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和台湾有没有九年义务教育

  是初中生活的开端,也是一个学习的过渡期,这个学期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掌握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读史明智的好习惯尤为重要,作者试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阐述如何优化教学。下面由学习啦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的召开(略)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1)成立标志——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2)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A、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两半”社会),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的发展方向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谈判的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

  (3)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给西藏的发展逼视来了光明的前途。

  第二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开始:1950年10月,司令员:彭德怀。

  (3)结束:1953、7,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4)意义:A、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B、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C、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威望

  (6)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到1952年冬)

  (1)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革命

  3、镇压反革命运动(略)

  第三课 制度的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1)制度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地农业、业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年项目为中心,以694年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取得的成就: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②重工业从无到有;③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

  (2)内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4)意义: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两大失误)

  1、“大跃进”运动

  (1)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2)表现: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3)影响:积极: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建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消极: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2、人民公社化运动(性质:政社合一)

  影响:它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课 艰苦的民族脊梁

  (1)“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2)“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炸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献出生命,被誉为“书记的好榜样”

  上述人物的共同点:都处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都具有乐于奉献精神。

  (1)原因: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错误判断

  (2)冤案:刘少奇含冤去世(1969年),为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3)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集团和“_”。 (林彪集团覆灭标志:“_; “_”: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4)“四五”运动:1976、4、5,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百万群众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_”的运动。“四五”运动为粉碎_”奠定了群众基础。

  (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7)影响或后果:A、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浊发展水平的差距。

  (8)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

  2、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

  (3)会议内容: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拨乱反正。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了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着重理解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

  4、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八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四川实行 “包产到组”

  (2)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3)特点: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深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种经营);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所有制结构:国家重新明确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积极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国家还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政策。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极大的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大多数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第九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2)提出:1979年4月,邓小平

  (3)建立的过程: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建立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时间最晚、位置最南的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建立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2年起,开放5个沿江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3个边境城市,至此,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的影响: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十一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人民代表大会制 (直接选举范围:县和县以下)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各级政协)

  (2)基层民主:居委会和村委会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体系核心:《宪法》;

  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二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中共十三大(1987、10)——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

  内容: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C、明确提出了判断是非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5、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把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6、中共十六大(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八年级历史--民族自治

  第十三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2)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在区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必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本利益。

  2、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建立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措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进行改革,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水平普遍提高。

  第十四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提出的依据: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妇,尊重历史和现实。

  (4)内容(含义):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意义:“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3)管理:成立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首任行政长官:分别是董建华和何厚铧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第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二: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第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原因:中国共产党史为了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结束海峡两岸多年来紧张的军事对峙和人力隔绝局面。

  (2)意义: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加深了台湾人民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第十五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国防建设)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四个军种:陆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

  (2)人民海军:建立——1949年建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发展:先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3)人民空军(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 1949年空军司令部成立。

  2、强军战略的实施——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3、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1)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职责:保卫祖国、经济建设、抗灾抢险等

  第十六课 朋友遍(我国的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代表时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

  (1)召开:1955、4,29年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会议内容(性质):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我国能恢复席位的原因:

  第一,我国的国际地拉提高(根本原因),

  第二,联合国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第三,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有力支持

  (2)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定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

  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交

  4、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两个方面。(参加APEC;加入WTO)

  第十七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1、“两弹”的成功研制

  (1)原则: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2)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

  (3)氢弹: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4)导弹: 1980年5月,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验成功。

  (1)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世界第五个国家

  (2)我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3)2003年5月,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飞行员  杨利伟)

  3、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袁隆平,培育杂灿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医疗技术:我国的针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积治疗,切除大等领先世界

  4、“863”计划和的应用

  (1)“863”计划(发展高科技的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把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重点。

  (2)技术应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

  第十八课 和事业的蓬勃发展

  (1)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育改革的重点: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3)教育的法律保障:《义务教育法》、《教育法》

  (4)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开展了实施“希望工程”活动。

  (5)提高教师地位:从1985年起,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

  (1)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成就:A、1959年,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压得男子单冠军,为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B、1981年,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七战七捷夺得世界冠军 C、1984年,23届奥运会,夺得32枚牌,突破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为零的纪录。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 D、2004年,28届奥运会上,夺得32枚金牌,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二名。 E、2001年我国申办奥运会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了29届奥运会。

  第十九课 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1、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 优秀影片:《开国大典》等;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第二十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改革开放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巨变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表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大变样;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

  2、民族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国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后,又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代表人物:当代焦裕禄孔繁森,新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蒋筑英,活雷锋徐虎等

  出现一些文明城市如唐山,大连,和文明村镇如江苏华西村

  第二十一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就业制度的改革成就: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范围扩大,就业的服务体系形成,就业的观念发生改变。

  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

(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须接受的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一般指义务教育(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须接受的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性事业。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其实这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的强制教育的制度,年限制为九年制,即又称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但中央领导一步到位把义务教育年限达到的教育水平,体现了国家的坚定信念。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17.8万所、初中5.2万所,小学在校生9913.0万人,初中在校生4329.4万人。 [2]

2018年12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已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让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3]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以下简称《规定》),以切实保障国家实施,纠正严重影响适龄儿童、少年成长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 [4]

2020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招生3440.19万人,在校生1.56亿人。专任教师1029.4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 [19]

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

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9年。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当时工业制造的基本操作。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

义务的含义包括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国家有设校兴学以使国民享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全社会有排除阻碍学龄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种种不良影响的义务。16世纪中,国家为推行,提倡广设教育。1619年,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英、法、美等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

根据的有关统计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长短,大体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及以后正式颁行的国家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985年5月27日《》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清朝末年,欧美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大都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清政府某些官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在20世纪初草拟清廷有关文件时使用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这样的词语。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旧称“”),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校教育体系。

旧中国正式提出试办义务教育是1911年。该年7、 8月,清政府学部派人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教育会议,会议议决了《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等文件。本案明确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育期,并提出了试办义务教育的办法。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也是规定了“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至此,从清末以来,拟议、酝酿了10余年的义务教育之事,终于被认定。193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暂行办法》,这个时期的义务教育概念是强迫教育。1940年4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国民教育实施纲饭》,规定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两部分,两者同时实施。

欧美义务教育绝大多数州为13年,不少的州目前在向15年过渡。在美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基础教育统称为K-12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一共13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总称。在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同时开始推行免费上大学,纽约州长科莫宣布开始为纽约州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高等教育,成为美国首个推行免费大学教育的州,体现了美国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 [5-6]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国上个世纪定下的教材学科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的步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物理等等科技的迅猛发展迫使各国加强义务教育的强度与长度,2007年至2017年中国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大凉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等等将相继落实推行涵盖15年免费教育,同时免费。陕西将全面实施学前1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同时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2]

义务教育的各种变化,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运用“”全方位加大对义务教育改革的结果。

2016年1月10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北京表示,现阶段必须把义务教育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往上要扩大到高中,往下要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明显提高人的受教育年限。

近些年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甚至连做演示实验的条件都没有;由于基层财政困难,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四处筹钱,被形象地称为“”……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专设“经费保障”一章,并从四个方面作出规定,以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制定有关经费标准。草案要求国家制定并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草案要求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草案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由省级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应该能够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草案要求财政预算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和学校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布,审计机关应当将有关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褚宏启认为,增加经费来源、教育经费的预决算以及学校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开,是本次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的一个亮点。规定学校财务公开,可以更好地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针对日益突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等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作了专章规定:

——加强教师培训。草案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保障教师待遇。草案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公办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相应人员的平均工资。

——加强教师管理。草案明确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应当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明确对教师的要求。规定: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班,不得因个人特征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违反规定开除学生。

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城市义务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被人为地分成所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两大类。”杨东平说。

对许多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头等大事,花多少钱都舍得。在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差别巨大的环境下,择校之风盛行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为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在多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在经费投入方面,草案要求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在师资力量方面,草案要求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应组织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

——在管理和监督方面,草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县级以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缩小差距等等。

提高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一段时间以来,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反映十分强烈,乱收费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经费负担。”张建华说,“在农村,有些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也不上计算机课,却也要让学生买计算机教科书,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为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许多很有针对性的措施:

——禁止利用补习和发教辅书进行乱收费。草案明确规定,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收费;向学生发放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资料,不得收费。有关专家表示,依照这一规定,许多乱收费行为将再也找不到“合理”借口。

——禁止利用组织学生从事营利性活动。草案规定,学校不得自行或者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联合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

——防止教科书成为谋利工具。草案提出,要减少教科书种类,降低教科书成本,并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科书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

有关专家分析说,针对教育乱收费行为,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实际上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义务教育投入,防止学校因运转经费不足向学生和家长伸手;另一方面,通过上述禁止性规定,则可防止个别学校和教师巧立名目,牟取私利。”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

拓展例题,举一反三(把老师讲的例题学会,并学会举一反三)

学好英语,考更高的分数,看更大的世界(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那么大,学好英语就去看看)

素质教育可以成为并且正在成为实现阶层固化和阶层世袭的隐蔽工具。(生为穷人,便已输在起跑线。穷学生们经历着一系列的劣势——低学校,意味着劣质的基础教育,遭遇困难时缺乏支持。过去还有课本例题可以学,在减负教育下只学考试一半的内容。读书无用论、快乐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考考试不及格说明我爱国、高考废除英语/数学……而欢呼雀跃,而且拿他们臆测的所谓国外天堂般的课堂,为自己的既蠢又懒的人生辩白。当下的时代,生为穷人,已然不幸。加上蠢,被人卖了尚不自知。)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10]

中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实施。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附: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席 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 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

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拉越大。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新《义务教育法》的里程碑意义,最重要的就体现在从过去的各自发展走上今天的均衡发展的道路。

2. 明确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新《义务教育法》同时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3. 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

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公益性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特征,义务教育要更彻底一些,不仅仅是普及的、强制的,还应该是免费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免费教育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学费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收杂费的内容。中央财政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城市地区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加快进程。

4. 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强化省级统筹

此次新《义务教育法》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原来看到乡镇一级难负其责,就将统筹责任放到县一级;县级基本上是吃财政饭,也无力承担,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省级的责任。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保障的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而言,省级的统筹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

5. 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再一次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的;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建立起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6. 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

新《义务教育法》强调了对非户籍所在地,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将会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

7. 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

过去我们对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主要是从政策上进行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对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出手是比较重的:一是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关键是要对学校在资源、政策上进行公平的分配,不得有政策、资金、资源的倾斜,这一条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愿望。二是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也就是“名校不能变民校”。三是第25条的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8. 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

过去我们中小学的教师职务序列是中、小学分设,中学的初级、中级、高级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而小学则达不到。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对小学教师是很大的鼓励。实际上,过去设立的在小学任教的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是不规范的。这一新规定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都是一个很大的激励。特别是让小学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提高的前景,对小学教师是个福音。这个全新的制度,在教师职务制度上有了新突破。当然还需要一些配套性的规定。

9. 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

全面规定了《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63条中有10条规定的是法律责任,将《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性、操作性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规范了22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过去的18条《义务教育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但操作性比较差,新的《义务教育法》则完全弥补了这种缺憾,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加大了执法力度。

人大代表: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2008年和2009年的全国两会都有义务教育实行十二年制,有的建议把幼儿园纳入,有的建议把高中纳入。但两次都被教育部长拒绝,其理由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国家负担不起,这个理由引起舆论哗然。

在实践中,陕西省县在2008年已经实现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包括高中),2009年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免费集中供养,2011年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11]

云南省昆明市2008年宣布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试点,2009年宣布改革失败,无限期推迟。北京市宣布正在研究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准备。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民,十二年义务教育必将从舆论准备转化为法律实施,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但需要社会各级的推动。

河南教育厅:逐步推行包含学籍信息的免费学生卡

2014年5月1日《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开始正式施行。

河南省学生学籍管理使用全国信息管理系统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具有唯一性。学籍管理实行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今后,还将逐步推行包含学生学籍信息的免费学生卡。

学校应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其中不但要有其学籍基础信息、信息变动情况等内容,还要包含学生学籍信息证明材料、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及综合素质发展报告等内容。另外,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情况及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等也须在学籍档案中有所体现。

学校严禁接收六周岁以下的不足龄生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责令学生留级、转学、停学、退学,不得开除学生,学生休学期间及受处分期间不予转学。

另外,义务教育一般不允许跳级。德、智、体、美等方面特别优秀、且具备超前学习能力确实需要跳级的学生,其法定监护人可提出跳级书面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可以跳级,且限于本校范围内。

河南省教育厅:四种情况可以转学

学生有以下四种情况之一的,应准予转学: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跨省、市、县(市、区)迁移或在本县(市、区)内跨学区、乡(镇)迁移的;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长期因公出国(境)工作、支援边疆建设、现役军人(含武警)等原因,其子女投靠亲属到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居住地跨省、市、县(市、区)迁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流入地就学的。

转学一般在新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内办理。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籍主管部门要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籍转接。 [12]

政治局: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发展

2014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要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使宗教极端势力渗透蔓延和暴力恐怖活动得到遏制。并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发展,加强兵团维稳戍边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新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在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13]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入学升学考试

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落实招生入学方案,公开范围、程序、时间、结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编班过程邀请相关人员参加,接受各方监督。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免费的规定。 [14]

教育部: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

2014年8月6日教育局发布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

学校需主动联系辍学学生家长,针对辍学原因,积极帮助学生返校。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安排教师体检。 [14]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义务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世纪初,中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律责任,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该享有接受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当前,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各地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以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为契机,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制定该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

2006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要求用3到5年的时间,努力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2009年,教育部在河北省又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交流了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表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并提出了力争到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阶段性目标。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并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提升。

2011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分规划,与有关部门一起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教师国培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了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备忘录明确了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一省一个特色,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后,教育部还将与其余各省(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这次改革从2006年开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逐步推开。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西部的12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部地区享受西部政策的部分县市全面实施了改革,2006年秋季,中部的各个省开展了试点,而从2007年起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并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巩固。这次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不同内容,建立中央、省、市、县(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除教职工工资在现行体制下加大保证力度外,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经费等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由中央根据各地经济及财力状况,对西、中、东部地区实行不同的分担比例予以保证。

2008年7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2020年6月,中央财政下达2020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695.9亿元,比上年增加130.6亿元,增长8.3%。补助经费重点支持地方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5]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就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也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新机制最受益的单位,无论是从责任、义务、利益各方面来看,我们的农村中小学都应该站在保护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的立场上,客观真实、全面细致地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对资金的基本需求,积极主动地编制学校预算。新机制能否成功实施,管理是关键。所以要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规范的预算制度,保证学校的每笔开支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机制。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

(二)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区、市)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四)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区、市)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五)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所在地区农村同步实施,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城市义务教育也应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实施方式由地方确定,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其中,享受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四、加强领导,确保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二)落实分担责任,强化资金管理。

(三)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四)齐抓共管,强化监督检查。

(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六)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

2017年5月27日,全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材实现绿色印刷全覆盖。 [16]

在中国教育史上,1904年,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第四次会议通过的《》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这为义务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国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高中教育或者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从而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已具备了现实条件,中国已经有个别地区试行了这一措施,但主要还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有政协委员提议要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此,社会各方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关于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案还在进一步论证之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第29条内容为: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支持和规范农村民办教育,有效整合各类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11]

对该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负有的主要责任,强调管理以县为主是非常必要的。以前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投入以县为主的做法,使义务教育的事权和财权不对称,挫伤了基层政府管理和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管理以县为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管好经费。县级政府除了按照省级政府确定的比例承担经费外,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具体管好用好资金。要将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包括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设置、布局调整、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保障学校安全,培养教师,均衡配置师资力量,组织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流动。

省级政府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关,对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各项地方公共事业负有首要责任。从情况看,省级政府离职能的要求还有距离。强调省级统筹,就是要加大省一级的责任,这是新体制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

省级政府一要统筹落实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确定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落实中央安排的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承担与其职责和财力相应的义务教育经费数额,制定辖区内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要统筹省域内义务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本省义务教育政策、规划和义务教育的各项标准,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促进省内义务发展。无论从投入体制还是从管理体制来讲,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都至关重要,如果省级政府能够切实担负起这一责任,理顺省以下的体制,则相关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2022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公布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市、区、旗)名单的决定》,公布了2021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名单,共94个县正式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至此,我国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95个县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23]

教育是政府总开支中的最大项目,其开支预算超过总开支的五分之一。

香港的学校制度,包括两年或三年的幼儿教育,跟着是6年的,三年的初中教育,2年的高中教育,2年的中六教育(相当于大学预科),3年的大专教育。全香港幼稚园都由社团和私人主办,属于。

香港的幼儿教育(又称为学前教育)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香港政府教育署管辖的幼稚园,另一个系统是由香港政府管辖的幼儿中心,带有性质,其工作人员由社会福利署培训,有98%的香港儿童接受幼儿教育。

香港教育按经费来源及管理机构性质类型包括:

1.官立学校,又称为政府学校。校舍由政府兴建,校长和教师列在公务员范围,经费由政府支付。

2.资助学校,又称为津贴学校。社团(包括教会、慈善团体、同乡会等)或私人办的不牟利学校,接受政府资助全部经费。

3.私立买位学校。由私人创办及经营的中学,初中学位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政府所收学费的数目“买”下来。这些被“买”下来的学位,象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的学位一样,由政府统一分配。

4.。由私人机构或个经营,没有接受资助,也没有接受买位的私立学校。

香港的小学当中,其中,资助小学400余所,占绝大多数;私立小学70余所,官立小学近50所,数量最少。

学生小学毕业后,便可分配到公费的初中学校,在官立、资助和私立买位中学就读(接受政府分配学生而向政府收取学费的私校称为买位中学)。自1978年9月实施9年免费强迫教育以来,小学6年和初中的3年为免费义务教育阶段。

按《教育条例》规定,家长如无充分理由而不送子女入学,须入狱3个月,并罚款5000元。学生初中毕业后,根据“平均获选派率”的派位办法,由教育当局参照学生的校内成绩和家长的选择,派选中三学生升读官立、赞助、私立中学的中四学位。学生也可以选择进入工业学院和工业训练中心进修技术课程。从整体来看,香港基本上已普及中学教育。

在官立、资助和私立三类中学中,资助学校最多,约320所;次之,近90所;官立中学最少,约40所。

根据已正式实施的广东省《关于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生,主管部门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核准学生学籍,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17]

《细则》明确规定,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劝退、学生,对违纪又屡教不改的学生,视其情节轻重,学校只能根据中小学生处分规定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

《细则》还明确“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学业成绩特别优异,提前达到高一年级学力程度的学生,可由学生本人及其家长提出跳级申请,经学校全面考核并上报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中书面报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跳一级。” [17]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三、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六、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18]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破五唯”重要指示,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要求,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

《评价指南》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为本、问题导向、以评促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等五方面内容,旨在促进地方党委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对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履行举办义务教育职责,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五方面内容,旨在促进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17.8万所、初中5.2万所,小学在校生9913.0万人,初中在校生4329.4万人。 [2]

2020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招生3440.19万人,在校生1.56亿人。专任教师1029.4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 [19]

2021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 [21]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3. .央广网[引用日期]
  • 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6. .观察者网[引用日期]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9. .南方教育时报[引用日期]
  • 1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2. .京报网[引用日期]
  • 1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5. .海外网[引用日期]
  • 17. .齐齐哈尔市教育新闻网[引用日期]
  • 18.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9. .央视[引用日期]
  •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21. .百家号[引用日期]
  • 22. .央视网[引用日期]
  • 23. .央视新闻[引用日期]

今天(5月29日),长宁区教育局发布《2022年长宁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如下:

㈠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20〕3号)《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22〕1号)等政策法规为依据,切实履行义务教育政府责任,促进义务教优质育均衡发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依法实施招生入学工作。

㈡ 坚持政府对公办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合理设点布局,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公办学校免试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和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相关政策,保证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㈢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布初中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相关信息,加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交流。通过部门和学校网站公告、网上“校园开放日”等形式,向辖区内适龄儿童告知招生政策、招生细则及所需提供的证件,积极应用“一网通办”电子证照。

㈣ 各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22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022〕11号)的要求,依法开展招生工作,确保2022年初中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各学校必须建立2022年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入学工作监察小组,具体负责招生工作。

㈤ 应用“一网通办”网站()和“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各学校必须根据区教育局规定的计划数进行招生,严禁在招生计划之外自行招收学生。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学校不得擅自扩大班级规模,突破班额数。不得招收无学籍材料的学生。

各学校必须严格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信息公示、招生报名等工作。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实施均衡分班,严禁举办各类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特色班;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或参考,不得以面试、面谈、测评等名义选拔学生,严禁以任何形式进行文化测试选拔并按照测试成绩分班;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随班就读。全面取消各类特长招生,不再安排义务教育学校特长生招生计划。对烈士子女、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子女、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伤残警察子女及其他各类符合条件的优待对象,统筹安排入学。

二、 公办初中招生入学工作

根据区内中小学设点布局的实际情况,相对就近均衡配置生源,实行部分划片电脑派位和部分对口入学相结合的初中入学办法。其他符合长宁区初中招生条件的学生,将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在区域内统筹安排入学。

三、 民办初中招生入学工作

加强对民办初中招生工作指导与管理,根据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核准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并将各民办初中的招生计划报市教委备案,相关信息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以及区政府网站教育频道上公布。严禁民办初中计划外招生,严禁擅自以“国际部”“国际课程班”“境外班”等涉外名义招生。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初中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民办初中应在核定的招生计划与范围内招生。经区教育局审定,有寄宿条件的民办初中可适当扩大招生范围,民办初中可按走读、住宿等分类设置具体招生计划;民办一贯制学校一般应设置本校免试直升计划和校外招生计划。民办初中按政策规定,承接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以及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生源,可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分设。民办初中按招生计划实施分类报名,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由区教育局实施电脑随机录取。

学校招生简章及公告,须向区教育局备案,同时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公布。民办初中的招生简章公开内容应包括学校办学情况、招生计划、收费情况、“三个承诺”(不提前组织学生报名或变相报名,不举行任何测试、测评、学科练习、面试或面谈,招生录取不与任何培训机构挂钩)、办学特色等。

民办初中实行网上报名和招生录取工作。6月27日—6月29日,报名就读民办初中的学生须在“一网通办”网站义务教育入学专栏或“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填报志愿,每个学生填报1所民办初中参加电脑随机录取,并可填报1个民办初中调剂志愿。一旦完成报名,将不得再次报名或修改报名信息、放弃报名志愿。

如报名人数小于或等于招生计划的,全部录取;如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电脑随机录取。6月20日—6月21日,开展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直升录取工作。7月4日—7月5日,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初中实施电脑随机录取。电脑随机录取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实施全程录像。区教育局在电脑随机录取过程中引入公证机构参与,市、区两级教育行政、督导、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学校家委会代表等一同参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电脑随机录取结果由区教育局负责公布,导入“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7月10日组织验证,7月13日—7月14日,安排调剂志愿录取。

7月10日起本市将通过短信和“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等渠道陆续告知相关入学信息。民办初中招生工作完成后,学校将录取名单上报区教育局。学生按学校通知办理入学手续。

实施公民办初中同步招生,未被民办初中录取的学生,根据公办初中已分配入学的实际情况,由区教育局按照当年度区、校招生政策和细则安排入学。小学毕业生如已填报《本市户籍学生回户籍(居住)地就读申请表》,按照填表时所选择的户籍(居住)地,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进入公办初中就读。

㈠ 成立区招生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规划管理、统筹实施本区初中阶段的招生入学工作。主动协调招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招生事件,对违规招生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

㈡ 进一步坚持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公开内容,完善本区初中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告知制度和招生政策信息公开制度。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22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022〕11号),在5月29日向社会公开或上网公示以下信息:

)中关于2022年长宁区小升初无备案登记学生信息核对提交材料的说明或拨打电话021—进行咨询。经区教育局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到具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公办学校。

⑷ 香港、澳门、台湾学生及华侨子女在本区就读初中的操作办法

非本市应届小学毕业的香港、澳门人士子女,持子女本人及父母有效的港澳居民居住证、香港或澳门的身份证明、子女的出生证明、在长宁区的有效居住证明、长宁区公证处出具的监护人证明(此证明仅限不与父母同住的情况),办理登记手续。由于在防疫期间,请家长关注长宁区教育考试中心网站()中关于2022年长宁区小升初无备案登记学生信息核对提交材料的说明或拨打电话021—进行咨询。经区教育局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非本市应届小学毕业的台胞随行子女,持子女本人及父母有效的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子女的出生证明、派出所出具的《境外人员临时住宿证》原件、在长宁区的有效居住证明,办理登记手续。由于在防疫期间,请家长关注长宁区教育考试中心网站()中关于2022年长宁区小升初无备案登记学生信息核对提交材料的说明或拨打电话021—进行咨询。经区教育局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非本市应届小学毕业的华侨子女,持子女本人护照、父母一方的户口簿、由长宁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出具的《华侨子女来沪就读身份证明》、子女的出生证明、在长宁区有效居住证明、长宁区公证处出具的监护人证明(此证明仅限不与父母同住的情况),办理登记手续。由于在防疫期间,请家长关注长宁区教育考试中心网站()中关于2022年长宁区小升初无备案登记学生信息核对提交材料的说明或拨打电话021—进行咨询。经区教育局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⑸ 来沪人员适龄随迁子女在本区就读初中的操作办法

① 本区小学毕业的非本市户籍学生,若需要在我区继续就读,可向现就读学校提出申请,经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审核符合入学条件者,统筹安排至我区公办初中就读。同时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告知学生及家长完成义务教育后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等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家长签字确认后由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保存。

非本市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由于在防疫期间,请家长关注长宁区教育考试中心网站()中关于2022年长宁区小升初无备案登记学生信息核对提交材料的说明或拨打电话021—咨询办理登记的手续。申请时学生须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父母一方须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一年内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或连续3年(从首次登记日起至2022年6月30日)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的灵活就业登记、原籍户口簿(学生户口须随父或母),预防接种证、在长宁区居住的有效居住证明。今年因受疫情影响将适度放宽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有关条件。经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审核入学条件并通过后,统筹安排至我区公办初中就读。同时告知学生及家长完成义务教育后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等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家长签字确认后由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保存。

㈡ 本市户籍在本区就读的人户分离应届小学毕业生回户籍地或者居住地入学初中的申请办法

或者“一网通办”网站义务教育入学专栏

上海长宁区门户网站 教育局

网上咨询:“上海长宁区门户网站 教育局”首页“网上咨询”

长宁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监督举报电话:021—

信访接待部门地址:长宁路679号

信访接待时间:周一~周四全天,

(根据上级信访部门的要求,抗击疫情期间,区信访接待大厅暂时关闭。)

*以上所有条款解释权归长宁区教育局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为什么比香港稳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