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13人足球队失踪近十天全幸存教练是如何帮孩子在黑暗中挺过十天的

艾卡波和部分队员的合影
7月9日,泰国清莱,民众向僧侣们祈祷,为泰国山洞被困少年祈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继8日首批4名泰国少年被从泰国北部清莱府一处大型洞穴救出后,9日再有4名男孩从洞穴获救。25岁的助教艾卡波(Ekkapol Chantawong)和另外4名少年仍在洞中待救。据当地媒体报道,艾卡波是所有被困人员中健康状态最差的,因为在被困的前几天,他将仅剩不多的食物和水分给了年幼的成员。艾卡波在洞内教少年们冥想和其他保存体力的方法,帮他们在近十天的黑暗中保持平静、乐观,最终等来了救援。7月2日,救援人员发现他们的时候,除了艾卡波,另外两名男孩也营养不良。短期来说,营养不良会引发疲惫、易怒、抑郁,以及免疫力下降。再严重些,会产生呼吸困难,对饮食失去兴趣。6月23日下午,艾卡波带着12名队员前往附近的国家公园洞穴内“探险”后失踪,直到9天后被寻获。有媒体称,这位年轻教练可能会因在季风季节把少年带陷入危险境地而遭到刑事指控。但即使是在一名38岁的潜水员在行动中去世后,泰国民众、受困男孩的亲人以及官员们都觉得很难将所有责任推到他身上,因为认识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2003年,艾卡波10岁那年,他们一家所在村子被一场流行病侵袭,7岁的弟弟和父母都离开了人世,艾卡波成了孤儿。那之后的两年里,艾卡波由其他亲属照看,但仍时常表现出悲伤和孤独。他的婶婶Umporn Sriwichai告诉澳大利亚媒体,后来亲戚们决定把他送到寺庙当僧人。他在那里一待就是10年。Sriwichai介绍,艾卡波在寺庙里学会了用冥想对身体和心灵进行修行。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以上的民众信佛,每个年轻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有人会在遇上父母丧事期间剃度,相信这样可以让至亲从苦难中引渡到极乐世界。直到3年前,他离开寺庙,照顾年老病重的奶奶。与此同时,在清莱省最北边境美赛小镇的Prasitsart中学,少年足球队“野猪”成立了。这些队员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和贫困家庭。在泰国与缅甸交界的边境山区,生活着很多这样的群体。艾卡波成为球队主教练Nopparat Kathawong的助手,主要负责队员们放学后的训练和日常管理,并承担着部分监护人的责任。他对球队实行激励,孩子们学业上有好成绩,就能获得奖励,例如一双新球鞋。他的婶婶Umporn Sriwichai说,艾卡波爱这些孩子,“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失去至亲的痛苦,他无法再承受类似的悲剧。”艾卡波在上周末通过信件向队员父母们报平安并致歉:“孩子们全部都还好。我保证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大家。谢谢大家提供的精神支持,我向父母们道歉。”对于很多泰国人来说,这位3年前才“还俗”的教练身上有一股神力,是被派来保护这些孩子的。泰国媒体上流传的一张漫画显示,教练盘着腿,把12只小野猪揽在双臂里。雨季已来临,营救的最佳窗口期也即将关闭。大家都在急切等待着艾卡波和其他4名少年被救出。来源:界面编辑:Lynn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http://dingyue.nosdn.127.net/GXzSbVeisgsD53Mp8RTOYvg0Rn0v2q3U6CPqN8cM2hoKD4.jpg真相大白!让那12个少年在绝境里活下来的,竟然是这个方法!
作者:道道
来源:大手牵小手(id: babyhandinhand)
大约半个月前,一则泰国12名少年被困溶洞的新闻刷屏了。
当时,这些少年和年轻的足球教练,在一次野外探险活动中遇到暴雨,被洪水逼入一个偏僻的溶洞深处,失踪了整整10天,全世界潜水能手联合搜救,还花了足足8天才全部救出。
事情有了圆满的结局,但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这12名少年和教练,在被困的10天里,独自在幽深黑暗的溶洞深处,究竟经历了什么?
深入洞穴四五公里;
少得可怜的食物,点滴落下的冷凝水;
无边的黑暗、稀缺的氧气、浸透骨髓的湿气;
随时上涨的水位、流逝无住的时间和生机……
最最关键的是,他们与外界完全失联;
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是他们人生最后的时光;
在这个黑暗、幽深的艰难绝境中,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的疯狂,但他们却保持了平静、温和、乐观的心态
随着孩子们获救后陆续康复,这段溶洞里所经历的成长,也一点点真相大白……
绝境中的10天
最深的恐惧,来自于黑暗和绝望。
那天,泰国一个小镇的12名少年足球队员在教练的带领下,去溶洞探险游玩。
不料,刚进洞没多久,一场暴雨突如其来,洪水倒灌进山洞里,出洞的路被淹没。不会游泳的孩子们为了逃生,只能不断往岩洞深处走,结果,水位越来越高,他们就被困在溶洞深处。
他们所在的地方不仅离洞口有四五公里远,更关键的是,通行极其险阻,贴几张搜救时的图就能感受到了:
少年们不是不明白,越往里走,可能离死亡更近。但身后是汹涌而来的洪水,别无选择,只能朝着更黑暗的深处走去。
每一步,都是绝望。
暴雨还在持续,谁会想到,在一个被洪水淹没的山洞深处,有一群几乎没带任何食物的少年呢?
哪怕是10天以后,当全世界的潜水专家拼出命去寻找他们的时候,在溶洞深处,一片寂静黑暗的角落里,这群少年仍完全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找到自己。
真正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是不折不扣的绝境,比黑暗更黑暗。
这10天里,偶尔,他们用手电筒仅剩的一点光照亮前方,希望能有人看见,可始终没有人应答。
这样的绝境,首先不会让人死亡,而是让人疯狂。
我们且不说食物和水的短缺,虽然这是个致命的威胁。当时没有人想到会遭遇险情,只有教练随身带了点食品,远远不够这群少年度过十几天绝境。
我们暂且只说精神上的因素。
即使是没有亲历过的人也完全能够想象——只要有一个人控制不住情绪,恐慌会像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导致的混乱、自残和互戕会瞬间吞噬掉生命。
更何况在溶洞里的,是一群正值青春期、容易情绪波动的少年,即便是教练,也只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
心魔,很容易毁了一切。
教练的心性训练
我们又要说回到那位教练,他名叫艾卡波(Chanthawong)。
整个事件,他是一个关键点。
2003年,艾卡波10岁,他们村子被一场流行病侵袭,7岁的弟弟和父母离世,艾卡波一夜之间家庭破碎,成了孤儿。
从此,他吃着百家饭长大,由亲戚轮流照看。
泰国90%以上的民众信佛,年轻男子一生中会出家一次。12岁时,亲戚决定,把他送去寺庙当僧人。
艾卡波在寺庙里一待就是10年。他的婶婶斯利旺奇说,艾卡波常常在寺庙里冥想,对身体和心灵修行。
有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确实也是这10年,重塑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一个很可能因为童年缺失父母之爱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开朗乐观又极富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年轻人。
22岁时,为了照顾年老病重的奶奶,艾卡波离开寺庙。当时,他所在的清莱府美塞小镇,少年足球队“野猪”成立了,队员多数来自泰国少数民族和贫困家庭。
艾卡波成为助理教练,负责照顾少年放学后的训练和日常管理。
他对这些队员严格又充满了关爱,孩子们学业上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奖励,比如一双新鞋、一件新球衣;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赞助商,希望能让部分队员在职业球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虽然他是带孩子陷入险境的主要负责人,但是也是因为他的冷静执着,孩子们才能坚持到被救的那一刻。
危难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就教孩子不要喝洞里的污水,只喝岩壁上的冷凝水。教孩子们冷静躺好保存体力。
他把自己为这次郊游买的食物有序地分给孩子们吃,自己却几乎没怎么吃。在等待被发现的近10天里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状况,几乎没有休息。他用生命在为孩子们争取哪怕是一丝丝生还的机会!
“艾卡波爱这些孩子,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失去至亲的痛苦,他无法再承受类似的悲剧。”他的婶婶斯利旺奇说。
而很关键的一点是,他教孩子们打坐。
根据泰国当地媒体的报道,打坐冥想可能是维持受困洞穴男孩和教练生命的至关重要因素,“对于佛教徒来说,打坐冥想是在痛苦或遇到危险时的首选方法。”
从生理上来说,打坐可以减慢心率、呼吸和新陈代谢,可以将人的生理消耗降至最低,对食物的渴求也没有平时那么高。
而更关键的是,当杂念减少,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变得平静,情绪不易生发,时间也更容易从容地逝去。
撇开宗教的因素不谈,这其实是一种心性训练。他帮助这些孩子们平静了情绪、稳定了心性。
艾卡波用他在寺庙习得的打坐冥想功夫,和自己的沉着平和,帮助孩子们克服心魔,度过了末日般的10个昼夜。
客观地说,这12位少年如果不是自小生长在宗教文化底蕴浓厚的佛国,如果不是多年来宗教信仰和家庭氛围的濡染熏习,大概也很难老老实实跟随着教练,把也许是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用来静坐吧。
这样的心性训练,其实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内修。
它要求人向内关照,减少无谓的杂念;而不是向外抓取,无穷无尽地索求。当纷飞的念头渐渐停歇,人天生拥有的澄明心性显现出来,恬淡、镇定、少欲都自然发生。
撇开宗教信仰不说,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如此年轻的生命拥有如此惊人的心理能量?
有时,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对孩子来说,心性训练或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生中将要面临的很多绝境,会比山洞更黑暗。有些时候,从小学习的奥数英语编程作文统统失去了意义,能够拯救自己的也许只有当下的心中一念。
心性训练,让人在绝境中不会无谓地挣扎,在生死面前不至于惊慌失措。
当这些少年被困10天后,被搜救潜水员在洞穴内发现时,眼前的场景让见多识广的潜水员都难以置信——
这些少年们没有哭泣,没有精神错乱,只是静静地坐在黑暗中打坐冥想。他们的言行一如常人,平静、温和,礼貌地问潜水员要吃的,甚至还不忘打听世界杯赛况。
他们通过手写信给家人汇报自己的情况时,
15岁的Nick(全名为Pipat Pho)表示出去想要吃烤肉,
13岁的Dom(全名为Duganpet Promtep)让家长别忘了做自己的生日聚会,
14岁的Bew(全名为Ekarat Wongsukchan)则懂事地说,“爸爸妈妈,我只是离开了两个星期而已,不用担心我,我会赶紧出来帮你们看店的。”
“孩子们非常优秀,他们保持了必要的坚忍、毅力和心理素质,使得整个救援有了基础。”国际水下洞穴救援与打捞组织(IUCRR)公众联络人罗伯特·莱尔德(Robert Laird)说。
孩子们好像只是迷了路,知道自己终归能够走回家。
接下来的营救过程中,救援人员曾经非常担心被困少年会在几公里漫长而危险的出洞路程中因为心理紧张而不配合救援人员。那样的话势必会给救人者和被救者带来极大的危险。
但少年们的镇定再度让救援人员吃惊并深深感佩。
甚至可以说,拯救这13名年轻人的不仅仅是国际救援行动,更是他们自己。
最新的一则消息是,被救的12名少年在身体刚刚恢复后,没有回到各自的家中,而是集体选择了短期出家,以纪念在救援行动中献出了生命的前海豹突击队员沙曼。
以生命为代价的救援该如何清算?
估价?赔偿?牺牲的前海豹突击队队员沙曼的父亲说,不怪少年们。
救命之恩如何能够偿还?
祭奠?嚎哭?还是就此淡忘继续生活下去?
少年们选择了自我修炼的道路,让被拯救的生命更有价值。
忽然明白了这一场旷世大救援所揭示的真正意义——人内在的心性修炼被视作生命最大的意义,由此出发,爱是流动不息的水,无往不至。
你是否被文中的教练和孩子们所打动?欢迎转发。
本文授权转载自“大手牵小手”(id: babyhandinhand),每天分享大量独家教育资源,优学习、聪明玩!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梁启超:有负责任的苦处,就有尽责任的乐处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本文来源: 明伦书院
勤奋决定一个人的下限,而格局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乔帮主的个人传记。
一个从无到有,建立起商业帝国,推动世界进步的人,传奇之处太多了。最让我感慨的是:乔布斯给新高管讲的一个和清洁工有关的故事。
据说,在苹果公司,几乎每次有新的管理者走向副总裁的时候,乔帮主都会给他们补上这一课。
有一天,乔布斯看到自己办公室的垃圾桶没有清理,就询问清洁工:“垃圾桶怎么没有清理?昨天不是你值班吗?为什么没有清理我的办公室?”
清洁工有些委屈的说:昨天这间办公室刚换了门锁,我还没有拿到新钥匙,你下班后,我就没有办法进办公室清理垃圾了。”
听完清洁工的回答,乔布斯觉得言之有理,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这不是你的错。”
每次乔布斯给副总裁讲完这个故事,就会问大家:你们觉得,清洁工所说的内容,对没有清洁办公室这件事情的解释合理吗?“
所有的人都非常认同合理性。
乔布斯接着说:
“那么,我问你们,如果一个副总裁负责的产品出了问题,而这位副总裁也像那位清洁工一样,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人手不够,或者合作伙伴不配合之类的,我会满意吗?”
按照逻辑推理,是一个肯定的回答。重点来了,乔布斯说:
“当你是一个清洁工时,为了某件事儿没有做好,找一个理由,没有问题。但是,当你从一个清洁工上升到CEO的过程中,一旦过了某一个点,再来为某件事情没有做好而找理由,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因为你就是这件事情的全权责任人,无论多么合理的客观理由,都不能掩盖你的失职。这个职位上升过程中的转折点,就是副总裁这个级别。”
不得不服,乔帮主也深深的给我上了一课。
按推理,副总裁是可以为自己工作的不到位,找一个借口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人当身处高位的时候,他的位置决定了他不能像低层次的人一样,用低端的视角看待和处理问题,而忽略的这一点就是——格局。
有格局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必须具备全局观念,能察觉常人不易察觉之处,能承担别人不愿承担的责任,具有超强的洞察能力。
一个清洁工可以为自己工作的不到位,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但是对于一个总裁却是大忌。
第一,一个总裁掌握的资源远远超过一个清洁工;
第二、一个总裁必须要有一个意识:承担一般人不愿或者承担不了的责任。
这就是格局。
而能够洞中观火到两者区别的高认知,同样是格局,所以叹服乔帮主不愧建立起商业帝国,在他作古多年后,很多人对他膜拜之心没减少分毫。
真正的格局是常人不具备的视角,是你站在什么位置和高度看待问题,是你的思想,视角,远见,而不是身份。
有格局的人是一个有胸怀有雅量,不计较的人。
《天下无贼》中的黎叔说过这么一句话:要想服众就得心胸开阔,容得下弟兄才能当大哥。
这就是格局,一个有格局的人做人大气,不计较,这是人格魅力。
勤奋决定一个人的下限,而格局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一个人的未来跟胸怀,远见,思维认知有很大的关系,而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远见,思维,胸怀,认知。
借用曲筱绡的一句经典台词:什么叫做局限,局限就是砍柴的永远觉得皇帝用的是金扁担。
一个总是盯着明天看,为明天做准备的人和一个为未来10年,20年做准备的人是不一样的;
一个站在山底看脚边蝼蚁的人,和一个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人也不一样。
不是因为你我们有雄才大略,谋大事才需要格局,而是因为有了格局,我们才具备有作为的可能性。
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结局。
本文来源:蕭傲江湖
真相大白!让那12个少年在绝境里活下来的,竟然是这个方法!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大约半个月前,一则泰国12名少年被困溶洞的新闻刷屏了,当时,这些少年和年轻的足球教练,在一次野外探险活动中遇到暴雨,被洪水逼入一个偏僻的溶洞深处,失踪了整整10天,全世界潜水能手联合搜救,还花了足足8天才全部救出。
事情有了圆满的结局,但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这12名少年和教练,在被困的10天里,独自在幽深黑暗的溶洞深处,究竟经历了什么?
深入洞穴四五公里;
少得可怜的食物,点滴落下的冷凝水;
无边的黑暗、稀缺的氧气、浸透骨髓的湿气;
随时上涨的水位、流逝无住的时间和生机……
最最关键的是,他们与外界完全失联;
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
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是他们人生最后的时光;
在这个黑暗、幽深的艰难绝境中,
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的疯狂,
但他们却保持了平静、温和、乐观的心态;
随着孩子们获救后陆续康复,
这段溶洞里所经历的成长,
也一点点真相大白……
绝境中的10天
最深的恐惧,来自于黑暗和绝望。
那天,泰国一个小镇的12名少年足球队员在教练的带领下,去溶洞探险游玩。
不料,刚进洞没多久,一场暴雨突如其来,洪水倒灌进山洞里,出洞的路被淹没。不会游泳的孩子们为了逃生,只能不断往岩洞深处走,结果,水位越来越高,他们就被困在溶洞深处。
他们所在的地方不仅离洞口有四五公里远,更关键的是,通行极其险阻,贴几张搜救时的图就能感受到了:
少年们不是不明白,越往里走,可能离死亡更近。但身后是汹涌而来的洪水,别无选择,只能朝着更黑暗的深处走去。
每一步,都是绝望。
暴雨还在持续,谁会想到,在一个被洪水淹没的山洞深处,有一群几乎没带任何食物的少年呢?
哪怕是10天以后,当全世界的潜水专家拼出命去寻找他们的时候,在溶洞深处,一片寂静黑暗的角落里,这群少年仍完全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找到自己。
真正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是不折不扣的绝境,比黑暗更黑暗。
这10天里,偶尔,他们用手电筒仅剩的一点光照亮前方,希望能有人看见,可始终没有人应答。
这样的绝境,首先不会让人死亡,而是让人疯狂。
我们且不说食物和水的短缺,虽然这是个致命的威胁。当时没有人想到会遭遇险情,只有教练随身带了点食品,远远不够这群少年度过十几天绝境。
我们暂且只说精神上的因素。
即使是没有亲历过的人也完全能够想象——只要有一个人控制不住情绪,恐慌会像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导致的混乱、自残和互戕会瞬间吞噬掉生命。
更何况在溶洞里的,是一群正值青春期、容易情绪波动的少年,即便是教练,也只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
心魔,很容易毁了一切。
教练的心性训练
我们又要说回到那位教练,他名叫艾卡波(Chanthawong)。
整个事件,他是一个关键点。
2003年,艾卡波10岁,他们村子被一场流行病侵袭,7岁的弟弟和父母离世,艾卡波一夜之间家庭破碎,成了孤儿。
从此,他吃着百家饭长大,由亲戚轮流照看。
泰国90%以上的民众信佛,年轻男子一生中会出家一次。12岁时,亲戚决定,把他送去寺庙当僧人。
艾卡波在寺庙里一待就是10年。他的婶婶斯利旺奇说,艾卡波常常在寺庙里冥想,对身体和心灵修行。
有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确实也是这10年,重塑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一个很可能因为童年缺失父母之爱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开朗乐观又极富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年轻人。
22岁时,为了照顾年老病重的奶奶,艾卡波离开寺庙。当时,他所在的清莱府美塞小镇,少年足球队“野猪”成立了,队员多数来自泰国少数民族和贫困家庭。
艾卡波成为助理教练,负责照顾少年放学后的训练和日常管理。
他对这些队员严格又充满了关爱,孩子们学业上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奖励,比如一双新鞋、一件新球衣;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赞助商,希望能让部分队员在职业球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虽然他是带孩子陷入险境的主要负责人,但是也是因为他的冷静执着,孩子们才能坚持到被救的那一刻。
危难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就教孩子不要喝洞里的污水,只喝岩壁上的冷凝水。教孩子们冷静躺好保存体力。
他把自己为这次郊游买的食物有序地分给孩子们吃,自己却几乎没怎么吃。在等待被发现的近10天里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状况,几乎没有休息。他用生命在为孩子们争取哪怕是一丝丝生还的机会!
“艾卡波爱这些孩子,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失去至亲的痛苦,他无法再承受类似的悲剧。”他的婶婶斯利旺奇说。
而很关键的一点是,他教孩子们打坐。
根据泰国当地媒体的报道,打坐冥想可能是维持受困洞穴男孩和教练生命的至关重要因素,“对于佛教徒来说,打坐冥想是在痛苦或遇到危险时的首选方法。”
从生理上来说,打坐可以减慢心率、呼吸和新陈代谢,可以将人的生理消耗降至最低,对食物的渴求也没有平时那么高。
而更关键的是,当杂念减少,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变得平静,情绪不易生发,时间也更容易从容地逝去。
撇开宗教的因素不谈,这其实是一种心性训练。他帮助这些孩子们平静了情绪、稳定了心性。
艾卡波用他在寺庙习得的打坐冥想功夫,和自己的沉着平和,帮助孩子们克服心魔,度过了末日般的10个昼夜。
客观地说,这12位少年如果不是自小生长在宗教文化底蕴浓厚的佛国,如果不是多年来宗教信仰和家庭氛围的濡染熏习,大概也很难老老实实跟随着教练,把也许是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用来静坐吧。
这样的心性训练,其实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内修。
它要求人向内关照,减少无谓的杂念;而不是向外抓取,无穷无尽地索求。当纷飞的念头渐渐停歇,人天生拥有的澄明心性显现出来,恬淡、镇定、少欲都自然发生。
撇开宗教信仰不说,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如此年轻的生命拥有如此惊人的心理能量?
有时,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对孩子来说,心性训练或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生中将要面临的很多绝境,会比山洞更黑暗。有些时候,从小学习的奥数英语编程作文统统失去了意义,能够拯救自己的也许只有当下的心中一念。
心性训练,让人在绝境中不会无谓地挣扎,在生死面前不至于惊慌失措。
当这些少年被困10天后,被搜救潜水员在洞穴内发现时,眼前的场景让见多识广的潜水员都难以置信——
这些少年们没有哭泣,没有精神错乱,只是静静地坐在黑暗中打坐冥想。他们的言行一如常人,平静、温和,礼貌地问潜水员要吃的,甚至还不忘打听世界杯赛况。
他们通过手写信给家人汇报自己的情况时,
15岁的Nick(全名为Pipat Pho)表示出去想要吃烤肉,
13岁的Dom(全名为Duganpet Promtep)让家长别忘了做自己的生日聚会,
14岁的Bew(全名为Ekarat Wongsukchan)则懂事地说,“爸爸妈妈,我只是离开了两个星期而已,不用担心我,我会赶紧出来帮你们看店的。”
“孩子们非常优秀,他们保持了必要的坚忍、毅力和心理素质,使得整个救援有了基础。”国际水下洞穴救援与打捞组织(IUCRR)公众联络人罗伯特·莱尔德(Robert Laird)说。
孩子们好像只是迷了路,知道自己终归能够走回家。
接下来的营救过程中,救援人员曾经非常担心被困少年会在几公里漫长而危险的出洞路程中因为心理紧张而不配合救援人员。那样的话势必会给救人者和被救者带来极大的危险。
但少年们的镇定再度让救援人员吃惊并深深感佩。
甚至可以说,拯救这13名年轻人的不仅仅是国际救援行动,更是他们自己。
最新的一则消息是,被救的12名少年在身体刚刚恢复后,没有回到各自的家中,而是集体选择了短期出家,以纪念在救援行动中献出了生命的前海豹突击队员沙曼。
以生命为代价的救援该如何清算?
估价?赔偿?牺牲的前海豹突击队队员沙曼的父亲说,不怪少年们。
救命之恩如何能够偿还?
祭奠?嚎哭?还是就此淡忘继续生活下去?
少年们选择了自我修炼的道路,让被拯救的生命更有价值。
忽然明白了这一场旷世大救援所揭示的真正意义——人内在的心性修炼被视作生命最大的意义,由此出发,爱是流动不息的水,无往不至。
本文来源:道道大手牵小手
员工说太累,领导只说了这5句话...
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强者,都是含泪奔跑的人!
第一句话:
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世上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所有现在的不辛苦,都是以前吃的苦头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如果不改变自己,去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同样的结果。
你是为谁工作?你是为自己工作!无论你是在我这儿工作,还是在别的店里工作,都要记住,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多熟悉产品,多学习销售技巧,你多学一些知识,这都是别人拿不走的!
第二句话:
遇到问题,就说是别人的原因,怎么进步?
不会承担责任的人,就不会想去解决问题,就不会成长。
越会处理问题,收入越高。
无论在哪里上班,都会遇见各种问题。
遇见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解决问题。会解决问题的人,必是公司的中流砥柱,收入自然会很高。
付出就会有回报。
第三句话:
公司找你来就是让你解决问题,若没有问题,你就失业了!
公司不养闲人,找你来,是解决问题的。
凡是工作好做的,容易做的,那你的收入就不会高。
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公司的骨干,谁的收入就高。
抢问题解决就是抢钱。
行动力、执行力好的员工都是“董事”的员工。凡是执行力差的员工都是不懂事的员工。
学会化解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第四句话:
私下讲公司不好,就是在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你会选择不好的公司吗?
你说公司不好,说明你就只能在这么差的公司上班。
人都是自私的。要看人自私的大小。谁自私小,谁就会成功。
第五句话:
你享受工作带来的荣誉和收入,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委屈。
我们要保持责任和委屈大于荣誉收入。
你只能尽情地存在和尽情地释放。
本文来源:总裁商业思维
稻盛和夫: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铺装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都正在走的路。在那样的大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没有趣味。
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绝不能开拓新的事业。
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
——稻盛和夫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我们接着要做的事,又是人们认为我们肯定做不成事。”这是得过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说过的话。
戴维在其所著《下一世纪》一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京瓷及其创业者,也就是我的故事。
他说,京瓷自创业以来,稻盛就以这样的气魄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向新事业发起挑战。
确实,回顾我自己至今走过的人生,凡是人们都熟知的“走惯的路”,我从未涉足过。昨天走过的路,今天再走一趟,或者去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与我天性不合。
我总是选择别人没走过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当然,这样的道路绝非平坦,因为谁也没有走过。
我常做如下比喻:
我行走在田间泥泞的小道,那不能称之为路。脚底一滑就会跌入水田,蛇或青蛙突然出现吓我一跳,但我仍然一步一步向前走。无意间向旁边一瞥,那里铺装平整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如果踏上那条路自然既舒服又方便,但我却凭着自己的意志,反而仍走那无人通行的泥泞小路,而且坚韧不拔地走到今天。
“铺装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样的大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没有趣味。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绝不能开拓新的事业。
同别人干一样的事,很难期待获得出色的成果,因为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上不会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而无人涉足的新路,尽管寸步难行,却可以由许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这么想,也就这样一路走来。
实际上,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但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扫地”改变人生
从京瓷创业到今天,半个世纪中,我充分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从各种产业用陶瓷零部件到各种半导体电子封装零部件,从太阳能发电系统到复印机、手机等,向广泛的事业领域持续地发起挑战。而且,后来又投入跨行业的通信事业,涉足宾馆事业等。
这并不是因为我具备各行各业的技术,而只是“每天不断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如此而已。
每天每日,哪怕很少一点,也要在“创造性地工作”上下功夫。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
为了说明这点,我常用“扫地”做例子。比如,到昨天为止,打扫车间总是用扫帚从右到左扫。那么,今天从四周向中间扫扫试试会怎样呢?
或者,光用扫帚打扫不干净,用拖把试试怎样?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议,花点钱买台吸尘器如何?买吸尘器要花成本,但从长期看,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再进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尘器,让它扫地又快又干净,如何?
就这样,扫地这么一件小事,只要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许多又快又好的办法。
这样天天钻研创新,积累一年,你就成了扫地专家,你的经验就会受到车间全体人员的好评。这样的话,整幢大楼的清扫工作就有可能委托你负责。再后来,就可以干脆成立清扫大楼的专业公司,并让它发展壮大。一切亦非不可能。
如果有另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扫地而已”,懒于改进,天天都漫不经心,那么这样的人绝不会进步,绝没有发展,一年之后还是老样子,仍然磨磨蹭蹭,还是扫地而已。
这样的事,不只限于扫地。对工作和人生也完全一样。
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能这么去做的人和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假以时日,两者之间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或许就是产生“成功”与“失败”之间差距的根源。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也是进入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京瓷以及任天堂、欧姆龙、村田制作所、罗姆等等,京都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者原先都是各自领域的“外行”,或相当于“外行”的人物。
拿我来说,我大学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在临近毕业前才学了一点与新型陶瓷相关的无机化学,所以我绝非这个领域的内行、专家。
因家庭电视游戏机而一举成功的任天堂,原先也只是做花纸牌、扑克牌的公司。推进公司快速发展的第三代社长山内溥,过去从没做过游戏机的硬件和软件,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他也完全是个“外行”。
控制设备的大型制造企业欧姆龙也一样。战后,创业者立石一真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微型开关”,立即产生一种直觉:“今后日本也一定需要这种控制系统的产品。”以前,立石从没做过弱电用的产品,所以他创业开始时也是“外行”。
电子零部件企业的大家村田制作所的创业者村田昭,原先在京都的东山,即瓷器“清水烧“的故乡做事。战时,军队要求他制造氧化钛电容器。他勇敢地向新事物挑战,这才有了今天村田。
罗姆是一家颇具特色的电子零部件企业。创业者佐藤研一郎原先的志向在音乐。学生时代,因掌握了高效制造炭膜电阻的技术,便以此为基础开始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是属于“外行”的一位社长。
这样的共性并非偶然。那就是:外行可以“自由发想”。
“外行”没有先入观念,不拘于既成的习惯、惯例,总能自由发想。这是向新事物挑战时最大的优点。
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在京瓷创业几年后的事情。当时,有一家陶瓷企业委托我们生产某种产品。这家企业创业比我们早,规模远远大于京瓷,是行业内日本屈指可数的大企业。
“因为从欧美来的新型陶瓷订单大幅增加,自己来不及做,所以请京瓷帮忙。”说是这么说,但经过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产品的生产制造,来学习京瓷的技术。
我断然拒绝。这时候对方的社长才说了老实话。这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公司的研究所里,名牌大学陶瓷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不少。说这话有点失礼,听说稻盛先生是地方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出身,而且贵公司能做的事,我们公司反而做不到。
听他这么讲我才意识到:“自由发想”这件事是“外行”干的,不是“专家”干的。
成就新事业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见所束缚,冒险心强烈的“外行“,而不是在该领域经验丰富、具备许多常识、积累了许多经验的专家。从这位社长的话中,我获得了这一感想,并联想到各种事情。
希望诸位读者,也要“自由发想”,抱着强烈愿望,去挑战新事物。
本文来源:稻盛和夫商学院,节选自《干法》第六章
本文作者:稻盛和夫
中国企业家:只有企业,没有家(深度好文)
法制周报曾提到一份公开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摆脱不了的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且不说这些已经离去的前辈们,如今依旧活跃在风口浪尖的企业家们哪一个不是伤痕累累!
柳传志在刚开始办企业的时候,多次有过太大的惊吓,他说“差点儿吓出神经病来,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自曝患过两次抑郁症,毛大庆在万科转型最艰难时期正值患上抑郁症。
企业家中最有名的抑郁症患者,不得不提张朝阳。张朝阳用“悲催”来形容他的2012年,他焦虑、抑郁,精神上常常处于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恐惧之中。“我什么都有,但我就是很痛苦!”他最终选择闭关一年,几乎与世隔绝。
这群人似乎很脆弱?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多个日日夜夜里为一些遭遇大败局的企业家扼腕叹息,为英雄的消逝奋笔疾书。然而,中国企业家的大败局不是他们亲手构建的企业帝国的崩塌,而是常年过着丧家式的生活。
中国企业家几乎是最累的一个群体。对很多第一代创业者来说,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工作,没有睡到自然醒、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即使有病也一再拖。在很多人看来,那种生活几乎是不可思议。
中国的企业家,只有企业没有家。
宗庆后(娃哈哈):30年,一直坚守第一线
眼袋、皱纹、老年斑种种迹象表明,宗庆后老了。年轻时雷厉风行,老了之后看起来和蔼可亲。出生于1945年的宗庆后,创业30年来,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年中200多天都奔波在市场一线。
部下们说,他虽然在杭州生活,但是已经好几年没到西湖边去坐坐,看风景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从少年到白头,宗庆后已经年过七旬,2017年娃哈哈成立30周年,而这位72岁食业老人依旧奔波在市场一线。
对此,宗庆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惯了。我小时候都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后来做生意也吃过不少苦,钱都是自己一点一滴辛苦挣出来的,但真的不太会享受。”
陶华碧(老干妈):人生的路没有平平淡淡
陶华碧,贵州人,一个没上过学、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农村妇女。却凭借一罐老干妈成为国民公认的女神,并将中国品牌推向了全世界。
她丈夫早逝,剩下孤儿寡母,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女人带着孩子谋生!她从摆地摊做起,慢慢积累,每天要扛着100多斤的担子去卖米豆腐,并且为此落下了严重后遗症,直至今日,仍膏药不断。她曾被班车售票员推下车,为此她要走几十里。但是,这个不屈的女人,愣是靠着惊人毅力扛下来。
陶华碧说:“从年轻走到老,我觉得人生的路没有平平淡淡的。没有经过风吹雨打,不算企业家;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才算真正的企业家。”
牛根生(蒙牛):谁说“屌丝”不能逆袭
1958,牛根生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90年代的牛根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后来会成为载入中国金融史册的大人物。那时的他,一个41岁的“老男人”,竟然要大老远从内蒙古草原跑到北京来找工作,投出去50多份简历,连个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就是这样的“屌丝”最后逆袭成功,创造了中国乳业奇迹。
刘永好(新希望):我不是一夜暴富
这位60多岁的董事长,岁月似乎在他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脚步轻快、心态年轻,似乎有一颗永远不老的心。
“我们不是一夜暴富者,深知创业的艰辛与不易;我们企业的底蕴是踏实稳健的、生机绵绵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创建百年希望。一切务实、不讲排场、不图虚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牌,每天开销不超过100元,吃穿随便,得体就行。”
富有但却过着简朴充实的生活,这是刘永好与许多成功者不同的地方;这是新希望多年来蓬勃发展没有倒下去的原因!
褚时健(褚橙):人生要始终向前走
褚时健,曾经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把红塔集团做到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大型烟草企业。
后来,从人生的高峰跌倒了谷底,因受贿被判无期徒刑,获得保释后,75岁高龄重新创业,和妻子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每天起早摸黑,种起了橙子,以“褚橙”红遍大江南北,再一次让自己成为了传奇。
如今褚时健已经是一个89岁的人了,还在大山里摸爬滚打着。褚时健说:“社会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是不是果王,不是我说了算。我是做事的,评价是别人的,我给自己打个80分吧。”
刘强东(京东):一夜白了少年头
都知道东哥额前有一小撮白发,但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变白的。2008年,第一轮融资用光后的京东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正值金融危机,没有人愿意掏钱给一个不知何时能盈利的企业。
那段时间,刘强东一天见五个投资人,说同样的话,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样:拒绝。“对兄弟们那种愧疚、和痛苦一拥而上”,刘强东每晚整夜失眠,短短十几天内长出了白头发,那年东哥才30多岁!
任正非(华为):常常在噩梦中哭醒
“我无力控制,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半夜常常哭醒”,“研发失败我就跳楼”,这是任正非在华为创业维艰期决绝说出的话。
那时他先后历经爱将背叛、母亲逝世、国内市场被港湾“抢食”、国外市场遭遇思科诉讼、核心骨干流失……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依旧深感无力。这位从小在农村吃苦长大,在部队锤炼多年,外人眼里坚强如铁的商业硬汉曾经如此艰难。
此后,在一封给华为抑郁症员工的公开信中,任正非坦诚,自己“也曾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的患者”,他的身体还得了多种疾病,因得了癌症动了两次手术……
商业评论家王育琨在著作《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中,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家的刚硬与脆弱:
因为那太阳般的盔甲过于耀眼,人们的目光穿透不了那耀眼的盔甲,抵达不了他们的心灵。在人们眼里,他们像那盔甲一样的坚硬,直到有一天,那坚硬的躯体轰然倒下时,人们在震惊之余,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坚硬的身躯会毫无征兆地坍塌。
一旦选择成为了一名企业家,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不得轻松。企业家承担着身体、精神的双重压力,负重而行。
他们不仅背负着梦想,他们的身后还有追随的兄弟。每天一睁眼,他们就 要养活100个家庭、1000个家庭、10000个家庭……
本文来源:稻盛和夫商学院
【夜读】你的人生真的有那么多来不及吗?
最近总是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
“要是当初好好学跳舞,现在说不定就是一名全职舞者了。”
“要是大学期间多看点专业书籍,多出门实习,如今就不会天天加班加点、动不动挨批评了。”
“要是十年前我就开始多读书,现在说不定已经成为一位知名学者了……”
每每听到类似的话语,我总是无奈地反问一句:“既然知道当初走了弯路,为什么不利用接下来的日子尽量弥补过去的不足,而是在这一边瞎扯一边唉声叹气呢?”
这样的问题,我问了不知道多少人,得到的答案总是如出一辙,一句话:“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难道,你的人生真的来不及了吗?
前几天,一位读者找我聊天,一上来就撂下一句话:“你说,现在离公务员考试还有一段时间,我明天开始准备还来得及吗?”
我语塞。思考许久,回了句:“我不知道到底来不来得及,但我知道,你如果不试一试,不行动起来,一定来不及。”
我也是等到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位作者的文章,觉得很受鼓舞,才开始写作的。这期间,很多人都说我:“你已经多大岁数了,还瞎折腾什么,来不及啦。”“你看那些了不起的作者,哪个不是从小就坚持写作的呢?”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众人都认为来不及的年龄,我却依靠自己的坚持,写出了一点成绩。我从来不曾问过别人自己是否来得及,我知道既然想做,那就行动起来。
正如俗语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如果你十年之前种了一棵树,如今可能已经亭亭如盖、绿树成荫。假如没有,那就只能立马行动,用今日的勤恳去弥补往昔的不足。别等十年后,再面对满目荒凉,责怪岁月无情。
因为写作的原因,还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前辈。
他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全职写作,有的等到三十而立才拿起手中的笔;有的等到膝下儿女都已长大,才一个人悄悄关在房间吭哧吭哧敲键盘;更有甚者已年过六旬,依然在各大平台上,跟一群90后一起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认为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年龄是阻碍的因素。“来不及”这三个字,也不曾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字典里。
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二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当时也有人说,你都二十九岁了,这样一个年龄才开始写作,太晚了,来不及了。
然而,他知道,只要自己喜欢,无论是人生的哪一个年龄段,都能够扬帆起航。
就这样,他一提笔就是三十年,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作家。
而那些总是打着“来不及”这层幌子的人,最终不是输给了生活,而是输给了自己。因为他们,从未出发过。
你二十岁的时候看到室友弹吉他,你也想去学,但觉得已经过了学习的时间,只能望而却步;你二十五岁的时候想学游泳,又觉得年龄这么大了,已经来不及,因此选择放弃;你三十岁的时候看到同事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心底也盘算着回家报个网课练练,可到了报名那一刻,你还是选择了退缩,告诉自己“太晚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想做的事,却总是被“来不及”这三个字所吓到。可是,真正扯开“来不及”这层幌子,你会发现,假如我们一直没有转变自己的态度,我们也很难把“来不及”之后的时光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你没去学吉他,但你也没把时间用在学业上,而是宅在寝室上网玩游戏;你没去学游泳,但你也未曾将时光花在陪伴家人上,而是整天无所事事;你没去学英语,但你也没在下班后努力提升其他职场技能,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了无谓的追剧与消遣上。
你嘴上喊着“来不及”,却从未想过是否真正来不及。
别再让“来不及”成为你逃避生活的借口了。很多事情,只要你想开始,什么时候都不迟。
就现在,行动起来吧。
本文来源:午后呓语(ID:wuhouyiyu)
本文作者:陈午
请将自己活成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
我可以倒下,但绝不回头
我二十四岁那年,忙到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早上6:45出门,夜里10点多回家,一天只有8个小时在出租屋里度过,不是为着什么日理万机的工作,是一份在奶茶店、一份在中餐馆、一份在咖啡馆的生计。做这三份工作,再读一份商科学历,我把我的每一分钟,都认真标上了价格。
那些共事的员工,看着我忙成一只小马达,露出很多不解的神情,有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睛在说:“哎,年纪轻轻做这么多工作,真挺可惜。”有时我看到他们的鼻孔在说:“还指望着这样的工作让你发家致富啊?!”还有时我看到他们的皱纹在说:“女孩子再要强,还是要嫁人的。”
很少有人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努力。我为的是,能在不久以后,那信封里的钱,足够我关上门安心写一部作品。
我想成为一个作家。
这是从青春期就决定的梦想,从没受到过支持。我的母亲觉得这是个玩笑,我的朋友觉得我在说大话,我的老师告诉我梦想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只有我自己觉得,成为作家,这是宿命多于梦想。
茨威格写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现实中也是如此,你我直到独立生存,才能理解,命运早已为每个人的梦想,都标好了价格。
我计算出来“成为作家”的价格。首先,我需要在异国的土地上找一份工作,活下来;其次,我还要活得好一些,我要尽可能地多攒一些钱,证明给家人看,我不仅是那个“满脑子是梦想”的女孩,也是一个可以把日子打理得很好的成年人;然后,我要在工作的间隙写作读书,记录下我在异国底层的生活,找到一些投稿方式;最后,我要为自己建立写作必备条件,有一个安静的房子,有很多很多书,有足够支撑几年的积蓄,安心地写作。
有大约两三年的时间,我一直头脑清楚地,在重复这样的路线。不需要男人也不需要消遣,二十几岁的女生,为梦想我是下足了力气的。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我简直把自己活成了纪律严明的军队。几点起床,每天写多少字,每周读几本书,每周赚多少钱,我把自己变成一道公式,不断演算我和“作家”之间的距离。
任何标有价格的东西,只要拥有了足够的积蓄,都值得得到它。当我真正够资格得到一个“作者”的身份时,我很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我的第一本书在出租房车库里完成,我的第二本书在房车上构思,我写到了第三本,才搬到了自己的房子里去。日子过的有点辛苦,但身体里的军队,他们都记着梦想的价码,一直向前冲。
到现在似乎才真正过上了“可以在安静的房子里读书写作”的生活,我为此努力了十年不止。有人看我当下为自己编排的日程依旧忙碌,阅读、写作、运动,这些事以严格的时间,出现在每一天的工作清单上。他们问我为何不歇息一下?走来这里多么艰辛,从下决心为梦想奋斗那一刻,我就不再相信安逸的力量,要附加上比从前更多的努力,才不负那个一路走来的自己。
二十岁出头的你,问我如何实现梦想?
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远远不够。
还要活成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每个军人身披铠甲,持枪仗剑,浩浩荡荡地向前冲,他们自始至终只有一条信仰:我可以倒下,但绝不回头。
作者:杨熹文
本文来源: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
稻盛和夫: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活法》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人格呢,修身养性具体该怎么做呢?要居深山、击瀑布,进行特殊的专门修炼吗?不必。在这世俗的社会里,天天勤奋劳作就足够了。
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是提高心性、磨炼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一般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获取报酬,劳动不过是谋生的手段,幸福生活应该是少劳多获、多休闲、多娱乐。抱这种人生观的人甚至认为劳动是不得不干的苦差事。
然而,劳动对人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劳动具有克制欲望、磨炼心志、塑造人格的功效。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陶冶人的情操。
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每一天的工作,这就是最尊贵的“修行”,就能磨炼灵魂、提升思想境界。
我常对员工们讲,必须“极度认真”地过好每天每日,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虚度。认真的程度要达到“极度”好像很“傻”,但只要坚持这种人生态度,一个平凡的人就能脱胎换骨,变成一个非凡的人物。
世间被称为“名人”、在各自的领域中登峰造极的人们,他们一定走过同样的历程。劳动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而且提升人本身的价值。
不必脱离俗世,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希望大家铭记这一点。
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奋斗。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甚至怨恨神佛,为什么只让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
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本文来源:稻盛和夫商学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国少年足球队失踪十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