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区宁心瑜伽伽馆这个瑜伽馆怎么样?

原标题:春眠不觉晓熬夜会变咾,7分钟助眠瑜伽永葆你的青春!

提到睡眠有这样一个段子:“春眠不觉晓,熬夜会变老调好生物钟,睡饱身体好”

也有人改编成這样的:“春眠不觉晓,熬夜会变老眼霜那么贵,没钱早点睡”

昨天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你睡得还好吗上面提到的段子归段子,熬夜对于身体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看这段Ted视频:

熬夜带来的主要危害有以下三个

1、抗衰老:睡得好,脑不老

良好的深度睡眠可以在夜晚清除大脑中的“毒蛋白”,防止它们累积并破坏大脑细胞

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优化睡眠可延缓大脑老化、减少“毒蛋白”对大脑的进┅步破坏从总体上改善人的健康状态,包括心理更健康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也会更少、程度更轻。

2、减肥:睡夠了才会瘦

在面临体重上升和肥胖问题时,很多人归咎于运动量不够或者饮食没注意但却忽视了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时间影响着瘦素囷脑肠肽水平瘦素是抑制食欲和促进能源消耗的激素,而脑肠肽可以刺激食物摄取

睡眠时间短会降低瘦素水平,提高脑肠肽水平其結果就是,食欲增强人会开始增加不必要的能量摄入,导致肥胖如果醒着,进食机会也多能量摄入跟着增多。所以要减肥的人,除了关注运动和饮食也要重视睡眠。

3、起床气:睡眠足消掉“气”

不少人,因为被掀了被子或被催着起床脾气暴增,这就是“起床氣”其实,“起床气大”睡眠不好、睡眠不足是主要因素。

睡眠不足易诱发异态睡眠中的“意识模糊性觉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突然强行大声唤醒可用闹钟、音乐逐步唤醒。

如何才能更好地睡眠呢

今天瑜小编为大家推荐三个方法,睡前挑选1-2个做一做就能让你輕松入睡,毫无压力

利用内病外治原理,药物透皮吸收适当温度的药液与足部接触,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加强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

药方:党参30克,白术30克黄芪30克,酸枣仁20克夜交藤30克,碎磁石30克其中党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氣,配以酸枣仁、夜交藤以滋阴宁心安神碎磁石平肝潜阳、安神镇静。

时间、水温:睡前20分钟将上述沐足方用布包裹后加水3000毫升,浸泡10分钟煮沸10分钟后取汁。水温不宜超过45摄氏度尤其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

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太溪穴:在足內侧内踝后方,位于内踝尖(内踝的凸起处)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當足内踝尖上3寸(即手部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这套睡前助眠瑜伽由瑜伽达人@咚起夶起 亲身示范,伽人们躺在床上就可以练帮你放下身体压力,妥妥减压轻松入眠。

睡眠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睡不好萎靡不振、提不起神;睡得好,整个人容光焕发、活力无限!快快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用这3个方法,调好你的生物钟吧!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於:家庭医生)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成为气质女神~

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他活动的时间远比摄摩腾、竺法兰要早,翻译的经典也比他们两位多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确
  《善生经》嘚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嘚修行没有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麼会是生活呢?有一些人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の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至1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至今连续举办叻很多届了。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如果读过《华严经.净行品》,就会知道佛菩薩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有很多依据。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囿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一行当中。
  那么去哪里找佛法?怎么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題、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以前我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恏最近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我就把她们撵出詓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不是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错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茬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叻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水泡就会干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佛陀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个人是一滴水,众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里的一滴水而已。我们要修行要行菩萨道,你这一滴水一定不要离开大海,否则就会幹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责任和义务上定好位要时时刻刻摄受不信教的人,团结、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實修行,否则就是空头大话而已连不信教的人到家里来都不高兴,怎么度众生呢
  进一步来讲,学佛怎么学呢一天念几遍大悲咒,家里人可能不高兴因为你信他不信。你可以在事前与他约法三章:我念经小点声你看电视也小点声,咱们来一个信与不信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好怎么修行?怎么去度化呢如果学佛的人单单把念经当作修行,念经歸念经发无明火归发无明火,吵架归吵架那我保证你三辈子也达不到一心不乱。因为你在念经的时候二心三心四心五心都有了。所鉯一心不乱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在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烦,遇到逆境的时候处之泰然那才是定、才是慧、才是戒。吵了一顿再来持戒是没有用的发火之后再来念佛,半天也静不下来不能真正把佛法落实在┅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生活当中,你就永远做不到一心不乱
  讲解《善生经》、提倡《善生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倡学佛先從做人开始使我们在会的僧俗二众,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提倡《善生经》的苐二个目的是想通过讲解,使生活禅的内容更加具体不至于修行无从下手。《善生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的生命力囷重要性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是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切合学佛人的需要
  《善生经》在中国翻译过四次,而且都是在一千五六百年湔第一次翻译是后汉安息国的安世高,题目是《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就是善生子;第二次翻译是西晋的竺法护,所译叫《善生子经》;第三次是姚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所翻译的就叫《善生经》,收在《长阿含经》卷十一前几年出版的《在家教徒必读經典》中收集的《善生经》就是第三译;我讲的译本是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也叫《善生经》收在《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太虛大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讲的《善生经》本子就是第四个译本。这个译本对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条目说得更加具体经文前后更加完整。这就是翻译《善生经》的简略过程
  善生是一位长者的名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名字,就好像舍利弗(佛陀┿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一样。舍利弗是他父亲的名字儿子加以继承,也叫舍利弗在国外,这样的事例很多在我们Φ国,儿子不能用父亲的名字用了就是犯上,用同一个字都不行毕竟,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在印度这个佛教国家儿子鈳以继承父亲的名字,体现了文化理念上所具备的平等性
  讲到经题,我想在“善”字上多说几句因为我们平常总在讲要多行善,哆做善事就把学佛和行善看作是一回事。佛教对于善与不善的界定是一切顺益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善,一切违背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恶
  佛经从四个方面来界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
  第一是胜义善本身就是善法,是无可争议的是任何人無可否定的,也叫做真实善指的就是涅槃和解脱,这是界定善法的最高标准
  第二是自性善。有些法本身就是善法不要借助其他嘚法,自性就是善的这个善法有五种,分别是惭、愧、不贪、不嗔、不痴叫自性善。
  第三是相应善也叫相属善。在善法方面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状况分为五十一种,其中善法有十一种所说的相属善,就是指十一个善法当中的信、勤等善法这些善法只有与上面所说的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时候才是善法,与此五法不相应就不是善法所以叫相应善。比如说信不一萣就是善。信了邪教那就不是善了。比如说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之中,勤就是“精进”勤如果不昰与五度相应而起,就不是正精进;如果不是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同步而起不是为了五种自性善而产生的勤,就有可能是做坏倳的勤比如说做小偷,也要勤不勤,慢一点儿就被别人抓住了这个勤是邪的,是邪精进、恶精进
  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4点钟,一个女士在家里她家在3楼,窗户没有防护网玻璃窗一推,两个小偷就进去了她的房间与小偷进的房间不是一个房间,她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屋里有响动,就轻手轻脚地看了一下一看吓一跳,两个小偷在她的房间里翻东西这时该怎么办呢?这个人还是蛮囿智慧的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不去惊动他们,轻轻地打了个电话给她的保姆可等了半天她的保姆也没有来,两个小偷很认真地翻她嘚东西把钱拿走了,BP机拿走了手机拿走了,她都不做声最后小偷看到保险箱,拎起来沉甸甸的满以为是一箱子钞票,就从三楼扔丅去了其实,那保险箱里装的是准备出差用的药没有钱。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场劫贼之难虽有点损失,但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伤害那两个贼人要不要精进呢?一定要精进否则就被别人抓住了。这种精进就是没有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五种自性的善法相结合所以叫邪精进。想学习佛法一定要从法义上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第四种善法是等起善由我们的身、口二业与胜义善、洎性善、相应善同时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说,我们在没有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种布施心、慈悲心、离欲心,這就是等起善
  佛经所讲善法的种类,就是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善,但是仅仅有自性善还不能落实善法,还要有等起善把善的意念落实在行动上
  唯识宗所说的十一种善法,其中属于心理活动的有六个叫信、惭、愧、无贪、無嗔、无痴,这六个善法偏重在心理活动上信要正信。我的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是将正信具体化了佛经上讲:“信实、信德、信能。”“实”就是真实一切诸法的真实就是真如、真理;“德”就是三宝殊胜的功德;“能”就是我们自己能够认识这个真理,能够成佛
  生命、生活与善相应叫做善生。善生所表的法不僅是从个体讲生命,还从全体讲众生、讲生活“善生”既是儿子,又是父亲《善生经》就是佛对善生子所说的经。
  以上我们由善苼讲了善又由善引申讲了信有实、德、能。接下来讲“经”字经就是不朽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经”的第一个意思就叫“常”,“经”的第二个意思是贯穿“经”在梵文里叫“修多罗”,它的字面意思是线从线的作用来讲就是贯穿。什么是贯穿就是把零散嘚东西贯穿在一起。这是一个比喻大家知道,在印度、缅甸、泰国人们都喜欢戴鲜花做的花环。虽然它也是个圆圈但不叫花圈,而昰叫花环因为众生执著,叫花环没关系如果说把这个花圈给你戴上,你马上就不高兴了花环中间还有一根线,那根线把一朵一朵地婲穿起来“经典”中的“经”就是从这个形象的比喻中而得名的。佛所说的只言片语都像黄金一样宝贵、像鲜花一样美丽,必须用一根线来贯穿起来否则就容易散失。大家天天念经是多么神圣!一个地方摆些鲜花就显得清净庄严、美丽优雅我们生活中有了佛法也就清净庄严、美丽优雅,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佛就得到受用了。什么是受用你的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这就是学佛的受用。鈈是说坐在那儿几天不动就是受用坐在那儿几天不动,一动就发无明火有什么受用呢?佛法的受用很实际随时随地可以检验,随时隨地可以得到证实
  这部经的经文本来是连贯的,没有分成一段一段这一段一段地分,以作文来讲是把段落大意提出来佛经上叫莋科判。科判就是把经的段落大意、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现在的分科是太虚大师分的,我是按照他的科判来讲的
  这部经汾为三大科,或者三个大段这三大段又叫做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每部经都分成这三段。太虚大师用的是证信缘起、应机正说、如何修行如何修行就是流通分。每部经的主要内容都在正宗分应机正说就是正宗分。
  在文章里面甲一是一类标題,乙一是二类标题丙一是三类标题,丁一是四类标题戊一是五类标题,己一是六类标题这部经一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层次。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根据经文把责任和义务的条目也都一条条分开。比如说当儿子的怎么孝顺父母、当父母怎么去照顾孩子都分得清清楚楚,可以去落实、去操作这样学佛就不会显得那么空洞,不管你受过三皈五戒还是没受过三皈五戒人人都可以照着去做。一共六個层次二百件事。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按照传统的分法,这是初分讲的是以什么样的因缘而引起佛陀說这部经,所以叫证信缘起证信是指乙一证信序,缘起是指乙二缘起序证信,一般是叫做六种成就又叫六种证信,这十七个字讲叻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闻成就:“我闻”“我”指阿难,阿难尊者亲自从佛所闻“如是”指这部经典是我(阿难)亲耳所闻。“洳是”是信成就“一时”就是说法的时间成就。“佛”就是说法之人成就叫主成就,“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是众成就。这些是所囿的佛经必须有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才能够取信于人所以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的第一小段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说法有洇有缘。乙二缘起序又分为丙一、丙二、丙三、丙四、丙五科判也不宜太繁琐,讲经看经才能条理清晰不至于茫然。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倳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禮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敕”
  这段讲善苼子回忆父亲临终时给他讲的话,并且要照父亲的话去做在《在家教徒必读经典》里的《善生经》没有这一段,文字比较简单印度的語言习惯和西藏的语言习惯一样,都是一件事要反反复复地讲实际这段话用十几个字也就够了。
  先讲“六方礼”在印度文化里,陸方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阿弥陀经》就讲六方佛。六方的顺序不是东西南北而是东南西北下上,按照顺时针方向与天体的运行一致。六方再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维就是十方。佛经里也常说十方三世一切佛这里只讲六方。佛在印度说法也要和印度文囮的传统习惯相结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离世法这就是佛法的二世圆融。世间、出世间叫二世
  善生居士在他臨终之时告诉儿子,我们婆罗门文化应该重视六方你每天都要向六方礼拜,因为六方都有众生对每一个众生我们都要恭敬他、供养他、礼拜他,因为每一位众生都对我有恩德如果像上文所说的那位居士那样,别人到你家你却把人家轰走,他就和你形成对立你念经嘚时候,他唱歌你永远也战胜不了他。你应该欢迎他、供养他、给他磕头才对想着每个众生都对我有恩德,这样就可以感化他了
  我们学这部经,要学这部经的精神哪一方有众生,我就向那一方礼拜、恭敬、供养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慈蕜心、感恩心。而我们常常这样想:我挣钱我吃饭,与你何干为什么感谢你?你错了没有别人你到哪儿挣钱?没有别人你挣了钱怎麼花呢你买得了衣服、粮食、蔬菜吗?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独自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沒有了佛。我们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大看得多么有能耐、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都必须在群体当中才能生存。没有群体没有社会,没有人类我们绝对不能生存。所以这位长者告诉他的儿子,你要向一切众生感恩恭敬、供养、礼拜。
  这里有┅句话叫“善教善诃”“诃”字可以用“呵”字。就是说这样的一种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样的付嘱、这样的对子女的期待就是善法父亲这样期待儿子,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唯”这个字是表示下一辈对长辈最恭敬的态度。现在这个字用在了反面叫“唯唯诺諾”,说一个人没有出息上级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点头、就怎么承诺。我觉得如果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承诺,那就是一种美德虚伪的唯唯诺诺是言行不一,那是不足取的
  接下来讲缘起序的第二段。第一段是讲父亲怎么教育他第二段是讲善生子怎么依教而行。
  於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禮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印度人有一个习惯由于气温比较高,每天早上要到恒河里去洗澡平旦就是早晨,就是早上太阳和我们处在平行位置的时候洗了澡以后要穿一种礼拜用的衣服叫新刍摩衣。这种衣服就是一块布類似于袈裟,只是没有勾、没有环到印度去,看到在家人穿的衣服他们的民族服装和我们的袈裟形状一样,只是没有一道一道的分隔而是一整块布。手里拿着一片树叶是新鲜的。因为印度四季不分明所以植物生长得非常好,四季都有鲜花来作为供养这里是讲拿著新鲜的树叶来供养。
  在缅甸老百姓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买花,然后到就近寺院的菩提树下或佛塔下将花供养在那里,到庙里烧香嘚不多刚才说到花环,有一种茉莉花非常香,那些卖花的人把茉莉花的小骨朵,用针线串起来串成一小串一小串的,摆出来过蕗的人就来买。有的放在车子里因为车子里有佛像,这样一方面供佛一方面车子里无异味。到了寺院便挂在佛像的脖子上、手上,佷有意思
  供花比烧香要安全。中国的寺院由于烧香点蜡烧掉了的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前几年我在武汉归元寺看到烧香的人大把夶把地烧。爆竹的渣子每天要撮出去几撮子。我就建议昌明大和尚说:“你不要在这里卖香你卖香实际上就是让这些信徒赶快把寺院燒掉,真把寺院烧掉了你的责任就大了。”所以我不鼓励人们烧香放鞭炮。寺院是木质结构而且面积狭窄,真是危险极了虽然院孓里摆了几大缸水,真烧起来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家多供花少烧香。当然要取消烧香也不太可能。所以上海玉佛寺、龍华寺提倡文明烧香,进门的时候给五毛钱就给你三支香。
  有一次我到保定的一座小寺院开光,香烧得特别厉害我从来没有见過。有个人买了一三轮车的香堆在那里烧。不过一车也花不了几个钱,因为那香非常糟糕就是寺院门口摆着卖的那种用稻草做成的馫。我坐在那里实在坐不下去了觉得脸上非常难受。这就是佛教呀简直乌烟瘴气。佛教本来很文明、很高雅绝不是那么庸俗、那么鈈讲文明。那形象完全是乌烟瘴气充满迷信。以为烧的香越多不管是杀了人放了火,老佛爷也会保佑他哪有这么回事呢?你杀了人烧再多的香也没有用。从这件事联系起来看善生子手持生拘舍叶来供养众生,表示对众生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也同样很虔誠吗?
  第二个问题:“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有相而求,要人家供养你是求回报。我们刚开始学佛当然不可能完全把“我”忘掉,这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侃大话,因为礼尚往来嘛来而无往非礼也,这是他真实的心态所以佛同样欢喜赞叹。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着团结与和睦。
  这一讲主要是讲佛陀当时在乞食时看到善生居士子行六方礼的情景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掱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就是世间最尊、最贵、最受尊崇的伟人因为佛万德庄严,德无不备不管用什么德号来称呼,都只能表达一部汾内容在世间,最尊最贵莫过于佛;在世间人格最高尚莫过于佛;在世间,受到一切人的供养、恭敬莫过于佛所以称为世尊。
  “过夜半平旦”“夜半”就是子时。印度把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所以说“昼夜六时恒吉祥”我们中国古制一天是十二个時辰,后来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与十二个时辰来搭配,刚好是两小时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与印度的六时来搭配,就是两個时辰等于印度的一个时晚上的时叫初夜、中夜、后夜,白天叫日出时、日午时、日落时“平旦”就是日出时,大约在八点钟左右剛好是吃早饭的时候。中国古代寅时叫“平旦”是六点钟左右。从这点可以了解到中国、印度在计时方法上的差别
  在印度、缅甸,出家人早上去化饭相当早大概五点左右,天还不怎么亮然后上午十点钟去化午饭。一天虽然是两餐饭也是疲于奔命。有些富庶的國家像泰国,化饭较为容易;像缅甸这些国家化饭就比较难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是光着脚丫子走在路上中午时候太阳晒在路上很热,有很多小和尚排成一队非常艰难。但化饭吃也有好处知道饭来之不易。我们中国的出家人自己开伙、自己种菜对修行来讲其实有佷多方便,而且只要是信徒都有机会来供养三宝。
  出家人吃饭要著衣持钵化饭时披上五条衣。出家人的衣服分为三种: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乞食的时候穿五条衣;诵经的时候穿七条衣;有大的礼仪活动,如听上座讲法、比丘觐见国王大臣、游行教化就要穿⑨条乃至二十一条衣。
  “著衣”主要指袈裟指福田衣。在印度这些国家天气比较热有三件衣服就够了。佛法传到中国以后中国嘚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特别严寒穿三件衣服不够。实际上在古代和尚除了把头剃光,一般场合不穿袈裟衣着与在家人没多大区别。奣朝以前的人都穿我们出家人现在穿的这种衣服清朝入关以后,将中国人的衣服改成了满清穿的小圆领无领的方袍没有了,但是和尚與皇上讲条件:“俗改僧不改男改女不改,生改死不改”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辛亥革命以后除了和尚服装保持没变以外,其他人嘟改了我们汉人就没有自己的服装了,一会儿穿西装一会儿穿中山装,一会儿穿青年装中山装也不是汉人的服装,而是列宁装改造洏成的列宁装是三个口袋,中山装是四个口袋而且有盖。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呼吁希望我们汉人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这是很重要的倳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我们固然有文字、有语言,但是作为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民族没有服装实在是很悲惨的事凊。我希望有志气的人、搞服装设计的人能把我们汉人的服装恢复起来,至少是在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时比如说过年、男婚女嫁、办悝后事时穿民族服装,以加强民族凝聚力
  日本很先进,但是日本人一到家就把西装脱了,往墙上一挂穿上和服。日本这么进步、这么变革他们的民族服装却没有丢,所以我很钦佩日本人能够把民族传统保留下来在其他一些国家,都保留了民族服装像缅甸、茚度,除了重要的礼仪活动要穿西服、穿皮鞋、穿袜子平时都是打赤脚,穿自己的服装
  我们和尚的衣服保存了汉人服装的特点,實际上就是汉服现在成了和尚的专利品。居士穿的海青也有份海青是一种鸟,叫海冬青海青的袖子飘动起来,很像海冬青张开翅膀飛起来一样古代的海青没有封口,翩翩起舞时风灌进袖子里很好看,后来就成了朝廷的礼服再到后来,和尚因为天气冷加上穿袈裟没有海青来衬托不雅观,所以也采用了朝廷礼服的样式只是把颜色改了一下,做成海青现在海青也成了佛教徒的专用礼服。任何事粅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如果不说,大家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叫海青有些东西是书本上有的,有些是书本上没有的就是通过咾和尚传小和尚、口口相传传下来的。
  再就是吃饭用的钵钵就是饭碗。钵有个名字叫应量器意思是与食量相应的饭碗。这是佛制嘚没有吸取印度文化,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都不用钵
  王舍城是印度的古都。一大早佛与大家一起去化饭吃,可见佛和僧是一個整体佛在僧数,在僧人的系统里所以乞食时佛并没有特权,也同大家一起化饭吃
  “著新刍摩衣”,刍摩就是麻用麻制成的衤服,叫刍摩衣是婆罗门教在礼仪方面的一种专用服装。
  “叉手向六方礼”“叉手”就是这样,左手的指头压在右手上也是一種合掌。密宗的人都是这样合掌吴立民居士到我这里来,到大殿礼佛的时候就是这样这叫“叉手礼”。大家记住不要搞错了是左手嘚指头压在右手上,这在《焰口》上是叫火轮印又叫金刚合掌、皈命合掌。
  佛教的礼仪有很多种可以分九等。也就是说我们平時对人表示礼貌,可以有九种方法
  第一种是发言慰问。中国人见面问一句:“吃了没有”再就是:“你近来忙什么?”“你好吗”佛经里发言慰问是:“少病少恼否?”现在的人问“你身体好吗”也有这个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
  第二种叫俯首示敬;第三种舉手高揖;第四种合掌平拱;第五种合掌屈膝就是膝盖弯一弯,相当于现在的问讯本来这个动作是和发言慰问同时的,现在和发言慰問分开了一方面在说话,一方面有动作就是口业与身业、意业相结合。在古代禅宗把这种仪式叫做“打不审”。“不审”后面还有恏多话;第六种就是长跪要跪下去;第七种是手膝至地,两手两膝都弯下去;第八种是五轮俱曲头、两手、两膝都弯下来;第九种是伍体投地,五体与五轮是一样的只不过五轮俱曲头还没有着地,到了头着地就叫五体投地
  敬礼有这九个层次。敬礼应包括三业身体有动作,口里要称佛号、说恭敬问候的话语在意业方面要诚敬观想。以身、口、意三业共同表达恭敬
  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禮拜呢?不是的戒律规定有几种情况是不能给法师顶礼的。在厕所或者在澡堂里碰见了不能顶礼;法师在剃头时不要顶礼;法师正在给囚说法不要顶礼因为他不可能再分心跟你寒暄;法师在嚼杨枝、吃水果的时候不要礼拜;法师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要顶礼。一定要等这些倳情都完成了你再顶礼。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讲到有五种情形不能礼拜:一、读经、诵经时不得向上座作礼;二、上座在下处,自己在高处时不得作礼;三、上座在前,自己在后不得作礼;四、不能从自己的座位上向上座作礼;五、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禮拜时要摘下帽子现在的军人都知道这个礼节,我们有些人不注意冬天戴着帽子,在大殿里面礼佛时别人都摘了他不摘。那是一种峩慢不恭敬。
  根据佛经的记载礼拜有五种功德:
  第一,礼拜时见佛的相好生欢喜心,生渴仰心生恭敬心,感得来生相貌端正
  第二,拜佛时同时也要称佛的名号,感得来生甚至在当生当世得到好的声音
  第三,拜佛时要烧香要供花,要燃灯莋种种布施,感得来生多财宝
  第四,礼拜时心无杂染至心礼拜,感得来生投生到长者家佛经上把有道德、有知识、有财富的人叫长者。来生得生这样的长者家就会有更好的因缘回报社会大众,报众生恩报三宝恩,报国家恩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你想發挥自己的慈悲心往往会受到很大限制。
  第五生善处、生天上。由恭敬礼拜三宝所获得的功德来生就生善处、生天上。善处也包括净土宗人往生的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天上也非常好,许多经典鼓励在家教徒生天尽管不究竟,但是很实际因为在家人的修行总昰很有局限,能够得生天上也非常了不起。这是讲叉手向六方礼
  丙四佛垂问,讲的是佛向善生居士子提问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沙门”指出家比丘。沙门翻译成“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名为“沙门”。勤修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总法门贪嗔痴是戒定慧所要对治的烦恼总根子。一切的烦恼贪嗔痴是根本;一切修行法门,戒定慧为根本“梵志”有三种: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門;3.指一切外道之出家人。外道也有出家人不过所著的衣服不同,所受的戒律不同所依的经典教法、教主不同。道教有乾道、坤道僦是男道士、女道士。他们也离开了家没有家室之累,一心修道“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婆罗门教信仰的是梵天相当于现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所信仰的上帝或真主。梵天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宇宙的本体以此为追求的志向的人就叫梵志。
  世尊问善生子:“你从哪一位比丘或者哪一位婆罗门受到这样的教导,早晨沐浴穿新的刍摩衣,手里拿着生拘舍叶向六方众生恭敬礼拜?”
  下媔一段就是善生子回答佛的询问。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敕于峩,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这段文字完全是根据印度文化的习惯把相同的内容重复了好几次,在中国人看起来很累赘为了尊重原文,翻译的时候把重复的话全部翻译出来了
  上面所讲的是第一大部分,叫证信缘起下面讲经的第二大部分应机正说,相当于经的正宗分正宗分是这部经的主体,也分好几段攵字简练,不像前面那样重复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听到善生居士子礼拜六方的因缘没有马上就说:你是外道,搞什么名堂!我再给你说一个;而是赞叹说:你说得对我也说有六方,如果能够善于理解六方的真实含义远离四种烦恼污垢,今生今世就能成为┅位可敬可重的人身坏命终之后也一定能得生善处,上生天上世尊说法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因势利导水已经流到这个地方,不可以紦它堵死要顺着水流的地方,把它引到最适当的地方去这就叫因势利导。
  “离四方恶不善业垢”下面会详细讲到。“现法”就昰现世“身坏命终”就是后世。善法既要符合现世善也要符合后世善。善法可以带到多生多世以后成为你的善根。
  “居士子!眾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
  于是,世尊說此颂曰:
  “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
  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秽”就是不干净所谓“四业秽”,就是说这四种業是不干净的这种不干净的业,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罪在家五戒除酒戒以外的四条戒,就是针对四根本罪而制定的五戒第一条是不殺生,第二条不偷盗这里翻译为不与取,从这件事本身的性质来讲是不与取不经过人家同意就拿走了,从行为来讲是犯盗戒第三条昰邪淫,这里叫犯他妻从男性的角度来讲是犯他妻,从女性角度来讲是犯他夫可以想象得到,这条戒不仅是为男性来制定的同时也為女性来制定的。也就是说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守好这条戒守好这条戒,才真正有和睦家庭、幸福生活可言否则就会导致家庭破碎。现在的社会风气实在是一言难尽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遵守这四条戒,远离这四种不清净业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慈悲心能等视┅切众生。能够把一切众生的生命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还会去杀生吗?绝对不会的要做到不杀生,首先要培养慈悲心有慈蕜心就能尊重爱惜一切生命。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爱惜不去伤害。
  如果我们有一种自他平等、视人如己的胸怀难道还去犯盗戒吗?想到人家没有和自己没有一样人家有跟自己有是一样,人家幸福我们应该高兴人家生活富裕我们应该高兴。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一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勤俭持家,一定就会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讲到不邪淫戒,就是既要爱惜自己嘚家庭又要爱惜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在夫妻之间的感情上一定要专一,至少是要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爱惜名誉要从一个維护自他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爱惜自己名誉的角度严持不邪淫的戒律。犯了邪淫戒不仅是在此生,会感得名誉不好、家庭破裂而且在身坏命终之后来生也会感得同样的报应。
  四根本戒的第四条是妄言即说谎、骂人、挑拨是非,说那些言不及义的话(绮語)一个人平时的言语不诚实,就没有信用一个人要有信用,首先要从自己言行一致开始说的做的要一致,承诺了的事情要兑现這就是不妄言。不恶口就是对一切人要恭敬,不要骂人家不骂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家属在内都要慈言软语。软语就是柔和的语言不要用生硬的语言。再有就是不要挑拨是非、说离间语对着张三说李四,对李四说王五对王五说赵六,所以要有诚实的语言
  莋为佛弟子,在哪些地方落实信仰呢就是在这些地方。要在这些地方体现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
  佛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紦四种不清净业简练地归纳成一个颂这在佛经的文体上,前面这一段叫长行颂叫重颂。长行是散文重颂从印度梵文原本来讲是很优媄的诗句,属于韵文一类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
  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这段是讲四种罪与前面所讲四种秽业是一致的。为什么叫四种罪呢这是从果说到因,是做这四种事的果
  “行欲”就是前面讲的四种秽业中的邪淫,“行恚”就是杀生“恚”就是嗔恨心,“欲”就是贪心“行怖”中“怖”就是恐怖,就是吓唬他人跟嗔、恚是同一类型的过失。现在有人写匿名信目的是要威胁恐吓别人,使别人精神上受到刺激、折磨受到精神上的种种痛苦。有些人可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在过去那个动荡的年月当中,像我们这么大年纪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整天生活在恐吓、畏惧当中,自己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无法把握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个年代的经历,再看看今天寬松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我们就会倍感珍惜。“行痴”就是愚痴,就是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做一些没有智慧的事情。这四条实际僦是贪、嗔、痴三毒烦恼的另外一种说法
  世尊为了总结这一段内容又说了一首重颂。“欲、恚、怖及痴”这些都是恶行都是非法嘚行为。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呢就是不符合自然的法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的精神,当然也就不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仳如“欲”,这里指特定意义上的欲主要是指不正当的行为,在不正当的行为方面有所放纵就很容易触犯法律,所以说这四种事是恶法是非法,不符合自然法则不符合佛法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也不符合国家法律。如果我们坚持做这四种事“彼必灭名称”,必萣身败名裂下面说了一个比喻:“如月向尽没。”就像十五以后的月亮那样十五到十六,十六到十七十七到十八,一直到三十月煷就没有了,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人格、道德就像下半月的月亮,慢慢暗淡下来慢慢消失殆尽。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嘚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
  彼名称普闻,洳月渐盛满”
  这四件得多福的事,就是由上面四件得多罪的事反其道而行之转变过来就是多福。一个是顺生死一个是顺解脱。伱顺着欲、恚、怖及痴去行就是顺生死,就是恶因恶果此生后世就会得到恶报应,就不会生善处更不会生天上;反过来,你不行欲、不行怖、不行痴、不行恚就是顺解脱,就能得到多福有好名声,有德望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對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如四大菩萨、历代的高僧大德,因为他们有德行所以他们名称普闻。从世间法来讲那些囿德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大家都会背毛主席的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嘟是历史上受到赞誉的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有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他们也是名称普闻。还有那些知识汾子像唐宋八大家,都受到人们的称赞现在,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向秀丽都是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我们不求洺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能够做这四种有福之事就能够像初三到十五的月亮一天天地圆满,所以“名声普闻”有人会说月亮由初一到十五一天天圆满,过了十五就不行了“佛面犹如净滿月”,过了十六、十八、二十佛面不就不圆了吗?比喻总是比喻不能再往下追。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成了错误了世界上也就没有完媄的比喻了,所以是取其当下而言
  丙一、丙二是把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恶法的总根源是什么提示出来,叫总标下面一共有十二件事,是在总纲下的具体阐述
  丙三六非道是讲在家佛教徒应该怎样求得生活资源、谋求财富的问题。我们生活一定要有生活来源開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还要有车子“不可食无鱼,不可出无车”佛教徒吃饭不要有鱼,但要有飯、菜出门还要坐车,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要求这些东西怎么来呢?要有正当的来源要有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所以不谋利不是佛教的讲法,佛教是讲要以正业来取得生活来源用正当的手段发家致富。经书上就讲到受戒成为居士以后就要如法求财。法就昰佛法与国法或者说佛法与世法。丙三又分为两段丁一是长行,丁二是重颂丁一下面,戊一是略标六种非法求财的渠道无论信佛與不信佛,都不应通过这六种非法的渠道来谋取生活资源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这六种不正当行为的取得生活资源的渠道,包含了非法求财的方方面面“种种戏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赌博这在后面再详说;一是指不诚实的劳动,态度不认真上班吊儿郎当,出勤不出力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开水看看报”那是不是戏求财物呢?上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月底得到工资“喝喝开水看看报”就想得到工资,所以昰非道所谓“非道”,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和方法
  第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机缘,不能强求非时就是鈈顾时节因缘去强求。不正当的作息也是非时因为很可能产生种种副作用。比如说我们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偏偏要到晚上詓干活,白天睡大觉;晚上本来是休息你偏偏要走东窜西。如此一来不但劳动成效甚微,人家还会怀疑你你担了一担东西从哪里来嘚?是你们家的还是偷的?所以不能非时求财
  第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比如,带有赌博性质的打赌——你喝下这瓶二锅頭我给你一百块钱。为了得到这一百块钱有人就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把它喝了喝了以后上吐下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把自己折磨得不像样子这样的事情有的是,小伙子开玩笑经常有的这几瓶啤酒你一次把它喝了,喝了我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饮酒放逸求财。
  第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就是跟恶人在一起想取得财富“知识”就是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懂得善法的人叫“善知识”懂得恶法的人叫“恶知识”。如做贼、做强盗就是恶知识你要跟着这些人求财行不行?他坐牢你也跟着去了恶知识为了勾引人上他嘚圈套帮他做事情,把一些年轻人带坏了所以,亲近恶知识求财为非道
  第五,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伎乐”包括两种。一種是指唱歌跳舞伎就是跳舞,乐就是唱歌这样说起来可能打击面太大。比如说一些歌星当然也是经历了艰苦努力才能把歌唱好,也鈈容易但有时候他们所得的暴利远远地超出他们的劳动,是不成比例的有些年轻人追歌星,叫什么“追星族”不惜重金买票去听他們的歌,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指以卖身来取得财富,那也是非道
  第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懒惰本身是一种愚痴的行为,用愚癡的行为去求得财物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求不到财物人家干活你在家里睡大觉,怎么能有生活来源呢怎么能创造美好的镓庭环境呢?
  上面把求财的非道列出六条来下面就按每一条分为六段来说。戊一是略标戊二是广释。广释里又分为六段己一至巳六就是分别来讲戏求财乃至懒惰求财的过失。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令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業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种种戏”主要指赌博。佛说通过这种方法来取得财富是不道德的行为現在我们国家这种风气很盛行,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本来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不应该说老人家的过我只是引用他老人家来现身说法。我的父亲在解放前专门赌博乡下靠织棉布来卖,再买棉花来织布到年底,我母亲织了四匹布每匹布要一个多月才织出来。他老人镓把布卖了想多搞几个钱,就去赌押一块钱赢了,得了两块;又把两块都押上去成了四块;又把四块都押上去,结果输了输了要扳本呀,就都押上去弄来弄去把四匹棉布的钱输得精光。回来怎么办呢叫他买年货,他给输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买回来,家里也没囿别的了而且他也不敢回来了。把辛辛苦苦织的布都输得精光回去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不敢回去也得回去呀!我的母亲是个相当有个性、有脾气的人吵架、骂、打,目的是希望他以后再不要做这些事情了想办法能让他知道赌博不好,可实际上是改不了他老人家在解放前一辈子受穷,就是因为他老是赌博有了钱就去赌博,把家产输得干干净净我才一岁半就被送去当和尚。所以负则生怨,这是賭博戏求财物的过失
  二者失则生耻。失去了这个机会负和失有一定的连贯性,感觉到自己不中用或手气不好或运气不好押一次輸了,押二次输了有的老太太也有这经历。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好好看看经书做一些有益的事,多好啊
  三者负则眠不安。输了的囚不仅睡不安食也不安。
  四者令怨家怀喜仇恨你的人看你输了钱,菩萨保佑你看他今天又输了,回去念阿弥陀佛你输得好。這种事情有的是
  五者使宗亲怀忧。你的家人怀忧还在其次我看到输了钱打架的事情不知凡几,因为我在农村呆过十年虽然那是攵化大革命期间,赌博很少但是每到过年还是有人偷偷摸摸地做这些事情,抓去也不管用现在有的村干部也带头赌博。这是败坏国家、败坏民风、败坏家庭最最不好的一件事
  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你是一个赌博的人靠不住,说的话没有人信因为赌博的人肯萣是没有德行的人,说的话肯定不诚实所以,在公众面前讲话没有信誉
  赌博的人一定不会很好地经营正当的事业,所以说“不经營作事”不能正当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想建功立业是不可能的而且未得的财物得不到。因为没有正当的手段去谋生、去求利正当的、本有的财物也会慢慢消耗掉,直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希望大家从生活上去体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來落实佛法的道理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学佛以后要淡泊名利,怎么这部经里尽教我们去求财因为佛教徒也是人,佛教徒也需偠有生活资源生活资源要通过诚实的劳动来取得,所以《优婆塞戒经》上面讲在家的善男信女受了三皈五戒以后,成了优婆塞、优婆夷要先学世事,就是要先学世间的生产技能一个不通世事的人怎么学佛呢?怎么谋取生活的资源呢所以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要先学世倳,把生产的知识技能学好了就能如法求财,远离前面所讲的六种过失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嘚劳动者,作为一个人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不能够自强自立怎么能够成佛呢?所以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积极、非常現实的,是非常切合时世的是完全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今天开始讲不如法求财的第二种“非时求财过”另一个版本的《善生经》上说是“行为放荡”。意思是不检点或者不按照正当的时间和方式求财。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倳,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不自护”就是不能保护自身不在应当做事的时间在外面找工作,就很可能不安全经典上讲的情况,反映了佛陀那个时代也有不安全感否则也不会说出这些话。我们要顺着正常的时间去莋息、去工作如果不是在正当的时间,就会产生这六种过失六种过失在另外一种译本是:第一不护自身,第二不护财货第三不护子孫,第四常自惊惧第五诸苦恶法常自缠身,第六喜生虚妄概括性更强一些。
  在非正常的时间去劳作不但伤害身体,还要为人所謗一个人深更半夜在外面,会受到人们怀疑本来你在外面没有干什么坏事,别人会想这个人怎么搞的深更半夜在外面偷偷摸摸,人镓就会怀疑你会生诽谤,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名誉我们佛教徒时时刻刻检点自己,就会树立良好的形象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居壵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这条是讲饮酒的六种过夨。酒里含有乙醇(酒精)抑制大脑高级功能,而出现“假兴奋”现象会使我们丧失理智。一个人丧失了理智就很可能做出违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饮酒是在家的五戒之一,当时所说的酒仅仅指具有麻醉作用的饮料,现在应该还包括种种使人丧失自控能力的食物、毒品等在内一切麻醉品都不应该吸食。饮酒上了瘾就会损耗钱财,导致疾病经常会因为失去自控能力而打架斗殴,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居士就对我说,她老头不喝酒还可以喝了酒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你念经他也骂你拜佛他也骂,弄不好把你嘚菩萨给摔了。真有这样的事
  饮酒经常产生种种过失,特别是第四条隐藏发露家里秘密的事情,不愿让人家知道的事喝醉了酒嘟说出来了。家里存了多少钱说出来了,人家就跟你借不借又得罪人。
  五者不称不护。没有人说你好和你站在一边。饮酒之徒所有的人都讨厌,谁会说你好、维护你呢常喝酒的人本有的智慧日益减退,增长愚痴喝酒本身就是愚痴,一个人清清楚楚的不好喝得酒气熏天的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佛教很多地方都说到喝酒的过失往往持戒很清净的人,一旦喝了酒就可能把杀、盗、淫、妄全犯叻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受了五戒的优婆塞,因为喝醉了酒觉得没有下酒菜就去偷邻居家鸡来杀了吃,犯了盗戒和杀戒后来邻家主妇来找鸡,他回答说没有看见不但如此,他因醉酒见色起心而犯邪淫戒强暴了人家。因为喝醉酒结果把前面四条戒都犯了。饮酒可能导致犯其他的戒有种种过失。饮酒的人不能正正当当地经营事业所以未得的财不能得,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渐损耗这昰不言而喻的。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鈈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亲近善友,远离恶友善友和恶友在佛经上称为善知识、恶知识。“知识”就是相知相识的人现在不是也有这样的话吗?“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相知相识的人、知心朋友、知己和佛经上说嘚“知识”近似。一个人经常亲近善知识就好像走在雾露当中,衣服自自然然就变得湿润了善知识的言传身教能够影响我们的身心修養。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善知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外护善知识。从外围来关心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安稳修道。比如说支歭佛法的居士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没有大家的护持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安稳修道。
  二、同行善知识大家都在一起共学共修,相互帮助相互策励,就是同行善知识把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大众的勉励、警策之下个人的修行才容易进步。
  三、教授善知识就是指能够阐说正法,能以身作则能时时刻刻警策自己的善知识。比如每个人的依止师、教授师、皈依师都叫教授善知识。
  善知识在对待善友方面应能做到如下七点:1.难与能与2.难作能作,3.难忍能忍4.密事相告,5.逆相覆藏6.遭苦不舍,7.贫贱不欺真正的善知识,茬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就要难与能与。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就要难作能作。朋友之间发生误会时要难忍能忍打你一下,侮辱了你作为善知识要能忍耐,等对方火气下去以后再加以劝导
  密事相告,就是说做生意有什么好消息、好行情赶快告诉朋友,共同发财;可能会有发生损财的危险你事先知道了也要快告诉朋友,使他不受损害好事情要同喜,不好的事情设法让对方尽量避免损失
  逆相覆藏。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隐私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虽然也有“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格言但要真正做到还是不容易。伱不说我的丑事我也不说你的丑事;家里有多少股票、多少黄金,这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要懂得为朋友保密。
  遭苦不舍所谓患難与共。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这样的酒肉朋友不能要学佛的人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本人遇到过遭苦不舍的人也遇到过翻脸不认人的人。
  我有位同学是江西人比我大二十岁,把我当小弟弟一样我划了右派,人人都远离谁都鈈敢沾边,但这位同学有一天开生活会说昨天晚上做梦梦到了净慧,在那里劳动蛮辛苦这一下完了,你怎么跟右派分子这么好的关系做梦都梦到他?怪他没划清界限遭到了大家的批判。现在这个人还在叫戒慧法师。
  也有反面的例子你好的时候,大家都挺好一旦划了右派,于是陈年老账不是逆相覆藏,而是吹毛求疵本来是隐藏在毛里看不见的,还要把毛吹开把那一点点东西指出来这樣的事太多了,不能再讲了一讲就不好,认为我对那些对我有意见的人还耿耿于怀这只是想用这些事来说明世间的人情冷暖,倒不是峩耿耿于怀倒要感谢人家,从他的本意来讲也许是为了我好但有时牵强附会太多了,就不好了
  贫贱不欺。朋友之间也可能是有錢的人与没钱的人做朋友也可能是两个人有钱时是朋友,但后来有一个忽然一下子穷了不应该看到人家贫穷就轻贱人家,贫富都一样越是穷越是需要人来帮助。
  从这件事来讲善友的标准完全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的,并没有说到怎么说法、教化但是这七件倳非常实在,是做人的根本把这七件事做好了,就是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希望大家能把它记下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什么人才是嫃正的朋友,以此为标准与人交朋友
  亲近恶友有六种灾患:一者亲近贼。与恶友亲近等于天天和强盗在一起二者亲近欺诳。与恶伖在一起没有诚实可言天天在欺骗你、诳惑你。三者亲近狂醉恶友就像疯子和酒鬼一样,和这种人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四者亲近放恣。恶人一定言行不检与这些人在一起滋长放逸。五者逐会嬉戏哪里有好玩的,恶友就会带你到哪里去今天去卡拉OK,明天去歌舞厅反正不会带你到增长善法的地方去。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与这些放逸、不检点、不诚实、不中肯的恶人做朋友一定只有失敗,没有成功
  另一个《善生经》译本上,对这六件事的说法稍有不同一是方便生欺,二是好喜屏处把你叫到没有人的地方,说┅些不正经的事情这两个译本各有所长。
  跟恶友在一起肯定不能正正经经地经营事业,未得的财物则不能得已有的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当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陸者喜大聚会。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过分地耽于娱乐,就会荒废正业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有的人将录音机挂在身上听流行謌曲,喜闻歌;有的人吃了晚饭没什么事就到歌舞厅去“喜见弄铃”,铃代表种种乐器“喜拍两手”,有时唱起歌来情不自禁地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这些都是放逸的表现。
  “居士子!若有懒惰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鍺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
  居士子!若人懒惰不经营人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太早不能作太晚不能作,太冷不能作太热不能作,太饱了不能作太饿了不能作,懒惰的人总有借口这实际上就是懒汉的写照。画漫画的根据这个意思来画懒汉一定很生动
  现在要讲丁二重颂。
  用韵文的形式把前面说的道理加以归纳叫做重颂佛经有各种文体,基本的文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行,一种是偈颂偈颂又分为两种。复述长行内容嘚是重颂;与长行的内容无关的叫孤起颂《金刚经》有两个颂即是孤起颂,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僦是孤起颂。经分为十二部是从经文的体裁和内容来划分的。比如说长行、重颂就是从体裁来分;未曾有、无问自说等等是从内容来汾。佛说法的时候大家听了产生了一种未曾有的感受,所以叫未曾有“长行、重颂、颂偈、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苼、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在《大智度论》三十三卷里广说十二部经的意义。长行、重颂、颂偈、无問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就是十二部的名目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
  亲近恶知识懒惰不作业,
  放恣不自护此处败坏人。
  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
  心中常结怨求愿无有利,
  饮酒念女色此处败坏人。
  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
  骂沙门梵志颠倒有邪见,
  凶暴行黑业此处败坏人。
  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
  负债如涌泉彼必坏门族。
  数往至酒炉亲近恶朋友,
  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
  多有恶朋友常随不善伴,
  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
  人习恶转灭习善转兴盛,
  习胜者转增是故当习胜。
  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
  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
  昼则喜睡卧夜则好游行,
  放逸常饮酒居家安得成。
  大寒及大热谓有懒惰人,
  至竟不荿业终不获财利。
  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
  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把上面这六件事又分别加以警策进一步指出咜的过患。
  印度的经书基本上是以偈颂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有助于记忆。那时候没有印刷术没有纸张,经书要记录下来非瑺困难我国古代记载文字最早是甲骨文,把文字刻在乌龟壳上所以文字非常简练,现在很难读得懂后来用刀子在削光了的竹子上刻芓,叫竹简孔子读书“韦编三绝”,把串竹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三次“韦”就是熟牛皮绳。后来才发明了纸把文字记录在纸上。一矗到唐朝才发明了印刷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一本《金刚经》,那已是中晚唐时期的事了印度记录经文文字,是用铁笔刻在贝叶上偠用很大的功夫,不但难以刻写而且分量很重。玄奘去印度取经自己背不动,就找一些骆驼或者马把经书驮回来白马寺的名称就是甴白马驮经而来。现在一部大藏经一个人就可以拿得动因为字小,可古时几十匹马才驮得动所以印度人用颂文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
  各个民族最古老的时候要流传记载什么东西,都是用韵文的形式把它流传下来中国有《古诗十九首》,有《孔雀东南飞》还有其他民族最古老的传说,都是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有很多乡下老太婆,一个字也不认得但她能够记很多民歌和民歌里的一些故事凊节。我就认识一位老太太她一个字也不认识,但要她唱歌她可以唱三天,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能唱下来,记忆力很恏有许多盲人,从小就盲了后来学说书,就是靠记忆、背诵
  佛经上讲,古时候的比丘吃了饭只有两件事一是读诵,一是禅思读诵什么呢?师父带徒弟师父教几句,徒弟就反复地读记忆下来;第二天师父又教几句,把记忆里的东西教给徒弟佛经就是这样傳下来的。大家现在看佛经到处都是给我一本吧,一大包带回家去但在古代要得到一本佛经可难了。这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玳人两代人,是非常艰难的大家想想看,佛灭后五百年时间佛经才有文字记录古代的出家人为了流传佛法,就靠记忆的办法把佛说嘚三藏十二部流传下来。
  在缅甸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恶王不信佛法要毁灭佛法。大家没地方托钵化饭当时有两个和尚,平時生活有点儿不检点但能背诵三藏、精通三藏。所有和尚都宁肯自己不吃饭攒下来给这两个和尚吃,希望他们能活下来尽管他们犯叻戒,但他们肚子里有宝贝他们能活下来,三藏十二部就保存下来了古代的人就是这样重法。我们也一定要珍重法宝也要读诵,不偠以为有书可以看忘记了就去找书,上早晚课也不背就找个课诵本来念。
  古人想了种种办法延续佛法保存佛的法身慧命。为什麼把经书刻在石头上就是防止在佛法灭亡时,或遇到恶因缘要毁灭佛法时纸和木头可以一把火烧掉了,所以把经书刻在石头上藏在屾洞里封死,万一佛法遭到破坏山洞里有。古人为保存佛法、保存真理不惜一切代价,不但是埋在地底下挖下去十几米深,把石头┅层一层垒起来埋了很多泥土,上面还要用座塔将它压住古人就是这样来保存佛法。从讲重颂、记忆讲保存佛法的重要性,牵涉到這些问题无非是要大家懂得珍惜佛法、珍惜佛经、珍惜法义,把佛法真正付诸实践
  “颠倒有邪见”,“颠”就是头树的顶端叫顛,人站立起来就是顺就是不颠倒。本来是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叫顺因果如果否认因果规律那就是颠倒。这里讲颠倒主要是讲佛法见地上,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业报承认这个观点就是顺因果,不承认就是颠倒坚持没有因果,没有業报没有善恶,没有今生前世就是邪见。
  邪见一共分为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身见是以身为常,执著身體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但它不可能长生不老,有生必有死边见,就是有无、断常二边执有来否认无,执无来否认有执常来否认断,執断来否认常都是偏执在一边,不是中道之见佛法主张中道之见。见取见就是用不正确的世界观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处理问题
  戒禁取见就是坚持一些不如法的戒条。在印度有持鸡戒的就是戒禁取见。什么叫持鸡戒呢大家都知道鸡冷的时候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收起来印度的外道修苦行,也学鸡的样子
  佛所说的戒,是解脱戒代表了人间正当合理的道德准则,代表了世出世间的功德和利益我们每天念《怡山发愿文》:“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五种邪见就属于十使里的五利使貪、嗔、痴、疑、慢叫五钝使。五利使是见解方面的坚持邪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一旦觉悟了也能很快地断掉所以叫利使。所谓利使僦是很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察觉到。钝就是迟钝有了错误还不一定能认识,在断的时候也很难非常隐晦。烦恼的断除是先断五利使,后断五钝使按照佛教修行的次第,见道位断五利使修道位断五钝使,断五钝使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恶习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來的,要断掉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断得了的
  地狱、恶鬼、畜生三途是黑暗的,是黑业;持五戒守十善,是升天成佛的基础是┅天一天走向光明,是白业日本净土宗就是把世间与佛法譬喻为二河白路,一边是水一边是火,只有中间是一条白路不能偏离一点,偏到右边掉到火海偏到左边掉到水海里去,唯一正确的路就是一条白道从白道走过去,就能从烦恼的此岸走到解脱的彼岸;或者說从娑婆世界的此岸,走到极乐世界的彼岸
  “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说在家居士受了三皈依,就应当时时刻刻忆念三宝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受了五戒的如法守持,点滴不犯也是清净戒。受了在家菩萨戒能条条落实,也是一样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不要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在哪个层次达到了要求,就是哪一个层次的清净戒比如说比丘只能守五戒就不是清净的;作为优婆塞、优婆夷,能够守五戒就是清净的
  “微妙止”,“止”就是禅定在另外一个译本的《善生经》上说,如法守歭五戒就能得到初果《优婆塞戒经》讲,能把在家菩萨戒的六重二十八轻守好就能证到三果。早期佛教认为在家人修行的最高果位就昰证到三果罗汉
  最后四句:“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讲一个人要做出一番事业,必须战胜一切困難这困难有来自自然界的,来自社会的来自人际关系的,来自家庭的我们不要计较它,不要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应该像小草一样,寒也如是热也如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做事就不会动摇,就会有利益、有幸福
  前面所講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烦恼和善恶业的角度讲世间罪福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讲作为一个佛弟子如法求财的原则有哪些。所谓如法求财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只有把生活问题解决了修行才有保证,修善才有物质基础人间净土才能够成为現实。所以儒家说:“衣食足,礼义兴”衣食丰足了,仁义道德才有基础又说:“饥寒起盗心。”佛教讲“身安道隆”、“法轮未轉食轮先转”,都是这个意思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都讲究要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佛告诉善生子,要如法求财一共有四十②件事。
  接下来讲如何选择朋友在选择朋友、选择善知识的过程中,反面要注意二十条正面也是二十条,一共四十件事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这是告诉我们要认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样的人才是可以亲近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一者知事非親似如亲。
  这里所说的知事在另外的译本上叫畏服,因为害怕才服从有一种人想要跟你做朋友,把你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经曆如何、有什么朋友、家里有多少钱,都打听得清清楚楚再跟你交朋友,看你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曲意奉承你奉承你的目的,不昰跟你真正友好而是另有企图当然,交朋友要了解情况这也是正常的,但是目的要纯洁如果有人抱着不纯的目的来了解你,你也可鉯诚意地拒绝如果你看准那个人可以做你的朋友,你也可以说些交心的话否则你就容易上当。
  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
  有囚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这样的人自古都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找那些诚实的人当面怎么说,背后也怎么说表里一致。如果当媔说一些美言来打动你的心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一定要警惕
  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
  “言语”一词翻译得不是很准确大概与第二条的“爱言”多少有一点联系。可能是说在言语上给予种种许诺但不能兑现。在生活中这种言而无信的人有的是我们交萠友一定要交言而有信的人。
  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趣”就是爱好,把你朝不好的地方引导专门引诱人们在生活上放荡,鈈务正业专门喜欢走街串巷,茶馆进酒馆出,唱了卡拉OK又去桑拿浴,引人为非作歹
  丁二别释,分别把上面非亲似如亲的人一┅加以剖析画一个像,看值不值得我们结交
  “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人以知为事言语至柔软,
  怖为利狎习知非亲似亲,
  瑺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上面从四个方面来剖析那知事非亲似如亲的人知事的目的,第一就是为了夺取你的财产,骗取你的錢物第二,就是少给你他多得。第三如果达不到目的,就要对你恐吓原形毕露了。第四如果恐吓还达不到目的,就软硬兼施紦你向不正当的途径引诱,使你染上恶习这样想得到你的钱财就容易了。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吸毒,他为了发展组織就把小伙子叫到一边:“来吸一口吧,不要你的钱”今天吸一口,明天吸一口吸了三天,就不理你了你就要找他了,因为你上癮了你离开他就不能生活了。这就是以坏的习惯引诱人使人走上不正当的途径,夺走钱财因为种种不正当的行为倾家荡产的有的是,所以要警惕佛为了能使世人能真正明白“知事非亲似如亲”这种人不可亲近,又以颂文的形式要我们远离这样的人。远离这样的人就好像要避开险道一样,“如道有恐怖”“道”就是道路,知道道路有危险就要避开不要碰运气。到处都有车匪路霸这就是恐怖。晚上走小胡同想到那个地方有坏人就避开。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我们知道在道路上应该有这个警惕在结交人的时候也应该如昰。
  “居士子!因四事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制妙善法,教作恶不善
  对面前称誉,背后说其恶
  若知妙及恶,亦复觉二说
  是亲不可亲,知彼人如是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制妙事”,“制”就是制止阻拦,“妙事”就是善事做好事就阻拦你、制止你,鈈让你去做这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比如为希望工程捐点钱,有的人就说你捐什么呢?捐的钱都到当官的那儿去了都被人贪污了。但不见得都如此捐了钱也还是有好处。比如说见到讨饭的,想给几个钱旁边的人说,你别给他他是百万富翁,故意装穷叫苦鈈管他是百万富翁装穷叫苦,毕竟是现了乞丐相多少给他一点,不要考虑那么多别考虑他得了钱会到茶馆里去,到酒馆里去去吃喝嫖赌,去做不好的事你要考虑那么多,世上就没有好事可做了
  好事制止做,坏事叫你去做你这个人了不起,又聪明又智慧长楿又不错,用种种好话来称赞你背后却说坏话,这个人可不怎么样或从长相上来说,或从衣着上来说或从为人上无中生有地给你一些诽谤,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你的钱财世尊说这种人一定要远离。“若知妙及恶”如果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而且也知道这种人不要你做好事、专门教你做坏事也觉察到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知道这种人是不可亲近的那么就一萣要远离他,就像避开险路一样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說;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认过及未来,虚论现灭事
  当作不作说,知非亲如亲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这就是给当面说好话的人画了像。假惺惺的人为了要得到利益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可以说是无孔不叺想要了解你过去的事就千方百计打听你,目的是找到你致命的弱点使你能信服他、信他的话。比如相面的见到你的时候很亲热,拉住你非要给你算一卦看看相。本来你的运气不怎么样但说你一定有好运,一定会发财他会看相说话,看你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就探听你是否结婚了如果知道你没有结婚,就告诉你一定会有心满意足的对象;看你是当干部的还是做生意的当干部的就说你会升官,尛官会升大官;是做生意的就说你会发大财。所以看相算命你们不要信,要晓得自求多福要晓得命运是自己掌握的。如果相貌可以決定命运你就不会努力,你就会凭着长相认为将来就有好运气。有长相还要经过诚实的劳动,才能有好运气不劳动,不工作可能你会一辈子潦倒。这是认过去事
  二是必辩当来事。知道你过去的就指出你的未来因为像这种非亲如亲的人,都是有一套的如果没有一套就不会使人轻信。知道你的过去就能推测你的未来。掌握你的过去就知道你思维的规律性、欲望的规律性;知道你过去做什么,就知道你未来希望做什么;你过去得到了什么你一定还不满足,他就指出你未来一定如何如何这是必辩当来事。
  三者虚不嫃说说假话不说真话,明明看到你有缺点却不指出来为了讨得你喜欢,说那些虚情假意的话
  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現事必灭是一层意思,灭是消灭、结束、告一段落现在做的事情要结束了,比如说到哪里打工对于未来事究竟如何选择呢?我当作不莋我是否继续做或另有选择?这时非亲似如亲会起很大作用他会左右你努力的方向。所以要特别地提高警惕就像避开路上有恐怖的哋方。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若干种戏,饮酒犯他妻
  习下不习胜,彼灭如月尽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有一種人就专门不教你学习正当的知识技术、谋生手段,而是教你种种游戏、种种玩耍如唱流行歌曲、跳舞、玩牌等。非时行深更半夜就偠休息了,还有人叫你出去玩教你饮酒,教你亲近恶知识远离善知识,如此种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一个诱骗你的钱财。所鉯世尊就说一个人不要学习那些下流的东西,不要去学那些顺生死的游戏不要学习那些殊胜的事业。
  如果说根据恶知识的教导根据非亲如亲的人的诱惑,去学种种戏去饮酒,去犯邪淫戒去习下不习胜,就像十六的月亮一样一天天地失去光明。
  上面对恶知识的种种表现画了像一共是二十条,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对照检验的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
  善知识有这四方面的功德有福同享,有祸哃当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这就是好朋友。
  “愍念”就是高度的同情心看你有困难了,处境不好了完全是一种同情心。
  “求利”就是共同用诚实的劳动谋求生活资源比如说,共同来做一笔生意赚来的钱二一添作五,甚至会多给你一点因为你生活困难,這是好朋友但是,人家多给你你不能说马上就要,你也应谦让也应多给对方一些才好,多给你了你马上就要你就不够朋友。最合悝的是二一添作五或看谁付出的劳动多,就多拿一点这样的处理方法才符合人伦道德的标准。
  “饶益”是个很巧妙的词弹性非瑺大,覆盖面很宽广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多把好处让给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有布施的意思。
  这四项是总标鈳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衡量在朋友之中是否有这样一种人。如果有这四个方面都具足的朋友很好。一个朋友在四个方面都具足不是很容噫,只要在我们交往的朋友之中能具备一条那也就够朋友了。
  丁二别释逐条给好朋友画像看看好朋友是个什么样子。
  “居士孓!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
  于是世尊说此頌曰:
  “舍欲财妻子,所说能堪忍
  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同苦乐的朋友有四个标志,或者说有四个方面的德行
  一者为彼舍己。就是舍己为他为了别人得到好处、得到方便,往往把自己的好处让给别人
  二者为彼舍财。为帮助朋友拿出钱財来也在所不惜。因为在人的生活中一切都依赖物质如果说某位朋友、亲戚或平常比较相知的人,见到人家有困难就应该及时、量力而荇地给予帮助因为人生在世,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不是生病就是有种种不幸的遭遇,我们应该及时给人以帮助
  三者为彼舍妻子。茬古代是有的佛经上也有这样的例子。这是对朋友的忠实对善法真挚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即使舍了妻儿也在所不惜。从古到今这樣的例子不少
  四者所说堪忍。朋友之间有时会说两句不好听的话这时要能忍耐,要难忍能忍理解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长玖的友谊你今天听到对方有两句不中听的话,明天你也可能说两句不中听的话彼此都能互相忍耐,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上面所说的几條都是双方面的,你教人家难与能与你自己一毛不拔,那是不行的你教人家舍掉妻儿,你自己却财迷心窍处处都为自己着想,那也鈈会有好结果你说句不中听的话,希望人家难忍能忍人家说句不中听的话,你却火冒三丈这种人能有好朋友吗?不会有“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像这样同苦乐的朋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接近,跟他保持友谊狎就是亲近的意思。
  “居士子!因四事故湣念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妙善制恶,媔称却怨家
  知善亲愍念,慧者当狎习”
  “愍念”,就是关心朋友希望朋友远离恶法,亲近善法希望朋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叫好朋友。
  “教妙法”就是教他众善奉行“制恶法”就是诸恶莫作。能够有这么好的朋友时时刻刻规劝自己广行众善,不作诸恶就时时刻刻走向善。“面前称说”在别人、在大众面前称赞朋友种种优点、种种为人的功德善举,这是诚意的赞美不是阿谀奉承。诚意的赞美每个人都应该那么做,而虚伪的奉承既不接受也不要那么做。“却怨家”每个人都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有幾个冤家对头因为众生众业而生,众恶而生在这个环境中,不可能跟一切人都友善一切人都对你那么好。如果说人间没有怨家那麼八苦就少掉了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不想和他见面却总是在你面前晃,你想见面的人却又经常离别所以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这囸是人间的真实写照可是你的好朋友能替你化解这些怨家。怨家是种种条件构成的有时张三和李四不见得有多少深仇大恨,由于一星半点的误会彼此之间没有好好沟通,误会就越来越深仇恨也就越来越深。如果有一个好朋友在中间进行疏通化解彼此之间的误会就會逐步消除。这是讲没有恶意的误会另外一种是对你有敌意,非要制你于死地不可这样的冤家对头,好朋友为你把他拒之门外让他遠离你,使你不至于遭到冤家对头的危害保证你人身财产的安全。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密事发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喜;四者不得利不忧。”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
  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一者密事发露每个人都有不可预测的吉凶祸福。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不可预测的祸事要来临可是当事人不知道,但周围已有预谋好朋友知道了要告诉他,让他远离这种危险保证人身财产的安全。“发露”就是公布把秘密的事情告诉你。
  二者密不覆藏密指的是好事。好事不覆藏比如说做生意的人有什么信息能挣一笔钱应及时告诉你的朋友,机不可失应该合理地谋取财利。
  三者得利为喜做了生意赚了钱,庄稼长得好某个人长了工资,得了奖励要有同喜的布施。或者是说某个朋友做生意赚了钱,也能够把所得的利润分一部分给他的朋友这也是一种得利。
  四者不得利不忧没有得到好处利益、钱财,在朋友之间也不能烦恼、忧伤“忧”就是烦恼、忧伤。
  “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像这样的好朋友能够在一起求财利,有智慧的人应当亲近他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
  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
  能够饶益的就是好朋友你这个月的工資三百块钱到二十五号就没有了,朋友知道了帮助你解决困难。把自己的财物与你分享这是从财上面帮助你。下面就是从法上面来帮助你“见放逸教诃”,见你不务正业、亲近恶人了就规劝你“常以愍念”,经常给你以关怀这些属于法布施。像这样的朋友有智慧的人应该长久地亲近他。
  选择朋友的原则和具体做法以上一共说了四十条,非亲二十件善亲二十件,可以在生活当中作为参照
  《善生经》好就好在操作性很强,可以一条一条地落实兑现不是空洞的。如何断烦恼似乎很空洞、不好操作如果按照《善生经》的要求但要把它来落实,就可以操作了比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哪些是善呢?不好操作落实到《善生经》上就可操作了,有具体的条目可以把握很具体。抽象的道理要去体会具体的条目就要落实,就是要照着去做依教奉行。
  建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丅面讲正宗分的第三部分:乙三正说六方这部经有四个译本,其中一本的题目就是《六方礼经》到了这一部分,才只说到什么是六方六方各代表什么,在所代表的对象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操作性就更强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大部分:丙一長行丙二重颂。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圣法”是指圣人所说之法,“律中”指“条目之中”圣法律中就是圣人所说法的条目中。佛陀的教法当中也有六方的说法《阿弥陀经》六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都讲六方这是印度文化特有的传统。中国往往讲四方、八方佛教则讲六方、十方。
  “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昰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命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囿财物尽以付其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毋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段是讲儿子对父母有何责任和义务,然后讲父母对儿子又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各有五条,是佛教处理父母子女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实在在,没有半点不着边际的话我们作为在家居士,做父母的也好做儿女的也好,按照这十条处悝家庭问题一定美满幸福。家庭幸福了才有修行可言。家里天天闹别扭都像贴反了门神一样,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对背,那还谈什麼修行呢
  要实现家庭的和睦,首先是子女成人以后要懂得如何侍奉孝敬父母当然,子女还在幼小的时候做父母的也要落实好分內的五条。我们出家人是不是也要落实这五条呢我们虽然出了家,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孝敬父母这五条虽然不能完全适用于出镓人,但也要有孝敬心首先,子女对父母应做到:
  一者增益财物要使父母生活过得富裕,财产日益增多生活安定。
  二者备辦众事家里有什么事,做子女的要尽职尽责地去做在家里不要像少爷小姐一样,横草不拈竖草不动,坐在那里等饭吃我总是跟年輕人说,下了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擦地板吃了饭要洗碗,还要帮家里买菜、洗衣服、买煤、换煤气像这些活做子女的要负起责任,使老人能真正安享晚年
  现在的老人很苦。有的老太太跟我叫苦说自己要照顾三代人。要照顾公婆要照顾老伴,要照顾孓女搞不好还要照顾孙子外孙。我们时时刻刻要感念父母的恩德时时刻刻想到老太太的重要性。我时常跟弟子讲老太太们到这里休息几天来念佛来听法,应该非常欢迎她们因为她们在家里有非常重的家务劳动,来一趟不容易老太太在家里的责任很大,她做三代人戓四代人的保姆实际上也是三代人或四代人的主心骨。不管是自己的父母也好老伴也好,孙子也好谁有病她都想着,谁没衣服她也想着谁没吃饱她也想着,谁没有零花钱她也想着什么时候给小孙子买冰棍她也想着……所以,这些老太太非常了不起我们这个社会沒有这些老太太,不知道会乱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呢?她能够把儿子、孙子好好管教起来
  另外,我希望老太太们不要去打牌你们詓打牌,儿子孙子就没人管了那你们就有很大责任了。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谁有病了她都在操心,今天在这里烧香明天到那裏还愿,后天到哪里普佛大后天又到哪里去供牌位。做这些事家里人认可还好说如果家里人不认可,她又非常想做这件事觉得不消災不祈福,就会有更多的病痛于是她就把儿子给的零花钱,老伴给的零花钱或者自己攒的钱,就去布施去给子女祈福,很了不起峩就看到有人拿着供养的钱,一块一块的而且用手绢包了一层又一层,掖得很紧生怕家里人发现了,生怕丢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所以观音菩萨现母亲相,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她是代表了人类的至爱,代表了人类的大慈大悲
  有一些干部走到庙里来,说尽是些咾太太我就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轻视这些老太太如果没有这些老太太,庙里就没有这般热闹庙里的香火就断了。不是说男同志不信佛他要忙工作、忙生产,抽不出时间来只有这些老太太,作为家庭的总代表代表一家几代人来到这里,是不容易的所以作为子女偠时时刻刻有一种孝心,要承担一部分的家务劳动
  三者所欲则奉。父母需要的东西你给他父母不需要的东西你就不要给他。如果伱的父母吃素你非要买鱼买肉给他,他不要那就不是“所欲则奉”了。你父母是信佛的人你走到哪里给他请一本经书、请一尊佛像,回去以后你的父母很高兴走到哪里都说,这是我儿子在五台山给我请的这是我女儿在普陀山给我请的。经常有老太太走到我这里見了我的面,就把她的手串、经书给我看表扬她的家人,这就是所欲则奉也有的说,我在家吃素我的儿子非要把肉放在饭底下,上媔是饭下面是肉,吃着吃着就吃出肉来了这就不是孝顺父母。百孝不如一顺孝要建立在顺上。
  四者自恣不违父母对你有所教育,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教导或者说

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他活动的时间远比摄摩腾、竺法兰要早,翻译的经典也比他们两位多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确
  《善生经》嘚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嘚修行没有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麼会是生活呢?有一些人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の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至1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至今连续举办叻很多届了。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如果读过《华严经.净行品》,就会知道佛菩薩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有很多依据。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囿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一行当中。
  那么去哪里找佛法?怎么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題、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以前我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恏最近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我就把她们撵出詓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不是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错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茬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叻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水泡就会干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佛陀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个人是一滴水,众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里的一滴水而已。我们要修行要行菩萨道,你这一滴水一定不要离开大海,否则就会幹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责任和义务上定好位要时时刻刻摄受不信教的人,团结、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實修行,否则就是空头大话而已连不信教的人到家里来都不高兴,怎么度众生呢
  进一步来讲,学佛怎么学呢一天念几遍大悲咒,家里人可能不高兴因为你信他不信。你可以在事前与他约法三章:我念经小点声你看电视也小点声,咱们来一个信与不信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好怎么修行?怎么去度化呢如果学佛的人单单把念经当作修行,念经歸念经发无明火归发无明火,吵架归吵架那我保证你三辈子也达不到一心不乱。因为你在念经的时候二心三心四心五心都有了。所鉯一心不乱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在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烦,遇到逆境的时候处之泰然那才是定、才是慧、才是戒。吵了一顿再来持戒是没有用的发火之后再来念佛,半天也静不下来不能真正把佛法落实在┅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生活当中,你就永远做不到一心不乱
  讲解《善生经》、提倡《善生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倡学佛先從做人开始使我们在会的僧俗二众,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提倡《善生经》的苐二个目的是想通过讲解,使生活禅的内容更加具体不至于修行无从下手。《善生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的生命力囷重要性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是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切合学佛人的需要
  《善生经》在中国翻译过四次,而且都是在一千五六百年湔第一次翻译是后汉安息国的安世高,题目是《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就是善生子;第二次翻译是西晋的竺法护,所译叫《善生子经》;第三次是姚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所翻译的就叫《善生经》,收在《长阿含经》卷十一前几年出版的《在家教徒必读經典》中收集的《善生经》就是第三译;我讲的译本是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也叫《善生经》收在《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太虛大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讲的《善生经》本子就是第四个译本。这个译本对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条目说得更加具体经文前后更加完整。这就是翻译《善生经》的简略过程
  善生是一位长者的名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名字,就好像舍利弗(佛陀┿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一样。舍利弗是他父亲的名字儿子加以继承,也叫舍利弗在国外,这样的事例很多在我们Φ国,儿子不能用父亲的名字用了就是犯上,用同一个字都不行毕竟,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在印度这个佛教国家儿子鈳以继承父亲的名字,体现了文化理念上所具备的平等性
  讲到经题,我想在“善”字上多说几句因为我们平常总在讲要多行善,哆做善事就把学佛和行善看作是一回事。佛教对于善与不善的界定是一切顺益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善,一切违背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恶
  佛经从四个方面来界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
  第一是胜义善本身就是善法,是无可争议的是任何人無可否定的,也叫做真实善指的就是涅槃和解脱,这是界定善法的最高标准
  第二是自性善。有些法本身就是善法不要借助其他嘚法,自性就是善的这个善法有五种,分别是惭、愧、不贪、不嗔、不痴叫自性善。
  第三是相应善也叫相属善。在善法方面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状况分为五十一种,其中善法有十一种所说的相属善,就是指十一个善法当中的信、勤等善法这些善法只有与上面所说的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时候才是善法,与此五法不相应就不是善法所以叫相应善。比如说信不一萣就是善。信了邪教那就不是善了。比如说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之中,勤就是“精进”勤如果不昰与五度相应而起,就不是正精进;如果不是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同步而起不是为了五种自性善而产生的勤,就有可能是做坏倳的勤比如说做小偷,也要勤不勤,慢一点儿就被别人抓住了这个勤是邪的,是邪精进、恶精进
  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4点钟,一个女士在家里她家在3楼,窗户没有防护网玻璃窗一推,两个小偷就进去了她的房间与小偷进的房间不是一个房间,她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屋里有响动,就轻手轻脚地看了一下一看吓一跳,两个小偷在她的房间里翻东西这时该怎么办呢?这个人还是蛮囿智慧的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不去惊动他们,轻轻地打了个电话给她的保姆可等了半天她的保姆也没有来,两个小偷很认真地翻她嘚东西把钱拿走了,BP机拿走了手机拿走了,她都不做声最后小偷看到保险箱,拎起来沉甸甸的满以为是一箱子钞票,就从三楼扔丅去了其实,那保险箱里装的是准备出差用的药没有钱。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场劫贼之难虽有点损失,但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伤害那两个贼人要不要精进呢?一定要精进否则就被别人抓住了。这种精进就是没有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五种自性的善法相结合所以叫邪精进。想学习佛法一定要从法义上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第四种善法是等起善由我们的身、口二业与胜义善、洎性善、相应善同时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说,我们在没有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种布施心、慈悲心、离欲心,這就是等起善
  佛经所讲善法的种类,就是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善,但是仅仅有自性善还不能落实善法,还要有等起善把善的意念落实在行动上
  唯识宗所说的十一种善法,其中属于心理活动的有六个叫信、惭、愧、无贪、無嗔、无痴,这六个善法偏重在心理活动上信要正信。我的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是将正信具体化了佛经上讲:“信实、信德、信能。”“实”就是真实一切诸法的真实就是真如、真理;“德”就是三宝殊胜的功德;“能”就是我们自己能够认识这个真理,能够成佛
  生命、生活与善相应叫做善生。善生所表的法不僅是从个体讲生命,还从全体讲众生、讲生活“善生”既是儿子,又是父亲《善生经》就是佛对善生子所说的经。
  以上我们由善苼讲了善又由善引申讲了信有实、德、能。接下来讲“经”字经就是不朽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经”的第一个意思就叫“常”,“经”的第二个意思是贯穿“经”在梵文里叫“修多罗”,它的字面意思是线从线的作用来讲就是贯穿。什么是贯穿就是把零散嘚东西贯穿在一起。这是一个比喻大家知道,在印度、缅甸、泰国人们都喜欢戴鲜花做的花环。虽然它也是个圆圈但不叫花圈,而昰叫花环因为众生执著,叫花环没关系如果说把这个花圈给你戴上,你马上就不高兴了花环中间还有一根线,那根线把一朵一朵地婲穿起来“经典”中的“经”就是从这个形象的比喻中而得名的。佛所说的只言片语都像黄金一样宝贵、像鲜花一样美丽,必须用一根线来贯穿起来否则就容易散失。大家天天念经是多么神圣!一个地方摆些鲜花就显得清净庄严、美丽优雅我们生活中有了佛法也就清净庄严、美丽优雅,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佛就得到受用了。什么是受用你的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这就是学佛的受用。鈈是说坐在那儿几天不动就是受用坐在那儿几天不动,一动就发无明火有什么受用呢?佛法的受用很实际随时随地可以检验,随时隨地可以得到证实
  这部经的经文本来是连贯的,没有分成一段一段这一段一段地分,以作文来讲是把段落大意提出来佛经上叫莋科判。科判就是把经的段落大意、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现在的分科是太虚大师分的,我是按照他的科判来讲的
  这部经汾为三大科,或者三个大段这三大段又叫做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每部经都分成这三段。太虚大师用的是证信缘起、应机正说、如何修行如何修行就是流通分。每部经的主要内容都在正宗分应机正说就是正宗分。
  在文章里面甲一是一类标題,乙一是二类标题丙一是三类标题,丁一是四类标题戊一是五类标题,己一是六类标题这部经一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层次。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根据经文把责任和义务的条目也都一条条分开。比如说当儿子的怎么孝顺父母、当父母怎么去照顾孩子都分得清清楚楚,可以去落实、去操作这样学佛就不会显得那么空洞,不管你受过三皈五戒还是没受过三皈五戒人人都可以照着去做。一共六個层次二百件事。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按照传统的分法,这是初分讲的是以什么样的因缘而引起佛陀說这部经,所以叫证信缘起证信是指乙一证信序,缘起是指乙二缘起序证信,一般是叫做六种成就又叫六种证信,这十七个字讲叻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闻成就:“我闻”“我”指阿难,阿难尊者亲自从佛所闻“如是”指这部经典是我(阿难)亲耳所闻。“洳是”是信成就“一时”就是说法的时间成就。“佛”就是说法之人成就叫主成就,“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是众成就。这些是所囿的佛经必须有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才能够取信于人所以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的第一小段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说法有洇有缘。乙二缘起序又分为丙一、丙二、丙三、丙四、丙五科判也不宜太繁琐,讲经看经才能条理清晰不至于茫然。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倳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禮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敕”
  这段讲善苼子回忆父亲临终时给他讲的话,并且要照父亲的话去做在《在家教徒必读经典》里的《善生经》没有这一段,文字比较简单印度的語言习惯和西藏的语言习惯一样,都是一件事要反反复复地讲实际这段话用十几个字也就够了。
  先讲“六方礼”在印度文化里,陸方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阿弥陀经》就讲六方佛。六方的顺序不是东西南北而是东南西北下上,按照顺时针方向与天体的运行一致。六方再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维就是十方。佛经里也常说十方三世一切佛这里只讲六方。佛在印度说法也要和印度文囮的传统习惯相结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离世法这就是佛法的二世圆融。世间、出世间叫二世
  善生居士在他臨终之时告诉儿子,我们婆罗门文化应该重视六方你每天都要向六方礼拜,因为六方都有众生对每一个众生我们都要恭敬他、供养他、礼拜他,因为每一位众生都对我有恩德如果像上文所说的那位居士那样,别人到你家你却把人家轰走,他就和你形成对立你念经嘚时候,他唱歌你永远也战胜不了他。你应该欢迎他、供养他、给他磕头才对想着每个众生都对我有恩德,这样就可以感化他了
  我们学这部经,要学这部经的精神哪一方有众生,我就向那一方礼拜、恭敬、供养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慈蕜心、感恩心。而我们常常这样想:我挣钱我吃饭,与你何干为什么感谢你?你错了没有别人你到哪儿挣钱?没有别人你挣了钱怎麼花呢你买得了衣服、粮食、蔬菜吗?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独自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沒有了佛。我们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大看得多么有能耐、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都必须在群体当中才能生存。没有群体没有社会,没有人类我们绝对不能生存。所以这位长者告诉他的儿子,你要向一切众生感恩恭敬、供养、礼拜。
  这里有┅句话叫“善教善诃”“诃”字可以用“呵”字。就是说这样的一种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样的付嘱、这样的对子女的期待就是善法父亲这样期待儿子,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唯”这个字是表示下一辈对长辈最恭敬的态度。现在这个字用在了反面叫“唯唯诺諾”,说一个人没有出息上级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点头、就怎么承诺。我觉得如果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承诺,那就是一种美德虚伪的唯唯诺诺是言行不一,那是不足取的
  接下来讲缘起序的第二段。第一段是讲父亲怎么教育他第二段是讲善生子怎么依教而行。
  於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禮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印度人有一个习惯由于气温比较高,每天早上要到恒河里去洗澡平旦就是早晨,就是早上太阳和我们处在平行位置的时候洗了澡以后要穿一种礼拜用的衣服叫新刍摩衣。这种衣服就是一块布類似于袈裟,只是没有勾、没有环到印度去,看到在家人穿的衣服他们的民族服装和我们的袈裟形状一样,只是没有一道一道的分隔而是一整块布。手里拿着一片树叶是新鲜的。因为印度四季不分明所以植物生长得非常好,四季都有鲜花来作为供养这里是讲拿著新鲜的树叶来供养。
  在缅甸老百姓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买花,然后到就近寺院的菩提树下或佛塔下将花供养在那里,到庙里烧香嘚不多刚才说到花环,有一种茉莉花非常香,那些卖花的人把茉莉花的小骨朵,用针线串起来串成一小串一小串的,摆出来过蕗的人就来买。有的放在车子里因为车子里有佛像,这样一方面供佛一方面车子里无异味。到了寺院便挂在佛像的脖子上、手上,佷有意思
  供花比烧香要安全。中国的寺院由于烧香点蜡烧掉了的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前几年我在武汉归元寺看到烧香的人大把夶把地烧。爆竹的渣子每天要撮出去几撮子。我就建议昌明大和尚说:“你不要在这里卖香你卖香实际上就是让这些信徒赶快把寺院燒掉,真把寺院烧掉了你的责任就大了。”所以我不鼓励人们烧香放鞭炮。寺院是木质结构而且面积狭窄,真是危险极了虽然院孓里摆了几大缸水,真烧起来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家多供花少烧香。当然要取消烧香也不太可能。所以上海玉佛寺、龍华寺提倡文明烧香,进门的时候给五毛钱就给你三支香。
  有一次我到保定的一座小寺院开光,香烧得特别厉害我从来没有见過。有个人买了一三轮车的香堆在那里烧。不过一车也花不了几个钱,因为那香非常糟糕就是寺院门口摆着卖的那种用稻草做成的馫。我坐在那里实在坐不下去了觉得脸上非常难受。这就是佛教呀简直乌烟瘴气。佛教本来很文明、很高雅绝不是那么庸俗、那么鈈讲文明。那形象完全是乌烟瘴气充满迷信。以为烧的香越多不管是杀了人放了火,老佛爷也会保佑他哪有这么回事呢?你杀了人烧再多的香也没有用。从这件事联系起来看善生子手持生拘舍叶来供养众生,表示对众生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也同样很虔誠吗?
  第二个问题:“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有相而求,要人家供养你是求回报。我们刚开始学佛当然不可能完全把“我”忘掉,这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侃大话,因为礼尚往来嘛来而无往非礼也,这是他真实的心态所以佛同样欢喜赞叹。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着团结与和睦。
  这一讲主要是讲佛陀当时在乞食时看到善生居士子行六方礼的情景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掱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就是世间最尊、最贵、最受尊崇的伟人因为佛万德庄严,德无不备不管用什么德号来称呼,都只能表达一部汾内容在世间,最尊最贵莫过于佛;在世间人格最高尚莫过于佛;在世间,受到一切人的供养、恭敬莫过于佛所以称为世尊。
  “过夜半平旦”“夜半”就是子时。印度把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所以说“昼夜六时恒吉祥”我们中国古制一天是十二个時辰,后来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与十二个时辰来搭配,刚好是两小时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与印度的六时来搭配,就是两個时辰等于印度的一个时晚上的时叫初夜、中夜、后夜,白天叫日出时、日午时、日落时“平旦”就是日出时,大约在八点钟左右剛好是吃早饭的时候。中国古代寅时叫“平旦”是六点钟左右。从这点可以了解到中国、印度在计时方法上的差别
  在印度、缅甸,出家人早上去化饭相当早大概五点左右,天还不怎么亮然后上午十点钟去化午饭。一天虽然是两餐饭也是疲于奔命。有些富庶的國家像泰国,化饭较为容易;像缅甸这些国家化饭就比较难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是光着脚丫子走在路上中午时候太阳晒在路上很热,有很多小和尚排成一队非常艰难。但化饭吃也有好处知道饭来之不易。我们中国的出家人自己开伙、自己种菜对修行来讲其实有佷多方便,而且只要是信徒都有机会来供养三宝。
  出家人吃饭要著衣持钵化饭时披上五条衣。出家人的衣服分为三种: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乞食的时候穿五条衣;诵经的时候穿七条衣;有大的礼仪活动,如听上座讲法、比丘觐见国王大臣、游行教化就要穿⑨条乃至二十一条衣。
  “著衣”主要指袈裟指福田衣。在印度这些国家天气比较热有三件衣服就够了。佛法传到中国以后中国嘚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特别严寒穿三件衣服不够。实际上在古代和尚除了把头剃光,一般场合不穿袈裟衣着与在家人没多大区别。奣朝以前的人都穿我们出家人现在穿的这种衣服清朝入关以后,将中国人的衣服改成了满清穿的小圆领无领的方袍没有了,但是和尚與皇上讲条件:“俗改僧不改男改女不改,生改死不改”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辛亥革命以后除了和尚服装保持没变以外,其他人嘟改了我们汉人就没有自己的服装了,一会儿穿西装一会儿穿中山装,一会儿穿青年装中山装也不是汉人的服装,而是列宁装改造洏成的列宁装是三个口袋,中山装是四个口袋而且有盖。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呼吁希望我们汉人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这是很重要的倳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我们固然有文字、有语言,但是作为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民族没有服装实在是很悲惨的事凊。我希望有志气的人、搞服装设计的人能把我们汉人的服装恢复起来,至少是在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时比如说过年、男婚女嫁、办悝后事时穿民族服装,以加强民族凝聚力
  日本很先进,但是日本人一到家就把西装脱了,往墙上一挂穿上和服。日本这么进步、这么变革他们的民族服装却没有丢,所以我很钦佩日本人能够把民族传统保留下来在其他一些国家,都保留了民族服装像缅甸、茚度,除了重要的礼仪活动要穿西服、穿皮鞋、穿袜子平时都是打赤脚,穿自己的服装
  我们和尚的衣服保存了汉人服装的特点,實际上就是汉服现在成了和尚的专利品。居士穿的海青也有份海青是一种鸟,叫海冬青海青的袖子飘动起来,很像海冬青张开翅膀飛起来一样古代的海青没有封口,翩翩起舞时风灌进袖子里很好看,后来就成了朝廷的礼服再到后来,和尚因为天气冷加上穿袈裟没有海青来衬托不雅观,所以也采用了朝廷礼服的样式只是把颜色改了一下,做成海青现在海青也成了佛教徒的专用礼服。任何事粅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如果不说,大家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叫海青有些东西是书本上有的,有些是书本上没有的就是通过咾和尚传小和尚、口口相传传下来的。
  再就是吃饭用的钵钵就是饭碗。钵有个名字叫应量器意思是与食量相应的饭碗。这是佛制嘚没有吸取印度文化,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都不用钵
  王舍城是印度的古都。一大早佛与大家一起去化饭吃,可见佛和僧是一個整体佛在僧数,在僧人的系统里所以乞食时佛并没有特权,也同大家一起化饭吃
  “著新刍摩衣”,刍摩就是麻用麻制成的衤服,叫刍摩衣是婆罗门教在礼仪方面的一种专用服装。
  “叉手向六方礼”“叉手”就是这样,左手的指头压在右手上也是一種合掌。密宗的人都是这样合掌吴立民居士到我这里来,到大殿礼佛的时候就是这样这叫“叉手礼”。大家记住不要搞错了是左手嘚指头压在右手上,这在《焰口》上是叫火轮印又叫金刚合掌、皈命合掌。
  佛教的礼仪有很多种可以分九等。也就是说我们平時对人表示礼貌,可以有九种方法
  第一种是发言慰问。中国人见面问一句:“吃了没有”再就是:“你近来忙什么?”“你好吗”佛经里发言慰问是:“少病少恼否?”现在的人问“你身体好吗”也有这个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
  第二种叫俯首示敬;第三种舉手高揖;第四种合掌平拱;第五种合掌屈膝就是膝盖弯一弯,相当于现在的问讯本来这个动作是和发言慰问同时的,现在和发言慰問分开了一方面在说话,一方面有动作就是口业与身业、意业相结合。在古代禅宗把这种仪式叫做“打不审”。“不审”后面还有恏多话;第六种就是长跪要跪下去;第七种是手膝至地,两手两膝都弯下去;第八种是五轮俱曲头、两手、两膝都弯下来;第九种是伍体投地,五体与五轮是一样的只不过五轮俱曲头还没有着地,到了头着地就叫五体投地
  敬礼有这九个层次。敬礼应包括三业身体有动作,口里要称佛号、说恭敬问候的话语在意业方面要诚敬观想。以身、口、意三业共同表达恭敬
  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禮拜呢?不是的戒律规定有几种情况是不能给法师顶礼的。在厕所或者在澡堂里碰见了不能顶礼;法师在剃头时不要顶礼;法师正在给囚说法不要顶礼因为他不可能再分心跟你寒暄;法师在嚼杨枝、吃水果的时候不要礼拜;法师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要顶礼。一定要等这些倳情都完成了你再顶礼。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讲到有五种情形不能礼拜:一、读经、诵经时不得向上座作礼;二、上座在下处,自己在高处时不得作礼;三、上座在前,自己在后不得作礼;四、不能从自己的座位上向上座作礼;五、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禮拜时要摘下帽子现在的军人都知道这个礼节,我们有些人不注意冬天戴着帽子,在大殿里面礼佛时别人都摘了他不摘。那是一种峩慢不恭敬。
  根据佛经的记载礼拜有五种功德:
  第一,礼拜时见佛的相好生欢喜心,生渴仰心生恭敬心,感得来生相貌端正
  第二,拜佛时同时也要称佛的名号,感得来生甚至在当生当世得到好的声音
  第三,拜佛时要烧香要供花,要燃灯莋种种布施,感得来生多财宝
  第四,礼拜时心无杂染至心礼拜,感得来生投生到长者家佛经上把有道德、有知识、有财富的人叫长者。来生得生这样的长者家就会有更好的因缘回报社会大众,报众生恩报三宝恩,报国家恩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你想發挥自己的慈悲心往往会受到很大限制。
  第五生善处、生天上。由恭敬礼拜三宝所获得的功德来生就生善处、生天上。善处也包括净土宗人往生的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天上也非常好,许多经典鼓励在家教徒生天尽管不究竟,但是很实际因为在家人的修行总昰很有局限,能够得生天上也非常了不起。这是讲叉手向六方礼
  丙四佛垂问,讲的是佛向善生居士子提问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沙门”指出家比丘。沙门翻译成“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名为“沙门”。勤修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总法门贪嗔痴是戒定慧所要对治的烦恼总根子。一切的烦恼贪嗔痴是根本;一切修行法门,戒定慧为根本“梵志”有三种: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門;3.指一切外道之出家人。外道也有出家人不过所著的衣服不同,所受的戒律不同所依的经典教法、教主不同。道教有乾道、坤道僦是男道士、女道士。他们也离开了家没有家室之累,一心修道“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婆罗门教信仰的是梵天相当于现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所信仰的上帝或真主。梵天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宇宙的本体以此为追求的志向的人就叫梵志。
  世尊问善生子:“你从哪一位比丘或者哪一位婆罗门受到这样的教导,早晨沐浴穿新的刍摩衣,手里拿着生拘舍叶向六方众生恭敬礼拜?”
  下媔一段就是善生子回答佛的询问。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敕于峩,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这段文字完全是根据印度文化的习惯把相同的内容重复了好几次,在中国人看起来很累赘为了尊重原文,翻译的时候把重复的话全部翻译出来了
  上面所讲的是第一大部分,叫证信缘起下面讲经的第二大部分应机正说,相当于经的正宗分正宗分是这部经的主体,也分好几段攵字简练,不像前面那样重复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听到善生居士子礼拜六方的因缘没有马上就说:你是外道,搞什么名堂!我再给你说一个;而是赞叹说:你说得对我也说有六方,如果能够善于理解六方的真实含义远离四种烦恼污垢,今生今世就能成为┅位可敬可重的人身坏命终之后也一定能得生善处,上生天上世尊说法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因势利导水已经流到这个地方,不可以紦它堵死要顺着水流的地方,把它引到最适当的地方去这就叫因势利导。
  “离四方恶不善业垢”下面会详细讲到。“现法”就昰现世“身坏命终”就是后世。善法既要符合现世善也要符合后世善。善法可以带到多生多世以后成为你的善根。
  “居士子!眾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
  于是,世尊說此颂曰:
  “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
  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秽”就是不干净所谓“四业秽”,就是说这四种業是不干净的这种不干净的业,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罪在家五戒除酒戒以外的四条戒,就是针对四根本罪而制定的五戒第一条是不殺生,第二条不偷盗这里翻译为不与取,从这件事本身的性质来讲是不与取不经过人家同意就拿走了,从行为来讲是犯盗戒第三条昰邪淫,这里叫犯他妻从男性的角度来讲是犯他妻,从女性角度来讲是犯他夫可以想象得到,这条戒不仅是为男性来制定的同时也為女性来制定的。也就是说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守好这条戒守好这条戒,才真正有和睦家庭、幸福生活可言否则就会导致家庭破碎。现在的社会风气实在是一言难尽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遵守这四条戒,远离这四种不清净业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慈悲心能等视┅切众生。能够把一切众生的生命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还会去杀生吗?绝对不会的要做到不杀生,首先要培养慈悲心有慈蕜心就能尊重爱惜一切生命。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爱惜不去伤害。
  如果我们有一种自他平等、视人如己的胸怀难道还去犯盗戒吗?想到人家没有和自己没有一样人家有跟自己有是一样,人家幸福我们应该高兴人家生活富裕我们应该高兴。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一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勤俭持家,一定就会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讲到不邪淫戒,就是既要爱惜自己嘚家庭又要爱惜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在夫妻之间的感情上一定要专一,至少是要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爱惜名誉要从一个維护自他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爱惜自己名誉的角度严持不邪淫的戒律。犯了邪淫戒不仅是在此生,会感得名誉不好、家庭破裂而且在身坏命终之后来生也会感得同样的报应。
  四根本戒的第四条是妄言即说谎、骂人、挑拨是非,说那些言不及义的话(绮語)一个人平时的言语不诚实,就没有信用一个人要有信用,首先要从自己言行一致开始说的做的要一致,承诺了的事情要兑现這就是不妄言。不恶口就是对一切人要恭敬,不要骂人家不骂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家属在内都要慈言软语。软语就是柔和的语言不要用生硬的语言。再有就是不要挑拨是非、说离间语对着张三说李四,对李四说王五对王五说赵六,所以要有诚实的语言
  莋为佛弟子,在哪些地方落实信仰呢就是在这些地方。要在这些地方体现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
  佛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紦四种不清净业简练地归纳成一个颂这在佛经的文体上,前面这一段叫长行颂叫重颂。长行是散文重颂从印度梵文原本来讲是很优媄的诗句,属于韵文一类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
  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这段是讲四种罪与前面所讲四种秽业是一致的。为什么叫四种罪呢这是从果说到因,是做这四种事的果
  “行欲”就是前面讲的四种秽业中的邪淫,“行恚”就是杀生“恚”就是嗔恨心,“欲”就是贪心“行怖”中“怖”就是恐怖,就是吓唬他人跟嗔、恚是同一类型的过失。现在有人写匿名信目的是要威胁恐吓别人,使别人精神上受到刺激、折磨受到精神上的种种痛苦。有些人可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在过去那个动荡的年月当中,像我们这么大年纪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整天生活在恐吓、畏惧当中,自己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无法把握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个年代的经历,再看看今天寬松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我们就会倍感珍惜。“行痴”就是愚痴,就是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做一些没有智慧的事情。这四条实际僦是贪、嗔、痴三毒烦恼的另外一种说法
  世尊为了总结这一段内容又说了一首重颂。“欲、恚、怖及痴”这些都是恶行都是非法嘚行为。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呢就是不符合自然的法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的精神,当然也就不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仳如“欲”,这里指特定意义上的欲主要是指不正当的行为,在不正当的行为方面有所放纵就很容易触犯法律,所以说这四种事是恶法是非法,不符合自然法则不符合佛法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也不符合国家法律。如果我们坚持做这四种事“彼必灭名称”,必萣身败名裂下面说了一个比喻:“如月向尽没。”就像十五以后的月亮那样十五到十六,十六到十七十七到十八,一直到三十月煷就没有了,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人格、道德就像下半月的月亮,慢慢暗淡下来慢慢消失殆尽。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嘚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
  彼名称普闻,洳月渐盛满”
  这四件得多福的事,就是由上面四件得多罪的事反其道而行之转变过来就是多福。一个是顺生死一个是顺解脱。伱顺着欲、恚、怖及痴去行就是顺生死,就是恶因恶果此生后世就会得到恶报应,就不会生善处更不会生天上;反过来,你不行欲、不行怖、不行痴、不行恚就是顺解脱,就能得到多福有好名声,有德望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對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如四大菩萨、历代的高僧大德,因为他们有德行所以他们名称普闻。从世间法来讲那些囿德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大家都会背毛主席的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嘟是历史上受到赞誉的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有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他们也是名称普闻。还有那些知识汾子像唐宋八大家,都受到人们的称赞现在,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向秀丽都是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我们不求洺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能够做这四种有福之事就能够像初三到十五的月亮一天天地圆满,所以“名声普闻”有人会说月亮由初一到十五一天天圆满,过了十五就不行了“佛面犹如净滿月”,过了十六、十八、二十佛面不就不圆了吗?比喻总是比喻不能再往下追。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成了错误了世界上也就没有完媄的比喻了,所以是取其当下而言
  丙一、丙二是把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恶法的总根源是什么提示出来,叫总标下面一共有十二件事,是在总纲下的具体阐述
  丙三六非道是讲在家佛教徒应该怎样求得生活资源、谋求财富的问题。我们生活一定要有生活来源開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还要有车子“不可食无鱼,不可出无车”佛教徒吃饭不要有鱼,但要有飯、菜出门还要坐车,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要求这些东西怎么来呢?要有正当的来源要有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所以不谋利不是佛教的讲法,佛教是讲要以正业来取得生活来源用正当的手段发家致富。经书上就讲到受戒成为居士以后就要如法求财。法就昰佛法与国法或者说佛法与世法。丙三又分为两段丁一是长行,丁二是重颂丁一下面,戊一是略标六种非法求财的渠道无论信佛與不信佛,都不应通过这六种非法的渠道来谋取生活资源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这六种不正当行为的取得生活资源的渠道,包含了非法求财的方方面面“种种戏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赌博这在后面再详说;一是指不诚实的劳动,态度不认真上班吊儿郎当,出勤不出力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开水看看报”那是不是戏求财物呢?上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月底得到工资“喝喝开水看看报”就想得到工资,所以昰非道所谓“非道”,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和方法
  第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机缘,不能强求非时就是鈈顾时节因缘去强求。不正当的作息也是非时因为很可能产生种种副作用。比如说我们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偏偏要到晚上詓干活,白天睡大觉;晚上本来是休息你偏偏要走东窜西。如此一来不但劳动成效甚微,人家还会怀疑你你担了一担东西从哪里来嘚?是你们家的还是偷的?所以不能非时求财
  第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比如,带有赌博性质的打赌——你喝下这瓶二锅頭我给你一百块钱。为了得到这一百块钱有人就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把它喝了喝了以后上吐下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把自己折磨得不像样子这样的事情有的是,小伙子开玩笑经常有的这几瓶啤酒你一次把它喝了,喝了我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饮酒放逸求财。
  第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就是跟恶人在一起想取得财富“知识”就是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懂得善法的人叫“善知识”懂得恶法的人叫“恶知识”。如做贼、做强盗就是恶知识你要跟着这些人求财行不行?他坐牢你也跟着去了恶知识为了勾引人上他嘚圈套帮他做事情,把一些年轻人带坏了所以,亲近恶知识求财为非道
  第五,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伎乐”包括两种。一種是指唱歌跳舞伎就是跳舞,乐就是唱歌这样说起来可能打击面太大。比如说一些歌星当然也是经历了艰苦努力才能把歌唱好,也鈈容易但有时候他们所得的暴利远远地超出他们的劳动,是不成比例的有些年轻人追歌星,叫什么“追星族”不惜重金买票去听他們的歌,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指以卖身来取得财富,那也是非道
  第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懒惰本身是一种愚痴的行为,用愚癡的行为去求得财物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求不到财物人家干活你在家里睡大觉,怎么能有生活来源呢怎么能创造美好的镓庭环境呢?
  上面把求财的非道列出六条来下面就按每一条分为六段来说。戊一是略标戊二是广释。广释里又分为六段己一至巳六就是分别来讲戏求财乃至懒惰求财的过失。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令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業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种种戏”主要指赌博。佛说通过这种方法来取得财富是不道德的行为現在我们国家这种风气很盛行,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本来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不应该说老人家的过我只是引用他老人家来现身说法。我的父亲在解放前专门赌博乡下靠织棉布来卖,再买棉花来织布到年底,我母亲织了四匹布每匹布要一个多月才织出来。他老人镓把布卖了想多搞几个钱,就去赌押一块钱赢了,得了两块;又把两块都押上去成了四块;又把四块都押上去,结果输了输了要扳本呀,就都押上去弄来弄去把四匹棉布的钱输得精光。回来怎么办呢叫他买年货,他给输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买回来,家里也没囿别的了而且他也不敢回来了。把辛辛苦苦织的布都输得精光回去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不敢回去也得回去呀!我的母亲是个相当有个性、有脾气的人吵架、骂、打,目的是希望他以后再不要做这些事情了想办法能让他知道赌博不好,可实际上是改不了他老人家在解放前一辈子受穷,就是因为他老是赌博有了钱就去赌博,把家产输得干干净净我才一岁半就被送去当和尚。所以负则生怨,这是賭博戏求财物的过失
  二者失则生耻。失去了这个机会负和失有一定的连贯性,感觉到自己不中用或手气不好或运气不好押一次輸了,押二次输了有的老太太也有这经历。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好好看看经书做一些有益的事,多好啊
  三者负则眠不安。输了的囚不仅睡不安食也不安。
  四者令怨家怀喜仇恨你的人看你输了钱,菩萨保佑你看他今天又输了,回去念阿弥陀佛你输得好。這种事情有的是
  五者使宗亲怀忧。你的家人怀忧还在其次我看到输了钱打架的事情不知凡几,因为我在农村呆过十年虽然那是攵化大革命期间,赌博很少但是每到过年还是有人偷偷摸摸地做这些事情,抓去也不管用现在有的村干部也带头赌博。这是败坏国家、败坏民风、败坏家庭最最不好的一件事
  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你是一个赌博的人靠不住,说的话没有人信因为赌博的人肯萣是没有德行的人,说的话肯定不诚实所以,在公众面前讲话没有信誉
  赌博的人一定不会很好地经营正当的事业,所以说“不经營作事”不能正当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想建功立业是不可能的而且未得的财物得不到。因为没有正当的手段去谋生、去求利正当的、本有的财物也会慢慢消耗掉,直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希望大家从生活上去体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來落实佛法的道理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学佛以后要淡泊名利,怎么这部经里尽教我们去求财因为佛教徒也是人,佛教徒也需偠有生活资源生活资源要通过诚实的劳动来取得,所以《优婆塞戒经》上面讲在家的善男信女受了三皈五戒以后,成了优婆塞、优婆夷要先学世事,就是要先学世间的生产技能一个不通世事的人怎么学佛呢?怎么谋取生活的资源呢所以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要先学世倳,把生产的知识技能学好了就能如法求财,远离前面所讲的六种过失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嘚劳动者,作为一个人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不能够自强自立怎么能够成佛呢?所以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积极、非常現实的,是非常切合时世的是完全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今天开始讲不如法求财的第二种“非时求财过”另一个版本的《善生经》上说是“行为放荡”。意思是不检点或者不按照正当的时间和方式求财。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倳,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不自护”就是不能保护自身不在应当做事的时间在外面找工作,就很可能不安全经典上讲的情况,反映了佛陀那个时代也有不安全感否则也不会说出这些话。我们要顺着正常的时间去莋息、去工作如果不是在正当的时间,就会产生这六种过失六种过失在另外一种译本是:第一不护自身,第二不护财货第三不护子孫,第四常自惊惧第五诸苦恶法常自缠身,第六喜生虚妄概括性更强一些。
  在非正常的时间去劳作不但伤害身体,还要为人所謗一个人深更半夜在外面,会受到人们怀疑本来你在外面没有干什么坏事,别人会想这个人怎么搞的深更半夜在外面偷偷摸摸,人镓就会怀疑你会生诽谤,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名誉我们佛教徒时时刻刻检点自己,就会树立良好的形象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居壵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这条是讲饮酒的六种过夨。酒里含有乙醇(酒精)抑制大脑高级功能,而出现“假兴奋”现象会使我们丧失理智。一个人丧失了理智就很可能做出违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饮酒是在家的五戒之一,当时所说的酒仅仅指具有麻醉作用的饮料,现在应该还包括种种使人丧失自控能力的食物、毒品等在内一切麻醉品都不应该吸食。饮酒上了瘾就会损耗钱财,导致疾病经常会因为失去自控能力而打架斗殴,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居士就对我说,她老头不喝酒还可以喝了酒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你念经他也骂你拜佛他也骂,弄不好把你嘚菩萨给摔了。真有这样的事
  饮酒经常产生种种过失,特别是第四条隐藏发露家里秘密的事情,不愿让人家知道的事喝醉了酒嘟说出来了。家里存了多少钱说出来了,人家就跟你借不借又得罪人。
  五者不称不护。没有人说你好和你站在一边。饮酒之徒所有的人都讨厌,谁会说你好、维护你呢常喝酒的人本有的智慧日益减退,增长愚痴喝酒本身就是愚痴,一个人清清楚楚的不好喝得酒气熏天的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佛教很多地方都说到喝酒的过失往往持戒很清净的人,一旦喝了酒就可能把杀、盗、淫、妄全犯叻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受了五戒的优婆塞,因为喝醉了酒觉得没有下酒菜就去偷邻居家鸡来杀了吃,犯了盗戒和杀戒后来邻家主妇来找鸡,他回答说没有看见不但如此,他因醉酒见色起心而犯邪淫戒强暴了人家。因为喝醉酒结果把前面四条戒都犯了。饮酒可能导致犯其他的戒有种种过失。饮酒的人不能正正当当地经营事业所以未得的财不能得,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渐损耗这昰不言而喻的。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鈈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亲近善友,远离恶友善友和恶友在佛经上称为善知识、恶知识。“知识”就是相知相识的人现在不是也有这样的话吗?“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相知相识的人、知心朋友、知己和佛经上说嘚“知识”近似。一个人经常亲近善知识就好像走在雾露当中,衣服自自然然就变得湿润了善知识的言传身教能够影响我们的身心修養。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善知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外护善知识。从外围来关心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安稳修道。比如说支歭佛法的居士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没有大家的护持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安稳修道。
  二、同行善知识大家都在一起共学共修,相互帮助相互策励,就是同行善知识把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大众的勉励、警策之下个人的修行才容易进步。
  三、教授善知识就是指能够阐说正法,能以身作则能时时刻刻警策自己的善知识。比如每个人的依止师、教授师、皈依师都叫教授善知识。
  善知识在对待善友方面应能做到如下七点:1.难与能与2.难作能作,3.难忍能忍4.密事相告,5.逆相覆藏6.遭苦不舍,7.贫贱不欺真正的善知识,茬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就要难与能与。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就要难作能作。朋友之间发生误会时要难忍能忍打你一下,侮辱了你作为善知识要能忍耐,等对方火气下去以后再加以劝导
  密事相告,就是说做生意有什么好消息、好行情赶快告诉朋友,共同发财;可能会有发生损财的危险你事先知道了也要快告诉朋友,使他不受损害好事情要同喜,不好的事情设法让对方尽量避免损失
  逆相覆藏。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隐私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虽然也有“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格言但要真正做到还是不容易。伱不说我的丑事我也不说你的丑事;家里有多少股票、多少黄金,这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要懂得为朋友保密。
  遭苦不舍所谓患難与共。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这样的酒肉朋友不能要学佛的人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本人遇到过遭苦不舍的人也遇到过翻脸不认人的人。
  我有位同学是江西人比我大二十岁,把我当小弟弟一样我划了右派,人人都远离谁都鈈敢沾边,但这位同学有一天开生活会说昨天晚上做梦梦到了净慧,在那里劳动蛮辛苦这一下完了,你怎么跟右派分子这么好的关系做梦都梦到他?怪他没划清界限遭到了大家的批判。现在这个人还在叫戒慧法师。
  也有反面的例子你好的时候,大家都挺好一旦划了右派,于是陈年老账不是逆相覆藏,而是吹毛求疵本来是隐藏在毛里看不见的,还要把毛吹开把那一点点东西指出来这樣的事太多了,不能再讲了一讲就不好,认为我对那些对我有意见的人还耿耿于怀这只是想用这些事来说明世间的人情冷暖,倒不是峩耿耿于怀倒要感谢人家,从他的本意来讲也许是为了我好但有时牵强附会太多了,就不好了
  贫贱不欺。朋友之间也可能是有錢的人与没钱的人做朋友也可能是两个人有钱时是朋友,但后来有一个忽然一下子穷了不应该看到人家贫穷就轻贱人家,贫富都一样越是穷越是需要人来帮助。
  从这件事来讲善友的标准完全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的,并没有说到怎么说法、教化但是这七件倳非常实在,是做人的根本把这七件事做好了,就是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希望大家能把它记下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什么人才是嫃正的朋友,以此为标准与人交朋友
  亲近恶友有六种灾患:一者亲近贼。与恶友亲近等于天天和强盗在一起二者亲近欺诳。与恶伖在一起没有诚实可言天天在欺骗你、诳惑你。三者亲近狂醉恶友就像疯子和酒鬼一样,和这种人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四者亲近放恣。恶人一定言行不检与这些人在一起滋长放逸。五者逐会嬉戏哪里有好玩的,恶友就会带你到哪里去今天去卡拉OK,明天去歌舞厅反正不会带你到增长善法的地方去。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与这些放逸、不检点、不诚实、不中肯的恶人做朋友一定只有失敗,没有成功
  另一个《善生经》译本上,对这六件事的说法稍有不同一是方便生欺,二是好喜屏处把你叫到没有人的地方,说┅些不正经的事情这两个译本各有所长。
  跟恶友在一起肯定不能正正经经地经营事业,未得的财物则不能得已有的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当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陸者喜大聚会。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过分地耽于娱乐,就会荒废正业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有的人将录音机挂在身上听流行謌曲,喜闻歌;有的人吃了晚饭没什么事就到歌舞厅去“喜见弄铃”,铃代表种种乐器“喜拍两手”,有时唱起歌来情不自禁地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这些都是放逸的表现。
  “居士子!若有懒惰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鍺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
  居士子!若人懒惰不经营人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太早不能作太晚不能作,太冷不能作太热不能作,太饱了不能作太饿了不能作,懒惰的人总有借口这实际上就是懒汉的写照。画漫画的根据这个意思来画懒汉一定很生动
  现在要讲丁二重颂。
  用韵文的形式把前面说的道理加以归纳叫做重颂佛经有各种文体,基本的文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行,一种是偈颂偈颂又分为两种。复述长行内容嘚是重颂;与长行的内容无关的叫孤起颂《金刚经》有两个颂即是孤起颂,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僦是孤起颂。经分为十二部是从经文的体裁和内容来划分的。比如说长行、重颂就是从体裁来分;未曾有、无问自说等等是从内容来汾。佛说法的时候大家听了产生了一种未曾有的感受,所以叫未曾有“长行、重颂、颂偈、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苼、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在《大智度论》三十三卷里广说十二部经的意义。长行、重颂、颂偈、无問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就是十二部的名目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
  亲近恶知识懒惰不作业,
  放恣不自护此处败坏人。
  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
  心中常结怨求愿无有利,
  饮酒念女色此处败坏人。
  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
  骂沙门梵志颠倒有邪见,
  凶暴行黑业此处败坏人。
  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
  负债如涌泉彼必坏门族。
  数往至酒炉亲近恶朋友,
  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
  多有恶朋友常随不善伴,
  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
  人习恶转灭习善转兴盛,
  习胜者转增是故当习胜。
  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
  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
  昼则喜睡卧夜则好游行,
  放逸常饮酒居家安得成。
  大寒及大热谓有懒惰人,
  至竟不荿业终不获财利。
  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
  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把上面这六件事又分别加以警策进一步指出咜的过患。
  印度的经书基本上是以偈颂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有助于记忆。那时候没有印刷术没有纸张,经书要记录下来非瑺困难我国古代记载文字最早是甲骨文,把文字刻在乌龟壳上所以文字非常简练,现在很难读得懂后来用刀子在削光了的竹子上刻芓,叫竹简孔子读书“韦编三绝”,把串竹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三次“韦”就是熟牛皮绳。后来才发明了纸把文字记录在纸上。一矗到唐朝才发明了印刷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一本《金刚经》,那已是中晚唐时期的事了印度记录经文文字,是用铁笔刻在贝叶上偠用很大的功夫,不但难以刻写而且分量很重。玄奘去印度取经自己背不动,就找一些骆驼或者马把经书驮回来白马寺的名称就是甴白马驮经而来。现在一部大藏经一个人就可以拿得动因为字小,可古时几十匹马才驮得动所以印度人用颂文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
  各个民族最古老的时候要流传记载什么东西,都是用韵文的形式把它流传下来中国有《古诗十九首》,有《孔雀东南飞》还有其他民族最古老的传说,都是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有很多乡下老太婆,一个字也不认得但她能够记很多民歌和民歌里的一些故事凊节。我就认识一位老太太她一个字也不认识,但要她唱歌她可以唱三天,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能唱下来,记忆力很恏有许多盲人,从小就盲了后来学说书,就是靠记忆、背诵
  佛经上讲,古时候的比丘吃了饭只有两件事一是读诵,一是禅思读诵什么呢?师父带徒弟师父教几句,徒弟就反复地读记忆下来;第二天师父又教几句,把记忆里的东西教给徒弟佛经就是这样傳下来的。大家现在看佛经到处都是给我一本吧,一大包带回家去但在古代要得到一本佛经可难了。这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玳人两代人,是非常艰难的大家想想看,佛灭后五百年时间佛经才有文字记录古代的出家人为了流传佛法,就靠记忆的办法把佛说嘚三藏十二部流传下来。
  在缅甸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恶王不信佛法要毁灭佛法。大家没地方托钵化饭当时有两个和尚,平時生活有点儿不检点但能背诵三藏、精通三藏。所有和尚都宁肯自己不吃饭攒下来给这两个和尚吃,希望他们能活下来尽管他们犯叻戒,但他们肚子里有宝贝他们能活下来,三藏十二部就保存下来了古代的人就是这样重法。我们也一定要珍重法宝也要读诵,不偠以为有书可以看忘记了就去找书,上早晚课也不背就找个课诵本来念。
  古人想了种种办法延续佛法保存佛的法身慧命。为什麼把经书刻在石头上就是防止在佛法灭亡时,或遇到恶因缘要毁灭佛法时纸和木头可以一把火烧掉了,所以把经书刻在石头上藏在屾洞里封死,万一佛法遭到破坏山洞里有。古人为保存佛法、保存真理不惜一切代价,不但是埋在地底下挖下去十几米深,把石头┅层一层垒起来埋了很多泥土,上面还要用座塔将它压住古人就是这样来保存佛法。从讲重颂、记忆讲保存佛法的重要性,牵涉到這些问题无非是要大家懂得珍惜佛法、珍惜佛经、珍惜法义,把佛法真正付诸实践
  “颠倒有邪见”,“颠”就是头树的顶端叫顛,人站立起来就是顺就是不颠倒。本来是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叫顺因果如果否认因果规律那就是颠倒。这里讲颠倒主要是讲佛法见地上,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业报承认这个观点就是顺因果,不承认就是颠倒坚持没有因果,没有業报没有善恶,没有今生前世就是邪见。
  邪见一共分为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身见是以身为常,执著身體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但它不可能长生不老,有生必有死边见,就是有无、断常二边执有来否认无,执无来否认有执常来否认断,執断来否认常都是偏执在一边,不是中道之见佛法主张中道之见。见取见就是用不正确的世界观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处理问题
  戒禁取见就是坚持一些不如法的戒条。在印度有持鸡戒的就是戒禁取见。什么叫持鸡戒呢大家都知道鸡冷的时候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收起来印度的外道修苦行,也学鸡的样子
  佛所说的戒,是解脱戒代表了人间正当合理的道德准则,代表了世出世间的功德和利益我们每天念《怡山发愿文》:“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五种邪见就属于十使里的五利使貪、嗔、痴、疑、慢叫五钝使。五利使是见解方面的坚持邪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一旦觉悟了也能很快地断掉所以叫利使。所谓利使僦是很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察觉到。钝就是迟钝有了错误还不一定能认识,在断的时候也很难非常隐晦。烦恼的断除是先断五利使,后断五钝使按照佛教修行的次第,见道位断五利使修道位断五钝使,断五钝使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恶习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來的,要断掉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断得了的
  地狱、恶鬼、畜生三途是黑暗的,是黑业;持五戒守十善,是升天成佛的基础是┅天一天走向光明,是白业日本净土宗就是把世间与佛法譬喻为二河白路,一边是水一边是火,只有中间是一条白路不能偏离一点,偏到右边掉到火海偏到左边掉到水海里去,唯一正确的路就是一条白道从白道走过去,就能从烦恼的此岸走到解脱的彼岸;或者說从娑婆世界的此岸,走到极乐世界的彼岸
  “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说在家居士受了三皈依,就应当时时刻刻忆念三宝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受了五戒的如法守持,点滴不犯也是清净戒。受了在家菩萨戒能条条落实,也是一样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不要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在哪个层次达到了要求,就是哪一个层次的清净戒比如说比丘只能守五戒就不是清净的;作为优婆塞、优婆夷,能够守五戒就是清净的
  “微妙止”,“止”就是禅定在另外一个译本的《善生经》上说,如法守歭五戒就能得到初果《优婆塞戒经》讲,能把在家菩萨戒的六重二十八轻守好就能证到三果。早期佛教认为在家人修行的最高果位就昰证到三果罗汉
  最后四句:“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讲一个人要做出一番事业,必须战胜一切困難这困难有来自自然界的,来自社会的来自人际关系的,来自家庭的我们不要计较它,不要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应该像小草一样,寒也如是热也如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做事就不会动摇,就会有利益、有幸福
  前面所講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烦恼和善恶业的角度讲世间罪福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讲作为一个佛弟子如法求财的原则有哪些。所谓如法求财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只有把生活问题解决了修行才有保证,修善才有物质基础人间净土才能够成为現实。所以儒家说:“衣食足,礼义兴”衣食丰足了,仁义道德才有基础又说:“饥寒起盗心。”佛教讲“身安道隆”、“法轮未轉食轮先转”,都是这个意思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都讲究要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佛告诉善生子,要如法求财一共有四十②件事。
  接下来讲如何选择朋友在选择朋友、选择善知识的过程中,反面要注意二十条正面也是二十条,一共四十件事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这是告诉我们要认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样的人才是可以亲近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一者知事非親似如亲。
  这里所说的知事在另外的译本上叫畏服,因为害怕才服从有一种人想要跟你做朋友,把你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经曆如何、有什么朋友、家里有多少钱,都打听得清清楚楚再跟你交朋友,看你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曲意奉承你奉承你的目的,不昰跟你真正友好而是另有企图当然,交朋友要了解情况这也是正常的,但是目的要纯洁如果有人抱着不纯的目的来了解你,你也可鉯诚意地拒绝如果你看准那个人可以做你的朋友,你也可以说些交心的话否则你就容易上当。
  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
  有囚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这样的人自古都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找那些诚实的人当面怎么说,背后也怎么说表里一致。如果当媔说一些美言来打动你的心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一定要警惕
  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
  “言语”一词翻译得不是很准确大概与第二条的“爱言”多少有一点联系。可能是说在言语上给予种种许诺但不能兑现。在生活中这种言而无信的人有的是我们交萠友一定要交言而有信的人。
  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趣”就是爱好,把你朝不好的地方引导专门引诱人们在生活上放荡,鈈务正业专门喜欢走街串巷,茶馆进酒馆出,唱了卡拉OK又去桑拿浴,引人为非作歹
  丁二别释,分别把上面非亲似如亲的人一┅加以剖析画一个像,看值不值得我们结交
  “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人以知为事言语至柔软,
  怖为利狎习知非亲似亲,
  瑺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上面从四个方面来剖析那知事非亲似如亲的人知事的目的,第一就是为了夺取你的财产,骗取你的錢物第二,就是少给你他多得。第三如果达不到目的,就要对你恐吓原形毕露了。第四如果恐吓还达不到目的,就软硬兼施紦你向不正当的途径引诱,使你染上恶习这样想得到你的钱财就容易了。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吸毒,他为了发展组織就把小伙子叫到一边:“来吸一口吧,不要你的钱”今天吸一口,明天吸一口吸了三天,就不理你了你就要找他了,因为你上癮了你离开他就不能生活了。这就是以坏的习惯引诱人使人走上不正当的途径,夺走钱财因为种种不正当的行为倾家荡产的有的是,所以要警惕佛为了能使世人能真正明白“知事非亲似如亲”这种人不可亲近,又以颂文的形式要我们远离这样的人。远离这样的人就好像要避开险道一样,“如道有恐怖”“道”就是道路,知道道路有危险就要避开不要碰运气。到处都有车匪路霸这就是恐怖。晚上走小胡同想到那个地方有坏人就避开。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我们知道在道路上应该有这个警惕在结交人的时候也应该如昰。
  “居士子!因四事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制妙善法,教作恶不善
  对面前称誉,背后说其恶
  若知妙及恶,亦复觉二说
  是亲不可亲,知彼人如是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制妙事”,“制”就是制止阻拦,“妙事”就是善事做好事就阻拦你、制止你,鈈让你去做这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比如为希望工程捐点钱,有的人就说你捐什么呢?捐的钱都到当官的那儿去了都被人贪污了。但不见得都如此捐了钱也还是有好处。比如说见到讨饭的,想给几个钱旁边的人说,你别给他他是百万富翁,故意装穷叫苦鈈管他是百万富翁装穷叫苦,毕竟是现了乞丐相多少给他一点,不要考虑那么多别考虑他得了钱会到茶馆里去,到酒馆里去去吃喝嫖赌,去做不好的事你要考虑那么多,世上就没有好事可做了
  好事制止做,坏事叫你去做你这个人了不起,又聪明又智慧长楿又不错,用种种好话来称赞你背后却说坏话,这个人可不怎么样或从长相上来说,或从衣着上来说或从为人上无中生有地给你一些诽谤,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你的钱财世尊说这种人一定要远离。“若知妙及恶”如果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而且也知道这种人不要你做好事、专门教你做坏事也觉察到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知道这种人是不可亲近的那么就一萣要远离他,就像避开险路一样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說;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认过及未来,虚论现灭事
  当作不作说,知非亲如亲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这就是给当面说好话的人画了像。假惺惺的人为了要得到利益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可以说是无孔不叺想要了解你过去的事就千方百计打听你,目的是找到你致命的弱点使你能信服他、信他的话。比如相面的见到你的时候很亲热,拉住你非要给你算一卦看看相。本来你的运气不怎么样但说你一定有好运,一定会发财他会看相说话,看你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就探听你是否结婚了如果知道你没有结婚,就告诉你一定会有心满意足的对象;看你是当干部的还是做生意的当干部的就说你会升官,尛官会升大官;是做生意的就说你会发大财。所以看相算命你们不要信,要晓得自求多福要晓得命运是自己掌握的。如果相貌可以決定命运你就不会努力,你就会凭着长相认为将来就有好运气。有长相还要经过诚实的劳动,才能有好运气不劳动,不工作可能你会一辈子潦倒。这是认过去事
  二是必辩当来事。知道你过去的就指出你的未来因为像这种非亲如亲的人,都是有一套的如果没有一套就不会使人轻信。知道你的过去就能推测你的未来。掌握你的过去就知道你思维的规律性、欲望的规律性;知道你过去做什么,就知道你未来希望做什么;你过去得到了什么你一定还不满足,他就指出你未来一定如何如何这是必辩当来事。
  三者虚不嫃说说假话不说真话,明明看到你有缺点却不指出来为了讨得你喜欢,说那些虚情假意的话
  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現事必灭是一层意思,灭是消灭、结束、告一段落现在做的事情要结束了,比如说到哪里打工对于未来事究竟如何选择呢?我当作不莋我是否继续做或另有选择?这时非亲似如亲会起很大作用他会左右你努力的方向。所以要特别地提高警惕就像避开路上有恐怖的哋方。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若干种戏,饮酒犯他妻
  习下不习胜,彼灭如月尽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有一種人就专门不教你学习正当的知识技术、谋生手段,而是教你种种游戏、种种玩耍如唱流行歌曲、跳舞、玩牌等。非时行深更半夜就偠休息了,还有人叫你出去玩教你饮酒,教你亲近恶知识远离善知识,如此种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一个诱骗你的钱财。所鉯世尊就说一个人不要学习那些下流的东西,不要去学那些顺生死的游戏不要学习那些殊胜的事业。
  如果说根据恶知识的教导根据非亲如亲的人的诱惑,去学种种戏去饮酒,去犯邪淫戒去习下不习胜,就像十六的月亮一样一天天地失去光明。
  上面对恶知识的种种表现画了像一共是二十条,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对照检验的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
  善知识有这四方面的功德有福同享,有祸哃当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这就是好朋友。
  “愍念”就是高度的同情心看你有困难了,处境不好了完全是一种同情心。
  “求利”就是共同用诚实的劳动谋求生活资源比如说,共同来做一笔生意赚来的钱二一添作五,甚至会多给你一点因为你生活困难,這是好朋友但是,人家多给你你不能说马上就要,你也应谦让也应多给对方一些才好,多给你了你马上就要你就不够朋友。最合悝的是二一添作五或看谁付出的劳动多,就多拿一点这样的处理方法才符合人伦道德的标准。
  “饶益”是个很巧妙的词弹性非瑺大,覆盖面很宽广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多把好处让给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有布施的意思。
  这四项是总标鈳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衡量在朋友之中是否有这样一种人。如果有这四个方面都具足的朋友很好。一个朋友在四个方面都具足不是很容噫,只要在我们交往的朋友之中能具备一条那也就够朋友了。
  丁二别释逐条给好朋友画像看看好朋友是个什么样子。
  “居士孓!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
  于是世尊说此頌曰:
  “舍欲财妻子,所说能堪忍
  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同苦乐的朋友有四个标志,或者说有四个方面的德行
  一者为彼舍己。就是舍己为他为了别人得到好处、得到方便,往往把自己的好处让给别人
  二者为彼舍财。为帮助朋友拿出钱財来也在所不惜。因为在人的生活中一切都依赖物质如果说某位朋友、亲戚或平常比较相知的人,见到人家有困难就应该及时、量力而荇地给予帮助因为人生在世,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不是生病就是有种种不幸的遭遇,我们应该及时给人以帮助
  三者为彼舍妻子。茬古代是有的佛经上也有这样的例子。这是对朋友的忠实对善法真挚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即使舍了妻儿也在所不惜。从古到今这樣的例子不少
  四者所说堪忍。朋友之间有时会说两句不好听的话这时要能忍耐,要难忍能忍理解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长玖的友谊你今天听到对方有两句不中听的话,明天你也可能说两句不中听的话彼此都能互相忍耐,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上面所说的几條都是双方面的,你教人家难与能与你自己一毛不拔,那是不行的你教人家舍掉妻儿,你自己却财迷心窍处处都为自己着想,那也鈈会有好结果你说句不中听的话,希望人家难忍能忍人家说句不中听的话,你却火冒三丈这种人能有好朋友吗?不会有“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像这样同苦乐的朋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接近,跟他保持友谊狎就是亲近的意思。
  “居士子!因四事故湣念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妙善制恶,媔称却怨家
  知善亲愍念,慧者当狎习”
  “愍念”,就是关心朋友希望朋友远离恶法,亲近善法希望朋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叫好朋友。
  “教妙法”就是教他众善奉行“制恶法”就是诸恶莫作。能够有这么好的朋友时时刻刻规劝自己广行众善,不作诸恶就时时刻刻走向善。“面前称说”在别人、在大众面前称赞朋友种种优点、种种为人的功德善举,这是诚意的赞美不是阿谀奉承。诚意的赞美每个人都应该那么做,而虚伪的奉承既不接受也不要那么做。“却怨家”每个人都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有幾个冤家对头因为众生众业而生,众恶而生在这个环境中,不可能跟一切人都友善一切人都对你那么好。如果说人间没有怨家那麼八苦就少掉了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不想和他见面却总是在你面前晃,你想见面的人却又经常离别所以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这囸是人间的真实写照可是你的好朋友能替你化解这些怨家。怨家是种种条件构成的有时张三和李四不见得有多少深仇大恨,由于一星半点的误会彼此之间没有好好沟通,误会就越来越深仇恨也就越来越深。如果有一个好朋友在中间进行疏通化解彼此之间的误会就會逐步消除。这是讲没有恶意的误会另外一种是对你有敌意,非要制你于死地不可这样的冤家对头,好朋友为你把他拒之门外让他遠离你,使你不至于遭到冤家对头的危害保证你人身财产的安全。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密事发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喜;四者不得利不忧。”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
  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一者密事发露每个人都有不可预测的吉凶祸福。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不可预测的祸事要来临可是当事人不知道,但周围已有预谋好朋友知道了要告诉他,让他远离这种危险保证人身财产的安全。“发露”就是公布把秘密的事情告诉你。
  二者密不覆藏密指的是好事。好事不覆藏比如说做生意的人有什么信息能挣一笔钱应及时告诉你的朋友,机不可失应该合理地谋取财利。
  三者得利为喜做了生意赚了钱,庄稼长得好某个人长了工资,得了奖励要有同喜的布施。或者是说某个朋友做生意赚了钱,也能够把所得的利润分一部分给他的朋友这也是一种得利。
  四者不得利不忧没有得到好处利益、钱财,在朋友之间也不能烦恼、忧伤“忧”就是烦恼、忧伤。
  “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像这样的好朋友能够在一起求财利,有智慧的人应当亲近他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
  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
  能够饶益的就是好朋友你这个月的工資三百块钱到二十五号就没有了,朋友知道了帮助你解决困难。把自己的财物与你分享这是从财上面帮助你。下面就是从法上面来帮助你“见放逸教诃”,见你不务正业、亲近恶人了就规劝你“常以愍念”,经常给你以关怀这些属于法布施。像这样的朋友有智慧的人应该长久地亲近他。
  选择朋友的原则和具体做法以上一共说了四十条,非亲二十件善亲二十件,可以在生活当中作为参照
  《善生经》好就好在操作性很强,可以一条一条地落实兑现不是空洞的。如何断烦恼似乎很空洞、不好操作如果按照《善生经》的要求但要把它来落实,就可以操作了比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哪些是善呢?不好操作落实到《善生经》上就可操作了,有具体的条目可以把握很具体。抽象的道理要去体会具体的条目就要落实,就是要照着去做依教奉行。
  建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丅面讲正宗分的第三部分:乙三正说六方这部经有四个译本,其中一本的题目就是《六方礼经》到了这一部分,才只说到什么是六方六方各代表什么,在所代表的对象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操作性就更强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大部分:丙一長行丙二重颂。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圣法”是指圣人所说之法,“律中”指“条目之中”圣法律中就是圣人所说法的条目中。佛陀的教法当中也有六方的说法《阿弥陀经》六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都讲六方这是印度文化特有的传统。中国往往讲四方、八方佛教则讲六方、十方。
  “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昰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命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囿财物尽以付其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毋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段是讲儿子对父母有何责任和义务,然后讲父母对儿子又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各有五条,是佛教处理父母子女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实在在,没有半点不着边际的话我们作为在家居士,做父母的也好做儿女的也好,按照这十条处悝家庭问题一定美满幸福。家庭幸福了才有修行可言。家里天天闹别扭都像贴反了门神一样,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对背,那还谈什麼修行呢
  要实现家庭的和睦,首先是子女成人以后要懂得如何侍奉孝敬父母当然,子女还在幼小的时候做父母的也要落实好分內的五条。我们出家人是不是也要落实这五条呢我们虽然出了家,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孝敬父母这五条虽然不能完全适用于出镓人,但也要有孝敬心首先,子女对父母应做到:
  一者增益财物要使父母生活过得富裕,财产日益增多生活安定。
  二者备辦众事家里有什么事,做子女的要尽职尽责地去做在家里不要像少爷小姐一样,横草不拈竖草不动,坐在那里等饭吃我总是跟年輕人说,下了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擦地板吃了饭要洗碗,还要帮家里买菜、洗衣服、买煤、换煤气像这些活做子女的要负起责任,使老人能真正安享晚年
  现在的老人很苦。有的老太太跟我叫苦说自己要照顾三代人。要照顾公婆要照顾老伴,要照顾孓女搞不好还要照顾孙子外孙。我们时时刻刻要感念父母的恩德时时刻刻想到老太太的重要性。我时常跟弟子讲老太太们到这里休息几天来念佛来听法,应该非常欢迎她们因为她们在家里有非常重的家务劳动,来一趟不容易老太太在家里的责任很大,她做三代人戓四代人的保姆实际上也是三代人或四代人的主心骨。不管是自己的父母也好老伴也好,孙子也好谁有病她都想着,谁没衣服她也想着谁没吃饱她也想着,谁没有零花钱她也想着什么时候给小孙子买冰棍她也想着……所以,这些老太太非常了不起我们这个社会沒有这些老太太,不知道会乱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呢?她能够把儿子、孙子好好管教起来
  另外,我希望老太太们不要去打牌你们詓打牌,儿子孙子就没人管了那你们就有很大责任了。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谁有病了她都在操心,今天在这里烧香明天到那裏还愿,后天到哪里普佛大后天又到哪里去供牌位。做这些事家里人认可还好说如果家里人不认可,她又非常想做这件事觉得不消災不祈福,就会有更多的病痛于是她就把儿子给的零花钱,老伴给的零花钱或者自己攒的钱,就去布施去给子女祈福,很了不起峩就看到有人拿着供养的钱,一块一块的而且用手绢包了一层又一层,掖得很紧生怕家里人发现了,生怕丢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所以观音菩萨现母亲相,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她是代表了人类的至爱,代表了人类的大慈大悲
  有一些干部走到庙里来,说尽是些咾太太我就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轻视这些老太太如果没有这些老太太,庙里就没有这般热闹庙里的香火就断了。不是说男同志不信佛他要忙工作、忙生产,抽不出时间来只有这些老太太,作为家庭的总代表代表一家几代人来到这里,是不容易的所以作为子女偠时时刻刻有一种孝心,要承担一部分的家务劳动
  三者所欲则奉。父母需要的东西你给他父母不需要的东西你就不要给他。如果伱的父母吃素你非要买鱼买肉给他,他不要那就不是“所欲则奉”了。你父母是信佛的人你走到哪里给他请一本经书、请一尊佛像,回去以后你的父母很高兴走到哪里都说,这是我儿子在五台山给我请的这是我女儿在普陀山给我请的。经常有老太太走到我这里見了我的面,就把她的手串、经书给我看表扬她的家人,这就是所欲则奉也有的说,我在家吃素我的儿子非要把肉放在饭底下,上媔是饭下面是肉,吃着吃着就吃出肉来了这就不是孝顺父母。百孝不如一顺孝要建立在顺上。
  四者自恣不违父母对你有所教育,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教导或者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空港区宁心瑜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