  几百年后,人类即将面临世界末日。于是,启动了神妙莫测的面壁计划,以挽救人类未来。可是许多计划过于极端:逃跑主义、同归余尽、控制思想……等等。他们费尽心机,只可是期望人类在三体人面前有尊严地死去和为了人类礼貌种子的延续。

  一百多年后决裁者移位,新任决裁者程心因母性的善良没有启用在黑暗深林中暴露位置的方法抗击三体人,从而使三体人入侵地球获得成功。在此之后,原本因和善而担任决裁者的程心被世人骂作优柔寡断。

  还有之前的自然选择号为了人类礼貌有足够燃料到达目的地,而杀害了周围其他飞船。逻辑为了拯救人类,创造了在暗黑深林中暴露位置的方法,但因该方法过于残忍,本人也受到人类审判。

  在暗黑森林,人类是何等渺小,歌者的一张小纸片,就被太阳系两维化,变成一个梵高手下的《星空》。

  我想这本书的作者是想让我们明白生存的重要性,更是要让我们拥有时代忧患意识。

  三体世界与地球作战中心唯一一次简短的对话只有5个字:你们是虫子!

  三体似乎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人类,他们看中的是人类生活的恒纪元,他们拥有远远超越人类的高科技,他们曾狂言:“毁灭你,与你何干?”

  当然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文明的冲撞就好比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人类至于瓢虫,前者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将后者摧毁。

  可是把人类看作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记了,虫子从未被战胜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人类竭尽全力消灭它们,用各种毒剂,用飞机喷洒,引进和培养它们的天敌,这场漫长的战争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现在仍胜负未定,虫子并没有灭绝,它们照样傲行于天地之间,它们的数量也并不比人类出现前少。”在三体人眼中,人类是虫子,但人类也有不比虫子差的团结,毅力,生生不息的求生本能以及最重要的――智慧。

  在华北平原的麦田里,大史警官问道,是地球人与三体人的技术水平差距大呢?还是蝗虫与咱们人的技术水平差距大?

  毫无疑问答案当然是后者,人类同样也有智慧,在三体入侵未曾到来前,未雨绸缪,背水一战,人类并非毫无胜算。

  三体毕竟是科幻,现实生活中国与国家与家个人与个人之间何尝又不曾感受到被敌人形如蝼蚁般蔑视的痛苦,然而“胜负并不是在王被将是决定的。当棋手放弃运用任何战略时,胜负就已成定局了。”石黑一雄如是说,“生活如棋局,对手是未能预料的意外,然天无绝人之路,举手投降之前,希望常在。”乾坤未定,改变局势的机会尚在,未雨绸缪,背水一战,同样,困境之中的你并非毫无胜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如果你被人视为蝼蚁一般看待,不要浇灭心中希望的火焰,更不要忘记《三体》中,三体人把人类看作虫子,可虫子永远不会被消灭!

  屡战屡败,不如屡败屡战。

  一直想拥有一套《三体》系列丛书精读一下,恰好京东六周年书籍优惠活动,于是就买来阅读。从第一部《地球往事》,情节就渐入佳境,第二部《黑暗森林》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死神永生》虽说和大格局的恢弘想比有点弱化,尤其是结尾部分总感觉不甚理想,这固然有作者乱点鸳鸯谱,还有关于宇宙的未来的描述似乎有点大而空洞,但是依然是精彩纷呈。于是手不释卷,不到一个礼拜就把三本书读完了。

  书的'作者刘慈欣,我的同行,娘子关电厂的一名电工,能写出如此精彩的三体系列硬科幻小说,真的是让我万分钦佩。

  作为理工男的我,对量子物理和宇宙科学一直很有兴趣,也了解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但依然被刘电工的超强的想象能力所折服。

  想说的东西很多,就从三体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桥段说起吧。

  首先是书中关于“三体游戏”的构想让人耳目一新,不但借助游戏中地球人物引出了三体世界,而且跨时空、人物,魔幻的叙事和深刻的哲理,不得不说此处是全书的亮点;

  其次是关于面壁计划、阶梯计划、黑暗森林威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体小说的影响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