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当演员,首先从哪里去哪几报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司令武,编辑:周亚波,题图来自:《余生,请多指教》

对杨紫而言,《余生,请多指教》的热播收官和进入古偶《长相思》剧组几乎是无缝衔接。这种穿梭于现言和古偶的状态,也基本能概括杨紫近几年的演艺事业。

有人说,现在的杨紫,比起《家有儿女》时期的童星出道,比起《战长沙》时的蜕变出道,已经更像是一个“流量明星”。

无意在此给出“流量明星”一个特别准确的定义,但此类的观感与评论,还是能够引发一些有趣的讨论。大体上,与一般意义上的演员相比,“流量明星”的要素包含了高规格的粉丝战力、商业价值先行的角色获取、舒适圈、强壁垒。

外界曾将杨紫视为能走“大青衣”路线的演员,但在作出过尝试后,杨紫终究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路。

这是被不少人认为“可惜”的一条路。此前的能力积累,例如演技被支持者视为“降维打击”,然而,这条路走久了,此类“降维打击”,也逐渐进入了一种“比上不足,比下不那么有余”的状态。

杨紫成为了一面镜子。她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这十几年,也是国内影视行业翻天覆地的一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杨紫选择成为流量明星,是她自己、资本和外部环境共同做出的选择,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

只是,“时代”本身就是动态的,一个时代的选择,常常是下一个时代的背影。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子里徘徊:为什么如今内地在营业的“演员”业务能力普遍很差?

不久前香港著名制作人文隽先生在“问道先师,青年导演的引路者”论坛现场上,也提到这么了现在内地演员市场的怪相,他说导演有导演的问题,演员有演员的问题。

如今的导演在选角的时候越来越注重流量,其他真正有实力的人没了生存空间。

而演员往往是拍一部戏红了便水涨船高,片酬高、眼光高,瞧不上一些新导演、小制作。

但相比之下以前的香港演员,像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可没这么“幸运”,都是拍过无数小片的人。


最后一句话很戳人了:演员如果真的把表演作为一种事业,就不要一切向钱看。


这话说得合情合理,既提到了演员市场的问题,也说到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几个原因:流量为王、演员怕吃苦、眼高手低、高片酬的诱惑,而这些原因也是“相辅相成”的。

以前我问:流量明星成为演员很难吗?现在我想把这个说法更正一下,应该是流量明星应该称为演员吗


前几天看到一个李易峰的视频采访,记者问他对于梁朝伟这样常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演员有什么看法?

李易峰说他们之所以可以这么大胆都是因为粉丝基础牢靠。

而在被问到他现阶段是否还是需要更多的粉丝、曝光?


之所以提这个采访,是因为很多人总是把有众多粉丝的演员跟流量明星混为一谈。

什么是流量明星?流量明星其实就是互联网思维和粉丝经济双重作用造就的产物。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艺人们舆论宣传引导的主要阵地,尤其是以互联网年轻用户为主要目标受众群的年轻艺人。

对于新人来说,走红路径一般是先聚拢人气,而人气往往都是在互联网完成的,比如TFBOYS,胡一天,还有最近的朱一龙。


而流量明星和演员的区别又是什么呢?还记得之前周一围说,一个演员应该尽可能得保持他与观众的距离,维持神秘感。


如果一个艺人主动让渡了自己的一部分隐私权让粉丝去窥探,那么他就可以称为明星。

简单易懂的道理,真正的演员几乎不会通过牺牲自己的隐私来巩固人气,创造流量,主要是凭借着自己在本职工作内的出色表现赢得赞赏,收获粉丝。


相反流量明星则更多的需要主动追求曝光和流量,以此来吸粉然后再进行商业转化。那么对于流量明星而言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流量和粉丝。

这就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粉丝文化

听到过很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刷屏最多的就是明星爱豆的话题。

那是因为粉丝文化如今已经从边缘走向了舆论场的中央,并不断渗透到各个角落,于是也造成了很多文化溢出的状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出圈”。

面对这种情况,对于粉丝文化一无所知或者曾经不屑一顾的“菊外人”也不得不去了解这些群体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商家而言,粉丝是一个充满商业价值并相当容易转化的潜在群体。

于是商家和流量明星们会在不断探索中达成共识,明星代言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粉丝购买为又提高了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流量明星的名气也进一步打开。


那流量明星是怎么在影视圈混得风生水起呢?如果留心的话你很容易就会发现,最近几年BAT互联网公司全都已经进驻影视行业。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便是大数据,有了这个,任何一个热点话题、人物都能计算出来。用户的行为习惯、爱好,也都清晰在展现在他们面前。凑巧的是这几年网络文学大行其道,于是就有了IP的盛行。

当然IP盛行又不仅仅是因为受众喜好,更因为其成本低,只需要支付少量的知识产权费用,加以简单改编就能拍成一部影视作品。

而角色的扮演者,首选自然也是流量明星,说白了他们看中的不是这个明星本人,而是明星背后的流量而已。


所以就产生了流量明星和IP捆绑的现象,而有各种因素的碰撞,流量明星和作品想没有热度都难。

然而流量IP捆绑并非万金油,简单粗暴的叠加一拥而上如今也慢慢出现了问题——IP扑街。因为观众是个多变的群体,审美更是容易疲劳。


而就在IP盛行的过程中,艺人片酬也不知不觉成了焦点,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流出一些明星、演员的片酬表,上面的数字很可能是普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

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盛一伦解约事件中,乐漾律师曾透漏过盛一伦在《将军在上》里的酬劳就有3300万,这个数据真实度应该没啥好质疑的,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我也是虎躯抖三抖。


那么盛一伦的业务能力值不值这个价?随便搜一搜,众人对盛一伦的演技评价多数都是“面瘫”这样的用语。


如果说有演技有实力的是实至名归,那么这些演技拙劣的小鲜肉们又何德何能获取那么多?盛一伦并不是唯一一个,甚至可以说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当整个行业开始出现高片酬现象,刚刚进入的新人只要爆了,片酬就会哄抬,这早已不像以前主要靠演员的业务能力评定价钱。


而面对高报酬,置身其中的流量明星还能放下身段去演一些新导演、一些小制作的片子吗?

即便不是专业人士,我们也懂得一个道理:熟能生巧。

同理,演员的演技需要积累,怎么积累?当然是靠拍戏实践

有人说流量明星们也没少拍戏,很多人还会轧戏。可是拍这么多也没见有进步啊!

首先,IP同质化严重,不是玛丽苏就是杰克苏,还有题材、角色也都出现了固化的情况。

其次,轧戏这事儿还真不是流量明星的先例,早前TVB不少演员都轧戏,但为什么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刚好看到一段张子枫的采访,她谈到了敬业:

“现在在这个行业里,敬业被认为是一个最高标准了,但其实并不是,它只是你应该做的。”




关于敬业,《表演者言》也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这是一个演员应该做的,也可以说是一个艺人的基本修养。


但是为什么到现在会成为一个“最高标准”,跟团队营销、粉丝吹捧不无关系。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片子上映,就会有各种花式通稿说某某某为了拍戏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什么样的“高难度表演”;还有粉丝们动不动就心疼自家爱豆下水,不用替身。


潜移默化中,或者说迫不得已之下,在对比了一些靠替身、抠图演戏的流量之后,大家也就觉得敬业成了一种很难完成的事情。


多方宠溺,久而久之流量便有了懒惰心理,或者即便有心想要磨炼,也难以有机会。

因为好演员不但需要经验积累,还要遇到一个好导演。然而当片酬在制片预算中占据一大部分时,也就会出现越来越多“草台班子”团队,好导演更是难觅踪迹。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部分人,他们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流量明星,但是你要说他是演员,也绝对称不上及格。

那就是从各大院系毕业的正经科班生,像景甜、郑爽等等。

我把中戏、北影的学生跟无线艺员培训班放在一起,做个对比。

众所周知,内地的演员群体构成跟以前的香港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除却一些半路出家的,主体上都是从国内几大艺术院校毕业的科班生。


而香港黄金期艺人,很多都是从艺员培训班出来的。


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一个是严进宽出,一个是宽进严出。

事实上相比内地本科艺术院校,无线台艺员培训班的门槛实在算不得高,社会人员比比皆是,学历只要是中五毕业即可(相当于内地的高中毕业),像周润发做演员之前是推销员、杜琪峰是邮差、古天乐还曾坐过牢。而选人的标准不是看你长得多漂亮,而是要看有没有特质,适不适合做艺人。


整个培训更像是职业教育,六个月的密集训练(改革之前是六个月)之后进入实习期,只有成绩合格的学员才能颁发结业证书,然后才能有机会当上签约艺员。

不过想要成为一名演员,毕业还远远不够。训练班出来的艺员每个都要从龙套坐做起,周润发、梁朝伟都不例外。麦长青还曾因为一个龙套角色被导演当着整个剧组的面指着鼻子大骂,就是想让他知道再小的角色,也不能轻视。

基本上每个艺员培训班出来的学生,都要熬上几年。


另一方面,很多进入艺员培训班的人家庭条件都不会很富有,而艺员培训班是有工资的,干得不好钱少,干得好钱多,加上行业竞争激烈,所以相应的他们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内地专业艺术院校门槛相对高一些,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课和专业成绩。


一旦入门就好像拿到了通行证,甚至很多人在大一就开始接戏,比如赵薇、陈坤、章子怡、郑爽。


这种做法可行吗?有天赋又能碰到好导演算你幸运,如果没基础还不会走路就去跑步,等于自断根基。

郑爽,毕业这么多年演技依然“磐石无转移”。


与郑爽同时期的,还有很多也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演技烂。

《快乐大本营》有一期节目请了张睿、吴镇宇、景甜、孙红雷,映衬之下,张睿和景甜演技简直就是灾难。


在谈到跟景甜演戏的感受时,孙红雷说自己吓到了,因为一开始景甜就告诉他自己不会演戏。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怪物”,没人第一次见面就说自己不会演戏。






何老师问他景甜演技怎么样?



孙红雷说得很委婉:她做人很真诚。



张睿就更直接,现场考验他的眼神表达。

纯真的眼神,张睿是这样的;


阴险眼神,张睿是这样的;


偶像剧求爱的眼神,张睿是这样。


吴镇宇看不下去了,教了一下他,以为他会有所改变。



吴镇宇不行?就换孙红雷教!



吴镇宇总结了:他们这边真是演技派啊,同一种表情表达三种角色!


张睿、景甜,一个毕业于中戏,一个毕业于北影,果然不同的学校同一种渣演技。

忍不住想问:究竟怎么把大学四年学的东西还给老师的?

当然并不是说国内几大艺术院校没有好演员,蒋雯丽、许晴、王劲松等等实力派也都是从几个高校走出来的。


但那也只是早年,现在尽管越来越多人涌入艺考大军,学生也都是俊男靓女,行业人员增加不少,但真正有演技的却十个指头都能数过来。

科班比不过艺员培训班,跟教学过程也不无关系。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港片年产量不俗,类型与风格多样化,这些无疑是演员们最好的练兵场,也是如今内地演艺圈难以望其项背的。


说这么多,业务能力不行究竟是谁的错?外部环境对他们影响固然很大,但从业者更多的还是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有人说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时间不是没给过,结果呢?放纵永远不是最优选择。

而观众又做错了什么?每天看着一堆演技不及格的人在屏幕里耍宝,也很累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在大家传统思想观念里,艺考生都是成绩不够好的学生,但是在每年的招生考试重,艺考生面临的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经过艺考和高考两轮考验之后能突围考上大学的终究只是少数,如果能考进北影这样的知名院校,那无疑是三生有幸了。然而,北影毕业当演员的几率有多高?北影毕业生一般去向有哪些?北影毕业生现状如何?

据悉,北京电影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该校目前拥有5个系、11个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础部和培训中心,共计19个教学实施单位,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创作的院校;开办了19个本科专业。北影自建校60余年来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2万余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北影毕业当演员的几率有多高?据调查统计发现,绝大多数艺考生都拥有一个“明星梦”,尤其是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知名院校的艺考生,瞬间感觉自己距离“明星梦”又近了一大步。有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可能所有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都能成为明星,这也要看个人天赋、努力以及机遇的。

据网上消息显示,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只有5%的人能招到演艺工作,其他95%的人要么改行,要么失业了。不过,能考进北影这一类国内数一数二的艺术类院校,说明你毕业从事演艺工作的几率较大。一般来说,北京这样的院校拥有很好的就业资源,很多电视、电影公司或工作室都会去北影这样的艺术类院校招生。其实,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又何必纠结于演员和明星梦呢。

北影毕业生一般去向有哪些,就业现状怎么样呢?据不完全统计发现,每年北影毕业生当中有人去了影视圈当了演员,有人去了幕后跑龙套,有人当了导演、编导,有人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人开了表演艺术班,有人做了艺考培训指导,有人去高校成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总的来说,北影毕业生去向还是挺多的,其实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报名演员选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