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在全世界上华人里编曲都觉的他是最好的?

所有出在他专辑里的歌都是他作曲的,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是歌词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了,有文山的,徐若宣的....很多人啦. 但是 他的歌都是他自己作曲!!!!!!!!!没出到专辑里的比如蜗牛、 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世界末日、一路向北、漂移。。。。也全部都是他自己作曲。 不知道的人不要瞎说!!!

2011年,当周杰伦《惊叹号》那张专辑发出以后,“江郎才尽”的质疑纷至沓来。大家一边看着天王卖萌,一边吐槽:这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周杰伦!“没内味儿”了!为了解开这个秘密,我仔细看了看周杰伦出道以来的专辑,发现从《跨时代》后,周杰伦专辑的编曲阵容就开始大换血!神专《范特西》的阵容:

《周杰伦的床边故事》的阵容:

我们知道一首歌曲诞生的背后要经历作词、作曲、编曲、录制、混音、母带这些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浸入心血,缺一不可。

虽说周杰伦的原创能力毋庸置疑,但一首作品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幕后团队的共同努力。

这其中对周杰伦帮助影响最大之一的就是他曾经的御用编曲人——钟兴民

他用强大的弦乐和声、如神来之笔的民乐配器,为周杰伦打造了一批又一批金曲。

(钟兴民为周杰伦编曲的歌曲纵览)

没有退路的“Baby”老师

本以为像钟兴民这种业界大佬,肯定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学习音乐。然而实际上的钟兴民其实是野路子出家,小时候并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的音乐训练,而是通过短暂的学习和自己的摸索,逐渐成为了业界天花板!1966年1月26日,钟兴民出生于台湾台南。小时候,家里没有条件让他学习音乐,只能吹父亲送的口琴自娱自乐。软磨硬泡下,母亲才送给他了一把玩具似的小风琴。

但是音乐的种子一旦埋下,就很难被拔除。高中时,钟兴民参加了学校的军乐团,跟着老师学习小号。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钟兴民深入理解了各种乐器,掌握了一定配器的知识,为以后做编曲事业打下了基础。横下心来做音乐,钟兴民读书读到高二,就肄业玩音乐去了。

18岁那年,他担任乐队“红蚂蚁合唱团”键盘手,因为不管在哪演出,他的年龄总是最小的,就被戏称为“Baby”,时至今日,“Baby”仍是他的外号,只不过,后辈总要在后面加上“老师”这两个字。

25岁那年,钟兴民跟着台湾殿堂级乐队虹的鼓手徐德昌学习编曲,自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年的编曲并不像现在这样一台电脑一个midi键盘基本就可以搞定。那时候,midi才刚刚起步,业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在音色排列的方式上更是“随心所欲”。也就是说你在这台琴上制作完成的音乐拿到另一台不同型号的琴上播放时会变得面目全非,小提琴可能会变成小号,长笛可能会变成吉他,钢琴可能会变成大鼓……

因此,这就非常依赖录音室固定的设备和音乐人对各种音色良好的感知能力。钟兴民泡在录音室里,不断地学习乐理知识,感受不同的和弦曲式,摸索配器,逐渐有了做编曲人的实力。对钟兴民来说,从高中肄业一意孤行走音乐道路,是只能前进且没有退路的,他只有不断地琢磨技术,适应市场,才能生存下来。

中国风一直是周杰伦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点上,钟兴民非常注重从古典乐和民族乐里汲取养分,为周杰伦编配的作品都非常的耳目一新。

《青花瓷》被称为中国风歌曲最标致的教科书典范,周杰伦在作曲上整首用的都是五声音阶,钟兴民在编曲上又加入了大量的民族乐器做铺垫,利用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渲染着方文山词中所体现的意境。可以说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国风作品。

▼《青花瓷》伴奏完全拆解:

除了《青花瓷》之外,最典型的例子还有给周杰伦编的这首《双截棍》。

仔细听,曲子一开头就是New Metal风格十足的电吉他solo,随着人声渐渐加上了贝斯和鼓点,吉他的节奏型又带着Funk的律动感,甚至还加上了铜锣,和周杰伦rap的停顿相得益彰。而到了副歌部分又是金属电吉他,带一点林肯公园的味道,十分抓耳。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副歌后,钟兴民在加强歌曲Funk味道的同时,还配上了二胡!双截棍本来就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短兵器,二胡的加入和歌曲的主题完美契合,而二胡较亮的音色又弥补了摇滚带来的沉闷。

你以为这就完了?对大众来说,这样的编曲已经足够完美,但对周杰伦和钟兴民来说,还不够。钟兴民认为曲子还是有点无聊,又在中间加了一段模仿巴哈的钢琴乐段,不仅呼应了周杰伦弹钢琴的背景,又让整个曲子更加刚柔并济,更耐听,与周杰伦的想法一拍即合。铺垫过后,高潮部分的“哼哼哈兮”直接与二胡声融为一体,此时,旋律和人声共同推动着乐曲的进行,直到曲末雄浑的锣声响起,人们顿悟:自己刚刚听了一首华语巅峰之作。

直到今天,我们大部分的流行歌去掉歌词后,更多听到的还是在模仿西方,真正属于我们的中国风音乐并不多,为什么我们总说日本歌一听就一股日本味,印度歌一听就一股印度味?因为他们非常擅长将自己的传统调式音阶和乐器编配到现代作品中,而不只是当作元素给作品加了个花。

所以我们的流行音乐想要在世界立住脚,一定要有更多自己的声音在。

到了《布拉格广场》,钟兴民编曲的巧思又显示出来了,这一次,突出的是他对各种当地乐器和弦乐的应用。

自从27岁的钟兴民发现陈志远的专辑《心痛的感觉》,他感到了弦乐四重奏无与伦比的魅力。于是,就学了半年的大提琴,自此,弦乐成为了钟兴民编曲风格的一个标签。《布拉格广场》是钟兴民的第二座金曲奖最佳编曲人。

为了呈现歌曲的“东欧风”,钟兴民就地取材,前奏采用了有“液体滑动感”的竖琴,在间奏中加入罗马尼亚手风琴,伴着踢踏舞的“哒哒声”当古典节奏。为了歌曲的丰富性,钟兴民必须在流行曲调和古典乐曲之间来回跳脱,于是,他极其罕见地在流行歌中运用了“穿梭”的音效,以及各种提琴的快速切入切出,极具画面感,让人从东欧的浪漫诗篇中走出,步入忧伤的现实世界。

《夜的第七章》是周杰伦公认的“神曲”,这首歌的编曲同样出自钟兴民之手。

这首歌可以说是钟兴民职业生涯的一个瓶颈,他前前后后编了七个月才完工。当周杰伦把demo交到他手上时,告诉他这次要去英国拍MV,侦探悬疑风。于是钟兴民就从“英国”入手,他首先听了《魔戒》、《哈利波特》等电影的配乐找灵感,为了最大化地保证风格纯正,他还从美国订来了原版总谱研究,这一来,就是三个月。

这三个月的成果就是《夜的第七章》那带有霍格伍兹味道的前奏。

为了符合MV中发报员的设定,钟兴民专门录制了打电报的声音营造气氛,再配合弦乐制造恢宏大气的感觉。为什么《声入人心第二季》不好看了?这也可能和钟兴民有关系。在第一季中,钟兴民担任音乐总监,黄韵玲担任声乐指导。一首《鹿 be free》,帮助“阿龙川菜”踢馆成功。

在录《声入人心》的同时,钟兴民还担任《歌手2019》的编曲老师,为齐豫改编《最爱》。

大众对编曲人的印象是模糊的,常常以为作曲人就是编曲人,实际上二者相差甚远。华语乐坛中,绝大部分的作曲人是“写简谱的”,给歌曲定个调调,而编曲是“写总谱的”,需要考虑用什么乐器,用什么和声,用什么音色,哪个乐器从哪一小节进等等问题。当钟兴民凭借《双截棍》拿金曲奖的时候,台上的颁奖嘉宾F4就傻傻分不清编曲人和作曲人的区别,把获奖者错叫成“周杰伦”。

编曲人其实就像一位魔法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因此在劳务费上也比较高,请一个好的编曲人,歌曲基本上成功了一半。钟兴民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他音乐之路,那就是“痛快爽美”,这也为广大志在靠音乐吃饭的人指了一条路。

什么是“痛”?痛在于学音乐的过程。

坚持学音乐、做音乐是一个需要下苦功的过程。每一个音乐人在成名之前都经历了一段不被人看好的时光。当一头长发的钟兴民把自己的首张专辑拿回家的时候,爷爷直接灵魂拷问:“你以为这样能养家活口吗?!”但钟兴民并没有放弃理想,而是更加笃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快”就在于要顺应市场。这是钟兴民对年轻人的忠告。钟兴民参与编曲的作品达三千多首。

就拿为周杰伦制作的歌曲来说:《爸我回来了》是嘻哈说唱,《夜的第七章》是古典结合说唱,《牛仔很忙》是美式乡村民谣,《逆鳞》是嘻哈结合电子。慢歌方面,有R&B抒情的《龙卷风》,有爵士味道的《迷迭香》,有抒情摇滚的《枫》;中国风方面,他不仅《菊花台》和《青花瓷》都是慢板抒情,但各具特色......如果不放下身段,顺应市场需求,戒骄戒躁,一个音乐人靠什么吃饭?

“爽”就是“痛”和“快”后的阶段,也是很容易“飘起来”和遇见瓶颈的阶段。对于钟兴民来说,瓶颈就等于兴奋。因为遇到瓶颈,就意味着可以寻找新东西,可以继续学习,完善自己的不足。

“美”就是追求美丽的境界。钟兴民常常检讨流行音乐发展制度,他希望能“不量化地量化音乐家”。

其实,这就是一种“推翻重复”。反复地用以前用过的手法可能会使你的音乐流行、“好卖”,但久而久之,就会让你在舒适圈里酣睡。要打破这种固化思维,就要不断提高审美,多听多尝试,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钟兴民在给《饮食男女2012》配乐时,为了贴合电影的感觉,就采样了厨房锅瓦瓢盆的声音,左敲敲右打打,寻找最佳的音色。

在李琦Vlog里,钟老师说了一番话,格外打动人心。《声入人心》播出后,成绩令业界振奋,甚至带动了音乐剧市场的发展。钟兴民和众人酒酣之后,大谈特谈音乐市场的曙光。

他满面通红又坦然无惧地说:

“我们为中国的音乐打开了一扇窗!”

可以说,华语乐坛的繁荣,不仅与台前的歌手有关,还得依靠幕后的编曲人、制作人,共同推动良曲的诞生。

希望这扇越开越大,让更多的阳光照进屋子!

淋着雨的城市,车水马龙的街道,分手的无奈,惋惜的呢喃,年轻的记忆里的褪了色的十二年前的周杰伦。

这首歌本来是不该出现在《叶惠美》里的,原本代替它的位置的是《祝我生日快乐》,温岚喜欢这首,杰伦就大方的说送给她啦,然后赶工写了这首。

以下引用狗吧【鬼盗HG】的乐评里说《你听得到》,真是觉得他说的太好了我不是来给狗吧做宣传的啊,补充【笑笑k,再见jay】的梗,这是周杰伦在《你听得到》MV里说的最后一句话

——————————————————————————————————

祝我生日快乐、夏天的风

——————————————————————————————————

这首歌最开始的时候我不想写乐评,因为这首歌不是乐曲,只是周杰伦某个时间点迸发出的让人魂牵梦绕的灵气。曾经这句“怎么那一天的我们,都默默地微笑很久”我做企鹅的个人说明,坚持了有六七年。这是一首实在无法用具体语言去描述的歌。

我试着把它换成简单的文字吧。

先说说排行,这首歌排这个位置可能有些人会不服气,说真的,我有点照顾整体的客观性才排在这个位置,如果我是看到某个楼主发帖问周杰伦最好听的歌,我会很装逼的回复,你听得到,并且加上一句,没有之一。所以排名就别纠结了,排在这里并不高,因

为这是我目前为止最爱的歌,是随时会被我放在NO.1的异类。这首歌几乎找不到同类型,这么多年我都希望周杰伦能写第二首,可惜没有。连接近的都没有。

说说故事,无关MV。很难得的,在叶惠美发行的时候,终于资讯也赶上了。从专辑一发行,楼主下血本买了人生第一盘正版磁带(后来不幸丢失)。最早喜欢的自然是东风破和晴天,其实多说一句,曾经我拿着叶惠美这张专辑的时候第一次小小的失望了……是真的,感觉变了,我现在只是努力回忆当时的感受,感觉不纯粹了。后来慢慢循环,再

加上岁月的沉淀,我发现其实问题出在水准不平均上。叶惠美专辑第一次出现了所谓了主打。以父之名,东风破,晴天,这三首歌的水准太高,导致其他很多歌被严重忽视。

很多歌在慢慢的一遍一遍的反复中开始也觉得好听,当然很多最早一批的jay迷直接自动转路人,起点太高就是这个缺点。现在想想,能在叶惠美这张转路人的,简直是不可思议,从这也能看出周杰伦前三张水准的高度。不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确确实实是发生了。懦夫、同一种调调、爱情悬崖,等几首歌几乎毫无存在感。甚至双刀这样的也在前期

双截棍这种神曲下显得黯然失色。好在,我没有放弃。叶惠美三大无敌之作已经足以让我拜服,晴天这首歌让我正式入坑,从此其他歌手都是路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在反复的循环中发现又一精品,就是你听得到。这首歌在日后让我正式成为脑残迷。

周杰伦几乎发着光的慵懒的嗓音,歌曲里面游离在钢琴伴奏下的旋律,仿佛置身雨中,

却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这种感觉当时就让我彻底沉沦。

接下来说的可能真是只有共鸣的人才能理解了。写给喜欢这首歌的人。说说我喜欢的那些句子和旋律。这首歌的编曲单列出来不出彩,可是和这首歌搭的不行,从一开始的下雨声,钢琴曲,富有节奏感的鼓点,让这首歌在保持意境的同时,又突出了R&B的节奏感。在整体的编曲上,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完美的呼应。仿佛一开始置身于下雨的午后,

然后随着钢琴,思绪慢慢回到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到歌曲结束前,雨声再起,仿佛是思绪收回,这种时空之间的交错感是编曲里面的创意和亮点,让人一下子沉醉其中。然后说说这首歌的演唱,我很主观的认为这是周杰伦唱功最完美的一次,倒不是技巧有多高,音有多高,我认为的唱功,就是完美的演绎一首恰到好处符合意境的歌,其中包括

灵性、音色、吐气、态度、心境,缺一不可。其中那句:

站在屋顶只对风说 不想被左右

本来讨厌下雨的天空 直到听见有人说爱我

坐在电影院的二楼 看人群走过

怎么那一天的我们 都默默的微笑很久

这一段是周杰伦毕生中音色最完美的一次,没有之一。其中的假音,呢喃,曾经让我全身起鸡皮疙瘩。没有任何一首歌能战,都被爆成渣。这段在我心里是永远的第一,无人能敌,“本来讨厌下雨的天空”这句的假音真音切换,周杰伦自己可能都无法再复制。

编曲的犹如音乐盒般动听的钢琴跳跃,让这小段演唱极具灵性和生命力。其实这句认真听是很富有节奏感的,但是周杰伦完美的演唱已经概括了旋律,使得基本其他人在唱的时候瞬间平庸下来,这也是这首歌并不热门的原因,因为根本不可能唱出其中的灵性和韵味。

“怎么那一天的我们 都默默的微笑很久”

这句的词在当年让我觉得文艺的不行,比现在任何所谓的文艺歌曲都要文艺一百倍,是直击内心深处的那种文艺,再坚硬的内心都会被这句歌词软化。综合起来,单凭这几句,就已经足够让这首歌排在这个位置。

我想我是太过依赖 在挂电话的刚才

坚持学单纯的小孩 静静看守这份爱

知道不能太依赖 怕你会把我宠坏

你的香味一直徘徊 我舍不得离开

说副歌前,先说说几次进入副歌的鼓点,都特别有味道,出现在1分22秒,还有2分44秒左右。让人一听就有进入副歌的感觉,这首歌最好的感觉就是柔软的硬节奏,其中这几个鼓点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意思就是听着柔软,其实相当有蓝调的那种节奏感。这种感觉在另一个后来的歌手方大同身上有找到点影子,当然音色是完全不同了,不过那

种柔软演绎硬节奏的方式如出一辙,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反应出周杰伦的先驱性和代表性,可能很多人都没预料到的,原来方大同这类风格的歌曲,周杰伦也曾经早就玩过了,而且玩的出色至极。说回副歌,为什么我之前强调那编曲上的几个鼓点,其实你单独拎出这段,和主歌部分没多大旋律上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编曲,和演唱。这也是这首歌一个比较出彩的地方,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是主歌副歌主歌副歌,之间切换没有太明显起伏,却让你能沉浸其中难以分辨,整首歌仿佛就一直在重复这种慵懒的状态。我想这也是这首歌至今都散发魅力的原因,捉摸不透。

1、这首歌名字叫做,你听得到,为了符合这首歌的歌名,周杰伦刻意安排了个彩蛋。

在2分10秒左右,“只有你能听得到”,这句,是经过电脑反过来处理了。到不是真的是“到得听能你有只”,而是录完再反转的。想听到很简单,可以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先把这句录出来,再反转效果,就能听到,正符合了这句歌词,只有你能听得到,

这里的“你”自然就多了一层意思,有心人。

2、整首歌灵气四溢,必然灵气也是亮点之一。具体看下面这些词的演唱。

“多想藏着你的好 只有我看得到”

整句都是,“我看得到”的慵懒的假音更是。

“站在屋顶只对风说 不想被左右”

整句都是,特别注意下这句的鼓点,真是配合的天衣无缝,“被左右”这几个字的嗓音

“本来讨厌下雨的天空 直到听见有人说爱我”

“本来”这两个字只有灵气才能解释,“下雨”这个下字神旋律。

“坐在电影院的二楼 看人群走过”

“走过”这两字已经呢喃的听不清了,懒散的不行。

这句我每次听都有那种特别的感触,就真的是默默的微笑很久的那种状态。最有感觉的一句。

这里是出现在2分钟左右,本来应该是“有谁能比我知道”,是直接从“比”字开始唱,没别的用意,就是表现唱的时候那种慵懒的状态,仿佛都忘了进歌。

这里是指第二遍的2分38秒左右,“怎么”这两个字仿佛已经有气无力了,但是莫名其妙的是,一听到这种要死的气息,就觉得好听的要死。

3、3分20秒开始的最后一段副歌,编曲有改,然后开头的下雨声重新出现,给人一种恍惚感,开头结尾的这种呼应上面有提到,不重复了。

4、MV我本人看过几次,很喜欢,但我不是因为MV爱上这首歌的,不多提,白色衬衫伦

够女杰迷来几发的。其他的就一句话概括吧,“笑笑K,再见J”。

成神历程:这首歌喜欢的很莫名其妙,至今已经忘了是什么状态下喜欢上的,只记得突然就喜欢的要死了,是从毫无感觉到爱的要死。两种极端状态是直接跳跃的,中间无任何过度。然后喜欢上之后就再也没有腻过,这是我真正把自己当周杰伦脑残密的一首歌

,那年高二。另外说点无关的话,灵气这种东西难以捉摸,却几乎可以肯定是真实存在。我们因为这爱上周杰伦,也因为灵气的丢失而成杰黑,但是我必须坦白,我来老jay迷吧的目的就是为了希望有一天老jay迷吧成为第二个脑残周杰伦吧,是的你没看错,我是卧底。当然,如果真有那天,我想只有一个理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华人最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