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鼓点打法?

  图为1321人的联合军乐团、2500人的合唱团和200人的民族打击乐团在进行合练。新华网图片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 (俞玮袁韵申楠)他们,是国庆庆典上最先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部队;他们,用忠诚与豪迈奏响新世纪大阅兵的凯歌。

  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时04分,天安门城楼对面正中央位置,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于海双臂有力地一挥,身着军装、手戴白手套的1100名演奏员同时奏响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全场数十万人高唱国歌,声音穿越时空、排山倒海,拉开了那场世纪之交国庆庆典的序幕。

  再过24天,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再次出现。然而,与十年前不同的是,今年联合军乐团不仅人数扩充为1321人,演奏乐曲增加至43首,而且在群众游行环节他们还将首次与2500人的合唱团和200人的民族打击乐团一起合作,形成更加恢宏的演奏气势和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

  作为“共和国的礼乐之兵”,这支在庆典当天第一个入场、最后一个退场的特殊部队都由哪些人组成?他们是如何在3个多小时里,以严整的军容、标准的军姿,不间断地用乐曲向受阅方队“发号口令”?近日,新华网记者走进联合军乐团驻地,独家专访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于海,向网友揭开他们不为人知的训练和演练“内幕”。

  近日,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和群众游行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于海接受新华网独家专访。新华网 申楠 摄

  4000人乐团首现国庆庆典 规模与阵容创中国阅兵史之最

  据于海介绍,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和群众游行联合军乐团的组成人员来自解放军四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15个大单位。其中,既有从解放军军乐团、武警军乐团、海军军乐团3个专业军乐团选出的专业人才,也有从部队基层业余军乐团挑选的文艺骨干。

  经过逐层考核,最后上场的1321名演奏员都是从全军“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出来的。其中,包括1名总指挥、2名副总指挥和6组18名分指挥。

图为联合军乐团驻地办公楼前。新华网 申楠 摄

  1949年开国大典上,当毛泽东主席亲手按下电钮升旗的那一瞬间,200名年轻的战士用大部分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乐器向全世界奏响了激荡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后,每逢国庆庆典,联合军乐团这支特殊的部队都会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

  从最初的200人到1984年的近千人,再到1999年的1100人,参加了4次国庆庆典、连续担任1999年和2009年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于海的印象中,今年的1321人联合军乐团应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

  “届时,我们还将首次与由北京各大院校学生组成的2500人合唱团和200人民族打击乐团合作,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大舞台上一起奏响对伟大祖国的颂歌。”于海说,在群众游行环节,4000人的乐团将使演奏演唱交相辉映,成为今年国庆庆典的一大亮点。

  43首乐曲超历次演奏乐曲数量 将加入四位领导人原音回放

训练场上摆满了乐器。新华网图片

  10月1日上午的庆典活动主要分为阅兵和群众游行两部分。从第一首《欢迎进行曲》到最后一首《歌唱祖国》,联合军乐团一共将演奏43首乐曲,包括阅兵乐曲19首,群众游行乐曲24首,是建国以来国庆庆典上演奏乐曲最多的一次。

  为了改变过去阅兵和群众游行曲目全部为进行曲、每分钟116拍的单调模式,策划团队从今年元旦过后就开始商议,反复推敲,力争使43首曲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

  针对今年受阅方队比往年更加多样,分类更加细化的特点,19首阅兵乐曲的选择按照受阅方队的组成和受阅顺序,充分体现出各方队的特色。其中,既有《人民军队忠于党》、《检阅进行曲》《军校之歌》等传统曲目,也有《使命》、《祖国,请检阅》等近年新创作的优秀军旅作品。

  “我们在这次阅兵中增加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比如,当空中梯队受阅时将演奏《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曲子。”于海透露,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分列式选择了代表各军兵种的《人民海军向前进》、《中国空军进行曲》、《第二炮兵进行曲》、《忠诚卫士之歌》等9首乐曲。

  庄严肃穆、欢腾喜庆、激情四溢、温暖抒情……阅兵结束后,配合不同的群众游行方阵,联合军乐团将与2500人合唱团和200人民族打击乐团共同完成24首群众游行乐曲的演奏演唱任务。

  于海表示,在演奏《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四首乐曲时,会加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领导人的原音回放,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奥运主题曲《我和你》的优美旋律也将首次出现在国庆庆典上,展现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奥运元素。

  确保每分钟116拍 高科技“秘密武器”助阵大阅兵

  “秘密武器”摇摆节拍器确保联合军乐团的演奏不出半秒误差。新华网 申楠 摄

  在不少网友的记忆里,1999年那场世纪大阅兵带来的震撼至今犹存。当时,受阅徒步方队横排25人,踏着《分列式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而精准地在预定时间通过天安门广场,创下了世界阅兵史上的奇迹。

  一位名为“青山绿水”的网友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发帖问道:“怎么能保证音乐节拍和每一个方队的步速完全一致、分秒不差?”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于海时,他笑着说:“即使是0.5秒的误差也不能有,这除了刻苦训练、与受阅方队的多次合练外,我们还有一个高科技"秘密武器"——节拍器。”

  原来,由于声音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每秒误差可以达到344米,1321人演奏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节拍快慢的问题。虽然多一拍或少一拍,即使是专家也听不出来,但是时间长了累计的拍数就会影响到整体的速度。如果不能保证庆典各项活动按照预定时间进行,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图为训练时使用的另外一种节拍器。新华网 申楠 摄

  于海拿起桌上的节拍器,把指针调到了96拍,“比如说国歌是每分钟96拍,演奏完国歌的时间为46秒钟。按照电脑设计,一秒升60多公分,如果延误半秒就是少升30多公分。这就要求我们和国旗班配合,慢半秒或者快半秒都不行,必须做到完全精确、半秒不误。”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平日的训练和庆典当天,联合军乐团指挥台前都会放着一个摇摆的“节拍器”。通过设定每分钟116拍来提示总指挥,台下6组共18名分指挥紧盯总指挥,并同时用手中的指挥旗把信号传给队员,从而保障阅兵和群众游行的步速。

  80后、90后勇担重任 文艺兵“一辈子的苦都吃在阅兵上”

  走进联合军乐团驻地,随处可见鼓舞士气的标语牌:“严密组织 严格要求”、“奏时代华章展军乐风采”、“奉献精彩盛典展示国威军威”、“训练场上练硬功天安门前奏华章”……一切似乎都在告诉参加集训的队员:时不我待、分秒必争!

  7月1日,以一个大单位为一个代表队的15支代表队在北京昌平联合军乐团驻地集结完毕,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全封闭训练。

  为了能早一日拿下所有乐曲的背谱任务,凌晨2、3点钟宿舍被窝里还会传出“星光点点”;为了增强体力,队员中不少师级干部和17、18岁的战士一样不到5点就起来练习站立和跑操;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休息时间远离宿舍区的废弃靶场上总能看见背着乐器的身影;为了保证庆典当天3个多小时的挺拔英姿,队员们把每一次训练当实战,即使被飞虫叮咬腿部流血也依然一动不动……

  在南京军区代表队宿舍楼的入口处,记者看到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坐4小时不动,站4小时不倒,吹4小时不累,憋4小时不尿。随行的干事说,这句话已经在联合军乐团叫响,不仅得到了阅兵总指挥房峰辉司令的高度赞誉,也成为每一个队员训练时要求自己的标准。

  在前期训练时,济南军区代表队次中音演奏员张峰是全队基础最差的一员。由于24首群众游行乐曲确定的时间较晚,7月22日乐谱才正式下发,距离第一次与合唱团和民族打击乐团的合练只有20天时间。从那天起,张峰就把自己和手中的乐器紧紧“绑”在了一起。除了吃饭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上。

  在他的床头,贴着“要成功,就要努力”的座右铭。一个周六的傍晚,当声部长唐鹏程循着号音推开张峰的宿舍门时,那一刻,他惊呆了!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孔啊!因为长时间吹号,他的嘴唇从里到外几乎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尽管每吹奏一个音符都要忍受剧痛,但是,他没有退缩,以一名军人顽强不屈的意志坚持练习,直至唐鹏程忍不住上前“夺走”他的乐器……

  几天后举行的全团背谱考核中,张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并被评为背谱竞赛“先进个人”。

  事实上,像张峰这样的事例在联合军乐团里数不胜数。据了解,这支特殊的部队中,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只有16岁,全队81.53%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

  总装代表队单簧管演奏员刘皓出生于1993年,戴着一副时髦的黑框眼镜,接受采访时偶尔还会露出孩子似的微笑。谈及训练中的苦与累,这位全队年纪最小的队员竟然轻松地说:“训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苦,何况我是年轻人,在体能上还占优势呢。”在他眼里,能有机会和那么多一流的演奏员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出,是一生都值得骄傲的经历。

  骄阳似火,晒不垮报国之志;汗如雨下,浇不灭似火激情。也许,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文艺兵一辈子的苦都吃在了阅兵上。”但是,再苦、再累,也咬牙挺住!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他们用理想谱曲,用信念作弦,在奏响人生最华丽乐章的同时,也为祖国母亲60华诞奉献一场阅兵盛典!

千年鼓乐柏乡掸子鼓。 赵昊 摄

中新网邢台4月24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赵昊)在河北省柏乡县南阳乡小南阳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八面威风掸子鼓,当地上年纪的老人,对这个传承千年的鼓乐都“情有独钟”。它那恢弘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把当地农民喜庆丰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4日,在柏乡县南阳乡小南阳村村前广场上,20余位村民身着彩衣,背插鸡毛做成的掸子,边打边舞,演练着掸子鼓。

千年鼓乐柏乡掸子鼓。 赵昊 摄

广场中央,一位中年大汉手提大鼓,指挥着全场。他就是掸子鼓第六代传承人张云科。表演开始,鼓声较缓,小鼓、铙、小锣的变化都以大鼓为中心,依次成扇面状排开,随大鼓前移。阵形舒展开来,大鼓移至中间,鼓声渐紧,小鼓声随之渐紧,铙声、锣声跟着加紧。鼓声悠扬高亢,振奋人心,阵形变化成几个圆圈,每个章节变化都是大鼓鼓锤的轻重紧慢以及敲鼓梆的变化,带动小鼓、铙、小锣而变化。

随着鼓声的变化,鼓手背部的鸡毛掸子随鼓点向大鼓频频点头,阵形鼓点依次变化,表演几近尾声,大鼓缓缓后退,小鼓阵形回复如初,大鼓退至始位,预示表演结束。整套表演阵形与鼓点配合默契,阵形变化流畅自然。

传承人张云科介绍说,掸子鼓表演人数多时达上百人,少则二十余人。整个队伍中,总领大鼓手有一人,小鼓手10人以上,铙手、锣手也需要至少十人。鼓手和铙手必须成双成对,不能为单数,这样队形变化整齐、对称。

据掸子鼓第五代传承人高灵贵介绍,掸子鼓又称“招子鼓”,自唐代初期形成,到明末清初渐已成型,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实我们身着鸡毛掸子也是有寓意的。”高灵贵说,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雄鸡三唱天下明,催人早起打地耕,勤能养性,俭能养德,成由勤,败由奢。”身着仿古服饰,铭记祖先教诲,鲜艳的色彩代表了新时代人们生活富裕、积极向上、向往美好未来的良好精神风貌。

“别看传承了千余年,但掸子鼓的章法完整,编排紧凑,实在算是奇迹了。”高灵贵说,掸子鼓整个章法有完整五大章,《引子》、《老鼠刻牙》、《上下桥》、《鸡上架》、《点鼓》,每一章节变换不同花样,每一章节均有引子开头,各章节之间有合理过渡,使章法鼓点流畅自然。

掸子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柏乡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在挖掘掸子鼓历史遗留鼓点基础上,又创作出了一套传统性强、现代感突出的掸子鼓打法。新打法既突出表现了人们秋后丰收的喜庆之情,又表达出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9年,掸子鼓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部门的重点保护。

“掸子鼓鼎盛时期,许多村镇均有鼓队,鼓手曾达数百人。”张云科说,当时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拿起鼓来都能演练一番。然而,近年来,村里许多老艺人去世,鼓手们大多年老体衰。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的兴盛,淡化了年轻人对传统民艺的兴趣,以致无人学艺。鼓手中年龄最高者八十多岁,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形成了掸子鼓后继无人的局面。

“抢救、保护、发展招子鼓,才能使这一民艺奇葩不濒于灭绝,能够唤起人们对古老民艺的重视。”张云科说,掸子鼓的保护刻不容缓,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能够令这传承千年之久的掸子鼓永续流传。(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鼓鼓点教学打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