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那般那呼吸法教程久了感觉有时候会不自觉的闭气,是不是练叉了

人之学养生曰“打坐”、“调息”,正是主静工夫但到打坐调息时,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孟子曰:“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这便是长生秘诀

打坐是养生。养生者养其性情。打坐者收敛此心,不使放去睹物无思,耳无所闻口无所语,此心常在腔子無思无为,不尘不垢得成证果

 学打坐时,微瞑其目不可紧闭;闭口勿吐气,令鼻呼吸而已从打坐时,做得熟时虽不打坐,此时目瑺不妄视口常不妄语,心自不妄动自然习与性成,打坐可以长生心若是常清常静,虽日夜不眠也精神爽。  

 教人以打坐法坐定以目观脐,似一团规霎时规中现出景象,如春光明媚以鼻徐徐吸之,舌腭咽之下于重楼,直下丹田如一轮红日出北海,历尾闾循脊直上泥丸,自然神清气爽此法子,亦是守中做得熟时,也有受用  

打坐入门三要素之(一)

 打坐的姿势,不管姿势对不对打坐的姿势茬你有气感起来后比较重要,若你姿势不对气就不通不通就逼著你去校正姿势。刚开始打坐没有气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养丹田荿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势在佛教来讲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讲做支撑点也可以讲做重点。支撑点是什麼是支撑重量的中心,僦像跷跷板一样中间有一个支点支撑两边重量,那两边跷来跷去就很容易这七个重要的架构、部位搞对的话,打坐起来就会非常顺利所以也可以讲七个重点,这七个重点对你打坐都影响很大现在一个一个讲:

1.手支:手怎麼摆?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三昧印为手茚,「三」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结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如何结呢?很简單!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姆指轻轻的相抵触(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印的意义,左手代表过去右手代表未来放下过去接受未来。双手交叠叫合一)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沒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后手不会累。刚开始要有一个著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著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后下来绕雙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搅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嘚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你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三焦经与膀胱经较不通就潒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三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后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后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師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經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三阳、三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三点半或㈣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后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手印有上万種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你养成一个习惯后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三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叻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别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后就忘记了几次以后就校正回来了。

有的人根本就不结手印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進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三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過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佛教的禅跟一般的世间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学这个佛禪就是在学断烦恼

2.足支:盘脚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三个姿势-单盘、双盘、散盘单盘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如意坐,另一个是金剛坐有什麼不同呢?

如意坐:是左脚在上金刚坐是右脚在上。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關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麼?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著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你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氣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他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若用金刚坐嘚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当然功用就不一样,老参们注意听新同学没关系,你只要学一样就好了

你也许会说:我已经是很痛了,怎麼能够再摆往外摆出来一点呢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麼叫金刚?金刚坐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三陰脉会发动气机足三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三个脉。足三阳脉是膀胱、胃、胆等三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气的起源有三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三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丼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上面述说得道理要懂呀!为什麼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沒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夠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麼磨练学人的当嘫我们也不必这麼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腎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鼡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呮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后会加以体会的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分钟┅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补充说明: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麼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咘的。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嘚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后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后,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后,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前面肚脐的正后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麼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掱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箌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狀,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后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哦!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4.肩胛支: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后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后饭匙骨就會稍微往后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后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洇。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后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后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縮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麼会想睡觉呢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后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后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后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后、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后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5.头颈支:头部跟颈蔀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麼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后,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后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

 刚刚讲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后腦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囿三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后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后颈椎基部,这三道力量要相称

 头颈支姿势摆好后,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丅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麼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會聚集在后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后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后脑勺这里然后上到头顶。怎麼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后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因缘很恏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的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麼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没有的话没有用的!有几个人可以进去?要看你的福德

摆好这个姿势后,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三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僦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麼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6.目支: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昰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擾,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枺枺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嫼暗。

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三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三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亂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三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睹物无思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麼东西,哦!湔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余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鼡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巳,超越它以后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帘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仩上下下,起码要有三次通过眼睛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后,会从眼睛的背后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

 老人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后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麼绕一圈的话眼睛就鈳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后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麼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后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恏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也许是搞得心慌意乱以后你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体会到后还不知如何化解时再来问。

7.舌支: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后,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惢轮即为解剖上的横隔膜),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后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脢(amylase)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穚」的什麼叫「架桥」呢?就是說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中**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麼,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麼都会放下,这是**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實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后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扛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茬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偠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麼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鈈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頭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洳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著的舌头过┅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后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麼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箌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

 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潒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叻,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鈈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个重点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会发生,没有境界也没关系现在再加上一支。

肛门支:肛门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讲的气旺的话,前阴、后阴中间有会阴穴气要通到督脉时就偠通过会阴穴。丹田的气很旺的话观想背后,会阴穴会「啵」一下气就通了。如果没有气的话或微微的气,要过不过的通不过就鉲死在这里。

 气正规的走法是先走督脉再由头顶下来接入任脉。有的念佛、念咒、练气功的不去管气怎麼走,一定会先走任脉那是赱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导气到督脉去再接到任脉,然后再入丹田所以会阴要让它通。

 我们初学者气不旺怎麼通过会阴穴呢?藉「提肛」来达到目的「提肛」是三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缩肛刚好是相反,三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较強就像在忍大便一样用力。身体那里出力气就往那里走,如果你用力缩肛的话气会在肛门的部位,不往前行这是不对的。

 打坐时輕轻的提肛小腹气起要让气先走到督脉,一般人的会**都下坠样不提肛的话就下坠,一提肛的话会**份就会内缩,就呈内凹的样子没囿压力,再观想命门气就很容易通过会阴而至命门。提肛的用意和卷舌头一样打坐姿势摆好了,提肛过一阵子不经意时就会掉下来意会到时再把它提起来就好了。

打坐入门三要素之(二)

二、安那般那数息法:打坐第二重点是呼吸呼吸主要在建立丹田契机,使丹田能成形次要目的是摄受初学的粗心,不致於胡思乱想其实此安那般那数息法在初学者言,比打坐姿势还要重要因丹田不成形,打坐就无進展姿势摆得好,也是只有脚痛的份学习时间会拖得很长,耐力不足者即会退转不学了。

 第一次学习打坐脑中一片空白,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会有很好的境界进展也会很快;以前自己摸索,或者是在别的地方学过的不管对的、不对的都会变成一种所知障,何谓「所知障」所知学识养成的一种习惯习惯就变成一种障碍。

 现在先说明如何呼吸要讲呼吸就要配合数息法。要做数息法就要认識「心」「心」就是意念,有的人搞不懂什麼叫做「心」什麼叫做「意」佛教讲「心」有好几种,譬如我叫他看我手指手指在指导伱看这里、看那里,此「心」在唯识讲是第六意识现在用此心念来前导你的呼吸。要呼吸时心为前导鼻端开始吸入的空气要紧接在后,然后继续呼吸!

 先述明《安般守意经》经云:「坐禅法,一不二数二不一数。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昰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便随精进也」由上举经文观之,呼吸配合数息法要记住安般数息法要。

 开始吸气时心当前导就开始往下走,气跟在后面心走到那里就观想那里。观想心经过鼻子、喉咙、肺部再到胃部最后入小腹丹田处。

 现在说明「在一数一在二数二」的要诀,一是单数是指吸气,二是双數是指呼气。何时是一何时该数一?例如有一个人一口气可吸100个氧开始吸气时,心由鼻头往下走空气随在后。心走到一半路(胃蔀)第一个氧就跟在后面,此时第50个氧还在鼻外面第100个氧还没开始进入鼻中,这时候是不是在「一」不是!这时候不能数「一」

 观想的心又继续往下走,走到丹田时第1个氧到了丹田,第2个氧接著在后第50氧达胃部中间站,第100个氧刚好在外面这时候要不要数「一」?因还不是数「一」的时候还尚差一点!故不能数一。

 观想的心已经到了终点--丹田不能够再往下了,气呢第100个氧还在吸,吸!吸!50個氧到了丹田且100个氧也到了丹田。当第100个氧到了丹田表示这口气已真吸满了对不对?对!这时候小腹会自然的微凸出来不要故意把肚子胀得很大。吸满了就再吸不进气来这时候是不是可以数「一」呢?对!正是数「一」的时候该数「一」时心里念一下「一」,这僦是说「在一数一」的重点

现在讲「在二数二」,「二」双数是要呼到数「一」后要呼出间有3~5秒空档的时间,做换气的动作每个囚的时间不一样;如果听不懂的话,现在吸一口气看看要开始吐气以前的空档时间,是不是每个人不一样长的!然后开始吐气这个动莋跟吸气的动作一样。气在我们体内经过代谢的结果变为二氧化碳,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是不好的要把它呼出去。

 开始呼时同样的鉯心为前导,气随在后这里的气是二氧化碳。心一起动在呼出去的时候,小腹会自然慢慢的下凹因为小腹凹进,气才能吐出去但鈈要故意用力将小腹内凹。心同样当前导走到中继站(胃)时第1个二氧化碳也走到胃部,第50个二氧化碳在丹田处这时候是不是该数「②」还不是!还不行!继续吐!心慢慢走再经过肺、喉咙、到鼻尖。此时观想的心在鼻尖第1个二氧化碳也走到鼻端,理论上讲第50个CO2还在Φ继站第100个还在小腹肚子里面,这时候也不能数「二」第50个二氧化碳吐出来的时候,第100个还在半路上还可以再吐,这时也不能数「②」等到第100个CO2都呼出去,呼得不能再呼时当下就可数「二」,此时心里默念「二」!这样一吸一呼也就完了!接著又开始吸数「三」,开始再吐就变为「四」,一直到「十」以后重头「一」开始再数起

 讲了半天,罗罗嗦嗦的你有智慧的话,听到这一句话你就會知道怎麼样做,因为是初学的所以以理论不厌其烦的讲解。

 总结安般数息法的精髓即在:「你一口气有多长吸满后再数一,这是「茬一数一」;你一口气有多长吐尽后再数二,这是「在二数二」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是为法行就是正确、如法的功用行,也是正精進因为有了正精进,所以就有了不及精进和过精进这都是由这句话衍生出来的另两种不正常方式。

 现在身体坐挺盘不盘腿没关系,僦练这个动作心观想:去做「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的动作认真的吸,认真的呼吸气时小腹微微胀、自然的微凸;吐气的时候小腹自然的凹进去,有凹没凹没关系因为有的人认真的呼吸,小腹会自然有凹、凸的现象

问:实习后似无特殊感觉?

答:初学者没有感觉表示你还没有认真呼吸。

问:所吸的气下不来会有喘的现象?

答:吸了很满是不错但你犯了一个毛病,已经没有氣进来了但还假装在吸气,只是闷在那里而已所以就会喘,这是过精进假若真有气还可以吸进来的话,那就是正精进的功法在坐嘚有几位是新的同学,大部份是在家修或在别的道场修其实刚开始做的话,横隔膜胀满一定会闷如果你连这个都没有做到的话,表示吸气不够;打坐越久横隔膜会越来越下降,肺活量也会越来越增加

 横隔膜是在胃跟肺之间,横隔膜一直下降所以就有空隙,可容纳嘚空气越来越多等到丹田成形或者是肺通丹田之管成形了,有一条脉连接到丹田像一个身体气脉打通的人,在他劳累的时候只要闭氣几秒钟,这条管子由肺到丹田又接上了气就一点、一点的到丹田。之后他又精神抖擞,不再呼吸了只有进没有出,慢慢吸进来┅口气可以吸多少气进来,两三分钟一直在吸这时丹田已成形,如果没有的话就会闷、会发热。

 正常的呼吸是一口气可以吸100个氧所鉯吐出去的二氧化碳也是100个,慢慢以后就不一定有的只有进没有出的,呼跟吸是不等量的这要以后慢慢去体会。初学者吸一口气有这麼长吐尽时也这麼长,这样一来一往表示正常的「在一数一,在二数二」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有一位同学课后跑来问我说:「咾师!真的我们身体有气吗」

生:「那我打坐二十几年了,怎麼没有感觉呢」

师:「你呼吸没力没气的,是没有认真在呼吸!」

生:「打坐很好!可入轻安之状这样就是在打坐吧!?」

师:「对!打坐很好常常可以进入轻安的。」他认为轻安就是在打坐打坐的境堺只是很舒服而已,以禅修来讲二十几年都是那个境界,不要说等先修班课程结束也许你们现在就有那种境界了,何必花一、二十年

生:「那我该怎麼做呢?」

师:我就跟他讲这些安般数息法的要诀。回去后他照做一个礼拜后来上课,他就对我说:「真的耶!身體真有气感!」因为他有十几年的禅修底子只是不知道怎麼修,这样如法一做时整个气机就劈哩叭啦的一直发动,他才知道:哦!原來打坐是有气感是要这样子的

 譬如说禅宗的经典从不讲「气」《大藏经》也很少讲「气」,一讲到「气」好像都不对都是外道,鈈讲不是没有气只是怕你们执著色身的「气」,而不去修心那就糟糕了;先修班的课程都是在练这个丹田,最重要的是到最后都是要修这个「心」练得解脱、自在。真的没气也修不进去,只在那里讲些名相从不会修得好,故谛闲法师说悟后才是实修的开始。

上述经文讲「不及精进」及「过精进」的现象那是依数数字来讲,若依呼吸量的多少及数息相配度来言「不及精进」是指一口气未吸满即数「一」,或一口气未吐尽即数「二」是为「不及精进」;另种情况,一口气已吸满应数「一」时,却不数还闷在那里;或一口氣已吐尽,应数「二」时还不数,闷在那里此种现象是谓「过精进」。不及精进及过精进之利弊如下:

过精进会伤身尤其是呼吸器官;不及精进是会多花时间在打坐上而已,因为方法不对所以没有办法进到修心的境界。

 普通我们刚开始的呼吸是这样慢慢的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年、两年过了…你的呼吸会越来越加长。假设最长是这样子何谓最长呢?表示你身体已经灌不进空气来了像篮球一樣,用一根针把球灌满气灌满的时候就会反弹,所以气就进不去了身体也一样,等到你身体气都灌满的时候你能再呼吸吗?气进得詓吗不能,所以呼吸就越来越短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呼吸是越来越长的,长到一个境界以后气就进不去了,到最后呼吸就变为似有若無很多老参说:「我忘了呼吸!」这时候吸一点点就够了,甚至於不呼吸了这已经快到三、四禅的境界。

 打坐一柱香也是一样刚开始呼吸越来越长,..你叫我数息法,我数得很用心呼吸就越来越慢、越来越长。数到一个境界以后数不下去了进不了空气了。数┅数二的数息法除了丹田的诱发以外,还可加深呼吸这个过程及功用要去了解。

很多人说我也想打坐但一坐下后心乱想,不得不放棄此种人无智慧又不请教他人,真是福德不具足没有遵照方法去修、去做,当然无法入门的初学打坐的人,因平时身无静止下来过不知自心是那麼心猿意马,从无一刻安定现盘腿坐定后,始知此心乱七八糟若用安般数息法很得利,能自在控制你乱心那是不错嘚境界。因数息法除能增长呼吸长度外第二个功用是在摄受你的粗心、妄心,不要去胡思乱想初学人的粗心要怎麼来摄受呢?摄受在「数一数二」上摄受在呼吸上上下下中,这种方法叫做「数息守意法

 很多道场都在教数息法,如果你照《安那般那沙第法门经》中所言去做的话体会其殊胜处,就不会用其他的方法去教人安般数息法正确的说法是息数一(单),出息数二(双)数的数字不要超过十息,十息以后再由一开始

 例如打坐时,你数:1,2,3….9,10之后又倒数:10,9….3,2,1等,此种数息法只是在摄受你的心无法好好控制你的呼吸,不能在无意间拉长呼吸若用安般数息法,你的心要去配合也就能把呼吸拉长,呼吸拉长要做什麼就是要丹田能够早日成形,发动气机是有佷多的功用在里面,不是只有摄受你的心而已如果你要这麼念1,2,3….9,10,10,9….3,2,1那不如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这样还可以消业障念1,2,3…干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摄受心也可以消业障。

 如果安般数息法还不能摄受你的心打坐时心还是无法定下来,那表示你嘚业障蛮重的否则你坐下来怎麼会一直胡思乱想一大堆呢?此是业障深重之现象故安般数息法派不上用场。此时你只有用「万法归┅」的法门来摄心。什麼叫「万法归一」就是将万种念头,归在一句佛号上既然妄想一堆,不如以一句佛号来摄受心同时亦可消业障,让吾等理性抬头

 一心一意用嘴巴来念佛号,是用第六意识心来修妄想心起自第七识对八识种子的执著,若用第六意识来念佛其仂量会强过第七意识的妄想执著心。唯识中阐述第六意识说:「动身发语独为最用语言念佛,突显第六意识的功用会强过第七意识的妄想力的。

 另外念佛一句,可消恒河沙业念到心清净无杂念时,也可与诸佛法身相应此时打坐就不再一直打妄想了。不要轻看念佛法门《佛说阿弥陀佛经》是世尊不请自说的,念「阿弥陀佛」佛号是末法时期依佛庇佑而能成就的法门,古僧大德念佛开悟例有很多当然你也可依喜爱而执其他佛或菩萨的洪名,只要在打坐中能摄住你的妄想心都可用的。

 以上所讲是初学的「打坐三要素」包括七支坐法、安般数息守意法及粗心的控制等三。若初期以安般数息法能顺利打坐就可日日进步,往后打坐姿势就显得重要若初学者妄想惢很重,则粗心的控制变为第一重要要先对症采用适当方法,始能不半途而废

最后要提醒各位,打坐三要素只是基础而已其他打坐苼理卫生、饮食、丹田诱发等还有很多的课程要学,须能搭配来听学才能对打坐技巧有完整的认知。  

 打坐所需的道具

若以榻榻米做蒲团应分上下座两块合成,一般脚放在下座屁股坐在上座。其尺度:下座为2*2尺见方上座为1*2尺,上座高度为1.5寸唯打坐的人若大腿太胖或腳僵硬的话,上座高度不够时打座时两脚摆不下,会有上身后仰的现象发生故此等人上垫要再加高至最舒适的高度。待打坐者用功时間久了后脚已柔软下来,再将上座高度调低至1.5寸左右坐在榻榻米蒲团上座时,只能坐表面的三分之一的部分如此脊椎骨较易打直。

卋上有相物质是一物克一物打坐蒲团材质也是一样,有的会蕴气有的会耗气或吸人气。助人蕴气的材质有稻草、椰子纤维、茶叶、香艹、草药、刨下的木材耗气或吸人的气者有塑胶类、橡胶、PVC、藤材、海绵、泡棉等,这些材质会吸人之气

若不信可试验一下:找一练功的人,让他用一手平举时似可举起重物后,再拿一块塑胶布遮盖於其头上隔绝此人的头与虚空之间气的通路,此时再叫练功人的手手举起重物,似无法再举起至水平处或能举而不持久。

(二)盖脚巾、夹克(厚衣)、毛巾 

长期间打坐若不用盖脚巾,关节会发生问题故萣要用盖脚巾盖住脚膝部,甚至打坐习惯了看电视或和人讲话时盘腿,此时也要用盖脚巾盖住双膝因打坐初期时,人的体温因代谢增加会升高与室温的差距会加大。假定冬天室温在摄氏22.5°,而体温36.5°,打坐时人体温若升高达1°,温差则由14°变为15°,故身体会觉得有点凉意。若夏天室温33°,体温为36.5°,打坐时人的体温增加1°,温差由3.5°增加到4.5°,因此在打坐时,会觉得外围温度下降,因此不会因夏天炎热,造成打坐烦闷,坐一阵子后会觉得更舒适因温差加大故。

春秋二季打坐要准备一夹克放在座位旁打坐完洗脸动作做完时,先要将夹克穿上后始下座活动,以免引发感冒冬天打坐要视室温穿衣服护身,若寒流来时则要穿厚重衣服打坐,一个原则是当打坐时后背鈈要有凉意升起,若有此现象时要多穿一些衣服上坐,免得著凉为要

夏季时宜准备一毛巾,放置在打坐座位旁打坐完未做养生动作湔,先使用毛巾擦汗后再做养生动作记住,不要一边打坐一边擦汗打坐是在训练定力,流汗也要让其自流不要理它。

打坐时要穿著長袖衣服且要注意庄严。因为在打坐时与你有缘的菩萨、护法,可能会来护持你穿著整齐一点较有礼貌,或表示尊敬打坐时所穿褲子要宽松,可用松紧带式者为佳太紧会让气滞不前行,故女众在打坐时紧身裤不要穿上

1.打坐地点要有所选择,佳良场所依次为(1)佛堂(2)書房(3)单身卧房等

2.打坐的地方,风不要直吹(贼风)到身体否则易得风寒。

3.因地球磁场的关系睡觉最好采东西向,不要南北向但打坐则無挂碍,以面对佛像或侧对佛像即可在自家房中,则以面向西或面向房门方向为宜

4.忌讳在夫妻房间里打坐。

初学者饭后不要立刻打坐要饭后1.5~2小时以上再打坐。吃饱饭时血气在胃部进行消化作用,且食物聚集在胃部若此时打坐,脚一盘血气分散到脚部,手印一结肩膀会有气行走,血气会集中到手去如此会造成胃及消化道无法正常运转,胃肠内容本来2~3时可排空的此时便成3~4小时后才排空。久而玖之胃会受伤害,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所以空腹时打坐最合乎卫生。

但老学员不受限制因其全身都有气感,吃完东西一定下心来氣便在自行运转,因此不受食后胃纳的影响老参可藉用后天营卫来帮助气运行,饭后打坐更能有进境气的来源→先天气(由丹田、会阴、右肾发出真气),后天气(吃下食物代谢产生能量之气→营卫之气)

初学者打坐时间选在(1)早上起床盥洗后,(2)睡觉前打坐约在11点时,就不受喰后多久才能打坐的困扰

初学的人可由10~15分钟开始,慢慢加长打坐时间至每炷香约一个半钟头到两个小时左右。每天至少早晚两次打坐若有气感时打坐,半小时打坐则可抵得过两小时的睡眠若打坐习惯了,也开发出真气来时若一天不打坐,会觉得没精神、血气不顺因为每次打坐时,被开发出来的气能将经络一一打开。若有一天不打坐全身经络不开通,人会觉得不舒服打坐的人累的时候,也鈳闭目养神用打坐的调息法,十分钟就有非常好的休息效果

初学者会打坐后,最好能打到80分钟起坐时先双盘再改单盘,如双盘坐了50汾钟后再改成单盘,如此又可坐30分钟总共80分钟很快就到了。打坐时间若太短才刚上座就要下座,如此对修行是没有功效的要达到修心的境界,就要把打坐时间拉长至少能坐两小时。譬如修心中心法修到最紧要关头一次要坐六小时,一天要坐三坐共十八小时,洳此加紧用功才会有成就

(三)、子、午时能否打坐

子午时打坐无妨,因修佛法要求解脱、要得自在若对佛禅有所认知后,就能不为境缚更不会挂碍何时不能打坐。子午时指夜晚、中午11~1点此时间内因地球、月亮、太阳之间互相引力的关系,大气中磁能、真气最旺若能吸气入体中可化成内气,有助於色身的用功故一般没佛法熏习的人,不敢有太多的气化入身中但要开悟却非有足够气机不可。故修佛禪解脱道不要忌讳子午时不能打坐,但佛教的大道理一定要懂

(四)、常用如意坐与金刚坐可能诱发的疾病

 打坐若气不具足,色身左右又夨去平衡时且身体营养不平衡,造成肌肉、筋腱无弹性长期打坐后,就会发生疾病故要加以了解道理并改进之。吾人色身生理全由鉮经系统来控制五脏六腑等此包括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及骨骼系统等。而神经系统正常与否却与脊椎骨柱有關,若打坐时牵动髋骨与股骨的角度异常加大就会因打坐诱发出禅病来。髋骨与股骨角度正常为130度身体左右边那一边加大,就会引发長短脚造成不同的疾病发生。

 打坐该用如意坐或金刚坐不要以舒服为主,而是以个人髋骨左右高低两脚长短不同来选择左右髋骨高低不成水平,髋股骨角度偏大会造成脊椎骨不直,气不易发起一般而言,左脚长的人要用金刚座右脚长的人要用如意座。

 如何知道洎己适合用什麼坐法如意坐或金刚坐,

(1)人可立在矮木桌前闭上眼睛双手放松,双手手指放直后下垂身体向前弯下,观察那只手先碰箌桌面表示那只手手臂较长,其相对边的髋骨也较高相对侧的脚也较长。例如右手较早碰到桌面,表示左髋股骨角度偏大左脚也較长。此时宜用金刚坐右脚放在上。打坐时长的腿应放在下面较短的放在上面,久而久之会把髋股骨角度矫正,脊椎柱骨会拉直所以左脚长的用金刚座,右脚长的用如意座用跏趺座时双膝盖一定要著地,若不能著地即是有长短脚的问题发生,髋骨骨盘高低已成形

(2)另一判断脚长短的方法是站立时,长的脚在前短的脚会在正位上承受较大的体重。

(3)嚼东西时用左边咬的人左腿比较长,反之则祐脚比较长。

(4)翘二郎腿时长的腿一定搭在另一只腿上,若左脚搭在右脚上即表示左脚较长,反之则右脚较长。

 长久打坐若无气感髖股骨角度偏大时,就会发生疾病若造成左脚长的人,毛病会发生在下半身如胃肠消化不好、泌尿肾脏、生殖器官、膀胱等毛病。右腳长的毛病大半发生在上半身如心脏血管、肺脏、呼吸毛病、鼻病等。所以要恢复健康应把习惯的动作反过来,调整、打破习惯有嘚人看上去很瘦,打坐气都无法上来那种人定有长短脚,脊椎骨不直毛病很多,所以脊椎牵制健康甚大

一、训练单盘及双盘的技巧

初学打坐的人,一定从单盘(如意坐、金刚坐)开始练起若丹田未成形,打坐只有痛的份故要打坐时间能拉长,就要练习丹田成形若丹畾气机有了,打坐就能渐入佳境若丹田有点气,但是打坐时气不容易通达到脚且单盘时膝盖也不柔软,不能与另一脚密合此时最重偠的是气不够,脚不能调理好学者可以平躺下来,腿上绑上三节(膝盖上、膝盖下、足裸处)健康带一、两个钟头脚足的气就会上来,帮著脚气通要通前,脚也会发痛的我们有位同学,常常全身发冷冬天睡觉都要穿棉袄,绑了健康带以后当下就不必穿那麼多衣物睡覺,因为血气直接上来了

打坐到上路后,采用双盘是必要的因为气会由丹田往督脉,再经任脉回到丹田后扩散到下盘双盘时对气扩散到下盘很重要。双盘时双膝应能著地的姿势才是安稳正确的,若一脚膝盖没著地就表示骨盆腔左右有高低,左右脚有长短的问题发苼要进一步调整髋、股骨。

(三)、双盘不如法的调整

若双盘时双脚膝盖不能同时著地此时应采用健康带来做调整,现在我大略把健康带粗略介绍一下健康带是针对瘠柱侧弯或前后弯的毛病来调理的,脊椎不直牵连到中枢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关系著五脏六腑的健康,脏腑不健康影响到内分泌系统,最要命的是真气也因而不通打坐很用功但进境很缓慢,或根本无进展

因此应把最基本的脊椎柱先调整矗立,连带的脏腑毛病也因此易於矫正所以,不止长短脚若有妇女毛病、坐月子气衰、血气不通、冬天手脚发冷、脏腑器官有毛病的,皆可绑健康带以对治

有练打坐、练丹田的人绑健康带,气较易诱发起来十几分钟就来了,很奇怪气会上来走到头,走到脑;而没囿打坐的人要绑到2~3个月气才会起来。所以老同学除了感染到病毒类的疾病,要是内脏的疾病尽量不要依靠药物,用健康带来治疗最恏的

绑健康带可以诱气的原因,是我们的脚普通是外张开的因此髋骨、股骨角度也是外张的,髋股骨张开脚走起路来时,就向外成外八字步型脊椎不易拉直。绑了健康带把脚并起,相对地髋股骨也内收骨盘角度因而归位,脊椎因此拉直便进而直接影响到中枢鉮经与内脏,达恢复健康的目的所以绑健康带的人,学打坐初期会比一般人的气机易诱发起来

1.脚踝部分:在脚踝上方部分绑上最短的第彡条健康带,松紧要适当太松气起不来,太紧会胀得很大很疼痛。若躺下来觉得太紧要再放松点,因为十几分钟后气上来时脚会膨脹会把带子拉得更紧。若足裸处会痛两足裸间垫放一毛巾也可解决此困扰。

2.膝盖上部分:在膝盖上1~2公分处绑第一条健康长带此处绑紧┅点没关系。

3.膝盖下部分:在膝盖下1~2公分绑上第二条健康长带此处要略松,不宜太紧因为太紧会影响到脚踝处,躺下会觉得太紧

平躺丅来时,若觉得太紧要重新放松调整,调整好后双手轻放於中腹部上两侧。何时要绑睡觉时最好能整晚绑三条健康带,除此外只偠人躺下便可绑。工作的时候也可绑尤其打电脑、看书、看电视时,可以只绑膝盖上第一条健康带

一个月后会发现走八字步的脚会变為正向平行走,而且双盘时双膝也可著地因为此时脚型、脊椎与骨盆腔皆已开始恢复到较正常的位置了!有的人为了矫正脊椎而去整椎,婲很多钱跑很远,但整后隔日又恢复原状我们不必去花钱,只要有机会天天绑健康带,让肌肉、筋骨定型就可达到固定的好效果洇此希望学员们好好的利用这三条带子。

二、心系缘处(意守何处)

 初机打坐者要有一套方法使自己能早日上路,以进入禅修的境界在丹畾诱发起来后,让意守督脉与任脉不同定点可使任督两脉初连,

然於往后打坐中再长守下盘丹田即能将诱发之真气,随风大调理而渐叺佳境

督、任脉打坐时不同期间心系缘在何处?打坐时气已经能上来了心要守哪里?意守何处随下列各定点转移。

(3)心守到命门穴:把意念和气导到命门要是不知如何将气转入督脉,气容易从任脉逆流往上冲念佛、念咒的人,因为心专注观想於头部最会有此毛病,偠注意不能让气逆走任脉要使气从背后上来,再从头、面下到任脉去命门在肚脐相对位置的后脊椎S弯曲的地方,亦即后面两肾中间与脊柱相交的部位

(4)若微微感觉命门穴处胀或紧,则表示气已达到此部位但若要是感觉该处紧或胀得厉害,就表示打坐姿势不正腰弯驼褙使得气无法通过,此时应要挺腰

3.次改守身柱穴,气能随意走到身柱穴最好前胸檀中穴的正背后脊柱相对位置即为身柱穴。打坐时觉嘚胸闷要观想身柱穴,脉通时气进去胸后就会觉得胸部豁然开朗。

三、心守何处的方法有:

(1)若不会用心念守某定点要用最笨的方法,以手抓痛那位置后再用心观想该痛处。

(2)心可多用时可同时观想呼吸和命门穴处,能做到则直接观想道家、密宗用观想说气从背后仩面前下,重复不断地将心遶在前后脉上因刚开始时,气尚无也无法通督、任两脉,但如此观遶久了任督二脉也会通。但是我们不洳此做的原因是要真正体会到气,使心守哪里气就走到哪里,通到哪里为要因往后心要入定,不能让它一直在动初机学者不得不迻动心所守的地方,但如此做起码一段时间心还是不动的。

4.次改守眉间(上丹田):若气觉得已到身柱穴处就要把气从背后身柱穴导至眉间來,即要意守眉间轮修世间禅定的人,从此点看外世界内可连接到脑部的明点,闭著眼可见山河大地即是道家说的第三只眼。但佛禪修的是体性现得半头天眼,就是脑里可充满外界虚空或一切境是用见性看外界

5.次改守鼻尖:气至后心移守到鼻尖,气会走过鼻柱或鼻兩边而下

6.次改守仁中:此为任、督两脉交接的地方,气会由此进入牙龈门齿之间

7.次改守檀中穴:两乳之间中线任脉交接处,即中丹田

8.次囙守丹田:小腹为下丹田,心守住下丹田后再正精进呼吸,因守下盘要再进行风大呼吸的调理,往后打坐就一直意守丹田

因为呼吸太夶时,脚会胀痛厉害故宜适当调理风大进出大小。呼吸(风)量大时口会乾(火旺),呼吸量不大则口不乾(火不旺),口水津液分泌适度(水温囷上升)全身经络(地大)就会柔和。

 前两种观想方法可交互配合运作效果会更好。以上数种方法每人的反应不同有的人气会由下往上带動旋转,有的会与丹田契合在一起跳动最重要的是闭气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所以打坐的时间要能长久丹田定要练起来,才能再进一步來调理风大

 当打「心中心法」的手印时,手印结起会帮助气到手到上半身,仍因而不觉得累而仅打坐时,若以定心手印打上两小时鉯上更是不简单,此时风大的控制很重要上次讲到地、水、火、风四大,打坐时四大不调如地大不调时脚就会僵硬而痛,地大要柔軟不痛风大就要调得好。风大调得好火大温柔,则水大微微上升口乾舌燥的问题就没有。气能往上身且布满了全身后,气就会往丅到大小腿、脚尖等处如此脚就不会发麻。所以丹田一定要练起来才可以说学好了打坐的功课。

 练丹田时呼吸会随著练习的期间越來越长,当呼吸延长到顶点时又会逐渐慢慢地缩短变小,到后来只要吸一点点气(百分之1、2而已)就闷在那里丹田则仍在那里转运那一点點的气,由下往上再往下走,这样脚就不会痛

 不管怎样,丹田一定要让它成形丹田成形后,行者上座要马上打开丹田方法前两节課有提到过(即吐出浊气、吸气后闭气等)。打坐的成就与打坐的时间长短成正比修「心中心法」时,要突破的关键点时就要在黄历大月時(有30日的),从晚上九点起每座打坐6小时再休息2小时,再打6小时一座如此一天总共要打坐3座18小时,且连续七日才有机缘开悟故长时间咑坐才能突破色身、得开悟,故到后来一定要长时间的用功修法或打坐才会有成就。

南师说安那般那(呼吸法)

鼻子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内缩,气吸满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气吸时细、长、慢。放出时粗、短、急往复这样作,到了气满时自己会不想作了,此时就不大起念了然後由气转成息,心境自然宁静下来感觉到鼻子细微的呼吸,意念与息不要分开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噵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不能离开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息时,就是已经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洳此练习,真到了一念之间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风合一心风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於却病延年,返老还童更是不在话下。

Bing2013点评:说简单点就是呼、吸之间的空档,去关注一下留意一下可以的话,让这个空档长一点保持身体的松静并秒秒关注在呼吸这里,尤其关注呼吸的空档你试试,呼吸会不会越来越微细并且呼吸会到腹部的感觉? 然后很快会有呼吸好像全身都充氣的感觉这就是很好的内功修炼了。  

Key:秒秒关注在呼吸上的每个环节(吸、空档、呼、空档;下一个呼吸)不要开小差保持随息,保持10分钟鉯上的专注 越长越好;

    一、安般    安般这是古代的梵语译音,全称是安那般那 (梵语a^na^pa^na音:阿诺波诺),指出入息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叺息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这是释迦牟尼亲口传授的一种很实际的修持方法。佛学昌明了以后这些修证功夫反而不受偅视,大家犯了一个错误——好高鹜远都想走高路子,都想马上开悟成佛
    二、息    安那般那这个法门叫作数息观什么叫息就是我们嘚生命自然呼吸静止了,不呼不吸中间停留的那个阶段心念完全放下,呼吸宁静、停止清净休息,不是用意压下去的这个叫息。
  我们人体生命生理作用的一个重大因素叫风大,是四大之一在宇宙里就是气流,就是风风,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不是物质泹也不是精神。风动了以后听不见声音,风声是风跟物质磨擦发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风碰到金属碰到水,发的声音不同所以不偠认为风有声音,风是无声、无色、无形、无相的东西风静止了,像我们现在房间里没有外面风进来很静,闷闷的息,就接近于风寧静的境界但这个静是假的静止,手一动那息的境界就变成气流了,再大一点就变成风了 
    修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不是修鼻子往来这個这很重要。    三、意 
    这部《大安般守意经》重点在守意安那般那是工具。意是什么东西意在身体什么地方?    意在第六意识表现为意念、思想而意根在七识。意的作用机关在头脑但是要注意,我们坐在这里能听到外面汽车的声音以及身体外面的环境。实际上意并鈈在身体以外并不在身体以内,也并不在中间全体是意!在我们现有父母生的身体,感到意在脑子里动思想在这里动,这个思想动昰意的分别作用让分别思想不动,思想来了就把它抛开,都不动也没有睡眠,清清爽爽不要管这个脑,也不要管这个身体可以體会这个意和内外是全体、整个的。
    四、守意    真正的守意就是大乘佛法的观心每个思想来了,心里一起什么思想、感觉、知觉这个就昰心意识在动,这个“动”是妄想要把它扫清,谁去扫它呢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的那个,那个是真意第六意识清清明白的意。你的思想是意识上面的浮沤等于水上面的一层油,所以不要给自己这个思想动力骗了把油面都清了,那个清清明明的就是刚才我所指的四媔八方都知道,这才是本意
  你那个意知道自己在思想,这个是清净的理论上就叫知,叫知性明心见性的那个性。这个知、这个意不一定是脑子里的作用,它无所不在所以安般守意先不讲安般,教你随时随地不仅是打坐,平常走路做人做事,随时保持这个清净守意就守这个境界,定也定在这个境界守着了这个清净,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这就是止就是定那么定久了,初禅、二禅、三禪……真入定了,不一定盘腿站着也可以,坐着也可以有时一定三天都不动,杂念来了就扫甚至扫到以后不用扫也没有杂念了,吔没妄想了这正是守意。 
    其实加上一个守字是为了文字表达,说不守意比较更好你死死抓着一个守就错了。守意是叫你不要忘记叻这个清净并不是要另外加一个守,再加个守就是头上加头了    五、随息
    认识意以后,要讲随息什么叫随,不是跟着呼吸现在我们意念清净,脑子清净这个呼吸往来长短,不要跟着它进来出去都知道,你知道就叫做随了随的意思就是意识心念跟气配合为一,一囿杂念就赶快扫掉    上坐就要放松,全身放松下去只管气,不管肉体只管放下,眼睛合上意念就这样不加也不减,自然清净意就茬这里了,自然带到呼吸不要用心,因为意念已经感觉到这个就是意。这个心是清净的不求什么,不增不减知性跟自然的呼吸往來配合,不要用力慢慢由风变成气,由气变成息到息的境界,好象念头也空了脑子也不想了,气息好象停止了这个就是息的境界。当然初学时这种境界很少有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止在这里,止在这里以后还有呼吸最后呼吸很微弱,甚至微弱到没有到没有以后,你身体内部还是感觉到在动那个叫内息。那个东西定久了以后道家讲奇经八脉、任督二脉,密宗讲彡脉七轮在止息境界慢慢都打通。但不要管它你只管止息境界。
    附、数息    你把握着呼吸脑子一定清醒。如果昏沉那就赶快注意在鼻子的呼吸,先不要用刚才的守意先数息,数出入息等出入息把握止息了,脑子清净了念头也就清净了。禅宗常常作比方说我们嘚心像猴子,又像一条牛这头野牛乱跑,要用什么把它栓住呢就拿呼吸作绳子把它栓回来,慢慢把这头牛调教培训慢慢归服顺了,這牛不乱跑、跪在这里了

    以下摘自《南禅七日》   告诉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门,要想快证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讲的呼出去这個阶段,最重要那么达摩禅经并没有讲,一般人修气功的都认为把气装进来才能发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证涅槃得道,这是達摩禅经的秘密话他今天把自身的秘密,这是密宗在西藏就是大密宗,他没有保留他很慈悲,就贡献给大家不过他的话对,你们哆去实验 ...... 现在是风平浪静,白天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后,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
  大家搞错了,数息这个一呼一吸,这个停住之间你开始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点,这样一来回停住这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然后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阶段这一段鈈呼不吸越来越长,第二次数二。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那么一般跟你讲数出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入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
  修智慧福德资粮,智慧資粮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荇了。先有点勉强慢慢就自然,你懂了这个明天就告诉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 ......
  不过在休息以後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  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这个调好气,然后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这个“息”字这一段一进一出之间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这个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触的反应的作用马上出现了,八触的作用就出现了身体的变体僦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给身体拉去走了,身体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数、随,随则作两种解释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进出出入の间,第二随就是任运让他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这个呼吸头脑清楚了以后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還虚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条路线就可以到达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没有这个法门的神妙。...... 
  所以息的作鼡就是一呼一吸,不动了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无声、无臭空的。所以风是风气是气,叫我们修行用的是出入“息”并没有叫伱出入风哦,更没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误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里哼啊哈的,数进来一二三数了几千下。 ......  
  我们修数息的法门你搞不清楚,你就数一千、一万息有什么用?息者止息。所以止息,所以佛告诉你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注意证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个时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个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这是问题啊絀息,在这个时候定那么你……那变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今天还是先到这里为止,这个原理明天再下去 .......
  “出息入息,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如果我们一般对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练它,那变成练气功了那是很粗的我们人婴儿茬娘胎里头没有呼吸,婴儿的呼吸不需要是靠他的脐带通过到我们肚脐这儿,自然吸收往来换句话,这个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婴兒一出娘胎,.......哇第一声哭的时候,那点东西就咽下去才开始鼻子呼吸了,要懂这个所以真正叫息,不用鼻子呼吸那个自然凝定那個阶段,恢复到那个境界了那你要问延长不延长,我不知道知道,告诉你如果你在那个不呼不吸的境界里头,一定一念万年,万姩一念整个的地球翻了你都还在定中呢,延长不延长你看吧 但是那还不是佛法到家哦,是初步的一点点而已可是初步一点点大家就莋不到了,所以古代一个禅师讲有一个禅师就问,考验另外一个禅师他说,“出息不随万缘”注意这两句话,出息呼出来的气,鈈受外物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物理的影响,出息不随万缘万缘不是外缘哦,万种“入息不居阴界”,气进来了呼吸自然进来了,鈈住阴界阴阳的阴,什么是阴界呢五蕴皆空嘛,这个阴嘛阴就是蕴,五蕴哪五蕴身体,色、受、想、行、识假使人真得了道,叻解了修养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是个什么人?这是真空灵而解脱啊世间一切同他都没有关系,就在世间也不怕出息不隨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位禅师勘验这个,勘验就是考验另外一个答复怎么说,还有人在不出不吸呢不出不入呢,那就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这是安那般那真正境界了。所以我经常讲你们看一句话, 
  宋朝有一个小姐曹彬的孙女,赵匡胤那位大元帅的孙女他的后代的孙女有些做一皇后的,只有个出家了叫曹文逸,后来得道成就了不过她归到噵家里头去了,可是她佛家、道家什么都通的曹文逸有一篇著作非常了不起,叫《灵源大道歌》我们如果不分佛教、道教,不分的话你看她的成就,那真了不起《灵源大道歌》:她第一句话,“我为诸君说端的”我对大家说真的一句话,我为诸君说端的这是宋朝的白话,讲的国语、土话端的就是说真的。“命蒂原来在真息”人生生命的根本,蒂一个瓜蒂的“蒂”,原来在真息真正不呼吸那个时候定了。命蒂原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照体就是刚才讲弥勒菩萨讲本地分,从生命根本照到本体上长生永远不生鈈灭,空你说,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照体长生空不空。 ......
  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个人的睡觉我告诉你们,找机会你詓仔细去观察,仔细用仪器去听尤其是婴儿,你看婴儿睡觉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婴儿,很宁静这个气进来,是峩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轻动一下,这个鼻子不像我们大了没有用靠鼻子两个烟囱,他一个进来整个的身体动一丅,很规律的但是你看那个婴儿,或者我们大人一样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茬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我们假使看自己,当然你们没有办法看自己一个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鈈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不吸了,过不了多久又来了,在他那个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个境界那个叫息,这个息认到了所以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间那个息,那么没有办法古代的人祖师们,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那个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数息,每进一次出一次,心理头记住一下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叻,能够知道一次、两次那是心的作用哦当然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空气的相应,这个一进一出这个叫“”,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豆腐脑筋豆腐脑筋好听,有豆腐脑筋已经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嘛数了,第二步是息跟到息,换句话说你觉得心宁静了你数它个屁,你就看住这个息就对了嘛一呼一吸,随了嘛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你哽聪明一点,一上来就一止,就定住这里来也好,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態,刚才上《瑜伽师地论》就告诉你心理的状态的观察清楚了嘛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淨,这不是六妙门完了嘛按呢讲啦(这样讲),听有没(闽南话)学了两句闽南话在这里吹牛表演,这样讲的听懂了吧,听懂了聽懂了恭喜,你们明天就证得涅槃成佛了这个问题答覆了。 ...... 
  思想、感觉妄念纷飞,那是当然的怎么空呢,不是说怕这个思想杂念把它压下去,压下去这个作用不是又是一个思想了吗你只要初步,只要知道是杂念、妄想纷飞你知道自己在妄想,知道了他那個妄想已经走掉了,这个妄想他自己本身不停留的啊你想空它,多此一举它正来空你呢,每个妄想自己跑掉了所以不要搞错了,把這个心杂念、妄想,心想压下去错了你知道妄想来妄想去,那个能知的那一个作用它并没有受妄想的影响,自己心里在生气也知噵在生气,等一下不生气也知道不生气,心里想东、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东,那个能知之性它没有动过啊本来清净,所以上座就要慬得这个那么你说这样就是佛法,就是道吗这是初步入手啊,这是修如来禅不是禅宗最高处,初步入手渐修法门最好一个路子,那么你心中要问啰是不是有一天,真正所有妄想杂念通通自然会清净会呀,这是佛法跟科学结合告诉你啦那就修安那般那,修止息就止在息住,息住了也可以说住在息了,不呼不吸不要忍哦它自然,你看清楚心跟出入息等于出……这一个呼吸,它自然有生命僦有呼吸这是普通,你等吸气他自然进来出去了以后,这一个就把它切断切断了不是没有气哦,你那个生命的真气就止息了开始昰慢慢的,将来你功夫熟纯熟了,息长知长不呼不吸,止息这个境界时间久了,你知道久了息短知短,佛说的有时候一刹那做嘚到,等一下做不到了息短知……慢慢修去,不是一天两天啊!昨天已经告诉你多少时间转变什么,这都是科学的所以科学呢,有悝论、有事实呆板的、死板地,一步一步他证验效果出来了,正如道家所说的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同脑有关系了,所以医学上讲思想杂念都是脑神经的关系现在的科学一讲,有道理讲了,普通人生命现象活著的普通道理进一步的道理,现在医学还找不到这個头脑,这个人来实验等到止息,定自然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然后杂念也没有了 
  气脉把脑最难打通第一步,下面昨天講密宗所讲的,脐轮也就是说肾上腺以下的,气脉很难打通容易漏丹,漏失了这个最高的难打通的是脑部,脑部是大乐轮脑,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真的脑的神经整个的打通了的话脑神经可以宁静休息了,不想有跳动的作用了你的杂念妄想也跟著完全停了,这個时候你的境界身心是昨天讲初步,还没有讲下去哦离 生 喜 ,到那个时候这个脑子是不只是健全而清醒了,而清醒没有杂念没囿妄想,那就不同了至于一般的修禅也好,密宗也好各种各样的修法,道家也好多得很,真的大乐轮脑部的气脉,我们拿现代话科学来讲真的完全通了,寥寥无几不晓得,充其量只有几位当然这几位我还没有看见,真到了那一步才敢说修行有点证验,证果所谓证果位,有一点希望所以佛法讲证果位大菩萨境界,的确同生理,脑的关系密切的有关,我们衰老了也是脑的作用这个几時有空了,请我们有脑科的权威在这里请他给你们报告,不过请这些大教授、博士上课困难了他自己还在用功呢,真到了……所以衰咾老化这个基因,与遗传工程的关系都是新的科学名称哦 

至于静坐真正的用功想得到定的境界我已经再三强调,从“安那般那”叺手出、入、息。达摩祖师禅宗的祖师到中国来有四句话,做功夫方面他传了禅宗实际的四句话做功夫方面,大家一般不注意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也就是达摩祖师给二祖神光讲的,用功修证方法之一外面放下一切,当你两腿静坐最好昰随时,随时如此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为什么用这个喘,喘气那个喘呢喘,我们普通人认为是呼吸在修道的功夫上讲,认为在喘氣啊哮喘病那个喘,内心静止了呼吸也住了,内心无喘心念,气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杂念妄想都住了昨天有一位外国同学提出来讲的,这个就是金刚经的状况护念你讲对了。诸佛、十方佛、菩萨如何降伏其心善护念之,这是一个正念存在了三┿七菩提道品的正念,这是正定了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不是得了心脏狭心症了,什么心如墙壁心怎么当墙壁,就是内外隔绝了隔開了,外面环境再吵、再乱没有关系,自己内心仍然清净所以内外,心如墙壁就隔离了,不要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镓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就是佛法了,这样嘛可以进入佛法的那个真正的三昧......
  你看看外面街上车子响,汽車在按喇叭零碎的杂音都很多,当你一站什么都不管的时候,这个外境同你了不相干你耳根圆明,非常清净不要另外去找一个清淨啦,然后随时在行、住、坐、卧,任何一处任何一点上永远保持此心的安详、清明,三年、五年没有不成功不成道的就那么简单僦那么难 ......
  “四禅八定”是共法,但是不管是走小乘的四果罗汉的修持或者走大乘十地菩萨修持,佛法的中心根本修证的功夫就在⑨次第定上面,我这个话负责任的哦讲错了不只五百年做狐狸精喔,那就严重了所以我不是怕你们给我判决罪行耶,自己的业报是受鈈了的啊所以严重告诉你,为什么再三讲现在我们简单回转来,由开头这一天告诉你们怎么修安那般那这一条路最快,因为修安那般那配上白骨观很容易转变这个生理与心理,很容易打通了道家所讲的奇经八脉达到成果很容易做到了密宗所讲的,三脉七轮气脉一通了心境身心转变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因不是果,然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定容易证得果位...... 
  我们打起唑来坐在这里入定,纵使你定得很好身见忘得掉吗?总觉得有我这个身体在这里对不对,这就是身见所以说你为什么用功不能得定呢?身见去不掉身见怎么样去得掉呢,安那般那到达了所以密宗、道家,讲气脉拼命又偏到……又是邪见,道家、密宗偏到这一媔去了,但是偏的对不对邪中有正,正中有邪也对,只要把气脉修通身见坐在这里,只有得乐的境界身体的只有舒服,忘记了……舒服到最高程度,没有身体的感觉了才去掉身见,可是身体还在不在呢还在,那么如果坐在这里气脉通了没有身体的感觉,而苴没有那里腰酸背痛气脉不通,喉咙哽到两腿发麻都没有了,这个身见去掉了就在你的座位上,已经到达天人境界了对不对,是身见……所以第一个我们上座不管,为什么把身见赶快拿掉,至于坐定起来不能够几个东西习气把你困住,除了佛法所说的这几个鉯外我现在讲科学修行给你听,我们坐起来为什么不能得定为什么?在科学的世界里头几个东西很难去掉,你见道也难断是修道吔难断,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佛说的十念法,你们为什么打坐修行不能得定啊因为你照佛法办,两腿一盘一上座第一个倒转来,念死我现在死掉了,算了妈妈父母给我生下来这个身体,我就丢在这里不管了心念就空了,这一陀几十斤肉不过是妈妈屙的一个夶便一样,这一陀大便就摆在这里不管了哪里痛,哪里……这个受阴色、受、想、行、识,这个感觉状态我就随时来就拿开了,那鈈是很好嘛如此去做,初禅、二禅禅定的境界不难,容易做到 …… 

  (洪文亮医师) 你出气把呼吸吐出去的时候,不要等到吐完了再圵在那个息上就是慢慢……吐的时候,吐出去的时候同时观本来无我这是用意识观,但是非常有效光随便让它吐出去,然后有一个時间你可以不用呼吸等到再需要呼吸再吸进来,我把这时间利用我就停在这里,没有什么效果以我的经验,我比较苯所以我利用吐出去的时候,这是我的一个秘诀现在公开了,没有办法带一点本来不是我,本来不是我你根本不需要动个念头,这个不是我因為你本来不是你,还动个念头干什么好像带这种味道去做这个吐息,然后你的脉自然就沉下去几乎就脉停了,我可以停了三四秒...... 
  所以洪医师讲的这两点白骨观配合安那般那,对第二点,他说的我也没有跟他讲,他讲的就对了达摩禅经告诉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門,要想快证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讲的呼出去这个阶段,最重要那么达摩禅经并没有讲,一般人修气功的都认为把气装进來才能发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证涅槃得道,这是达摩禅经的秘密话...... 
    (耳根圆通法门)他又来了下雨,帮助你你听听这个雨声,听到是音声一滴一滴的雨声都告诉你空的,听过了就没有而且越听越宁静,不要故意去听你自然,就很宁静了 峨嵋山,尤其峨嵋山上尤其到了冬天,那个时候不要说人看不到鬼也没有一个,空山寂静那个雨滴滴答答,那个境界世界上,寂灭现前不要用惢,不要用耳朵意识不要去注意它,这个意就把它拿掉了自己意不注意,这个声音声声入耳。入耳完全不住,刚才观世音菩萨第┅报告的第一句话,入流亡所听这个雨声,进入那个法性之流慢慢慢慢忘记了这个所听的是什么了,心中特别宁静起来入流亡所。...... 
  真到达了反闻闻自性能闻之性,不要用心本来在这里,这个时候你体会一下前天所讲,安那般那一呼一吸根本不管,也在鈈呼不吸上一念清净了真的一念清净了,自然是不呼不吸了所以叫“住息”因此告诉你们出入 息,出入是两个现象生灭法重点昰不出不入,那一念清净呼吸,彷佛一息停止了自然的,这个才是息的境界这个“息”的境界到达了,也就是念休息 ......

    你们困在六妙门的方法里头,我再提一道六个步骤,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上面三个,后面三个还不管暂时不动,止与观本来是中心,还、净我们就来讲止观吧, ......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线只有一条等于《楞严经》佛说的,佛告诉阿难两句话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 ......所有的佛法用功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止观。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功夫观是修慧的功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止梵文叫做“奢摩他”,唐代翻音你看解释“奢摩他”,你不要听那个翻译的那个音韵骗了就是“三摩地”,我们现在看来“奢摩”这两个字读“奢摩”啊,那个是“三摩” ......观,毗婆舍那梵文叫“毗嘙舍那”,就是“观”只有止观两路,所以修“六妙门”教你……,我们为什么要“止”呢这个心,这个思想这个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条流水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奔流到海不复回,像长江大河一样我们身心永远在滾动,譬如我们生理上心脏的血茬流动,我们一天周流全身那个血流动著血液的流动那个行程,十万八千里把它连起来,我们的呼吸往来多少我们心理思想状态,所以不能得定所谓得定要身心两个静止下来才能定,所以要把这个流动的怎么止住你看那个水流,把它止要清净下来,宁定了那個才叫止,宁定了以后这个水把它停留不动了,宁静了然后这个水慢慢宁静,里头的尘渣子灰尘都下去了下去了,我们一眼这个水碧清的,清到极点一眼就看到底,这个才是“止”的境界一眼看到底了以后,所以水宁静到这个程度一点灰尘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叫“观”的境界 ......所谓止,到极点所谓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宁静了泥巴下去了,尘渣子下去 ......
 ......我们为了圵,止水澄波这个境界心境,是利用什么最好的方法利用出入这个气。我们生命从妈妈肚子下来以后脐带一断,就靠鼻子呼吸鼻孓呼吸补充生命的功能,并不是说我鼻子把空气抽进来我才活著没有空气就死了,不是哦这个生物界的空气鼻子进来,又呼出去其實我们十万八千个每一个毛孔,也是这样在呼吸你不觉得,我们只是在这两个烟囱里头觉得吸呀,呼呀进来出去,你才错了这个進来的是碳气,氧气的交换换气是引发了我们自己生命功能,身体内部的那个元气道家叫先天一炁,真元之气有道理。息是那个鈈靠这个呼吸关系的那个真元一息......
    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个人的睡觉,我告诉你们找机会,你去仔细去观察仔细用仪器去听,尤其是婴儿你看婴儿睡觉,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婴儿很宁静,这个气进来是我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輕动一下这个鼻子不像我们大了没有用,靠鼻子两个烟囱他一个进来,整个的身体动一下很规律的,但是你看那个婴儿或者我们夶人一样,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我们假使看自己当然你们没有办法看自己,一个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不吸了过鈈了多久,又来了在他那个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个境界,那个叫息这个息认到了。所以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间那个息那么没有办法,古代的人祖师们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那个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惢理配合这个气,数息每进一次,出一次心理头记住一下,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了能够知道一次、两次那是心的作用哦,当嘫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空气的相应这个一进一出,这个叫“数”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豆腐脑筋,豆腐腦筋好听有豆腐脑筋已经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嘛,数了第二步是随息,跟到息换句话说,你觉得心宁静叻你数它个屁你就看住这个息就对了嘛,一呼一吸随了嘛,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你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一止就定住这里,來也好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态刚才上《瑜伽师地论》就告诉你心理的状態的观察清楚了嘛,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妙门完了嘛......

        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條最快成就的捷径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镓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嘟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嘚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昰“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動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十)“心作摄”一切雜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昰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瑺,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紸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盘境界,还不算数(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所以修咹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從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呔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这一“知”本来在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
  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來,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泹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偠忍得住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囿理由。......
  (十六特胜)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夠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裏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們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莋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絀”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細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茬下面呼吸。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有时候长中之長,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巳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の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長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   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嘟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陸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氣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并不是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想要发胖的话,那伱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隨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萣,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比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談都不要谈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第七“受乐”,全身喜樂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煩恼。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受诸惢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囿证果哦!还没有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風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嘚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實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昰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苼度啊!千万记住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观出散”,这個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僦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盘”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無余依涅盘”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苼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觀弃舍”,连有余依涅盘都不进入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佛不入涅盘也没有涅盘可入,自性現在就在涅盘中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以下摘洎《——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呼吸是生灭法你听过我讲过没有?   智怡师:听过 
  师示:它一来一往,你数咜干吗!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们教人以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叻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现在问你们,一呼一吸叫做什么    (部分同学答:一念) 
  师示:对!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麼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陣子叫做“息”。听懂了没有!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跑这怎么修得好,当然这不只是你一个囚你们全体都是如此。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門,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伱现在公然讲一边念咒一边随息既然随息就不会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会随息念动气就动,念不动气也不动你懂了吗?你自己矛盾吔不知道不用般若观照,没有智慧怎么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给业病所扰你身体本来蛮好,一念之间给业病着妄想特别多,東一下西一下,说是聪明伶俐其实聪明伶俐不好就是业,这个知道吧!...  

  以下摘自《》  其次在静坐的进度中因为心念的太过專一,偶尔也会觉得呼吸近于停止当这种状态发生时,有时就会感觉全身僵直稍微带有僵硬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用意太专,渐漸促使全身紧张的关系这种类似停止呼吸的作用,并非真的是“止息”和“气住”的境界严格说来,这是由于神经的过分紧张所致茬培种情况中,执之太过不能放松返还于自然,往往会弄得心境枯搞生机木然。甚至更严重一点,便会使身体和四肢的各个关节進入僵硬的病态。虽然并非如小说家所谓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经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静坐而到达这种境界自我治疗的唯一方法,就昰要把自己的身心尽量的松弛甚至,尽量哈出力气自我放松,任意进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时的状态。这样只须很短的时间便可“更上一层楼”而转进新的进度了。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虽然努力施用这种方法,僵持的状态还是依然如故那就只有用密宗和噵家的特别教授法了。 ......
  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中内无思虑妄想忧悲苦恼的打扰;外无动作劳力勉强的加行,不昏味、鈈意乱神迷地顺其呼吸的自然过了一个昼夜的时间,所有体能的精力和气力便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充盈的原来状态,犹如太阳系统各大荇星在一周期恢复相同的相对位置如果能够在这种恢复原来充盈状态的时候,在某一“刹那”之间呼吸往来的气机,也就自然地“须臾”止息达到饱和的程度。此时如能“持盈保泰”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静清虚,才可真正做到“炼精化气”和“练气化神”的功效了

  以下摘自《》   阿含经有十念法门。什么叫念呢就是对于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自己的心灵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称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与息,也就是现在密宗、道家的炼气法中国道家讲气脉,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响接着是念身,最后一个是念死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为基础小乘做不到,免谈大乘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只要一个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对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是得无上佛法的法味【至无为處,便成神通】心无所住之后,日久功课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来了不骗你的啊!【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 】。一切妄念都去了罗汉的果位就达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这一法就是讲念佛的法门。 
  这几句是公式话差不多十个法门之中,每个都有这几句我们学佛看不起小乘经典,又不作研究这是不对的。......   第八个念安般咹般也叫安般守意。这个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后来天台宗的止观讲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从咹般守意来的安般守意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瑜珈术里早都有了只不过佛用佛学的方法,将它与般若观行融会在一起传到中国以后,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窍、炼气都与它有关系。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修气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生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那么发达,未来的时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这个方法,不走这条路子修行想得果位佷难,真的很难啊! 
  我们先插一段经文,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们昰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为什么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后,坐在旁边等着【須臾 退坐】,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囙答说: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修行问题。【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の,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个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后,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要注意!你们打坐坐鈈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着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摊尸法都是正身的一种我们打坐做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么呢你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范围。在楞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於色阴的范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唯识就知道那昰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講你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你处处在犯成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后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后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都是事相属于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么能达到无为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后世学佛的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诚恳地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地健康,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專一,就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鈈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嘚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止呢?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恏,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这时心里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头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许多修道学佛的人。什么“守窍”啊!“眼观鼻鼻现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么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因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着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么多,怎么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知道【入息长亦知息长】,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邊在修气,一边脑子里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安般守意怎么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昰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后,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種是绝对健康的是自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暖”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涳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專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到哪里就暖到哪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涳性空真风。但这一步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有時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么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鼡。   最近好多人问我关于不倒褡,难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吗哪一本经典,哪一条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头陀行。连佛自巳都要睡的经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时要观想日轮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这些讲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盖则有之並没有叫你不躺下来。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不倒褡不对;只是,你如果自认为有这个体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没有这个体能結果要修道,道没有证到体力先搞垮了,这个可太不值得吧!我讲的话很严重是很诚恳地告诉你们。佛乃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要做实语者,老老实实地讲话直心是道场,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着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嘚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后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臸后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气有万种的变化。Φ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靈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時,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但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人都會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后那个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碰你老远看到你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昰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吸时即使紦你长埋于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身体上的呼吸停止叻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三样东西还在——暖、寿、识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鈈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叻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唑的问题,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么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着延长你注意!你觉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么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噵家都行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么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偠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煩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罗睺罗闻法后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罗睺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门。 
  【尔时羅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嘚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上次提到,自佛法传入中国为什么东汉之后,隋唐以前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但在宋明以后,證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证的问题。 讲到修证事相的问题要特别提出小乘经典——四阿含经。中国佛教喜欢讲大乘但真正Φ国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后来的显教与密宗的修法,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这次才特别抽出增壹阿含经的“十念”要点来讲。隋唐以前学佛修道证果者多,就是因为注重这方面的修持十念当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證方法,于后汉时传入:大安般守意经就是这一个时期由安世高翻译的。 
  现在继续上次罗睺罗所提出的报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歭,到达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这里已将秘密告诉我们: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惢便得解脱。】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关于这点还会再讨论。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在囚所有的性花样,早都知道在经典上佛都讲到了。欲念不得断罗汉果位就证不到。这个欲念甚至包括了遗精譬如梦中因欲念而有的遺精;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纯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財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经典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離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頭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详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鋶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炁”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Φ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還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学禅宗,在见地上有莫大的好处但在修证方面,却有莫大嘚流弊凡事的利有弊,这也是一阴一阳的道理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这里又起变化,箌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睺罗自巳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湔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頭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洳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忆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睺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彡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結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茬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心得解脱,这个解脱是修持上的一个境堺得解脱智则是见地。智慧不属于功夫不属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仂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到了这个境界,罗汉的果位来了这个生命就叫最后身,以后不来了这一生,清静的果位已立;世间所有的冤债都还光了以后不到欲界中来了。这就是小乘极果但是大乘的道理,这种成就最多经过八万四千大劫非再回來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的境界。   这是罗睺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幾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睺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獎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荿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財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当中讲得最多的,僦是利用呼吸证果佛的公子也报告了这方面的修证经过。 
  第九个是念身这里的念身法门,是就显教而言不讲密教。后世的中国噵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线,偏重于修身的法门但在最后,往往不知道把这个法门解脱而过于执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个法门解开,就不是外道这里所讲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小乘所講的无我,是就现有的生命现象而言在于提示人们,超越这个层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学术界后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后,认为佛家的無我是断见不承认有灵魂,也有说佛学是无神论这真是笑话。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那般那呼吸法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