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全拳套路视频又合拳鹰扑把在什么杂志刊登过

[转载]心意六和拳法精粹----第一部分
拳术修练的目的
拳术修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的武士精神。武士并非只在过去存在,在现在乃至未来依然会存在,因为只要有人存在,人的尚武精神就会存在,只要尚武精神在,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群起实践。
我们说“拳禅一如”,就是承认拳术与禅修有着天生的一体性,无论对于人与世界的认识,还是表达实践的方法,以及相互印证的精神实质,都存在着相连一体的默契。但是,抛开一切有形有质的东西之后,拳与禅所面临的只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超越生与死的界面,去把握生命的真实与现实的人生?所不同的是,拳更加关注生,而禅更加关注死。所以一位日本剑圣曾告诉他的弟子:“你在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求生,现在你应该去修禅,因为那有助于你理解死。”是的,死的问题是需要理解的,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
所谓“拳术”的实质,正是帮助你在体认恐惧的同时感受恐惧的来源,只有在不断地体证、反思以及痛苦、彷徨之后,你一接触禅,就会立即感受到它那寂然不动的力量,立即明白原来你恐惧的来源就是对于生命的挂碍。解决了挂碍便解决了恐惧,解决了恐惧便解决了得失,因为人类的得失也是基于生命的挂碍,无挂碍亦无得失。超越了生死得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纯粹的人;是可怕的人;是一前、难以竭制的人;是不计名利、敢做敢为的人……而所谓“拳术的战斗力”(即世俗的“能打不能打”的问题),不过是这种人身上强大自信的必然衍生而已,是完全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让人真正佩服的,大多来自于人格的魅力与力量,暴力从来就没有真正征服过人性。一个超越生死、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所具备的清逸大勇,那种超然脱俗的力量让你一接触便难以产生战胜他的信心,更多的是发自心底的亲切、宁静以及惺惺相惜、断头可交的英雄情怀。
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武士,一个过去、现在、未来都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别具一格的人。真正的武士以其超然的情怀投入热切的生活,以自身的实践感召着人们——
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
死亡不过是我们另一个家园,视死如归的人才能获得真正宁静、平和、幸福的生活;
真正的武士是不怕死的,不怕死的人还会怕生活的艰难、险阻吗?一个“死犹不惧岂辞生”的人,必然会担负起一种责任——为人群谋福祉,为亲人谋幸福。
无论哪个时代,自信都来源于对于自身智慧的感受,而不是暴力的增强,只有鲁夫莽汉、杀手屠夫才会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残忍和暴虐,但他们不是真正的武士。
武士的自省、自律以及“拳禅一如”的长期修行,使他们时常能够感受到来自自身的智慧的震撼。所以,他们总是沉着而自信地生活,不怕困难,不避挑战,默默无闻地锻造自己的能力,有准备地应对与解决问题。
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智慧、他们自信;他们理解世界、他们理解生活、他们理解生命;所以他们充满活力、他们充满爱心;他们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他们不光成就他们自己,而且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成就世界。
——这就是武士,拳术的主宰!
——这就是武士精神,拳术的灵魂!
心意六合拳的认识
一、杀伤力是心意六合拳追求的首要目的
★心意六合拳是从明末清初的战场格斗技术中脱胎而来的,浑身上下依然充满了凶悍的“血腥”气质。从心意六合拳的观点来看:杀伤对手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它的训练体系中,坚决杜绝了花拳绣腿的出现,整个训练自始至终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杀伤对手”这个格斗的根本目标来展开与持续的。是否锻炼出了出色的杀伤力,是每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得艺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心意六合拳最显著的特点与标志之一。
二、将自己训练成不折不扣的重型武器
★格斗的主题是对抗。凡是对抗,就不可能出现只有你打别人而别人不打你的情况。两虎相争强者胜,为了保证自己在格斗中始终占据强者的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肉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将自己锻造成钢筋铁骨般的“金刚之体”。这样才能抵抗住对手强劲的攻击,并且保障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自身内部所爆发的高强度力量的震荡。这就像大口径火炮需要配置大强度的基座一样,自己的身体缺乏强度,是不可能占据格斗的上风的。当然,身体的强度与身材大小无关,心意六合拳的训练,可以使每个受训 者的肉体得到最充分的改造,只要你不疑不惑,依法行事,无论身材如何,都能很快达到很高的强度,在实战中爆发出令人惊异的体能与攻击力。
三、高爆性是心意六合拳打击力的显著特性
★与心意六合拳高手对抗,你会感到对方的每一次发力,都象巨浪打击礁石一般,具有强烈的震撼与令人恐惧的炸裂感。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打击,它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杀伤威力的根本保障。心意六合拳打人,决不主张使用拖泥带水的推击力,它的每一次打击,都好象要把对手打裂一般,无论哪一个角度的攻击,都带有不可抵挡的暴撼之势。
四、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杀伤力来源于其独特的动力形态——“裹践躜”
★就像一辆高速飞行的重型坦克必须具备强大的驱动装置一样,“裹践躜”就是心意六合拳高烈度打击的动力驱动系统,其高度合理的动力形态,充分揭示出拳术运动的内在规律,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表现出不容置疑的先进性。“裹践躜”并不是象一般人误解的那样三种拳法形式,而是一个完整的拳术运动规则,是开发人体整体运动能力在实战中灵活运作的最简捷、最实用、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它构成了心意六合拳独树一帜的总动力形态,是心意六合拳高爆性杀伤力的根本来源。
五、围绕总动力形态有程序地展开训练是心意六合拳真传体系的不传之秘
★正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一样,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好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而教学方法差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就差,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成绩。学校里的教学方法,进入到我们拳术训练领域就是训练方法。一门拳术训练方法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了该拳门修炼者的成效。我们说,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必须是循序渐进、主题突出、紧抓主线、方向明确的。心意六合拳的训练主题就是精力集中地建立以“裹践躜”为特色的总动力形态;其训练主线就是紧密围绕其总动力形态而构成的训练程序;其训练方向就是最有效地造就受训人的高爆性杀伤力与全面的格斗应敌能力。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紧抓主干、直突核心的做法,绝不浪费一点精力去干那些枝节末梢的事情。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是心意六合拳以实战威力名震武林数百年的根本秘密之所在。说来神秘,实际简单,但是如果你所学非人,或者无缘得到高人的点拨,想做到这一切也并非易事。因为你就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也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心意六合拳庸师误人的事件,也就有了那么多可悲可叹的求学者,费尽精力与财力却学得了满身的招法与一大堆鸡飞狗跳的大形。
六、功夫上身才表明真正掌握了心意六合拳
★如何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拳术?是学会了其中的所有动作、套路,还是从根本上掌握了其动力形态?中国拳术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虚假形式掩盖了拳术真实的内涵。一门拳术的内涵是什么?毫不隐晦地讲就是其独有的总动力形态,也就是一班人所谓的“拳劲”。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拳劲,八卦掌有八卦掌的拳劲,心意拳有心意拳的拳劲。掌握了拳劲,也就是掌握了其根本的总动力形态,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该门拳术,而不在于学会了多少动作、多少套路。过去,老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坑害了多少热心求学的武术爱好者。我们说,学拳者就是要尽快地使功夫上身。功夫上身什么意思?就是拳劲上身了,也就是无论何时、举手投足都可以表现出合乎拳术运动规律的动力形态,将这种动力形态运用于实战,也就形成了你的实战能力。功夫上身了,你看别人的拳就能够一目了然,对方的水平、对方的劲路、对方的实战能力都逃不出你的眼,无论遇到水平多高的人,你都会心里有底。这样,也无论你与谁交手,都会使对方感到难以对付,就算他比你厉害也要忌惮你几分。真传心意六合拳的训练能够很快使你达到功夫上身的地步,形成良好的应战能力,别人练十年、二十年,而你只要练上半年、一年,就能够在他手上不吃亏,甚至将他打败,这决不是耸人听闻或者故意夸张,而是因为许多人的训练太繁琐、太浪费精力、太绕弯子了,而我们真传心意六合拳是直指核心,决不偏移的。所以拳谚说“心意一年打死人”,绝非不实。当然,这仅限于真传心意,不包括假传的。
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手抄本)序
编者按:此文系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巨匠卢嵩高先生(上海)的得意高足凌汉兴先生为其亲手写作的《心意六合拳传真》所作的序。该书十分翔实地记录了心意六合拳的原传风貌,实为不可多得的心意六合拳真传版本。凌先生写作该书历经数年,所载内容均经卢嵩高老师过目,皆为真传心意无疑。凌先生在序中所论述的问题,不仅是当时心意六合拳界未得真传者的通病,也是现在心意拳界的普遍问题。今日读凌先生之文,依然令人警醒!
该手抄本是凌老师在八十年代在1953年稿上重新补充、编撰而成的,内容上有所增益,是目前流行在外的该书的最完全本。现保存在马胜利老师处,是九十年代初凌老师亲自赠送给马老师的,并题字嘱其发扬光大。马老师一直对此书珍爱有加,表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用于经济目的,只要有缘,可以奉送。
心意六合拳艺,相传创自宋代岳飞。飞幼好武艺,后得名师周侗之嫡传,文武兼擅,其武艺之造诣,尤为精遂。于是集众技之长,撷精取华,参以心得,著为《心意六合拳经》,是为《旧谱》。元明两代,几乎失传。逮明末清初,有姬际可氏,字隆风,武艺高超,历访名师,游终南山,得此《旧谱》,悉心揣摩,融会贯通,遂收其精微奥妙,广为流传;于是由晦而明,发扬光大,亦云本矣。
考《旧谱》所载,其术易简,其象形仅六,曰:鸡腿、龙腰、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六者为心意六合拳艺之身法。又云:势势如虎扑,把把如鹰抓,为起手出势之攻法。鹰在长,熊在束,以象攻守之势,谓之鹰熊斗志。此皆先哲仰观鸷鸟掠食之势,俯察猛兽搏斗之形,象形取意,以意立拳。尽皆采其擅长,补已之短,法良意赅,曲尽妙用。拳名心意六合,盖心动意随,内外相应开合,而心实为之主宰也。若能理会心动意随,浑身俱动之义,则对于拳艺之道,思过半焉。
由是观之,先哲所守者约,故习焉而功深;其术易简,故临敌而捷动,不期然而然也。奈何昧者莫之知,增益之为十大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而附以雷声。再增益之为十二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鼍、鲐,而雷声不与焉。且更名形意,所增之形为七,已由简超繁,而妄删雷声,则惊法阙如,于是樊然淆乱,几失心意六合拳艺之真谛矣。
窃维增益之故,当时亦不过便于教授徒众,启发常人易于理解而已。后人不知,视若固有,则未免画蛇添足之见。盖龙、蛇仅大小之别。猴在束,而熊亦在束;鹞鹰同属,其性能相类;燕子掠水,与鹰之掠食,其行动何殊?马奔虎践,实同义而并称。再增而鼍而鲐,更无论矣。若基本之形,可任意增减,则所治之形多矣。例如:鲤鱼打挺为鱼形,乌牛摆头为牛形,丹凤朝阳为凤形,狸猫上树为猫形,然则何止十二形耶?至于雷声之废,实乃管窥蠡测,以为雷声涉俗,有失文雅,而茫然不解雷声有舒气、发劲、惊敌之作用,体用具备。故妄弃雷声者,实不足与语心意六合也。
此拳之特点,其易简已如上述,而其为用则不涉丝毫虚玄荒诞,与力学不牟而和。科学证明物质就是力量。观乎《拳谱》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又云:“浑身齐到无拦挡”。则知此拳不是一挥拳,一投足以袭敌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整劲,而以丹田为主。盖一拳一足之质量,所冲击之力,焉能与全身之质量相抗衡?人之瘦小者,其浑身质量之重亦近百斤,设运用此百斤之质量,捷若闪电,以碰撞对手之中节,则对手虽形体魁梧,欲维持其重心不外倾,不仰跌,亦难矣哉!譬如百斤之锤,所击之力,何堪与四五十斤之锤相比拟,其理一也。
是故心意六合拳艺之发拳,多身力摆撞之挤劲,而丹田为之主,腿臂为之辅,所以其势倍猛。且夫劲道刚柔,不偏不倚。上下有束长之势,左右寓开合之劲。当其束而合也,胸腰内涵,肩胯紧裹,神气内敛,身如弓之引满,蓄而待发;当其长而开也,胸腰凌直,肩胯舒展,神气随势外发,而身如弓之复原,拳如箭之脱弦焉。
此拳授自我师卢嵩高。卢师为河南周家口人,少侍名师袁丰仪,而袁师系买壮图老师之入室弟子。当时从袁师习艺者六十三人,得其传者,仅尚学礼、杨殿卿、卢嵩高三人而已。卢师年最幼,功夫亦最浅,惟以出手敏捷见长。今卢师年已七十有九矣。余既恐卢师之后,不得其传,又恐传焉而不真,则甚于失传。故将拳势摄影刊出,并尽已之心,详为诠释,不隐不秘,以示忠实。俾后之好斯艺者,对我国固有之拳艺,有所领悟,而不惑于荒谬之说,则专心一志,身体力行,不难水到渠成,极于所诣矣。
一九五三年冬撰于上海
拳术修炼之根本
参拳悟性,洞悉本能;超脱束缚,体现灵机;会心循道,服务人生。
拳近乎道,不可以求知之心求道,故亦不可以求知之心求拳。
拳在自性之中,无需他求。老师只是指月之指,拳术的功能还要自己证悟,未经体认的一切都是不实之辞,无论老师、师祖之言还是拳经、圣论。
你要成就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老师、师祖,你要用你的身体体现拳术的作用,而不是证明拳经、圣论的高明。没有老师、师祖不行,没有拳经、圣论也不行,但是你必须知道,老师、师祖是给你超越的准则,拳经、圣论是给你批判的标本。不要把成就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从古到今任何有成者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
“人迷《法华》转,人悟转《法华》”——“超师越祖、批经判圣”,这就是我们成就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真传的拳术精神,这才不枉前贤的教诲、祖师的苦心,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发展,这才是拳术走向兴旺的金光大道。
拳术之路,就是自我求证之路,自己的价值靠自己确定,不假他人之手。以智慧之心去体贴心的智慧,以智慧的光明照亮人生,真实不虚的自信才会降临,勇猛精进的勇气才会迸发。山河大地,都是你用心的道场;古今龙象,无非你比肩的群伦。如此境界,什么拳不是信手拈来?什么功不是蹬高云梯?
故曰:修拳术必先修境界,拳就是境界,境界就是拳。什么是境界?放下就是境界。怎么才能放下?无我就能放下。怎样才是无我?不犯我执就是无我。
拳本无常,法本无我,无常无我,即是无相。拳本无相,法即无法,无相无法,真拳乃生。
心意六合拳的本质
心意六合拳的本质是什么?心意六合拳的本质就是“练意成劲,聚劲为功,运功为用。”
所谓“意”,就是正确的运动要领与意念假借(即劲意)的方法;所谓“劲”,就是通过“意”的作用而产生的符合拳术运动规律的、正确的人体动力形态,即所谓“拳劲”;所谓“功”,就是通过“劲”的积累而产生的良好的体能状态(即实力)与本能反应能力;所谓“用”,就是通过“功”的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的战术意识与超人的实战能力;——“意、劲、功、用”是心意六合拳的核心,“劲”则是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劲”的“生、养、蓄、用”的求取过程,其别具一格的求取的方法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
练招、练式、练形、练套是皮毛的心意六合拳;练意、练劲、练功、练用才是真正的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需要用“心”练习的拳术;心意六合拳是方法转化成本能的桥梁;无“意”不能成“劲”;无“劲”不能成“功”;而“功”不落实到“心”则不能为“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不是意识,是下意识,是本能!能够转化成本能的方法,必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能够被本能支配的功劲,必然是从招法定式以及各种人为构思中解放出来的功劲;也只有自由的功劲才能像水一样在各种动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其强大的威力!
简单、直接、便捷,直达目的;无招、无式、无做作,浑然天成;自由的力量从“心”里发出,让每一次接触与碰撞都足以震撼人心!
心意六合拳之所以独特,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厉害,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依然盖源于此!!!
心意六合拳谱第一章——心意总论
(摘自马胜利老师珍藏的墨本《心意六合拳拳谱》,该拳谱得自马老师师叔满锡豹先生,是目前可见的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比较完全的本子。)
心意者,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拳。心随意转,意自心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若论此艺,则有:六合、五行、四梢、三节、进退、虚实、阴阳、起落、刚柔等法,其变化无穷,神妙莫测,苟入斯道,果能日就月将,恒心攀跻,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养之平素,发之一旦,英气必过于人,成其志也。若夫心中悟透一本通其万殊,而本一身上中下各处,三节分明,四梢俱齐,五行发动,六合为一,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则尽乎其志,备乎其勇,全乎其和,急乎其神光速电,以此较技无不善矣。总之,手如箭,身如弓,周身能束放,发势自然强。
斯艺者,六合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三节要明,三弯(手弯、腿弯,身弯)要对,三心(顶心、手脚心、背心)要实,三意(眼意、心意、手意)要连,三尖(鼻尖、肩尖、足尖)要照。原来是本一身去处。
六合者,内三合与外三合是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成其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成其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其为六合也。五行者,内五行与外五行是也,内应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内外相应可也。四梢者,牙、舌、发、指,一气惊起是也。三节者,周身上、中、下各为三节,合而明了是也。三弯者,胳膊弯、腰肋弯、腿胯弯是也。三意者,心意、手意、眼意是也。三心者,顶门心、手足心、背心是也。三尖者,鼻尖、手尖、足尖是也。
六合要合而为一气,五行要内外发动,而有神色,四稍要俱齐,完整一气。三节要分明,上中下速络。三弯要随,各处俱有内劲,三意要相连,精神自然换出。三心要着实发出攻劲,三尖要对齐,无偏斜俯仰之病。
心意拳一身之法,最主要者,眼要毒,手要奸,足踩中门裆里躜。眼有鉴查之明,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人之动静,全在乎一心,故心有所感,意必相应,意有所发,气必叫从,然则曰心者君也,气者令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刚独断之明,君令发而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即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夫心意之拨能,无事时本极从容,仓碎应变之际,发如迅雷急电。如君令颁发,臣民齐应,此谓得心应手也。又如心为元帅,手为先行,臂膀为五营四梢。又左为先行,有为大将,心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万般,乘其不备,攻其不意,遇敌发动,必先踩寸,足步先进,手势随进可也。手从洞口出,腿从怀里出,翦近跕,取敌须要先进身(切记),去意好似卷地风。急放如发矢是也,疾发手,神光迅雷是也,眼之神光,手之迅雷,口之雷声枪上,浑身精气神合为一气,发势连贯如一,收势稳如泰山。然必要者,又得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此中滋味要分明,一艺精,胜过百艺通,打法最要先进身,足先手后一齐攻,静则稳定身,动则急狠真;拳如发炮,折似龙,遇敌好似火烧身。拳化一气,全是法,
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为身法,名曰七捶,即头、肩、肘、手、胯、膝、足。去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
灵机拳论》之《实战总纲》
倏忽而来,倏忽而去,随形就势,应感而动;
你动我动,不滞原位,走必不远,不离左右;
瞻之在左,忽之在右,左右上下,惊变飘游;
追形随影,飞身带步,以快打慢,以活打死;
自控节奏,迫敌失控,虚实调动,劲打回头;
不求力整,但求形聚,整则易僵,聚则灵动;
以聚打整,以灵打僵,快马轻刀,最尚准正;
不拘形式,不落方法,以势压人,笼罩周边;
内力张弛,灵机牵挂,触形则发,遇形则化;
劲打折叠,势如闪电,目不及瞬,机变无心。
关于心意六合拳“诸内”的探讨
我觉得心意六合拳所讲的所谓“诸内”,就是大成拳所讲的体内矛盾,那么体内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呢?无非争力而已。就像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编》上所言:“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谓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不能得环中而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
所以我认为“诸内”的本质是内在的争力,而外形只是内在矛盾的表现而已,不存在什么内外的区别,也就是说内外本为一体,做对了内在要求,外形是自然生成的,不必介意。
《守洞尘技》十二把劲
此《守洞尘技》拳谱为河南心意六合拳南阳张志诚一脉七世陈合龙恩师授于我(马雷石)的古传手抄本,现据本人二十余年的练功浅见对原文作了一些注释,不当之处望同门及方家指正。邓州的心意六合拳较完整地保留了?氏心意六合拳的原始风貌。张志诚师承洛阳马学礼,张又传邓州张海州,下传吴呼连,又传吴嘉林,再传陈合龙。
《守洞尘技》,又名《守洞老技》,此谱源于道家《七部尘技》中的一技。在长期传授过程中,由于学者气质悟性不同,拳式有的也就不同,但拳理相同。我师陈合龙讲:老师可以改拳式但不可以改拳理,所以承传几百年,我脉在盘拳练艺过程中,都以该谱为指导思想。拳理不通,心中无数。劲意是指发力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针对动作的诸多劲力发放的需要,大脑有意识进行引导,让拳术中的动作在意念引导下完成,从而达到加强拳式威力的目的。心意拳的八字与五行十字要诀等方面在意念的统帅下,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意劲。意劲是纯粹的意念,现于肢体,是心意拳爆发力的来源,在拳术中占重要地位。心意拳讲内外三合,心意已动周身全动,手足齐到七星打人。心为意之体,意为心之用,心意拳盘拳时处处离不开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时时刻刻指导?心意拳的动作、盘艺和真劲发动。心意拳的心意指思维、想法也就是心理活动。心意拳的每式中都包含?丰富的意象,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必须将每一把的拳架进行长时间的揣摩分析,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而这些覆杂的意象中却有主线即心意拳的劲意总纲贯穿其中,抓住了主线,其它一切便容易理解和把握。我师传下十二把劲意,现注释如下:
一把劲意:恨天无把(塌天落)
凝神意,拽天环;
力碑塌,一瞬间;
手落声,随意领;
雷骤降,躲身难。
注释:此把意劲方向为由上而下故又称落劲。发力意象与苍天争气概,惟恨苍天无法装上把手。若有把手,此力一发定可把偌大的青天拽落于脚下。也可想象头顶有粗大横枝,我单手或双手攀附其上,猛然全身发力将巨枝拽断。发这把力时往往气以雷声相佐,轰然一声意到、气到、力到。鹰捉把、乌牛摆头、一头碎碑、鹞子栽膀等拳架,皆蕴此劲意。训练时,意领气,气催声,周身用力,折腰甩膀,势猛劲足,技击应用中神勇无比,使对手有霹雳击顶天塌而下之感。
二把劲意:恨地无环(地翻天)
心头燃,发冲冠;
内动随,似箭躜;
力贯筋,梢拨起;
灵心恨,地生环。
注释:此把劲意方向是由下而上为钻把之意,又称起把。它的发力意象是与地心争力,犹昔日楚霸王恨地无环,若有环可将大地一提而起拋于天际。横拳卷地风、提手钻拳、虎扑、
原文地址:作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要查看的信息不存在或者还未通过审批!
Processed in 0.020981 second(s), 1 queries.心意六和拳法精粹
我的图书馆
心意六和拳法精粹
心意六和拳法精粹拳术修练的目的&拳术修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的武士精神。武士并非只在过去存在,在现在乃至未来依然会存在,因为只要有人存在,人的尚武精神就会存在,只要尚武精神在,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群起实践。&我们说“拳禅一如”,就是承认拳术与禅修有着天生的一体性,无论对于人与世界的认识,还是表达实践的方法,以及相互印证的精神实质,都存在着相连一体的默契。但是,抛开一切有形有质的东西之后,拳与禅所面临的只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超越生与死的界面,去把握生命的真实与现实的人生?所不同的是,拳更加关注生,而禅更加关注死。所以一位日本剑圣曾告诉他的弟子:“你在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求生,现在你应该去修禅,因为那有助于你理解死。”是的,死的问题是需要理解的,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所谓“拳术”的实质,正是帮助你在体认恐惧的同时感受恐惧的来源,只有在不断地体证、反思以及痛苦、彷徨之后,你一接触禅,就会立即感受到它那寂然不动的力量,立即明白原来你恐惧的来源就是对于生命的挂碍。解决了挂碍便解决了恐惧,解决了恐惧便解决了得失,因为人类的得失也是基于生命的挂碍,无挂碍亦无得失。超越了生死得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纯粹的人;是可怕的人;是一前、难以竭制的人;是不计名利、敢做敢为的人……而所谓“拳术的战斗力”(即世俗的“能打不能打”的问题),不过是这种人身上强大自信的必然衍生而已,是完全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实际上,让人真正佩服的,大多来自于人格的魅力与力量,暴力从来就没有真正征服过人性。一个超越生死、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所具备的清逸大勇,那种超然脱俗的力量让你一接触便难以产生战胜他的信心,更多的是发自心底的亲切、宁静以及惺惺相惜、断头可交的英雄情怀。&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武士,一个过去、现在、未来都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别具一格的人。真正的武士以其超然的情怀投入热切的生活,以自身的实践感召着人们——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死亡不过是我们另一个家园,视死如归的人才能获得真正宁静、平和、幸福的生活;&真正的武士是不怕死的,不怕死的人还会怕生活的艰难、险阻吗?一个“死犹不惧岂辞生”的人,必然会担负起一种责任——为人群谋福祉,为亲人谋幸福。&无论哪个时代,自信都来源于对于自身智慧的感受,而不是暴力的增强,只有鲁夫莽汉、杀手屠夫才会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残忍和暴虐,但他们不是真正的武士。&武士的自省、自律以及“拳禅一如”的长期修行,使他们时常能够感受到来自自身的智慧的震撼。所以,他们总是沉着而自信地生活,不怕困难,不避挑战,默默无闻地锻造自己的能力,有准备地应对与解决问题。&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智慧、他们自信;他们理解世界、他们理解生活、他们理解生命;所以他们充满活力、他们充满爱心;他们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他们不光成就他们自己,而且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成就世界。——这就是武士,拳术的主宰!——这就是武士精神,拳术的灵魂!&关于真传心意六合拳的认识&&一、杀伤力是心意六合拳追求的首要目的&★心意六合拳是从明末清初的战场格斗技术中脱胎而来的,浑身上下依然充满了凶悍的“血腥”气质。从心意六合拳的观点来看:杀伤对手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它的训练体系中,坚决杜绝了花拳绣腿的出现,整个训练自始至终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杀伤对手”这个格斗的根本目标来展开与持续的。是否锻炼出了出色的杀伤力,是每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得艺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心意六合拳最显著的特点与标志之一。&二、将自己训练成不折不扣的重型武器&★格斗的主题是对抗。凡是对抗,就不可能出现只有你打别人而别人不打你的情况。两虎相争强者胜,为了保证自己在格斗中始终占据强者的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肉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将自己锻造成钢筋铁骨般的“金刚之体”。这样才能抵抗住对手强劲的攻击,并且保障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自身内部所爆发的高强度力量的震荡。这就像大口径火炮需要配置大强度的基座一样,自己的身体缺乏强度,是不可能占据格斗的上风的。当然,身体的强度与身材大小无关,心意六合拳的训练,可以使每个受训 者的肉体得到最充分的改造,只要你不疑不惑,依法行事,无论身材如何,都能很快达到很高的强度,在实战中爆发出令人惊异的体能与攻击力。&三、高爆性是心意六合拳打击力的显著特性&★与心意六合拳高手对抗,你会感到对方的每一次发力,都象巨浪打击礁石一般,具有强烈的震撼与令人恐惧的炸裂感。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打击,它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杀伤威力的根本保障。心意六合拳打人,决不主张使用拖泥带水的推击力,它的每一次打击,都好象要把对手打裂一般,无论哪一个角度的攻击,都带有不可抵挡的暴撼之势。&四、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杀伤力来源于其独特的动力形态——“裹践躜”&★就像一辆高速飞行的重型坦克必须具备强大的驱动装置一样,“裹践躜”就是心意六合拳高烈度打击的动力驱动系统,其高度合理的动力形态,充分揭示出拳术运动的内在规律,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表现出不容置疑的先进性。“裹践躜”并不是象一般人误解的那样三种拳法形式,而是一个完整的拳术运动规则,是开发人体整体运动能力在实战中灵活运作的最简捷、最实用、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它构成了心意六合拳独树一帜的总动力形态,是心意六合拳高爆性杀伤力的根本来源。&五、围绕总动力形态有程序地展开训练是心意六合拳真传体系的不传之秘&★正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一样,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好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而教学方法差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就差,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成绩。学校里的教学方法,进入到我们拳术训练领域就是训练方法。一门拳术训练方法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了该拳门修炼者的成效。我们说,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必须是循序渐进、主题突出、紧抓主线、方向明确的。心意六合拳的训练主题就是精力集中地建立以“裹践躜”为特色的总动力形态;其训练主线就是紧密围绕其总动力形态而构成的训练程序;其训练方向就是最有效地造就受训人的高爆性杀伤力与全面的格斗应敌能力。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紧抓主干、直突核心的做法,绝不浪费一点精力去干那些枝节末梢的事情。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是心意六合拳以实战威力名震武林数百年的根本秘密之所在。说来神秘,实际简单,但是如果你所学非人,或者无缘得到高人的点拨,想做到这一切也并非易事。因为你就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也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心意六合拳庸师误人的事件,也就有了那么多可悲可叹的求学者,费尽精力与财力却学得了满身的招法与一大堆鸡飞狗跳的大形。&六、功夫上身才表明真正掌握了心意六合拳&★如何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拳术?是学会了其中的所有动作、套路,还是从根本上掌握了其动力形态?中国拳术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虚假形式掩盖了拳术真实的内涵。一门拳术的内涵是什么?毫不隐晦地讲就是其独有的总动力形态,也就是一班人所谓的“拳劲”。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拳劲,八卦掌有八卦掌的拳劲,心意拳有心意拳的拳劲。掌握了拳劲,也就是掌握了其根本的总动力形态,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该门拳术,而不在于学会了多少动作、多少套路。过去,老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坑害了多少热心求学的武术爱好者。我们说,学拳者就是要尽快地使功夫上身。功夫上身什么意思?就是拳劲上身了,也就是无论何时、举手投足都可以表现出合乎拳术运动规律的动力形态,将这种动力形态运用于实战,也就形成了你的实战能力。功夫上身了,你看别人的拳就能够一目了然,对方的水平、对方的劲路、对方的实战能力都逃不出你的眼,无论遇到水平多高的人,你都会心里有底。这样,也无论你与谁交手,都会使对方感到难以对付,就算他比你厉害也要忌惮你几分。真传心意六合拳的训练能够很快使你达到功夫上身的地步,形成良好的应战能力,别人练十年、二十年,而你只要练上半年、一年,就能够在他手上不吃亏,甚至将他打败,这决不是耸人听闻或者故意夸张,而是因为许多人的训练太繁琐、太浪费精力、太绕弯子了,而我们真传心意六合拳是直指核心,决不偏移的。所以拳谚说“心意一年打死人”,绝非不实。当然,这仅限于真传心意,不包括假传的。&&心意六合拳艺传真(手抄本)序凌汉兴&编者按:此文系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巨匠卢嵩高先生(上海)的得意高足凌汉兴先生为其亲手写作的《心意六合拳传真》所作的序。该书十分翔实地记录了心意六合拳的原传风貌,实为不可多得的心意六合拳真传版本。凌先生写作该书历经数年,所载内容均经卢嵩高老师过目,皆为真传心意无疑。凌先生在序中所论述的问题,不仅是当时心意六合拳界未得真传者的通病,也是现在心意拳界的普遍问题。今日读凌先生之文,依然令人警醒!&该手抄本是凌老师在八十年代在1953年稿上重新补充、编撰而成的,内容上有所增益,是目前流行在外的该书的最完全本。现保存在马胜利老师处,是九十年代初凌老师亲自赠送给马老师的,并题字嘱其发扬光大。马老师一直对此书珍爱有加,表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用于经济目的,只要有缘,可以奉送。&心意六合拳艺,相传创自宋代岳飞。飞幼好武艺,后得名师周侗之嫡传,文武兼擅,其武艺之造诣,尤为精遂。于是集众技之长,撷精取华,参以心得,著为《心意六合拳经》,是为《旧谱》。元明两代,几乎失传。逮明末清初,有姬际可氏,字隆风,武艺高超,历访名师,游终南山,得此《旧谱》,悉心揣摩,融会贯通,遂收其精微奥妙,广为流传;于是由晦而明,发扬光大,亦云本矣。&考《旧谱》所载,其术易简,其象形仅六,曰:鸡腿、龙腰、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六者为心意六合拳艺之身法。又云:势势如虎扑,把把如鹰抓,为起手出势之攻法。鹰在长,熊在束,以象攻守之势,谓之鹰熊斗志。此皆先哲仰观鸷鸟掠食之势,俯察猛兽搏斗之形,象形取意,以意立拳。尽皆采其擅长,补已之短,法良意赅,曲尽妙用。拳名心意六合,盖心动意随,内外相应开合,而心实为之主宰也。若能理会心动意随,浑身俱动之义,则对于拳艺之道,思过半焉。&由是观之,先哲所守者约,故习焉而功深;其术易简,故临敌而捷动,不期然而然也。奈何昧者莫之知,增益之为十大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而附以雷声。再增益之为十二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鼍、鲐,而雷声不与焉。且更名形意,所增之形为七,已由简超繁,而妄删雷声,则惊法阙如,于是樊然淆乱,几失心意六合拳艺之真谛矣。&窃维增益之故,当时亦不过便于教授徒众,启发常人易于理解而已。后人不知,视若固有,则未免画蛇添足之见。盖龙、蛇仅大小之别。猴在束,而熊亦在束;鹞鹰同属,其性能相类;燕子掠水,与鹰之掠食,其行动何殊?马奔虎践,实同义而并称。再增而鼍而鲐,更无论矣。若基本之形,可任意增减,则所治之形多矣。例如:鲤鱼打挺为鱼形,乌牛摆头为牛形,丹凤朝阳为凤形,狸猫上树为猫形,然则何止十二形耶?至于雷声之废,实乃管窥蠡测,以为雷声涉俗,有失文雅,而茫然不解雷声有舒气、发劲、惊敌之作用,体用具备。故妄弃雷声者,实不足与语心意六合也。&此拳之特点,其易简已如上述,而其为用则不涉丝毫虚玄荒诞,与力学不牟而和。科学证明物质就是力量。观乎《拳谱》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又云:“浑身齐到无拦挡”。则知此拳不是一挥拳,一投足以袭敌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整劲,而以丹田为主。盖一拳一足之质量,所冲击之力,焉能与全身之质量相抗衡?人之瘦小者,其浑身质量之重亦近百斤,设运用此百斤之质量,捷若闪电,以碰撞对手之中节,则对手虽形体魁梧,欲维持其重心不外倾,不仰跌,亦难矣哉!譬如百斤之锤,所击之力,何堪与四五十斤之锤相比拟,其理一也。&是故心意六合拳艺之发拳,多身力摆撞之挤劲,而丹田为之主,腿臂为之辅,所以其势倍猛。且夫劲道刚柔,不偏不倚。上下有束长之势,左右寓开合之劲。当其束而合也,胸腰内涵,肩胯紧裹,神气内敛,身如弓之引满,蓄而待发;当其长而开也,胸腰凌直,肩胯舒展,神气随势外发,而身如弓之复原,拳如箭之脱弦焉。&此拳授自我师卢嵩高。卢师为河南周家口人,少侍名师袁丰仪,而袁师系买壮图老师之入室弟子。当时从袁师习艺者六十三人,得其传者,仅尚学礼、杨殿卿、卢嵩高三人而已。卢师年最幼,功夫亦最浅,惟以出手敏捷见长。今卢师年已七十有九矣。余既恐卢师之后,不得其传,又恐传焉而不真,则甚于失传。故将拳势摄影刊出,并尽已之心,详为诠释,不隐不秘,以示忠实。俾后之好斯艺者,对我国固有之拳艺,有所领悟,而不惑于荒谬之说,则专心一志,身体力行,不难水到渠成,极于所诣矣。一九五三年冬撰于上海&&&&拳术修炼之根本&参拳悟性,洞悉本能;超脱束缚,体现灵机;会心循道,服务人生。拳近乎道,不可以求知之心求道,故亦不可以求知之心求拳。&拳在自性之中,无需他求。老师只是指月之指,拳术的功能还要自己证悟,未经体认的一切都是不实之辞,无论老师、师祖之言还是拳经、圣论。&你要成就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老师、师祖,你要用你的身体体现拳术的作用,而不是证明拳经、圣论的高明。没有老师、师祖不行,没有拳经、圣论也不行,但是你必须知道,老师、师祖是给你超越的准则,拳经、圣论是给你批判的标本。不要把成就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从古到今任何有成者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人迷《法华》转,人悟转《法华》”——“超师越祖、批经判圣”,这就是我们成就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真传的拳术精神,这才不枉前贤的教诲、祖师的苦心,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发展,这才是拳术走向兴旺的金光大道。&拳术之路,就是自我求证之路,自己的价值靠自己确定,不假他人之手。以智慧之心去体贴心的智慧,以智慧的光明照亮人生,真实不虚的自信才会降临,勇猛精进的勇气才会迸发。山河大地,都是你用心的道场;古今龙象,无非你比肩的群伦。如此境界,什么拳不是信手拈来?什么功不是蹬高云梯?&故曰:修拳术必先修境界,拳就是境界,境界就是拳。什么是境界?放下就是境界。怎么才能放下?无我就能放下。怎样才是无我?不犯我执就是无我。拳本无常,法本无我,无常无我,即是无相。拳本无相,法即无法,无相无法,真拳乃生。心意六合拳的本质是什么?&心意六合拳的本质是什么?心意六合拳的本质就是“练意成劲,聚劲为功,运功为用。”&所谓“意”,就是正确的运动要领与意念假借(即劲意)的方法;所谓“劲”,就是通过“意”的作用而产生的符合拳术运动规律的、正确的人体动力形态,即所谓“拳劲”;所谓“功”,就是通过“劲”的积累而产生的良好的体能状态(即实力)与本能反应能力;所谓“用”,就是通过“功”的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的战术意识与超人的实战能力;——“意、劲、功、用”是心意六合拳的核心,“劲”则是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劲”的“生、养、蓄、用”的求取过程,其别具一格的求取的方法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练招、练式、练形、练套是皮毛的心意六合拳;练意、练劲、练功、练用才是真正的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需要用“心”练习的拳术;心意六合拳是方法转化成本能的桥梁;无“意”不能成“劲”;无“劲”不能成“功”;而“功”不落实到“心”则不能为“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不是意识,是下意识,是本能!能够转化成本能的方法,必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能够被本能支配的功劲,必然是从招法定式以及各种人为构思中解放出来的功劲;也只有自由的功劲才能像水一样在各种动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其强大的威力!简单、直接、便捷,直达目的;无招、无式、无做作,浑然天成;自由的力量从“心”里发出,让每一次接触与碰撞都足以震撼人心!&心意六合拳之所以独特,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厉害,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依然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谱第一章——心意总论&(摘自马胜利老师珍藏的墨本《心意六合拳拳谱》,该拳谱得自马老师师叔满锡豹先生,是目前可见的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比较完全的本子。)&心意者,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拳。心随意转,意自心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若论此艺,则有:六合、五行、四梢、三节、进退、虚实、阴阳、起落、刚柔等法,其变化无穷,神妙莫测,苟入斯道,果能日就月将,恒心攀跻,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养之平素,发之一旦,英气必过于人,成其志也。若夫心中悟透一本通其万殊,而本一身上中下各处,三节分明,四梢俱齐,五行发动,六合为一,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则尽乎其志,备乎其勇,全乎其和,急乎其神光速电,以此较技无不善矣。总之,手如箭,身如弓,周身能束放,发势自然强。&斯艺者,六合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三节要明,三弯(手弯、腿弯,身弯)要对,三心(顶心、手脚心、背心)要实,三意(眼意、心意、手意)要连,三尖(鼻尖、肩尖、足尖)要照。原来是本一身去处。&六合者,内三合与外三合是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成其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成其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其为六合也。五行者,内五行与外五行是也,内应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内外相应可也。四梢者,牙、舌、发、指,一气惊起是也。三节者,周身上、中、下各为三节,合而明了是也。三弯者,胳膊弯、腰肋弯、腿胯弯是也。三意者,心意、手意、眼意是也。三心者,顶门心、手足心、背心是也。三尖者,鼻尖、手尖、足尖是也。&六合要合而为一气,五行要内外发动,而有神色,四稍要俱齐,完整一气。三节要分明,上中下速络。三弯要随,各处俱有内劲,三意要相连,精神自然换出。三心要着实发出攻劲,三尖要对齐,无偏斜俯仰之病。&心意拳一身之法,最主要者,眼要毒,手要奸,足踩中门裆里躜。眼有鉴查之明,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人之动静,全在乎一心,故心有所感,意必相应,意有所发,气必叫从,然则曰心者君也,气者令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刚独断之明,君令发而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即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夫心意之拨能,无事时本极从容,仓碎应变之际,发如迅雷急电。如君令颁发,臣民齐应,此谓得心应手也。又如心为元帅,手为先行,臂膀为五营四梢。又左为先行,有为大将,心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万般,乘其不备,攻其不意,遇敌发动,必先踩寸,足步先进,手势随进可也。手从洞口出,腿从怀里出,翦近跕,取敌须要先进身(切记),去意好似卷地风。急放如发矢是也,疾发手,神光迅雷是也,眼之神光,手之迅雷,口之雷声枪上,浑身精气神合为一气,发势连贯如一,收势稳如泰山。然必要者,又得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此中滋味要分明,一艺精,胜过百艺通,打法最要先进身,足先手后一齐攻,静则稳定身,动则急狠真;拳如发炮,折似龙,遇敌好似火烧身。拳化一气,全是法,&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为身法,名曰七捶,即头、肩、肘、手、胯、膝、足。去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灵机拳论》之《实战总纲》马胜利倏忽而来,倏忽而去,随形就势,应感而动;你动我动,不滞原位,走必不远,不离左右;瞻之在左,忽之在右,左右上下,惊变飘游;追形随影,飞身带步,以快打慢,以活打死;自控节奏,迫敌失控,虚实调动,劲打回头;不求力整,但求形聚,整则易僵,聚则灵动;以聚打整,以灵打僵,快马轻刀,最尚准正;不拘形式,不落方法,以势压人,笼罩周边;内力张弛,灵机牵挂,触形则发,遇形则化;劲打折叠,势如闪电,目不及瞬,机变无心。关于心意六合拳“诸内”的探讨&&我觉得心意六合拳所讲的所谓“诸内”,就是大成拳所讲的体内矛盾,那么体内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呢?无非争力而已。就像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编》上所言:“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谓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不能得环中而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所以我认为“诸内”的本质是内在的争力,而外形只是内在矛盾的表现而已,不存在什么内外的区别,也就是说内外本为一体,做对了内在要求,外形是自然生成的,不必介意。&《守洞尘技》十二把劲&此《守洞尘技》拳谱为河南心意六合拳南阳张志诚一脉七世陈合龙恩师授于我(马雷石)的古传手抄本,现据本人二十余年的练功浅见对原文作了一些注释,不当之处望同门及方家指正。邓州的心意六合拳较完整地保留了?氏心意六合拳的原始风貌。张志诚师承洛阳马学礼,张又传邓州张海州,下传吴呼连,又传吴嘉林,再传陈合龙。&《守洞尘技》,又名《守洞老技》,此谱源于道家《七部尘技》中的一技。在长期传授过程中,由于学者气质悟性不同,拳式有的也就不同,但拳理相同。我师陈合龙讲:老师可以改拳式但不可以改拳理,所以承传几百年,我脉在盘拳练艺过程中,都以该谱为指导思想。拳理不通,心中无数。劲意是指发力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针对动作的诸多劲力发放的需要,大脑有意识进行引导,让拳术中的动作在意念引导下完成,从而达到加强拳式威力的目的。心意拳的八字与五行十字要诀等方面在意念的统帅下,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意劲。意劲是纯粹的意念,现于肢体,是心意拳爆发力的来源,在拳术中占重要地位。心意拳讲内外三合,心意已动周身全动,手足齐到七星打人。心为意之体,意为心之用,心意拳盘拳时处处离不开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时时刻刻指导?心意拳的动作、盘艺和真劲发动。心意拳的心意指思维、想法也就是心理活动。心意拳的每式中都包含?丰富的意象,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必须将每一把的拳架进行长时间的揣摩分析,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而这些覆杂的意象中却有主线即心意拳的劲意总纲贯穿其中,抓住了主线,其它一切便容易理解和把握。我师传下十二把劲意,现注释如下:&一把劲意:恨天无把(塌天落)&原文:凝神意,拽天环;力碑塌,一瞬间;手落声,随意领;雷骤降,躲身难。&注释:此把意劲方向为由上而下故又称落劲。发力意象与苍天争气概,惟恨苍天无法装上把手。若有把手,此力一发定可把偌大的青天拽落于脚下。也可想象头顶有粗大横枝,我单手或双手攀附其上,猛然全身发力将巨枝拽断。发这把力时往往气以雷声相佐,轰然一声意到、气到、力到。鹰捉把、乌牛摆头、一头碎碑、鹞子栽膀等拳架,皆蕴此劲意。训练时,意领气,气催声,周身用力,折腰甩膀,势猛劲足,技击应用中神勇无比,使对手有霹雳击顶天塌而下之感。&二把劲意:恨地无环(地翻天)&原文:心头燃,发冲冠;内动随,似箭躜;力贯筋,梢拨起;灵心恨,地生环。&注释:此把劲意方向是由下而上为钻把之意,又称起把。它的发力意象是与地心争力,犹昔日楚霸王恨地无环,若有环可将大地一提而起拋于天际。横拳卷地风、提手钻拳、虎扑、冲天炮等势均含此劲意。以上二把为?的力。此把意锻炼拳动钻打时的爆发力,我拳架从低就身,突然长身而起,单拳(双拳)紧握好如同大地有环我已抓紧一般,猛然发力,似要将大地扯起掷向空中。久习之威力非同小可,应敌而用时,使对手有突遭山崩地裂之感。要领为内动外随,气随声发,蹬腿展腰,周身齐运。&三把劲意:火烧身&原文:交贵意,火烧身;势崩翻,籍灵根;意动如,拳似炮;心合气,力通神。&注释:此把劲意为盘拳练艺时心胸虚灵,内不?力,外不露形,于无形中突然发动,四梢劲起,内动外随,有如肤?火星,梦中惊醒,滚油滴水,硬弓断弦一般,灵动无比,速猛异常。主练人的敏捷反应能力以及增强人应敌的灵敏度,交手时击其不意,趁其不备,全在敌人的意料之外。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声,声助拳威,动作在一瞬间完成。&四把劲意:一头碎碑、曲断中节&原文:抖擞神,两臂伸;擎碑过,顶千钧;凌空搠,神功显;土齐腰,四尺深。&注释:此把劲意曲断中节功法为身体直立,两手高举,意想两手将一块重千斤的石碑举过头顶,竭尽全力将它向地下搠去,把大石碑直插入土中一般。此把劲意主练人的中节劲,腰、胯、膝、肘弯部之劲。该部发力必须脆快而富有弹性,在发力的一瞬间如巨风卷大树,突然树从中折断一般。这一把劲力如压弹簧一样,是折?力,此劲意是在练罩打的整劲与恨天无把有相同之处,不同处在于恨天无把打的是堕意,而曲断中节打的是甩意,两功对中节劲都要求很高。手领头,腰送力向下猛击,十字劲随意气而击,神勇无比。此劲意任何拳式中均有,是心意拳中不可缺少的一把劲意。中节劲如不利则根梢无法贯通,势必出现局部用力而发不出整劲,我派另有曲断中节之内劲练法,另外有一单把名叫一头碎碑。&五把劲意:拉锚断绳&原文:虎归窝,尾作头;臂尖打,艺难求;拉锚断,缆疾意;前后崩,神鬼愁。&注释:此把劲意之意像是向上拉起沉重的船锚时绳突然中断,我身失去重心,迅速向后跌出,这是一把前后的劲。两力相争,锚绳弓断故又称崩劲。我脉有一单把拉锚断绳,发力时意如身缠数道绳索,我身突然一震将绳全部崩断,拳往前走,背往后挣。此功灵动无比,速猛异常,用于对后偷袭之故,虽向后击打,但不移重心,却根稳势正,力不出尖,意体齐动。&六把劲意:翻弓断弦&原文:随应变,手足合;打折弓,死反活;肚里锤,崩炸意;秘诀全,背负锅。&注释:此把劲意之意象为力士强拉硬弓,满弓之弦,突然裂断,向两头翻去,弓背弹开伸直,快速异常,疾如闪电。功法要领松腰坐胯,突背凹腹,背部像一张紧弦变弓,发动时腰部突然送力。展腰放背,送拳时肘与足犹被绳索系住突然发力,手身足均向不同方向发力,而使绳索挣断,我之力由下由后向前反出。此把劲意在每拳每式中均有出现,远打穿心箭,近打反弓弦。心意门为短打拳,重在贴身短打,最擅长寸近短打,有打人如亲嘴之说。静如山岳,动则崩翻,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此功突发性极强,劲短力争,使敌防不胜防。&七把劲意:勒马停风&原文:勒马停,艺一把;马跌蹄,落崖剎;烈马勒,不向前;不出尖,人已翻。&注释:此把劲意有如一骑手骑一匹烈马冲上悬崖,在烈马要失前蹄落入悬崖的一瞬间,猛然将马勒住。情景壮烈惊险,激昂之态似乎已突破拳架之囿,而上升到精神鼓荡之境界。此意劲有向前撞之力,如同急剎车一般,练时有向前撞、向后向下的复合多方之力。&八把劲意:横开三簧锁&原文:巨锁悬,视等闲;强开硬,打意先;三节并,无遮拦;陡起神,威破险。&注释:此把劲意犹如面前有一把三簧巨锁(古代一种有三道簧的巨锁,坚固无比),悬于门上,我欲破门而进,凝神聚气,硬打硬进,?踩中门,手足齐到。要求心勇劲猛,倾全身之力合身撞击,用满力将锁一举击碎。有勇猛进击,快速果断,不留余力,全力以赴,无坚不摧,勇不可挡之气势。拳经云: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静如山岳,动则崩翻,绝不因对手高大而萎缩不前,要有浑身是胆,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脉有一单把名横开三簧锁。&九把劲意:迎面铁臂&原文:功胆壮,意逍遥;气充盈,贯四梢;近体搏,勿畏强;迎门踩,人难逃。&注释:此把劲意练时如同自己面前有一堵高大的墙壁,我周身力气急运,趋身上步,毫不犹豫和身扑击,意欲破墙而入,如同洪水决堤,浑身齐到,势不可挡。技击时不管对方多幺高大,我视敌为蒿草般不堪一击。我心勇劲猛,无丝毫担懮畏缩,猛虎扑羊,意、气、力相合,七星并用,足踩中门夺人地位,浑身齐到,才为该把之劲意。&十把劲意:百枝上风摇&原文:顾打难,不露形;刚柔济,意从容;拳领化,随来势;借意纤,枝舞动。&注释:此把劲意为自己如同一棵大树,大风袭来,树枝随风自然摆动。技击中面对敌人的攻势,我心神不惊不慌,身手不乱,顺其来势或手身将敌化去。练时要求内意高度集中,两眼向前看要有神,静不见其动,相机而动,随高打高,随低打低,灵活多变,顾打不分,能体现出自己的反应能力及身之化劲之巧。&十一把劲意:?抱顽石&原文:动静明,来望高;升起落,势如涛;扑勇似,攫食虎;敛?灵,窥鼠猫。&注释:此把劲意意如我两手从地下抱起重千斤的巨石,闸住丹田,犹如弯弓到极点,弓弦将断未断之时,然后猛力外扔,意将巨石推出数丈开外,旋即飞身上前,复将石捧起扔出。此把劲意为锻炼内劲之法,而起劲路则?重于抖动,劲在左足,后撤于右足,并拢时足跖须出劲,惊地后收。同时抖身而起,肩、腰、胯、膝齐向左拧劲,才能抖动心劲,此为该把劲意之真传。常练此把劲意,能练出上下肢的配合,动作快速协调,力整劲足,下盘稳固有力,步伐轻灵疾快,两臂力大无比。技击时虽离敌丈远,忽然而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身形迅疾灵动,出手猛烈似火炮,令敌无所防备。要领为打要远、气要催、疾如风、快如箭、打倒人还嫌慢。&十二把劲意:雷声&原文:蛰龙起,迅电鸣;虎啸林,百兽惊;气意疾,雷贯耳;先声慑,胆助成。&注释:其要领为声随手发,手随声落,气自丹田生,以意领气,以气催声,随发噫声,声如速雷,响亮短粗,令敌有霹雳击顶之感。拳经云:肺动阵雷声,四梢要齐才内内劲出,敌无不摧,敌未中拳心已惊,其意已乱手足无措,斗志全无与惊慌之中我疾步进身击敌。久习此功能锻炼丹田内劲,气足宏亮,脏腑坚实,声助拳威,配合拳式发招时速猛有力,即可使拳技突增,又可练肺脏,调和气血,使心安息静,身体爽快,为我河南一脉所独有。需要说明,以上这些发力的意象均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是相互渗透或同时共存,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练时自己要以心神灵勇,劲整力猛、攻防有效、进退有法为宗,揣其理,度其情,融汇贯通,加之勤学苦练,勇于实战,持之以恒,自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得之无穷韵味。&心意六合拳艺传真盘法总诀。[ 作者:马胜利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199 & &更新时间: & &文章录入:admin ]&凌汉兴先生早年曾就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化层面很高。这首盘法总诀写的非常深入、细腻、全面,对心意六合拳的修炼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是真正的拳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凌汉兴先生对心意六合拳的巨大贡献。现在奉献给广大爱好者,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现代武术爱好者的通病是说多于练不肯下苦功夫,浅尝则止。练了没几天就自以为是,到处评论,谁都敢骂。所以,我认为请大家多在技术上追求,对拳术技术之外的东西少关心一些,不知大家觉得我说的对不对?反正说出来与大家共勉吧!&这里附录了马胜利老师对这首歌诀的简单注释,虽然简单却依然透露出马老师心意六合拳的深厚修养。其中讲了一些心意六合拳修炼的关窍,比如内肩内胯相合一线劲发如牵烈马等等,请大家仔细研习,必然有所获益!&凌汉兴心意六合拳艺传真盘法总诀&心与意合谓之神,意与气合谓之精;气与力合谓之劲,肩与胯合龙折身;(注释一)肘与膝合势乃正,手与足合顾打全。(注释二)“形如”始得外三合,脚手齐到才为真;“神似”方符六合艺,周身合一势无伦。(注释三)势势侧身膀领前,手足鼻尖照一线;头若顶天足践地,目视前方意无边。(注释四)舌舔上腭谷道提,精气贯顶津液咽;含胸拔背左右分,气沉丹田稳重心;(注释五)搨肩垂肘护中线,松腰坠胯攒翻灵。肩要摧肘肘摧手,胯要摧膝膝摧足;(注释六)虽然手足有前后,但须手足齐起落。出手处处成弧形,迈步在在扣裆际;(注释七)手足运行身前驱,身动务必意在先。(注释八)着点之顷刚呼息,运转之时柔吸气;柔非软弱攻不破,刚非生硬乃为坚。虚运实发一言罄,呼吸束长即拳经;(注释九)学者欲知其中理,要在揣摩习艺勤!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一日&马胜利先生的注释——注释一:内肩内胯相合一线是“龙折身”,也就是螺旋拧裹。肩胯相合才能打出猛烈的折叠闪劲。注释二:劲分整与正,整固然重要正比整更重要,这是很多人忽略的。注释三:形骸不似不是心意六合拳;神意不真形骸再似也是枉然。注释四:这是讲践与躜必须相应,形成对称之势。注释五:胸背要有开合之力,用力左右前后开合对称呼应,有牵有挂,劲发如牵烈马!注释六:三关九节节节贯穿,必须在“裹践躜”练习中求得。注释七:这是“鸡腿”的要求,必须贯彻始终,扣裆就是“鸡腿”,合肩就是“熊膀”。注释八:无论怎样动作,必须以身法带动,先动身子后动手,身法带动无非两种形式:拧肩胯以牵动与撑肩胯以催动。注释九:刚柔虚实本为一体,其运用之要在于松。松不是有意地放松,而是经过长期练习而形成的体质上的器质性的松,这是功夫。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翻浪劲”浅说&&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刚才我们说了,“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所谓“践”,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驱动下向前进步践踏或者不进步的下踩,以前脚的摩擦力驱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撑起身体,产生类似于汽车刹车时的瞬间碰撞力。所谓“躜”,就是身体向前上方斜向挺身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促使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我方的攻击劲力也就由后下向前上方向发出。此为“进身”之法。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在一个动作中,“裹、践、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劲力——“翻浪劲”。其运动过程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后腿坐实、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势→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胯、前腿(虚腿)进步跨踩→展后胯顶前胯促使重心由后腿快速移动到前腿、头上领、拔中节、身子向前上方钻起、以身劲催动上肢向前上发力。(在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整劲”或者“混元劲”。“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所谓的“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这种劲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开合、起落、升降、收纵、反侧等各种不同要素,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种极其科学的力量运作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征。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翻浪劲”是一种整体劲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性动作,所以它是一种身法劲。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在一般拳法体系中很难看见。所以,过去许多门派的拳师都说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现在看来的确是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确,是一“绝”。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涂,练的人更胡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如此这般,将先贤智能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如果我们把话说回来,被世俗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当然,过去也有一些并不明确“裹、践、躜”真义的人,也练出了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这只能使我们佩服先贤的智能,因为他们发明了能够使“裹、践、躜”定型于人身体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践、躜”真义的人由于来练习了历代拳师一贯相承的某些正确的动作,而无意之间获得的“裹、践、躜”正确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但是,这些人毕竟是胡涂的,于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是无法贯通的,由于他们理解上的偏差而使心意六合拳逐渐失真,给后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因此注定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流高手的境界。练拳贵在明理,只有真正理解与掌握了正确的拳理,并且使它牢固地定型在自己身上,才能说我们学到了真东西。拳法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应该是拳理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按老师的要求,这一手应该放哪里,那一手应该放哪里……等等等等。我们说“不求形骸似,但求拳理明”,而拳理也有真伪之分。有的人名气不大,但拳理明确,那他就是一位“明师”。有的人名气大,但拳理一知半解,充其量不过是“名师”而已。我们追求的是拳术中的真理,而不是谁谁的名气大、谁谁的资格老。名气大、资格老大多与拳法修为无关,当然不能代表真理就在他手中。好在现在的武术爱好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拳理之良莠真假一般都能判别,留给层次不高的“名师”之流的空间是愈来愈小了&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基本解析&&所谓“裹”,就是使肢体收缩以蓄力待发。“裹”者,缠也(《说文》),说明心意六合拳的蓄力之法不仅仅是肢体的单纯收缩,而且是带有螺旋拧裹的收缩。心意六合拳讲究“开弓之势必不可少”,就是强调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首先具备蓄力的“预动之势”。如果把这个预动之势比喻为一架弹簧,那么它不仅是被直向力压缩着的,更是被横向力拧裹着的,它必须同时具备直的、横的两种张力,才能构成心意六合拳要求的“裹”法,才是正确的蓄力之势。因为仅仅具有直向力的收缩,其运力的距离必然不如螺旋拧裹的横向距离长,其发力必然不如带有螺旋拧裹的发力巨大。而如果螺旋拧裹的力量没有直向力的统领,又必然失去方向,而形成涣散之力。所以,心意六合拳要求的“形长力短”的发力方法,必须通过正确的“裹”法来实现。应该说明的是,“裹”法一定是全身上下的整体拧裹与收缩,决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动作。&所谓“践”,就是进步,不管是前脚的进步还是后脚的进步,只要是向前进步,都属于“践”的范畴。心意六合拳的进步,要求擦地而行,不能提脚过高。落地时要求脚跟先着地,同时脚掌踩碾地面,形成摩擦力以帮助整体前冲力的制动,这就是所谓“摩擦步”的来源。拳谱上说,脚的落地是“踩而非踏也”,也就是说绝对不能用脚跟去跺踏地面。所谓“如踩毒物”,是要求用脚掌碾死毒虫,而不是跺。现在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大多采用脚跟跺地的进步法,是与古法不合的。因为心意六合拳特有的翻浪身法,必须要有摩擦、踩碾地面的步法相配合才能产生作用。在实际运用中,步法的践进就好像浪的底部,它只有紧贴着地面,得到了巨大的摩擦力,后续的涌浪之力才能推起浪头来,才能形成扑打礁石的翻天之势。所以,心意六合拳高手往往一进身就能够将对手托发出去,而对手感觉身体就好像突然被水浪涌托起来一样,这种“欺根拔节”的浑厚力量,实际上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步法。&所谓“躜”,带有三层含义:一是向上或向前冲;二是钻或者穿;三是飞速移动。将这三层含义综合,就是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身体向前、向上钻起冲击,或者催动上肢发力(向前上的上弧旋力,比如“虎扑”),或者与上肢形成上下的对争之力(比如“单把”)。所以,“躜”是进身之法,是近身发力的整体性动作。有人将“躜”写成了“钻”是不准确的,当然在字义上更不能将“躜”与“钻”等同,因为“钻”只是“躜”的过程中的一个动作要求而已。“躜”是衔接与统领“裹”与“践”的整体动作,如果说“裹”是动力之源,是“起”。那么“躜”就是动力之终,是其作用,是“落”。“躜”的目的,是为了将收束的力量展开,同时将后腿蹬地而得到的反作用力,充分地传递到肩上,以合上肢之用,这就是我们在实际训练中经常强调的“一脚蹬到肩上”的要求的本义。&从人体工程学的发力“髋-胸-上肢”的“三程序”规律来看,“裹”以后腿部蹬踩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到达髋部,再往上传递就必须有一个身体的动作来支持,而“躜”正是这个支持动作,即身形猛长,将身体中段拔长(所谓“拔中节”),将力量传递到胸背与上肢上,这个身体中段拔长的动作,使躯干在一刹那间形成了“满弓状”,这个状态孕育着最强的爆发力。所以,古人创造“躜”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拳法实践中总结体会而来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以“劲法”而言,“裹束以蓄,踩扑以决”,这里的“扑”与“决”,就是“躜”法的作用。在心意六合拳的演练中,如果不懂得“躜”法的意义与运用,便可谓“全体皆非”,一无是处。&以上,讲解了“裹践躜”的具体内涵,在此,我们还想强调一个包含于“裹践躜”之内的字,就是所谓“就”。这个“就”字,是心意六合拳谱上的“练习十六法”的第四法,现在大多遵从心意前辈宝鼎的解释。宝鼎说:“就”是方言,“就如蛋”,也就是将“就”解释为“束”,说“上下束住,成其就也。”但是,我们知道“十六法”的第一法“存”就是“束”的意思,这里再来一个被称为“就”的“束”,其意义何在?而且,通观“十六法”,用的都是正统的文言,为什么惟独这里使用方言?而且如果是方言,姬际可是山西蒲州人,宝鼎是陕西西安人,马学礼是河南洛阳人,那么这个“就”字究竟是哪里的方言?所以,我认为宝鼎的解释是不对的。如果按照正规的字义来说,“就”的动词本义是“就高”(《说文》),也就是“往高处去”的意思。按照“裹践躜”的运动要求,躜身而起的同时,头部要顶挺上拔,以领起全身之力。那么很显然,这里的“就”字是对“裹践躜”运动过程中的头部动作的要求,即拔顶竖项。如果我们详细阅读前人对“十六法”的解释,身体各部的动作要求都有了,惟独没有对头部的要求,但是对于拳法而言头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创拳之初,决不可能遗漏对于头部动作的要求。所以,如果不是古人的遗漏之错,必然是后人的解释之错。(也有的书上将“就”写为“蹴”,而“蹴”的本义是“踏、踩、踢、追”,其义与“践”重复,必然是不对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论述了。)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就”字,是因为虽然“就”包含在“裹践躜”之中,但是如果不特别提出来,在“裹践躜”的练习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注意了身体的上躜,而忽略的头的提顶,因为头的提顶是统领全身的,其重用巨大,必须要充分重视。所以,我们平时也可以将“裹践躜”称为“裹践躜就”。&所谓“变身” (即所谓“龙折身”)就是身法从拧裹状态突然向另一侧展开的翻身动作。它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回旋变身”;一种是“反弓变身”。所谓“回旋变身”就是在身体的回旋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所谓“反弓变身”,就是身体在反弓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两个变身”与“裹践躜”是同时并存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动作当中,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回旋变身”;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反弓变身”。&概括地说,心意六合拳的总动力形态就是“一个裹践躜加两个变身”即“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裹践躜”是所有动作的总原则,而“两个变身”是所有动作的纲领。练“裹践躜”是为了调动身体的整体力量;练“变身”是为了打出猛烈脆快的折叠闪劲。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高速度的强大杀伤力。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爆发的震撼性效果。&心意六合拳练习的四种核心功法&&心意六合拳是“功夫拳”,讲究“拳功一体,体用合一”,它的每一把拳势都是一种功法(俗称“功架”、“弓架”),每一种功法都要求符合于实战的运用。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将每一种功架都练到家,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训练时间平均地分配到每一个功架上。一般来说,每一个拳种内部,都会有几种纲领性的功法来统贯整个训练体系,从而构成该拳种的核心功法。心意六合拳也不例外,在它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几种核心功法,它们是:“踩步摇闪把、鹰捉把、虎扑把、猫洗脸”等四个功架。这四个功架的训练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其中:“踩步摇闪把”练的是“整”;“鹰捉把”练的是 “活”;“虎扑把”练的是“势”;“猫洗脸”练的是“变”。其具体意义如下:&1、“踩步摇闪把”练习时,下身练的是“踩鸡步”,上身练的是“摇闪把”,通过“裹、践、躜”的身法、步法、手法巧妙调配,将上下左右的“十字开合力”(即起落、束展)与内外呼应的“鼓荡撑决力”融贯一体,锻炼出“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整体的动力构架来。所以,对于心意六合拳来说,所谓“整”,并不仅仅是指练出“整劲”来,而是意味着意识、呼吸、动作、发力以及所有动力单元的呼应、联络与相互作用。这种“整”不是想出来的,必须通过明家指教,掌握正确的方法,下功夫反复锻炼求得的。&我们把“踩步摇闪把”比喻为一部机器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包含若干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行,整个系统的运行就正常,机器的运转也就良好。而如果这个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机器就会出现故障。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其合理的方式运行,从而构成整体的合理动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每一个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把拳难练。而所有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必须将这把拳练习终身。可以这么说,“踩步摇闪把”是心意六合拳“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动作与技术都是这一把拳的延伸。因此,历代拳师将它称为心意六合拳的“母拳”,实在不是过誉之辞。&“踩步摇闪把”是一个复合拳势,包括所谓“三拳六法”的练习:所谓“三拳”,就是“裹践躜”三拳。但是,三拳不是指具体的拳法,而是整体的身法练习,是形成心意六合拳“翻浪之势”的根本法则与窍要。所谓“六法”,就是六种不同的练法,即“定步摇闪、寸步摇闪、过步摇闪、剪步摇闪、调步摇闪、箭步摇闪”等等。在具体的训练中,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进行拆解,每一个劲力都必须反复、细致地操作才能掌握。所以,以前老前辈说:“入门先练三年‘踩鸡步’”,并不为过。因为这句话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就一个“遛鸡腿”跑上三年,实际上这三年是有丰富的训练内容的。&学好了“踩步摇闪把”,便把握了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大法,“理会一本,形散万殊”,就可以悟透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内涵。所以古人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即指此而言。&2、“鹰捉把”练习时,两臂交相缠绕、上搓下挂、调膀活胯、循环无端,将指力、臂力、膀力、胯力贯穿一体,使身体的各部分劲力圆转回环、灵活敏捷。尤其是两手前臂的交相搓挂,长期练习可以提高手臂的触觉敏感性,增强实战中的“听劲”能力,让对手感觉到你劲活如水,难以捉摸。这把拳所讲的“活”,实际上就是活化身体各个部分的劲力,使通过“踩步摇闪把”求得的整体力充分动转,便于快速地调发到“梢节”上来。同时,通过其训练而得到的“调膀活胯”的整体“变身”发力习惯(俗称“调头劲”),是保证实战中动态整劲爆发的前提。这种“调膀活胯”的发力动作,在实战中活如游龙、惊蛇,重如油锤、巨炮,令敌难以招架。&“鹰捉把”虽然表面上看是手上的动作,实际上用力的是身体,双手臂的交相缠绕真正的力源在身上,手臂上的绞动是由身体上的绞动带动的。这在心意六合拳中称为“摩劲”(俗称“绞身劲”),拳谱谓“摩出摩入,意气响连声”。这种劲意非常重要,其绞动的活化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各部分的筋膜、肌腱、肌肉的弹性与强度,强化其“闭五行”的抗击打能力与发力的弹性和穿透效果,其意义非同凡响。&“鹰捉把”也是一种复合拳势,劲力构成也十分复杂,其中非但有“鹰捉”的顶劲、搓劲与勾挂劲,还包括“熊膀”之劲。在心意六合拳中,“鹰”与“熊”是不可分的,其中,“鹰”象征“阳”,“熊”象征“阴”,“阴阳相济、阴阳互变”是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具体到“鹰捉把”的练法,当然也不能离开“熊膀”的配合,“鹰捉”注重梢节,“熊膀”注重根节,梢节与根节合一,才能表现出整劲。所以,“鹰捉”需依靠“熊膀”“以固其根”,“熊膀”需靠“鹰捉”“以合其用”,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鹰熊合演”。顺便说明一下,现在的形意拳的“十二形”中最后一形就是“鹰熊合演”,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其真义,只是理解为“鹰形”与“熊形”动作的组合,这就大错特错了。&“鹰捉把”在具体的练习中,需要将以上劲力一种一种分析、比较、琢磨、合成才能掌握,所以心意六合拳强调“把把不离鹰捉”,可见其重要作用。&&3、“虎扑把”练的是“进身之势、致用之力”,充分体现了心意六合拳“冲、猛、进”的技击特点。这把拳将所有的向前发力攻击动作,概括为两臂的前撑、扑击,也就是说,在练习这一把拳势的同时,就已经练习了所有向前发力动作的劲力,其他动作只需在具体的练习时稍加变化即可。所以,心意六合拳讲究“势势不离虎扑”,就是每一个进攻动作都必须带有“虎扑”的劲意,也就是带有“冲、猛、进”的风格。具体的说:“冲”就是用步法带动身法冲击,带有突然性和闪电般的速度,势不可挡;“猛”就是发力猛烈,抖身而出,力透敌背,不发则已,动辄崩翻;“进”就是近身攻击,沾身纵力,所谓“打人如亲嘴”,即为此意。&“虎扑把”必须先从定步练习开始,先要将“胸背开合”的柔韧弹性练出来。因为“虎扑把”外形上看似乎只是手臂的向前发力动作,但是心意六合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落实的整体力,也就是“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力,首先要用的就是胸背之力。如果胸前与后背的大筋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其强健、柔韧、富有弹性的话,是无论如何打不出整体的弹性与穿透力量来的。所以我们通过“虎扑把”的这一部分训练,首先将胸背之关(所谓“劲过三关”,即“胸背关、腰胯关、颈项关”)练开,其他所有的拳法就同时具备了这种弹性与穿透力量,真是一通百通。在练习这一部分功法时,有一个练习攻击中“炸力不断”,连续爆发的秘传法门,叫做“虎抖毛”,这是门内人都难得一见的秘密功法,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功效恢宏,让人一试称绝。&在“虎扑把”的具体练习当中,我们根据其不同的发力方向与步法配合,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练法,这主要是为了适合不同的拳法发力与实战用途而设立的练习方法。从其发力方向上来看,主要有:平直方向的“平扑发力”;由后下向前上的“撑挎发力”;由后上向前下的“排按发力”等三种练法。其中,“平扑发力”练好了,所有直线性攻击动作的劲力就都具备了;“撑挎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下向前上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排按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上向前下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根据“虎扑把”应用时的不同的步法,我们将其练法分为“一步练法、二步练法、三步练法”等三种。具体的就是“进步虎扑”(进一步)、“过步虎扑”(进两步)与“践步虎扑”(进三步)等等。这三种练法一种比一种猛烈,一种比一种实用。同样的,这三种“虎扑”掌握了,各种进攻动作的步法基础就具备了。无论远近,能打善进,连续爆发,顷刻致敌重伤倒地或凌空飞跌绝非虚言。&&4、“猫洗脸”练的是实战中的“变意”,即瞬间变化的能力。这一把拳在形意拳中叫“虎洗脸”,不过其练法仅得“猫洗脸”之大概形态,视为普通之“顾法”,没有什么深意。在“大成拳”中有“玉猫洗脸”之法,用法殊妙,与心意六合拳的“猫洗脸”的练法、功用基本相似,可见其传承是来自一脉的。&“猫洗脸”也分为“定步”和“活步”两种练法,无论哪种练法,动作时都必须调膀活胯,尾骨内缩,以身体的总重心带动双臂在面前循环包裹、动转不停。练习时必须肩、胯、手、步同动,协调一致,两手上下左右呼应,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或者一右一左),连环不断,交搭互用,劲路含蓄、手法绵密。其要求“上过额头,下顾及膝,前不贴面,后摸对肩”,动作范围大,防顾能力强,内含“掩手”、“龙甩尾”、“龙卷尾”、“蛇出洞”等多种劲力。同时,该动作还带有“抽身变走”的两侧“晃闪”之义,随时都有偏引对手劲力,“横走正撞”对手的劲意。&久练“猫洗脸”,可以是双手的同动呼应能力极大地提高,同时养成了“身动手随、手动身随”的良好习惯,便于在实战动态中整劲不失,也便于在与对手近身搭手时,以我方身体的总重心调动、控制与发放对方,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实战感觉,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所谓“手搭手、不让走”,指的就是这种劲感。&而且,在“猫洗脸”的动作过程中,身体(尤其是腹部)一直保持一种充实的“内转”状态,可以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养成动态中的下意识自我防护习惯,这对于实战技击来说,意义也是同样巨大的。这种训练传统上称为“晃丹田”。&值得说明的是,“猫洗脸”这把拳,与心意六合拳中的任何一动拳法都能够衔接互用,相辅相成,从而使心意六合拳拳法应用的灵活性通过“猫洗脸”得以无限地发挥。所以,练习“猫洗脸”,体会其内含的各种“变意”,以及各种拳法与“猫洗脸”的衔接、变化,是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从练到用、从死到活、从单一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心意六合拳拳谱之“守战之道”&凡守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以上引自《越女论剑》——马注)炫耀如电,目不及瞬。&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起无影,落无踪,去意好似刮地风;五行一动雷声响,拳去雷动快如风,山林纵密,不能阻隔;风吹浮云散,雨打灰尘清,墙倒容易顶,天塌最难擎。拳打遍身是法,脚踢浑身是空;远去不发脚,发脚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打顾法后打空。先打哪里顾法?浑身是法,俱打的是本心随机应变,察其真情。手打莫往空里落,脚去莫往空里走,闪战两边,提防左右。彼退者,应当跟进连紧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其为方正。&但遇人交手,心不勇,手不捷,多出于变化无方。三存者不上,心里所悟,原来是本身上、中、下不明。若三节分明,四梢俱齐,无不取胜。&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和全;气呼心意随使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蜇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一枝动,百枝摇,心一动全身俱往;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连,气要催,躜身手,进中间;手起为虎扑,脚起不落空;遇敌无奈战,放胆进成功。&有反心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其形未动,后有异反之心,面笑眉喜不动唇,提心防他心有意。会意之心能和气,归一合顺者,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揣也。识见不适随时变,凡事无有不到头。&拳打三节不见形,倘若见形不为能;拳打三条路,两条人不明,能要不是莫要停;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心意六合拳实战八字真言解析&&心意六合拳的实战八字真言是;勇、猛、短、毒、急、快、狠、利(拳谱载)。&一、勇勇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有胆量,即勇敢。拳谚云:一胆、二力、三功夫;又云:与对手奋战,放胆进成功。说的都是与敌交手时只有放胆进击,毫不畏惧,才能抢敌机先,占据主动。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交手之前就已经心寒手软,即便有满身的功夫,也施展不出来。常言道:一夫拼命,万夫莫当。若是具备了敢打敢拼,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敌方纵多,又奈我何?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心意拳长寿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