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四人怎么?

唐僧师徒四人,谁最适合编程?

曾经技术部招人,要出一套C/C++考题。试题内容有:

1.选择题,有看程序,计算运行结果;

2.有C指针、内存分配的对错判断的问题;

3.有双链表的合并、删除的填空题;

4.一道考察设计模式的填空题,来自软考的软件设计师的试题;

5.有一道编程题,考察面向对象的数据封装、继承和多态的基础知识的题;

6.有一套逻辑推理题;

最后,技术总监要求来一个开放型的试题。要求题目,每个人应聘者都话可说,有字可写,最好要好玩,题目要有趣,引起应聘者会心一笑。当然,重点考察应聘者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应聘者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全面性,性格特点,临场应变能力,如何看待程序员应该具备的素质。题目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题目简单,但内涵丰富。紧扣面试招聘主题要求。

偶是老顽童,小时候天天看《西游记》电视连续剧。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道简答题:

唐僧师徒四人,谁最适合编程。

请说明您的结果,并说明理由。字数不少于300字。

亲爱的童靴、程序猿们,您会怎么答呢?

期待您的答复,期待与您交流与互动。

《西游记》中,我们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唐僧是个有道高僧,因为他不但从小吃斋念佛,而且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性格温和,总是对于任何人都有不忍,而孙悟空是个大魔头,因为它不但出身本来就是妖怪,而且顽劣成性,一言不合就大开杀戒。那么,唐三藏应该比孙悟空悟性高很多了?其实,事实未必如我们所想。很多人之所以会这么认为,还是受86版《西游记》影响太深了。

87版《西游记》中的唐僧

一、唐僧容易受女色诱惑。

要论取经之心,唐僧也未比孙悟空坚定多少。美色当前,他也未能全然不动。且看他和蝎子精在琵琶洞中干的好事:

他两个散言碎语的,直斗到更深,唐长老全不动念。那女怪扯扯拉拉的不放,这师父只是老老成成的不肯。直缠到有半夜时候,把那怪弄得恼了,叫:“小的们,拿绳来!”可怜将一个心爱的人儿,一条绳,捆的象个猱狮模样,又教拖在房廊下去,却吹灭银灯,各归寝处。

要不是孙悟空及时阻止,恐怕唐三藏早已忍不住破了真阳。即便与妖怪周旋,也不应当散言碎语斗到半夜,与一个女妖怪,有必要聊那么久吗?不怕聊着聊着上当么?怪不得孙悟空都看不下去了。

如果说这些不算什么明证的话,那下面的例子一定可以证明。

二、唐僧取经之心不坚定,遇事就畏葸不前。

西游记里第八十一回,唐僧到了镇海禅林寺之后病了,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唐王:

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文武两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闻:

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曹厄难,何期半路有灾哈。

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

行者听得此言,忍不住呵呵大笑道:“师父,你忒不济,略有些些病儿,就起这个意念。你若是病重,要死要活,只消问我。我老孙自有个本事。问道:‘那个阎王敢起心?那个判官敢出票?那个鬼使来勾取?’若恼了我,我拿出那大闹天宫之性子,又一路棍,打入幽冥,捉住十代阎王,一个个抽了他的筋,还不饶他哩!”三藏道:“徒弟呀,我病重了,切莫说这大话。”八戒上前道:“师兄,师父说不好,你只管说好!十分不尴尬。我们趁早商量,先卖了马,典了行囊,买棺木送终散火。”行者道:“呆子又胡说了!你不知道。师父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该有这场大难。”

看见没有,唐三藏一开始就是因为轻慢佛法被贬下界来的。而且虽然经历了十世修行,但是仍然取经之心不坚定,略略有点儿小病,就想着撂挑子。而且因为取经时间太久,他常常心念长安,动不动愁眉泪眼,哭哭啼啼,我想他若早知道取经路上这么多艰险,取经时间旷日持久,该是后悔当初的一时冲动了吧?

三、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经常为唐僧说法。

你以为师父是得道高僧,学识渊博,会在取经途中为这些凶顽之徒讲经说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西游记》里第八十五回,当唐僧师徒四人一行行经一处高山时,唐僧看到“山峰挺立,暴云飞出”,疑心山上有些凶气,便“渐觉惊惶,满身麻木,深思不安”。这个时候,孙悟空提醒他:“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唐僧说没忘,悟空就告诫他,还有四句颂语呢,叫做“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悟空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那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其实这段话也说出了修行的本质,那就是修心。儒道佛三家都强调“修心”,虽然最终指向不同——儒家强调成圣,道家想要成仙,佛家则欲成佛,但毋庸置疑,他们都认为“心”是一切的根本。

每个人的心头都住着一个魔,如唐僧在看到山势险峻时,便会不自觉地惶恐不安起来。说到底,魔在何处?为什么他在听到悟空的劝诫之后,就能够“心神顿爽,万率皆休”?

这几句话真的那么神奇吗?其实不是。神奇的不是这几句话,是悟了的人。

《西游记》里面,唐僧是有悟性的人,悟空也是有悟性的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听到这几句话后,瞬间明白了其中的真义。

唐僧明白,那魔不是别的,是自己的心。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四、孙悟空早已参透了佛祖的计划,而唐僧从始至终不知。

故而,当师徒四人即将到达灵山的时候,寇员外因为赠送唐僧金银等物而漏财被强盗打死,寇妻恼恨因送唐僧惹出这场灾祸,便陷害唐僧师徒,向铜台府刺史诬告他们是强盗。师徒四人因此被下狱。孙悟空明知道唐僧会受苦,可是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就能将师傅救出来的事情,他当时却不肯去做。因为他知道唐僧灾厄未满。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施展法术让寇员外还魂,同时也还了师徒四人一个公道。

当接引佛祖扮作船夫来接引他们渡过凌云仙渡的时候,唐僧还在怪怨孙悟空把他推到了水里。

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真是愚痴到家了,可以说是徒弟几个一路上推着师傅走到了灵山。

孙悟空为什么会有悟性,或者为什么悟性比唐僧高呢?

其实,在菩提祖师那里学道的时候,孙悟空的悟性就有了苗头。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这才引来菩提祖师对他的好奇,而他又顺利参透了菩提盘中之谜,从而学得一身本事。

如此,相比一开始就身为佛祖弟子而因怠慢佛法被贬下界的唐三藏,孙悟空不是高了好几个level么?

九九八十一磨难,西天取经路遥迢。

《西游记》虽是一本神话故事,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更为地发人深思。

从古至今,曾有无数学者深入研究过这部名著,从中领悟出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今的《西游记》也早已不是一本单一的“休闲益智”的课外读物,俨然已经成为一本“人生宝典”。其中很多方面,在如今都极具现实意义。

那么,本文先简单分析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一、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分析

1.唐僧形象——不畏艰难、宅心仁厚

作为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的转世,唐僧虽为凡人,却有着超脱于凡人的本质。“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是唐僧最为真实的写照,无论对于人、妖、仙、魔,唐僧均是一视同仁。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明知前路艰险、困难重重,但是他没有一次选择放弃,而是依然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地举步前行,只不过,唐僧的“善”在书中已经显得过于迂腐。

他的善不辨是非、他的善辨好坏。因为他的善,多次曾陷孙悟空等人与危难之中,甚至几次还要将孙悟空“逐出师门”。虽然最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那时的他又显得稍有怯懦,遇到危险之时,也只会喊上一句“悟空,救我。”

在《西游记》中,他是性格和善的圣僧,可是他的和善只是对外,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徒弟他十分严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也完全符合他的圣僧形象。

2.孙悟空的形象——机智勇敢、桀骜不驯

作为天生地养的“灵猴”,孙悟空一出生就与别人不同,他历经了被其他猴子排挤的无奈,最终靠着硬闯水帘洞,才获得了别人的认同。这份尊重得来不易,更让他有了自己的“家”,之后为了守护家园,他历经磨难学习本领。

他桀骜不驯,敢与天斗与地斗,闹东海、闹地府、闹天宫,面对天庭的压制,他虽势单力薄但仍敢奋力反抗。

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是对抗各种劫难的主力,他凭借着自己鬼出神入化的本领降妖除魔,保卫唐僧。哪怕在遇到自己不能力敌的妖魔时,他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四人组的安危。

纵使他在斩妖除魔的过程中,多次被唐僧误会,他是他仍初心不改,甘心成为团队中出力最多的人。性格如火、嫉恶如仇,在取经四人组中,也是最有能力的存在,如果没有孙悟空或许他们的路,根本不会走得太远。

3.猪八戒形象——好吃懒做、本性善良

在取经四人组中,猪八戒的身份可不小,他乃是天蓬元帅下凡,作为曾经的神将,他的本领自不必多说,虽然可能比不上孙悟空,但是也绝对要强于一般的妖怪。可是在取经途中,除非必要,否则猪八戒根本就不动手。

他好吃懒做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正是符合他“猪”的身份,不过猪八戒虽然有时喜欢偷奸耍滑,略占些小便宜,但是他的本性却十分善良。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是最接地气的,他并非大奸大恶之徒,但也有着好吃懒做的小毛病,贪财、贪吃、贪睡又纯真善良,那么“好骗”,如此单纯的一个“神仙”,却有着凡人都有的七情六欲。

4.沙僧形象——憨厚老实、默默无闻

在取经四人组中,沙僧是存在感最低的。他虽也曾是卷帘大将,但从不曾主动提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在取经路上,他总是默默无闻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叫苦,不叫累,不邀功,不请赏。

如果不仔细去看,谁也不会发现在团队中,存在感这么低的人,却是团队中付出第二多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憨厚老实的人,却能够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人情世故。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在大战红孩儿时,沙僧一句话惊醒了所有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沙僧虽憨,但绝不傻,他虽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但能看透人间冷暖。

在《西游记》中,老实巴交的沙僧,虽然没有做过太多出彩的事情,也只是身条重坦默默无闻,偶尔喊上一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但是他的存在,也是整个四人组中,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了他,那么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的形象,则不会显得那么的突出。

师徒四人的现代形象分析

在四人组中,唐僧是师徒四人绝对的核心所在,他虽然本领低微,甚至连沙僧都有所不如,但也正是因为有他的凝聚力,才让经历了无数磨难的其他几人仍然能够仅仅地维系在一切。

他目标明确、纪律严明,可以很好地督促自己的弟子,也可以为团队指明最正确的方向。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最终他还是带领团队完成了取经的重任。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

取经四人组,正是由于有着唐僧的带领,才会最终成功。虽然他的本领是四人当中最低微的,但是他的角色,也是团队中最重要的,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唐僧虽然多次与本领最高强的孙悟空发生冲突,但是每次都可以很好地好地解决,甚至在矛盾过后,二人的关系要比以前更深厚。

本领高强的孙悟空,来历不凡的猪八戒与沙僧,甚至是出身东海养尊处优的三太子,都心甘情愿地为唐僧服务,甚至豁出自身性命,这也是唐僧的个人魅力所在。

在现实生活当中,唐僧的想象往往标示着各个公司、企业、团队的领导角色。“术业有专攻。”他们可能在某一项专业领域中,没有自己的队员出色。他们明确的目标,强大的核心凝聚力,以及管理团队的方式方法,才是一个团队能够进步,能够成功的重要保障。

孙悟空虽然出身低微,但本领高强,他靠着自己一步步地努力,在能力上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而且他刚正不阿,除恶务尽的性格,也深受人们的喜欢。同时他面对“权贵”不服输,敢于抗争的精神,也曾感染了无数人。他象征着那些不甘平凡之人对命运的呐喊,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成为让人不敢小视的存在。

在取经四人组中,孙悟空所付出的努力无疑是最多的,面对困难时,孙悟空也是第一个出手的。当面临劫难之时,孙悟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解决,又或者怎样去寻找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孙悟空代表的往往是团队中那些不可或缺的骨干。他们可能有时会有些“桀骜不驯”,但是在专业领域,或者遇到问题时,往往是这样的人冲在最前面,为团队排忧解难。

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在唐僧的三个徒弟当中,他是中游的存在。虽然充满了“七情六欲”,但是他也起到了维护团队关系的作用。在唐僧惩罚孙悟空时,猪八戒永远冲在最前面,缓和两人的关系,而在其他时候,猪八戒又成了团队中的开心果,为团队带来欢乐。

在生活中,每个团队都有许多这样的人存在,因为猪八戒所代表的,就是最为真实,充满各种欲望的凡人。

踏实稳重,任劳任怨的沙僧是团队中最为“平凡”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团队亦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不争不抢,总是默默无闻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虽然有时候并不起眼,但是当我们仔细去发现的时候,才会明白,这些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唐僧师徒四人虽然出身各异,本领各不相同。乍一看他们之间貌似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可正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性格,才会让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互补。

唐僧提供目标,指明方向;孙悟空本领高强,解决困难;猪八戒本性善良,却能环节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沙僧默默无闻,却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以及责任。取经之路困难重重,正是因为。他们四个成员完美地搭配在了一起,最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得以取回了真经。

从古至今,无数事例在告诉我们,成大事需要团队共同的努力,没有最强的个人,只有最强的团队。

“单丝不成线,枯木不成林,纵使浑身是铁,却又能打几颗钉子?”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组合,看似是机缘巧合,但实际上却是最为完美的搭配,而这也是《西游记》中,所告诉人们关于团队搭配的哲理,不知是在书中,哪怕是在现实当中也仍然适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僧师徒四人图片高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