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离毕节市七星关区最近的地方是哪里?

服务时间: 联系电话:

公司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委会贵州省毕节市关门山隧道翠屏(廉租房)小区,2幢2单元14号门面

取派范围:部分地区提供服务,正常收送地区:大新桥街道,观音桥...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腹地,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是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大省。贵州省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622.95万人,其中七星关区是贵州省第一人口大区。

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区境东邻金沙县,东南、南连大方县、纳雍县,西接赫章县,西北与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交界,东北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交界。

上古时期,禹铸九鼎分天下为九州,今境属梁州南境,周朝建立后为卢国南境,战国时期为夜郎国西北境。公元前221年秦朝设汉阳县,汉阳县治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今境属汉阳县管辖。

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后,于公元前111年设平夷县,县治今境东部,隶属于牂牁郡。东汉时平夷县人傅宝历任尚书郎、长安令,终于巴郡太守,与尹珍同为贵州及西南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

西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分牂牁郡置平夷郡,平夷郡治平夷县,东晋时平夷郡、平夷县改名平蛮郡、平蛮县,南梁末年平蛮郡、平蛮县被废除。

唐朝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管理,于今境内设置禄州,宋朝时延续不变。元朝统一后于境内设平迟、安德两长官司,同时设毕节驿。

明朝建立后,于公元1383年设设毕节卫、公元1388年设赤水卫。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撤销毕节卫、赤水卫,改设毕节县,县治今城区,此后毕节县长期为贵西道驻地,直至民国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毕节县先后为贵州省毕节专区、毕节地区驻地,1993年12月改设县级毕节市。2011年11月,设立地级毕节市,以原县级毕节市区域设立七星关区,区名源于境内古关隘七星关。

七星关位于七星关区与赫章县交界之七星河处,是贵州三大名关之一,关口海拔1440米,关下六冲河水急滩险,两岸悬崖嵯峨,形势险要。相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回师途经此地,连夜抢渡,燃火七堆,通宵不灭,宛若七星照耀,因此得名七星关。

纵观七星关区的历史,自公元前111年西汉设平夷县,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西晋及南北朝时为平蛮县,唐宋时为禄州治所,元朝时设毕节驿,明朝建国后设毕节卫,清朝时改设毕节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93年改设县级毕节市,2011年地级毕节市成立后设立七星关区。

七星关区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下辖8个乡、24个镇、11个街道,全区户籍人口165万人、常住人口116.32万人,是毕节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中心。

七星关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朝正统四年即公元1439年赤水卫人张谏进士及第,为贵州第一名进士,官至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此后五百年间人才涌现,陈迪、朱谦、茅鋐、阮维诚、翟锦观、吴德清、周起滨等均进士及第青史留名,并出现了“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一门五进士,祖孙三翰林”的盛况。

对于七星关区,你印象如何?

  地处东经104°51"—105°55",北纬27°03"—27°46"。东北与金沙县接壤,东与大方县相邻,南与纳雍县连接,西南与赫章县、西与云南省镇雄县毗邻,北与四川省叙永、古蔺县隔赤水河相望。最高海拔2217米,最低海拔470.1米,平均海拔1511米。年均降雨量954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全区辖35个乡镇(其中6个民族乡),6个街道办事处,524个行政村,22个居民委员会。2010年总人口148.37万人。属中山地貌类型,东北部地处大娄山山脉,山地与沟谷交错,地势陡峭;中部属中山山地和河谷平地;西南部属中山和高中山及谷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烤烟。盛产生漆、大蒜和天麻、杜仲、半夏、党参等名贵中药材。有硫、铁、煤、锌、大理石、草炭等20余种矿藏,其中煤储量21.6亿吨,硫铁矿储量8.41亿吨。七星关区山川秀丽,景物雄奇,境内风景名胜颇多,毕节八景、赤水八景、王张八景早见诸史册;有七星关古遗址、大屯土司庄园、瓦窑村古遗址等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共31处。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389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等23个民族。2005年年末总人口97.79万人,少数民族占33.02%,农业人口93.1万人,占95.2%。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被列为扶贫开发重点的乡镇31个,其中一类贫困乡镇4个,二类贫困乡镇20个,三类贫困乡镇7个,有贫困人口8.62万人,低收入人口13.47万人。   ——大方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县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大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县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置顺元宣抚司,明领贵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设大定府,明国三年废府设大定县,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大方县,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千百年来,水西彝族土司政权治所大方,世代相袭,使大方成为黔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承了古老渊深的华夏文明,积沉了多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奢香在摄贵州宣慰史期间,平息战衅、兴办汉学、开辟九驿、发展耕织,尽毕生精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致力于发展水西经济、文化,深受人民爱戴。大方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观丰富,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书法、灯谜、诗词、楹联、木雕、农民画、漆器工艺等,一直在黔西北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兴盛不衰。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贵州省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彰为“广播电视先进县”。记载历史轨迹的“井文化”、“塔文化”和贵毕高速公路修建后的“桥文化”与大方传统的荆州龙灯、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坡、白族节等民族风情串起了人类文明的链珠,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方传统文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水0融,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方物华天宝,蕴奇藏珍。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无烟煤、硫铁矿、高岭土、大理石、冰州石等19种,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总储量为102亿吨,其中上表储量为53.02亿吨,适宜建设大型坑口火电厂和煤化工项目。农副土特产品量大质优。生漆产量居全国、全省前列,生产的漆器工艺品与茅台酒、玉屏萧并称“贵州三宝”;天麻、杜仲、竹荪、猕猴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全国天麻产贵州、贵州天麻产大方”之誉;大豆、芸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皱椒是大方的大宗农产品,皱椒、芸豆远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以豆棒、豆干、豆豉为主的豆制品堪称地方一绝;烤烟质地优良,是大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大方重要的经济支柱,大方是全国重点烤烟生产基地,也是英美烟草公司基地和贵州省进出口公司烟叶基地县之一。   ——大方山川秀丽,胜景天成。世界品牌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大方景区,总面积130多平方公里,共有23个品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地球上唯一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的原始杜鹃林带,“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绝妙诗句,描述了杜鹃和杜鹃鸟(子规)的美丽动人。盛花时节,姹紫嫣红,满山溢彩,遍野流芳,艳丽非常,令游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中国品牌国家级风景名胜九洞天,其岩溶风光集山、水、路、洞为一体,洞中有水,水洞相连,为岩溶地貌之奇观,奇、险、幽、美,胜景迭出,被中外地质专家誉为中国岩溶地质教科书,可与南斯拉夫的波斯托依洞媲美,被列入美国出版的《中国旅游》一书。有联赞云:“山中水,水中山,独占山水魂;洞上桥,桥上洞,别有洞桥天”。在洞内修建的瓜仲河水电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溶洞电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奢香墓和奢香博物馆,相映成趣,古朴典雅,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彝族建筑艺术之精华。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洪家渡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的高原湖泊——水西湖,绵延百余里,为大方旅游增添了新景。神秘的油杉河、米底河原始生态风光,奇山异树,浅潭伏流,花香鸟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距县城10公里的羊场镇,集聚了世界最大的天生桥、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制造厂遗址、玲珑别致的星云宫三个旅游景点;位于贵毕高速公路边上的黄泥塘镇在拱移山人工湖,山水一体、波光粼粼,被游客推为休身养性歇息之圣地;落脚河“禄水大峡谷”风格独具。此外,还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千岁衢摩崖石刻及古驿道、水西慕俄格城堡遗址、九层衙遗址、阁鸦驿道、大渡河桥等。有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将军山、黄家坝、猫场战场遗迹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综合构成了黔西北独具特色的大方风景旅游区。   ——大方区位优势凸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大方处于国家重点开发区“攀西-六盘水”境内,为重庆、成都、昆明、南宁、贵阳等大中城市的经济圈所辐射,属国家西部大开发中能源建设、“西电东送”工程实施的主战场范围。县城距省城贵阳178公里,距地区所在地毕节50公里。321、326国道纵横交错,贵毕公路横贯其中,大方至四川纳溪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长江的大通道;动工新建的隆黄铁路、拟建的威吉铁路和杭瑞高速公路穿越县境;规划建设的毕节飞机场距县城20公里。全县36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讯畅通,通公路的村达89.7%,96%的村实现了通电,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5%、90%;开通程控电话3.9万门,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0%;移动电话总数达2.8万户,政府网站开通运行,互联网发展迅速。优越的地理位置,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大方成为黔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被誉为黔西北的“旱码头”。   ——大方人民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大方各级干部和群众积极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工程实施的大好机遇,以在建的4×30万千瓦火电厂等大项目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开展能源大县建设。五凤、龙泉、对江、小屯、绿塘等大型煤矿建设如火如荼。大方火电厂第一台机组即将发电。从根本上解决县城供水紧张状况的中型水库——岔河水库争取立项工作进展顺利。   ——大方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坚持以邓小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大项目拉动、招商引资带动、城镇经济推动”的工作思路和全县近、中、远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方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33515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4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1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勤劳质朴的大方人民正在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乘西部大开发东风,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牢牢把握试验区“三大主题”,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优势资源,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法制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29%,第三产业增长11.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1:52.9:26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6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58亿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20%;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达43%;教育发展实现“双高”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0%,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较大发展;科技投入明显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和农村基本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健全和完善全县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02.47万人以内;石漠化治理取得较大进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渐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55%的农户达到小康,城镇居民享有社会保障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举措: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协调发展科教事业,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六是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开放水平。七是统筹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八是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奢香故里藏珍蕴奇,无限商机蓄势待发,勤劳的人民团结奋进,发展的道路前程似锦。大方的未来,不仅属于大方人民,也属于那些有远见、有魄力的各界仁人志士。大方人民真诚地敞开胸怀,热忱欢迎八方宾客投资开发,抢抓机遇共铸辉煌!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总面积2554.1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83.17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白族。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551500。代码:522423。区号:0857。拼音:Qianxi Xian。   中国杜鹃花都—黔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2007年末划除金坡、仁和两个乡镇及红林乡石笋村、岩脚村委托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后,县域面积为2380.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360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16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82.91万人,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等18个民族。   黔西,是毕节地区东大门。贵毕高等级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县城距省会贵阳117公里,距行署所在地毕节115公里。   自然地理   黔西,是国家绿色农业建设示范单位。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3.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盛产烤烟、油菜、水稻、中药材等作物,适于大牲畜及家禽养殖。是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的理想之地。   黔西,素有“一枝花”美誉。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境内有罕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花区;有属旧石器时代并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美誉的沙井观音洞;有吸引王阳明亲临并写下《象祠记》的九龙山象祠;有湖面达80余平方千米的支嘎阿鲁湖;有风光秀丽的东风湖;有贵州境内三大淡水湖群之一的柯家海子群;有乌江源百里画廊精品旅游点……   黔西,是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工程拉开序幕的地方,能源优势明显。全县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70亿吨以上,水资源径流年总量77亿立方米。近年来,境内建成了东风水电站、洪家渡水电站、索风营水电站和黔西火电厂等大中型电站,引进山东兖矿集团、河南永煤集团等20多个省市的企业来黔西投资创业,建设了青龙煤矿、黔金煤矿等一批大中型企业。   社会发展   黔西,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于1988年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8县市之一,被列为民建中央重点帮扶县。近年来,黔西县紧紧围绕试验区主题,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煤电产业、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增加、后劲增强的目标,尤其是在发展民办教育、壮大农村劳务经济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取得了较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黔西干部群众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战略目标,以更扎实的作风和更高昂的热情,为建设黔西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旅游资源   有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百里杜鹃森林公园花区。花区距县城30公里,位于县城北部红林、金坡、仁和等乡镇境内,绵延23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杜鹃花品种达19种之多。花开时节,繁花簇锦,争奇斗艳,漫山遍野,蔚为壮观,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我县旅游资源除百里杜鹃外,还有东风湖、六广河峡谷、洪家渡库区、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九龙山象祠、沙井观音洞、水西公园、李世杰尚书坊等自然山水、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了我县旅游基地开发建设的基础,将成为我县今后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之一。   黔西县辖9个镇、4个乡、15个民族乡:城关镇、金碧镇、雨朵镇、大关镇、谷里镇、素朴镇、中坪镇、重新镇、林泉镇、五里布依族苗族乡、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羊场乡、绿化白族彝族乡、新仁苗族乡、钟山布依族彝族乡、铁古苗族彝族乡、协和彝族苗族乡、太来彝族苗族乡、甘棠乡、永燊彝族苗族乡、花溪彝族苗族乡、中建苗族彝族乡、定新彝族苗族乡、洪水乡、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仁和彝族苗族乡、红林彝族苗族乡、锦星乡。   据沙井乡“观音洞”出土文物考证,黔西县是祖国人类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时为梁州南徼外“荒裔”。商末周初属鬼方联盟的卢夷国。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蜀国和鳖国地。秦嬴政二十七年入版图,属夜郎县。汉元光五年属鄨县。齐、梁之际,昆明夷闽支卢鹿部占据鄨县等地,实行部族统治。唐初,卢鹿部遥附。贞观中期,鸭池河、六归河沿岸入琰川县。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基本以今县境置龚州。北宋沿置。皇祐至嘉祐年间,卢鹿部建立“罗氏鬼国”,州名消逝。元初,置亦溪不薛总管府和宣慰司。大德七年废亦溪不薛府、司。洪武十五年,筑水西城(今县城);次年,置“龙九驿”中的谷里、水西、奢香(西溪)三驿站。崇祯三年属水西宣慰司,水西城为设治地,分置则窝,以著则溪。   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辖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二十二年废府置州,因在黔之西部,故名。乾隆元年,上拨四川叙永厅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全州划9个里、51甲、113寨。1913年置黔西县。县下行政区划为区、乡镇、保、甲。1941年6月前,全县分9个区,有4887平方公里面积,7月,上划北部4个区2400.53平方公里面积入新置的金沙县。余下境域划为24乡、4镇,共218保2667甲;后又撤并23乡、3镇,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西。12月3日,中国共产党黔西县委员会和黔西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是月,全县划5个区。1950年划10个区、231个村,1953年划12个区、131个乡镇。1958年9月,各乡镇并改为81个人民公社。是年12月下旬, 将各区并为5个大公社;1959年2月下旬,以区建公社,乡镇改称管理区。1961年,上级划大方县的青冈公社入黔西县,次年恢复各区,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为11个区,1个区级镇,90个公社,754个生产大队、3874个生产队。1984年夏,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恢复各乡、镇、村组建置。1991年建并撤后,全县分为19乡、9镇、741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    2003年,黔西县辖9个镇、19个乡(其中15个民族乡),382个村委会、3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83.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0.19万人;非农业人口5.87万人。   历史名人   李世杰(1716—1794),字汉山,号云岩,康熙五十五年出生在黔西隐者坝一书香门第,从小好学,博览群书,熟读治政治军之道,德才兼备,乾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   易才学(1930—2005),上甘岭战斗英雄易才学。党的忠诚战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卫士、中国人民自愿军特等功臣二等英雄易才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3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75岁。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地处乌蒙山脉与娄山山脉交汇处,坐落于乌江与赤水河之间,东以偏岩河抵遵义县,西交马洛河接毕节市,西南以崇山峻岭枕大方县,南达乌江与黔西、修文、息烽三县接壤,北临赤水河与四川省古蔺县,以大河沟等与仁怀县、遵义县交界。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2007年末总人口62.19万人,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   【资源环境】   金沙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富集。      生物资源方面,境内农作物达400余个,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烟、辣椒、花生、茶叶等。森林植被好,森林覆盖率达35.5%。适宜生长的药用生物资源达480余处,主产银耳、天麻、杜仲、黄柏等,适宜发展绿色产业和地方特色种养业。   能源资源方面,金沙是贵州省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能源基地之一,黔北电厂170万千瓦装机已全面建成投产发电,县境内还有长征、红联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地上地下河流水量丰沛,落差集中,便于多级连续开发。同时,境内煤炭资源储量大,储量达44亿吨。   矿产资源方面,境内矿藏达19种,其中储量大的有煤、硅、磷、镁、铁等,铁矿有菱铁矿、褐铁矿、硫铁矿、硅铁矿,储量分别为3698万吨、400万吨、1.1亿吨、1124万吨,硅矿工业储量978万吨,磷矿地质储量2500万吨,铜矿工业储量102万吨,铝矿储量10万吨,镁矿储量2亿吨,具有潜在的开发优势。   旅游资源方面,境内有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乌江流域黄沙河风景旅游区,安底温泉、冷水河原始森林保护区等山水风光景点,有后山东汉古墓群石刻,石场敖家坟古墓群石刻、茶园万寿宫古戏楼等文物古迹,还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踩山节”,仡佬族“吃新节”,布依族“对歌节”等民族风情。地方旅游商品有金沙窖酒、金沙回沙酒、康星植物油、冠香坊调味品、禹谟醋、清池贡茶、金沙矿泉水等,县境内的各类资源都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200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9%,人均生产总值达7441元,比上年增长18.96%,成为毕节地区第一个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县。完成财政总收入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5%。农业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优质玉米、返季节蔬菜、脱毒马铃薯、辣椒、高粱、茶叶等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工业经济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实现原煤产量869万吨,发电量109亿千瓦时。形成了能源、采矿、化工、冶金、建材、酿造、粮油加工等门类齐全、结合合理的工业体系,乡镇企业、轻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   金沙交通方便,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贵阳,西靠毕节,北达四川,326国道线横穿境内,与贵遵、贵毕高速公路紧连,已经建成了六条出县主要通道,均为二、三级水泥路或油路,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遵义至毕节段和金沙至修文二级公路正在规划在建中。交通、电力、广播电视、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县城通过投资改造和扩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完全可以满足各项投资的需求。   目前,金沙已经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0地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正稳步地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挺进,在即将步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其各项任务和目标,加快发展,金沙人民将以真挚的感情,周到的服务,快捷的工作效率,良好的形象和投资环境竭诚欢迎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界朋友前来旅游观光,考察投资,创业发展,达到双赢,共享成功的喜悦!   

    织金县辖11个镇、13个乡、8个民族乡:城关镇、桂果镇、牛场镇、猫场镇、化起镇、龙场镇、八步镇、以那镇、三塘镇、阿弓镇、珠藏镇、三甲白族苗族乡、自强苗族乡、大平苗族彝族乡、官寨苗族乡、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后寨苗族乡、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中寨乡、绮陌乡、普翁乡、实兴乡、马场乡、上坪寨乡、营合乡、纳雍乡、板桥乡、白泥乡、少普乡、熊家场乡、黑土乡。   地理位置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地区之东南。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县城东至贵阳约151公里,南距安顺约95公里,北距毕节约129公里;境内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东邻平坝、清镇;南邻普定、安顺;西接纳雍、六枝;北接大方、黔西;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地理环境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13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   民族构成   县内居住着汉、苗、彝、回、布衣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含未定民族穿青人)占48.02%。全县除汉族外,还有苗、彝、布依、白等少数民族。   经济概况   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8,99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9.8%,比上年增收19,433万元,增长39.2%。   县境岩溶地貌发育,多峰林、溶洞、暗河。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现有小水电站8个,年发电量800万千瓦时;洪家渡电站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标志性工程,装机容量60万千,计划年发电量15.59亿千瓦时;引子渡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计划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也是国家实施西电东输的主要工程之一。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由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作高品味、高起点的县城总规修编通过省级评审,所辖八镇被列为全国百个重点建设集镇之一,有18个乡(镇)进行了科学的集镇规划建设。   资源   生物资源: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烤烟、油茶、苡仁米、茶叶等农作物110多种;有杉、松、油桐、生漆、核桃、剌梨、猕猴桃、杜仲、天麻、黄柏、党参、半夏等植物90多个种类; 有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50多个种类。烤烟是目前的主要经济支柱,年产量万吨左右,为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苡仁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生物资源亦很丰富,县内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狲,被誉为“真菌皇后“;现有人工和天然优质草场70万亩,加上年种植30余万亩优质绿肥及其转化利用,经逐步引进和改良大量优良畜禽品种,畜牧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竹笋产量大,销往深圳、香港等地。近年来室内砂锅栽种竹笋及室外栽种已形成规模生产。   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其中:无烟煤总储量129亿吨,可开采量107亿吨,是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磷矿储量13.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55.4%,是贵州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大理石储量191亿立方米,有“晶墨”、“残雪”等品种;重晶石储量近7000万吨,含硫酸钡95%。此外,硫铁、铝土、铅锌、硅石、方解石等,储量亦丰,均有开发价值。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储蓄大,品位高的有煤、磷、重晶石、铁矿、铝钒士等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量的2%以上,可开采量达104.5亿吨,磷矿储量13.74占贵州总储量的54.4%;、铝矾土储量967万吨。其他各种矿产品储量也极为丰富,具有极高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特产   织金县城东门,有一条长约八百米的古老小街,小街大多属于民国时期建筑物,俗称“砂锅街”。闻名中外的织金砂锅、砂器就产自这里。   织金砂锅、砂器历史久远,据说宋朝时就已传入这里,早在清朝初年,织金砂锅、砂器就己非常盛行,最盛极一时的是在清朝未年至上世纪末,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云南、四川、广东及美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织金砂锅、砂器最盛行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手工作坊270余家从事砂锅、砂器生产,该县从事砂锅砂器生产的专业户大都集中于此。他们中有的是祖辈从事砂锅、砂器生产,代代相传至今,有的是受街坊亲朋影响,拜师学会的。由于织金砂锅、砂器大部分出自这里,因此,织金砂锅街也名声远扬。织金砂器以造型别致,经久耐用、保温性能良好而闻名中外,种类有砂缸、沙灶、鼎罐、茶罐、火锅、茶锅、烘饼平底锅、圆底锅、香炉、蒸鸡钵等近百余个品种及美术砂器,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所需生活器皿。   织金砂锅、砂器以出自于织金的优质无烟煤砂和粘土泥为原料,有许多优点,所盛食物不易变质变坏;保温性能好,保鲜、无害、不变味、变色;炖鸡、肉等食物其味鲜美无比、用于沏茶煎药效果尤佳。织金砂锅、砂器制作非常复杂,从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型,仅砂锅制作就需七十二道工序。织金砂锅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中煅烧5、6分钟出炉,用柴火烟熏,呈光亮,古朴浑厚。它不同于其他陶器,具有非常高的环保效果。作为釉料的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略带呈亮铅白金属光色,显得饱满含蓄。最早以前的织金砂器是不上釉的。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叫陈春心的艺人用白泥浆衣服时,将浆衣服的白泥水滴下一滴在晒在院内锅坯上,此锅烧成后滴有白泥浆的地方发出光泽。从此,砂器、砂锅始有独特的釉色装饰。砂器美术品作为案头欣赏品、旅游纪念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独特的面貌受到中外人士欢迎。   然而,由于受资源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织金砂锅已渐入末路之途。是以,为了不使砂锅失传于世,仅存的十五户砂锅艺人家庭,组建‘东升砂锅厂’,以传承民族技艺,弘扬砂锅文化为本,努力挽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历史文化   织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丰,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清道光进士谌厚光编纂《平远州志》记载:“织金秦属巴郡;汉属牂牁郡;为仡佬族世居;晋以后彝族入主;宋、元、明为毗喇郡;清代为平远州;民国3年(1914年)1月以平远州城东有织金街、织金关得名而改为今织金县。”   织金城文物古迹有74处,其中颇为著名的有“四庵”、“四阁”、“四寺”、“四祠”、“八大庙”,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即观音庵、紫竹庵、白衣庵、回龙庵;玉皇阁、斗姥阁、文昌阁、文腾阁;隆兴寺、地藏寺、东山寺、寿福寺;武侯祠、忠烈祠、丁公祠、雹神祠;财神庙、文昌庙、关帝庙、龙王庙、马王庙、炎帝庙、黑神庙、城隍庙。儒、释、道,应有尽有,融各家文化为一体。   旅游   织金山水,灵秀天成,引人入胜。县城群山环绕,山石形成的自然景观达20余处。秀水穿城,清泉流布。从南至北贯城河把县城分为东西二城,现在的织金河又将开发城区分为南北两半。城东为文化、风景旅游区,城西为政治、经济开发区,横跨东西的日升桥、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和重新桥把两城连接起来。织金县城号称“泉城”也名不虚传,城内就有七十二泉,均分布在贯城河两岸。城西“响水洞”处有相对两个山洞,泉水自洞中涌出,二水交流,一响一应,如琴如瑟,名曰“双流激浪”。城北方向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天然湖,堪与草海、红枫湖媲美。   位于城中心的财神庙,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四重檐歇山顶,十八个翼角起翘,四层楼逐渐缩小为宝塔状,侧面构成三个重叠的三角形。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看后评价说:“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只有日本的天寿阁与此类似。”八景之一的“云洞天开”位于城东15公里处的三甲乡,两峰相合,形成天然拱洞,高数十丈,其中空阔,上露天光,日夜仰视,日月在天。洞内原塑有观音像,洞口匾额曰:“赤云洞”,依山建造有观音阁、保安寺、关帝庙等,均系道光年间建筑。“云洞天开”四字乃当时名流孙行雅墨迹。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工程师张开济看后说:“保安寺很了不起,与山洞结合得非常巧妙。”中国博物馆副研究员施力行说:“这个保安寺真是妙不可言,这个建筑例子,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此外,织金八景之一的“三潭映月”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神秘奇幻的“日落碑现”胜景令人心驰神往,迷惑不解。城北黛山之中,每当红日西沉,翘首东顾,可见一地白色石碑巍然屹立,轮廓分明,走近却荡然无存。这是阳光折射之故,即是奇妙的“日落碑现”景观。   织金财神庙是全国罕见的古建筑,与日本大阪的天寿阁相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文昌阁为木结构建筑,阁为三层,一层高于一层,一层窄于一层,三重飞檐,建筑巧妙,气势恢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初的凤西书院,结构与文昌阁相类。文昌阁下乃“双潭对镜”景观,约4亩许的一方形碧潭,名曰“双堰塘”,此潭原系两潭,中有石梁相隔。60多年前潭水上涨,淹没石梁合二而一,潭水清澈,宛若明镜,其冷暖相间。此处乃垂钓、憩息、游泳之佳地。   鱼山,位于城东北隅,因形似木鱼而得名。其山四周悬崖绝壁,山脚一径通顶,有石阶108级,岩壁上有石刻数帧,多为德政碑、去思碑之类。山上建有黑神庙,碧琉璃精舍,藏书楼、济赈亭、且住亭,还有鱼池、花圃。据《鱼山记》载:“余山,即古之吾山也。上有神女智琼祠。祠前有一松一桂,邑人常会于此。会前歌《迎神曲》,会后歌《送神曲》。明太子曾隐于此,嗣驾飞车朝峨嵋,一去不返。”位于城东的东山,拔地而起,雄奇壮观。此山为大理石山,它和南面古佛山、西面的西灵山、北部的鱼山,合称织金四大名山。其三面为绝壁,唯西面有曲径达山顶。此山有三层洞,上曰“慈云洞”,中为“打拳洞”,下为溶洞群。山上古木森森,林荫蔽日,树皆生长于岩缝石隙之中。古建有东山寺、梵帝宫、后殿、读书楼、钟鼓楼、观音阁等,岩壁有摩崖石刻16帧,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赵达庵驻军于此时所题“佩剑披云”,四个大字遒劲清秀。1982年以来,省、地、县拨款,已将鱼山、文昌阁、财神庙修葺一新,使这些古建筑重放光彩,以其瑰丽的风姿吸引着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织金洞风景区位于贵州织金县境内,原名“打鸡洞”,面积约为307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景区分为织金古城、织金洞、结河峡谷、洪家渡等四大部分。   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洞穴资源宝库。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达50米。洞内空间开阔,岩质复杂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洞外还有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村寨。   织金洞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种沉积形态,它既是一座地下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馆,堪称“世界奇观”。走入织金洞,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眼望着满洞的奇珍异宝,游人禁不住惊叹连连。著名作家冯牧曾题诗赞叹: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环胜地瑶池景,始信天宫在人间。织金洞引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其名气也越来越大。   门票:120元(含导游服务费)   位置:位于贵州织金县境内   面积:约为307万平方公里   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钟旗、卷曲石、月乃石、鸡血石、葡萄石、蛇皮石、松子石、晶芽、云盘、云碟、穴罐、谷针田、梅花田、珍珠田、边石坝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高大的石幔、石帷如从天上垂下,颜色各异。地下烟河烟雾缥缈,深邃莫测。被誉为“岩溶瑰宝”、“溶洞奇观”。因其岩溶景观如传说中的天宫,又称“织金天宫”。   洞口位于山腰,高约十五米,宽约二十米,状如虎口。按其岩溶景观组合特征、自然形成的界限和岩溶物分布情况,目前分为十个景区,即迎宾厅、讲经堂、塔林洞、万寿宫、望山湖、江南泽国、雪香宫、灵宵殿、广寒宫、十万大山。   迎宾厅。长二百余米。由于洞口阳光照射,厅内长满苔藓。岩溶堆积物如巨狮、玉蟾、岩松。厅顶有直径约十米的圆形天窗,阳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万万个金钱,称“圆光一洞天”,又名“落钱洞”。侧壁旁一小厅,中有一棵十余米高的钟乳石,形如核弹0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名“蘑菇云厅”。厅内还有直径约四米的圆形水塘,站立塘边,可观看塘中如林石笋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讲经堂。长约二百米,宽五十米。因岩溶堆积物如罗汉讲经得名。中间有一面积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钟乳石间隔为二,名“日月潭”,系全洞最低点。潭中岩溶物高二十余米,底部围大十余米,形如三层宝塔,顶端坐一佛,如聚神讲经。东侧半圆形石台上众多罗汉齐集谛听,有的手捧经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问讯于邻,有的低头默想。洞壁如七色俱备的天然壁画,呈山峦、林海、田野诸景。潭北为陡坡,石径盘旋而上,伸手可触顶棚,名“摩天岭”。左侧有九根石柱,毗邻成排,形如蟠龙,从洞底直抵顶棚,我“九龙撑天”,是全洞洞顶最矮处。   塔林洞,又称“金塔城”。面积一万六千余平方米,有石塔一百余座,呈金黄色,熠熠闪光,最高的达三十余米,底部围二十余米。群塔将景区分为十一个厅堂,其间遍布石笋、石柱、石帷、钟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无数朵石蘑菇,影随波动;潭前石花成片。“石鼓”面平中空,水点滴在鼓上,咚咚作响。“塔松厅”内有相对两株石松;一株黑褐色、高五米,酷似针叶的钟乳石聚成片状凝结在主干上,下大上小,呈塔形;另一株高近二十米,层层叶面上如覆白雪,名“雪压青松”。   万寿宫。远古时洞顶塌落的巨石堆积如山,称“万寿山”。后来山上又覆满岩溶堆积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椭圆形。旁有“鸡血石”,晶莹绯红,酷似“孔雀开屏”。有三尊“寿星”,高十至二十米。洞顶和厅壁由黄、白、红、蓝、褐诸色构成美丽的图案。   望山洞。为长一百七十米,宽四十余米的地下湖。这里是洞中枢纽,可通往各大景区。湖边钟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十米,形如铁树,树身布满千万颗黑色石珠,上端右侧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称“铁树银花”。湖东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条缘十八盘,绕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级进“南天门”,入“灵宵殿”;另一条经四百二十二石级进“北天门”,入“广寒宫”。   江南泽国。全长一点一公里,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分为漫谷长廊、北海陇、宴会大厅、江南泽国四部分。“漫谷长廊”,洞廊深长、壁间钟乳石奇异多姿。“宴会大厅”,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洞内平坦干燥,是游览途中理想的休息、进餐和活动场所。“北海陇”,数条游龙似的边石坝蜿蜒伸展,钟乳石林立。中有一深潭,潭中有九根石笋,称“清潭九笋”。“江南泽国”,流水、湖泊、水塘、水田交错,流水潺潺,田水如镜。   雪香宫。全长三百余米,面积六千余平方米。岩溶堆积物如茫茫雪原。注柱四立,玉帷高挂,俨然一派北国风光。其间,有自然形成的二十多块谷针田、珍珠田、梅花田;有二十余个大小不一的石盾;有数十面红色透明的钟旗,扣之   如钟声;有百余株石竹形成的“竹苑”,如丛篁密筿,意趣横生。“卷曲石洞”,在二百余米的洞厅顶棚上,布满数万颗晶莹透亮的卷曲石,中空含水,弯曲横生,甚至向上生长。   灵宵殿。高四十余米,面积五千多平方米,两壁垂下百尺石帘,五彩斑斓,俨然天宫帷幕。正中有一棵石柱拔地而起,直抵顶棚,称“攀天柱”。柱后有面积约二十平方米的水池,石莲飘浮出水面,称“瑶池”。   广寒宫。长四百余米,宽一百余米,高七十余米,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群山耸列,陡峭险峻。两山间为开阔平地,地下湖横陈其间。有六十余米高的“梭罗树”,长满成千上万朵石灵芝;有十七米高的“霸王盔”,酷似古时武士头盔;有五十米高的石佛,巍然屹立;有十七米高的“银雨树”,亭亭玉立,洁白有光。   十万大山。面积七万多平方米,最宽处达一百七十五米,最高处一百五墕主。洞内地势起伏,石峰丛立,如重峦叠嶂,山间常有云雾缭绕。有金色塔山、成林玉树,还有螺旋状的高大石柱“螺旋树”。洞内还有“珍珠厅”,石珍珠晶莹闪光;有古溶洞河道遗迹,长六面余米,宽四至八米。   乘贵昆铁路线火车至安顺,转乘长途汽车至织金洞。另外,贵阳、安顺都有旅游车直接去织金洞。   

  一、历史沿革、区位、气候   纳雍县原属大定府(今大方县),民国卅年(1941年)成立纳雍县设治筹备处,因县南有一纳雍   河,即以纳雍为县名(亦取纳民雍熙之意)。同年7月1日,成立纳雍县政府。   纳雍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04°55′40″至105°38′04″,北纬26°30′16″至27°05′54″,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76米,最低海拔1050米,全县辖25个乡镇,479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2006年末总人口81.82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13%。全县有耕地52.27万亩(习惯亩),旱地占92%。   全县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无霜期268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玉米、水稻、洋芋、烤烟、甘桔等农作物生长。   二、自然资源、民族风情、旅游   纳雍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较好的县,现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无烟煤储量12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开采量68亿吨,煤质优良,属低硫低灰高发热的优质无烟煤;铅锌地质储量10万吨,品位高、易开采;大理石储量68.626亿立方米,可逐层开采,自成板材,层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专家命名为“纳墨玉”,还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种品种,均可制成板材、地面砖、工艺品;铁矿储量103万吨,硫铁矿储量74万吨。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6万千瓦,现仅开发1万多千瓦。   1982年以来,纳雍依托《中国3356项目》、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业开发项目等,植造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经济林,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县内盛产烤烟、生漆、核桃、茶叶、竹荪、杜仲、黄柏、天麻等经济作物,有宜烟地面积30多万亩,是北京等国内烟厂的原料生产基地。有宜牧地面积80余万亩,发展畜牧业条件较好。2006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为22.23万头(匹)。   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全县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66%。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纳雍是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区,盲谷、伏流、峰林随处可见。主要旅游景点有小三峡之称的总溪河风光,雄奇壮观的吊水岩瀑布,碧波荡漾、杜鹃喷香的过狮河水库以及桃园洞、彭家洞、宣慰洞、白龙洞等离奇古怪的溶洞景观,还有万寿桥、奢香行宫、古战场猴儿关,红军路过枪杆岩等历史遗迹。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纳雍凭借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煤电开发战略,经济社会迈上了新台阶。2006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20178 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 28.95 万吨,烤烟产量 58021担。社会消费品零售达到4545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6.64 亿元。财政总收入501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4 元。   纳雍境内有省道S307毕节—纳雍三级柏油路,省道S213纳雍—水城二级水泥路,纳雍至大方公路、纳雍至六枝公路、纳雍至织金公路、纳雍至赫章公路全部改造为三级油路以上等级,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9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正在筹建的纳水地方铁路预计2008年投入运行。建成11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并入国家电网运行,县城开通了42套闭路电视节目,电信宽带、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25个乡(镇)。新汽车站、农贸大街、工贸街、沿河开发区建成投入使用,城南开发区、发展大道、纳(雍)六(枝)公路入城通道、纳(雍)水(城)公路入城通道正开工建设,万吨级水厂建成投入使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西大门。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全县总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3.28%;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属毕节地区管辖。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2007年末总人口12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县府驻草海镇。   春秋时为莫国之地。汉属犍为郡。唐置羁縻宝州。元置乌撒路,后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改隶贵州都司。清康熙五年(1666)改乌撒府为威宁府。1914年改府为县。1954年11月成立民族自治县。   威宁80%以上地区海拔超过2000米,是贵州省地势最高的县。县境气候温凉,适于马铃薯、甜菜作物生长,是贵州马铃薯良种基地和甜菜生产基地。   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特产威宁火腿。盛产黄梨和苹果。农收产品加工业发达。县城西边是著名的草海。中河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1.2℃,1月均温3.9℃,7月均温17.0℃ ,年降水量739毫米 。森林面积 18 万公顷 。有煤 、石膏 、铅锌、铁、铜等矿产资源 。产玉米 、马铃薯 、小麦 、水稻 、豆类、荞麦、甜菜。有火腿、苹果、黄梨、党参等特产。工业以煤炭、地毯工业为支柱。贵昆、贵大铁路过县境。名迹胜地有石门坝教堂、双霞洞摩岩石刻、草海黑颈鹤保护区等。   社会经济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高原,是贵州省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1.7%;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2007年末总人口12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贵州之冠,威宁县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太阳神的无私惠顾,使动植物大受其益,又因地处乌蒙之巅,山脊和空旷地带无静风时刻,春风浩荡,秋风送爽,常年艳阳高照与凉风扑面兼备,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威宁既是贵州的"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塞,326国道过县境129公里,102省道过县境157公里,铁路里程187公里。威宁县物产资源种类繁多,盛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等粮食作物,烤烟、芸豆、蘑芋等经济作物和苹果、黄梨、核桃、板栗等干鲜水果;中药材有党参、天麻、黄柏、三七、半夏、杜仲、厚朴等。其中马铃薯常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品质优良,为全国之冠。全县拥有成片草场和草山草坡320万亩,各类牲畜常年存栏达157.22万头(匹、只)以上,出栏77.47万头(匹、只)以上,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是著名的"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和"南方落叶水果基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铅、锌、铜、金、银、铝、石膏、泥炭、硅石、大理石、水晶石、花岗石等30余个品种,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50亿吨。   历史文化   威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文献记载,威宁秦朝为汉阳县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54年11月11日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全省乃至全国成立较早的自治县。历史的沧桑巨变,为威宁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中水汉墓群、彝族向天坟、奢香古驿道遗址、千年古刹凤山寺、明代疆界碑、吴三桂金殿、蔡锷点兵场、石门坎柏格里墓、云贵红军桥等。   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历史沿袭,使威宁县物华天宝、雄奇壮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风物特产在全国别具一格,形成"多彩贵州"中充满神奇魅力的高原风景线。   在县城东部的盐仓、板底两乡镇范围内,有面积40余万亩的中国南方天然大草原--百草坪;有彝族的火把节和歌舞阿西里西;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彝族古戏"撮泰吉";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彝族向天坟遗迹。这里还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一口古井使千里乌江源远流长。   位于威宁县西北部的中水、石门坎旅游区,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和苗族风情见长。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石门坎,在中国教育文化领域内创造了若干个第一,它是我国第一个倡导和实践双语教学的地方,是中国近代首开男女合校先河的学校,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地氟病防治区,有贵州的第一个足球场,第一个学校游泳池遗址,石门坎因此被称为"西方人眼中的海外天国","西南苗族的最高文化区"。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中水遗址,所出土的文化遗物,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其历史至少在2000-3500年前,为研究古夜郎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依据。   旅游资源   位于雪山镇、龙街镇范围的北部旅游区,为草海北草海部岩溶丘陵区和多雨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是威宁县畜牧业和水果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云雾缭绕的人工草场、花果飘香的万亩荞麦种植区和苹果园、民族风情浓郁的苗家村寨。   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酿就了威宁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回族古尔邦节、欢快明朗的苗族花山节等节日活动。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独特的音律,淳厚的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坐落在县城西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与青海湖、滇池同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鸟的王国",有"高原明珠"的美誉。1992年10月,国务院公布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草海逐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成为全球十大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和鸟类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最新一版的全国小学德育教材中,《黑颈鹤之乡--威宁草海》一文被编入教材。草海属长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横江的上源湖泊,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面海拔高度2170米,比泰山主峰还高600米。湿地与农田为邻,湖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年补给水量800~900万立方米,湖区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5米,湖中遍布水生植物,现有海菜花、芦苇、蒲草、水葱、紫萍、金鱼藻等水生植物40余种,因此得名"草海"。草海之美,独臻其妙,广阔的水面,环海峰峦逶迤曲折,远近高低,层叠有次。东南海面,六洞桥长堤卧波,西海水域,阳关山苍然突兀。山围水抱、秀迤委婉。登山尽可观海,游海亦可见山,山水相依,浑然天成。草海是鸟的乐园,湖里共有鸟类208种10万余只。我国现有鸟类1186种,贵州有417种,而到草海栖息的鸟类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还多,占贵州近一半,草海因此成为中国第二大迁徙鸟的乐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等7种,二级保护鸟类灰鹤、白鹭等20余种,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56种,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物27种。各种珍稀鸟类中,以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颈鹤最为珍贵,它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15种鹤中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也是科学上记载最晚的一种鹤,全球仅存7000余只。据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从2008年春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有1194只、灰鹤774只、斑头雁3820只。水是草海的另一景,特别清,特别蓝,像 透明的玻璃,一眼可望到游鱼、水草。   经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威宁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及百万各族人民,以-理论和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第十次-会提出的"抢开发机遇、抓开放带动、谋经济发展、促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团结、稳定、发展"的方针,突出开发和开放两个重点,紧扣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实施"三农稳县、工业富县、服务兴县、科教强县"四大战略,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威宁,全面推进威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事业。2007年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4.57亿元,比2006年增长14.1%;完成财政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亿元,同比增长26.6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同比增长4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500元,同比增长41.05%;农民人均纯收入2101元,同比增加356元。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总体情况介绍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地处东经104°10′28"~105°01'23",北纬26°46′ 12″~27°28"18″,东西长85.276公里,南北宽77.696公里,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南接六盘水,北界云南省镇雄、彝良。县城距省会贵阳340公里,距毕节地区行署所在地96公里,距六盘水市107公里,横穿贵州省东西方向的326国道,从东面平山乡入境经县城向西穿威宁县后进入云南省,向北、南、东三面分别还有通往云南省镇雄县、贵州省六盘水市、纳雍县的省级公路,县境内公路全长约842.5公里,90%的行政村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全县被舍虎梁子、结构梁子、三望坪、韭菜坪等大山分割,地势西北、西南和南部较高,东北部偏低。境内山高坡徒,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全县最高峰(也是贵州最高点)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点刹界河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   赫章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乌江水系又分六冲河和三岔河两个小流域,六冲河流域面积2130平方公里,三岔河流域面积479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4.8%和14.8%。赫章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无霜期206~255天。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年均温10°C~13.6°C,最高气温33.6°C,最低气温-3.0°C,年总积温3650°C~4964°C,年均降雨量785.5~1068毫米,全年降雨量55%集中在6-8月,全年平均降水日174天,日照时数1260.8~1548.3小时,无霜期210-250天。光照条件较好,太阳辐射较高。   政区及面积。赫章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田时为夜郎辖地,秦置汉阳县,政区沿革几经变更,到1941年设置赫章县。现共辖2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12个)、457个村、2851个村民组。全县南北最大宽度77.6公里,东西最大长度84.45公里,面积3245.1平方公里。   (二)资源概况   赫章自然资源和其它资源十分丰富,堪称乌蒙山区的“聚宝盆”,是黔两北很有经济开发的一块宝地。   土地资源:2006年末,在全县总面积中,有耕地130.79万亩(习惯亩为59.9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92亩,在耕地中,稻田3.73万亩,旱地127.05万亩,菜地0.01万亩。全县有林地234.02万亩,牧草地35.19万亩,园地0.45万亩,水域4.19万亩。耕地大部分分布在海拔m之间。全县土地中,近94.11%是坡地,其中有亩耕地分布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上,占总耕地面积20.25%。   矿产资源:县内蕴藏着33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储量大、品位高的有13种。其中煤的远景储量约40亿吨,铁矿石的远景储量4.05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40%),铅锌矿储量居贵州之首,占全省己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锗金属储量居亚洲第一。并伴生有许多贵重金属如银、铜、锦、铍、镓等。硅石储量上亿吨,含二氧化硅98%以上:高钙石灰石遍布全县各地:花岗石、大理石、高岭土、重晶石、莹石等也有较大的开采价值。   生物资源:全县畜禽种类较多,猫、牛、羊、马等都有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其中可乐猪(又称乌金猪)为肉脂兼用型猪种,肉质好,是加工火腿、腊肉的优质原料,享有“宣威火腿可乐猪”之说。县内林果、牧草、中药材等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00多万亩,森林蓄积面积达100多万立方米。有放牧草山草坡76.8万亩,其中5万亩以上成片草山l片,1-5万亩成片草山4片,0.5至l万亩的成片草山ll片,可供各种牲畜食用的牧草行27科129种,常年产草量在15亿公斤以上,按80%的利用率计算,可饲养牲畜12万个黄牛单位。赫章被誉为天麻的故乡,有中药材上千种,其中伏苓、何首乌、龙胆草、续断、天麻、柴胡、独脚莲、元木香、厚朴、山楂、乌梅、半夏、升麻、淫羊霍、黄柏等,是贵州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水能资源:全县有10公里以上河流17条,落差大、流速急、水量足。可利用落差1456米,水力发电理论蕴藏量为8万多千瓦,可开发2.88万千瓦,现已开发8885千瓦。   土特产资源:县内土特产品繁多,享有较高声誉。“财神漆”质地优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核桃以壳薄、仁满、味香、出油率高闻名:大蒜以个大、色白、耐贮藏广受欢迎:樱桃则色泽鲜艳如珠,味道甘美似密:芸豆香甜味美,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旅游资源:赫章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民族风情浓郁。在赫章与六盘水市交界处的韭菜坪,有占地千亩以上的石林与溶洞相连,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韭莱坪石林风景区附近有万亩草场,地势较为平缓,每逢民间盛大节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便来这里举行赛马等活动,人家载歌载舞,欢庆节日。此外,还有“双龙飞瀑”、“小天桥”等旅游景点。   赫章是一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境内古迹甚多,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摩岩石刻遗址32处,古彝文碑刻100条(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可乐古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窝剡写字岩、石板孤耳岩、哲庄红军战斗遗址。   赫章民族风情浓郁。彝族的赛马和铃铛舞、敬酒舞、庆荞丰收舞、采杜鹃花舞、月琴舞等舞蹈多姿多彩,苗族的芦笙舞场面壮观;民族服饰精美鲜艳,璀璨夺目。   劳动力资源:全县农村总劳力有30.13万个,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可转移到非农产业。   (三)人口、民族   全县辖27个乡镇457个行政村,共有人口66万,有汉、彝、苗、回、布依等18个民族。   二、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苦干实干,实现了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到2002年底,全去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167(预计)万元,比1990年增长337.65%。工农业总产值达217624万元,比1990年增长444.99%。 地方财政收入达6347万元,比1990年增长196.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87元,是1990年的4.77倍。   (-)农业农村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和省、地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有关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保证了农村稳定。   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粮烟生产科技含量全面提高。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3008万元。以杂交玉米、地膜玉米、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绿肥聚垄耕作、脱毒马铃薯种植、水稻旱育稀植、地膜烟等科技兴农措施在全县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7.87万吨.农业科技水平为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得到有力推进。按照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即稳定以玉米、小麦、洋芋为主的粮食作好基础,提高优质品种的比重;巩固烤烟和畜牧业支柱:逐步建立洋芋生产基地及加工产业、苦荞生产基地及加工产业、中药材生产基地及加工产业、核桃生产基地及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兴粮(烟)水平\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全县已累计发展核桃基地12647亩,板栗基地38184亩、中药材基地15000亩。   扶贫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上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中央-部和深圳市福田区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2000年基本越过温饱线,开始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25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6.75万人。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减负率达46.7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49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87元,年均增长53.95%,人均粮食从227公斤增加到301公斤。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9年来,实施极贫户建房工程4949户17031人,异地移民搬迁工程289户1309人:渴望工程和解困工程共解决20万人21万头畜的饮水困难:建成沼气池900口;农村用电以及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工业、乡镇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   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6亿元,占计划的101%,同比增长35.2%,规模企业产值12.3亿元(90价),占计划的76.9%,同比下降17.l%。累计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4.08亿元,占计划的102%,同比增长17%: 实现乡镇工业增加值5.2亿元,占计划的101%,同比增长25%:实现营业收入23.55亿元,占计划的103%,同比增长19%;生产精锌2.3万吨,同比增长10%,粗锌2.4万吨,同比减少2%; 生产生铁5.81万吨,同比增长ll0%:生产原煤28.58万吨, 同比增长67%。继续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赫章钢铁厂l、2号炉租赁经营已点火投产,3号炉已成功租赁。钢铁厂破产的 初步方案己上报并获国家经贸委批准。粗锌技改步伐加快?从云南砚山引进的湿法炼锌项目己正式投入生产并取得成功。在认真抓好关闭非法小煤窑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地区要求,认真搞好农民生产生活自用煤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共规划井口81个,并陆续启动投入建设和生产,将逐步缓解农村生产生活用煤的困难。   (三)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交通、电力、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2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62,58%的行政村通简易公路。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过境段国省道的提等改造和去乡经济路的镶边改造。公路通达深度和好路率逐年提高。以农网改造为主的电力建设较快发展,累计完成农网改造投资8307万元,新建、改造了全县高低压线路。新建4个乡镇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城关、砂石110千伏变电站自动化改造,新增装机容量1900千瓦,全县已实现通电村423个,通电覆盖面达92.56%。全县27个乡(镇)开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用户总数达18797户,22个乡(镇)通移动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134户,电话覆盖面和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实施了一大批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1998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9万亩,宜林荒山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飞播造林17.5万亩,长防工程造林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1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440%。   (四)科教文卫   到2002年,全县有各类学校406所,其中,普通中学31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校370所。有在校学生l14331人,其中,高中2063人,初中15510人,小学96748人;有医疗机构35个,病床570张,卫生技术人员678人。有去乡广播站28个、地面接收站440个,文化馆1个,图书室(馆)3个,文明活动中心28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节市七星关区有几个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