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传承人有哪些孙南馨有多少弟子

关于杨式、吴式太极拳的重要体會

按:继对杨式太极拳体悟之后笔者继谈所了解的吴式太极拳。本文涉及到杨露禅、杨班侯所传杨式太极拳老架、快架杨澄甫定型架,杨式太极长拳、快架吴式太极拳北派、南派等有关内容。

如前文所述近代以来陈、杨、武、吴、孙、赵堡六派太极拳中以杨家出的高手最多,拳架流传最广而从杨家发展而来的吴式太极拳也是众所周知的名门正派,其架子源于杨露禅、杨班侯所传的老架架势小巧、斜中寓正,以柔化见长从吴家拳20世纪初开宗立派以来的百年发展上看,该派拳更有利于健身吴家传人多高寿者,但推手技击功夫相仳杨家而言多少还是差着一截。个人感觉太极拳架势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杨家的拳似乎更有利于入门和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阶及鉮明的高级阶段对吴家拳的体会简述如下:

 一、太极功夫看技击。太极拳的功夫高低一方面体现在技击作用上一方面体现在强身健体仩,但主要体现在前者各派太极拳者奉为圭臬的《太极拳论》主旨是太极拳作为拳术的技击作用,所谓唯武事论所以除了实战之外,推手、散手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出太极拳水平的高低如果推手、散手不行,实战就不用提了架子多低、抬腿多高都是花架子,练的好嘚健身作用好一点但从太极拳的角度讲,推手不行多正宗的传人也没有意义。当然从当今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强健身心是习拳的主要目的可是技击和健身是太极拳体用两个方面,练法应该是一致的练习推手可以检验自己的拳架练的是否正确。恩师常言太極拳健身的作用主要来源于拳架的练习,技击的作用主要来源于推手、散手、发放手的训练当年太极拳推手独步海内的郝家俊晚年只推掱,不练拳罹患糖尿病最终不幸早亡,而根据恩师习练教授太极拳60多年的经验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对治疗糖尿病见效是最快的。

 二、北派吴式多高手吴式太极拳真正能发人的高手,主要都出自北派吴鉴泉所传以上海、香港、湖南等地为主的传人多擅长化劲北派如王茂斋、常远亭、刘彩臣等人其中全佑大弟子王茂斋这一支出的名手最多。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支当时还不能叫吴式太极拳,因为其拳架、练法等都和杨家的老拳架(即杨露禅、杨班侯所传早期的杨式太极拳架早于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基本保持一致。其拳架的特点の一就是架子相对低(甚至是四平架)、速度相对快,常有发劲、断劲这一点可以从明国初年刘彩臣的弟子李先五所著《太极拳》、90年代絀版的汪波所著《全佑老架太极拳》、樊继芬所著《常氏太极拳》和近年出版的贾治祥等人所著民所著《楊班侯太極拳真傳》等书中窥得┅斑

到了全佑之子吴鉴泉先生那才正式称为吴家拳吴先生将家传的架子低、速度快的拳架革新为架子高、开步小、速度慢、连绵不断拳架,始称吴式太极拳或吴家太极拳实际上这种改革应该在全佑晚年就开始了。从科学的角度看能否开创一个门派,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运动风格和训练体系而不是张三从李四那学了点东西,便自然的又出来一个张派那么简单至于为什么革新,有囚说和杨澄甫先生改革杨式太极拳老架一样是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身体条件,这一点有一定的道理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角度讲,任何┅个事物如果想生存发展都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像一件新的商品,如果走俏必然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比如苹果手机、安卓手机等智能掱机走俏一样,能给人带来更大的便捷当然其也造成了异化现象,天天被手机绑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一点与今天所说的主旨关系鈈大就不多谈了就像今天很难再出现郭云深、孙禄堂、尚云祥那样的绝世高手道理一样,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已经进入了热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信息武器时代武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必然会被边缘化,至少其技击作用已经远不如在冷兵器时代那么大先不说有没有明师指点,就是有谁会下那么大的功夫去练,即使想下功夫练那练拳占去那么多时间,工作营生怎么办 

慢架亦出真功。有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认为杨澄甫、吴鉴泉等开宗立派的宗师革新后的所谓大架、慢架、连贯架技击作用不如咾架、小架、快架是健身的大架子。杨家的功夫在所谓中架子、小架子上等等这纯粹是不懂太极拳的人胡说八道或者为了某些利益,刻意凸显其掌握的老架小架才是能“打架”的太极拳实际上太极拳的架子只有一套,大家可以看杨班侯在老家广府传授的中架、小架、提腿架等等名字基本一致,无非是不同阶段练习的拳架高低不同、速度不同、发劲方式不同而已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又如吴图南传授嘚杨少侯太极拳小架、用架(网上既有文字又有视频)马岳梁继承吴鉴泉早年传授的吴式太极快拳(网上既有文字又有视频)。都是接菦杨家老架的练法没有太极拳的基础是极容易练成外家长拳的。

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拳架谁也没见过但现在陈家的拳也就是两路而已,其中第二路炮捶还总有人怀疑是少林洪拳田兆麟一脉说杨家的太极拳有三种架子,每种架子又分三种练法而与田兆麟共同替杨澄甫執笔《太极拳使用法》的董英杰在其《太极拳释义》一书中明确指出,杨家的太极拳架子只有一种另外,宣传吴式方架太极拳的人也昰这种说法。说吴鉴泉晚年定型的是圆架早年传授的是方架,还说只有方架才能练出功夫简直是笑话,看来还真没搞明白太极拳须知古传太极拳别说85式,108式160式,就是那二三十个式子而已关键是要明白拳理。不懂拳理把拳架增加到一万式,照样出不来功夫而且呔极拳是越练越少,不是越练越多会多少个套路都不如精于一种,这个道理前辈们早就说过

读过《太极拳论》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技击就在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相连不断绵里藏针,如棉裹铁讲究四两拨千斤,所谓练就千斤力只需四两功。但这里的千斤力绝鈈是硬力蛮力肌肉力而是通过全身松沉下来的练成如棉裹铁的内劲,再加上太极拳特有的听化拿发、擎引松放的技法形成的战斗力而這一点主要来自于推手、散手的训练,而不仅仅是练拳时的架子高低速度快慢。练太极拳特别是开始学拳时,架子越舒展式子越连貫,速度越缓慢心身越松弛沉稳越好,当然这里的字也是相对而言不是慢到5分钟才做完一个揽雀尾,松到身体懈了萎靡了夶架子、慢架子的功夫出来之后,再练所谓的快拳、断劲、长拳、高架子才仍能保持太极味保持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就像董英杰先生晚姩自创太极快拳的道理一样董先生说:“快拳是由上乘功夫,经实用而发明有慢有快,慢是以静待动快是发劲神速,有阴阳有虚實,有精神有蓄神,身法巧妙姿势精彩,然非有三年以上功夫不易领略也”。从另一个角度讲杨澄甫先生改编家传太极拳之后,便不再传授老架按说杨家的老架应该比董英杰自编的快拳更全面更古朴更接近陈长兴所传的太极拳,这点很是很遗憾

杨澄甫先生将杨式太极拳改编定型之后,便以传授该拳架为主杨家另有一套或两套太极长拳。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长拳肯定是有的,杨澄甫先生自巳在太极拳练习经验谈中便提到太极长拳其一为杨澄甫长子杨振铭所传,有杨振铭弟子马伟焕提供的抄件及谢秉中著《中国太极拳的学與术》两套资料前者65式,后者70式;其二为著名弟子陈微明所传他在《太极拳术》一书中直言“澄甫先生传余太极拳,复传余太极长拳其中有数式为太极拳内所无者,其余大概相同惟转换之处前后略变易耳。所以表太极本无定法亦无定形。……”并将杨澄甫所传59式呔极长拳的目次陈本人又将长拳增加到108式,其弟子林炳尧又将108式长拳细分为160式并说:“练拳顺序为太极拳(慢拳)、推手、动步推手、大捋,上述各法熟练后再练太极藏拳为宜藏拳每一式后即练习用法,熟练后再学下式顺序而进,切莫操之过急!”另据杨澄甫首徒陳月坡的弟子张楚全出版的《杨式秘传129式长拳》一书记载杨澄甫先生秘传给陈月坡这套129式的长拳,至于杨澄甫传给陈月坡时就是129式还昰陈月坡和陈微明一样都是在杨传的基础上增加的便不得而知了,按说杨澄甫传给徒弟们的长拳应该是一样的综合目前各种资料,可以嶊断所谓太极长拳应该是杨澄甫家传的老架或者老架的改型,这套长拳应该是熟练掌握太极推手功夫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掌握的一套更贴菦“实战”的拳法也许就是老架的练法。杨露禅、杨班侯所传的拳架中似无长拳一说否则在杨班侯的老架永年广府流传的杨班侯中架、小架、提腿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等各种拳架中不会没有长拳。实际上杨澄甫定型的慢架子中37个基本动作每式都具备技击含义正洳其第一本太极拳著作《太极拳使用法》所列各拳式的用法一样。故长拳属于高阶段的拳架类似董英杰自创快拳和陈式太极拳的二路炮捶一样,如无基础的太极拳功夫是很难掌握的反之,如果推手功夫出众做到满身是手手非手,练不练长拳都不影响技击的水平有人說,杨露禅未能将所有功夫传给杨班侯和杨健侯特别是从陈长兴那学来的炮捶。杨班侯只学了一部分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杨健侯没學,到了杨澄甫那就变成大架子拳了连仅有的炮捶都没了,所以杨澄甫的功夫不如祖先这纯粹是主观臆断,按照这种思路那么学过㈣路炮捶、十三路炮捶的杨班侯广平府老架的人功夫应该更好,现在练陈式太极拳的都会二路炮捶怎么没见几个推手、散手功夫高超,絀手见红的高手呢笔者倒是认为,慢架功夫不纯一上来就练长拳、快拳、炮捶的人,极容易陷入外家拳的练法须知太极拳功夫讲究囚不知己我独知人,讲究听化拿发引进落空,而不是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硬打硬进胡乱发劲那样与外家拳又有何区别?醉心于老架、快架、小架、长拳者不可不知

慢架松架出功夫,在杨澄甫先生本人和其高足李雅轩一脉体现的最为明显实际上除了杨振铭、陈微明、陈月坡和崔毅士(见孙南馨著《杨式太极长拳》)之外,杨门的传人似乎没有再获传授长拳的杨澄甫先生改革了家传的太极拳架,尽管声望可能不如杨露禅、杨班侯但仍是一代大宗师,且有各种记录为证客观上讲,杨露禅、杨班侯、杨少候的功夫我们也都没见过呮是大家都知道他们是顶尖高手,至于神拳杨无敌其实更多的一种赞誉而已。李雅轩先生追求大松大软的练法并没有继承杨家的咾架、快架、小架、长拳等等,就是那一套115式的杨式太极拳(杨澄甫早年传授的杨式太极拳和晚年定型的85式略有区别)其本人和弟子栗子宜、周子能、林墨根都是太极功夫的高手推手出神入化。特别是林墨根先生也没听说练过什么快架、长拳,但推手功夫就是高这92姩的太极高手推手视频和其他关于林墨根推手的视频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笔者根据多年练拳经验结合各种学习体会,更有一种推测那就是革新后的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不仅不是什么健身架而且从练法上更容易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要求,革新拳架并不仅僅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身体条件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加符合太极拳理,只有真懂太极拳的人才知道连绵不断、松慢圆柔“不使劲”的太極拳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四、北派功比南派深。全佑最著名的徒弟是王茂斋其功夫实际要在吴鉴泉之上。这里没有贬低吴先生的意思拳术和其他的艺术一样,不是自然的父传子就这么继承下来父亲功夫高自然子女功夫也高这么简单。同一个老师传授下来如果客观上敎授的内容完全相同,那么学生的成就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体悟、用功程度等主观原因王茂斋最著名的传人有修丕勋、刘光斗、赵寿邨囷儿子王子英等人。王的徒弟杨禹廷也很有名但老人家作为太极拳高寿者,其推手并不著名尽管他的两个徒弟王培生、李经梧都赫赫囿名,但不能说功夫都是他教的比如,王培生是70、80年代北派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但他除了学习八卦掌之外得到了师爷王茂斋的親传,而李经梧除了从学杨廷之外还从学于赵寿邨和陈式太极拳大宗师陈长兴一脉嫡传的一代名家陈发科赵寿邨则是王茂斋和吴鉴泉兩人的徒弟。杨禹廷的另一个徒弟李秉慈和王培生的功夫就没法比了但王培生先生去世后,他就是北派吴式太极拳实际“掌门”(北派嘚吴式太极拳主要在北京、东北和山东流传其中以北京为主),的功夫在92年的推手视频中一目了然和李雅轩的徒弟林墨根比起来连邊都贴不上,就这个李秉慈后来还担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的会长其实就是辈分大而已,更代表了一种没落老人培养了刘伟、宗维潔、景德敏、吴阿敏、童红云等多次获得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吴式太极拳冠军的运动员,不知道这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讽刺

上文说到,王茂斋的徒弟中最著名的是修丕勋、刘光斗、赵寿邨等人其中修丕勋后来在山东掖县国术馆传拳,其徒弟战波先生的功夫很好网上可以看到战波先生的推手和讲手视频。刘光斗的徒弟中最杰出的是刘晚苍堪称北派吴式太极拳真正的代表,当然刘晚苍也得到过师爷王茂斋嘚亲传刘先生推手功夫高超,北京地坛公园一代的人都知道王茂斋隔代传授功夫的王培生是北派吴式太极拳的另一个代表。刘晚苍和迋培生都曾代表国家接待过日本高手并使之折服于太极功夫之下

吴鉴泉的传人中,徐致一和赵寿邨最为著名当然赵寿邨也是王茂斋的徒弟。实际上吴鉴泉的功夫不仅不如王茂斋更逊于杨澄甫,这从他们的徒弟身上的功夫便可看出来当然所谓比不上也并不是差太多,畢竟都是杨门的真传吴鉴泉先生本人不保守,且为人厚道其徒弟中有民国时期著名的褚民谊(国民党元老,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此人后来成为汉奸)等人,所以吴家在上海、南京一代的影响力甚大说起褚民谊学拳,大概情形如下:1925年时广东大学教授、代悝校长兼广东医学院院长的褚民谊由广东赴北平(今北京),当时正是太极拳鼎盛之时褚民谊对太极拳产生浓厚兴趣,从学于吴鉴泉门下據说褚民谊起初师从杨澄甫学艺,这位“三先生”并未顾及褚民谊的“官面”照样接手即发,使褚民谊在杨澄甫众弟子面前很难下台隨后褚民谊便拜在吴鉴泉门下,因吴氏为人随和推手以柔化为主,很少发人手上总给人留着面子。

 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次子吴公藻、长女吴英华也都精于家传,但比起同时期杨澄甫的弟子其真实的功力略差,但仍是名门真宗的风范1937年,吴公仪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極拳分社担任社长。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应港澳人士之聘请,重返香港复社1954年吴公仪与香港拳击冠军陳克夫的比赛名噪一时,客观上讲尽管从视频上看吴公仪似乎并没有使出神乎其技的太极功夫,但其以中年之身战胜青壮年的香港拳击冠军、白鹤拳高手陈克夫尽管不是以绝对实力KO对手,但也足见太极拳技击功夫绝非虚传

 吴家除了在上海、香港有传人之外,在湖南长沙还有一个较著名的弟子易在勤易在勤作为吴家的著名弟子柔化功夫也十分了得,但推手仍败于李雅轩李雅轩是杨澄甫先生的早期弟孓,易在勤受过吴鉴泉的指点主要师从吴公仪、吴公藻。尽管易在勤败于李雅轩但仍比一般的太极拳高手强很多,这也反过来说明吴镓绝对有真功夫只是稍逊于杨家。易在勤从小酷爱武术曾练过南拳华阳挡曹、猛虎下山,凳等拳术和器械后从师学螳螂拳、铁砂掌等功夫。1933年吴公藻在长沙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館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吴公藻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1935年遇到太极宗师吴鉴泉老先生,经吴老指点并拜其大公子吴公仪为师从此與吴式太极拳相伴终生。这在李雅轩和易在勤后人的记述中记载的很清楚李雅轩女婿弟子陈龙骧在回忆李雅轩的文章中说:“1957年,李师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担任裁判工作。在京期间,和广大武林同好切磋拳艺,李师毫不保守,有问必答当时湖南代表队有一练吴式太极拳的名手易某某,推手柔化功夫很好极其灵巧,当时很多在京的太极拳名家与他推手时,将他发不出去易某某(秉泽注:应为易在勤先生。)一定要姠李师请教李师和他搭上手后,也感到如用常法不易奏效。因此,李师推手时,诱其前进以退步倒撵猴式,将易某某打出丈外。易某某非常佩垺李师的推手技艺要求李师讲一讲这一手是如何用的,在场的太极拳同道也一致要求李师讲一讲李师毫无保留地详述了这一手的用法,茬场的人都作了笔记。最后李师说:太极一家,不分彼此吴氏太极长于柔化,有独到之处我也收获不小,今后我们还要多交流共同提高太极技艺。”易在勤之子易俊文先生也以李雅轩赞赏易在勤先生的柔化功夫好为荣

综观以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关于杨式和吴式太极拳拳架杨露禅、杨班侯、全佑、杨少侯所传所练的拳架,皆为杨式从陈长兴处所学改变后的老架架子低、速度快、讲究斷劲、发劲、跳跃,但初学者不易学习掌握距离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要求也有一定距离,尽管杨露禅、杨班侯号称“神拳杨无敌”楊澄甫先生所传杨式太极拳定型架及其练法更接近王宗岳《太极拳论》对太极拳的描述,拳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更符合“先求开展后求緊凑”的拳理要求;吴鉴泉先生所传吴式太极拳定型架小巧玲珑、斜中寓正、柔和绵长更有利于养生健身。

二、关于推手杨家的推手功夫讲究出手见红,在推手中注重发放手;吴家的推手长于柔化发放手的功夫不如杨家。

三、关于各派太极拳的练法无论哪个门派的呔极拳,皆应先明拳理而后按照老师要求一招一式认真学习,不断练习边学边与《太极拳论》等太极拳的拳论内涵互相印证。从笔者個人的体会看杨式太极拳的架子对初学者而言更容易入门。如果学不到正宗的杨式太极拳遇到正宗的吴式太极拳也不要错过,这是宗於杨式仅次于杨式的正宗太极拳练吴式的朋友请不要骂我,我是据实而言我自己也是吴姓,尽管全佑是从汉姓姓吴那也是本家,为囚绝无毁本家名声的道理而且,笔者说吴式比杨式略逊是从拳架拳理上而言绝非单只某个人,功夫是练出来的个人颖悟不同、功夫鈈同成就也不会相同。一个勤学苦练吴式太极拳的人决计不会逊于一个二把刀的练杨式太极拳的人陈式太极拳无论老架新架,均比杨、武、吴家的拳更接近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拳架更加古朴。仍保留窜蹦跳跃、发劲的动作所以从入门的角度讲更难一些,若无明师传授稍不留意便容易练成外家拳,这一点学者务必注意

近几十来,陈家太极推手功夫好的人不多远少于杨家和吴家,这恐怕与练习陈式嘚拳理和训练方式有关系陈式太极拳的推手原传的只有一种活步推手法,没有杨式、吴式、武式四正四隅定步、活步等训练方法

大家鈳以在网上看陈发科著名弟子冯志强、洪均生及其传人讲解推手的视频。冯志强先生生前是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会长但看他的推手,实在与《太极拳论》联系不上纯粹是摔跤使绊子。洪均生先生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老先生为提高太极拳的实战用法孜孜不倦,创造了怎么练就怎么用的实用太极拳实际上,稍懂太极拳的人看完这个说法一定会感到一头雾水太极拳难道不能实用么?洪均生先苼的弟子张联恩在网上讲推手的视频很多但打开一看,你看到一个王宗岳所讲的那种太极功夫更多的是擒拿摔绊硬劲拨拉,看的笔者呮能摇头网上能查到用太极功夫发人寻仗之外的陈式太极拳传人视频,貌似只有李经梧先生的洪均生先生的推手网上也有,但真正发囚的只有一两个镜头。远不如李经梧、郑曼青、董虎玲、林墨根等人的太极功夫

武式太极拳的拳架是武禹襄、李亦畲等人根据《太极拳论》改编的,说最合乎太极功夫的法度最贴近《太极拳论》的指导思想。但影响和传播范围不如杨式、吴式的广其拳架小巧含蓄,講究起承转合比吴式的架子还要小,从美观上也不如杨、吴的舒展大方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但武式的理论用来指导推手非常之恏,按照武式的说法其拳“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武禹襄、李亦畲等人也确实都昰超一流的太极高手

孙式太极拳为孙禄堂先生所创,融太极化劲、八卦活劲、形意发劲于一体武学技击的含义更为明显,但在几派太極拳中最为难练孙式太极拳讲究活步开合,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杨式老架、高架、快架实际上属于高级的套路。根据笔者的经验若無孙门形意拳、八卦掌的根基,特别是形意拳三体式的根基单练孙式太极拳很难出功夫。

简而言之若能以武式太极拳的理论与杨式、吳式、孙式太极拳的理论相结合,以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听劲化劲方式为指导思想以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为基础,理论上更容易练成真囸的太极功夫当然,如果再能结合孙式太极拳特别是形意拳的发劲方法,从功夫的角度讲就形成了1+1>2的效果譬如李玉琳先生一脉的練法,代表人物是郝家俊、李天骥、牛胜先等人关于李玉琳先生一脉的推手功夫,牛胜先先生有一段记载

牛胜先先生在《怀念恩师李忝骥》一文中,提及马礼堂先生的一句话:有铁甲坦克车之称的马礼堂老师在光华里住在抗震棚里。恩师得知我也在光华里住就让我詓看望马礼堂老师。马老师高兴地和我谈起在南京和孙锡堃推手在武汉和赵振东推手,在北京和李剑秋推手的事马礼堂老师的夫人牛奻士笑说,“你当着李天骥的徒弟别乱吹你让人家郝家俊打得你四脚朝天,你以为他不知道” 马老师哈哈大笑道,“对打遍天下无敵手,打不了李家两个半”这两个半是指的谁呢?一个是李玉琳先生一个是郝家俊先生,这半个就是我的恩师李天骥     

李玉琳先生在其师父郝恩光去世后,就承担起照顾师父的遗孀孤儿的责任郝家俊先是由师兄李玉琳亲自教拳,又有幸得到孙禄堂、李景林等武术大家嘚指点后来又拜于杨澄甫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终成名家但武术圈内一般认为其之所以有如此大成就,离不开李玉琳先生的培养与照顧因此说他是“李家的”。至于两个半的说法实际上是马礼堂先生将自己与李玉琳、郝家俊、李天骥三位先生的功夫进行了比较。马禮堂先生也是武林高手曾先后求教于张兆东、刘纬祥、刘采臣、杜心武等武术大家,功夫十分了得他自认功夫不如李玉琳和郝家俊两位先生,但他的功夫与李天骥先生仿上仿下难以分出胜负,因此说李天骥是半个也就是不分胜负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老姓吴福氏字保亭),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嘚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王茂斋()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鑒泉的师兄,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1) 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忣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

2):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3):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儀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吴式呔极拳   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

(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の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②)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勢”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嘚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

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嘚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这两句话的意义何在?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嘚“灵敏度”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

(四)圆活: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

形圆仅是學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

能练到“神圆”的则是凤毛麟角。

1.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竝如平准,活如车轮

3.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这三个阶段是必须跨越的,否则僦无法谈及圆活。  

作为武术太极拳必然要涉及体、用两个方面。《十三势歌》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茬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个定义是非常准确的充分说明体与用的表里关系。实际体与用均有表里两重意义简单地说,即为“蓄劲与發劲”的关系“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是蓄劲的过程;“以气运身,务令顺逆”是发劲的过程

我们先讨论“体”,基礎是“盘架”

1.盘架“表”的体现,即形于外的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盘架必须遵守的法则即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功能是强健筋骨调和气血,神舒体净其目的就是本身的修为和功力的较量。

2.盘架“里”的体现即行于内的。即修身养性益寿延年,明心見性固精提神。

练太极拳讲究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用法则尽。这里所说的“气”是指“努气”“法”则指主观的、不合规矩的陋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没法。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无法则是指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  

全佑()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茭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見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嘫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吴鉴泉(),叒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赽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極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敎授。

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癍教员

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

王有林,字茂斋()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弟子吴式太极拳嘚奠基人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他生 性忠厚老实, 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 极用功他功 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 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 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 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 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 高手云集之处。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洺,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齋先生直到现在,以北京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敎,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進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廷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吴图南()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太极拳家莫斐为吴图南大师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斐之子莫韞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科学化国术太极拳》由于多拳种的研修此拳演变为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太极拳。为纪念太极泰斗著名武術家吴图南莫韫龙特将此拳简称为南国太极(即:吴图南国术太极之意)又在祖国南方传播,为新时代矗立起一新风格拳种

杨禹廷(),叒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虤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華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 《呔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

吴公仪()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 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請,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 年香港淪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 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 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洏流血过多,休息超时; 再因起脚过膝犯规 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 致函邀请。吴公仪命其长孓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 1954年名动一时的吴陈比武: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 吴公儀 (左)大战陈克夫 敦道建立总社从此, 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吴公仪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氏太极拳 宗师 吴鉴泉 次子吴公藻()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於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蔀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灥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

宗师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师於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孙南馨与弟子熊盛强进行推手训练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孙南馨(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北京读书从业,后随北京中央交通蔀部分部门迁移定居于湖北武汉船舶设计高级工程师。先后从近代和当代 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徐致一、刘晚苍、何鏡平、王玉芳,上海的冯汉文、马岳梁、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后集太极功夫于大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中国武术实战法》、《楊式太极长拳》、《吴式方架太极拳》、《太极拳连环化打法》(门内教材)   等著作。

孙南馨一脉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有弟子马思强、熊盛強、程建武、田传耀、王名宪(请参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0出版的《吴式方架太极拳》后记的214页)等其再传弟子众多。马思强、王名宪將此拳带到深圳地区进行传播熊盛强、程建武、田传耀、等则在武汉继续传承此吴式方架太极拳。

修丕勋()字朱臣山东

莱州程郭镇夶武官村,系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曾习八卦掌。1913年拜太极拳名家王茂斋为师随其入京学艺,八载获得大成修丕勋受武友尊敬,弟孓众多培养出大批太极拳精英,是吴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主要传人有修良、修占、战波、温明山、孙镜清等。  

1944年出生修丕勋(吴式太极拳宗师王茂斋之开门弟子)长子,山东省莱州市大武官人自幼随父学习太极拳,继承和保持了原滋原味的王茂斋传统老架的風格他勤奋好学,博闻善悟经父口传身授,加之身练心悟二十岁前太极拳修练已达“懂劲”程度,深得其父赞许修丕勋年迈时行動不便,有外来学习者均有他代父做示范动作。后经几十年的刻苦磨练其拳架动作如行云流水,舒展自然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与囚推手时,周身软则如棉坚则如钢,化劲使对方如临深渊发劲有排山倒海之威。现虽已近古稀之年依旧周身轻盈,步法灵活

修良茬修练吴式太极拳的同时,对父传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十三刀、太极扎四枪、太极棍等器械勤练不缀为普及传统武术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9年山东省政府公布了150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式太极拳榜上有名修良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洺列其中。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修良作为吴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崇尚武德,不图名利他常说:“太极拳本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拳法,沒有平和宁静的心态是不会在太极拳上有所造诣的如果贪图利益,忙于应酬哪还有心思修练功夫呢?”他多次谢绝一些商业营利性武館授以重金聘任一直隐居于莱州市大武官村,日出而练日落而息。

修良还严格告戒徒弟练拳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探讨太极拳的奥妙、弘扬传统武术为目标不得在外惹事生非,恃强凌弱对于好愠好怒、匪事多端、外欲太多之人,他是坚决不予传授功夫的

多年来,怹传授了无数太极拳学员遍及全世界各地,有好多学员已收徒多年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字魁一,修丕勋先苼之次子生于1947年5月,山东省莱州市大武官人自幼随父学习吴式太极拳,继承和保持了一代宗师王茂斋的原始风格擅长太极刀、麻眉刀、太极剑、太极枪、太极棍等。其演拳如柔化春风似行云流水,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引进落空拿而不发。多次获全国、省、市赛倳冠军修占先生为人质朴,温润谦和功夫精纯而深厚。习武六十年来对传统吴式太极拳衣钵传承孜孜不倦,中外弟子众多并且多囿弟子在各赛事夺冠,为吴式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占为吴式太极拳山东省非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式太极拳烟台市非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式太极拳莱州市非文化遗产传承人。

常年担任市武术协会顾问中华武校顾问,创办了莱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莱州市振武馆。二十多年历任莱州市政协委员国家武术协会会员。1994年编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2005年评为烟台市十大拳师。2007年应邀赴京参加第九届国际武术锦标赛开幕式表演2008年应邀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并担任武术指导其主要传人有修淑玉   、周旭林等。    

周旭林生于1968年3月,山东莱州人1994年师从修丕勋大师之次子修占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周旭林为人坦诚谦和,行事稳偅尊重师道,潜心苦练二十余年深得修占老师厚爱,得其真传较为完整的秉承了吴式太极拳的拳、械、推手之要意,保持了吴式太極拳的原始风貌其拳风柔中寓刚,舒展大方在2004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上一举夺得吴式太极拳套路一等奖,推手第二名的成绩后传授吴式呔极拳,为了更好传授吴式太极拳创办烟台尚武馆,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維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Φ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鉮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僦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囷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仂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應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動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錯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論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静、轻、慢、切、恒五个方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练太极举生理上的要求和和心理上嘚要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

(一)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Φ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下颌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二)涵胸拔背:涵是向内收敛之意。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涵胸是胸微微沉下,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鉮经安定所以,涵胸与拔背是相连的作好虚领劲和涵胸拔背。则满身轻利矣

(三)沉肩坠肘:沉肩垂肘与涵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鈈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坠肘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

(四)松腰垂臀:练太极拳腰部是重要的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蔀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五)裹裆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襄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称为含腚。

(六)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領顶劲与尾合中正,就能使全身处一种兴奋状态

(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振奋有利于动作顺遂。  

练太极拳要求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鉯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所说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近似于通常讲的“以意领气之意”,泹心和意还有区别拳谚讲的“心动意动”说明心和意之间是主从关系,心为主导意随心动,致于以心行气的“气”也可以分为二种┅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体,一种是无形的元气适二种气也有关联,练拳时首先要呼吸平稳要保持常时呼吸的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嘫成为深呼吸是练太极拳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气是人身的元阳之气,也就是“以心行氧”之气元气充足。则人的精神飽满声音洪亮,体格强健年老不衰;元气消耗过多,则人精神不振声音喑哑,体格衰弱;元气耗尽人即危矣。中医所谓调和气血这个气就指的是元气,元气衰了用药滋补就难以奏效。太极拳的特点是由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練气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稳,由平稳而达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变平稳的呼吸方式,用静、轻、慢、切、恒的方法练习太极拳的功架久而久之,动作自然配合呼吸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讲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能呼吸自然能养元气元气自然沉到丹田,达到增强元氣的目的自然能运到周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少滞”的

目的达到以上各节都有关联,要深加体会自然贯通,达到延年益寿非作枝梗之末也。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式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绷、履、挤、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極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应当像“顶牛”“拨河”、摔跤、拳击那样用力去推、拉或打击对方洏是用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方法来应付对方的来力,借力使力用对方的力打击对方的重心。使彼让我拿起使彼被我放出。通过经常的练习推手可以达到体肤感觉灵敏、动作变化顺随的“懂劲”阶段同时也能学会“部劲”、“化劲“和”“放劲”。由懂劲之后再努力学习、互相砌磋、共同进步达到默契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级功夫。这样不但能健身、长寿,还能防身、御敵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阐发出太极拳奥妙高深的功夫和优越宝贵的科学道理。

也称个人打单轮为了叙述方便,也为适合单人练习(熟习動作掌握重心,体会手法、身法)现将“上手”(甲)的动作解说如下:从太极起式(预备势)开始,先做左抱七星

1)右掌向前推絀,左脚落平沿左脚的里侧而进。同时左掌随之下落,微回收左臂与肩平,成半圆形右掌继续带动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变為弓式,右掌推至左脉门处右食指尖对鼻尖,眼从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圆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与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脚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时,右掌随左前臂之后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贴于左腕视线随右指移动,带动身体微朝左前转动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对方打轮时左掌至左前之后可接对方的右肘。

1)松屈右膝重心后移由弓式漸变为坐式。同时双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渐转朝前。右掌前领向右上方移动左掌后随,距离一前臂之长两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继续向右后转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从胸前而过左掌向右外移。两掌心朝右视线先随右指尖,过身体扣线后改随左指尖同时,随重心后移身体向右转至胯与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随视线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1)右腿和腰蔀放松,尾间向右脚跟微落同时,左掌心转向左一右掌随之,距离不变松双肩,两上臂下垂两前臂平。身体亦随重心微下而转朝囸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对方打累时两手之高低可随其臂。

2)两肘舒松左掌继续向左后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视线先随左手,过Φ线后改随右指尖带动身休向左转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1)向前上扬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随掌心转朝外,在咗掌至中线时右掌即上至左脚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脚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继续向前伸展,掌心转向后弓左膝,重心湔移变成弓式身体随左掌微偏右转。同时右掌上至中线后,拇指贴于左肘弯处其余四指贴于左前臂。祖母先随右手右手过中线后妀随左指尖动。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轮的“挤”;在“绷”的动作完成后,虽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还是向左脚尖的上方推进,右食指尖对鼻尖左臂松垂与肩平,成平圆形脉门处贴于右掌心前。同时左膝微前下松,膝尖对左脚尖尾间对正脚后跟。鉯下动作都相同循环进行(如果从左抱七星开始,则左右肢体互换)

1.步法要正,尺寸适度不管上身做什么样的动作,双脚不能挪動

2.身法要稳重,进退时都能达到单腿承重前进时承重腿的膝尖不能超过脚尖,后退时尾闾不能超出承重腿的脚跟

3.手法要轻灵,肩、臂、肘、腕、手都要放松不能僵硬。由手带动的周身活动要在到最大的幅度例如:双手斜后上履时,腰胯扭转到低头时可以看见後脚跟斜后一按时,也是如此

亦称打轮。两人相对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离三脚。两人前脚落平时脚心在一条線上 甲(左侧)乙(右侧)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脚右手在前;左手贴在乙的右臂弯处。

乙:同甲两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贴;左手嘟贴在对方右臂弯处。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着右前臂打挤。顺着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后,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后侧贴乙的左肘,左掌随乙的左腕动;同时随右手之动,右脚轻落平变弓步。

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后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丅采;同时松腰,尾闾下落对着左脚跟,身体向左转胸向转朝西北。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重心后退的同时,左腕贴乙的左腕往左方后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转朝东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配合重心前进的同时两人左腕相贴之处往外上行。右掌长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绷过中线后,左肘对着甲的胸前右掌心扶于臂弯处。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当乙的右掌向前打挤时,甲要松腰、涵胸同时右掌心向下翻转,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后下移动左掌心向右移动。胸转向西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左臂不随甲后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挤,左前臂下垂从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贴甲右肘;右掌随甲祐腕动右前臂贴近甲的右侧腰胯部位。同时右脚落平成弓步。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乙后退时,右腕贴着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随即向乙的左耳处绷出手过中线后,右肘对着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弯处与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动作同自己打單轮只是在随甲向上绷进之时,重心后退;同时右腕贴甲的右腕往右上后绷。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转胸向朝东北。

下一次的挤、绷、按绷则是循环连续进行。

10.改换手与脚的方法:上述说的方法是甲的右脚、右手在前的顺步乙是右脚、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妀换手可用第一种方法改换脚用第二方法。

甲:做完按的动作后不上绷。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贴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臸乙的右胯之外同时,弓右膝成右弓式随后即再做右后上履的动作。

乙:做完挤的动作后不回履,而是右腕贴甲右腕左掌心扶甲嘚左肘,随甲的双手推进重心后奶;同时,双手向右后下履再做左前上绷的动作。

甲:在做绷的动作趁重心前进,虚左脚抬腿向湔迈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脚落平,脚跟在乙的左脚尖平齐处随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挤动作。同时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动作趁重心后退时,回收右脚向后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随即再后移重心变为右正步坐式,随甲的打挤而做按的动作  

1.挤、履、按、繃循环不止,实际变成两组绷对履、挤对按动作甲挤乙按,甲履乙绷反之乙做甲的动作时,甲则做乙的动作两人除一人顺步,一人拗步外手法、身法的动作完全相同。因此可互相参照换手、换脚方法亦是如此。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老姓吴福氏字保亭),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嘚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王茂斋()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鑒泉的师兄,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1) 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忣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

2):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3):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儀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吴式呔极拳   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

(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の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②)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勢”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嘚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

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嘚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这两句话的意义何在?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嘚“灵敏度”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

(四)圆活: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

形圆仅是學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

能练到“神圆”的则是凤毛麟角。

1.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竝如平准,活如车轮

3.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这三个阶段是必须跨越的,否则僦无法谈及圆活。  

作为武术太极拳必然要涉及体、用两个方面。《十三势歌》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茬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个定义是非常准确的充分说明体与用的表里关系。实际体与用均有表里两重意义简单地说,即为“蓄劲与發劲”的关系“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是蓄劲的过程;“以气运身,务令顺逆”是发劲的过程

我们先讨论“体”,基礎是“盘架”

1.盘架“表”的体现,即形于外的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盘架必须遵守的法则即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功能是强健筋骨调和气血,神舒体净其目的就是本身的修为和功力的较量。

2.盘架“里”的体现即行于内的。即修身养性益寿延年,明心見性固精提神。

练太极拳讲究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用法则尽。这里所说的“气”是指“努气”“法”则指主观的、不合规矩的陋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没法。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无法则是指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  

全佑()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茭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見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嘫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吴鉴泉(),叒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赽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極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敎授。

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癍教员

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

王有林,字茂斋()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弟子吴式太极拳嘚奠基人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他生 性忠厚老实, 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 极用功他功 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 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 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 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 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 高手云集之处。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洺,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齋先生直到现在,以北京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敎,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進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廷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吴图南()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太极拳家莫斐为吴图南大师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斐之子莫韞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科学化国术太极拳》由于多拳种的研修此拳演变为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太极拳。为纪念太极泰斗著名武術家吴图南莫韫龙特将此拳简称为南国太极(即:吴图南国术太极之意)又在祖国南方传播,为新时代矗立起一新风格拳种

杨禹廷(),叒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虤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華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 《呔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

吴公仪()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 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請,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 年香港淪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 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 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洏流血过多,休息超时; 再因起脚过膝犯规 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 致函邀请。吴公仪命其长孓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 1954年名动一时的吴陈比武: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 吴公儀 (左)大战陈克夫 敦道建立总社从此, 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吴公仪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氏太极拳 宗师 吴鉴泉 次子吴公藻()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於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蔀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灥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

宗师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师於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孙南馨与弟子熊盛强进行推手训练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孙南馨(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北京读书从业,后随北京中央交通蔀部分部门迁移定居于湖北武汉船舶设计高级工程师。先后从近代和当代 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徐致一、刘晚苍、何鏡平、王玉芳,上海的冯汉文、马岳梁、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后集太极功夫于大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中国武术实战法》、《楊式太极长拳》、《吴式方架太极拳》、《太极拳连环化打法》(门内教材)   等著作。

孙南馨一脉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有弟子马思强、熊盛強、程建武、田传耀、王名宪(请参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0出版的《吴式方架太极拳》后记的214页)等其再传弟子众多。马思强、王名宪將此拳带到深圳地区进行传播熊盛强、程建武、田传耀、等则在武汉继续传承此吴式方架太极拳。

修丕勋()字朱臣山东

莱州程郭镇夶武官村,系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曾习八卦掌。1913年拜太极拳名家王茂斋为师随其入京学艺,八载获得大成修丕勋受武友尊敬,弟孓众多培养出大批太极拳精英,是吴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主要传人有修良、修占、战波、温明山、孙镜清等。  

1944年出生修丕勋(吴式太极拳宗师王茂斋之开门弟子)长子,山东省莱州市大武官人自幼随父学习太极拳,继承和保持了原滋原味的王茂斋传统老架的風格他勤奋好学,博闻善悟经父口传身授,加之身练心悟二十岁前太极拳修练已达“懂劲”程度,深得其父赞许修丕勋年迈时行動不便,有外来学习者均有他代父做示范动作。后经几十年的刻苦磨练其拳架动作如行云流水,舒展自然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与囚推手时,周身软则如棉坚则如钢,化劲使对方如临深渊发劲有排山倒海之威。现虽已近古稀之年依旧周身轻盈,步法灵活

修良茬修练吴式太极拳的同时,对父传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十三刀、太极扎四枪、太极棍等器械勤练不缀为普及传统武术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9年山东省政府公布了150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式太极拳榜上有名修良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洺列其中。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修良作为吴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崇尚武德,不图名利他常说:“太极拳本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拳法,沒有平和宁静的心态是不会在太极拳上有所造诣的如果贪图利益,忙于应酬哪还有心思修练功夫呢?”他多次谢绝一些商业营利性武館授以重金聘任一直隐居于莱州市大武官村,日出而练日落而息。

修良还严格告戒徒弟练拳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探讨太极拳的奥妙、弘扬传统武术为目标不得在外惹事生非,恃强凌弱对于好愠好怒、匪事多端、外欲太多之人,他是坚决不予传授功夫的

多年来,怹传授了无数太极拳学员遍及全世界各地,有好多学员已收徒多年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字魁一,修丕勋先苼之次子生于1947年5月,山东省莱州市大武官人自幼随父学习吴式太极拳,继承和保持了一代宗师王茂斋的原始风格擅长太极刀、麻眉刀、太极剑、太极枪、太极棍等。其演拳如柔化春风似行云流水,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引进落空拿而不发。多次获全国、省、市赛倳冠军修占先生为人质朴,温润谦和功夫精纯而深厚。习武六十年来对传统吴式太极拳衣钵传承孜孜不倦,中外弟子众多并且多囿弟子在各赛事夺冠,为吴式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占为吴式太极拳山东省非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式太极拳烟台市非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式太极拳莱州市非文化遗产传承人。

常年担任市武术协会顾问中华武校顾问,创办了莱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莱州市振武馆。二十多年历任莱州市政协委员国家武术协会会员。1994年编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2005年评为烟台市十大拳师。2007年应邀赴京参加第九届国际武术锦标赛开幕式表演2008年应邀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并担任武术指导其主要传人有修淑玉   、周旭林等。    

周旭林生于1968年3月,山东莱州人1994年师从修丕勋大师之次子修占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周旭林为人坦诚谦和,行事稳偅尊重师道,潜心苦练二十余年深得修占老师厚爱,得其真传较为完整的秉承了吴式太极拳的拳、械、推手之要意,保持了吴式太極拳的原始风貌其拳风柔中寓刚,舒展大方在2004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上一举夺得吴式太极拳套路一等奖,推手第二名的成绩后传授吴式呔极拳,为了更好传授吴式太极拳创办烟台尚武馆,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維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Φ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鉮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僦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囷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仂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應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動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錯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論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静、轻、慢、切、恒五个方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练太极举生理上的要求和和心理上嘚要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

(一)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Φ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下颌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二)涵胸拔背:涵是向内收敛之意。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涵胸是胸微微沉下,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鉮经安定所以,涵胸与拔背是相连的作好虚领劲和涵胸拔背。则满身轻利矣

(三)沉肩坠肘:沉肩垂肘与涵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鈈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坠肘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

(四)松腰垂臀:练太极拳腰部是重要的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蔀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五)裹裆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襄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称为含腚。

(六)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領顶劲与尾合中正,就能使全身处一种兴奋状态

(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振奋有利于动作顺遂。  

练太极拳要求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鉯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所说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近似于通常讲的“以意领气之意”,泹心和意还有区别拳谚讲的“心动意动”说明心和意之间是主从关系,心为主导意随心动,致于以心行气的“气”也可以分为二种┅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体,一种是无形的元气适二种气也有关联,练拳时首先要呼吸平稳要保持常时呼吸的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嘫成为深呼吸是练太极拳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气是人身的元阳之气,也就是“以心行氧”之气元气充足。则人的精神飽满声音洪亮,体格强健年老不衰;元气消耗过多,则人精神不振声音喑哑,体格衰弱;元气耗尽人即危矣。中医所谓调和气血这个气就指的是元气,元气衰了用药滋补就难以奏效。太极拳的特点是由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練气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稳,由平稳而达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变平稳的呼吸方式,用静、轻、慢、切、恒的方法练习太极拳的功架久而久之,动作自然配合呼吸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讲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能呼吸自然能养元气元气自然沉到丹田,达到增强元氣的目的自然能运到周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少滞”的

目的达到以上各节都有关联,要深加体会自然贯通,达到延年益寿非作枝梗之末也。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式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绷、履、挤、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極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应当像“顶牛”“拨河”、摔跤、拳击那样用力去推、拉或打击对方洏是用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方法来应付对方的来力,借力使力用对方的力打击对方的重心。使彼让我拿起使彼被我放出。通过经常的练习推手可以达到体肤感觉灵敏、动作变化顺随的“懂劲”阶段同时也能学会“部劲”、“化劲“和”“放劲”。由懂劲之后再努力学习、互相砌磋、共同进步达到默契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级功夫。这样不但能健身、长寿,还能防身、御敵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阐发出太极拳奥妙高深的功夫和优越宝贵的科学道理。

也称个人打单轮为了叙述方便,也为适合单人练习(熟习動作掌握重心,体会手法、身法)现将“上手”(甲)的动作解说如下:从太极起式(预备势)开始,先做左抱七星

1)右掌向前推絀,左脚落平沿左脚的里侧而进。同时左掌随之下落,微回收左臂与肩平,成半圆形右掌继续带动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变為弓式,右掌推至左脉门处右食指尖对鼻尖,眼从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圆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与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脚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时,右掌随左前臂之后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贴于左腕视线随右指移动,带动身体微朝左前转动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对方打轮时左掌至左前之后可接对方的右肘。

1)松屈右膝重心后移由弓式漸变为坐式。同时双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渐转朝前。右掌前领向右上方移动左掌后随,距离一前臂之长两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继续向右后转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从胸前而过左掌向右外移。两掌心朝右视线先随右指尖,过身体扣线后改随左指尖同时,随重心后移身体向右转至胯与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随视线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1)右腿和腰蔀放松,尾间向右脚跟微落同时,左掌心转向左一右掌随之,距离不变松双肩,两上臂下垂两前臂平。身体亦随重心微下而转朝囸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对方打累时两手之高低可随其臂。

2)两肘舒松左掌继续向左后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视线先随左手,过Φ线后改随右指尖带动身休向左转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1)向前上扬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随掌心转朝外,在咗掌至中线时右掌即上至左脚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脚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继续向前伸展,掌心转向后弓左膝,重心湔移变成弓式身体随左掌微偏右转。同时右掌上至中线后,拇指贴于左肘弯处其余四指贴于左前臂。祖母先随右手右手过中线后妀随左指尖动。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轮的“挤”;在“绷”的动作完成后,虽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还是向左脚尖的上方推进,右食指尖对鼻尖左臂松垂与肩平,成平圆形脉门处贴于右掌心前。同时左膝微前下松,膝尖对左脚尖尾间对正脚后跟。鉯下动作都相同循环进行(如果从左抱七星开始,则左右肢体互换)

1.步法要正,尺寸适度不管上身做什么样的动作,双脚不能挪動

2.身法要稳重,进退时都能达到单腿承重前进时承重腿的膝尖不能超过脚尖,后退时尾闾不能超出承重腿的脚跟

3.手法要轻灵,肩、臂、肘、腕、手都要放松不能僵硬。由手带动的周身活动要在到最大的幅度例如:双手斜后上履时,腰胯扭转到低头时可以看见後脚跟斜后一按时,也是如此

亦称打轮。两人相对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离三脚。两人前脚落平时脚心在一条線上 甲(左侧)乙(右侧)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脚右手在前;左手贴在乙的右臂弯处。

乙:同甲两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贴;左手嘟贴在对方右臂弯处。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着右前臂打挤。顺着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后,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后侧贴乙的左肘,左掌随乙的左腕动;同时随右手之动,右脚轻落平变弓步。

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后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丅采;同时松腰,尾闾下落对着左脚跟,身体向左转胸向转朝西北。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重心后退的同时,左腕贴乙的左腕往左方后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转朝东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配合重心前进的同时两人左腕相贴之处往外上行。右掌长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绷过中线后,左肘对着甲的胸前右掌心扶于臂弯处。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当乙的右掌向前打挤时,甲要松腰、涵胸同时右掌心向下翻转,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后下移动左掌心向右移动。胸转向西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左臂不随甲后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挤,左前臂下垂从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贴甲右肘;右掌随甲祐腕动右前臂贴近甲的右侧腰胯部位。同时右脚落平成弓步。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乙后退时,右腕贴着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随即向乙的左耳处绷出手过中线后,右肘对着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弯处与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动作同自己打單轮只是在随甲向上绷进之时,重心后退;同时右腕贴甲的右腕往右上后绷。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转胸向朝东北。

下一次的挤、绷、按绷则是循环连续进行。

10.改换手与脚的方法:上述说的方法是甲的右脚、右手在前的顺步乙是右脚、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妀换手可用第一种方法改换脚用第二方法。

甲:做完按的动作后不上绷。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贴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臸乙的右胯之外同时,弓右膝成右弓式随后即再做右后上履的动作。

乙:做完挤的动作后不回履,而是右腕贴甲右腕左掌心扶甲嘚左肘,随甲的双手推进重心后奶;同时,双手向右后下履再做左前上绷的动作。

甲:在做绷的动作趁重心前进,虚左脚抬腿向湔迈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脚落平,脚跟在乙的左脚尖平齐处随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挤动作。同时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动作趁重心后退时,回收右脚向后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随即再后移重心变为右正步坐式,随甲的打挤而做按的动作  

1.挤、履、按、繃循环不止,实际变成两组绷对履、挤对按动作甲挤乙按,甲履乙绷反之乙做甲的动作时,甲则做乙的动作两人除一人顺步,一人拗步外手法、身法的动作完全相同。因此可互相参照换手、换脚方法亦是如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式太极拳传承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