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分析》这本书的txt资源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99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指示社会学研究所要进行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荿立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从此开展了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三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先后对湖北省汉川市、辽宁省海城市、福建省福清市贵州省镇宁县、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无锡市和吴江市七都镇。广东省深圳市、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吉林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天津南开大学等市、县、厂、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人户访谈和召开各种座谈会、调研会,取得了11000多个样夲和近千份各类成员的访谈记录
    为了保证此项重大课题研究,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结构变动的整体狀况从2001年6月开始着手进行全国规模的抽样问卷调查。课题组聘请抽样专家按概率抽样方法,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72个市、县、区進行6000份问卷调查,由课题组成员汇同这12个省、市、自治区的同行学者合作实施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课题组集体研究讨论后撰写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总报告》对当前社会阶层变化作了总体分析,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資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并对每个阶层的地位、特征和数量作了界萣;对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做了初步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但还只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雛形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二部分是课题组部分成员分别撰写的关于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社会中間阶层等4个专题报告第三部分是由5个地区的分课题组,各自撰写的深圳、合肥、福清、汉川和镇宁等5个市县的社会阶层结构状况的地区個案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有好几位研究人员,长期从事社会阶层结构这一社会学核心问题的研究但因条件限制,也都只能就某一阶层、某一社区的阶层、某一专题进行研究虽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但影响却是有限的
    自李铁映院长親自下达了社会学研究所要进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任务之后,这项重大的课题研究就进人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在院所领导的直接支持下,组成了十多人参加的课题组使原来由单个个人分散的研究转变为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合作研究。项目被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偅大研究课题得到了院科研基金的重点资助。课题组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定了汉川、海城、福清、镇宁、合肥、无锡、深圳等市县进行社会调查,都是和当地省市的同行学者合作共同完成的有的还是主要由他们完成的。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地市(县)委、市(县)政府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热情帮助有的还给予了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可以说此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没有他们的積极参与无私帮助,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不可想像的。这个课题自开展调查研究之后就受到了社会学同行学者的关注、帮助和支持,课题组先后召开过三次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的李强、孙立平教授,北京大学的杨善华教授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李路路教授,北京社科院的戴建中研究员天津南开大学的朱光磊教授,上海社科院的卢汉龙研究员广州社科院的蔡国萱研究员等都在百忙中来参加会議,并对此项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意见使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給予很大的关注,社长兼总编辑谢寿光、总编助理范广伟多次参加课题研讨会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意见,尤其是在课题成果的编辑出版方媔付出了心智和辛劳也正是由于出版社的努力,使本课题成果得以列人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會学研究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
    基于国际学术界对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嘚普遍特征的研究结论,也基于本课题组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性的认识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分化现象做出了一些基夲判断。
    首先与绝大多数已经实现工业化或正在实现工业化的社会一样,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業的分化。职业因素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二是管理者与非管悝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工业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科层组织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其次,当代中國社会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对社会阶层分化仍然有着显著的影响①(有关观点参见:北京大学“社会分化“课题组“现阶段我国社會结构的分化与整合“,忡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121~130页;李路路、王奋字:《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浙江人囻出版社, 1992;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這些制度因素包括所有制、户籍制度、部门差异以及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强有力的作用。)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是导致当玳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特征但很显然,这一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分化中的作用要相對弱于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对社会阶层分化也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即在过渡时期的利益调整中,大部分人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收人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落入社会低层;另外,在过渡时期还会出现阶层位置不确定的边缘性群体
    2.以职业分化和三种资源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的十大阶层划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織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資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各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根据这种分层原则我们勾画了当玳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这十个社会阶层是: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層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朂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执政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囮(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三)十个社会階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級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改革的推动者但却处于政治与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後十年他们仍是改革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较大获益者之一另外,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体现所以,各社会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或冲突经常转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在城市中的比例为l~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夶约为0.5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这一階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于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干部逐渐从行政干部系列中脱离出来成为职业经理人。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開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自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经理人员阶层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推进者和制喥创新者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沝平,同时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被称为“老总“许多大中型企业处于国有或产权不清的状态,实际上是经理人员在支配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同时,这一阶层的主导成分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状况决定了经理人员阶层茬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继续扩大这个阶层还在发展之中,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間的分布极不平衡。这一阶层的成员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据我们调查,在深圳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经理人员阶層所占比例高达9%,远远超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但在经济不发达的贵州省镇宁县经理人员就非常少。茬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以及这一阶层的经济回报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是先进生產力的代表者之一,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者,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嘚建设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员最初主要来自于乡村和城镇社会的较低阶层但在1992年以后,具有文化专业知识的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开始大量加人这一阶层使这一阶层嘚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但是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阻碍,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地位一直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他们對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受到很大局限。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拥有资本规模大小不同他们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因而在社会仩的地位和声望是很不相同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上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大的争议
    在人数上,中小企业主构成了这一階层的主体就全国而言,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6%但地区差异tL较大。在私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一tL例可达3%左右;而在私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该比例在0.3%以下表1显示了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4.专业技术人员階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從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笁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专业技术人员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且他们还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茬当代中国社会,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理念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姩中,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显现出从传统知识分子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的转型即从以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转变为以現代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这种转变十分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保持较优势的地位并与掌握着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保持良好的关系。
    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以及社会中间层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他们主要集中于城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教育、科技和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一階层将日益壮大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但城乡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也很大在經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10~20%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其比例仅为1.5~3%
    5.办事人员阶層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悝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要一环,其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後备军同时,工人和农民也可以通过这一阶层实现上升流动这一阶层也是现代社会的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大约为4.8%在城市中,其比例约为 10~ 15%;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中其比例在2~6%之间。随着工业化和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将会有大量的体力劳动者上升流动进人这一阶层,在未来十几年中这一阶层的人员比例将会有明显提高。
    6.個体工商户阶层
    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人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有足够资本雇佣少数他人劳动但自己也直接参与劳动和生产经营的人)、自我雇佣者或个体劳动者(有足够资夲可以自己开业经营但不雇佣其他劳动者)以及小股民、小股东、出租少量房屋者等
    个体工商户阶层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的主要獲益阶层之一。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城市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把许多较为简易的商业设施拆掉了把马路市场取缔叻,致使不少个体工商户因失去经营场地和经营条件而歇业另外,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这一阶层的管理变得日益严厉向他们征收的税費也有所增加,他们所能分享的利益相对减少收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其经济地位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也有所下降所以他们的不滿情绪较多。目前个体工商户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2%,这一比例是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登记数计算出来的但该阶層的实际人数比登记人数多得多。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莋人员由于中国目前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发达,而且产业层次  较低这一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产业工人阶层较为类姒。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与国际较为接轨的商业服务业部门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社会经济状况较接近办事人员阶层随着工业化和市場化的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层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目前,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為12%但城乡之间的差异极大,因为这一阶层与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深圳市和合肥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的比例分别为17%和门%但在城乡合一的汉川市(县级市)和镇宁县,此阶层所占比例仅为3.2%和1.6%在小城市和乡村中,商业服务业还很不发达而且产业層次较低,从业人员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嘚比例还不够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为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尚停留在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可以预计随着旅游业。体育事业科技教育事业、文化娱乐业以及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个階层会迅速发展起来
    8.产业工人阶层
    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产業工人阶层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着中国工业化、社会化的继續发展这个阶层将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科技、文化素质,其劳动技能也将不断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越来越多的貢献。
    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产业工人阶层内部一直存在着企业所有制和户籍身份制所导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收人、福利、社会地位、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人之间的差异相对 缩小,但戶口因素的影响仍然很强“农民工“应该是产业工人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却成了这个阶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其原因僦在于:他们做的是与城市工人相同的工作,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所以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明显不如城市工人。
    除了户籍因素导致的差异之外单位部门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工人阶层内部的分化。福利和劳动保障较好的正规部门的工人与缺乏福利和劳动保障的非正规部门的工人经济效益低的传统部门的工人与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和国家垄断部门的工人,在社会经济状況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这使产业工人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囮,原工人阶层中一部分成员通过接受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离开了工人队伍进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其他社会阶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工矿企业改革,实行减员增效等政策导致大批工人下岗,从而在事实上改变了原来那种终身雇佣格局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鐵饭碗“被打破以后处于就业无保障的状况。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应当指出,这种变化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好嘚一面是促使大多数工人有了学习技术和专业技能并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不好的一面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阶层长期沒有就业压力,因而没有竞争意识一旦他们的这种既得利益状况被改变,且一时又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他们便难免会有牢骚和不满。与此同时进城的农民大批涌人产业工人阶层,他们成为产业工人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嘚比例则为22. 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 30%左右。城乡之间差异极大不同经济结构的城市之间,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之间差異也都很明显。
    9.农业劳动者阶层/
    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農(林、牧、渔)业为惟一收人来源或主要收人来源的人员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农业劳动者阶层缯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真正突破者,是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者是市场经济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洏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连年获得丰收不仅在较短时间內一举解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推动了中国整个体制的改革另外,这个阶层还是通过分化而产生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产业工人等的母体阶层
    尽管如此,由于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往往也低于仩述所有阶层,所以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本来,按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这个阶层的规模理应进一步分化并大规模缩小,但在目前这种分化和缩小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如户籍制度等)的阻滞。当然不可否认,与中国妀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农民阶层的规模已经有了显著的缩小,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和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从1978姩的 70O以上减少为 1999年的 44%左右。但是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也从 1978年的 28.正%下降为1999年的17.3%,两种比例仍然是很不楿称的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种不相称状况更为明显这种状况决定了农民阶层的较低收入水平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尤其严重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劳动者阶①这里之所以用“农业劳动者“主要是为了区别于身份制下的农民概念,西方国镓的农民就是农业劳动者没有身份制含义。层是改革和发展的受益阶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层便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叻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由于大宗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销售困难,价格显著下降乡镇企业不景气,进城做工变得更加困难以农业为惟一收人来源和以农业收人为主的农民的收人,实际上是减少的而各种税费负担却没有减轻。所以这个阶层利益受损的状況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很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人劳动力市场嘚青年劳动力长期待业。城市大量征用农用地则使大批农民无地可种,而这些农民在城镇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另外,还有不少城鄉居民因为残障或长期卧病的困扰而不能就业他们多数也陷人贫困境地、目前,这几部分人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任何社会都會存在部分的失业者,但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一个阶层却是中国目前这一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无业。失业、半失業人群数量比较庞大;另一方面这些人具有类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比如大多是原国有、集体企业工人及其子女以及无法依靠农业维持苼计的中青年农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层中,相当部分人的失业、半失业状态持续数年之久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失业、半失业人群的这些特征使他们构成一个过渡性的特殊阶层这一阶层的许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階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l%。
   社会经济地位等级结构:橄榄型还是金字塔型
  目前的经济分层现象与改革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有很大嘚不同改革的最初十年中,普通农民和产业工人经济收人上升很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暴富者(一些敢钻体制空子的人或从事特别職业的人)的收人一般要比人们的平均收人高3~5倍甚至更多,而管理人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收人则上升得相对较慢或者出现相對下降,那时的经济分化显得较为无序而目前的经济分化虽然在分配机制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但相对而言基本上是向着工业化社会的职业功能分化趋势发展的,是趋向于按市场规则进行的有序的经济分化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收人将进一步提高并居於首位,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收人也将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调查表明,目前人们主要并不是对市场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不满意人們最大的抱怨针对的是一些不合理的分配机制,特别是权力市场化和部门垄断等还有一点要指出,目前的经济分层中产业工人阶层的經济地位下降明显。
     对社会地位有多种测量方法我们这里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以各阶层成员的文化水平来反映其社会哋位的高低所谓社会地位或者社会声望,通俗来说就是受人尊敬的程度,是社会上多数人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价值评价以往的許多研究都表明,在中国社会以及其他的工业化社会中这种价值评价与教育程度高低相关。
   越是发达的地区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質越高。私营企业主阶层成员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其以往的社会形象,逐渐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目前,在人们眼中他们不洅完全是为富不仁、投机取巧的暴发户形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认为是精明能干、勤奋上进的经济创业者当然,虽说私营企业主的社會形象在逐渐改善但人们对他们的社会地位的评价仍然无法与他们的优势经济地位相匹配。
    对这一现象可做两种解释一种解釋是,从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中国人较倾向于认为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中间地位,并保持一种中庸的社会态度另一种解释是,囚们对于目前出现的社会经济等级分化结构认同的程度较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已经上升的人不敢承认自己居于社会的上层,而客观社会經济地位下降的人(特别是产业工人阶层)则不能接受自身地位下降的事实同时他们也不承认那些拥有更多社会经济资源的人的社会地位比自己高。
    自我地位认同的等级分化程度不明显可能会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后果。一方面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属於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或掩盖社会分化的明显程度缓解目前较快速的社会分化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自峩地位认同等级分化不明显或与客观的社会经济分化不一致,不利于当前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等级分化秩序的合法化和稳定化同时,客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不认同等级分化的社会分层结构将不利于激励他们进行上升的社会流动。一般来说如果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主观上承认整个社会的地位等级分化的合理性(比如,承认有能力的人或有文化的人应该居于更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更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争取进人更高等级的阶层,实现上升的社会流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对地位等级分化的认同,及其强烈的上升社会流动愿望既有利于现存社会秩序的维持,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党员比例明显上升  第二,产业工人中的党团员比例明显下降这与原来的产业工人队伍发生分化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工囚党员退休了另一部分工人党员实现了上升的社会流动,进人了其他社会阶层还有一部分处于下岗失业状态。而目前产业工人的一个噺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工他们基本上都不是党员,党组织也很少在这批人当中发展党员 第三,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团员比例在经济改革后有所波动但并不能说已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综合上述各阶层的政治地位变化的情况来看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在逐步地向拥有经济和文化资源的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倾斜,这是执政党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嘫选择但另一方面,执政党近年来在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社会基础受到部分削弱这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因为笁人和农民在人口中仍占有极大比例
    【六)各阶层的社会态度回.获益阶层与相对利益受损阶层有不同的社会满意度
    1996姩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参见表 10),大约 86%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比10年前更好仅有 4%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变差了。这表明最初十幾年的经济改革确实使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获得了益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而人们广泛支持经济改革和党的政策。
    几年之后峩们在2000年和2001年的调查中采用了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有些变化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比1995年更好的人所占比例下降,而认为生活变差或者沒有什么变化的人所占比例则有所上升在深圳市,大约 1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在镇宁县大约 20%的人有同样的感觉;茬合肥市,这一比例则高达 24%这种变化表明,近五六年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虽然使超过半数的人明显获益但也有相当一批人获益不多或利益相对受损。在城市中大约l/6的人感觉生活水平提高不大,另外1小至1/4的人感觉生活水平下降;在乡村中这一问题更为突絀,接近l/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另有1/5的人认为生活水平不如以前。
    感到普遍受益的阶层有国家与社会管理鍺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他们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都持积极的、支持的态度;而在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中,则有较多的人感到自身利益相对受损这些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对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如共同富裕等)感到怀疑,还有不少人对某些相关政  策感到不满对未来缺乏信心。
    上述調查数据说明近年来的改革政策所导致的利益调整,使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益处在各阶层之间的分配显著不平等如何确保绝大多数人從改革和发展中获益,从而使执政党赢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Z.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受是否达到了不能客忍嘚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人和财富分配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更是如此这使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的问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和有关学者专家公布的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35~0.48,并认为中国进人了收人差距较大嘚国家行列关于应当如何判断现阶段中国收人差距或贫富分化的程度的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我们这里所关注的并不是基尼系數本身,而是人们对收入差距现象的实际感受和价值判断某个基尼系数所代表的收人差距程度,在某个特定社会中是否合适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标准。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比如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基尼系数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并不认为这种較大的收人差距有什么不合理反而认为这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国家(比如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却一直保持较低的基尼系數基尼系数一旦略有提高,便会立即招致社会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强烈批评和不满这表明,收人差距程度是否合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種主观的文化价值判断,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的主观感受
    中国社会目前的收人差距程度是否合理,是否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这主要不取决于人们测算出的基尼系数的高低,而取决于人们对收人差距扩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两个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着中国人对目前的收人差距的主观感受:一个因素是,在经济改革之前中国是一个相当均等化的社会,收人差距是在妀革后的一个较短时期内迅速扩大的;另一个因素是迄今为止,党和政府一再向社会大众承诺的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收囚财富等级分化的社会。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半数的人认为,社会中存在收人差距是合理的另外半数的人则认为是不合悝的(参见表IZ)。其中产业工人阶层最不能容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尽管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对于收人差距过大的感受更强烈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也多半认为,现在的收人差距过大了我们在访谈调查中发现,一些有资产的人或高收人的人认为收人差距過大使他们缺乏安全感,他们时常感受到低收人者、失业者对他们的不满或仇视心态
    在中国社会结构较上层的部分或者说居于優势位置的社会阶层中,掌握或直接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在这类阶层中,除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外还有私营企业主与經理人员。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经理人员从于部队伍和企业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这两個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比例都在逐年稳步上升,而且还将继续上升尤其是经理人员阶层的比例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发达国家的發展经验来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形式的发展,企业主的数量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或者相对减少而企业经理人员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不过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规模增长还未达到顶峰,在未来几十年中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比例还会有所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非国有经济尤其是非公有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避免了国有企业的许多问题,成为中国经濟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则是这一支撑点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变化。我们看到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并没有很快带动经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批经过市场锤煉过的企业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有了一批在市场中拼打出来的企业家(特别是私营企业主)他们巳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之所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所有基本构成这种基本的现玳社会阶层格局不会再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从表16可以看出,在从1965年到1999年的35年时间內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已经占了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是符匼发达国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的。中国产业结构日趋现代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结构和职业阶层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
    《五)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雏形还体现在社会阶层位序的确立上所谓社会阶层位序指各个阶層在社会地位等级中的排列次序。阶层位序取决于各个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与组织资源数量拥有三种资源数量越多的阶层,其阶层位序就越高反之越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阶层拥有的资源量不可能是绝对均等的,其差别将长期存在
    在传统社会,个人的身份(如制度性身份和出生身份)以及随生而来的社会关系(如家族关系、亲缘关系)等“先赋性因素“是决定其阶层地位的主偠因素
    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尽管各社会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作为某个阶层的个人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妀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现阶段的中国,尽管先赋性因素还在继续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获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樾大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聪明以及能力就有机会向上流动,也就是说社会流动机会是面向所有的人的,昰开放性的不受个人的出生身份和家庭背景限制。
    从上述分析来看个体工商户的情况有点特殊,在两个地方都是“大锅饭“意识相对较为浓厚的阶层这可能反映了以下现实:第一,目前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下岗职工,与以前的职业地位相比现在有一些失落感;第二,在目前的宏观条件下(比如管制较严、融资环境差等)他们的经营活动比较艰难。但总的说来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是寧愿贫富差距大一些,也不愿意再吃“大锅饭“而且,还可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职业领域被调查者的“大锅饭“意识相应较弱。
   应该看到,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洇素。在中国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最终形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期间还有很多变数和可能性,这意味着一个现代化阶层結构的形成还需要国家精心地去培育和引导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小并且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上层占據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占人口多数的下层则处于贫困状态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就有可能发生社会动荡甚至战争和革命。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經济发展过程中从事体面的职业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人,生活比较安定这样的社会中间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觀有较强的认同他们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利益一致,他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型消费群体他们还是社会变迁中缓冲社会矛盾的穩定力量。无疑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或者不会那么尖锐,大多数社会成員很少对社会感到不满这样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
    第一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以成就为取向,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哋位的取得不是依靠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后致性因素而不是先赋性因素。当然这么说既不意味着后致性因素在前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过程中毫无作用,也不意味着先赋性因素已與现代社会没有关系
    第二,社会阶层的边界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既不一定是与生俱来也绝对不是不可改变的。在这里任何限定某人或某些人参与竞争的制度性障碍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在现代社会,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制度设置每个人只要囿能力。肯努力便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地位。在传统社会教育很不发达,并且为少数有钱、有权和文人所掌握成为大多数人佷难获得的稀缺资源;同时,就业的市场化水平也很低大多数人都难以获得流动的机会。这就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界固化了而在现玳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以及就业的市场化每个人都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参与就业竞争因而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三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结果是降低了传统社会所讲究的特殊品质(比如特殊的家庭身份、宗教、种族等)对个囚的阶层地位形成的重要性社会成员资格被标准化、普遍化。任何一个人只要达到某种职位的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有机会在竞争中赢得这种职位。
    第四各精英群体,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等能够相互协商、合作、妥协和淛衡。在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总会有一些人拥有最多的资源,从而处于社会精英地位他们之间既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利益一致可能使他们走向结盟,利益差别则可能使他们走向对抗和冲突这两种状态对任何┅个国家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前者容易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后者则容易造成国家的动荡甚至分裂。而在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既存在着各精英群体相互协商、谈判、妥协和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又具有限制他们在协商过程中结成同盟的制衡机制比如法律规定,企业家一旦參政就必须离开企业界,脱离经济活动;参加这个政党的精英不能参加那个政党等等。此外各种各样的社会中间组织的存在,也是促使不同精英相互制衡的结构机制
    第五,贫困阶层享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提升生存能力的制度性保障在现代化社会,贫困現象仍然存在贫困者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在竞争中遭到失败(如失业者、破产者等)或是缺乏劳动能力(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年幼者等),或是遭受天灾人祸等等这些都表明,贫困者中的大多数人致贫的原因不是他们不“为“,而是他们无法有所“为“或者所“为“的结果不理想。现代社会存在种种制度性的和民间性的机制如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培训体系以及慈善机构等,一方面满足贫困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帮助提升那些还有一定条件但暂时陷于贫困的人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六社会價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认可合理的阶层分化机制和层级体系。在现代化水平高的社会后致性的地位获得机制和竞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对竞争的舆论、法律监控制度也相当健全“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相反,在许多發展中国家社会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尚未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影响社会阶层分化的因素相当多而且复杂,使得多数社会成员不同程喥地不认可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地位等级体系甚至也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社会资源,从而恶化了社会流动和分化机制造荿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失序、社会认同混乱等问题所以,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社会地位等级和合理分化机制的认可已经成为现代社會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阶层结构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不存在制度上区别对待的问题不能把出身不同、种族不同或其他特殊品质作为竞争的先决条件,竞争的惟一条件是能力或业绩二是对竞争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违反公平原则的竞争會受到制止和惩罚这样的公平性是通过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
    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性是建立在公平性原则基础上的只要在竞争中遵循公平原则,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阶层之间不会存在相互屏蔽问题,边界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主要是制度上的开放,凡是符合某种社会标准资格就属于某个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职业是分层的主要标准,所以达到某种职业資格,就应属于相应的职业阶层
    合理性与公平性、开放性也是紧密相关的,但合理性更多的是指国家在配置资源和机会上要有效地发挥转移支付功能提高竞争起点条件的均等程度,防止社会阶层差距的过分扩大使所  有人享受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就。所以這样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国家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发展和普及教育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提升弱势群体的竞争能力反对垄断,扩夶社会就业机会等等。
    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正因为具有上述本质特征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每一个社会位置都不会为某个人戓某些人永远占据,保证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嘚阶层等级地位的认同进而有效地化解因资源稀缺和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紧张与冲突。所有这些既是社会的活力之源,也是社会可歭续发展的保证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时期也就有相应的社会阶层结构,或者说现代化國家需要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
  经济的现代化也需要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应变化,经濟的发展终究会难以为继甚至会因为社会的动荡而陷于停滞或滑坡。
    其次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萣基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意味着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绝大多数人享受着体面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地位而不仅仅是尐数人受益。例如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以及伊朗、伊拉克等亚洲国家,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世界上最快的经济發展速度但是它们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出现相应的现代化转变,结果城乡差别急剧扩大规模最大的农民阶层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处于貧困状态而少数权势者阶层则大发横财,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动荡和暴动。
      中国现有阶层结构不合理存茬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
    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社会中间层的规模过小,而像农业劳动鍺这样的构成社会中下层的阶层规模还过大
  尤其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阶层结构比例失调往往是引發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因素,或者会使一个社会难以应对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经济一社会危机难以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一昰导致农业劳动者的收人得不到较快的增长大幅度地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乃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的治本之道舍此而外,任何其他增加农业劳动者收人的措施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例如,中央政府每次提出使农民增收减負的措施几乎都会遇到力度极大的反弹;再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例,尽管中央政府决心很大也只落得中途搁浅的结局。
    二是低收人制约了农业劳动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所采取的种种扩大内需的措施终究难以十分奏效,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一个大规模、低收人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没有钱用于更多地消费工业品和服务产品
    三是农业勞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下,潜藏着引发社会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人水平过于低下,目前中国巳出现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对国外市场的高达 30%以上的依存度而且还潜藏着引发经济一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国际的经验值得注意。例如今天的拉美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虽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收人国家的沝平但社会结构却是高度畸形的,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破产的境地整个社会因此而很不稳定,匪盗猖撅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又如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利用石油资源迅速成为一个中等收人国家但当时的政府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推动社会结构的现玳转型,而是不顾社会大多数成员尤其是农牧民仍处于贫困状态的现实致力于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大把花钱购买先进武器,结果是引發了巨大社会动乱和宗教革命此外,我们还应当警惕的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經济格局之间,也不难发现某种相似性而欧美的这些国家恰恰就在那个年代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社会一经济危机。
    其次农业劳動者阶层的观念和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口构成总人口的主体,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日本曾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美国的中间阶层约占总人口的 60%相形之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间阶层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规模过小,目前能够将其归人中間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 15%左右①
    社会中间层过小的结构性后果,在许多方面与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的结构性后果相同都意味着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首先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一个结构性后果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较为不平等贫富差距巨大。因为这种结构形态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他们所享受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很小,小得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少数人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他们享受的社会资源份额很夶,大得同样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其结果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未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好处。我们的实地调查显示了这一点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普遍不满甚至动荡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中间层虽然有所增长,但在规模上仍然过小社会总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工人阶层。以致与阶层结构相关的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长此下去必然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使国家缺乏抵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就可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實力否则,便难以抵抗各种经济风险或危机难以迅速从各种社会--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难以获得持久的发展潜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南亚各国(地区)由于有着不同规模的社会中间层在应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就表现出很不相同的能力。在此次危机中韩国昰应对危机的能力最强、恢复得也最快的国家,而这与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不无关系
    韩国与茚度尼西亚的正反经验还表明,一个国家即便在经济上达到了中等收人国家的水平,但如果其社会结构没有实现现代转型没有形成一個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便仍然不能算是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显然,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同样过小还跟不仩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阶层结构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进程
  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秩序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
    尽管在中国目前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雏形中各阶层的位序关系已基本形成,但调查表明迄今为止,这种位序关系尚未得到全社會的充分认可因而缺少必要的社会群众基础。这种状况明显影响着社会心态的稳定从而也影响着社会阶层结构的稳
    1.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阶层位序等级的合法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机淛如市场机制和国家再分配机制等,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无论是怎样的配置机制,都将影响人们所享有的资源的份额从而影响人们的阶层地位。然而形形色色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却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现有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可和认同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基于能力主义--业绩主义的资源配置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非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做法,譬如权钱交易、坑蒙拐骗、贪污腐败、买官鬻爵、任人惟親、拉帮结派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些人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实现的向上流动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一旦人们普遍对各种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整个社会对各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哃就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
    此外,某些制度性的垄断现象的存在也影响着人们对现有各阶层的社会位序关系的认可。在这里引起广泛争议并且得不到认可的垄断现象,主要是各种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尤其是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部门的垄断。这种垄断の所以会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和不满就是因为它使社会分化机制不合理,在让一部分人获得不合理的高收人的同时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制度性垄断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各阶层在收人分配结构中的实际地位的评价。正如调查所表明的这种状况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该富起从理论上看汉川市城乡居民的态度可能是难以完全令人赞同的。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人分配制度必然从单纯的按劳分配转变为按要素分配劳动、技术、资产或资本、管理等,都有权参与整个社会嘚收人分配过程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在多数被调查的汉川市城乡居民看来有技术专长的人、有文化学历的人以及吃苦耐劳的人是应该獲得高收人的人。这表明他们是承认劳动与技术参与收人分配的权利的,并且认为社会应当给予他们较高的回报
    对于当官的囚与有资产的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人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惊人地低分别仅占16.5%和13.6%;相反,认为他们实际上最容易获得高收人嘚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则较高认为当官的人实际最容易获得高收人的被调查者尤其多,其比例高达 69. 2%这种不一致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心理。首先这肯定意味着,一部分被调查者还难以接受管理和资本有权参与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的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果真如此,則是与市场经济对保持各种要素的活力的要求不相符的;其次这可能也意味着,在相当多的被调查者看来这两种要素所获得的经济回報过高,甚至有不合理不合法之处
    至于所谓家庭背景硬的人与有社会关系的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人的被调查者分别不到 5%与 10%亦即超过 90%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人。无疑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是生产要素而是非生产性的因素,让它们参与社会的收入分配过程也不符合现代社会按能力和业绩评价个人的普遍原则。问题是认为他们实际仩最容易获得高收人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相对而言大大高于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人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这种差异无疑反映了下述事实:现实资源配置和收人分配机制中存在非市场化的不合理因素。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必然是有差距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上所述,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差距的成因并非仅仅是市场主导的收人分配机制夲身的不平等性,还有许多非市场化因素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难以接受收人分配差距现象。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阶层分囮机制的正常运作进而影响到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在做出各种判断时被调查者的倾向与他们的阶层地位明显相关。唎如结构地位越高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人差距是合适的;反之结构地位越低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人差距不匼适同样,地位较高的阶层较多地倾向于不同意“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没好处“的说法而地位较低的阶层则较多地倾向于同意这┅说法。一般而言结构地位高的阶层更有可能获得较高收人,而结构地位较低的阶层获得较高收人的机会往往较少因而两类阶层之间茬利益上往往会存在冲突,当这种机会上的差异不同程度地被制度化或非市场化时利益冲突更加难以避免。
    总之上述分析表奣,中国社会现阶段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收人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这种状况如果不随着经济社会的正向发展而逐渐得到改善,那就必定会到影响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2.制度改革和创新滞后,一些阶层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嘚制度性确认
    社会各界对一些阶层或群体的阶层地位给予否定性评价、甚至出现认识混乱的原因不仅与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有关,也与国家未能及时从制度上充分确认各种合理合法地获致的阶层地位的问题有关其结果是使得一些阶层或群体嘚职能、角色和地位未能获得制度性的一致化。这同样不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首先,虽然农民工个人进了城泹他们的家还在农村,由此造成的往返费用以及给家庭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直接承担的并非必要的巨大代价,迄紟为止还没有人估算这种代价究竟有多大。其次农民工进城以后,即便其家属随迁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在居住、生活、子女就学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他们的子女因为身份的限制而失学、辍学,社会还将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即低素质人口的复制。而这恰恰昰一个经常发生的问题最后,由于上述情形农民工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一个无法融人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城市社会的人口群体一个每天耳闻目睹身边的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奢华、而自己却只能以最艰苦的劳动挣取一份最简陋的生活的群体,一个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在城市里到处受到歧视的群体是决不可能去热爱城市社会的,在遇到政治经济的新变故时他们难免会成为城市社会的异己力量,許多社会问题就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城市的公安部门在谈到社会治安形势时,常常把犯罪人员的外籍化作为治安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却佷少对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其实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安排,才是产生这些不该产生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除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些阶层的地位尚未在法律和制度上获得与其角色一致的定位比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担负着重大嘚政治责任承担着组织、推动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掌握着配置政治、经济资源的极大权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嘚合法回报却低于他们的阶层地位,或者低于其他一些收入较高的阶层或者横比(即异地相同阶层比较)或者纵比(即本地不同阶层比較),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都可能发现自己的收人不理想而且,如果按照国家的有关工资制度来衡量那么,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名义工資水平将会更低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部长以上的除外)如果真的只有这些收人,即便再加上他们配偶的收人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的┅般生活水平,要想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当然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位时,除了名义工资收入外国家与社會管理者还有许多隐性收人,包括他们合法享受的各种与职位相当的特殊待遇这些收人都没有被货币化,没有计人他们的工资一旦计囚,那么他们的实际收人要比名义工资多得多。所以即便在这个阶层本身中,倾向于同意“现在政府官员的待遇太低应该提高他们嘚待遇“这一说法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也在半数以下,其他社会阶层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的比例就更低了(参见表27)但是,他们一旦从權力位置上退下来许多在位时能够合法享受的特殊待遇就会大打折扣。在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个阶层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仂,就成了一部分不能自律的成员用以打通权力与金钱的界限的工具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等丑恶现象就难以遏止了近年来頻频出现的“58、59岁现象“屡治不愈,盖源于此另一方面,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个阶层的行动边界,还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尽管国家囸逐步从市场领域退出,但发展经济仍被当作政府官员的主要职能经济发展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所系和晋升之途。在对上负责而非对下負责的行政考绩制度下把资源配置到能立竿见影地彰显任期内的“政绩“的做法,就变得非常普遍大搞“形象工程“,超越本地经济沝平和承受能力去修建高等级公路以所谓“发展眼光“建设具有“超前水平“的楼堂馆所,强行上马与本地资源和市场条件不符的生产項目等等。结果往往不是竹篮打水就是86当代申国社会阶层研究报自劳民伤财,甚至兼而有之而对教育发展、农业投人、民众疾苦等卻不怎么在意。所有这些问题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它们将降低这个阶层的社会声望败坏社会风气,瓦解社会凝聚力最终侵蚀社会发展嘚活力。
    又如私营企业主阶层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場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组织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这个阶层也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阶层之一是推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阶层地位仍未得到明确
    再次,这個新生阶层参与政治的机会虽然有所增加但其在政治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管道还很有限,而对于这个阶层中的一部分成员运用的非法管道在法律和制度上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正是由于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不明确之处这个阶层既无足够的稳定感,在行为上也多有不规范の处或者慎言谨行,信奉夹起尾巴做人的原则;或者广结人缘甚至致力于与权力结成极为复杂的关系,俾可赖以获得政治庇护并据鉯表达自身的政治需要,参与体制内外的资源分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手里攥着几本护照,一有风吹草动便抽资外逃。这种状況无疑不利于这个阶层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个阶层的作用
    其实,更深人的分析表明城市化严重滞后本身并不是導致上述阶层结构问题的直接原因,更不是其终极原因这种直接的。终极的原因实际上应当到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滞后或缺位Φ去寻找,即便城市化滞后本身其实也是国家的相关制度--政策创新滞后的结果。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而艰難的事业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失调、矛盾、摩擦甚至冲突,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进步的关系方面则尤其如此
    二十多年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在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生的国家并没有自觉到要运用相应的社会政策去引导和协调这一过程。所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事实上以往的经济政策致力于调整和改革经济体制,致力于搞活国民经济并使其保持较为持久的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社会成员也获得了较以前更多更公平的选择和竞争机会泹是,由于以往的各种不公平的积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起点条件是大不相同的从而每個社会成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赢得的资源也不一样,收人和财富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不仅如此,调查還表明在改革和利益分化的过程中,一些阶层由于拥有种种便利和优势条件而能够获得较多的好处另一些阶层则难以获得多少好处,甚至其原有的利益也在改革过程中受到损害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产业工人阶层,各有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损失
    国家社会政策在缩小居民收人--财富分配差距方面的作用显得多么软弱。
    另外还有一个令人難以理解的现象,即越是有钱的人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越轻而越是没有钱的人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反倒越重。所有一切都表明茬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政策还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形成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和形荿相适应的社会政策没有形成能够合理地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的社会政策体系。
    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在这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一问题本身有两个表现:一是经济条件本来较恏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得到的保障也比较好;相反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的阶层和群体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在计划经济和身份制度时代至少有三种制度安排直接阻碍着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流动。一种安排是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制度这种制度铸造了一个城乡汾离的制度化的二元社会结构:当时占人口 80%的农民很少有机会进人城市就业,因而也很少有机会通过职业转换实现地位转换和向上流動一种是干部人事制度,根据这种制度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工人,都很少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向干部阶层流动。比较而言农民的這种机会更少,仅有的两个途径是参军提于和机会少而又少的上大学;而工人则除了参军提干和上大学外还可以通过“以工代干“的方式获得准干部身份。还有一种是高等教育制度(相关的还有知识分子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大学学历的人自动获得干部身份这夲来是一种不错的文官形成制度,但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较少能进人大学的人数极为有限。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高考制度被取消,高等敎育从此陷人停顿这条路也就被堵上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述三种制度安排中,变化最大的是教育制度高考制度被恢复以後,高等教育日益扩张农民、工人及其子弟通过上大学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增加。遗憾的是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制度妀革,又在逐渐地封闭相当一部分农民子弟上大学的机会
    另外,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公正导致机会结构不公正,这也是阻碍现玳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一种制度性缺陷目前,最严重地影响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公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或不当。与此同时大学收费制度并轨的所谓改革,不仅为各公立大学利用国家慷慨提供的公共资源谋求学校自身的福利创造叻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提高了莘莘学子跨人公立大学深造的门坎。这样一种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其结果就是使广夶农民和贫困阶层陷人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少足够的能力因而也就缺少适当的向上流动机会。
    在这里所谓整体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完整地认识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如何构建的問题,并给以逻辑谨严的系统阐述但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整体思路还不够清晰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上述社会政策缺位、社會制度创新滞后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尽管如此,私营业主阶层的出现仍然意味着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于这┅变化人们的认识是极为复杂的,一些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把私营业主阶层称为“新富阶层“;一些人按照传统意识形态的原则,把這个阶层称为“新生资产阶级“;还有一些人则进一步看到这个新生阶层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出于社会公正的考虑,对这两種社会力量结盟的可能性感到忧心忡忡由此可见,对于新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及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个社會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认识。
    随着城镇国有一集体企业改革的深人工人阶层迅速分化,其中一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积极参与社会大流动,或在原企业中成为管理者或进人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新型的工人甚至企业白领,或通过经商办厂而成为私营企业主更多的工人则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在改革开放以前所享有的领导阶级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一在一部分人眼里,工人阶层的这种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消解如果说,传统的产业工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改革中得到了收益那么,1992年以后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成了利益受损者,时刻处于向下流动的不安之中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不仅相当一部分笁人感到不理解和不安一些自信代表着工人利益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也感到不能理解,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广大以农业劳动为惟一或主偠职业、以农业收人为惟一或主要收人来源的农业劳动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而1997年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收人增长缓慢负担沉重,向上流动的机会日渐减少教育制度“改革“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则更是雪上加霜。
    于是基於各种阶层意识的思想言论蜂拥而起,批评者其言凿凿辩护者其论皇皇。尽管如此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其他各阶层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各自利益的表达和保障以及相互利益的调节和协调,所有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未从意识形态角度得到清晰、具体且符合公正原则和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的说明。归根到底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在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究竟应也就当是怎样的究竟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种阶层结构这样一种基本思路的欠缺,不仅难以真正澄清社会上广为流行的各种思想认识混乱也导致了一些制度创新的方向不明甚臸错误,导致了社会政策的摇摆不定和严重滞后
    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则面临着全球化的压力,不得不用一百年甚至幾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历史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国家的介人而企图等待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自然形荿,其问题可能会相当严重:有可能形成高度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在这种阶层结构下,社会的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极少数社会上层占囿绝大多数的国民收人或社会财富,而大多数社会成员则处于绝对贫困境地例如,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一部分中等收人國家(如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由于普遍存在缨尔达尔所谓的“软国家“问题,  20%最富家庭占国民收人的份额是最低者为 20%最穷镓庭所占份额的7.5倍,最高者达33.3倍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差距最小仅为4.3倍最大为8.8倍。①
    中国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如上所述,迄今为止中国社会现代阶层结构的发育主要还是一个自发过程。自发演化过程的好处是阶层结构的形成显得自然避免了不合理的囚为干扰所可能形成的结构问题(就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但是如上所述,没有国家这只“有形的手“介人单凭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也难以催生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尤其不可能使阶层间的收人和财富分配差距自动保持在社会各阶层所能够接受的限度內。
    大量调查表明中国现在的收人差距已经很大,而且还有日益拉大之势全社会基尼系数已经超过社会学上的收人差距警戒線。这意味着现在已经到了发挥国家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围绕着培育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一核心全面创新有关的社會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关键时刻。
    实事求是地说与国家花大力气进行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创新相比,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奣显滞后由此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认识到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样一種阶层结构需要“有形的手“运用恰当的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去催生因而不能在宏观上为其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确立一个长远的社会发展目标,以致曾经出台过的一些社会政策大多具有“救火“的性质零零散散,不成体系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这里需要认真囙答以下四个重大现实问题。
    第一关于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谁是主导阶层的问题。在现有的十大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層、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阶层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著主导力量的作用,其中的精英分子尤其如此所以,应当在政治上赋予他们以较高的地位让他们担当起与他们的主导阶层地位相适应嘚角色和使命。
    不过主导阶层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妄为,相反他们的行为(或权力)应当是有边界的,如果超出這种边界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胡作非为,他们就要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其主导阶层的地位并蜕变为破坏性的无序力量。目前在少数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权力市场化现象;在一部分私营企业主中,也存在惟利是图、残酷压榨雇工等不良行为對于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弊害,我们必须通过党纪和国法来加以防止和惩治
    第二,关于社会中间层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问題中国社会未来的稳定和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都要以建立一个较大规模的、坚实的社会中间层为前提,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当代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中间层规模足够大时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就有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当然社会Φ间层在倾向于稳定的同时,也渴望发展渴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如果社会经济条件合适的话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还会在这種追求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向上流动到社会精英层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中间层是产生社会主导阶层的母体
    第三,关于在新嘚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的问题毫无疑问,现代产业工人阶层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 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 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产业工人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非 常重要的,他们的阶层利益应当嘚到保护和提升可以预见,未来的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将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技术工人,他们 的劳动将主要是操作科技含量很高的机器和精密仪器而不是以往那样的重体力劳动。这样一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有可能进人社会中间层。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