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什么电影?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的并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是一种真正悲伤的生活

影片中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地面覆盖着皑皑白雪,人与人之间的对白平淡简洁,舒缓的配乐中透露出一丝伤感,故事中没有救赎,也没有解脱

但就是凭着这份细腻的表演和情感共鸣,它在这个过于政治化的电影评选时代,以不圆满的结局诠释了人性的纠结和生活的遗憾一举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和最佳原创剧本两枚小金人。

用丧到极致的人讲一个救赎的故事

表现灾难悲剧的方式很多,导演却用了克制平静的手法,在无声无息中将虐心过往一点点抖落。

李是一个普通中年男子,一次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他的三个年幼的孩子不幸葬身火海。

面对警察的问询时,李只是平静地讲述火灾的始末,在他脸上,似乎连自责都看不出来,仅是有那么一口气在那顶着,不上不下。

警察对这样的状况都欲言又止,生怕会触碰到伤痛的临界点。可就在转身离开警局的一刹那,失魂落魄的李冷不丁地抢下警察的配枪,准备饮弹自杀。

前后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李内心的挣扎在此处全抖落出来。李的举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他在警察局拔枪时,就已经死了,而且是死得透透的

虽然最后被拦了下来,可他依然选择格式化了所有的幸福记忆,一点点封闭自我。

扫雪,清理垃圾,修水管,通马桶,他每天的工作枯燥又单调,没有任何悲喜。有人爱上他,也有人投诉他,但他似乎都不在意,他只是孤独地活着李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用出色的表演诠释了什么叫活得如行尸走肉。

当全片的人都在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向前看——侄子在失去了父亲后仍然过着精彩放浪的美式青少年生活;曾有酗酒情绪问题的嫂子和一位基督徒结婚,开始信教变得平和;甚至连前妻也从丧子之痛中走出,和另一个男人组建家庭生了孩子......只有他,依然在与过去较真

《海边的曼彻斯特》想讲述的其实不是救赎自我和救赎他人的故事,影片无意于将生活完美化和理想化。

它将生活的无助与绝望平实化,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无法面对世界,甚至无法面对自我的现实,在一场悲剧中,层层剥开。

“闪回”叙事令情感呈撕裂式侵入人心

作为一部极为写实的剧情片,《海边的曼彻斯特》显得有些平淡甚至乏味,但究竟是什么让它赢得奥斯卡两项大奖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双线叙事构建出的丰富内核,使之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故事如果是以单向结构的方式展开,因果之间的呼应就没法那么强烈。尤其当主人公将所有的情感都深深压进心底的时候,观众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于果·明斯特伯格曾对闪回有过论述,他认为任何对以前情景的追溯都叫做“闪回”。《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有大量的闪回镜头,且全部都是采用直接切换,将过去与现实干脆利落地联系在一起。

当过去的锥心之痛与现在的沉默压抑碰撞到一起,“闪回”起到的恰恰是一种反向烘托的作用,李越是压抑,传递出的悲伤就越强烈,观众就越是心疼他。

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早期影片《枪击钢琴师》也讲述了一个沉默寡言,无法摆脱痛苦过去的男主角的故事。

影片同样采用了闪回的叙事手法,辉煌的过去与黯淡的现在两相对比,更加凸显出人物在面临命运时的无奈。

对于灾难给一个人造成的创伤有很多种写法,《海边的曼彻斯特》恰巧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它把最煽情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折叠、隐藏,近乎舍弃,不得已时才泄露一点点。

它只交代了前因,再交代了后果,中途那些痛彻心扉的过程借助于回忆,人物的内心被更具体地展现出来,也使得影片的叙事更加细腻。

导演总是在“死亡”面前当个旁观者

肯尼斯·罗纳根是一个纽约犹太家庭中长大的的剧作家,父母都是心理咨询行业人士,家庭条件优渥。这让他描写人物心理的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中产知识分子视角——“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而在这之中,“死亡”是他最热衷的呈现方式。在17年的导演生涯中,罗纳根只拍过三部电影,但每一部都以死亡开场。

处女作《请再靠近我》里,一对年幼的姐弟因为父母的殒命成了孤儿;

上一部《玛格丽特》里,女高中生的无心之举导致了一场车祸的发生,随即亲眼目睹了一个生命的消逝;

新作《海边的曼彻斯特》里,哥哥的猝死让主人公不得不再度直面人生的惨祸。

我们常常能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主人公从亲友的死亡带来的心理创痛中恢复的过程,但到了罗纳根的作品里,则成了一个伪命题:死亡以偶然事件的面目出现,带来的伤痛是永远无可消弭的。

罗纳根没有对任何人的选择进行道德或伦理上的拷问。带来最大冲击力的是李在工作中偶遇的那个老人,他的出现提醒着我们:对当事人来说是永远失去亲人的彻骨伤痛,但是到了一个陌生人口中却仅仅是几句轻描淡写的问候:“他已经死了吗?”“他的一个孩子也在最近过世了吗?”“他人不错啊。”

对于生者而言,这种重与轻的失衡恐怕才是让人最难以接受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

所以,罗纳根借李最后宁可放弃侄子的抚养权,也不愿回到故乡定居的决定,告诉我们不论是否出于主动的选择,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此停滞在失去的那一刻,一边让伤口流血,一边就这么放逐下去也无妨。

丧式表达能让自己找到一个宣泄口

这一两年,“丧”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大行其道。

简单地说,“丧”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

美剧《马男波杰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丧剧”中有他们推崇的人生观……

比如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的《濑户内海》,这部电影围绕两名高中生放学后悠闲吐槽聊天的日常展开,六个章节基本都是同一场景,导演拍的就是两个人呆坐河边东拉西扯地聊天。

高中生濑户有句内心独白,击中了许多观众的心:“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是的,“虚度”,为什么生命一定要耗费在加班、学习、上进、追求成功上面,为什么就不能虚度?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也理所应当被看作丧片大军中的一员。

人生的确充满了“丧”,就像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开头讲的那个笑话:“生活充满了悲惨、孤独和苦难,而且这一切都结束得太快了。”

但,活着永远是一种本能,生活就是充满了遗憾和悔恨的历程,正面面对残缺的过往,会痛,却也还会向前走——这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给我们的虽然丧但却踏实的答案。

是一眉道人。那个小僵尸正在命令金钱剑。请楼主认认真真重新看下一眉道长。

没有我啊,我刚看了,不一样好吗
我说错了时间,你可以看到你那图片小僵尸手里抱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主要是这个电影的班底很特殊,盖里奇是英国的天才导演,当初一部《坑蒙拐骗》让很多人觉得惊艳,多线叙事。以至于后来国内的宁浩导演大受启发,根据这个多线叙事的结构拍了一部《疯狂的石头》,成为当年国内的电影票房黑马。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国产电影的新希望,特别是宁浩当年就凭借这部电影一举成名,一步走到了今天。而那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个传奇,捧红了很多人。比如黄渤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成长起来的。

当年这部电影,是刘德华投资的,出资300万,但是当年的票房却达到2500万,是当之无愧的黑马。

而杰森斯坦森也是盖里奇发掘的,当年他在游泳池跳水,被盖里奇发现,这个人的身材线条很完美,于是被发掘出来拍电影。于是走上了演艺之路,之后的杰森斯坦森拍了很多作品都很火爆。

盖里奇有个定律,就是拍一部好电影又会拍一部不好的电影。而这部《人之怒》大概就是属于不好的那一批。反正从目前的评分和观众反馈来看,一点也不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