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是经济学角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音乐会或重要的足球比赛大都在周末晚上举行?

《足球什么是经济学角度》(【渶】西蒙.库珀 史蒂芬.西曼斯基著)是一本号称“用什么是经济学角度观点看足球”的书对不懂什么是经济学角度的球迷,比如我读这書的主要乐趣在于书里有大量的史料和八卦。我觉得书的第一部分最好玩讨论的问题最具体,八卦和段子也最多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經济学角度家、商业精英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对足球这个行当的集中吐槽,各大俱乐部纷纷中枪

以本书两位作者看来,市面上这些大球队如雷贯耳牛气轰轰的,其实基本都是在胡搞!总结一下大概有这么几条:

“世界上没有一个足球俱乐部设有人力资源部门”——看到这峩呆了一下想想:咦,真的呢
伴随着这一标志性事实,足球界用人方面的各种混乱滚滚而来:

本书分析了英格兰几十支球队历史数据得出两个结论:
球队在转会上花多少钱,对成绩影响不大;
球队在球员工资上花多少钱对成绩影响很大,工资水平越高球队成绩越恏。

这不是否定好球员的作用而是说明转会市场是一个低效市场。换言之能在各支球队里拿高薪的通常都是好球员,但转会市场上身價高的人真实水平就不一定。

市场的水本来就深加上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比如新教练上任三把火喜欢买进“自己”的球员,甩卖湔任留下的球员也不管这些人买来花了多少钱(例子太多);
比如高估重大国际赛事上冒出来的新星(例子太多);
比如追捧某种国籍嘚球员:最时髦的国籍是巴西、荷兰。某美国门将跟记者抱怨说范布隆克霍斯特在阿森纳踢得不好,跟脚就去了巴萨!只有荷兰人可以這样要是个美国人,只能送回华盛顿特区联队!有些经纪人专门往法罗群岛或者冰岛这种地方贩资质平庸的巴西球员没办法,人家就認巴西这块牌子

这些现象单拎出来说很傻,但整个行业风气就是这样大伙儿都这么想。作者说这叫“系统失灵”不是个人错误,是整体偏离理性书里反复嘲笑了纽卡斯尔和热刺在转会上的的冤大头表现,但华彩段落属于意甲:我们熟悉的大Bobo维耶里1998年那次创记录的500亿裏拉(1700万英镑)身价的转会
据埃里克森本人爆料,涉及这么多钱的大买卖决策过程大概是这样:

埃里克森:我要大Bobo
克拉尼奥蒂:拿人哏马竞换行不?
埃里克森:不行那些球员我也要
埃里克森:我要大Bobo
克拉尼奥蒂:好吧。——然后价都没还直接过去付了500亿里拉。

过没哆久国际米兰跑来找拉齐奥要买维耶里。

克拉尼奥蒂:咱们跟他们要多少钱
埃里克森:两倍吧,1000亿!
克拉尼奥蒂:这事我做不出来……
埃里克森:厚道点900亿!
于是表妹欢天喜地把钱一放,抬着大Bobo就跑了本书评论:“没有最傻,只有更傻”

然而在这本书的范围内,轉会市场的“最傻”已经有主了当当当,那就是我大米兰1983年米兰用100万英镑,在当时绝非小数目从沃特福德队购买一名黑人球员。买來之后发现人搞错了看中的是一名天才前锋,买的是他队友、另一位小黑哥……这事成了全意大利的笑话该球员的名字“路德.比利赛特”成为一群无政府主义作家喜欢使用的笔名。一年之后米兰半价把可怜的小哥退了货

这本书认为足球俱乐部招聘主教练的方法也是既缺乏理性又毫无逻辑。在其他“正常”行业招个CEO,得过几轮面试吧候选人至少要写个商业计划书,准备一个演讲吧但是在足球界,俱乐部给经纪人打个电话就算好了!人选是老板拍脑袋定和其他行业相比,审查期短得过分媒体和球迷还急得在旁边上蹿下跳,生怕速度太慢不少人上岗原因是因为“看起来像教练”,或者正好闲着能马上接手。直到2003年欧足联才要求当教练必须有资格证在这个高喥专业化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足球俱乐部找教练咨询过猎头公司的!管理层的聘用和教练也差不多书中提到,很多年以来只有曼联會从“正常”的行业里雇佣有经验的经理人员。

作者讲亲身经历:联系某俱乐部的媒体官员明明可以发电邮,非要他发传真发了好几佽,对方老说没收到一个月之后好歹联系上了,一见面果然发现对方是个漂亮的傻妞。——果然的意思是足球俱乐部通常招女的办公室人员就看长相,找男工作人员就看是不是踢过球或者是某人的队友之类,不太考虑其他行业看重的日常工作能力——这样搞能有恏?作者愤愤地说

书里说每年有大拨念过MBA的青年才俊,响应爱的召唤宁肯拿低薪进球队工作,全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学生仔们苦求:實习期里免费打工,行吗球队:不行。——因为这一行的规矩是能力不重要忠诚才重要。可能出于“工人阶级占多数的足球行业对教育的不信任”业内人士觉得念书太多的小白脸没良心,靠不住有趣的是,球员可以转会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很少去敌对的球队工作,洇为会被视为“不忠”

——读到这里,顿时想起我米的后勤人员是世袭的一朝米兰人终身米兰人,还献完青春献子孙……在这样一种攵化中办事能力灵不灵光,确实不是什么重要指标!

首先一个问题是换帅带来的财政黑洞教练这个职位的特点决定他不在乎浪费钱:栲核他是用球队成绩不是用财务报表,俱乐部赚了钱又不跟他分红就像有人问埃里克森,你们拉齐奥这么乱花钱是不是有毛病啊埃里克森说是不正常……但我们赢得了一切。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老板砸钱败家教练才开心呢!
作者觉得这管理体制必须得改啊!他们推崇法甲里昂俱乐部的做法:转会由包括教练在内的管理层集体讨论,由技术总监最后拍板技术总监常任,正是为了抵消教练岗位不稳定带来嘚短期行为的风险

本书集中吐槽了球队对新进球员的管理。作者难以理解:如今许多大公司针对跨国、跨地区的员工流动都有一整套接待安置的成熟做法,为什么足球俱乐部花那么多钱买来一个外国球员之后就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

举了两个负面例子特别搞笑┅个是皇马和阿内尔卡。
1999年大皇马花2200万英镑买了阿内尔卡当时他才20岁。格小朋友性格内向、孤僻社交能力、语言能力都不好,但是他團把人弄过来就不管了!阿内尔卡去球队报道第一天连个带他参观介绍的人都没有,更衣室也没有给他分一个柜子好几次他以为某个櫃子没人用,把自己的东西放里面很快过来一个地头蛇说这是大爷我的!可怜的娃只好把东西搬来搬去,搬了一个上午
——看到这里峩喷了!是不是故意的,大噶港他团系列宫斗剧的热身段落,下马威掂掂新人的分量。总之阿内尔卡一亮相就露了怯后来就过得比較悲惨了。赛季中他跟记者倾诉说在球队里“非常孤独”,没人可以说话俱乐部也不关心他生活上的问题。在皇马踢进第一个进球的時候“队友们的神色十分阴沉”。有视频拍到了这一幕他企图拿去给教练看。
——喷了!要不要这么不会做人小学生都知道,跟老師告状在同学这边能有好果子吃?之后当然更完蛋:教练拒绝看他的视频队友不给他传球,最后被球队禁赛了45天他在皇马只待了一姩。
对这场失败的转会本书十分唏嘘:如果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他适应和融入,也许后来的恶性循环不会发生为什么俱乐部要对年轻浗员这样放手不管?买台机器都需要调试呢!就算看在钱的份上你们也不能这样啊!

另一个例子是切尔西和德罗巴
2004年德罗巴以2400万英镑从馬赛转会切尔西。去了之后遇到的主要是生活上的困难他车也是不管。想给孩子找学校不管;想找房子住,俱乐部给他一个房产中介嘚电话就算完事房产中介一看羊牯来了,很高兴拿个房子想卖他1000万。德罗巴只好靠自己每天训练完,用仅有的几句英语到处找房跑了几个星期。队里同期的外国球员都是这个待遇互相开玩笑,“你还住在酒店里吗”

书里举了一个“朽木可雕”的例子,阿贾克斯
阿贾克斯,啊大家知道,著名的童工队有年他们从南非扒拉来两个小孩,都不到20岁从没独立生活过,忽然背井离乡来到地球另┅边寒冷的大荷兰,住在小公寓里可想而知会怎么样。小朋友根本不会照顾自己和邻居的关系也很糟。阿贾克斯派了个女性工作人员過去看究竟咋回事原来他们把音响直接放在地板上,噪音很大难怪邻居不满。工作人员建议他们把音响放在桌子上问题解决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小朋友你不教他们就是不懂啊!从那以后阿贾克斯就雇佣了一名全职员工,专门负责新球员的安置

整个足球业界,这方面能作为正面例子的球队可谓凤毛麟角但还是有的,当当当!那就是我米有很多米兰球员都夸过,本书里的赞誉来自大荷兰的岑登咾师岑登老师说(好话必须照录):
米兰在这方面是足球界最好的俱乐部,AC米兰的组织工作井井有条完全超乎想象:他们什么都替球員想到了。一到达你会立即有一个住处,那里经过全面装修可以从五辆车中任选一辆,简直是周到无极限他们还会说:我们替你照顧好一切,你只需确保自己在球场上的表现就可以了然而遗憾的是,在许多俱乐部你必须自己处理那一切……有时你刚到一个俱乐部僦会发现,俱乐部的人们已经蠢蠢欲动渴望在你身上赚大钱了。

他老人家可是见过世面的跑了四国码头,待过利物浦、切尔西、巴塞羅那奇怪的是并未曾效力米兰。以上这些情况他怎么知道的当然是听别人讲的——可见我米在球员群体里已经做出牌子来了,对不对!

再说到足球俱乐部对日常事务的组织能力作者觉得也不行。大皇马此处勇中第二枪:有个美国娱乐公司的头头费老大劲约到了皇马主席,要面谈商务合作到了开会那天,忽然轰的一声皇马(又)换帅了。整个俱乐部顿时陷入球迷很熟悉的一片人仰马翻、四处放炮嘚混乱中美国公司的头头被忘在了脑后,没人去开会……一次正式的商业会议就这样儿戏地化为泡影“那就是足球界的现实。”——此处可以看到作者们的白眼!

本书提出一个观点:迄今为止各种在足球上赚钱的点子,基本都是足球行业以外的人想出来的各足球俱樂部永远后知后觉。

先说球队收入里举足轻重的一块:电视转播权
90年代初默多克刚搞了天空体育,想把英格兰联赛送上卫星电视这种忝大的好事,送钱上门居然还要他老亲自跑去各大俱乐部游说。更早一点直到1982年,英格兰的球队还拒绝电视直播任何比赛:他们担心浗迷在电视上能看就不来现场看球了。
这想法当然是错的真实的市场规律恰好相反:什么东西曝光率越高,在人们心里就越金贵本書第二部分讨论足总杯的衰落,也指出足总杯比赛电视转播太少是最大原因因为曝光率低,所以不红因为不红,在球迷心目中就沦为“劣等商品”反而导致现场观众减少,人们宁肯多花钱看票价更贵的联赛
然而搞足球的这伙人开窍慢啊!非要等拿了很久的巨额转播費之后,他们才醒悟过来:啊原来是这样。

书里写到上个世纪70年代阿迪达斯这种公司实在太爽了。他们所谓的赞助就是为知名球员免费提供几双球鞋。这些球员一点没意识到是在给人做广告乐滋滋穿着就走了。各家俱乐部更傻每年向体育用品公司买球衣、买鞋子、买各种行头——也就是说帮人免费做广告,还倒给钱!
只有一种情况要付广告费那时候电视台不放联赛,重大的国家队比赛还是直播嘚比赛开场前,阿迪达斯的公关人员跑到球员房间里往鞋子上现贴三叶草标志,因为这些鞋子待会儿会出现在电视镜头里给多少钱?每个球员几十英镑即使在当时也不算什么大钱。
球衣之类的周边生意也是一样“只有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格兰足球俱乐部才发现竟有人愿意花钱购买他们的复制队服。那时他们才知道他们的行头就算对他们本身也是有价值的。”
所以当足球界的人遇到其他行业嘚人时“一般来说,足球界人士都会遭到剥削因为其他行业的人更懂得如何做生意。”——各路奸商:惊呆了!太傻了!
说到这想起湔一段讲的球员转会安置问题书中写到,有时在俱乐部袖手旁观的情况下耐克、阿迪达斯反而会专门派人去照顾为他们代言的转会球員。——从这里也能看出不同行业的水平差距是不是。

对各支球队来说球票是一项重要收入但他们似乎从没想到要学百货公司那样翻修店面吸引球迷。直到上世纪80年代英国发生两起看台惨案催生了著名的《泰勒报告》,出于安全考虑要求改造球场取消站席。各家俱樂部迫于无奈才把球场整修了一番,结果惊讶地发现了一个良好效果:来看球的观众增加了也是在数了很久的钱之后,足球界才想明皛这一层:修一个漂亮的体育场和吸引更多观众之间有密切联系——这不废话么,环境好顾客当然来的多呀!

“在互联网诞生了好几姩之后,像利物浦这样在全球拥有好几百万球迷的俱乐部还没有一个自己的网站”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我大米兰官网。成绩最辉煌、颜值朂高的那十年官网上的照片永远只有300像素,好像用最便宜的诺基亚拍的前几年有一回为庆祝欧冠晋级,官网商店好像日子不过了打折促销大狂欢,朋友们很高兴都买了不少。拿到手一看不是缺货就是发错,整单搞错地址的也有总之没有一单是对的。市面上最差嘚网店都不会犯那么多错误还有那个什么米兰“亚太官网”,不知道包给哪家大兴的公司在搞居然有其他球队的周边卖!

请注意,本書主要讨论的对象还是欧洲范围内公认最发达、最商业化的英国足球其他几大联赛的经营状况,要是让作者了解了不知道会吐槽成什麼样。历数足球俱乐部在商业上的拙劣表现之余本书多次露骨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还是因为傻”“主要是智商问题,是吧”怎么讲,感觉实在很难反驳对不对。

本书认为:足球俱乐部根本赚不了什么钱
这点似乎违背了我们的认知。在很多人心目中职业足球就是“财大气粗”的代表。书中列举来自德勤的数据:2009年世界足球俱乐部收入排行皇马最高,3.25亿英镑;曼联第二2.28亿英镑。看着似乎还行

泹要看是跟谁比。作者信手拈来一个其他行业的公司:某航空业供应商在外籍籍无名,业务单调乏味总部不显山不露水,年收入11.5亿英鎊这个规模在实业界仍然算一家“小”公司,已足以碾压世上所有足球俱乐部作者对比的意思很清楚:你们这些搞足球的,一年到头敲锣打鼓漫天飞舞还以为做多大的生意呢!你看看人家!

虽然足球俱乐部的市值不容易估算,不过作者很有把握皇马和曼联绝对排不進伦敦证券交易所500强。既然足球界的榜首都不太拿得出手全员平均起来更不够看。2008年英超联赛球队的平均营业额是7500万英镑乐购一家郊區小超市就有5000万英镑。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比的是营收,不是利润要是比利润,乐购总是赚钱的大多数足球俱乐部都得跪。

啊盈利能力,足球界心中的痛!本书统计了从92-93赛季到06-07赛季英超各球队税前利润结论是搞足球几乎没钱可赚。大多数年份里大多数球队都是亏损嘚仔细分析谁赚谁亏,似乎没什么规律可言:
第一跟球队大小没什么关系。
2008年德勤的报告当年英超俱乐部利润排前三的是沃特福德、雷丁和阿森纳,第一第二都是人们眼中的“小球队”(阿森纳厉害得一分!)倒数前三也就是亏损大户,分别是切尔西、曼联和纽卡斯尔都是通常意义上的大牌球队。
第二跟球队成绩也没什么关系。
本书对这些英超球队历年联赛成绩和利润进行分析发现球队排名囷利润正比变化的概率只有55%。也就是说有45%的情况是排名升高、利润下降或者排名下降、利润升高夺冠同时巨亏大有人在。认为成绩好就能盈利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有什么是经济学角度家提出,因果关系应该是反过来的:如果球队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这倒是有助于他们贏球。

有没有场上场下都成功的俱乐部有,大曼联大部分时候他们是赚钱的。被格雷泽家族接管前的13年曼联的税前利润总额超过2.5亿渶镑,同时拿了8个联赛冠军美国人有眼光!被收购之后球场上和财务上的表现也很不错。但作者表示曼联是一个特例,事实也证明没囿一个球队能复制它的成功

为什么足球俱乐部很难盈利?书里提供了收入和支出两头的分析
足球俱乐部提供的主要产品不是实物——浗衣这类周边,在球迷群体中也只有少数人会经常购买要说属于服务业吧,一般人看球赛花的钱跟外出吃饭、看电影、旅游的消费额不能比只靠卖球衣、卖球票养不起球队,电视转播权才是大头但要说是文化娱乐业吧,足球比赛和影视作品也不一样很难通过重播和DVD反复赚钱。而且观看比赛只是“足球”这项娱乐的一小部分球迷们还可以从看报纸杂志、日常聊天、上网掐架、玩游戏等等渠道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网站一溜公司都发了所有人都很高兴,球队一分钱抽不到

开源不容易,那么看看节流通常来说,足球俱乐蔀大部分支出在球员身上:工资和转会费“你甚至可以说,足球俱乐部不过是一只将足球所得的收入运送给球员的船只而已”然而在這件事上,让作者不忿的是世上多少优秀得多的公司为了10万镑的数目殚精竭虑,精打细算你足球界没赚几个小钱,败起家来左1000万右1000万哏玩似的!前引大Bobo转会八卦就出现在此处作者想讲的不是大Bobo值不值,而是这个行业对钱的态度也太轻率了吧!

所以说来也简单:挣钱不嫆易花钱大手大脚,财务报表能好看才怪1992年到2008年五月,英格兰92个职业足球俱乐部中有40个不幸染上清盘诉讼其中好几个还不止一次置身于这种官司——金融危机还没爆发呢,它们就把自己搞成了这副熊样!

注意以上讨论的仍然是欧洲公认最发达、最商业化的大英超。臸于其他几大联赛……反正我知道意甲是一团糟

行文至此,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什么是经济学角度家们看足球圈基本上就像在看猴。这個行业里有的是腐败的主席、无能的教练、迟钝的管理层、糟糕的工作人员最重要的是从上到下看着脑子都不大好使……于是一个问题洎然而然出现了:为什么你们还没垮?
不只是没垮根据本书的研究,足球俱乐部生命力还强得很呢!
1923年英格兰四级足球联赛共有88支球队
八十多年后,赛季其中85支球队(97%)依然存在;75支球队(85%)留在最高的四级联赛中;其中的大多数,48个俱乐部留在和1923年同一级的联赛裏;留在前四级联赛的球队中,只有9支降了两级或两级以上

而足球之外其他行业成绩如何呢?据调查1912年业绩最好的100家公司,到1995年有49家吔就是将近一半已经不存在了。存活下来的公司中很多转了行或者迁入新址。消失的那些大企业当初显然比足球俱乐部聪明得多、強大得多,在风险和危机面前却也脆弱得多像莱曼兄弟银行这样的金融巨头,2007年9月前的年营收是曼联的100多倍嗖的一声说没就没,大曼聯依旧笑春风

为什么非足球行业和足球行业的稳定性差这么多呢?作者从三方面做了比较这段写得很精辟:

“正常”公司在商场上不進则退,面临无数陷阱:对手迎头赶上、消费者换了口味、新技术让整个行业过时、国外进口商品便宜、政府干预、经济萧条、公司过度投资或者就是运气不好而足球俱乐部对上述所有影响几乎都能免疫:
踢不过别人球队会降级,但它还在
球迷会换口味,俱乐部所在地嘚老乡们总是铁票糟糕的球队影响范围会缩小,但不会彻底消亡
足球界的“技术”就是运动本身。如果“过时”意味着整个运动都鈈再受人们欢迎,迄今看来并没有这个危险
各国的联赛制度决定外国球队没法进入本国市场。
政府从未对足球俱乐部进行国有化
俱乐蔀的收入会受经济萧条影响,但是这行穷有穷的过法
足球俱乐部经常过度投资,但倒霉的只是投资者球队只会被降级。

其他行业经營糟糕资不抵债的公司会破产。足球俱乐部几乎永远不会前面提到那40个涉身清盘官司的英格兰俱乐部,最后全部活着回来了一个都没垮。就算万一破产了也不是世界末日。某小镇足球俱乐部1992年破了产在忠实支持者的帮助下原地满血复活,还搞了个凤凰涅磐的队徽(作者:你们还挺光荣的是吧!)佛罗伦萨2002年破产,降到丁级没几年就打回来了,现在在意甲照样拽得二五八万的总而言之,足球这荇就是不管捅了多大的窟窿、背了多少债总会有人心甘情愿来接盘。正常的企业哪能指望这种待遇

危机来袭,百业萧条哀鸿遍野。愚蠢的足球队依然屹立在风中……“只需一瞥过去的危机历史就能看到,各俱乐部在生存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韧性”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夶萧条,球赛观众人数减少12%聚集大多数足球俱乐部的英格兰北部经济受到重创。和别的行业不同各支球队互帮互助共渡难关,他们知噵足球比赛是需要对手的1931年阿森纳用一张3450英镑的支票拯救了另一支球队,义薄云天再得一分!而且大家想想,在那种地主家都没余粮嘚艰难时世他厂居然拿得出钱来,可见会理财会过日子这点是有悠久传统的!

这次大萧条期间只垮了很少几个俱乐部再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撒切尔时代的经济衰退,观众降幅高达25%一个俱乐部都没垮。当然各家都是艰难维持其中好几个能活下来完全靠球员联盟的資助,也就是说球员们倒给钱帮雇主渡过危机大部分球队勒紧腰带过日子:主动减薪、降级,到低级别联赛混就是前面说的“穷有穷嘚过法”。这又体现出足球这行的好处了:其他行业可不允许因为经济困难就搞劣等产品!消费者会让它们死得更快但足球俱乐部可以。忠实球迷对球队的感情比一般讲的“品牌忠诚度”更加抽象和牢固。不管球队多摆烂总有一群人痴痴追随,只为一个名字一面旗幟,像符咒像图腾。

没错“尽管各家俱乐部的经营愚蠢而无能,那仍然是地球上最为稳定的营生之一”它们就是不会垮。

至此我们夶约可以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这个观点在书里出现了好几次,还拎出来作为小标题标黑——“足球不是一桩生意”作者说。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足球俱乐部会愚蠢到违反那么多商业规律,最后还能违反商业规律地拒绝消失因为它不在规律适用范围。它是另外一种東西

书里提到一位棒球专家研究为什么棒球界(也)充斥着无能之辈,认为主要原因“是棒球本身的构成与其说是商业俱乐部不如说昰一个社会俱乐部”。这也适用于足球俱乐部尽管有着企业的外形,有商务部门涉及到大量金钱的流动,但就本质来说它更像是一個部落、社团、兄弟会、宗教组织,而不是商业机构这一行里“人”的因素太多,依赖人力仰靠人脉,囿于人情世界是公平的,凡倳都有代价:当你要求员工超乎常理的一辈子的忠诚那就不要抱怨他们塞进来一家裙带,把俱乐部搞成旧时代的草台班子就像当你享受了远超普通企业的世人的好意,就得忍受每个人都能来对你的业务指手画脚

现在涉及到了更深入的问题:球迷。作者显然认为球迷對俱乐部经营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要大得多。“这个行业中顾客的行动力极强”只像普通消费者那样掉头就走也罢了,球迷不高兴起来会打横幅、喊口号、烧球衣,寄恐吓信围攻训练场,在周末的看台上给管理层添堵没有几个民营机构顶得住这种阵仗。为什么球迷組织热衷于对俱乐部施压因为往往能够奏效。更多的时候俱乐部会主动讨好球迷分析纽卡斯尔愚蠢的转会时,作者指出“在很大程度仩这应该归咎于球迷的要求。”购买大牌球员等于宣告“我们是大牌俱乐部”这让球迷心情愉快,觉得前途光明即使买来的人根本鈈好用。每年夏天购买大牌是各球队保持顾客满意度的经典举措关于教练的聘任,为什么不能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用人才?因为在球迷甚至球员心目中教练是有固定形象的:男性35-60岁,一般做过球员俱乐部宁肯循规蹈矩,就算结果不好也不会被骂得太惨。为什么选教練的过程那么仓促因为球迷等不得。当年阿森纳聘请温格教授还有日本的工作在身。阿森纳等了几周期间由助理教练顶着,可想而知被骂了个臭头至于在罢黜教练、赶走“毒瘤”或转会风波上球迷群体发挥影响的事例,大家随便都能想起几个足球俱乐部似乎本能哋意识到,相比省钱、相比理智的经营赢得球迷的心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线。听上去也许太过浪漫但考诸前述那些陷于困境的球队案例,你会发现这是非常现实的选择:只要有球迷支持它们不但能死里逃生,还能死而复生呢!
球迷那抽象而盲目的爱赋予足球俱乐部某种“神性”通常说来,只要感情得到满足我们不太介意俱乐部的财务状况、高管的职业操守甚至球队成绩。很少有人乐于承认自己是某個商业骗局的受害者但对“我老人家陪球队一起降过级”就引以为荣,恨不得纹在身上也不管降级是因为多大的丑闻。这样引发的道德风险显而易见:对管理层来说如果无论浪费多少钱都会被原谅、被解救,那他们一定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挥霍足球俱乐部之所以在经營上犯蠢,是因为它们可以犯蠢短期地敷衍好球迷之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糟蹋老板和投资者的钱等到一切搞砸,还可以指望广大球迷“爱的拯救”——不是修辞确实是用爱拯救。在这件事上普通球迷往往不需要自掏腰包保持对球队的关注即可:球队的人气自然会吸引来新的有钱人为它补锅。市场经济大家知道,就是这么回事:一样东西喜欢的人够多就会有人投资,并试图从中得到点什么

啊,足球界那些前仆后继的有钱人!一开始我也奇怪要说各家俱乐部管理人员中无能之辈太多,这有可能但不少球队由大老板亲自掌舵,怹们不应该傻呀!玩足球之前哪一个不是在各自行业里叱咤风云,挣下诺大家私比谁不精啊?为啥一进足球圈基本都成了二百五,還经常被其他二百五用丰富的经验打败

现在看来大约这一行的风险实在大,不理性不可测的因素太多而潜移默化之间,圈内狂热、虚榮、抽风的气氛早已毒害了老板们的小脑袋瓜冷酷精明?对待具体的教练或者球员也许是的;但总体来说,一旦决定上足球俱乐部这條贼船(也许大曼联除外)智商就算是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老板们从足球中获得荣耀的光环、权力感、心理满足、政治资本……但确實说不上是为了钱(也许大曼联除外)看球这些年,见过多少富甲一方的商业巨子昏了头一次次做出自杀性的决策,搞到家财散尽黯然退隐,甚至锒铛入狱看看克拉尼奥蒂,好好的一个奸商被足球害成了什么样子!本书已经证明,搞足球就算盈利回报率也比不叻其他产业,事实上大多数老板是在用其他主业“养”球队对这种业态,一个纯粹的、唯利是图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商人本应怎么做立刻撤资;根本就不该入行。正如我米贝总家大女儿大儿子多年来的高见:“爹别玩了,这tm就是个无底洞啊!”上世纪90年代曾短暂购買足球股票的投资者一旦发现风险不可控立马义无反顾地跑了——那才是明智的生意人。

书中提出了一个反例一个“聪明的有钱人”形象:法甲里昂队的主席,出身软件业科技精英,头脑活观念新他的里昂队用作者的标准看近乎完美:财务稳健,能盈利(没说多少)广泛拓展周边产业;转会政策高明,不追逐球星而是把年轻球员培养为球星之后适时卖掉;因为大牌少,工资总额控制在很低的水岼0708赛季只占预算的30%,而英超球队平均数大约是两倍;最后成绩好,每年欧冠稳定进入16强法甲七连冠打破欧洲记录,也成为本书提出嘚“工资-成绩”规律的稀有例外总之,这支球队性价比很高用老板的话说就是“在投资的相对条件下成为最好的球队”。考虑到1987年之湔里昂只是一个不上档次的地方小球队这种奇迹般的飞跃比曼联的成功更让人惊叹。
书中用不少篇幅着力介绍了“里昂经验”同时反複强调了它的背景:里昂是一个富裕的城市,有浓厚的中产阶级氛围这意味着里昂人乐于买票去现场观战,有钱支持球队“而如果球隊表现不好,他们也不会立即在座位席上挥动白手帕提出让主席或者主教练或球队的半数球员下课这样的无理要求。”当地缺乏足球传統人们并不想知道俱乐部每时每刻都在做些什么,这种心平气和的氛围正方便经营者自起炉灶勇于革新,推行长期规划“要比在马赛戓纽卡斯尔这样的所谓‘足球城市’容易得多”说白了,足球俱乐部实现“聪明的管理”不是让聪明人掌权就能解决的事需要良好的環境配合。上哪再找这样的世外桃源或许是美国:那边也有钱、气氛宽松,足球传统尚在形成中

换成一个传统的、不太理性的足球环境,照“正常”商业思维行事下场可能会像热刺某任老板:该老板同样是科技行业出身,秉承“绝不乱花一分钱”的原则经营热刺十年最后既没赚到钱,也没赚到吆喝球队成绩乏善可陈,场外也什么亮点球迷没劲透了。在任的最后一年可能他也扛不住了,破天荒婲大钱砸了一个外国前锋但很快又卖掉,彻底宣告退场之前孤注一掷的失败这位可怜人当政期间正值英超高速发展期,平均观众人数仩升29%热刺观众不升反降,跑了5%

所以承认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喜欢起哄,就喜欢看天价转会、富人败家、聚光灯下的恩怨情仇这樣我们才有话题,有兴奋点有参与感,有追逐的乐子足球让我们寄托幻想、宣泄感情,让我们心里暖和(书的后半部分对足球使人快樂、增强社会纽带、降低自杀率有详细论证)而说到培养理性、提高智商什么的……讲真,看什么球啊去做套题不好么?

大多数球迷既然是这样由于前面所说的行业特性,他们的好恶和压力非常有效地传导给球队于是俱乐部就变成了那样。因为俱乐部都是那样球洣习以为常,觉得足球本该是这么回事行业生态就这么形成了。这是一个互相塑造、共同演化的过程:不理性的球迷和不理性的球队噢噢噢抱成一团开始转圈发电。什么是经济学角度家表示你们挺配的!好了一边玩去吧看着闹心

到这里大家应该看明白了,那些藏在球隊愚蠢拙劣的经营活动后的原因往往也是保护它们几乎永远不会垮的原因。世界是公平的传统和人情害了足球俱乐部,又一次次救了咜们如果整体业态和球迷的口味没有大的改变,想要球队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似乎是不可能的愿望。作者很明白这点所以这一段末尾他建议足球俱乐部学习大英博物馆,“心系公众、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保持自身具备一定清偿能力”意思是赚钱的事你们就不要考慮了,只求别亏得太难看然而“即使这样的目标,也很少有俱乐部能够实现”那足球俱乐部糟糕的经营水平要不要改进?还是要的莋者有气无力地回答,比如总该防范洗黑钱呀。——当一个专家开始扯这种正确而空虚的大词你得知道,基本上就是对贵圈放弃治疗叻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终以法国队的奪冠落下了帷幕

与往年一样,我们的球迷在为某个国家的进球欢呼呐喊我们的赞助商不惜重金的广告费也要在球场亮一次相,我们的媒体更是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世界杯的盛况可能唯一的不足就是没看到我们的球队。

关于国足之殇的探讨已有太多太多但本篇文章将从什么是经济学角度的视角出发,看一看为何我们的国足在高薪聘请外籍教练、给球员以巨额奖金甚至重金收购国外俱乐部之后还是进不了卋界杯

原来,真的不是有钱就能进入世界杯……

本届世界杯最终以法国队夺取大力神杯而结束和近几届世界杯一样,中国除了足球队沒有去其他该去的元素都去了。

通过中国媒体中国足球解说员,中国球迷中国制造的比赛用球,其实中国可以说参加了每一场比賽。

本届世界杯有几组数字比较有意思:一是本届世界杯8强主教练的年薪总和只有1530万欧元,而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里皮一个人的年薪就高達2300万欧元是8强主教练年薪总和的2倍。

冠军法国队主教练德尚的年薪只有350万欧元不到里皮的六分之一。

二是本届世界杯的赞助商根据統计, 2018年世界杯期间各国企业投入的广告费用总计达24亿美元(约合154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企业也由此前两届只有一家官方赞助商增加到此次嘚7家赞助商。

同时在本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支出最多达到8.35亿美元(约合53.5亿元人民币),是投入4亿美元的美国的两倍更远高于东道主俄罗斯嘚6400万美元。

以上两个数据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为了让国足进入世界杯,投入不可谓不大国家队主帅的年薪应该是所有国镓队中的第一年薪。

第二中国企业懂得世界杯的价值,砸重金在世界杯亮相再说通俗一点,中国想发展足球并不差钱。

然而不差錢的中国屡屡被挡着世界杯门外,从近几届世界杯预选赛来看国家队距离世界杯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真有“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凉。

这其实也说明有钱并不见得就能够进入世界杯,也说明中国在努力杀入世界杯的过程中,在路径选择上的确值得反思

投入不可谓不大,企业也舍得花钱搞足球但是,国家队的成绩却是一年不如一年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可以从体育的人文的等各个角喥解读,如果从什么是经济学角度的角度看国家队今天的表现其实没有杀入世界杯是非常合理的结果。

中国搞足球的功利性太强目的鈈是让这项运动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或者市场化运作的运动我们的目的和心结就是为了杀入世界杯。

这种短期的功利性决定了中国足浗目前所走的路和中国过去多年发展产业的路是一样的

为了短平快的出成绩,就不会静下心来搞科研搞自主创新,搞足球的整体生态嘚改善而只会为了杀入世界杯这样一个短期的目的而去努力,这种短期的目的也决定了必须在短时间内出成绩

这如同中国制造,为了紦产业规模先搞起来最好的选择肯定是买别人的技术而不是自己慢慢搞研发。

这种心态也影响了国内的中超联赛为了短期的成绩和影響力,没有俱乐部愿意培养自己的球员而是花重金买球员。世界足坛年薪前10的球员有5名是中国的中超,据说中超球员的平均年薪700万

茬国内联赛撒钱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前几年疯狂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

包括万达、苏宁、复星国际等在内的财团已经收购了包括国际米兰、马德里竞技等欧洲15家足球俱乐部,其中12家俱乐部取得了控股权,5家更是实现了全资控股

除德甲因投资受限外,中国资本已涉足英超、西甲、意甲、法甲等世界性顶级联赛

当然,这种并购的短期目的非常明显不是为了足球的长期竞争力,而是取得一时的影响力而已收购并不必然带来足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没钱什么都办不成,但金钱的确不是万能的

而且,相对于资源型产业和制慥业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更难,绝非收购一两个俱乐部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一个全新的职业化的理念、文化以及一系列运作体系的支撑。

就拿足球俱乐部而言一些俱乐部甚至积累了上百年的文化,这意味着中国资本的进入要融入这些理念和文化水土不服的问題不是钱可以解决的。

事实上足球是一个高端的服务产业,这和发展低端制造业的路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参与足球的这些企业,只看到足球的影响力和未来的想象力但没有看到在中国发展足球,需要走一条和制造业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体育产业作为真正的高端服务業,其竞争力的提升比制造业难太多

这是一块大蛋糕,但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很快拿下

事实也已经证明,在一个体育职业化的年代按照举国体制,大把撒钱短期提升体育成绩可能容易,但像足球这样的行业其竞争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土壤,文化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沝平,需要有耐心需要涵养土壤。

这些是中国目前搞足球的人并不愿意的,因为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能够搞出成績。

但是世界足球强国,没有一个是靠大把撒钱买球员搞起来的都是按照足球发展的规律,老老实实从环境从土壤,从青少年开始抓起这也是我们的近邻日本走过的正确道理。

但是我们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在哪里呢?从足球的土壤看全国就没有几块可以踢球的草皮。根据官方统计14亿人口的大国,全国只有球场1万多快等于13万多人一块足球场。

笔者也经常踢球深感北京找一块踢球的地方有多难,经常从北京的西边开车一小时跑到东边去

而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冰岛,平均250人就有一块足球场足球大国巴西足球场更是到处都是,没囿足球场的地方街头巷尾,甚至贫民窟到处都有可以踢球的地方

中国的足球规划是到2030年,足球场达到7万个但看看各个城市土地的价格,你就知道地方政府要把卖钱的地拿出来搞足球场,该有多高的节操

有人把中国没有创新的锅扣在房地产头上,我是不同意的但Φ国足球场少,绝对和房地产有关卖了地搞房地产,房地产企业又拿出大把的钱买球员搞联赛但就是不愿意拿出地来建球场。

就现代足球的发展看中国无论在理念、足球传播、足球经纪、足球培训、足球理念等各个产业链上都很薄弱。

管理足球的都恨不得三五年就拿絀成绩竭泽而渔,与发展足球的理念背道而驰自然距离世界杯的大门越来越远。

在一个13万人才拥有一场足球场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宏伟的规划,到2030年中国要成为足球强国。好吧如果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中国又为现代足球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经济学角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