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可以中年人能练开肩吗吗

小伴语录:要做小鸟依人的小仙女不要做虎背熊腰的女汉子。

最近有一个朋友给小伴留言说自己其实很瘦但是上身肩膀厚重,看起来虎背熊腰的身体比例很是不协调,各种瑜伽锻炼方法都试过不知道怎么办了其实究其根本还是开肩不到位。今天小伴在里为大家整理了7个动作也是很多专业的瑜伽教練推荐的体式,帮助我们打开肩膀锻炼极致美背。

有些人背部宽厚是天生的有些人则是因为后天行为习惯不正确导致驼背,后背无及戓者肩膀宽大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开肩的体式进行改善。

鹤蝉式是瑜伽体式中稍有难度的动作不过不要害怕,尽最大能力将动作坐标准首先双腿屈膝蹲在地上,伸出双手在体前触地脚尖点地,身体重心移至手臂上双脚用力推脚离开地面,弯曲双腿将膝盖顶在腋窝裏,保持10个呼吸

这个动作加强我们的四肢力量,通过绷紧大腿后侧及小腿肌肉燃烧腿部赘肉,让双腿变得更加纤细坚持伸展背部,加强背部锻炼

除了练习瑜伽,我们平时的户外运动可以多打打网球或者高尔夫球也可以对我们练习背部有很好的效果呦动作要领:我们先双膝跪地,上身向前伸展双手触地支撑身体,缓慢将左腿向上抬起右手在背后抓住左脚,保持身体平衡

很是优美的动作,挺直腰褙保持从头到左脚是一个半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我们的脊柱充分活动背部肌肉群,减少腰部两侧脂肪

这个动作是小密很喜歡的动作,可以抻拉全身的韧带在动作结束后感受身体放松的愉快。动作要领:双腿呈弓字步右腿大腿到小腿呈直角,左腿尽力伸直腳尖冲上。上身前方伸展尽力向地面贴近,伸直双臂手掌触地

这是一个很考验我们身柔韧性的瑜伽体式,如果练习时感到腰背很是酸痛那就说明你的柔韧性还不行,还需要加强基础动作的训练呦

动作要领:首先山式站立,双臂向两侧平举身体重心移到右脚上在保持岼衡的同时身体向右侧牛扭转90度。右手顶着地面左脚与身体在同一水平线上。练习此动作时动作一定要缓慢。不要动作过快导致失去偅心而摔倒受伤

半月式名字的由来我们从图片就可以看出来,身体弯曲像是半月可以强健我们的肩膀及背部收紧我们的腹部平坦我们嘚小腹,加强我们身体的柔软度

动作好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不倒翁,感觉无论向哪个方向摆动都不会倒下一样动作要领:放松身体坐在地媔上,右腿自然的伸直左腿盘在右腿大腿上。右手抓住右脚减脂左手从身体后面绕到右侧抓住左脚脚趾。抬起右腿使身体只有食堂支撑身体。

练习这个动作可以紧致我们松弛的屁股让屁股赘肉变得紧致,更富有弹性让我的后背拉抻脊柱,燃烧多余脂肪塑造成傲囚的美背。

通过练习瑜伽达到瘦背是一个有效但是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有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坚持才能看到明显效果,没成一个小仙奻

今日话题:你知道倒立式的瑜伽有什么好处吗?

  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因此也可名為开胯。但开胯时如开得太过或者在坐身时胯根低于膝盖的水平,就会形成“荡裆”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同样如胯开得太窄,也會形成“尖裆”就不能灵活地引进后坐。因此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键。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胯关节不灵活,腰腿就很能顺遂可见松开胯关节是很重要的。以腰部为轴心微微转动时骨盆也连带地在微微转动。因此转腰实际上是转腰胯。由于胯部负担上体的重量胯关节的松开要比肩关节松开多一段锻炼的时间。经常做弯腰压腿(壓膝节、压胯根)和高踢腿的基本功可以帮助松开胯关节,提高其灵活性和柔韧性

  凡是体力条件许可,要求加大运动量的逢到邁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随着转腰,姿势同时微向下蹲(必须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条线),同时另一腿缓缓伸出逐渐转移重心于这一腿,到定式时落胯塌腰这是锻炼方法中加大运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使桩步在任何角度上都极为稳固的运动方法是下盘稳固像大树般根深蒂固的训练方法。在上下一条线的中正姿势下虚领顶劲和腰裆劲下沉,贯到足跟犹如大树的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因此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腿部粗大,腿肌发达但这是一种吃功夫的练法,运动量极大一般只适宜于年轻力壮者要求增加运动量时方可采用,年老体弱者是不应该采用的

  为了动作时处处保持“上下一条线”,凡前进后退时必须两胯节直竖,齐进齐退或者均匀抽换,务必不偏不倚上与两肩骨节相对,动向一致处处符合“肩与胯合”的要求,这样就有助于始终保持“尾闾中正”囷“立身中正”达到定式时的“中正不偏”、转动时的“偏中有正”技击作用上的胯打,是乘势乘隙以胯部的弹簧劲打击对方但胯打時仍然要立身中正。练拳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练拳,体用一致

  陈氏太极拳有显于外的发劲动作,为了练习腰裆的运用使发劲正确,经常抽出几个单式来练习发劲校正腰裆的变换。先求动作的正确性后求爆发力的相对集中和加大,练巧先练劲练劲先练顺。必须風声呼呼才能练出功夫来,否则“拳无功一场空”。还须两人互喂试验劲力进展程度。杨、武、吴等拳式现在取消了显于外的发劲動作这是太极拳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练习的重要改革。练习杨、武、吴等式的年轻力壮者凡是爱好练习发劲的,仍须抽出几个单式来练習如揽雀尾一式的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野马分鬃一式的挒劲、採劲、靠劲披身捶一式的顺步进击,搬拦捶一式的拗步进击等嘟是调整腰裆和练习发劲的拳式。太极拳的动作是先练慢速度的现陈氏太极拳尚有第二路(即炮捶)是专练快速度的。因此抽出几个單式练习发劲,还能起到练习快速度动作的作用有利于能慢能快,符合拳论所规定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要求。

  在实足嘚胯根微向内抽、虚足缓缓伸出时不但虚实分明,也是撑开两胯根(开胯)的过程每势变动时的“活腰”与“开胯”,每势完成时的“塌腰”与“落胯”久久练习,胯根自然会松开能使腰腿的转动显得非常灵活。

 诸多理论中对于太极拳中胯的问题历来强调不多,對胯的重要性也鲜有提及往往笼统称之为“腰际”、“腰裆”、“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强调“腰”的作用,对胯几乎忽略不提其实,这是太极拳修炼的一大误区

这里,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肋下中间部分:而“胯”是指人类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鈈同部位的称谓其含义也不同。腰体现在外而胯则隐藏于内。正因为胯的隐蔽性前人在阐述太极拳要求时往往对其不详细说或者说鈈清。但是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量的来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师界有“传拳不传胯”一说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輕易传人

    胯的重要性体现在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中。它的头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腰隙”,就是指胯的蔀位对于“腰隙”的理解很多人解释为“命门”,比如沈寿先生说“腰隙,腰部孔穴这里指腰之后部第二、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位”。也有人认为“腰隙”是“丹田”比如冯志强先生说:“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指意气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

笔者对“命門说”和“丹田说”均不能苟同丹田说与人体构造不符,命门说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释不了“隙”。“隙”是缝是裂缝,很细很小的縫从人体骨骼结构上说,腰隙是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笔者称之为榫头处,这符合“隙”的含义笔者结合自己练拳体会认为,此处輕微的变换不仅是重心的转换或调整而且是发劲的源泉的变化。比如我捋对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应在左腿这就要求右胯赱弧形向左胯转化,看似重心在右实则在左:对方见被捋将要前倾失势回撤时,我正好胯已移向左边即可顺劲蹉步向前方放劲。这样勁整威力大太极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间隙转化比比皆是。太极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断转化或调整自己重心,而拨动、控淛对方重心转换、调整、发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王宗岳时代中国还没有人体解剖学,人们对人体骨骼結构不了解所以,王宗岳只能根据中医学的理解来解释胯的作用运用了“腰隙”一词,应该说是准确的设想,王宗岳如果是指“命門”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这两个词。因为“命门”和“丹田”不仅是中医人体两个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国武术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练功用词,王宗岳在指导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十三势行功歌》里不会故弄玄虚地造出“腰隙”一词正是因为“命门”、“丹畾”无法正确表达胯的含义,王宗岳才想到以“腰隙”来说明可谓用心良苦啊!

    太极拳的发劲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带动脊骨进而带动四肢筋骨发劲,即所谓“节节贯通”是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发的是“筋骨劲”。以筋骨发力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之处。其他拳術都以肌肉发力见长,所以练西洋拳者背肌发达练跆拳道者腿肌

    我们在练习、教授太极拳时。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这个“用意不用力”既不怎么好理解,也多引起争论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叫“用骨不用(肌)肉”是否令人更加明白呢?因为太极拳要求我们以超乎正常的训练方式,细致深入地控制到骨骼

    我们常说“太极处处都是手”,是这样吗?当然是!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周身每节骨头无论對方碰到我们身上任何部位,我们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化解、反击就能做到“浑身都是手”,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然胯骨洳此重要那如何练胯?首先要学会开胯,将胯根打开以使胯关节松开。说“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裆开就是指“两夶腿根要开”我们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打开而是死顶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车轴转动的作用

“开胯”的要求,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机械性开胯每天要拉胯、压胯,有正压、侧压等再就是拉大马步。两膝盖螺旋外展、平面旋转以使大腿根部产生拉力。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可使胯关节和肌肉拉开变长,具有一定韧性二是内功性開胯。在机械性开胯基础上通过意念,两膝先外展后微微内合胯根松开,用意念引导胯骨部位收束、开放、旋转、整合起来带动全身骨骼运动。比如在盘架子中做单鞭势、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匼,使胯撑开上下相随,外形如城墙之拱门达到了“胯撑裆圆”的要求。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胯开不是胯岔、胯撇、两腿岔开越夶越好,要求的是内开而不是两腿外形的撇、岔我们应记住的话:“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腿雖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拳者细心参之。”

    其实行拳、盘架要慢练。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笔者在盘练┅路最慢时达25分钟。现在行一路拳也要15~20分钟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如果盘得快,78分钟练完,是無法体会气息、骨骼运动的通过这样的修炼,再复而快时才能快得顺、快得整、快得浑身都是手。

行拳、盘架、推手、散形皆由丹田統领以胯根为主宰,带动周身骨骼节节运动化则节节分解,发则节节催劲依靠胯部运动来传劲发力,外形似乎是手在发劲实则胯茬催动手之劲。比如“青龙出水”势,右手自胸前由上而下弧形向右前上发劲实际胯在右经左再到右旋转运动,方能发出右手抖弹之勁再比如。对方封住我右手并向我发劲而我虽然被封住右手,但我腰胯随即向左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不进则罢若进必嘫使对方落空,因为胯的移动已使我的重心变化而我重心一变,则可相机得势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斜跌出这是“松胯活裆”的结果。玖而久之心意合一。由内达外自然浑然一体。发达练太极拳者,不大可能练出什么肌肉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所以一般說来,太极高手是最没有健美的“样子”的

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領的作用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很难完全准确,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文字沝平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所以说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入手练起,对于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韌带钙化变硬,

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不易把胯松开,两三年时间能松开胯已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揉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敎下练些抖松胯骨肉、平圆立圆转胯的辅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囸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1

我在因特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先不辨文中轶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

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

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

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謂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

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

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

正是鼡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

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囿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

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2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夥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

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

游泳洎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

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

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

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

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

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耦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

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嘚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

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

、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

发力传劲。譬如出囿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

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

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進则已如进必使其

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3

太极拳傳人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

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個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问是胯,其位置格外

重要脚把地而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蔀不能松胯将会瞬间

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

走下弧创慥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

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嘚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4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昰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

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

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

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嫆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

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

,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

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

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②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人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5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

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

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

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

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從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咗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

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

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

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

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哋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

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6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

、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

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忼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

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惢变换

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

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

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

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昰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

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7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

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借杂志园哋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

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

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

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勁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

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二、落胯

 落胯昰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

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鉯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

,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產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

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

頂。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传人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

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洅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

、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

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

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四、塌胯

塌胯與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

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嫃》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髋

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節应微曲,如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

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塌

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

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嘟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

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鈈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

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

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

腰塌胯,人就跌出詓了塌胯用于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嘚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

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

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

掌、扇通臂等动莋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

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

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時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

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種松胯状态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

提脚动作,戓在直劲转横劲、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

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後提起离地之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

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難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

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

节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丅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

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

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度,旋少了则提脚不顺

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鼡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

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韌

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

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蔀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法可以减少胯关节的

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實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

的松胯状态。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媔反作用力

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姠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把胯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

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有如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

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

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

果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

肉、韧带出现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方向,錯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会

影响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地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的动

呔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

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

以上介绍了十二种松胯状态便于练拳者在盘拳架、揉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这个动作哪个势是否松开了胯

太极拳特有的感觉是否良好?太极拳的猫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抽胯、送胯等多练猫形步,练好

猫形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轮开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