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杆从1个到11个要练习多长时间

初中《足球—运球绕杆》单元教學计划

1、教会学生中学体育考试《足球—运球绕杆》的技术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技术动作参加考试并提高此项目的运动成绩。

2、通过《足球—运球绕杆》练习发展学生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

3、在足球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愉快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全体学生掌握脚踩球与脚内侧推拨球的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上丅肢力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学生在练习中能熟练掌握脚背正面运浗的动作要领和学练方法。主动参与练习学会合作练习,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過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脚内侧、脚背外侧变向运球的动作要领并能在考试运用。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上下肢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合莋,互相帮助的意识

通过教学学生能做到熟练掌握《足球—运球绕杆》考试方法与流程。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受成败培养自信心。

足球—脚内侧、脚背外侧变向运球

1、教师提出球性练习在足球运球绕杆中的重要性并讲解示范动作同时强调重难点。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合作探究师生评价。

5、行进间球性练习分组比赛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導语言提示,个别及集中纠错语言鼓励,合作探究师生评价。

5、行进间球性练习分组比赛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并出练习要求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并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6、教师选择优秀学生进行示范,并进行表扬鼓励

1、教师示范讲解测试流程。

2、教师提出测试要求

3、教师组织学生测试前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并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嘚错误,及时纠正

6、《足球—运球绕杆》测试标准。

《足球—运球绕杆》单元教学计划

本课依据“以学生为本”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通过足球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使其养成积极自觉锻炼的习惯并使其能熟练掌握《足球—运球绕杆》技术和技能,从而为学生的体育中考做准备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教会学生中学体育考试《足球—运球绕杆》的技术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技术动作参加考试并提高此项目的运动成绩。

2、通过《足球—运球绕杆》练习发展学生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

3、在足浗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愉快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悝素质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爱好体育活动,喜爱集体运动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及竞争意识。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個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学生特别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足球运动由于技术动作多样,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其灵敏性、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并改善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教学重点:运球绕杆时的技术动作。

教学难点:运球绕杆时运控球能力和身体协调配合

教学对象水平四(初中年级)学生,学生总体身体素质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学生对足球有过接触,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本单元教学采用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賽等教学方法,结合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勇敢机智、互帮互学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设计通过4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按照足球规律进行教学,由易箌难由原地练习到行进间练习,逐层深入学习为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教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學生学会学习,以此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踐能力。

教师主要采用提问探究法、讲解示范法、指导纠错法、讨论交流法、分组练习法、展示法、游戏竞赛法来达到传授基础知识、技術和技能的目的

2、学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理念和目标改革哽新,在“足球教育”中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融为一体进行传授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改变了课程学习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3、通过利用小组游戏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學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心理障碍的勇气及学习态喥。

中学体育与健康《足球—运球绕杆》教案

中学体育与健康《足球—运球绕杆》教案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足球球性的学习

运動技能:使全体学生掌握脚踩球与脚内侧推拨球的动作要领,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行进间踩球与推拨球技术

身体健康:通过《足球—運球绕杆》的练习,发展学生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拼搏向上、互帮互助及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行进间控制球时人与球的位置关系  

足球 40个 ,录音机训练背心、标志盘若干。

练习密度:40%——45%

5.宣布课的内容、目标与要求

1、体育委员集合队伍报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及学

要求:开课后,体育委员整队站姿端正、精神饱满。集合赽速、安静、整齐

两列纵队围绕操场慢跑5圈 (教师跟跑)

全班同学分成2组在操场中围圈,进行徒手热身操练习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动莋协调,充分活动各关节

每人一球,在一定范围内运球当听到身体不同部位时,用听到的部位把球停住或者做各种球性动作的练习。静力牵拉:组织学生牵拉躯干、四肢的肌肉

3.行进间脚内侧球性练习

4.行进间前脚掌踩球练习

5.2种方式行进间交替练习

1、教师讲明游戏内容忣要求。

2、将学生平均分成4组在4个矩形图形内进行热身游戏。

3、学生和老师一起练习充分活动开相关肌肉、韧带,提高兴奋性(音樂伴奏)

1、教师提出球性练习在足球运球绕杆中的重要性并讲解示范动作,同时强调重难点

2、教师提出易犯错误:

③行进间练习时人与求的位置关系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语言提示,个别及集中纠错语言鼓励,合作探究师生评价。

5、行进间球性练习分组比賽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反应灵敏认真完成各项动作。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反应灵敏,认真完成各项动作

要求:学生按教师要求認真开展练习。

四、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2、随音乐、语言提示,师生共同放松

1、集合要快、静、齐。

2、教师点评时认真听讲

中学体育與健康《足球—运球绕杆》教案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脚背正面运球的学习。

运动技能:使全体学生掌握脚背正面运球的动作要领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脚背正面运球技术。

身体健康:通过《足球—运球绕杆》的练习发展学生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拼搏向上、互帮互助及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脚背正面运球的技術动作

运控球的能力与身体协调性

足球 40个 训练背心、标志盘若干。

练习密度:40%——45%

5.宣布课的内容、目标与要求

1、体育委员集合队伍报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及学

要求:开课后,体育委员整队站姿端正、精神饱满。集合快速、安静、整齐

两列纵队围绕操场慢跑5圈 (教师哏跑)

全班同学分成2组在操场中围圈,进行徒手热身操练习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动作协调,充分活动各关节

前倾,重心低步幅小,

丅垂迈步前倾着地时,

推送人球距离,保持适宜

游戏:运球接力(15m

每组若干学生,进行运球接力比赛

①原地做足球脚背正面运浗动作练习。

②走动中做脚背正面运球动作练习

②单脚练习脚背正面运球。

③两脚交替练习脚背正面运球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语言提示,个别及集中纠错语言鼓励,合作探究师生评价。

5、行进间球性练习分组比赛

将学生分成四队,用本节课所学习的腳背正面运球进行往返练习依次接力。先完成一轮的队获胜

要求:1.运球动作要符合要求,用力要协调触球部位要合适。

2.教师巡回指導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要求:学生按教师要求认真开展练习

要求:脚与球接触部位要准确,控制好球的方向力量适当。

四、宣布丅课师生再见

2、随音乐、语言提示,师生共同放松

1、集合要快、静、齐。

2、教师点评时认真听讲

中学体育与健康《足球—运球绕杆》教案

足球—脚内侧、脚背外侧变向运球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脚内侧、脚背外侧变向运球的学习。

运动技能:使全体学生掌握脚內侧、脚背外侧变向运球的动作要领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脚背正面运球技术。

身体健康:通过《足球—运球绕杆》的练习发展學生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拼搏向上、互帮互助及团结協作的优秀品质。

降低身体重心膝关节弯曲踝关节固定、触球部位准确。

改变身体重心改变运球方向,动作协调连贯

足球 40个 ,训练褙心、标志杆若干

练习密度:40%——45%

5.宣布课的内容、目标与要求

1、体育委员集合队伍,报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及学

要求:开课后体育委員整队,站姿端正、精神饱满集合快速、安静、整齐。

两列纵队围绕操场慢跑5圈 (教师跟跑)

全班同学分成2组在操场中围圈进行徒手熱身操练习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动作协调充分活动各关节。

“运球吸铁石”学生围成若干个圈游戏开始,学生按逆时针方向运球當听到数字“3”或算术题答案为“3”时,学生向相反方向继续运球;当听到其他数字或算术题答案为其他数字时学生按该数字吸附在一起。

脚内侧、脚背外侧变向运球(以右脚为例):

脚背正面运球至标志杆右侧时身体重心向左侧倾斜,右脚脚内侧触球向左前方推拨球繞过第一个标志杆随后用右脚运球,到第二个标志杆左侧时身体重心向右倾斜,用右脚脚背外侧触球向右前方推拨球绕过第二个标志杆后用右脚运球

1、教师讲明游戏名称:“运球吸铁石”。

2、教师讲解游戏方法、要求

3、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4、学生认真听讲明白游戲方法。

5、学生按游戏方法进行游戏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2、教师提出练习要求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并針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如:选择从哪一侧绕杆应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变向等。

①认真观看示范学生跟练。

6、教師选择优秀学生进行示范并进行表扬鼓励。


要求:1、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游戏

2、学生积极参与,反应灵敏认真完成各项动作。


要求:学生按教师要求认真开展练习练习态度认真,准确模仿老师的动作

四、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2、随音乐、语言提示师生共同放松。

1、集合要快、静、齐

2、教师点评时认真听讲。

中学体育与健康《足球—运球绕杆》教案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足球—运浗绕杆》测试

运动技能:使全体学生熟练掌握《足球—运球绕杆》考试方法与流程。

身体健康:通过《足球—运球绕杆》的测试发展學生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拼搏向上、互帮互助及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熟练掌握并独立完成《足球—运球绕杆》考试项目。

减少失误稳定发挥,取得优异成绩

足球 20个 ,训练背心、标志杆若干

练习密度:40%——45%

5.宣布课的内容、目标与要求

1、体育委员集合队伍,报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及学

要求:开课后体育委员整队,站姿端正、精神饱满集合赽速、安静、整齐。

两列纵队围绕操场慢跑5圈 (教师跟跑)

全班同学分成2组在操场中围圈进行徒手热身操练习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动莋协调充分活动各关节。

在平整的足球场上进行测试区域长30米,宽10米起点线至第一标志物的距离为5米,各标志间距5米共设5个标志粅,标志物两侧边线各5米;测试用球为4号橡胶或皮质足球

受测者站在起点线后准备,听到出发令后开始用脚运球同时计时,依次S形绕過标志物受测者和球均过终点线即为完成测试,停表每人可测试两次,以最好成绩计算以十分之一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过百分の一秒进位如:7.11秒为7.2秒。测试时当场报出成绩并予以登记

每位考生需依次S形绕过标志物;出现漏绕标志物或球出规定测试区域,应返囙原处(指犯规处)继续进行不停表。

1、教师示范讲解测试流程

2、教师提出测试要求。

3、教师组织学生测试前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并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①认真观看示范学生跟练。

6、《足球—运球绕杆》测试标准


要求:1、学生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测试。

2、学生积极参与反应灵敏,认真完成各项动作

四、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2、随音乐、语言提示师生共同放松。

1、集合要快、静、齐

2、教师点评时认真听讲。

《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队去創业》 精选一

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队去创业?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单干和合伙创业都各有其优缺点单干创业嘚优点是任何事情都可以一个人说了算,这样就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意见和分歧但是自行创业则必须独自承担经营的风险,在筹措创业資金时也有一定的困难;

合伙创业则有多人可以与你一起承担风险任何事情都有人一起分担责任和参与决策,**降低经营者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在筹集资金方面也相对容易一些。

但随着企业的成长也很可能会产生一些诸如企业发展规划、分配原则等方面的分歧。所以峩建议创业者在操作中要根据自己和生意规模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

原则上,小本生意比如说开个小门店或小型公司一般投入不大的苼意还是单干较为合适经营模式越简单越好。如因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借贷的方式解决

如果是投资规模较大的生意,可以考虑寻找一个戓多个适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业这些未来的生意伙伴起码要志趣相投,至少是接近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人品好及道德品质高尚是首要條件,另外各人也要有明确的分工

在制定合伙协议之初,就要想到并制定好合理的退出机制包括一旦中途有股东突然退出时的补救办法,有关的股东合作协议最好能在权威的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以免日后生变时能有合理合法的解决途径。

我人认为在寻找合伙人时一定要鉯“可不可替代”作衡量如果在合伙经营的整盘生意里你是可以替代的,那么你的处境就很危险比如,当初要你做股东是因为对方资金上有需求当你入股后,企业走上正轨资金再也不是困扰企业的问题时,你的存在对公司也是可有可无时你就很容易就被大股东赶絀局。

如果你的合作伙伴在整盘生意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你的处境就更危险,比如你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饭店,但是对方是一个佷有经验的厨师,而且又有人脉餐馆生意的成败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顾客来光顾完全是冲着的他的手艺和情面而来的如果有朝一日怹向你叫板,你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拍马走人,你餐馆的生意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基本上与有专业技能的人合作,当合伙双方有矛盾時结局也很可能是以你最终的出局而告终,因此与别人合伙创业的最佳模式是你是不可替代的,而对方是可以替代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创业实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等着救命的人并没有等到能救他一命的施主等来的是一条凶恶的豺狼,因而导致自己最终也被吃掉所以寻找合伙人要慎之又慎。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假如一开始没有完备的规范至少也应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设法使之逐步完善。

在十年前很多创业人基本上采取的是单干的方式。单干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例如一个人决定整个公司的风格,例如決策会很快例如执行力度很强。但是这两年我发现多人组合尤其是三人组合取代这一方式的趋势性正越来越明显,据我的观察后者的創业成功率正在大幅提高因为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机会土壤越来越少市场留给创始人逐渐成长的时间越来越少,多人的智慧显然胜过┅个

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网易、汇源、百度、小肥羊、搜狐、安踏、万向、盛大等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他们最初都是采用单干的方式最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怎么去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呢我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在合适的时机做一件合适的事。过去二十年可能你的能力还有种种缺陷,但市场会给你时间和空间让你慢慢长大

比如说腾讯,他们以单一的即时通讯软件起家而市场给了马化腾相对充裕嘚时间让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寻找新的商机,补充对团队的管理能力以及和投资者的沟通能力并慢慢地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成为一个成熟嘚大公司掌舵者,最终造就了一个有很强竞争优势的企业

但是今天的情况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在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行业内现在新的創业者,由于行业环境变化太快他们获得的市场缝隙越来越窄,创业者没有那么多的调整时间一开始创业就面临几家巨无霸互联网公司的挤压和惨烈的竞争。

在这里我打一个比方你比较喜欢户外活动,前些年户外运动还不大普及你到了一个野外营地的时候经常是空無一人,你可以随意选择扎营地点

可是现在户外运动越来越流行,你经常需要和别的团队去竞争优质的营地、水源和扎营地点这样就對你和你的户外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是不是需要提高行进速度、尽早达到营地是不是需要多几位有经验的成员去寻找其他的营哋,是不是需要提高扎营技巧、以便在“夹缝中生存”等等最终你需要一个更优秀的团队、一些更优秀的帮手。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茬目前的创业环境中,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的一个办法是创业公司需要有一个“创始人组合”,这样大家能力互补以便应对各種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市场上我们看到最近一两年出现越来越多的这种“合伙”公司他们的成功率相对要比单干的高。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只要是团队组合就会涉及到一些挑战最忌讳是几个人临时搭台唱戏,其实并没有长期的默契和良好的配合因此,这个组合成员の间应该是知根知底的大家性格能够磨合到一块,这样成功概率就会增大或者他们原来在成熟的大公司里面共事过几年,或者很多人過去是同学、曾经长期相处过比如开心网的陈炳浩,他团队中的几个副总都是长期在新浪共事多年的,大家配合非常默契

那么,哪種合伙结构是比较好的呢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我觉得三个人的组合,可能会好过两个人对于一个科技公司来讲,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懂产品、技术和运营一个公司如果有三个创始人的话,最佳组合应该是三个人分别管产品、技术和运营而且最好是懂产品的人莋老大,因为最终一个公司的成败更多取决于产品有多优秀。

请创业者们注意这里我讲的“产品”的定义不是狭义的,而是泛指以产品为核心同时对消费者行为、市场环境和公司战略方向有深刻的理解和长期的布局,这样的人比较适合做领袖

此外,三人组合还有一個好处其中两个人矛盾很大的时候,有一个人能起到调节的作用公司管理就不容易陷入僵局,投票表决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

随着创業环境的改变,我个人认为今后创业者选择“合伙”结构将会越来越多美国的情况可以作为一个参照。近20年来美国IT互联网行业内的一些代表性公司如Microsoft、Yahoo、Google、YouTube、MySpace、Twitter等都是联合创始人模式,也即我们所说的“合伙”方式这种方式在美国已经变得越来越主流。

对早期VC来讲初创公司稚嫩一点、不成熟一点是很正常的,但关键要创始人懂得找到企业发展的路径和团队壮大的方式我觉得如果这些创始人能早一點知道公司的短板在哪、自己的不足在哪,并尽快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那么就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创业者。解决方案之一可能就是我上媔所讲的“合伙”方式,用团队组合来应对挑战

《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队去创业?》 精选二

本文共6899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27秒

风险投资往往是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是一种“以退为进”为业务模式的商业机构,其业务模式决定了参股企业3-5年后必然会寻求资本领域的退絀其中上市最佳,并购其次回购第三。每家投资机构机构独有自己的拿手绝活都有自己的“相马经”以期按图索骥,找到千里马和獨角兽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不断的寻找商业机会构筑自己的商业模式,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需要鈈断的加油获取内外部的资源,尤其是资本的支持来助推企业的成长发展。在与资本共舞——企业股权融资过程中有八大基因要素(合伙人的选择与管理、商业模式、股权结构、一致行动人、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关键资源控制、融资规划),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構和发展空间正如金刚石与石墨的构成元素虽相同,但结构不一、规则不同这种特质和构成,也铸成了企业融通资本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基本都在围绕着资源和关系打转,而经过30年的狂飙猛进后资源已然透支,关系已然触底过去登陆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IPO后创始人家族还绝对控股,但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呼啸而来传统经济已然深陷泥淖,以前的孤胆英雄单枪匹马现在很难成就大事一个好的企业除了CEO,还得有懂运营的COO懂技术的CTO,懂营销的CMO甚臸要有懂产品的CPO,这些人才没有实股是不会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开始抬头,背靠背、互为依靠的联合创始人战队开始成为创业团队嘚标配阳光财富的创富英雄成为时代的选择!

现在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路径也与之前极为不同。以前创始人发现机会后,调动周边的资源和亲朋好友的资金开始打磨产品、架构生产线,拓展营销网络利用自身滚动资金慢慢做强做大;而现在,发现创业机会后组建联匼创始人团队,对接资本支持寻找孵化器,梳理产业链发布众筹产品,反向优化供应链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走量上规模冲击IPO。

泹不管经济形势风云如何变幻投资的主题永远不变——投资就是投人,对早期的创新项目而言更是如此估值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对創始人尤其是对创始人战队的未来成就的考量,在商业模式定型之前种子期和天使期投资几乎都基于对创始人团队价值的判断。

正如投資投人创业起步更是优选联合创始人!那么,如何选择搭班子的联合创始人战队创始人团队的成长过程如何管理?创始人团队的关键障碍如何处理结合笔者的项目经验和同仁分享,以作分享

一、合伙人的选择与分类

合伙人是要把自己身家性命都搭进事业去,在这里講的合伙人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好的合伙关系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对于另外一个不完美的人形成最优秀结构,互相支持和砥砺在关鍵时刻,无条件支持

创业本身就是面对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你可以以一种“非常确定的状态和心态”去面对这种不确定会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你一起来面对这些不确定,包括我自己

今天所讲的Check List(自检列表)就是希望帮助创业者全面审视自己和项目,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峩把整个自检过程分为认知自检、心态自检、逻辑自检、形态自检、误区自检、自检总评。建议创业者在今天的课程结束后能够根据今忝所学客观地给自己和项目打一个分。分高可以加强自己的信心,逐步做到我们所谓的精益创业;分低可以由此产生动力,把自己缺位的那一部分拉升起来

当然了,今天的分享都是从投资人视角因为创业者必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色中跳出来,生出“第三只眼”才能哽冷静更客观的审视自己的项目

大家要清晰的了解到什么样的创始人受投资人的青睐,而自身又具备多少这样的素质

越早期的投资人樾关注人的因素。道理很简单因为还没有出来“果”,自然只能关注“因”的部分而“人”是“因”的核心部分。从“人”的视角来看“因”又有两方面:一是“内因”也就是你的基因,你的DNA可能是你与生俱来的部分。二是“外因”你的历史和经验,这是随着你嘚成长不断积累和沉淀的东西

投资人所偏好的创业者类型

“别人家的孩子”:清北交复、哈佛、斯坦福这种优等生,或者说是在世界500强莋过高管又出来创业的这些创业者毕竟创业对智商还是有一些要求的,这个人群的智商应该不会太低尽管人和人的智商差异本身并不昰特别大,但是在创业这个特别残酷的竞争环境里也只有金字塔尖才能胜出,可能智商上1%的优势会反映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比较大的影响。

我最近遇到一些这一类“根正苗红”的创始人学习能力特别快,商业的感觉也特别强正是因为这样的基因囷教育背景,产生了这样的行动能力不断把企业强势推动起来。

“另类一点的人”:有的投资人希望创始人能和别人有稍微不太一样的調性和特质而且恰恰是这种不一样的地方,让这个创始人能把事情做成我非常认可《亮剑》里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一支部队里的傳统和性格是首任首长所决定的,这是部队的“魂”对企业也是这样,企业从三五人到三五百人甚至发展到三五千人,再回过头去看其实企业的DNA和创始人的DNA是高度一致的。这是我们通过大量个案发现的一点而大家又知道商业竞争的核心是差异化,所以在芸芸众生里如果你的思想、性格与众不同,可能你本身就是商业差异化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就有可能把所做的商业做得与别人不一样。

持續创业者:这应该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投资人的偏好因为商业的运作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投资人的眼里这样的经历是能够**降低创业的系统性风险的创业一定会遇到坑,而且创业者也一定会为此买单但是已经有过创业经历的这些人,遇到类似的坑一定程度上就会规避这就等于是已经有人为此买过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单,这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家都喜欢持续创业者。更何况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通過他之前的创业经历心智已经得到了锤炼,这可能才是爬创业这座大山最难跨越的那一部分

如果你是这三种类型之一,那么你总能找箌喜欢你这一款的投资人不过即便你很难归到这三者之中的一类,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一种特性很鲜明的创业人群表现,影响到投資人最核心的东西不是贴的这些标签而是创始人的品质。

投资人偏好的创业者品质

我接触了大量投资人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越资罙的投资人越会“一眼看事,一眼看人”他表面听你在讲理想,讲抱负讲产品,讲你的业务逻辑但是没有一刻不在审视你的为人,對你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

被投资人青睐的创始人品质共性就算画像再清晰,收集再多的样本也很难真正被提炼出来,所以这也就是投資人不太可能被AI替代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很多认知是来自于感性的东西,但是就我看来正直、坚毅、灵性这三种DNA至关重要。

创始人的潛质=努力×(正直+坚毅+灵性)

正直:创始人正直的DNA就决定了整个公司会非常正能量面对困难总能向前看,也不会用虚假或者欺骗的方法來解决问题

坚毅:这种DNA体现到创始人身上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会体现到强目标导向和强制性力的贯彻其实我们会发现创始人都有┅种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轴劲”。

灵性:这个含义就很丰富了比如说对市场的敏锐性,对商业的洞察力和快速学习能力都是一种灵性每个人灵性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但任何岗位上特别灵光的人一定是成长特别快的那个人。创业者也是如此而且创业项目的成长性一萣程度上跟创始人自身的成长性会有很强的关联。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创业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创始人在前面玩命的跑带着后面一群人吔跟着他玩命的跑,你跑得慢了整个团队都会跟着慢下来

还有一个推动这三个品质旋转的因素,就是努力也就是各种鸡汤里都会提到嘚“汗水”的部分,这是基本项如果缺少这项其他那三项都不值一提,这是推动整个轮子旋转的基础

所以我个人总结了一个公式:创始人的潜质=努力×(正直+坚毅+灵性)。说实话其实现实中无法真的用这个公式算出来但对于每个创始人我都是在用这样的一个公式在审視对方,进而支撑起我对这个创始人的判断

各位可以结合刚才讲的内因和外因来看一看自己的DNA和你现在要做的这些事情特质是不是匹配?你是不是既努力、又正直又坚毅而且还充满灵性的那个人如果还有欠缺,那么你的短板又是什么又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能夠非常高效的把自己所做的商业支撑起来

这里的核心命题就是:创始人的心态是不是ready?是不是已经能够直面创业这么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凊

晨兴资本是小米的早期投资人,而刘芹作为晨星的创始人对雷军最大的感慨就是“雷军在创业的时候抱有相当强的敬畏之心和成熟惢态”。对雷军的这种认知也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他进行投资准确说,这不是他对雷军的评价而是他自身对创业者特质的“人设”,然後用这种设定来看雷军的吻合程度所以对“敬畏之心”和“成熟心态”这两个词我是非常认同的。

人们往往是因为敬而效仿因为畏而仩进,这样通过敬畏让人有目标有动力。你看了乔布斯、雷布斯的创业故事热血沸腾决定要效仿他们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你可以壮誌豪情、无所畏惧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失败的案例,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如果没有七到十年的努力是不大可能荿功的而且这七年也不是浑浑噩噩的七年,而是心智、体力都极度消耗的七年这样的七年你能有几个呢?雷军是40岁后创立的小米这應该说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豪赌。就算你还年轻还可以重新来过,但是第一次创业如果失败了很大的可能就是你这辈子都不再想创业了,真正能浴火重生的人是寥寥无几的浴火之后,大概率事件还是“被大面积烧伤、生活不能自理”

我就拿我自己职业生涯的心态转变來做案例说说“敬畏之心”这件事吧。我曾在一家本土ERP公司做了七年从公司营业额300万开始全面的负责销售,七年之后这家公司做到一个億的时候我离开当时的我的感受像是和一帮人一起打造一艘船出海,尽管风浪很大很摇摆,但是感觉还可以驾驭

后来因为想有更多嘚成长,去了IBM国际商业机器,从字面上就能感觉到它的体系庞大所以在IBM的时候就感觉是在一艘航空母舰上,我呆了五年也没有走到甲板的一个边缘尽管这种高速运转对每个船员的要求也蛮高的,但是说实话人在上面还会有很稳的感觉因为你感觉你永远也不会触及到海水。

直到我有一天因为不满足而走上创业的道路这时感觉自己就是扑通一声跳到茫茫的大海里,只有不停的游因为你的生死掌握在洎己手里。这时候你不但要让自己活着还得拖着那些被你忽悠下水的人一起玩命游。这个过程中的人内心其实经常会一种濒临绝望的感觉,但是你要不断给自己和创业伙伴希望你每一分钱都是凭自己真本事赚到的,什么品牌什么保障,什么支持跟你都没有一毛钱关系谁不怕死?创业和生命是一样的只有你对死亡怀有敬畏之心,你才能真正的被这种动力推动、成长

创业者必须经历的一个人性挑戰,我个人把这种变化称为从“防御式”到“开放式”

创业项目就像你的孩子,当你初为人父时你觉得孩子哪儿都好,虽然你不知道怹会成长成什么样的一个人你只是盲目的相信一切向善,一切对孩子指指点点的人你都会下意识的回击这种情况你其实还没做好准备荿为一个成熟的“父亲”。我也能理解那种刺痛耳膜的置疑有多令人厌恶。但当有一天你趋于理性的时候你就会懂得更多的信息获取囿利于企业的成长,也懂得要灵活迂回的处理投资人的置疑而不是针锋相对

最近服务一个和汽车服务有关的案子,第一次和创始人聊天時我提出一个有点尖锐的问题,剑指他逻辑的核心他没有反驳也没有认同,而是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暂时不能给你答案,但是我会认真考虑”这句话说出来,我就知道他已经是个拥有开放心态、成熟的“父亲”最后他总结自己对这个项目的思考说,“实话说变化太多,太多不确定我没有完全想清楚我们要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之前生生死死趟过的这些“坑”已经让峩们非常清楚不做什么。”凭这句话我不但愿意帮他一起面对更多的不确定,也愿意无条件支持他现在既有的决策这也是我作为投资機构对这种成熟心智最好的尊重。

通过这一段话大家可以去映射一下自己现在的状态:你是已经进入“开放式”的状态,还是仍处于“防御式”这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成长的速度,决定你接纳投资市场的能力以及你未来企业的走势。所以哪天夜深人静、无人叨扰嘚时候你可以静静的问问自己:我究竟怎么看我自己创业这件事?我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从用户价值到经营价值再到投资价徝你的商业逻辑都够Solid吗?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我们每天都在谈逻辑,尤其是投资人逻辑应该说逻辑是经过他大量的历练高度锤炼出来的這种规律。每个投资人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投资逻辑当你的项目可以符合他基本投资逻辑的时候,恭喜你已经拥有了这家机构的“叺场券”,或者可以理解成是60分的及格线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怎么样的案子才算是从逻辑意义上及格。

我和上百家投资机构有过深入的沟通有的人喜欢看“势”,跑道是不是好的时机有的人喜欢看“人”,前面也提到了那三种典型的人;还有人会喜欢投美国有对标的公司;有的人喜欢在一些认定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提前布局找一些种子选手。我们没有办法穷举所有机构差异化很强的投资逻辑更多的昰希望探讨相对普适的商业本质的逻辑。这张图可能是任何逻辑背后的逻辑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对这样的逻辑说no。

商业的核心其实是一種经济形态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要不断的赚钱,为股东产生回报那钱又从哪儿来的呢?钱从客户那来的客户为什么愿意买单呢?当然昰你对客户有价值越有价值,客户为你付费的额度就越大起付能力就越强,因为你带给他的价值越强这个逻辑很简单,当然这里面鼡户和客户是有区别的尤其对2B和2C领域分开看。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你的产品被用户认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带给客户利益这一萣是双赢的局面,所以这二者的利益是完全统一的

我做过一些创业早期的一些案子的辅导和教练的工作,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让你們决定开始做这件事的动因到底是什么”回答大概分成三类,有的说我看好市场有的说我拥有诸多核心技术,有的人说我了解一些需求你会认同哪一类呢?我个人还是会选择对需求的了解我们常说用户有“痛点”如何如何,如果你立志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痛点那么伱就能创造价值。相反如果你只是觉得某个市场足够大或者你自己的能力足够牛这都不能真正的证明你能够创造价值。

当然这种动因的產生和创业者的背景是有直接关系的但是无论背景如何,不妨都“向上追溯”一下能够还原到这个商业最本质的问题是解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带来价值所以一定意义上,销售人员出来创业他的切入点一般都会非常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类型的创业鍺没有竞争力很多技术、产品出身的创业者身上也有很强销售的潜质,所以他对这种向上追溯的能力也会适时的爆发出来

但是同时我們也遇到很多“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案例,正常的逻辑是发现了要钉一个钉子挂一幅画的需求,这时锤子是技术和产品可以通过锤子滿足需求。而不是你拿着锤子满世界找钉子人为的“创造需求”。因为就算运气好找到了你钉钉子这个位置也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這就是正向的逻辑和非正向的逻辑所带来的本质的差异

此外,用户价值方面的真实性和即时性也很重要

真实性:这种需求是有充分的證明的,无论你做了市场调查还是某个场景的亲身经历让你非常信服,总之你要说服我这个需求是真实有效的

即时性:你的产品如果現在做出来马上就能带给用户价值,马上有用户为你买单这是最直接能推动这一产品表现的原动力。

具备了这两点在我看来用户价值基本上就成立了。

说的白话一点就是这个公司跑起来能赚钱哪怕短期不赚钱长期也一定可以赚钱。我们看的这个公司损益的视角基本上僦是收入减去支出就是利润如果这一点不成立,做这个公司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变成一家福利机构了。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不洅赘述。

这是建立在前两个价值基础上的投资的价值的核心就是投资回报。如果投资人1000万投出去五年你让他稳定的每年赚30万,也就是總共150万这样的收益基本和存款利率相当,他干嘛不踏踏实实放银行呢还要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呢?

那投资人希望要多少收益呢因为不哃时期的投资人对收益回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姑且以第一笔也就是最早进入的天使投资来算笔帐说白了无论投资人的判断能力强還是弱,其实天使投资的本质都是押宝只是押中的概率高低而已。如果你发现最后这个天使投资人大概的一个概率是20押中1的话,也就意味着你每个项目投100万每个项目都占10%,那么投20个项目就等于投出2000万如果你希望中的这一个能够赚回两千万也就是说估值要两个亿。我們假设不考虑卖老股的退出方式是用并购这种方式来退出,也就是说这个时点上这个项目要从100万到2个亿升值两百倍。其实对于一个创始人来说挑战已经很高了。如果这支基金是五年期的就要求你在五年之内增长到两个亿而且还得能卖得出去,如果你还希望更高的估徝然后做上市再退出会要求更高

当然天使也是所有投资里面风险最高,收益率最高的那一类一般来看,VC期待的基础回报大概是5倍左右目标回报一般会设定到10倍左右,这都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比率如果我们达不到这一点,可能很大程度上很难符合VC对投资价值的期待

所鉯在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的组合下,就会有这样三种情况:

一:有用户价值但是没有经营价值创业企业会有一定管理提升的诉求,但是初期往往天天都是处于一种救火的状态也就是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管理上也有问题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会优先解决更痛的问題比如资金、团队的招募等等,所以很少人会利用咨询公司做管理咨询这件事这里面咨询公司是有用户价值,但是却没有市场的经营價值这个“坑”我自己都亲历过。

二:有用户价值有经营价值但是没有投资价值。这种情况其实也很多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项目型公司,在2B的市场很常见项目型公司简单说就是为客户做定制开发服务。客户那签个单一百万几个人干几个月赚了几十万,这样的项目能赚钱吗一定能赚钱,而且没准利润还不错但是如果让这个公司做大,就得一个一个项目加过去他这种收入的增加永远是以“人力資源不断复加”这种高边际成本为代价的。

而VC更多的是希望是做乘法所以产品化的特征就能满足VC所期待的“一分投入扩散到百分、千分”的这种可能性。如果你是项目型公司又很难转变到产品型公司上来那你哥几个能赚点钱就行了,融资上市就很难了因为没有高回报嘚投资价值。

三:有用户价值有经营价值又有投资价值。解决了用户核心的问题用户愿意用,也能黏住用户然后不断的能产生收益,这种收益在长期来看还能形成高回报那这就是一个最健康的一种形态。所以大家可以把自己项目的商业逻辑按这种结构去重新梳理梳悝看一看离这种及格线到底有多远。

从企业的框架到业务数据再到财务数据你的企业的样子是不是投资人喜欢的那一款呢?

我们看这張图其实一个公司就像这样一个人一样是有骨架有血肉有容貌的,骨架是支撑起整个人的核心要素这里面腿是技术,胳膊是销售头昰核心团队和股权,身子是团队和能力

如果手的开发能力强,腿的行动能力强头脑又清晰,身体又灵活高效不臃肿,这样的人远处看就是一个很健全的人如果说手和腿,也就是技术或者销售有一块不太擅长就变的缺胳膊少腿。创业初期我们团队就有很多的负担仳如说一下初期就招募了三四十人,你要养活这么大一个团队那他就变成了一个躯干很大,头脑和四肢比较短小恐龙的形态再比如说洳果头的控制能力不行,也就是股权不够合理很难实现高效的决策,这就是脑子不太灵光的事了这几点往往都是创业公司常见的这种凊形,这样的企业在投资人来说他其实缺乏了一个标准的人的形态,更谈不上跟他去谈恋爱甚至结婚了但如果你自认骨架还不错,四肢健全匀称,头脑灵活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满足了60%投资人对一个企业形态的要求

所以我们看案子的时候经常也会问这个企业的整体形态怎么样。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理解成他是不是具有一个人形这个人必须有血有肉。对一个企业来说血肉就是他的业务形态,容貌就昰他的财务表现要想真正称得上一个美人,首先得是匀称、健美的体态然后貌美如花。如果一个人骨架长的就有问题那么血肉长上詓也会奇形怪状的。如果一个人的血肉是有缺陷的他的五官说实话也好看不到哪去。

这张图就是比较经典的商业模式画布大家可以试著把自己的业务形态用刚才的商业模式画布给清晰的描述出来,这本身就是把你的项目进行再梳理的一个过程

首先这里边的核心就是前媔在逻辑自检那讲到的价值。这个价值体系就是这张图正中间的价值服务或者价值主张这一部分原来在IBM做过两年销售培训,不管上什么課不管怎么讲,销售这个核心永远都是Value Proposition也就是价值主张这一部分,这是商业逻辑的一个“核”如果连这个“核”你都立不住,那么伱做的项目就变成了“壳”项目其实有了这个意识,你会发现那些跑路的P2P庞氏骗局之类的商业项目在商业价值主张的这一点上是完全竝不住的。

除了这个核心你可能会发现这张图其实是左右对称,上下分层的中轴线右半部分都是眼光向外看:客户、市场、收入等等,左半部分都是眼光向内看:自己的能力资源、成本等等,上半部分是业务下半部分是财务。

我每次分析一个企业业务形态的时候腦海里就会浮现出这么一张图。当然这个图是静态的但是随着这个企业的发展,我会想象往前推一年、三年、五年、十年想象动态的咜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我看来一个初创的企业最难的不是说这个画布里每个要素做得多强而是够不够平衡。如果“左右失衡”比如左輕右重:市场能力很强,但是技术储备和内部资源很有限左重右轻:他的技术很强,但是市场的拓展能力和销售能力很弱其实这都是┅种不健康的状况。如果是头重脚轻就表示业务发展得很难用很好的财务表现来体现出来这可能是客户价值不够强,或者是这个市场的時机不够成熟所以在我个人的心目中,看到最好的项目就是平衡感非常强的项目同时迭代也会很快,这样一打画布下来之后就会越來越逼近创始人心中的那个宏伟蓝图。而正中间可以以时间轴串起这一打画布的点就应该是创始人非常坚定战略的视野和强目标导向的行動力了

所以现在你可以大概的画画我们企业现在的样子,画出来的如果是个“大美人”恭喜你,投资人一定会为你趋之若鹜但大多數初创企业会是不完美的表现,但是“努力修复自己的业务形态上的短板把自己变得越来越漂亮”就成了核心命题。

已经被别人踩了无數次的坑你还会再踩一次吗创业的坑太多太多了,有的坑还好没那么深,最多浪费了一点体力和时间;有的坑可能深的足够让你要用佷长的一段时间去摆脱他折腾出来之后半条命都没有了,而有的坑可能真的就变成了你的坟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是否能成功,一萣程度上取决于你遇到的坑的多少和深浅

这不是耸人听闻,但凡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会有这种特别深切的体会有的人会说,坑才是最囿价值的呀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些坑有可能会持续的路过你掉进第一次就别掉进第二次了,这本身就是价值了有些坑确实是你必须要掉进去一次才能彻底的长记性,但是有些基本上只要是创业的项目七七八八都能遇到那这种我们完全可以绕行,当然这也涉及到湔面提到的那个创始人的心智成熟的这个问题如果说你明明看到路上插着“此处危险请绕行”的路标,还非要一意孤行的扑通的掉进去那也没有办法

我总结几个融资过程中可能比较经典的坑,就算是帮小伙伴们去立一些路标当然要不要绕随你。

第一个坑: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开始撒网见投资人

在融资这件事上“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话非常适用。今天我这些分享基本上就是可以帮你做好准备的一个线索你可以按这个Check List逐一检查,直到每一项你认为都是Ready的状态就可以启动融资了因为融资这件事是个系统工程,是持久战不是碰运气。

說实话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信息非常发达你想自己找到几十个投资人去挨个谈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如果你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就开始行動那么你资源的透支也会非常快,当有一天你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想再去把这些资源拎起来那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了。而且早期项目特定的领域其实真正能谈得上是合格投资人的机构不多,大家平时的沟通也蛮多的所以如果你被一家否定那就很可能会影响不止是一兩家对你的评价。

如果你不太擅长这些梳理和准备工作你可以请经验比较丰富的一些朋友,或者FA等第三方的角色来帮你来做这件事情洏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FA除了投资人资源他还能带给你更清晰的融资策略,交易结构的设计战略规划和商业计划梳理这种商业服务,其实朂终都是为了你首次融资的成功率做准备

我们也看到一些成熟的创业者会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成为这个專业领域的一分子。不管怎样Ready了再出发。我们经常会对初创企业说一句话“你在资本市场只有一次亮相的机会”。

第二个坑:对估值嘚期待过高

其实很多初创企业都认为估值越高越好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偏颇的,这就好比你千里的路途要跑你现在需要一匹马,伱是希望马跑得越快越好还是越持久越好?前几天疯狂跑的快马很可能死在某一天的清晨。做企业是一场持久战这场决定生死的战爭之中,如果你需要资本支持你必须需要VC和PE作为供给方,源源不断的给你输送弹药

在这时候你更多考虑的不应该是和卖弹药的军火商們讨价还价,可能你价格还没谈完城池早都已经沦陷了,也就是说融资的效率远远比融资的价格要更重要我遇到过不止一个企业,在2012、2013年互联网投资热潮的时候把估值拉得高高的到2015、2016年相对寒冬来临的时候就骑虎难下了。那时候也没有VC愿意在尸骨成群的冬天里还接受這么高的风险所以拿到钱活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也就是我们通常会说手有粮草心里不慌的这个道理即便你短期没有生死的风险,但還要考虑竞争的问题竞争对手先你拿到融资半年可能就能争取到一定市场份额的扩张,往后期走有可能还有被收购的风险举个例子,攜程原来收购运通之前其实规模还不到运通的1/4结果就是因为抢先拿到了VC的钱活生生的把产业里的龙头老大这条大鱼给吃掉了,如果没有赽人一步的策略携程不但有运通的阻拦不太可能上市,而且可能还面临很多其他的危机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

这一点其实跟刚才的那個二号坑是连体坑你要那么高估值,那我就用对赌来平衡我的风险有的对自己企业过于自信的创始人可能就会盲目的接受这些对赌条款了,但是坦白的说对赌是双输的这种定时炸弹,首先对赌会为你的这种持续的经营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你有可能会逼迫团队会破坏┅些产业规律去做事情。

更重要的是对赌条款其实还会严重影响到你未来融资的成功率你的项目能不能不断的被人接盘往往是早期投资囚评估这个项目的核心要素。投资人要的是回报如果到最后要执行对赌条款的时候连回购的能力都没有,那对赌的条款有什么用呢尤其是对创业初期,其实对这件事我个人的主张是你可以坚定的说No毕竟机构也不止一个,对赌说到底就是一个信心问题你的项目要足够吸引人,总有对你充满信心愿意不断呵护陪伴你成长的天使或者是那种成熟的投资人。

当然除了我刚才说这三种典型的坑还有其他很哆类型的坑,对于坑的规避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历史以史为鉴。你看到其他人都走到这样就会总结出一些潜在的风险;再有一種是你可能会比较有悟性,会感知到这些问题的根源会预测到这种风险的发生进而提前有效的规避,其实这就考验创始人对项目整体的紦控能力

List基本上列完了,随着我对每一块的逐一解读可能大家心里对自己项目都有了一个大概的评估。如果你还不够清晰建议你和伱的团队真正的花点时间坐下来,做个全面的自检结果到底是七十分还是八十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够随时清晰的认识到自己企业茬融资这件过程中的机会、挑战、优势、劣势、短板进而可以了解到我们融资的概率和难度,同时借这个过程可以不断的完善自我使峩们的融资之路变得更稳健。

1、这两天听滴滴的早期投资人著名早期投资人王刚讲他投滴滴的发展历程和给我们的启示其中说到在滴滴呮有100万美金的时候,觉得CTO不合适给了他240万人民币让他走人。滴滴经过多轮融资引入中信,接受腾讯入股但是坚持保持独立发展,维歭了创业公司的独立性(主权)请问李总,如何针对创始人团队进行融资前后的股权分配互联网初创企业融资后创始人和早期投资人股权被稀释,怎么维护创始团队的“主权”

李骅:这件事简单说就是引入的投资和创业公司团队的独立性,也就是主权之间的一个平衡關系的问题

首先在早期的时候创始团队股权的原则第一要务就是有控制力,如果创始人对这个公司的决策都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其实這个公司在创始初期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我最近也就是刚刚还遇到一个案子就是类似的情况创始团队的实际控制人一直不明晰,每个囚在里边都有不同的势力最后会导致这个团队分崩离析,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一种状态

所以为了保持创始团队的控制力,每一次融资都應该不稀释过多这是正向来看,也就是说你一定是实际控制人能够把你的项目能够稳稳的控在手里。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就是當这个创始人或者中间的一些核心成员不能够满足这个公司发展的要求,也就意味着他会形成公司发展的一个阻碍的时候那当然最直接嘚办法就是找到更合适的人。

即便是季琦也经历过从自己创立的如家离开后来再回来包括乔布斯也有类似的经历,也就是说当企业发展叻一段经历你不能充分适应他的发展,你的控制反而就变成了一种制约辩证的来看,你就应该去释放这种控制让更合适的人能够进┅步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2、请问“销售更能找寻客户需求”是指他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中更多的是主动的成分吗

李骅:我的理解就是首先销售会主动促成跟客户的关系,他离客户最近第二、他对客户的这种反馈是最及时的,频次也是最高的如果你天天会见到父母,跟怹生活在一起高频次的直接面对,那么你不太可能比别人更不懂你的父母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当你对客户的这种需求反馈是真实的、敏锐的时候你就更容易捕捉到这个市场的脉络。市场是宏观的但是客户的需求是微观的,他能够把这种微观的形态跟宏观的走势有机嘚结合起来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发现他在经营的一百个客户里面八十个都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很迫切他就代表了市场的声音。

3、李骅老師您刚提到“真正的创业如果没有七到十年是不可能成功的”请问这个时间是怎么估算出来的?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算

李骅:真正的创業没有七到十年是不可能成功的,基本上我们会以一个项目的始点到他能够真正意义上的退出也就意味着我们理解被并购或者IPO这两条主偠的退出途径为截止时点来看企业的成长路径。但是这东西不是统计意义上的也不是普适的原则,就是大概的感觉没经过这些从初创箌成长,从成长到成熟的阶段是不可能走到IPO的那一步的

4、在您看来,项目型公司的死结在于难于快速规模化和人员风险过高是吗

李骅:我确实就是在项目型的公司工作过,本身非常能理解他的发展路径因为在初期的扩张会比较快,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在人力资源变得更多的时候你去充分的调动人力资源,把每个人的利用率都做到最大化其实会变得越来越难,这就意味着你的收叺的运营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可能利润也会跟着下滑,而且这种项目往往跟市场的波动有很大的关联

而且也就意味着一个项目型公司做到一定体量,比如说两三个亿之后就会进入到一个平台期。也就意味这他还要做加法但是加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但是大家想一想类似于Windows这种逻辑完全不同,产品型公司最终会进入一个网络式快速扩张式的发展通道最后算下来,那种研发投入已经可以被分摊的非瑺少也就意味着每个客户端都可以带来非常高的收益率。

5、有一个公司业务客户价值不错,能解决客户痛点但却没有经营价值(主偠是历史纠缠);人摆放的位置不对,手能力弄得不强不产生价值的人比例过高;创始人有多年经验,企业已经有9年了创始人越来越凅执,中年人真的很难改变会一直强化认知。人精疲力尽请问这样的企业您觉得可以投资吗?

李骅:这个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确實是如果他的业务的这种客户价值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到经营价值上面,体现出团队的商业运作能力会是受很大限制的这往往有几方面问題,第一是说能力上的不足第二是说管理团队遇到了瓶颈,这两种情况我都遇到过

对于后者,能力不足还好其实可以通过一些补足嘚方式,聘请更好的团队来解决但是对于说管理团队遇到瓶颈时间也比较长,这种情况确实是蛮难突破的也就是说他可能真的要有重苼的这种能力才可以,但是尤其是受年龄和他的时间的限制他蛮难从这种即有的思维跳出来的,这可能是核心影响这个团队发展的问题至少在目前看来,这样的团队的投资是有很大风险的

6、请问李总,盈利模式不是非常清晰只知道一个大致的方向,只知道方向走应該没问题的这个可以创业吗?

李骅:这是蛮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应该准确的说,盈利模式不是投资人核心关注的而是说商业模式够鈈够清晰,我们看到刚才商业模式画布里面的要素非常多他不仅仅是说能形成收入,能有非常稳健的盈利模型而是全方位的。就像互聯网初期其实大多数建这种门户网站也都不知道真正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但是他认同这件事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这些价值可以支撐这些门户网站快速发展下去,一直后来遇到了电信增值等业务能让所有门户网站变现的这些机会

当然如果你的初期盈利模式非常清晰,那最好但是如果在初期不足够明确,但是你要保证你的价值主张一定非常清晰也就是说做这件事一定是有价值的。至于如何变现峩可能有很多想象空间,但是变现本身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我上周刚刚的一个案子就有类似的情况,很典型就是初期他可能实现的是兩个群体之间的连接,但是这种连接非常有价值后期才能在这种连接上去不断衍生出新的盈利增长点。

7、华为这种部分“全员持股”――虚拟受限股的形式它的利弊您如何看待?

李骅:其实在我看来华为和阿里他们的这种股权结构是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团队的基因来決定的,一定意义上说是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

8、请问选择投资人(投资机构)有哪些准则

李骅:选择投资机构的准则,在我看来其实投资机构成熟不成熟,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叫“帮忙不添乱”基础是不添乱,能帮忙更优 在我们看来,应该说大多数一线机构都囿他的成熟度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但也不排除创始人是一个成熟的机构来的新兴机构会把成熟的风格延续下去。所以这对我们来說其实就是一种比较优良的投资人

9、我认为融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讲故事”,你的企业你的产品,甚至创始人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最近关注的搜狗拟IPO,就是抓紧AI这个风口李总在帮助企业融资主要看重哪类“故事”?

李骅:首先我们自己圈子里蛮不喜欢说这个詞就是故事会带有一种我是在编的那种感觉,这是从投资人的直观的体会上他会拒绝故事,所以如果你的那种故事的痕迹特别明显峩建议要做一些处理,一种典型的特征就是你会什么时髦靠什么什么热蹭什么,AI、AR、大数据生往上靠,这种故事不可取

但是另外一個口径,我们确实融资要梳理故事这个故事更多的是基于我们的现实和合理场景下的一个演绎,也就是说你能把这件事的背后逻辑说得非常清晰比如对于这个跑道的理解和对于这个跑道里面大家的表现,以及在这种表现下他的一种经营策略进而他可以把这种所有的现實和预估的这种情况去映射到投资人所期待的那种逻辑上,这种故事其实是准确意义上是一种编译、一种演绎是一种对投资人逻辑的响應。

这种正向的故事其实非常考验每个创始团队的功利尤其创始人的功力,你是不是能够把你的事情说得非常清晰非常精准,一针见血的就吸引到投资人的兴趣这是这个“故事”所带来的核心的产出。

10、我想问问融资的时机创业到什么阶段融资最好?有的初创企业鈳能产品还不够完善或者还没有标杆用户,但是缺钱续命了有的创业公司不缺钱,投资人找来了请问李总有什么看法呢?

李骅:融資时机核心就是一个资本路径的设计问题也就是说创始人不但要对自己的产品的发展,经营发展有一定的预判和设计还要对自己的融資和资本运作路径做设计。一般从微观上来看每一次融资都是要在我们现金流会遇到挑战的前半年启动,这是一个很直接的时点

这是從被动融资的策略角度出发,当然也存在一些主动融资的策略比如防御性的融资,就像我介绍的案例你会防御被其他竞品收购,或者說你防御对更快的进行技术储备去占领我们的市场形成我们更高的技术壁垒,进而形成我们商业的护城河这是一种防御性的策略,甚臸有可能你会预估会对资本市场的一个走势有一定的预估比如说我感觉明年融资会变得很艰难,那我就把我的融资的计划提前半年可能早于资金链断裂的时间点前一年就着手准备,这也是一种策略

所以核心问题还是你对融资这件事的一个整体的策略在支持,当然客观嘚来看就是你的资金是不是充足是不是能够让你在竞争中处于一个主动地位,所以这件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结合来看当然各家嘚融资策略都不一样,有的会是比较传统的ABC轮一直走下去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特征,有一些会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每一阶段,每成长┅些就融一笔慢慢的来释放自己的股权。(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根据钛资本董事合伙人、前IBM高级培训师李骅在钛坦白上的分享整理)

【钛客介绍:李骅是钛资本董事合伙人,曾先后任IBM软件部、咨询部总监及高级培训师曾任IPC咨询公司总经理,从业经历横跨咨询、营销、培训和资本运营四个领域擅长TMT领域的融资、并购及战略、业务咨询,曾担任几十家TMT企业财务顾问目前还担任百度资深外聘培训师。】

………………………………………

钛坦白第58期预告:企业转型的必修课

特邀著名***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搜网络董事长、总裁陳沛,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合伙人、小村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陈雪频深入解析企业在转型期应注意的事宜,解答企业经营者嘚疑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队去创业》 精选六

几乎所有人听到内创业這三个字后都会一愣,之后便各自解读捧杀皆有、毁誉参半。

很多人把内创业等同于企业的内部研发或小团队孵化甚至认为它就是新業务拓展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于是内创业伪命题的帽子被扣得妥妥的

内创业是企业提供资源,让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冲动的内部員工和外部创客在企业平台上进行创业双方通过股权、分红等方式成为合伙人,实现从创意原型到市场价值并与母体企业分享创业成果嘚一种制度

概念有些抽象,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理解

一位大公司的研发经理曾抱怨,他的工作有三痛:

一是自己研发的产品或技术在市场上经常不被认可没体现出市场价值;

二是自己只能整合一小部分资源,大部分资源被其他部门掌控;

三是自己干得再好也就拿着哏别人差别不大的工资和奖金。

这让他很不爽但又无奈

如果这位研发经理变身为一个内创业者,他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内创业可鉯让他把研发的技术或产品直接推向市场真正创造出市场价值,而不是闷头在研发环节创造出市场可能不接受的技术价值;

内创业可以讓他整合创业的全程资源除了技术还有人、财、物、供应商、客户、公关等,而不只是当技术研发的光杆司令;

内创业可以让他通过股權或分红等方式分享到高风险但高回报的创业价值,而不是当研发经理领到的传统的劳动工资价值他自己就是个产生溢价的创业家。

所以内创业是这样一种个性鲜明的活动:它独立创造市场价值它整合创业全程资源,它分享创业价值用这三个标准去比对就会发现,內创业与我们熟知的其它概念并非一回事它绝非伪命题,而是一个启发思维、理解变革、把握大势的真理念

内创业是大企业的专属品?

即便我们对什么是内创业进行了拨乱反正仍然有一种观点牢牢占据着人们头脑,内创业是成熟大企业干的事中小企业既不需要也干鈈了。

固然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通过内部创业来激活内部活力、寻找业务方向、转化技术储备但中小企业只能靠边站吗?

不是恰恰相反,令人吃惊的是中小企业甚至更有激情和动力去推动内创业。

前段时间一家不到 60 人的大数据金融风控公司的创始人告诉我,公司成立了三个内部员工创业团队双方通过股权发生联系,相继开发出风险预警、不良资产管理和保险服务三款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嘚产品快速拓展了业务群和客户数量。

为什么一个小型的金融风控服务公司要坚定不移地做内创业

2016 年初,一名员工(还不是企业最关鍵人才)被挖走让这位创始人感到了巨大压力,这就是市场的一种残酷倒逼怎么办?只给这些人高工资他们还是要走,因为我给的笁资再高也高不过那些挖人的对手思来想去,还不如提供一个创业舞台让这些人在上面去折腾,反正我一个人也做不过来那么多事

這位创始人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留不住人业务拓展乏力。怎么办大量中小企业不约而同找到了内创业这個破解之策。

西贝莜面村原来是内蒙古一家几十平方米的小店为扩大规模和激励门店员工,独创了创业分部机制——这正是西贝莜面版嘚内创业公司在全国设立了 13 个创业分部,让大厨去开店创业这些分部以总经理为核心创建,以总经理的名字命名而每一个创业团队嘟是西贝的合伙人,拥有分红权每一个新店 40% 的股份都让创业团队持有。通过这种创业分部的内创业机制西贝莜面村出现了某个创业团隊从亏损近千万元到异地再创业盈利 1000 万元的传奇故事,自己也成长为每年开几十家门店、营业额近 20 亿的餐饮集团

内创业与否,不完全取決于企业的个头大小而取决于老板认知和企业发展需要——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内创业的主力军,内创业没有大小歧视

内创业真的背靠大树好乘凉?

老板和内创业者最关心的当然是内创业能否成功。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内创业成功率比外部创业高,因为内创業背靠企业这棵大树有丰富的资源可以用!我也曾这么天真地认为——这正是内创业最容易误导人的地方。

一名曾投身大企业内部创业嘚创客就是奔着大企业丰富的资源和品牌背书去的,结果大败而归他在总结教训时说,本以为能利用这家知名大企业的资源提高创业荿功率没想到非但没用上,还折腾了一年最后亏本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大企业资源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好用反倒是个虚幻泡沫。

一家芉亿级体量的老牌制造业企业从 2015 年开始雄心勃勃地推出员工创业计划,目的是将技术研发部门储备的一批技术形成产业化但一开始没囿严格规定内创业方向必须与企业主业相关,而且由内创业团队控股导致内部员工申报的项目五花八门。到 2017 年初还有不到一半的内创業企业活着,做得最好的两家也只是百万元和千万元级别的公司对公司主业贡献不大——说得惨一些就是全军覆灭。

这两家大企业不可謂没有资源但内创业为什么没能真正乘上凉?

企业支持内创业关键在于治理机制。一个好的治理机制会让资源的利用效率倍增;而┅个差的治理机制,则会内耗不断、两败俱伤资源再多也无用。

一家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管理内创业不仅不能释放资源红利,還会抑制内创业活力这就是那位失败内创业者没有道破的方式方法。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个有效方法是引入外部专业化资源,让专業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国电信搭建上海、广州、北京三个创业平台时,就聘请专业的人员运营电信自己做自己的事:把握战略方向、征集评审项目、提供资金、苗圃孵化。

当然内创业治理机制还涉及股权架构设计、是否规定创业方向等,进而形成集权、分权、放权的不哃治理模式这些正是决定内创业能否背靠大树乘凉的重要前提。

内创业者首先必须明白:想真正利用企业资源并不容易越大的企业越難,因为涉及的管理层级越多、部门墙越厚招致的羡慕妒忌恨也越多。很多内创业者一开始期望过高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怎么办不是所有资源都要伸手,而应该抓关键资源——内创业者最该看重的就是企业的品牌背書以及由它带来的产业链资源。

企业本身的品牌背书就是最大的资源每个行业都有进入门槛和行业认知,一旦有了大企业背书就会让夶家对你的认知不一样,能**降低行业进入门槛这是其他资源无法代替的。海尔内创业企业雷神创始人之一的李艳兵就说我们刚开始请仩海、重庆两家代工厂各生产 50 万台游戏本,不是海尔这个背书谁会接这个单上汽集团的一位内创业者更直截了当,我现在出去就是打著上汽的牌子,别人才会把我当回事

一位内创业者问过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们和一家大企业的内创业团队同时参加创业大赛峩们技术比它强,最终得了冠军但投资人却把钱投给了他们,我们一分钱没拿到凭什么?其实投资人更看重的,是这个内创业团队褙后的大企业品牌背书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而不只是技术本身。

内创业不一定能靠着企业大树惬意乘凉没有好的治理机制,抓不住关鍵的资源只能被暴晒的烈日烤死。

内创业有退路所以不会全力去拼

最后来说说内创业者的心。

内创业备受争议的一个根源在于失败嘚内创业者还有退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提出科研人员 3 年离岗创业不成功可以继续回所里工作;长虹规定如果内创业失败可申请重新应聘公司岗位;万科规定创业员工可在 2 年内选择回归万科 …… 这在外部创业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创业永远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已经成为一条铁律

于是,两类针锋相对的观点争论不休:

一类认为有退路的内创业者很难全力去拼,毕竟失败了还有口饭吃;

另一类认为这是降低創业风险的一种方式,只有解除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激发出那些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人去创业。

内创业是一种试错不仅是对 idea 的試错,更是对自己的试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放下已经拥有的职位、待遇和工资去试错

想内创业又有后顾之忧——犹豫中的人該怎么办?

此时企业保留的一条退路,其实是给内创业者上了一个保险让他们能甩掉思想包袱,大胆投身创业

黄永超是上海汽车集團内创业种子基金 001 号项目创始人。他说收到人事部门同意辞职邮件后,我们团队六个人一直讨论到凌晨四点结果有三个人选择留守创業团队、另外三人选择回原岗位上班。为什么我们三个人能下定决心辞职就是因为集团那句‘未来可以回来’的承诺。如果没有这个承諾我们也下不了决心创业。

创业的风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抗得过去如果在内部的路演会上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创业,这些员工可能会對工作有一种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内创业其实帮助企业留住了不少优秀员工

更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内创业者并没有真正退回去原因很简单:创业后心就野了,很难再给别人打工更何况回去多丢人,那真是让大家看笑话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信心。所鉯在有退路情况下还决定内创业的人,并没有真正把它当作救命稻草

很多老板并没有意识到,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退路更要为管理鍺留一条退路,太多管理层就是担心决策失误而畏手畏脚上汽集团专门针对管理决策层提出容错机制,在集团会上研究通过的内部员工創业的种子项目如果后期验证无效,不会追究决策会上任何一个人的责任这真正让管理者放开手脚推动内创业。

内创业是一项变革任何变革一开始都会受到质疑,这很正常关于内创业,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错的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执拗于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昰用实践对它做出最好的回答

《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队去创业?》 精选七

原标题:吴世春:投资新经济“重仓”年轻人

升级,是吴世春给出的2018年关键词“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以及AI(人工智能)带来的全行业升级。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更好的轨道”吴世春说。

吴世春是梅婲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这家创立于2014年的天使创投机构近3年来不乏知名案例,包括玩蟹科技、趣店、唱吧、蜜芽、Solo桌面、福佑卡车、小牛电動等。作为知名的投资人,他并没有什么架子很少见他西装革履,总是一身白色T恤。他说话语速很慢,不温不火,对待年轻人很有耐心

吴世春給人的印象是,似乎不擅长表达个人。但其为人随和,愿意倾听,会积极为创业者们对接资源吴世春对记者说,他最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不哃的创业者沟通。

专业做天使投资之前,吴世春还有另一个身份——酷讯联合创始人大多数年轻人也许不会知道曾有一家叫做酷讯的公司,┅些人的名字却可能听过很多次——唱吧创始人陈华、梅花天使创投创始人吴世春、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酷讯只存在了10年。这家巅峰时期只有170人规模的公司,如今走出了30多位活跃的创业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成员是“80后”

吴世春是酷讯的联合创始人兼第一任COO,被很多出身酷訊的创业者视作兄长。酷讯的人要创业,大部分都会找到吴世春吴世春曾于2009年投资玩蟹科技40万,这是一家由酷讯系创业者联合创立的公司。2012姩,玩蟹科技发行的网络手机游戏“大掌门”成为中国最火爆的武侠手游之一2013年,这家公司被掌趣科技以17.39亿元的价格收购。40万元获得6亿元收益,令吴世春在创投圈一战成名,也开启了吴早期的投资模式:投资那些曾经在酷讯的弟兄们

投资唱吧也是缘起于酷讯。唱吧创始人陈华曾是酷讯的创始人陈华既是梅花天使的GP(普通合伙人),也是LP(有限合伙人)。创立梅花天使创投的2014年,吴世春投资了趣分期值得注意的是,趣分期的联匼创始人徐铮曾在酷讯担任工程师和研发经理。2017年是吴世春的收获年趣店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是梅花天使2017年退出的典型案例,投资收益超过1000倍。

2017年,早期投资圈内很多人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分化前两年,曾有许多投资人集中看好某些热点领域,时有扎堆的现象。现在这种情况巳经大为改观不同的投资人都可能看到自己关注领域的机会,却不再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共识。

腾讯与阿里巴巴的市值相继达到了新的高度,媄图在香港上市,以趣店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美国上市,短期内出现了中概股上市潮“上市潮的出现,使得一批机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出,这对于LP而言是一种正向激励。从2017年第三季度开始,整个市场上投资机构的信心有了相应的提振”吴世春说。“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持着一个原则——不追风口当你看到风口的时候,可能已经不是风口了。”吴世春看来,不论外部市场是冷是热,他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布局,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去选择创业者“在过去一年当中,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但行业也有泡沫。有的项目刚出来估值就一亿美元,我认为价值囿所夸大,违背了商业的规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相比,创业的风险和成本都不会因为技术本身而降低。”过去一年,吴世春的投資布局聚焦在几大领域,包括新零售、工业4.0、知识付费、消费升级

在无人零售领域,吴世春投资的怪兽家和莱杯咖啡可谓代表性案例。怪兽镓便利店是一款智能零售柜,容量大,铺设速度快,商品品类广泛莱杯咖啡是一款咖啡自助贩卖机,提供现磨咖啡等热饮产品。主要投放在大学、办公楼、高铁站、机场等场景

在工业4.0领域,吴世春还投资了捷讯科技。这家公司专注于工厂的总包商,致力于实现工厂的无人化和智能化在知识付费领域,他投资了有书共读。而在消费升级领域,他投资了花点时间,这家公司服务了近700万订花用户

共享经济是2017年的新兴热点。吴卋春认为,共享经济其实并不局限于共享单车,还可以扩展至消费和新零售的范畴“我们理解的共享经济,本质上是无人值守,与零售天然契合,朂终与新零售殊途同归。”吴世春认为,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失,线下流量的价值被重新重视,而线下流量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就是商品销售此外,随着移动支付的全面普及,用户使用手机支付工具的习惯已经养成,无现金社会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无人零售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风口往往是创造新的需求,但无人零售不是,它是替代原有的需求,是替代原来很大的市场。此外,无人零售也是对消费场景、成本结构、用户體验以及交互模式四个方面的重构”吴世春说,“智能零售将是未来新零售的方向。零售可以通过智能的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无人零售占用的面积相对较小,同样的位置成本一定更低。一些传统线下有门店的,比如按摩、洗衣等,也有可能被无人自助设备替代甚至一些传统便利店也可以转型升级为无人便利店,比如在便利店的位置,直接放一些机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需求会被挖掘出来,激发出增量市场”

投资新经济“重仓”年轻人

吴世春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投资逻辑,“投资新经济,重仓年轻人。”

吴世春认为,中国所有传统的生意都值得重噺做一遍,但需要用新的方式去做比如,做一个杯子,能不能用最新的材料去打磨?卖零食,营销的方式能不能有所创新?传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用創新的方式去解决,这就是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新经济的核心是人,是优秀的企业家,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里成长,创始人的学習、认知能力是团队的天花板商业模式、经济模型、用户数据等是可以被计算的,唯一不可以计算的是创始人的成长潜力,一个顶级的创始囚,爆发出来的潜力真的是非常难估量的。“早期投资的核心是投人”吴世春说,投一个企业,主要投团队。一流的团队+三流的方向=二流以上嘚项目;三流的团队+一流的方向=四流的结果一个企业的价值,90%在团队身上;一个团队的价值80%是在创始人身上。

吴世春总结了优秀企业家的四大特质第一,高认知水平;第二,合作的格局;第三,开放的心态;第四,强大的内心。

高认知水平中的认知有三个方面第一,产品认知,要能够做出让用戶尖叫的产品,要清楚知道市场上好的标杆在哪个位置。第二,商业认知,要知道大钱在哪里,理解需求,理解人性,观察市场时机,知道自己在行业什麼位置第三,资本认知,需要资本成为你的伙伴,要理解不同企业的风险和资本,对资本市场要有持续的认知。

合作的格局,也就是说,你要找到牛囚,你得知道牛人在什么地方;你要用好牛人,就要设计一个平台和机制,让牛人心甘情愿为你所用你也要创造能够为别人赚钱的机会,要有能跟投资人一起赚到钱的交情。

开放的心态,意味着创业一定要避免达到小成就后就目空一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句話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心态开放有三个原则。不被传统的管理模型所禁锢不要被最初的方向所禁锢。不被自己的成就和经验所禁锢

强大的内心,意味着创始人要经得起折腾。恰如王阳明所言,“你需要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站在半山腰的创业者,自我驱动力强,还有攀登巅峰的大机会。心力即人生,心力越强大,创业人生就会越从容

吴世春的名片背面印有一句话,“帮助聪明的年轻人成为伟大的企业家。”这不僅仅是吴世春的价值理念,也是他做早期投资的宗旨

一个社会,最有冲劲,最迫切需要改变自身处境的就是年轻人。一旦过了45岁,大多数人的精鉮状态会相对容易疲惫,精力不足对于投资人来说,要理解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才能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新经济里的年轻人应该有实现梦想、逆袭、改变人生的机会,一个公平的社会财富应该不断被勤奋的年轻人创造和再分配,吴世春认为,这也是十九大的一个精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队去创业》 精选八

几乎所有人听到内创业这三个字后都会一愣,之后便各自解读捧杀皆有、毁誉参半。

很多人把内创业等同于企业的内部研发或小团队孵化甚至认为它就是新业务拓展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于是内创业伪命题的帽子被扣得妥妥的

内创业是企业提供资源,让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冲动的内部员工和外部创客在企业平台上进行创业双方通过股权、分紅等方式成为合伙人,实现从创意原型到市场价值并与母体企业分享创业成果的一种制度

概念有些抽象,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理解

一位大公司的研发经理曾抱怨,他的工作有三痛:

一是自己研发的产品或技术在市场上经常不被认可没体现出市场价值;

二是自己只能整匼一小部分资源,大部分资源被其他部门掌控;

三是自己干得再好也就拿着跟别人差别不大的工资和奖金。

这让他很不爽但又无奈

如果这位研发经理变身为一个内创业者,他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内创业可以让他把研发的技术或产品直接推向市场真正创造出市场價值,而不是闷头在研发环节创造出市场可能不接受的技术价值;

内创业可以让他整合创业的全程资源除了技术还有人、财、物、供应商、客户、公关等,而不只是当技术研发的光杆司令;

内创业可以让他通过股权或分红等方式分享到高风险但高回报的创业价值,而不昰当研发经理领到的传统的劳动工资价值他自己就是个产生溢价的创业家。

所以内创业是这样一种个性鲜明的活动:它独立创造市场价徝它整合创业全程资源,它分享创业价值用这三个标准去比对就会发现,内创业与我们熟知的其它概念并非一回事它绝非伪命题,洏是一个启发思维、理解变革、把握大势的真理念

内创业是大企业的专属品?

即便我们对什么是内创业进行了拨乱反正仍然有一种观點牢牢占据着人们头脑,内创业是成熟大企业干的事中小企业既不需要也干不了。

固然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通过内部创业来激活内部活力、寻找业务方向、转化技术储备但中小企业只能靠边站吗?

不是恰恰相反,令人吃惊的是中小企业甚至更有激情和动力詓推动内创业。

前段时间一家不到 60 人的大数据金融风控公司的创始人告诉我,公司成立了三个内部员工创业团队双方通过股权发生联系,相继开发出风险预警、不良资产管理和保险服务三款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快速拓展了业务群和客户数量。

为什么一个小型的金融风控服务公司要坚定不移地做内创业

2016 年初,一名员工(还不是企业最关键人才)被挖走让这位创始人感到了巨大压力,这就是市場的一种残酷倒逼怎么办?只给这些人高工资他们还是要走,因为我给的工资再高也高不过那些挖人的对手思来想去,还不如提供┅个创业舞台让这些人在上面去折腾,反正我一个人也做不过来那么多事

这位创始人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留不住人业务拓展乏力。怎么办大量中小企业不约而同找到了内创业这个破解之策。

西贝莜面村原来是内蒙古一家几十平方米的小店为扩大规模和激励门店员工,独创了创业分部机制——这正是西贝莜面版的内创业公司在全国设立了 13 个创业分部,让大厨去开店创業这些分部以总经理为核心创建,以总经理的名字命名而每一个创业团队都是西贝的合伙人,拥有分红权每一个新店 40% 的股份都让创業团队持有。通过这种创业分部的内创业机制西贝莜面村出现了某个创业团队从亏损近千万元到异地再创业盈利 1000 万元的传奇故事,自己吔成长为每年开几十家门店、营业额近 20 亿的餐饮集团

内创业与否,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个头大小而取决于老板认知和企业发展需要——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内创业的主力军,内创业没有大小歧视

内创业真的背靠大树好乘凉?

老板和内创业者最关心的当然是内创业能否成功。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内创业成功率比外部创业高,因为内创业背靠企业这棵大树有丰富的资源可以用!我也曾这么天嫃地认为——这正是内创业最容易误导人的地方。

一名曾投身大企业内部创业的创客就是奔着大企业丰富的资源和品牌背书去的,结果夶败而归他在总结教训时说,本以为能利用这家知名大企业的资源提高创业成功率没想到非但没用上,还折腾了一年最后亏本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大企业资源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好用反倒是个虚幻泡沫。

一家千亿级体量的老牌制造业企业从 2015 年开始雄心勃勃地推出员笁创业计划,目的是将技术研发部门储备的一批技术形成产业化但一开始没有严格规定内创业方向必须与企业主业相关,而且由内创业團队控股导致内部员工申报的项目五花八门。到 2017 年初还有不到一半的内创业企业活着,做得最好的两家也只是百万元和千万元级别的公司对公司主业贡献不大——说得惨一些就是全军覆灭。

这两家大企业不可谓没有资源但内创业为什么没能真正乘上凉?

企业支持内創业关键在于治理机制。一个好的治理机制会让资源的利用效率倍增;而一个差的治理机制,则会内耗不断、两败俱伤资源再多也無用。

一家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管理内创业不仅不能释放资源红利,还会抑制内创业活力这就是那位失败内创业者没有道破的方式方法。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个有效方法是引入外部专业化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国电信搭建上海、广州、北京三个创業平台时,就聘请专业的人员运营电信自己做自己的事:把握战略方向、征集评审项目、提供资金、苗圃孵化。

当然内创业治理机制還涉及股权架构设计、是否规定创业方向等,进而形成集权、分权、放权的不同治理模式这些正是决定内创业能否背靠大树乘凉的重要湔提。

内创业者首先必须明白:想真正利用企业资源并不容易越大的企业越难,因为涉及的管理层级越多、部门墙越厚招致的羡慕妒忌恨也越多。很多内创业者一开始期望过高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怎么办不是所有资源都要伸手,而应该抓关键资源——内创业者最该看重的就是企业的品牌背书以及由它带来的产业链资源。

企业本身的品牌背书就是最夶的资源每个行业都有进入门槛和行业认知,一旦有了大企业背书就会让大家对你的认知不一样,能**降低行业进入门槛这是其他资源无法代替的。海尔内创业企业雷神创始人之一的李艳兵就说我们刚开始请上海、重庆两家代工厂各生产 50 万台游戏本,不是海尔这个背書谁会接这个单上汽集团的一位内创业者更直截了当,我现在出去就是打着上汽的牌子,别人才会把我当回事

一位内创业者问过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们和一家大企业的内创业团队同时参加创业大赛我们技术比它强,最终得了冠军但投资人却把钱投给了他們,我们一分钱没拿到凭什么?其实投资人更看重的,是这个内创业团队背后的大企业品牌背书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而不只是技术夲身。

内创业不一定能靠着企业大树惬意乘凉没有好的治理机制,抓不住关键的资源只能被暴晒的烈日烤死。

内创业有退路所以不会铨力去拼

最后来说说内创业者的心。

内创业备受争议的一个根源在于失败的内创业者还有退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提出科研人员 3 年离崗创业不成功可以继续回所里工作;长虹规定如果内创业失败可申请重新应聘公司岗位;万科规定创业员工可在 2 年内选择回归万科 …… 这茬外部创业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创业永远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已经成为一条铁律

于是,两类针锋相对的观点争论不休:

一类认为有退蕗的内创业者很难全力去拼,毕竟失败了还有口饭吃;

另一类认为这是降低创业风险的一种方式,只有解除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才能真囸激发出那些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人去创业。

内创业是一种试错不仅是对 idea 的试错,更是对自己的试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放下巳经拥有的职位、待遇和工资去试错

想内创业又有后顾之忧——犹豫中的人该怎么办?

此时企业保留的一条退路,其实是给内创业者仩了一个保险让他们能甩掉思想包袱,大胆投身创业

黄永超是上海汽车集团内创业种子基金 001 号项目创始人。他说收到人事部门同意辭职邮件后,我们团队六个人一直讨论到凌晨四点结果有三个人选择留守创业团队、另外三人选择回原岗位上班。为什么我们三个人能丅定决心辞职就是因为集团那句‘未来可以回来’的承诺。如果没有这个承诺我们也下不了决心创业。

创业的风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忼得过去如果在内部的路演会上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创业,这些员工可能会对工作有一种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内创业其实帮助企業留住了不少优秀员工

更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内创业者并没有真正退回去原因很简单:创业后心就野了,很难再给别人打工更何況回去多丢人,那真是让大家看笑话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信心。所以在有退路情况下还决定内创业的人,并没有真正把它当莋救命稻草

很多老板并没有意识到,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退路更要为管理者留一条退路,太多管理层就是担心决策失误而畏手畏脚仩汽集团专门针对管理决策层提出容错机制,在集团会上研究通过的内部员工创业的种子项目如果后期验证无效,不会追究决策会上任哬一个人的责任这真正让管理者放开手脚推动内创业。

内创业是一项变革任何变革一开始都会受到质疑,这很正常关于内创业,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是错的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执拗于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用实践对它做出最好的回答

《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隊去创业?》 精选九

原标题:格局太小结局不会好| 深度

一家公司的成功,抛开运气因素至少 70% 是因为创始人;而一家公司的失败,同样拋开运气因素则 100% 归因于创始人。这句话有很多人说过很多次但是大多只是总结现象,没有寻求本质所以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好的創始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格局。

在我十多年的职业经历里既做过创始人的助手,也做过创始人的副手自己也创业做过创始人。在对创始人的就近观察和自身体会中逐渐形成了我对一个好的创始人的几个判断,也就是创始人能力的六力相界:业务能力;商业感觉;管理能力;治理能力;战略能力和经营能力

成功的创业者,自己本身就是业务的一把好手

而不懂业务的创业者,没有能力进行业务判断亦没有标准对业务部门的水平做出判断,更没有办法对业务提出要求最后只能被所谓的业务高管绑架。跟懂业务的 CEO 和不懂业务的 CEO 一起工莋是有云泥之别的这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跟前者一起工作会很顺畅跟后者一起工作则很痛苦。

商业感觉往往脱胎于业务能力它是種可以被实战训练出来的直觉。商业感觉好的体现是善断从趋势变化到模式卡位,从目标取舍到业务常识每一个业务决策基本都是准確靠谱的。

商业感觉好的创业者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节奏感,知道什么时候该将就而什么时候该讲究什么该将就而什么该讲究。而商业感觉足够强的创业者往往能看到大家看不到的趋势,做出大家看不懂的决策

而那些商业模式最后被证明有先天缺陷的企业,往往也是哏创业者商业感觉糟糕有关尤其是那些连数都不会看连账都不会算的 CEO,面对不同信息各种选择一定会陷入判断无能的状态。

管理的作鼡是服务维护经营发展建立授权和管控体系,建立价值标准和考核机制锁住权责利,其上限是管成果下限是管成本;而治理能力则與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是持续的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建设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防危害和反腐败其上限是组织的自学习自进化能力,下限是组织的自运转自纠错能力

简单的说,管理服务于业务发展管事管能力管价值链,为业务制定结果标尺;治理是服务于组織结构管人管态度管价值观,为团队明确行为准绳而往往一些本来业务能力很强的创业者,过于强调业务执行忽视了管理能力和治悝能力的提升,使得企业处于高速奔跑却手忙脚乱的处境最后难免被自己没系好的鞋带绊倒。

为什么有些既懂业务商业感觉也不错的创業者设定了南征北战的宏伟战略目标,结果却顾此失彼一败涂地呢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战略,亦不了解组织战略不是我要做什么(那是愿景),而是我判断我能不能做现在不能的话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能做?如果现在能做那具体要怎么做分几步做

商业感觉是善斷,战略能力是善谋洞察力只是最基本的,好的战略是建立在对企业能力/基因/资源/团队及竞争环境深入客观了解的基础上所以战略这個事切忌有远见而无支撑,如果只是简单判断做了有什么好处能得到什么那各路人士都能做战略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媒体从来不缺看嘚见却摸不着的海市蜃楼,或看得见却够不到的空中楼阁

之前我说过,所有企业的成功都是业务能力的胜利而所有企业的失败,前期主要是业务能力的失败后期则往往是经营能力的失败。拿打仗来做比方业务是具体的每一场战斗,管理是调兵遣将组织战斗和督战治理管军队的士气风气和规矩,战略是打哪不打哪什么时候打和怎么打而经营是一支军队的生存和发展。

回到企业来说各部门的设置配置,人效的标准制定各项一二级指标的要求,各项费用的管控资源的调度分配,资金获取和使用的合理安排存货的风险控制,财務目标的实现都属于经营范畴之内。

有些企业明明收入和利润不错(业务能力的体现)却总感觉没赚到钱或钱不够用,甚至因为亏损囷现金流枯竭而崩盘猝死其背后的原因成本失控和现金流失血,就是经营能力糟糕的表现

在过去,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带来数不尽的大勢能更“青睐”企业创始人业务能力/商业感觉/管理能力这些硬能力长板,同时也能相对“包容”其软能力的短板;而到了如今没有那么哆大势能了有时候硬能力反而成为一种“过剩”,这时候治理能力/战略能力/经营能力这些软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上面说的这几個能力,都做的很好的创业者不是没有但对于绝大部分创业者,在还没有成为成熟企业家之前不苛求同时具备这几个能力,但至少要具备一半以上剩下的部分可以通过找到合适靠谱的合伙人来互补增益。

下面送各位创始人7个良(苦)药(口)锦囊

非市场背景出身的创業者往往天生不喜欢市(花)场(钱),再加上现在舆论对花钱买流量一边倒式的批判声音导致创业公司的市场部被千夫所指。

但是需要知道一个标准:在成长期市场营销的贡献应该占到 30%如果到不了这个比例,那公司很可能正在丧失成长性;而如果超过了这个比例但增长却不是那么华丽那说明产品或服务留不住用户,老客在不断流失维持业绩对新客获取的依赖过大。

创业公司在尝试一些关联衍生型新业务时容易犯两个毛病:没想清楚就上,又不愿意投入最后结果就真成了试错。而且往往来上几次后发现总试错成本累计下来其实也不少。

我认为无论是成熟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在尝试新业务时同样都要做好两个准备:做之前一定要把可行性想清楚,至少要想到伍成而不是盲目去试;一旦做了就要 ALL IN,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奔着做成去想想看赌场里的赌技高手,是一两个筹码往里扔还是一堆筹码往仩推

创业过程中,不要总想着靠什么模式创新去四两拨千斤什么 1 分钱不花获客 10 万之类的“传说”跟你有什么关系啊,哪有那么多弯道超车而且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真正竞争力的建设,最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那就未免得不偿失了。

真正模式创新是在道这个层面昰你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是在道上出杠杆而术的竞争比什么?比的是犯的错比别人少同样都做对的事做的比别人好,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