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挽秋冬解释什么?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上古歌谣的保存:

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先秦歌谣选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先秦诗歌包括《》、《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民歌及上古歌谣集中收录于《古诗源》中。先秦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古“肉”字)]?。

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沈德潜编撰的《古诗源》将其列为第一,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因此,可以说《击壤歌》是中国歌曲之祖。有这种说法:传说原始社会尧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游戏,一边唱着歌。击壤,投射游戏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南风之薰兮⑴,可以解吾民之愠兮⑵。
南风之时兮⑶,可以阜吾民之财兮⑷。

⑴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xūn):清凉温和。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⑵解:解除。愠:含怒,怨恨,忧愁。
⑶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

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
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啊。

《南风歌》为上古歌谣,相传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此古谣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全诗四句,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辞达意显,体现了典型的楚辞风格。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必有怨言。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怀。“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因此,前人大都从这方面来阐释诗旨。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此诗当有诗外之旨。其实,先民们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里,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不过,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中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在艺术形式上,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重章复唱;辞达而意显,声曼而情婉,这是《南风歌》的主要特点。这种类似楚辞格调的艺术特色,同它在流传过程中得到加工润色的“第二重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古人赞颂南风的歌,南风温暖湿润,普及万物,惠及百姓。大意为:温暖和煦的南风呀,缓解了吾辈子民的暑热;南风来的真是及时呀,农作物得到了良好生长,吾民的收入增加了。

  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

  有黄龙兮自出于河,

  负书图兮委蛇罗沙。

  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

  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

  鸟兽跄跄兮凤皇来仪,

  凯风自南兮喟其增叹。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登上三山啊,商岳巍峨高耸,

  上天指派五老唱着歌来迎接我。

  有一条黄龙从黄河里钻出,

  身上有“图”和“书”,身躯逶迤舞动。

  看着“图”和“书”,探索天意,连声慨叹,

  在石头上按韶乐打拍子,思考一些精微的问题。

  鸟兽们急急忙忙奔走,原来是凤凰出现,

  和煦的暖风,增添了我的感叹。

  和暖的南风啊,可以让我的人民绽放笑颜,

  南风来的正是时候啊,可以让我的人民丰衣足食。

 虞舜《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

  《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卿云烂兮,①  糺缦缦兮。②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③   

明明上天,④  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   弘于一人。⑤   

日月有常,   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⑥  万姓允诚。⑦   

於予论乐,⑧  配天之灵。⑨   

迁于贤圣,⑩  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⑾  轩乎舞之。⑿   

菁华已竭,   褰裳去之。⒀ 

①卿云: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的象征。卿,通“庆”。   ②糺(jiū究)缦缦:糺,即“纠”,结集、连合;缦缦,萦回舒卷貌。   ③旦复旦:谓光明又复光明。旦,明亮。   ④明明:明察。   ⑤弘:大,光大。   ⑥从经:遵从常道。   ⑦允诚:确实诚信。   ⑧论乐:论,通“伦”,有条理、有次序;论乐,器乐演奏整齐和谐。   ⑨配:祭祀中的配飨礼。   ⑩迁:禅让。   ⑾鼚(chāng昌):鼓声。   ⑿轩乎:翩然起舞貌。   ⒀褰(qiān)裳去之:指让贤退隐。褰裳,撩起下衣。

《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据《大传》记载: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礼,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即荐禹使行天子事,并与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云云。钟石变声,暗示逊让;卿云呈祥,明兆受禅。这一传说故事,充满了奇异神话色彩,《卿云歌》的主题,则反映了先民向往的政治理想。 全诗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续歌三部分构成。君臣互唱,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文采风流,辉映千古。

 《卿云歌》出自《尚书·禹贡》,《《卿云歌》是上古时代的诗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此诗在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时期徐世昌规定为中华民国国歌。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意思是说:拖着九条肥大尾巴的白狐,正在寻觅配偶;如果谁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谁的家道就能够兴旺繁盛。大禹听罢心里高兴,不禁暗自思量:“果然婚姻有应,这狐狸的出现和民间歌谣的流传,或许就应验着我将在涂山结婚吧!看来我的婚姻不远了!

 白狐,古人以为瑞兽;绥绥,求偶貌;庞庞,粗大也。大禹肩负治水重任,年过三十没有娶妻,深怕年纪大了失去生育子嗣的能力,为此很是担忧。来到涂山,他预感到有一桩美满的婚姻正等着他,因而说:“我娶亲,一定会有想嫁给我的人。”恰好此时他遇到一只求偶的九尾白狐,可谓天人相感,于是说:“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娶涂山氏之女于台桑,涂山人作《涂山歌》。

  《涂山歌》是婚庆祝福歌,祝福他人,也祝福自己。这首歌《吴越春秋》中也有记载,文字较繁也稍有出入,有八句,词意基本相同。后来屈原在《天问》中写道:“焉得彼涂山之女,而通之于台桑?”《吴越春秋》又说,涂山女的名字叫阿娇。阿娇是个好名字,史书没有描述她的相貌,想来一定美丽而健硕。


  注语:《韩诗外传》曰: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
三千人,群臣皆相持而歌。 《尚书大传》曰:“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
者,不醉者持醉者,而歌曰: “盍归乎,薄亦大矣!” 伊尹退而更曰:
“觉兮较兮,吾大命格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薄,汤之都也。
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于薄,薄亦大兮!
  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
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  【注】“薄亦大兮”:“趣归”以下,《尚书大传》作“盖归于亳,
盍归于亳,毫亦大矣!”《类聚》同。唯“亳亦”上有“上”字。
  “四牡蹻兮”:“蹻”,《韩诗外传》作“骄”。乐府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①   

于嗟徂兮,②   命之衰矣!

【注释】   ①适:往,去。   ②于(xū虚)嗟:叹息声。徂(cú):往。或以为借为“殂”。死。


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
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
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
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
看来是命中注定活该我们倒霉!

《采薇歌》最早见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国君墨脱初的长子和幼子。历史上表彰这两个人,基于两点:一是不贪权势。孤竹君生前拟让位给叔齐。在他去世后,叔齐让伯夷,伯夷不受逃去,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去,王位便由中子继承。故晋代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二是反对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在逃离孤竹国之后,都去投靠西伯(周文王)。姬昌去世不久,其子(周武王)起兵讨伐商朝的末代君主纣。《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可见伯夷、叔齐兄弟俩是以家庭内部倡“孝”、庙堂之上倡“仁”来反对武王伐纣的。而在周朝建国后,宁可饿死,也不愿为周朝出力。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舍生取义”的典型,因而备受后人称赞。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是“古之贤人”(《论语·述而》),更作有《》的专文加以颂扬。《采薇歌》即是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之前的绝命辞,与其“叩马而谏”武王伐纣的进言,同是最足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言辞。 


  注语:一作鼓瑟歌。《史记》曰: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云
云。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姓
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

  命乎命乎,逢天时而生,曾无我嬴。

  注语:《诗纪》云:一作楚商歌。孙叔敖碑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
敖。临卒,将无棺椁,令其子曰:优孟曾许千金贷吾。孟,楚之乐长,与
相君相善;虽言千金,实不负也。卒后数年,庄王置酒以为乐。优孟乃言
孙君相楚之功,即慷慨商歌曲曰云云。涕泣数行,王心感动。即求其子而

贪吏而可为而不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
  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
  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
  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
  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
  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
  【注】逯案:《隶释》所载孙叔敖碑,立于后汉延熹三年五月二十八

  贪官虽然做不得却还是要做,廉洁的官吏虽然做得却不要做。贪官做不得,是因为当时名声不好;但做贪官,却可以使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廉洁的官员可以做,是因为当时落得好名声;不可以做廉洁官吏,是因为会使子孙受穿褐衣、打柴为生的穷苦。贪官常被财富带累,廉洁官员常受穷苦。难道没看到出国的相国孙叔敖吗?他为官清廉,从不受人钱财。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臻强盛,称霸诸侯。他为官廉洁,家无余财,临终的时候,嘱咐儿子说:“孩子,我没有给你留下什么财产,以后家中生活必定贫穷。如果确实太困难了,你可以去找优孟。他是我的朋友,会尽力帮助你的。”优孟是楚国宫廷中的伶人,他身长八尺,言语诙谐,常常借笑谈巧妙地对国君进行讽谏。孙叔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果然一贫如洗,只得靠砍柴为生。一天,他背着一捆柴从山上回来,在路上正好碰上了优孟。他想起父亲的话,便向优孟诉说了自己的艰难处境。优孟听了,非常同情,嗟叹不已。

  优孟回到家里,就穿戴上孙叔敖当年一样的衣冠,着意模仿他的言谈举止。三天之后,他便妆扮成孙叔敖的模样,去见楚庄王。楚庄王一时之间,还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又惊又喜,便要让他当相国。优孟说:“大王,让我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回复吧。”过了三天,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急问:“你妻子同意了吧?”优孟连连摇头,说:“我妻子说:'不可!不可!楚国的相国万万当不得!你没有看见孙叔敖吗?治理楚国,廉洁尽忠,一旦死了,儿子贫无立锥之地,砍柴为生!像这样当相国,还不如死了干净!’”说完,优孟还唱了一首《慷慨歌》: 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污且卑;而可为者,子孙乘坚以策肥。廉吏而可为者,高且洁;而不可为者,子孙衣单而食缺。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 优孟唱完,已是泪流满面。楚庄王一听,忙向优孟仔细询问孙叔敖家人的情况。接着,又命人找来孙叔敖的儿子,当即将寝丘(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的四百户的食邑分封给他。

  这首《慷慨歌》,后来还刻在孙叔敖的墓碑上。此后,人们就用“优孟衣冠”来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比喻登台演戏。


  注语:《诗纪前集》作“接舆歌”。《论语》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④,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接舆——当时的隐士,不是真实姓名。《论语》中的隐士多以事命名,如看门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人”,接孔子舆的称“接舆”。
②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道时就隐去。接舆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
④辟——同“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
  楚狂接舆歌  注语:《庄子》曰: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注】《诗纪》云:困学纪闻曰:“胡明仲云,荆楚有草。丛生荆
条,野人呼为迷阳。其肤多刺,故曰无伤吾行,无伤吾足。”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后由楚昭王出兵迎接,到了楚国。昭王欲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但被楚令尹子西阻止。后来昭王卒,孔子尚在楚国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孔安国注:「接舆,楚人,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接舆,人名,是一位隐士。他想用歌来感动孔子,天下无道,不如归隐,所以唱歌而过孔子的寓所门前。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自此至以下「殆而」句是歌辞。接舆问凤鸟说,你的德为何如此衰微。孔安国注:「比孔子于凤鸟。」凤是神瑞之鸟,唯在圣君时代出现。而今孔子游说诸侯,无圣君可遇,犹如凤鸟非时而出,所以说:「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者,事已过去,不可谏阻。来者,未来的还可以追及,而能止之。孔安国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邢昺疏意,罢了,罢了,世乱已甚,今之从政者,无德,危殆,无可救治。三个「而」字,皆是语助辞。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下堂出门,想和这位唱歌的人言谈。然而,接舆急趋而避之,孔子因而不得与他谈话。孔子世家说:「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11、孺子歌  注语:《诗纪》云:文章正宗作“沧浪歌”,《楚辞》载此作《渔父
歌》。《孟子》曰:有孺子歌曰云云。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
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注】《楚辞》《乐府诗集》俱作渔父歌。〇逯案:《诗纪》于此篇
后又有一篇,题云:《文子》载沧浪歌,辞云:“混混之水浊,可以濯我
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我缨乎?”查《文子》上卷载此,并不谓歌。
盖转引以论其道耳。今不再编入。

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
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广义:传统上讲世事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首创。屈原沧浪遇渔父 古时,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唐代中期,为纪念屈原,沔阳先贤们在张沟建了沧浪馆,沧浪馆位于张沟镇河北面,现张沟影剧院旁。曾为宗教活动场所。陈友谅曾在此设过武馆,张难先曾在此教学。大革命时期,邓赤中在此设平民夜校。贺龙率领红二军团攻打仙桃时曾在这里驻扎。总之沧浪馆是一个历史底蕴较为深厚的名胜.

  沧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目前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两部长篇小说传承了沧浪歌的哲学理蕴,一部是竺葛卓灵的网络长篇小说《沧浪歌》,一部是作家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是沧浪歌在当代生活中的新唱。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注语:《说苑》曰:襄成君始封之日,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曰:君独
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
抃草滥予?昌桓泽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
随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
译。乃楚说之曰云云。于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
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
尽意焉。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
深蒙错爱啊不以我鄙陋为耻。
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①搴(qiān千):拔。搴舟,犹言荡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所引作“舟”。
②被(pi):同“披”,覆盖。訾(zǐ紫):说坏话。诟(gǒu狗)耻:耻辱。
③几(jī):同“机”。王子:此处指公子黑肱(?-前529年),字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父亲楚共王。
④说(yuè悦):同“悦”。

 《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的艺术源头。《越人歌》出自汉代》(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并有汉字记其古越语发音:“滥兮挷堇挠璨龞愒笥璨葜荨达z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故事讲的是楚国襄成君册封受爵那天,身着华服伫立河边。楚大夫庄辛经过,见了他心中欢喜,于是上前行礼,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礼之举,不予理睬。于是庄辛洗了手,给襄成君讲述了楚国鄂君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游,有爱慕他的越人船夫抱着船桨对他唱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打动了鄂君,当即让人翻译成楚语,这便有了《越人歌》之词。鄂君明白歌意后,非但没有生气,还走过去拥抱船夫,给他盖上绣花被,愿与之同床共寝。   庄辛进而问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贵仍可以与越人船夫交欢尽意,我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当真答应了他的请求,将手递给了他。

  注语:《诗纪》作“渡易水歌”。一曰“荆轲歌”。《史记》曰:燕
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
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云云,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注】见《战国策·燕策三》。见《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子。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注释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易水歌,古歌名。《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注语:风俗通曰:百里奚为秦相,堂上乐作。所赁浣妇自言知音,因
援琴抚弦而歌曰云云。问之,乃其故妻。还为夫妇也。〇《诗纪》从《乐
府诗集》于题下注云三首,然后引风俗通叙其本事。 〇逯案:此三首歌
辞,大同小异。一见典略,一见《颜氏家训》,并不全出风俗通。《乐府
诗集》、严氏《全后汉文》以为皆出风俗通者,非是。今以《风俗通》所
载为正文。而以他二首附之。
 琴歌一

  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
  临当相别时烹乳鸡。
  今适富贵,忘我为?

  今日富贵,捐我为?

  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
  今日富贵,忘我为?


  【注】《颜氏家训》书证篇作古“乐府歌·百里奚词”。
  扊扅 yǎnyí:门闩。 为:反问助词。
  注语: 《吴越春秋》曰:楚白喜奔吴。 吴王阖闾以为大夫,与谋国
事。吴大夫被离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
子不闻河上歌乎?”
同病相怜,同忧相捄。
  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

患了同样的疾病相互怜悯,有了同样的忧患互相搭救,受惊而飞翔的鸟相互追随而会聚,石下湍急的水旋转 往复而同流。

【注】《诗纪》此下有“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

所近,悲其所思者乎”数句。案:此已非歌诗本文,不应阑入,今删。

作品赏析》曰:楚白喜奔吴。吴王阖闾以为大夫。与谋国事。吴大夫被离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

  同病相怜。同忧相捄。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诗纪》此下有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数句。案此已非歌诗本文。不应阑入。今删。○《吴越春秋》四。《诗纪前集》二。)


  注语:《史记》曰:楚怀王为张仪所欺,客死于秦。至王负刍遂为秦
所灭。百姓哀之,为之语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注】见《史记·项羽本纪》,见《风俗通·王霸篇》。

〖《史记》曰:楚怀王为张仪所欺。客死於秦。至王负刍遂为秦所灭。百姓哀之。为之语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风俗通王霸篇。《诗纪前集》三。)


  注语:《庄子》曰:北门城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云
云。帝曰:“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炎氏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

天空飞过一群黑鸽子、白鸽子,掉下一些
细小的雨。我藏在秋天的玉米里
听见有人踩着空虚,有人无病呻吟
有看不见的轻,如我一生
我一生遇见乌鸦、蝙蝠、孔雀、凤凰和鹰
我一生写下青春、爱情、疾病和风
风中的隐痛,轻轻如我一生
我一生都在你的肩膀上,坐卧不宁。

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的诗句新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晋楚城濮之战。在开战前的记录中,有这样的内容: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

这段文字中,一个”字和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的解释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我给出了不同他人的解释。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山陵来扎营,晋文公为此很忧虑,音xī,晋杜预注为“丘陵险阻名”。而,连词,相当于“来”。舍,驻扎,扎营。患,为……担心,为动用法。之,代词,指“楚师背酅而舍”。

    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听到士兵原野上的田地多得是,舍去那些乏力耕种那些肥沃的舆人之诵很可能是一首逸诗中的诗句,不知为什么没有收到《诗经》中。每每,繁多的样子。舍其旧,舍去那些乏力的田地。旧,老田,已经乏力的田。新是谋,“唯新是谋”的省略,即“唯谋新”,宾语前置短语,只寻求新开垦的田地。新,新田,新开垦的田是地力肥沃的田。是,助词,作用同“之”。谋,寻求。当时可供耕种的田地充裕,而农作物品种单一,舍旧谋新,是当时采取的休田之法。这两诗流露出的意思是,办法有的是,要有所舍弃,善于选择

公疑焉晋文公对此很疑惑。疑,疑惑,疑心,产生疑惑。焉,兼词,于是,即“对此”。

    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山陵来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听到士兵唱诵道原野上的田地多得是,舍去那些乏力的来耕种那些肥沃的”,晋文公很疑惑。


  注语:礼记曰: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
索飨之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祭坊与水庸事也。曰: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宅。

  ①蜡(zhà诈):通“腊”。

  ②宅:指原来的地方。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伊耆氏蜡辞》出自《礼记·郊特牲》,先秦时代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译文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

  注语:文心雕龙曰:舜之祠田云云。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

 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  [sì]

【注】见《文心雕龙·祝盟篇》。  〇《困学纪闻》曰:舜兼爱百

姓,务利天下,其田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文心
雕龙》:舜之祠田云云,谓之祠田,岂他有所据乎?

  注语:《左传》曰: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
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曰: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云云。姜出而赋云云。遂为母子如初。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公赋云〕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姜赋云〕

  【注】见《左传》隐公元年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出自《诗经 硕人》,描写的是美女庄姜。 大意是:庄姜笑起来的小酒窝多好看,她美目含情。顾盼生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子夏问到:“(《诗经》上说)漂亮的脸笑的美啊,美丽的眼黑白多分明啊,洁白的脂粉,更把她装扮的楚楚动人啊。’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像绘画一样)先绘上彩色,再用白色修饰。”子夏(有所悟的)说:“学礼要放在仁义后边是吗?”

  〇《论语》八佾篇。《诗纪前集》九。

  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〇《论语》子罕篇。《诗纪前集》九。

23先秦歌谣选 金楼子引古语

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

24先秦歌谣选 列子引古语

生相怜。死相捐。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25先秦歌谣选 史记引语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26先秦歌谣选 墨子引周诗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

27先秦歌谣选 慎子引谚

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gǔ]不聋。不能为公。

又名《扣角歌》﹑《牛角歌》﹑《》。古歌名。饭,借为“贩”,贩卖。相传春秋时卫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王逸注引《三齐记》所载歌辞:"南山矸,,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后遂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的《侯人歌》只有四个字;“侯人兮猗!”“兮”“猗”呼叹声,实义只有“侯人”二字。侯:等待。传说大禹婚后三天就出门治水,多年末归。其妻涂山氏之女常在山上唱这首歌,盼望大禹归来。――――――这是我国古代最短的歌。

译:啼鸣的山鸡在飞翔,低垂着它的翅膀;高尚的君子已出走,拒绝了他的粮饷。

出自《易经·明夷》。这是箕子射猎雉鸡之歌。箕子,纣王的叔父,遭纣迫害,装疯避世,后曾受周武王咨询,事见《尚书·洪范》。这是一首表现箕子出淤泥而不染、独善其身的歌谣。诗歌运用比兴的手法,含义隐约含蓄。

31汉人所辑《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也讲了诗、乐、舞结合的情况。直到今天的国粹京剧,讲所谓“唱念做打”、“载歌载舞”,仍是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

  注语:《史记》曰:楚相孙叔敖病且死,属其子曰:若贫困,往见优
孟。居数年,其子贫困负薪,逢优孟。曰:我孙叔敖子也。父死时,属我
贫困往见优孟。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置
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楚
相不足为也!孙叔敖为楚相,尽忠为廉,王得以伯。今死,其子贫困负薪
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云云。庄王乃召孙叔敖子,封

  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
  不顾耻辱,身心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念为廉吏,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

  注语:《史记》曰:楚相孙叔敖病且死,属其子曰:若贫困,往见优
孟。居数年,其子贫困负薪,逢优孟。曰:我孙叔敖子也。父死时,属我
贫困往见优孟。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置
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楚
相不足为也!孙叔敖为楚相,尽忠为廉,王得以伯。今死,其子贫困负薪
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云云。庄王乃召孙叔敖子,封

  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
  不顾耻辱,身心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念为廉吏,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的诗句新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晋楚城濮之战。在开战前的记录中,有这样的内容: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

这段文字中,一个”字和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的解释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我给出了不同他人的解释。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山陵来扎营,晋文公为此很忧虑,音xī,晋杜预注为“丘陵险阻名”。而,连词,相当于“来”。舍,驻扎,扎营。患,为……担心,为动用法。之,代词,指“楚师背酅而舍”。

    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听到士兵原野上的田地多得是,舍去那些乏力耕种那些肥沃的舆人之诵很可能是一首逸诗中的诗句,不知为什么没有收到《诗经》中。每每,繁多的样子。舍其旧,舍去那些乏力的田地。旧,老田,已经乏力的田。新是谋,“唯新是谋”的省略,即“唯谋新”,宾语前置短语,只寻求新开垦的田地。新,新田,新开垦的田是地力肥沃的田。是,助词,作用同“之”。谋,寻求。当时可供耕种的田地充裕,而农作物品种单一,舍旧谋新,是当时采取的休田之法。这两诗流露出的意思是,办法有的是,要有所舍弃,善于选择

公疑焉晋文公对此很疑惑。疑,疑惑,疑心,产生疑惑。焉,兼词,于是,即“对此”。

    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山陵来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听到士兵唱诵道原野上的田地多得是,舍去那些乏力的来耕种那些肥沃的”,晋文公很疑惑。

  草木归其泽④![1]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这是一首抢婚的诗,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绕道而来,原以为是敌寇,等到闯进门来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确实存在过的抢婚制度。诗短,但写得曲折形象,音韵和谐。

 4、与战争相关的: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

 7、神农氏《丰年歌》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稌(音涂):稻。一说专指糯谷。廪:藏米仓库。

  亿、秭(音子):数目。万万为亿,亿亿为秭。这里指数目多。

  畀(音币):给予。以洽百礼:指汇集百样祭物。洽,齐。皆:遍。一说嘉。

9、尧时《康衢谣》 

 ——《古诗源 卷一 古逸》

 《康衢歌》出处为《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看到百姓怡然自足,非常高兴,于是“召舜,禅以天下”。

而踬zhì于垤dié

《尧戒》上说:“战战栗栗,一天比一天谨慎。人不会被大山绊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绊倒。”所以,人们都往往轻视小事忽略小害,以致酿成大祸后才为之后悔。《淮南子 卷十八 人间训》原文:《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tuí)于山,而蹪于垤(dié)。”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注语:《史记》曰:楚相孙叔敖病且死,属其子曰:若贫困,往见优
孟。居数年,其子贫困负薪,逢优孟。曰:我孙叔敖子也。父死时,属我
贫困往见优孟。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置
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楚
相不足为也!孙叔敖为楚相,尽忠为廉,王得以伯。今死,其子贫困负薪
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云云。庄王乃召孙叔敖子,封

  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
  不顾耻辱,身心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念为廉吏,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

当时是周柏豪为纪念外婆患病去世 创作的一首歌曲 与之前的只有一事不成全你有着相互呼应的味道 无力挽回前半说着不舍已去亲人又不能让还活着关心自己的人桑心什么的 后半就延伸到其他方面的生活琐事 主要都是传播正能量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思绵长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