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自行车组装视频重心高,座硬,优势在哪?

山地车部件
车架   一部山地车,是否骑的舒适,是否轻巧易控,能承受多高的强度,能用多长的时间,能否升级等,关键就是看车架了,如同电脑上的主板,攒机高手对主板的要求超过了对CPU的要求。
  车架大致分为两种:硬车架、全避震车架。
  硬车架:骑起来更省力,更轻巧,价格低廉,500左右的架子就不错了。
  全避震车架:更舒适,过颠簸的山路时不用减速,不过骑起来有懈力,不适合长途,价格较高,尤其是选择一款优秀的后避震器,价格跟车架价格不相上下了。
详细介绍请看[车架]
  前叉是山地车中科技含量较高的部件,高人曰:“山地车,其实就是车架加个前叉哉~~”可见前叉的重要性。
硬前叉的山地车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基本都是带避震器的前叉。全世界有几家厂的前叉不错:Suntour(三拓)、DDN、RockShox、Marzocchi(马祖奇)、Manitou、FOX……其中前四个厂的叉子有1000元的普及型号叉,而后两种较少见,且价格太高了,即使普及型的叉也接近2000元,新车友难以承受,买了也难以发挥其功效,是浪费。
  下面介绍一下前叉的介质种类:
  ⑴、弹簧叉:最低档的叉,没有[阻尼]。
  特点:便宜, 300元就能买个不错的。
  ⑵、阻力胶:以阻力胶为介质,没有[阻尼]。
  特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阻力胶用三年左右会老化,需要换。
  ⑶、油簧叉:以弹簧(coil)为回弹介质,以油为阻尼。
  特点:最重,但是最结实。弹簧用起来比较润,对小震动反应灵敏,一般半年换一次避震油,[怎么拆叉换油]?
  ⑷、油气叉:以空气(air)为回弹介质,以[避震油]为[阻尼]。
特点:比油簧叉轻,但结实度有所降低。(也不至于低到哪儿去,普通越野足够了。)半年打一次气,车行都会提供专门的气筒免费打,单独买也可以,带气压表200元左右。以空气为介质的好处是重量更轻点,可以在高速越野中保护骑行者的手腕部位,不过对小震动反应不太灵敏。
  前叉的工作顺序应该是:遇到障碍物——前叉被压缩——到了极点——被回弹到原来长度(回弹的速度受阻尼的影响)——弹跳系统工作结束
  常见的术语:[行程][弹跳][回弹][阻尼][回弹调节][锁死][避震油]
  说了这么多,这里着重写的是RockShox和Marzocchi(马祖奇)这两个牌子。
  其实大街跑的山地车基本用的是这两牌子的家伙,前者是美国牌子,后者是意大利牌。不过从04年起,所有1000元左右的普及型叉都改为台湾生产了。有的老鸟说质量有所减退,不过就新手朋友的低强度玩法而言,没三年是不会用坏的。
下面就这两个牌子的具体型号,照官方网站的内容举例翻译、解释。
http://www.rockshox.com
http://www.marzocchi.com
RockShox-Pilot SL:
http://www.rockshox.com/mountain/pilot/sl.asp
Travel: 80mm with 100mm conversion included     行程:80-100mm可变换
Weight: 3.87 lb. (1.76 kg.)             重量:1.76KG
Spring: Single sided coil with Air Assist      弹跳系统:单边弹簧和气压援助
Damping: HC2                     阻尼系统:HC2
Adjust: External rebound adjustment         回弹调节系统:外部回弹调节
Lowers: One piece magnesium             下管:整块镁合金
Crown: Forged 6061 aluminum, black          顶材:铝、黑色
Steerer Tube: Butted aluminum            舵管:铝
Upper Tubes: Chromed steel 28mm           上管:铬合金
Colors: Black, Red                  颜色:黑、红
Upgrade: Over XC: External rebound adjustment    比较:比Pilot XC多了外部回弹调节器。Pilot XC也可以调节回弹速度,不过要拆开叉子调节,比较麻烦。
Marzocchi-EXR PRO Air
Damping system:Dual Open bath SSV system      阻尼系统:双边气压SSV系统
Adjustability:Dual external preload adjuster    适应系统:双边外部预加负荷
Spring type:Air                   弹跳类型:气压
Travel:85,105,120mm                 行程:85,105,120mm
Steer tube:Steel                  舵管:钢
Colors: Black, Red                  颜色:黑、红
  两个牌子的风格:美国人设计的RockShox有很多科技卖点,用起来更舒适;而意大利的Marzocchi更结实,这要看玩家具体的用途了。经常玩飞坠的朋友,建议用意大利的,而享乐型的中度越野者,适合用美国的。
刹车、刹把、刹车线
山地车用两种刹车:[V刹]、[碟刹],而普通的[吊刹]不常见。
V刹:力量很大,因为是靠摩擦轮圈制动,所以轮圈一定要调整到位,且不容易形变。
碟刹:比起V刹,更不容易把轮胎抱死,高速行驶的时候,抱死很危险,会导致侧滑。
价格:碟刹的价格很贵,好点的都在千元左右,V刹400元能买相当好的了。
碟刹又分两种:油压碟刹和线拉碟刹,油压碟刹靠油去压刹车片,获得巨大的刹车力,这种刹车在速降车上很常见;线拉碟刹靠手指的力量去制动,其实用在XC上绰绰有余了。
牙盘、中轴、链条、飞轮
  牙盘:这个没什么好说的,3个齿轮,都知道吧,RaceFace的不错,有点贵啊500多。便宜的买个Shimano Acera,100多块钱,或者闪电的牙盘,60元,呵呵。
  中轴:有梅花孔中轴和方孔中轴两种,长度也有所不同,必须依照梅花孔或方孔的牙盘购买。
  链条:这个是个易耗品,断链条是经常的,骑长途的话,一定要带好备用的哟,免得在青藏路上灰溜溜的搭便车。
  飞轮:这个要选择了,有8飞24速的,有9飞27速的。长期以来,老百姓有个误区,认为档越多,用得也越多。其实车手是不会把所有档用遍的,80%的时间只用一个档,但这个档一定是最适应车手蹬踏力度和频率的。由此可见,档数越多的变速系统,车手选择适合自己的档位就越精确。27速的比24速的多3个档,让车手有更多的选择。
  变速指拨、前拨、后拨、变速线
  变速器呢,国内最常见的两个牌子,一是喜马诺Shimano,二是SRAM。
  喜马诺占领中国市场很多年,新兴的SRAM在性价比上的确优越一些,比如SRAM-7.0变速系统就是针对Shimano-XT设计的,但是价格便宜一半,建议朋友们多参考参考。还有要注意的是,Shimano跟SRAM有的零件不兼容,最好不要混用。
  指拨:分两种,一是剪刀变速器,二是转把变速器,转把变速器变档时来得更快,有的人有钟爱剪刀变速器,因人而异了。Shimano的变速器大多是剪刀的,SRAM的转把变速器很有名。
  还有一种是联体手变,把指拨和刹车的闸把做成一体的了,这样的好处是具有极高的兼容性和美观,不足之处是,万一闸把坏了指拨没坏,还是得全部一起换。
  前拨:钱多的往XT上走,钱少的用alivio。SRAM的很不错,比较便宜。
  后拨:个人认为比前拨重要些,建议装比前拨高一档次的家伙。比如Shimano的LX、XT系列,SRAM-7.0等,结实耐用。钱少的就装Shimano alivio。
  变速线:同刹车线。
  附:Shimano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 XTR, XT, LX, Deroe, Alivio,Acera,Altus,Tourney
  SRAM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XO、9.0、7.0
  车圈、钢线、前后车轴、外胎、内胎
  车圈:山地车应选用双层圈。因为双层圈比单层圈更结实,更能经受恶劣地势对单车性能的考验。车圈又分为:刀圈和工型圈。
  刀圈优点是抗纵向的冲击强,再大的强度也不会发生圆周变形,而横向的变形是很好调整的;刀圈还能减小空气阻力,适合业余车手和训练使用。缺点是重,不适合爬坡。
  工型圈抗横向的冲击能力强些。 
  钢线: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横截面是圆形;另一种横截面是扁的,能减少正面的风阻。
  车轴:又称花鼓。用碟刹的朋友,应该选择碟刹车轴,因为碟刹片是固定在碟刹轴上的;用V刹的朋友,可以用普通轴,如果以后想升级到碟刹,可先装碟刹轴。
  车轴分为[培林]轴和[珠档]轴。建议买培林轴,滚珠坏了,可以更换。
  外胎:个人认为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骑手在特定路面对车的操控。不同的胎纹适应不同的路面。如下图:左边的胎纹平,右边的凸。
  胎纹越平,阻力越小,速度越快,在平地上的摩擦力越强。尤其是最左边光头胎,适合城市里平整的水泥路。
  胎纹越凸,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山地上的摩擦力越强。
  内胎:属于易耗品,随便弄一个,正新内胎,12元/根。
如何选购山地车架
--------------------------------------------------------------------------------
在自行车王国中,山地自行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种类、花样之繁多,是其他的车种所不可比拟的。可是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入门的自行车爱好者并没有买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山地车。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爱好者,他们看到FR或DH车看起来很COOL,就跑去买FR和DH,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只是公路骑行,结果因为FR和DH那过大的重量而叫苦不迭;又或者看到碟刹的外型很COOL,并且相对其他的刹车来说很贵,就以为碟刹一定很好,非碟刹不买。这种盲目消费的最终结果就是资金和精力的大量浪费。
运动自行车的零配件无论是在使用设计上还是在搭配上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涉及其中的原理和细节部分完全可以成为一门学问。但是有一个不变的准则: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自己,那么无论是多么高档的零件,都不能发挥它的原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零配件,进而组装出适合自己的车子呢?首先让我们从车子的灵魂——车架谈起。
车架的重要性
--------------------------------------------------------------------------------
在上文中我提到,车架是整个车子的灵魂,这种说法一点都不过分。很多新手在装车的时候,往往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车架的重要性。他们考虑的是装什么XTR的套件,什么档次的前叉,等自己的预算用得差不多了,再去随便选购一个架子。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整个车子看起来很高档,骑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症结何在呢?就是他们选购了不合适的架子。 让我们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粗略地讨论一下车架的重要性吧:
1. 车架决定了车子的类型。举个例子,如果你要组装一台DH车,你会不会去选购一个1400克的GIANT的XTC-TEAM呢?或者换句话说,你会不会在自己的轻量化的XC上装上一支DNM的行程长达20CM的双肩前叉?当然不会。所以说,车架的类型也就决定了整个车子的类型。
2. 车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车子的各个方面的性能。什么影响着车子的操纵性?什么决定着车子的稳定性?什么决定着车子的转弯的快慢?什么决定着车子的舒适程度?是不是XTR的套件,是不是ROCKSHOX的前叉?是,但又不是。因为要使这些零件发挥他们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车架。一个200元的车架和一个2000元的车架,即使最后装出来的成车的价格完全相同,实际骑起来的感觉也会判若云泥。
3. 车架的尺寸也决定了车子是否合适自己。即使车架的种类选对了,性能也不差,但是如果车架的大小不合适,那也如同鸡肋,只能割爱了。因为尺寸不合适的车子骑起来不仅不能良好的锻炼身体,还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甚至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点将在下文详细的讲解。 以上我们对车架的重要性有了大致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车子的灵魂吧。 车架的种类 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了几十年,衍生出了非常多的类型。每一种的比赛方式、比赛的过程、甚至比赛的激烈程度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必须根据比赛设计不同的车架。目前主要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越野XC(CROSS COUNTRY),这是所有山地自行车运动的起源。比赛的选手们在设置好的赛道上你追我赶,争夺速度之冠。比赛的赛道多以爬坡、绕圈为主,主要考验的是选手本身的速度和体力。
2. 速降DH(DOWN HILL),在60度以上的陡坡,以超过7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下山去,这种让人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的剧烈运动就是山地车运动的新宠儿——速降。这项运动极其的惊险刺激,对选手和车辆的要求都非常高。
3. 绕标DS(DUAL SLOLAM),不详,有待探讨。
4. 自由骑FR(FREE RIDE),关于自由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介于越野和速降之间的一种骑行,即有后减震的越野车或比较轻便的速降车;另一种观点是那些比速降还要疯狂的(暂时只能想到这个词,无贬意)坠山称为自由骑。相对而言,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点(呵呵,可能因为我的心脏承受能力有限吧)。
5. 攀爬,有人嬉称为“没有座位的车子”,的确,座位在攀爬车上的意义不大。为了能够随时的调整中心,攀爬车手都是站着骑车的。他们用自己的车子征服台阶,桌子,岩石等等障碍,同时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十分吸引众人的目光。有人把它划分到BMX,轮滑、攀岩等极限运动,而笔者则倾向于把它归为山地车运动,因为它那种“到不可能到的地方”的精神正是山地车运动的精髓所在。攀爬可以粗分为大攀和小攀两种。
为了应付各种比赛的需要,山地车架也就被划分为以下几种:
1. 硬尾车(HARD TAIL)
这是一个标准的越野车架 如图,我们可以看出车架可以分为前三角和后三角两个主要部分,后三角没有减震装置,直接用金属管材焊接而成的车架我们称之为硬尾车架。这种车架具有重量轻,无蹬踏损失的优点,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广泛运用在对爬坡速度要求很高的XC越野车上。但是由于后三角的减震程度差,因此在比较崎岖的路面上以较高的速度行驶的时候后轮的稳定性就成了问题,甚至有可能会被颠得离开地面导致车子失控。 和一般的XC越野架不同,攀爬车架有它自身的特性 这是小攀的车架 这是大攀的车架 这是欧式攀爬的车架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攀爬车架的坐管特别的短,这样就使整个车架的重心很低,配合比一般的越野车还要粗大的前后轮,整辆车的稳定性就有了保证。而比一般车架长的上管和下管,车手的身体重心可以很快的根据情况做出大范围的调整。这也是性能决定外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2. 软尾车架(SOFT——TAIL)软尾车架是介于影尾车架和全减震车架之间的一种车架。这种车架在后三角的座位支撑处有一个被动阻尼的结构。(如图)这种结构类似于后减震器,但是又没有后减震器那样明显的减震效果。它的作用只是让传到人体的震动稍微小一些,同时使后轮与地面的接触更为紧密,控制性更好一些。和硬尾车架一样,软尾车架在蹬踏的过程中也几乎没有能量的损失。这种车架比硬尾车架稍重,比全减震车架轻。但是由于架型的原因,在国内比较少见,以下是以生产软尾车出名的KHS公司的产品。
3. 全减震车架(FULL SUSPISION)全减震车架是真正带有减震结构和减震效果的车架,和软尾车架不同,全减震车架带有完全独立的减震结构和种类繁多的减震器,配合减震前叉,可以获得良好的减震效果(似乎没有见过装了后减震而不装前减震的车子)。不同的全减震车架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以下就是几种常见的全减震车架: 1) 单转点车架 2) 四连杆车架
虽然全减震车架具有良好的乘骑效果,但是和硬尾车架相比(由于软尾车架在国内比较少见,笔者对此也不太了解,因此不予讨论),它也有其必然的缺点:
1. 重量 1400克左右的越野车架已经非常普遍了,而2000克以下的全减震车架则非常少,用于那些DH车的车架则经常超过3000克。
2. 维护 相对于硬尾车,全减震车需要很细致的调试和维护,并且它的后减震器必须精确的设定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绝大部分的全减震车架都会吸收一部分车手的蹬踏力量,造成泻力。(具体原理请参造避震和避震器一章) 一般的情况下,硬尾车架多使用在XC越野车,攀爬车上。而全减震车架则使用在FR或DH车上(最近也看见有老外用硬架子来DH甚至坠山,晕) 根据目前的国内情况,笔者认为,硬尾的越野车是新手的最佳选择
1. 从使用价值和使用范围来说,轻量化的越野车不仅仅是运动器械,还是很不错的代步工具和旅行器材。换上光头胎和硬叉的越野车可以达到非常高的速度。全减震车由于其庞大的体积、较大的重量和骑行时泻力的缺点,使得其局限性很大,不适合一般的骑行。
2. 从维护保养方面,全减震车需要比较专业的维护,而国内目前的自行车行还很不完善也很不规范,不但修补的零件不好找,相关的技术支持也很缺乏。能提供保用和保修的车行更是寥寥无几。
3. 在其他的配制相同的时候,全减震车的价格会比较昂贵。新手的一次性投资会比较大。而新手的选择往往带有盲目性,一旦发现这种骑行方式不适合自己,损失就会比较惨重了。
车架的材料
--------------------------------------------------------------------------------
目前,可以制造自行车车架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钢,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钪合金,碳纤维等等,一般市场上出现的车架主要有钢,铝合金,钛合金,碳纤维。钪合金和镁合金是最近的新兴材料,比较少见。
要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就有必要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参数
1. 强度(STRENGTH)。假设挂在金属棒另一端的重量,重到足以使金属棒产生永久的变形,也就是说,当移开重物时,金属棒仍然呈现弯曲,无法完全回复原状,即所谓的降伏(yield)。使材料达到降伏的力量因材料不同而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强度。强度和车架的耐用度相关但和骑乘品质无关。强度(strength)由材料的降伏强度(yield strength)决定。降伏强度和车架管材的品质、热处理制程及合金成份(某些品牌型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2. 刚性 (STIFFNESS) 假设一根金属棒的一端固定在夹具上,另一端加上一定的重量使得这根金属棒暂时弯曲,当把那个重物移开时,金属棒立即回复原来的型状。同样的重量加诸于不同材料时,会产生不同的弯曲程度,这就是刚性。刚性影响车架的骑乘品质,因为车架最怕在正常骑乘时发生变型。刚性决定于材料的弹性系数,而相当重要的是弹性系数和金属的品质及其合金的成份无关。举例来说,所有种类的钢,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弹性系数。
3. 重量(WEIGHT)除了强度和刚性之外,重量也是一个议题。和刚性一样,重量受到材料合金成份的影响相当轻微。即便你的车架贴着&Lite Steel TM&(轻量化钢材),事实上,所有的钢材几乎具有相等的重量。 以下就是我们常见的几种材料的一些特性
弹性系数(刚性) 强度 (降伏点 ) 重量(千克/立方米)
钢材 30 46---162
7800---8200
铝合金 10-11 11-59(4-22退火后)
钛合金 15-16.5 40-120      
要注意,刚性和重量和材料的品质、热处理或合金成份无关。举例来说,所有的车用钢管,从大卖场的廉价单车到价值数千美元的单车都有相同的弹性系数30,以及490的重量。 由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用这几种材料做车架,在管材的形状和厚度相同的情况下,铝制车架的刚性只有钢制车架的三分之一,钛制车架也只有钢制车架的二分之一的钢性。也就是说,钢的车架是最结实的。当然实际情况下没有人会这样做车架,所以这个结论也就是不客观的了。
铝作为一种在运动自行车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重量。铝的刚性和强度都很低,但是铝可以通过增加单位体积上的材料来弥补这一缺憾,而重量仍然不大。另外相对于其他的运动自行车的高级材料,铝的价格很低。 目前使用在高档铝架上的铝材(6000系列、7000系列)都是运用在航天方面的高级铝材。和一般的普通铝材相比,这些铝材无论是在强度还是刚性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厂家为了保证强度,都采取了使用较粗的管材、增大横截面积的做法,所以大多数的铝车架看起来都很粗犷。 铝长时间使用外观不怎么变化。铝本身是很容易受腐蚀的金属,在空气中几乎不存在没有被氧化的铝,放置在空气中马上被氧化而形成很薄的氧化膜。为什么不生锈呢?原因是该氧化膜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防止继续生锈,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三氧化二铝)。该氧化膜几乎是无色因此外观上不容易发现变化(有时会发白) 以上都是铝的优点,但是这种材料也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1. 铝的金属疲劳性很差,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看下面的几幅图。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铝的可乐罐很轻易的就被捏出了口子,而钢的水果罐头则安然无恙。铝材做的自行车架的致命弱点就是骑这种材料制造的自行车时,骑的次数越多,应力发生的次数也高,强度也显著引起变化。近来为了谋求轻量,许多车架使用薄料来制作(薄的程度已达到极限)。这些都是使用没有疲劳极限的铝合金来制作车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专业的使用强度下一个铝架只能支持2-3年的原因。
2. 铝没有弹性,无法吸收骑行的震动。用铝材制作的硬尾车架会把绝大多数的震动直接传递到骑手的身体上。这就使铝车架坐起来相当的颠簸,乘骑的舒适感很差。 由于铝的这两个缺陷,使得它不适合做一般的硬尾车架。但是竞赛的XC越野车架大多数使用铝合金,这是因为铝的重量可以做到很轻,而通过热处理和抽管技术也可以获得很大的强度,这就使得铝车架的竞赛性能很好(竞赛性能当然不会考虑选手的舒适程度和产品的使用寿命了)。 而全减震车就没有这些顾忌了。由于拥有完全独立的减震结构用于吸收震动,并加上更为厚实和柔软的把胶和坐垫,铝没有弹性的缺点被完全的中和掉了。另外,铝较轻的质量使得它可以作成更大的截管面积,并在需要强度的地方进行局部的补强。所以说,铝是比较成熟而可靠的材料,并且在制作全减震车架的时候更有优势。
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材料,从最普通的民用自行车到高端的竞赛级车辆,都或多或少的使用着钢材。除了冶炼技术的完善之外,钢也有其它材料所不能代替的优点: 1. 加工性能好,铬钼钢是历史最悠久的自行车素材,对它的研究时间也最长,因此它的加工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稳定的程度。 2. 强度大,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同体积下的钢材的强度远远大于铝合金和钛合金,因此合格的钢架的强度都可以让人放心。 3. 乘骑感舒适,钢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弹性的金属,用钢制作的车架,可以吸收骑行过程中所带来的震动。因此钢架不会向铝架那样让人感觉不舒服,特别适合用来做旅行车架。 4. 钢的金属疲劳性要比铝强的多(从上文中的实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钢架的寿命也会比铝架长得多。 当然,钢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 1. 重量,在极度追求器材轻量化的今天,钢7。8/立方厘米的质量让所有人对他望而却步。虽然可以使用轻量化的钢材,并且用抽管技术把管壁抽得极薄,可是还是很难把钢架的重量减到1600克以下。而很多铝架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这也就是在竞赛级别的车架中很少看见钢架的缘故。 2. 生锈,相对于其他的材料,钢是比较容易生锈的。生锈会使钢的强度大幅度的下降,减少使用寿命。所以必须采取种种手段来防止钢材生锈。 所以如果不是追求竞赛级的重量,又考虑车架的耐用程度的话,钢架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好的钢架要比好的铝架难找。首先好的纲架并不便宜,向雷诺853系列的高级钢架要好几千,而意大利科那歌的钢架则要上万。另外由于人们对铝架的偏爱,使得钢架难以销售。随着国内的自行车巨人——中华自行车公司的倒闭,好的钢架在国内几乎绝迹了,这真是一个遗憾啊!
钛是一种新兴的金属,这种新材料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是制作顶级车架的最好的材料之一。
1. 钛合金可以制作重量很轻强度又很大的车架,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钛的强度和钢差不多,但是重量也只有钢的一半多一点,因此同样强度的钛合金车架会比钢车架轻很多。
2. 钛合金具有非常好的弹性,这使得它在吸收骑行振动方面功不可没。用钛合金制作的车架具有非常良好的舒适性,而且钛是一种具有记忆性的金属,它在自己的形变范围内几乎具有无限的使用寿命,也就是说购买钛合金车架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笑)一般来说,在专业的使用条件下,铝合金车架的使用寿命是2年,钢车架是8年,而钛车架则可以达到20年左右。
3. 在正常的条件下,钛几乎不会发生腐蚀的现象。 有其利就回有其弊,钛合金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目前来说最头痛的就是一个字:贵!! 按照金属的含量来说,钛其实并不是稀有金属。可是自然状态的钛元素一般以二氧化钛的形式存在着,提炼加工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并花时间因此成本高。再有溶接加工极为困难,因为钛和氧的亲和力极强,和空气接触后马上变成二氧化钛,而二氧化钛硬而脆,该部分的强度会不断下降。必须用惰性气体小心焊接。通常所说的Tig焊接是:(Tig:钨、惰性气体的略语)用钨电极及氩气体进行弧焊接。钛的焊接必需隔绝空气下进行。由于以上原因钛车架价格很贵。一般国产的航轮和宝钛的3/2。5的 钛合金车架的价格大概在3000元左右,而如果象AIRBONE或者LITESPEED的钛架的价格甚至上万。但是如果考虑到钛架的使用寿命,这个价格也就不会感到那么离谱了。
碳纤维作为一种高科技材料使用在自行车上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严格来说碳纤维并不是单纯的碳元素,而是碳元素经过编织加工后利用环氧树脂粘和加固的一种混合物。早期的碳纤维由于技术上面的原因,使用的环氧树脂甚至会在阳光下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优秀材料的种种缺点在被逐渐克服。比如德国的K车架就使用了高级的16K的碳纤维,这种碳纤维的强度甚至超过了钢材,并且拥有终身保用的质量承诺。 一般来讲,碳纤维作为自行车的材料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极轻的重量:1200克左右的碳纤维公路架已经到处可见了。由于碳的质量仅有1。6克/立方厘米,所以制作1公斤左右的车架已经不在是梦想。
2. 吸收冲击性能好。碳纤维可以有效的吸收震动,并且保持很好的刚性。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很好的竞赛级的材料。
3. 可以制作各种形状的车架。和一般的金属车架的制造过程不一样,碳纤维车架一般是先制作模具,然后在模具上付上碳纤片,最后用环氧树脂进行粘固。这种制作过程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学作成风阻极小的车架。
目前这种材料的毛病主要是以下两点: 1. 复杂的应力计算。构成碳纤维车架的是碳纤维,它的特点是拉伸强度强,但剪断强度弱,加工时需要进行复杂的应力计算(纵刚性、横刚性),根据计算把碳纤维片重叠成型。一般来讲,碳纤维抗面的冲击相当好,而抗穿刺能力就很差了。就是说你横摔竖拍不要紧,就怕的是横摔竖拍的过程中碰到一两块锋利的小石子,那可就不是拿去焊一下就可以解决的了。 2. 价格昂贵,和钛合金相比,碳纤维车架的价格有过之而无不及,向顶级的碳纤维车架的价格都要上万,而科那哥的C40和C50的价格甚至超过2万元。这主要是因为碳纤维车架的制作过程需要很多的手工,并且报废率很高,造成成本的大量上升。
从外观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把这几种材料的车架区别开来。风格粗犷,造型狂野的是铝架。 管体纤细,骨感十足的是钢架。而那没有任何涂装,浑身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就是钛架。碳纤维的表面则覆盖着各种3D布的表层,极具现代感。
车架选择
————————————————————————————————————————————————————————————
山地车的确是一件很棒的运动器械,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买到最适合他们的山地车。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见到全避震车看起来很COOL,就专门买全避震,尽管自己只是在公路上骑车;看到碟刹的外型很COOL,而且很贵,就以为碟刹一定好,非碟刹不买。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目的性的盲目消费,结果更多的是暴殄天物。
自行车及其零配件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合适的零件,再怎么高级装在车上也不会发挥其真正的用途。对于一辆自行车来说,车架无疑是最重要的,山地车也不例外。很多新手装车的时候最大的失误就是先决定车上用什么XT的套件,什么叉子,等把自己装车的预算用得差不多了才去选购架子。曰:“架子无所谓。”殊不知车架是车的灵魂,对于车的操纵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车子稳定性的是什么?决定车子转弯快慢的是什么?决定车子是否舒适的是什么?决定车子更适合上坡还是下坡的是什么?决定车子对骑手动作反应程度的是什么?不是XTR的后拨,也不是ROCKSHOX的叉子,而是车架。因为其他所有零件都是按照车架的设计而选择的。车架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车性能的每个方面;车架是决定车性能的第一个标准。但是,当各式各样的车架摆在你的面前,你对他们了解吗?你是否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市面上山地车的车架种类很多,每一种车架都有其特定的用途,每一种车架都有各自的拥戴者,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出一个适合自己骑乘的车架呢?下面的文章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而写的。
车架的类型山地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多专用的设计。目前山地车架子大部分属于下面几类:
越野(cross country/XC),
速降(downhill/DH),
绕标赛(dual slolam/DS),
以及自由骑行(freeride/FR)。
这些类型中,越野车的灵活性比较高,可以说除了最崎岖最陡峭的地形以外,越野车能胜任包括山地和公路在内的所有地形。速降和绕标赛用车则针对性很强,只能适应在下坡道和设计好的赛道内骑行,对于上坡和公路骑行则完全不能胜任。自由骑行类车是个很新兴的类别,界于越野和速降之间;它的一个极端是比较结实的越野车,而另一个极端则是轻一些的速降车。由于这类车与其他车型的界线还比较模糊,在本文中暂且不作介绍。
由于新手对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还没有很明确的认识,笔者建议新手选择灵活多用的越野车。相对来说,购买入门级别的越野车设备的开销比另外几种车要低,而且如果新手有意尝试速降或者绕标骑行的话,可以改装自己的越野车进行试骑(当然不能是太激烈的,终归越野车的车架不是为那种骑行设计的)。还有一个优点是换上光头胎的越野车是最适合在城市里作为交通工具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城市里骑车经常要紧急下车。公路车的上管太高,紧急下车时一个不小心身体“某些部位”会受伤害;如果使用自锁脚踏或者脚套的话则更危险,整个人和车就会平拍下来。越野车的设计就是要提供很低的上管,这样下车时候不用担心被硌到;同时越野车的转向比公路车快,这是由比较陡的头管(越野车70-71.5度,公路车则一般都在69度以下)角度决定的。最后一点就是因为轮子相对小而且宽,针对中国国内的道路状况来说要更加的适合。
硬尾,软尾,以及全避震越野车根据车架的设计不同而分为3大类:硬尾,软尾和全避震。每个设计都有自己的优势。
硬尾车架需要的维护很少,而且价格便宜,在同价位的车架里一般是最轻的。在骑手蹬踏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损失。但是它的缺点是舒适性比全避震车架差,在崎岖的路面上高速行驶时后轮可能被颠得离开地面而使车失控。
软尾车架在后座撑的位置上有个结构类似后避震器的被动阻尼(Passive Damper)。其原理解释起来冗长,但是它的效果是让传递到人体的震动稍微小一些,并且后轮与地面的接触比硬尾更紧密(但是不如全避震。有很多用户反映软尾感觉和硬尾一样,只是控制和抓地好一些),给骑手更好的控制。和硬尾车架一样,软尾车架在骑手蹬踏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损失。这种架子比硬尾重,比全避震轻,所需的维护也介于硬尾与全避之间,属于折中设计。
全避震车架的情况比较复杂。根据避震结构设计以及后避震器的性能,不同的全避震架子之间性能上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全避震车的必然劣势包括:
要求很多的维护,而且后避震器需要比较精确的设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价位上比其他两种架子重400-500克。
大部分全避震车架都会吸收一部分骑手蹬踏的能量。但是全避震车的舒适性,抓地性能和在颠簸的路面上的优秀控制性能是前两种架子不能比拟的。
在选择全避震车架的时候,骑手必然要考虑避震的优与劣。在国内,就笔者在北京所见而言,优大于劣的全避震车架只有GIANT的NRS和GT的iDrive。另外有些车架属于国外老旧产品或者国内厂商的仿制品,且多为单转点,后避震器缺乏回弹阻尼的低档产品。这些车的避震在山地骑行时只能帮倒忙,上坡的时候让骑手耗费过多的额外能量,下坡的时候由于后避震器没有阻尼,后轮在回弹的时候离地,而且弹得比硬尾还要高,真是越帮越忙。(这里提醒各位:千万别贪图便宜购买仿冒产品。这些产品大多只是仿了个形状,而忽略了原设计的性能优化以及车架的局部加固等重要细节。)
就国内情况而言,硬尾车是新手的最佳选择。
原因之一:国内的自行车店还很不全面也很不规范,全避震车架一旦需要专业维护,不但零件不好找,也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能提供保修或者保用服务的车店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车店并非品牌车架的授权代理商)。
原因之二:软尾车在国内很少见,而全避则需要比较细致的调整才能发挥后避震的性能。
原因之三:其他配置相同的时候,全避震车比较贵;在对自己的兴趣还没有准确的了解的时候,新手不宜花大价钱买高档车。万一以后发现这种骑行方式并非自己所爱,钱岂不是白白扔了?
原因之四:骑硬尾车更能培养骑手对车的控制能力,以及各种骑行技巧。另外,除非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山地非常崎岖,硬尾越野车骑起来不会比全避震差。如果买的车将同时用以代步,硬尾车在公路上比全避震有优势(轻,没有能量损失)。
尺寸购买车架的下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尺寸。在车架的中管上一般都标注了车架的“尺寸”。但是这些“尺寸”并不提供什么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车架尺寸的测量因厂商而异。一部分厂商从中轴的中心量起,一直到中管的顶端。这种测量方法叫center to top;GIANT自行车的尺寸就是这样测量的。一部分厂商从中轴中心量起,量到上管与中管交点的中心。这种测量方法叫center to center,在国际上比center to top更流行一点。但是这两种测量方法都没有说明这架子真正适合的骑手体形。举个例子,GIANT的19寸ATX840车架(中号)大致和笔者自己的16.5寸(小号)Mrazek Boh FX车架相当。如果光听两个尺寸号,谁能知道两车的尺寸如此接近?
购买车架时,最重要的数据是standover clearance,意即人跨在车上(大约站在车座到头管的中点),车上管距离裆部的距离。因为和上面讲的城市内骑行一样,山地骑行经常需要紧急下车,上管低一些,下车的时候就不至于被上管硌到。下一个重要的数据是上管的水平长度,即从头管与上管交接处到中管(或其延长线)的水平距离。这个距离太短,骑手要弓腰驼背才能骑车,当然不行。稍微短一点,骑手的的坐姿比较直立,尽管休闲的时候可能很合适,但是在山地里则受局限——上坡的时候为了保证前轮不离地,骑手需要将身体前移;如果上管短,车把就过分靠近骑手身体,骑手的膝盖所能运动的范围很受影响,而且也影响骑手控制方向。这个距离太长则骑手的姿势伏得很低,时间长了会腰酸背痛。
国外有很多根据个人身体数据计算合适车架尺寸的方法。但是从来没有一个计算方法可以适应每个人。唯一百试不爽的方法就是试骑(这是废话,我知道)。大部分新手还都比较习惯坐姿比较直立的车,也就是倾向于选择上管比较短的。笔者的建议是试骑用100毫米水平把立的车,以感觉稍微有一点前伸为宜。这样如果后来发现车把距离过远可以将把立换长换短,而不用更换整个车架。
大部分越野车架的头管(与水平的)角度在70-71.5度之间,中管角度在73度左右。前后轴距在110厘米左右,中轴到后轴距离在42.5厘米左右。上管及中管的长度则因尺寸而异。
做工做工的好坏很难一言蔽之,加之国内充斥假货和仿冒品,笔者在这方面实在是经验不足。只记得检查车架的序号以及焊点是否均匀,各管连接处是否对接整齐,后轮安装上之后是否与上管呈直线。建议读者到信誉比较好的车店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尽管价格偏高,但是一个好架子装出来的车与下等架子装出来的车骑行感觉很不一样,在车架上多花些钱是值得的。
车架材料很多人看到市场上低档车多为钢架,而运动级别的车铝架最多,因而认为铝是车架最好的材料。其实不然。目前铝架充斥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铝的加工和焊接工艺简单且廉价,而高档钢管和钛管的工艺则要复杂得多,碳纤则更是复杂。国外的一般观念是对于硬尾车架,铬钼钢(Chromoly/Cromoly)被一般认为是最好的车架材料;对于软尾车架,钛是首选;全避震车架则是铝最合适。
常用的车架材料有6000系列和7000系列铝,铬钼钢,3al/2.5V钛,和各种碳纤(下面的铝,钢和钛均指前面提及的几种材料)。这些材料各有优缺点。目前碳纤成为成熟的车架材料还是几年之内的事,而且碳纤车架多要求手工制作,因此碳纤车架价格还是比较贵,同时碳纤对于划伤的抵抗能力差还是个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RACEFACE公司的NEXT碳纤曲柄都要外包铝壳,就是为了减少对碳纤的擦伤和划伤。)这里对碳纤暂且不做评论。
铝的密度低但是相对比较软,而且抗疲劳能力很差。想象一下把可乐罐捏来捏去,没几次就开口了,对吧?这也是为什么铝架一般都有可拆卸的后拨挂架,因为铝后拨挂架一旦被撞弯,再扳回去之后强度大减。铝管材靠大管径来增加刚度。由于铝的低密度,铝管可以口径很大且很厚而减少局部的变形。但是用在硬尾车上,铝的这个特征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从后轮传过来的震动一点不漏的到达了车座(用铝网球拍打过网球的读者应该体会过这种感受),并且经常与铝管本身共振。即使有车座的阻尼作用,很多震动就直接作用到了人体上,使骑行舒适性打了不少折扣。
相对的,钢和钛的金属寿命和极限形变都比铝要高的多,钢管和钛管的管径都比铝管小得多,而且可以有一定的形变而不造成永久损伤。因此硬尾上钢管或钛管制造的后三角有一定的阻尼能力,能够减小传到车座的震动幅度,一些小震动能够完全被后三角隔离掉。这样一般而言钢和钛的硬尾架在骑行舒适性上比铝架好的多。这点笔者有很深的亲身感受。
钢和钛之间,钛架需要在无氧状态下焊接,对设备和工艺要求很高,因此钛架价格昂贵且很难被修复(顺便提一句,经过热处理的铝架也很难被修复,因为再焊接的时候破坏了原先的热处理效果)。钢架则不同,对于设备要求并不很高,相对价格比钛架低,而且在损伤之后可以被修复(笔者一位朋友的钢架车就曾经动过大手术,之后骑行没出过问题),因此被推为硬尾架的合适材料。锈蚀的问题,各位不必挂怀——高档的钢管,比如Reynolds(雷诺)的钢管系列, True Temper的OX系列等,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而且钢架内部可以用亚麻油做防锈处理。
软尾车的特点是后三角的形变比较大。在金属寿命和极限形变方面,钛管比钢管又高了一筹。在极限形变范围之内,钛的金属寿命几乎是无限,因此在软尾车上很适用。
在全避震车上,小震动大部分都被后避震器(临界阻尼)隔离了,铝管的劣势被中和。但是由于全避震车结构复杂,很多部位对于局部强度要求很高。大管径的铝管正好可以发挥优势;再加上铝材价格便宜,可以降低整车的成本,所以铝管是全避震车的首选。市场上的6000系列铝和7000系列铝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车架加工阶段,什么型号的铝材和这些铝材制成的成品车架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好了,通过对车架的描述,我想大家在选择车架的时候已经有自己心中的目标了吧
前叉的顺畅性
一支好的避震前叉除了是合适的弹簧与避震阻尼的结合,还必须很顺畅。所谓顺畅:是指前叉从未受力状态、压缩、压缩到底(bottom out)、再回到未压缩状态(top out)的过程没有任何卡住的感觉,或有任何磨擦的的感觉,top-out和bottom-out不能太突然、太重。新的前叉会紧一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原则上应该很顺畅的。前叉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泥沙等杂物可能会进入内外管间衬垫(pushing)的地方,或是pushing的油脂被吃掉,就会造成不顺畅。不同的前叉厂会有自己不同的润滑措施,ROCK SHOX等厂商采用了开放式润滑系统(open-bath),而最常见的还是安装橡胶保护套避免灰尘泥沙的进入。最神奇的是MARZOCCHI及ROCK SHOX开始采用的油封(seal),它制作精密,不需要保护套既能长期保持顺畅,而又不会因太紧影响顺畅。当然仍有采用传统的油脂润滑的,但为了简化操作都在前叉上加了润滑孔,这样在保养时就不需要大拆特拆,只要拿注油枪灌注油脂即可。
重量和刚性
重量,是XC越野选手异常看重的,但重量其实是一个仅供参考的数据,因为规格表上显示的数字,厂商可能会通过切短前叉头或漏掉避震或润滑油来得到一个好看的数字。现在来说,一支不到1.3kg的前叉已经很极限了,一般都采用了铝合金抽管的前叉头及内管,有的甚至用上了钛合金。但如果你的体重太重,应尽量避免使用太轻的前叉,因为有可能会因为负荷太大而刚性不够。 刚性,因为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一般人不太注意或不太了解。当刚性不足,在高速或比较颠簸的情况下,会感觉到车子有一点不听话的感觉,有一点飘飘的感觉。一般来说,Downhill下坡赛和Double slalon双曲赛车对刚性要求较高,会选用内管较粗但教重的前叉,而XC越野选手一般只注重重量。
最后说一说前叉的保养。
不管用什么前叉,都要保持内管的干净。装有保护套的前叉就让它装着,不要耍酷而去掉保护套,否则到时泥沙、杂质跑进去,又得把前叉拆开来洗。前叉用了一段时间后,就应该灌油脂或拆开来清洗、润滑。洗车时也应注意检查前叉碗、肩盖、刹车补强板附近、勾爪及碟刹附近的下管部,这都是平时容易出现裂纹的地方。选择好了避震前叉,平时注意好好保养,出去游玩时才能骑的尽兴,安心享受越野的兴趣。
各名厂新款前叉浅谈
首先谈谈FOX的前叉,FOX前叉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品种少但质量精,F80,F100(XC,AM),FLOAT,TALAS,VANILLA(AM,FREERIDE),36(FREERIDE,DOWNHILL),40(DOWNHILL),件件都是精品,特点是润,做工精细,价格贵。
然后是Marzocchi,以下简称M,M的前叉在越野方面基本没啥成就,就一个马拉松系列,世界杯里没见几个人用,但在其他方面,M前叉都很有成就,土坡的DJ系列,强度高,是街市玩家的梦想武器,FREERIDE中有Z1系列,DROP OFF系列,DROP OFF改为快下了,真搞不懂,还有66系列,新的66LIGHT ETA变成气叉,可能是为了轻量化,维护起来麻烦点,但不知道性能怎么样,888系列一向是DH玩家的终极武器,形成长,软,但不会冲底,世界杯用的东西。
Manitou的叉,以下简称MT,问题最多的叉,很多人说漏油,又有些人说不漏,MT低端的一些叉比如AXLE,外观不错,滑管和调节钮的做功很差劲,高端的叉则完全不同,Skerb,BLACK(XC)BLACK还有人FR和AM的,STANCE用的人不多,主要是其中的一款街市的,用的人还比较多,强度也不错,在上面的就是TRAVIS了,单肩行程203,简直无敌了,评测说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单肩叉了,双肩版本的TRAVIS则由原来DORADO的倒冲改成正冲了,行程也提高到了203
Rockshox的前叉一直是很不错,但自从被SRAM收购后质量下来不少,越野系列有REBA和SID,更多人愿意用REBA,说SID强度差,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大家都说SID强度差,但真正在它的使用范围内坏掉的很少,06款新推出Revelaion,为了填补PIKE和REBA之间的空缺,FR用,但我宁可多出一点钱,买个PIKE吧,DH的BOXXER 的行程器高到了203,BOXXER RACE,被江涛说就是阉割叉,没有COMPRESSION,但因为价格原因,中国买的人比较多。
Rockshox 2007 Dart前叉安装和配置
注意:标示的重量基于265mm的舵管长度。
Dart 3 Upgrade Over Dart 2:
TurnKey Lockout, External Rebound
Dart 2 Upgrade Over Dart 1:
HC2 Damping, 4130 Steel Upper Tubes
二.安装(1).基本步骤
将前叉舵管截断到合适的长度,确保有足够的长度能锁紧把立。
将碗组下档(口径:29.9mm for 1 1/8& steerers)稳固的安装到前叉舵管底部,把前叉组装到车上,装好碗组。
装好刹车。
装上前轮,锁紧快拆或固定螺丝。
支持的最大外胎规格为宽度2.3&或半径340mm。每次换胎时注意检查轮胎直径。检查方法:去掉顶盖和弹簧,将前叉压到底,确保轮胎顶部和前叉肩盖底部的空隙至少为3mm。
(2).线控安装PopLoc线控锁死拨杆使得手不用离开车把就可以控制避震的运动。拨杆可以安装在车把左侧或右侧。
必要时,需要移动车把上的把胶、刹车手制和变速器的位置。
把Poploc安装到车把上。
如果之前调整了把胶、刹车手制和变速器的位置,则重新装回,按相关产品说明的扭距进行锁紧。
把PopLoc调整到合适的车把位置,之后锁紧固定螺钉。固定扭距20in-lb(2.25 Nm)。
对于PopLoc带调整旋钮型号,将蓝色compression adjustment旋钮逆时针转动到底。
按动PopLoc的释放按钮。
在PopLoc安装控制内线。
将内线穿过线管。
将线管穿过前叉肩盖上的固定座。
轻拉内线,使其与运动控制阻尼器(Motion Control damper)上的旋转凸轮的凹槽对齐。
锁紧凸轮上的内线固定螺丝,扭距8in-lb(.9 Nm)。
三.设置根据骑手的体重、骑行风格和地形状况进行设置。
(1).设置Sag前叉设计有预压(Sag),预压是指车手坐在车上时,由于体重的原因导致前叉有一定的收缩量。合理的Sag使前轮可以沿着地形的轮廓前进,从而提高操控性。
通过转动顶部的预压旋钮来调整Sag。顺时针转动旋钮增大弹簧预压,将会减少Sag;反过来,逆时针转动旋钮则减小弹簧预压,增加Sag。如图所示:
测量Sag方法:把一条带子缠在前叉上管的密封圈上,按骑行时的状态坐在车上,然后下车,此时带子和密封圈的距离就是当前的Sag。根据下表建议进行设置:
行程 建议Sag
80 mm 13-20 mm
100 mm 18-25 mm
(2).弹簧调整弹簧速率(rate)是指将弹簧压缩1英寸所需的力量。通过更换不同速率的弹簧,会使前叉的感觉完全不同。高速率的弹簧会感觉前叉比较硬,而低速率的弹簧则感觉较软。可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更换调整。
(3).外部回弹调节(只针对Dart 3和Dart 2带TurnKey版本)回弹阻尼用于控制前叉被压缩后弹回到其全部行程的速度。
过大的阻尼会使前叉在连续的颠簸中逐渐停止运动,行程减少,导致打底。应该在不会反冲的情况下把阻尼调的尽可能快些,从而使前叉能沿着地形的轮廓前进,保证最大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调节方法:回弹调节旋钮在前叉右下管的底部,向标有“兔子”的方向转动旋钮,会减少阻尼,从而使回弹变快;向“乌龟”方向调则增大阻尼,使回弹变慢。
(4).TurnKey锁死系统(只针对Dart 3和Dart 2带TurnKey版本)注意:当把前叉倒置或侧放时,上管内的油会聚集到TurnKey部件。刚把前叉恢复到正常位置时,TurnKey性能要差一些。要让前叉快速恢复正常性能,将前叉设在“开启”状态(见下面说明),来回压缩10-20次。
TurnKey系统提供锁死(on)和非锁死(off)两种状态,在“非锁死”状态,前叉有最大限度的避震动作,在“锁死”状态,前叉只有最小的避震动作。根据不同前叉型号通过肩控或线控两种装置来进行设定。
设置为非锁死(解锁)方法:
对于肩控版本,将拨杆逆时针转动到底。
对于线控版本,将PopLoc拨杆拨到“解锁(unlock)”位置。
设置为锁死方法:
对于肩控版本,将拨杆顺时针转动到底。
对于线控版本,向前按动PopLoc拨杆。
提示:即使在“锁死”位置,当突然遇到较大的冲击时,TurnKey也会自动解锁,使前叉恢复动作,以吸收能量。之后会恢复“锁死”,直到再次碰到冲击或骑手主动解锁。
(5).换油调整阻尼(只针对Dart 2版本)通过换不同型号的避震油,可以调整前叉的回弹阻尼。使用较重的避震油可以增大阻尼,使用较轻的避震油可以减小阻尼。
四.维护为了前叉保持性能、保证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周期性的维护工作是必要的。如果骑行环境非常恶劣,则维护工作需要更加频繁。
下表列出了一些维护项目的频度:
维护项目 Dart 3 Dart 1/2
清洁上管 E
检查上管伤痕 E
检查各个部件螺丝的扭距 25
打开下管,进行检查清洁换油 50
清洁和润滑弹簧/弹簧U-Turn部件 100
注意:表中的&E&表示每次骑行,数字表示骑行的小时数。实际数据依体重、环境、天气、竞赛等情况而有所变化。
国外前叉/避震品牌集锦
山地山地,缺少了避震就像是出门往带了钱,如厕忘带了纸那样的尴尬和别扭……
1 FOX(前叉/后SHOCK)的确是很会做避震的一家厂,是曾经的圣物,现如今烂大街了。FOX的地位在国内可谓深入人心,如今可说是最受欢迎,用得最多的SHOCK牌子之一,无论是XC还是DH AM还是飞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就是价格稍高
官网http://www.foxracingshox.com/
2 ROCK SHOX(前叉/后SHOCK) SRAM旗下的避震品牌(据说也是当代避震叉的创始者)02年被SRAM收购。
在中国山地车爱好者中也有着相当的地位,其SID BOXXER等系列在世界级比赛中屡见不鲜,成为经典。07年增加的TOTOM等大行程高强度的叉子也受到欢迎,现在这个牌子的东西很多都是在台湾司普做了~
官网http://www.sram.com/en/rockshox/
3 MANITOU (前叉/后SHOCK)这个不用多介绍了,深入人心的后置叉桥设计,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CB上用其XC叉R7系列的有很多,其后SHOCK在DH等大行程车辆上也很多见。主要技术:SPV TPC等
4 CANNONDALE (前叉LEFTY/HEAD SHOCK/架子)都是很特殊很有特色的叉子,在国内也可谓深入人心。LEFTY左仔分为SPEED和MAX两个系列,分别为气和簧叉,与很多大厂如FOX,MANITOU合作,诞生了有TPC SPV 智锁功能的lEFTY ,再加上内部特殊的4道磙子润滑系统,可算是非常好的叉子了,可惜因为头管特殊 在大多情况下只能用在C记自己的车上,除非有转接装置。
HEAD SHOCK就是头管避震,是LEFTY出现以前的老产品了,避震系统做在头管里头,这样叉子的反映可以很灵敏,也可以做的很轻(一般在1200克左右),可惜因为头管特殊,只能用大头管架子,且不能转接。
官网http://www.cannondale.com
5 5TH ELEMENT/后SHOCK) 第五元素 DH或者FR应该都知道 很不错的厂家,世界比赛里用的非常多,后来被MANITOU收购
官网找不到
6 ROMIC (后SHOCK)也是干大活用的 美国本土制造,很耐操,老外用得很多
官网http://www.romicmfg.com/Shock%20Pg.htm
7 AVALANCHE(前叉/后SHOCK)干大活的~ 手工叉子 后SHOCK 大量的CNC件让人印象深刻,性能自然是不容妥协,但价格也同样漂亮……
官网http://www.avalanchedownhillracing.com/
8 MAVERICK(前叉/后SHOCK/架子)很令人印象深刻的牌子 2款倒冲叉 一款单肩(SC32)一款双肩(DUC32),都是美国本土手工制作,双肩的能做到1400克,的确令人震撼。其后SHOCK因为只能用在自己的架子上 所以不被国内玩家所熟知
官网http://www.maverickbike.com/
9 FOES (前叉/后SHOCK/架子)绝对令人无限震撼的牌子,超级粗大的TI簧后SHOCK 其Foes XTD F1前叉因为极为粗壮甚至在一些越野摩托上都有见到,当然 价格也绝对不菲
官网http://www.foesracing.com/
10 WHITE BROTHERS (前叉)怀特兄弟,不太了解的一个牌子,貌似叉子干大活的用的有一些
官网http://www.whitebrotherscycling.com/
11 SPECIALIZED(前叉/后SHOCK/架子)07年闪电从FOX挖来了一些工程师,来做自己的叉子和后SHOCK用在07的ENDURO SW和S-WORKS EPIC CARBON等车款上.
官网http://www.specialized.com/
12 SCOTT(后SHOCK/架子) SCOTT和DT SWISS合作开发自家的后SHOCK由来已久,特别是07的NUDE TC后SHOCK 用在自家的轻量化越野车SPARK LIMITED上 令人关注
官网http://www.scottusa.com/northamerica/
1 Marzocchi(前叉/后SHOCK) 圣教叉 在国内车友中有很高的地位了,可以说是欧洲SHOCK第一块牌.其经典的888 66 马拉松等系列已经深入人心.特点是干大活用的多 但调节较少(这一点在最近的款式中已经逐步缓解)
后SHOCK中 ROCO等也是DH用的很多的优秀后SHOCK 但国内几乎没有见到 可惜~
官网http://www.marzocchi.com/
2 FRM (前叉/架子)意大利轻量化牌子,叉子的外型类似于老式的那种,感觉基本就是注重轻不注重避震效果的那类,做工不错 大量CNC的零件很漂亮.还有,也是和MANITOU一样的后置叉桥
官网http://www.frmbike.com/
1 MAGURA(前叉/后SHOCK)这个牌子的刹车,在国内拥有很高地位,特别是MARTA SL 曾经是最轻的油碟(现在被HOPE最高端的取代了),其垂直油缸设计也有多家厂商纷纷效仿.
但其避震系统不太为国内玩家所知道.MAGURA的叉子经历了差不多有4 还是5代发展,以前它的叉子评价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十分差(笔者本人就在使用其05款RONIN 80 XC叉,的确一般 但也并不是那么叉,只是不如FOX等厂家那么出众罢了) 但近两年 尤其是07年起 稍有起色,其独立开发了前后双向叉桥设计,拥有了MANITOU那样的纵向高刚性 也获得了MANITOU所缺乏的侧向刚性(有朋友给我反映说用V刹会软,很明显的软).MAGURA的叉还有一个特点——调节多,其WOTAN叉子甚至有双边的线控。
MAGURA是一家正在发展的SHOCK厂家,正在慢慢进步当中,希望它能吸取其他厂家的经验,开发出更好的SHOCK系统,毕竟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要造出真正优秀的SHOCK 它还需努力(它的07款WOTAN在德国权威杂志上已经赢得了很高的评价,不管怎么说,我们的确可以看出它一点点在进步)
当然这需要时间 就比如让MARZOCCHI做刹车,一天两天它也是做不好的~
官网http://www.magura.com/
2 A FORK (前叉)A FORK 是个简称,具体全称不清楚了 德国的小厂家,小作坊,采用独特的连杆前叉避震系统,能够把叉子做得很轻(最轻的CARBON款才只有1100克多一点)。还有一款德国的倒冲单肩叉,碳外管的 牌子也是A FORK 不知道是不是一家。
官网:找不到
3 VOTEC (前叉/架子)感觉很多此一举的牌子 一点点的行程却要用上双肩,不知是德国人对强度的无限追求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促使的?
官网http://www.votec.com/
1 PACE (前叉/架子) 这个估计有一些人知道 英国的小厂家 发烧级的,赞助SPECIALIED车队的。碳外管的叉子 让人眼前一辆,后置叉桥,重量很轻。其硬叉也非常有名,做得很轻很轻
官网http://www.pace-racing.co.uk/
2 USE (前叉)USE的SUB叉 是英国的LEFTY左仔,且不说它的避震效果如何,标榜的手工制造和比C记更夸张的连杆结构就让人印象深刻。内管止滑系统采用连杆式 使避震效果更灵敏,但也比较重,调节较少~
官网http://www.use1.com/
1 DT SWISS(后SHOCK)它的轮组系统以及零件在国内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不知道它还做SHOCK,其实据用过的人说还是不错的,也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欧洲的一些大牌车上常常见到,比如NICOLAI BMC一类的,MERIDA的车上也有用。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CARBON外壳后SHOCK,真是疯轻的顶级补品!
官网http://www.dtswiss.com/
1 KOWA (前叉/后SHOCK)可说是亚洲唯一能和欧美厂家拼的SHOCK,可是由于基本不出口,所以不太了解,而且据说这个牌子的SHOCK死贵死贵
官网 找不到
法嘴:手动锁死气门,耐高压,漏气线性较平滑,气嘴基础较细,轻量,气嘴直径小,对圈的强度影响少,可以使用在19C尺寸的内胎或窄圈,价格高!
美嘴主要靠内压顶力锁死,耐高压,漏气线性较陡,也就是说,气压不够时漏气更快,气嘴基础大,气嘴的直径也大,不过充气流量大,所以广泛地应用在气容积较大的内胎,打气因而很方便!
英嘴(中式嘴),气门靠橡皮套防漏,防漏能力主要看橡皮套的质量,气密性很好(一般车友可能认为英嘴的耐胎漏气快,但如果橡皮管没有烂,其实不关气嘴的事的,主要是因为一般英嘴的内胎只是使用一般橡胶,而没有使用丁基材料),但耐压低,气门基础大,重量大,充气流量小,橡皮套的耐用性差,不过维修方便,不会因为气门问题而报废内胎的,价格低廉!
快拆的使用
为了运输和安装方便,现在很多自行车上都使用了快拆拉杆
拉杆轴是一种凸轮结构,依靠扳把的转动来达到紧固车轮的目的,而不是依靠螺丝那样的螺纹旋紧
拉杆轴是意大利 Tulio Campagnolo发明的,它是一种凸轮结构,当拉杆两侧的螺母于车架、前叉达到合适位置的时候,你就可以转动扳把,把扳在open状态的时候,凸轮处于直径最小的状态,当你转动扳把到colse状态的时候,凸轮处于直径最大的状态,这样就可以锁紧你的车轮了。
很多不知道这样的结构的人,都会以为他是传统的螺纹紧固结构,就会象拧螺丝一样,把他拧紧,这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扳把的转动,在紧固的时候掌握好力道也是很重要的,力量大了,就会损伤拉杆,力量小了,也会有安全隐患,力道如何掌控?如果合适的话,你在扳动拉杆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富有较强的弹力,那末就可以了,如果你掌握不好,可以自己调节拉杆一侧的螺母来做测试,找感觉!栏杆的位置,原则:拉杆紧固后方向超后或地面,防止骑行过程中,剐蹭异物,这也是为了安全!快拆的松紧和车轮的转动没有关系,不必担心!你需要担心的是你是否正确的使用了!
正规的检验标准就是:抬起前轮。用手向地面方向击打前轮,如果车轮没有脱落或位移,就可以了,后轮可以朝向中轴方向击打。
补充说明:扳把的转动不是轴向的,而是径向的,也就是说锁紧的时候把地面看成X轴,车如果是垂直于X轴的方向,也就是说正常立于地面上,车的方向就是Y轴,扳把在锁紧的时候,应该是从X轴到Y轴的转动,而不是X轴的轴向转动,这种轴象转动就是我们通常的罗文旋紧方向,呵呵~~~
MAVIC 车圈用途详解
Mavic ——法国的单车轮圈及配套产品厂商
其产品在整体轻量化方面就我所知是市场上的第一把交椅,尤其是他们的CROSSMAX系列,几乎完美将强度与轻量结合。
同时,其DEE系在定级极限运动中也深得好评,尤其是其DEEMAX的两款黄色轮组,在参加“红牛”的选手中也有很好的口碑,甚至黄色屹然成为了一种标志~~~可见Mavic在强度方面也是很有心得。
06年,Mavic 又推出了CROSSLAND、CROSSRIDE 两款低端价格的XC轮组,其搭载的技术与CROSSMAX不出一二,却以较低廉的价格供应中端市场,同样上市也有不错的口碑~~
XC--Cross Country:普通越野车(通常为越野车)
说明:有些弹跳,相对较小的冲击 功能重点:50%下坡,50%爬坡
XC Racing : 竞赛越野
说明:包含长坡的有骑乘技巧难度的竞赛路道, 功能重点:30%下坡,70%爬坡, 英文里也有
称为:Aggressive X
DS--Dual Slalom :速降对抗赛车 (也有译为:回转双人对抗赛)
说明:也有成为飞包车,和近来流行的街攀车比较相似,都是前软叉,硬车架,只是在结构有细微变化,另外轮胎等细节部分作了更适合街道的改进
DH--Down Hill:速降车
说明:刻意挑战、俯冲速度、高度落差及强烈冲击的下坡赛道,踩踏功能完全是陪衬, 功能重点:100%下坡,0%上坡, 英文分类里也成为:COMP.DH或Extreme
FR - Free Ride:自由骑
针对 崎岖不平的自由骑地形,进阶级林道,持续遭遇跳跃及相对程度冲击的激烈模式,功能重点:60%下坡,40%爬坡。英文分类也有称为:Enduro
Dirt Jumping:(暂时不确定中文名称)
说明:极具技巧及技术要求的路线,包含大量的垂直落地及飞跃。 功能重点:90%下坡,10%爬坡, 英文分类也有称为:Freeride 或Tech
FS--Full Suspension:全减震越野车 (笼统称呼)
场地骑行又包括泥地和硬地两类。
其中泥地包括:DS(Dual slalom),4X,DJ(Dirt jump)。
DS(Dual slalom),一般在天然的下坡路线上,进行修整和改造,成为DS赛道。分为两道,由两人同时出发比赛。赛道一般全下坡,以弯道为主,无大落差地形。对车的坚固程度要求较高,兼顾轻量化,硬尾,软尾都有。避震行程130MM左右。
4X,场地类似越野摩托场地,有上,下坡,小抛台,多人同时出发,不分赛道。硬尾为主,对车的要求类似DS,但要求更轻,可以适当牺牲强度。避震行程130MM左右。
DJ (Dirt jump),也就是土坡腾越了,表演性的玩法,对车的要求类似DS,硬尾,对头管强度要求高。避震行程100MM左右
硬地包括:Urban,Bike park。
Urban,就是街式,以城市为舞台的表演性玩法,对车的要求类似DS,硬尾为主,避震行程100MM左右。
Bike park,自行车极限公园,有各种U台,练技巧的好地方,表演性玩法,对车的要求类似Urban。
钢圈:采用Maxtal --Mavic开发的6系轻量强度铝合金;
并运用了独家 ISM轻量化工艺。
辐条:采用 兹克特种铝合金,空气动力学设计,直拉,前后交叉编制;
(V-Break)前轮放射式编制,后轮基盘放射式。
花鼓:运用FTS-L system --整体式结构,可调、抽取式轴承套;
(Lefty)唯一支持Cannondale Lefty 前叉。
2种版本,兼容标准6点式碟片及中央锁紧式。(Disc)
适用:XC 越野,重载XC
山地车如何选择外胎
山地外胎的选择我认为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胎纹。这之后是胶质、价格。但是目前杭州乃至国内的市场,只允许我们在胎纹和价格上稍加选择。
选择胎纹,必定要依据地形。让我们先来看看江浙的地形
江浙一带属于丘陵地貌,处于长三角范围内,我们几乎可以接触到各种地形(注意,非地貌)。我对其作了一下分类:
一.硬石质表面:
1.主要是人工修建的石阶道路。这一种在该类表面中最为常见。这些道路的特点是拥有高摩擦系数和高稳定性,而且常见阶梯地形。较易于掌握和预测;
2.在原生岩石层上开凿、堆砌的道路。这一种在古道和山川间极为常见。其特点是表面不规则且较多沟坎,部分因年代久远导致稳定性不足。“陷阱”颇多,需要较多判断和细腻挑选走线;
3.原生石层。这一种比较少见,但是几乎每条山道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他们多经日晒雨淋导致表面较为光滑。而另一些往往呈现锋利表面和深邃沟坎。他们有的时候是容易控制的,而有的时候却会极其危险。
二.沙石路面:
1.硬质土层及细沙石。这一种道路在该类地形中占据多数,也是最多见的越野道路。那不太会是纯粹的单一地形,即使没有参杂其他地形,也会存在一些较大体积的砾石、路拱等等。但是总体来说,那是最容易控制和获得高速的,出事故的也是最多;
2.硬质土层以及大体积砾石。这一种道路也很常见,类似杭州午潮山那种,算是石头体积比较小的了。最大的特点是地面不稳定,即使是上坡,也很容易造成车尾甩动以及后轮空转。最甚者软尾也无法稳定操控。但是当砾石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那又成为较容易驾驭的道路,即使砾石体积较大,也能在其上高速通过,但是对避震系统的要求较高;
3.软质土层以及细沙。这一种在南方也是很多的,有一些在雨后会出现,而一些则是长年积存。主要表现是容易陷胎导致操控不足。
1.硬质土层。那几乎是纯粹的土层,坚硬,干涩。非常易于操控和加速。
2.软质土层以及树叶腐殖层。这一种在林道中较为常见,往往由厚达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腐殖树叶铺垫而成。本次茅家埠赛道这种地形占据了1/3。他们松软而多变,稳定与失控全在你的走法。
3.或者说这是道路的终结。因为林道包含了以上各种地形,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你也可以学到任何你想学到的技术。
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车胎。首先我们没有那么丰富的经验和认知,其次,市场所提供的选择有限。这次我先比较一下我所使用过的一些外胎。
7个月的时间,我陆陆续续消耗了3对外胎,使用过5个种类。目前正在使用第四对。这其中有五种都是我根据杭州的江浙的地形去挑选,而且主攻目标是大颗粒沙石地形和林道。
自行车[刹车]由鼓式、轮圈式到碟刹式,与时俱进。碟刹的使用愈来愈普及,而[刹车]这种安全、保命装置,没有失败的权利。我们意在认识碟刹,不在论断、区别好坏。选择及采用何种系统,应是使用者依据自己的骑乘方式、需求、预算等的衡量,各取所需,各有所用。
  机械式或油压式Mechanic or Hydraulic (Actuated)
  依[刹车]作动的方式区分,或说以作动[刹车]片夹持碟盘的介质来分,一是[刹车]线,一是油。
  机械式碟刹,靠[刹车]线的拉力让卡钳内的[刹车]片磨擦并夹住碟盘,产生[刹车]效果。油压式,以油液为介质,拉[刹车]把乃作动里面的活塞压缩油液,压力从油管直通卡钳,从而推动卡钳内的活塞,带动[刹车]片夹持碟盘。机械式碟刹有其兼容上的便利性,一般的V型[刹车]把就可以通用。
  油压碟刹的[刹车]把、油管及卡钳是完整配合的一组产品,自然和传统缆线作动的[刹车]没有共通的交集。有些碟刹厂商设计了半机械、半油压碟刹(semi-hydraulic),这个中间路线产品维持油压卡钳,依旧靠缆线拉力,但作动的是在卡钳部位的压缩活塞。油压碟刹好处在于[刹车]输出力道是人手部施力的好几倍,属于四两拨千斤型的敏锐的[刹车]力道。密封属性,低保养度。油压碟刹在汽机车上的运用十分成熟,到了吹毛求疵的自行车,却牵涉许多技术难题,看似简单的自行车,其实不好搞定。不过,油压碟刹的[刹车]把上有储油壶(reservoir),所以体积比较大,在许多零件寸土必争的车把手上争地盘,要注意和STI类的变速拉柄,及Grip shifting旋转式变速手把的兼容性问题。传统的轮圈[刹车]也有油压式的,猜猜看?Magura HS11、33、66就是。 而靠缆线拉动机械原理的碟刹,可能会因线本身的长度、弹性,和外壳磨擦等种种因素,而流失了[刹车]力道。遇上潮湿、下雨天,[刹车]常常伴随着尖叫声,有些车友的背脊会痒起来。
  TIPS:有些人习惯把车子两轮朝天倒放,若是装油压碟刹,油壶内的空气、瓦斯可能跑到油管里去,影响[刹车]力道。养成骑车前试[刹车]的习惯。
  开放式或封闭式系统 Open or Closed system
  油压碟刹内部构造争论比较多,从开放和封闭式系统谈起,最大的重点在—油会热胀冷缩!
  油压系统碟刹,油若遇热,尤其是在大热天里持续[刹车],膨胀得过头了,正好把[刹车]片往外推,可能就会磨到、拖拉,甚至咬死!   所谓开放式(油压)系统,针对油的热胀冷缩特性,特别在[刹车]把位置的油壶设计了一个油阀和预留空间,以容纳油热胀时增加的体积,还能让[刹车]油回流,以便补偿刹皮的磨耗。 而封闭式系统,[刹车]块和活塞及油隔绝,让油的热胀不会把[刹车]片向外推得太夸张,所以用的油得特别小心(一般会用矿物油)。[刹车]片会磨损,所以封闭式系统的碟刹,油壶都会有敏锐度的调整装置。
  TIPS:油膨胀致卡钳咬死碟盘,自做主张地「放掉一些油就好了」,绝对不是解决之道,反而可能自讨[刹车]失灵的危险!送回车店体检一下比较稳当。
  矿物油或DOT标准用油
  Mineral oil or Dot-approved(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brake fluids
  DOT-3或DOT-4是汽机车碟刹专用的[刹车]油,成份就是要克服热胀冷缩特性。[刹车]时磨擦产生的温度很高,可以让油沸腾、蒸发进而产生瓦斯。问题在于瓦斯比油容易压缩,这时拉动[刹车]把,压缩的只是瓦斯泡泡,根本推不动活塞/[刹车]片,以致[刹车]失效,或力道大失!而DOT-3及DOT-4的沸点比矿物油低,有毒、有腐蚀性,可以溶化烤漆,好处是会吸收水份,连油壶内的水蒸气都可以吃掉。油里面如果含有水份,沸点会降低。而Cannondale的Coda碟刹油,说是美国太空总署开发的特殊配方油,连火箭发射时的高温都不怕了,何况自行车[刹车]! Magura最早开始使用矿物油。它的成份很纯,虽无毒,却也不会吸收水分,洗不掉油漆。优点是用久了或着遇到高温,[刹车]力道不会有所减损。[刹车]油要定期更换,DOT油因为会吸收水分,一般建议一年换一次。矿物油不用那么快就换新,但一旦感到压感有点疲软时,先检查一下,也许到了该换油的时候了。
TIPS:说明书或油壶上通常会注明使用的油液,DIY族换油时,请千万不要把这两种油搞错了或混合着用。DOT油会腐蚀矿物油系统的油封,反之亦然。Hayes油压碟刹用的DOT油。Magura系统使用矿物油。
  浮动式卡钳或固定式卡钳Floating Mounting or Fixed Caliper
  碟刹卡钳有两种,一种固定得死死的,另一种卡钳装上车架或前叉后,却还可以活动,一般是横向滑移。在自行车碟刹发展过程里,形成两派理论。浮动式卡钳固定方式「可以横向滑移」的设计,和单边作动碟刹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息息相关。不过它有它的好处,比如说车架、前叉有公差问题,甚至连组座上的涂装的厚薄,都会影响碟盘和[刹车]片间的精准,所以常常依赖垫片(washer/spacer)来补救、校正。有些浮动式卡钳就特别强调具有校正碟盘及[刹车]块平行、平贴的效果,而且不用担心公差问题。
TIPS:车架及前叉的碟刹座的烤漆,一般在组装碟刹时都会锉刮掉,因为它的厚薄也会形成组装公差。不过请小心处理,以免伤到金属平整度,反而弄巧成拙。
  单边作动或双边作动Single-sided or Dual Actuated
  单边作动及双边作动、制动,不尽然单一存在于油压或机械式碟刹,但机械式碟刹多半为单边作动。单边作动,也就是只有一边活塞会外推[刹车]片施压、磨擦于碟盘,另一边的[刹车]片则以逸待劳地,等对面的弟兄把碟盘推过来,让两边都产生磨合作用。也因而出现了浮动式及固定式卡钳两派理论。 双边作动,自然是指卡钳内有两两相对的活塞,让[刹车]片从两边一起夹持碟盘。目前,碟刹卡钳的活塞数有1个(单边作动)、2个(一对)、4个(两对),最多到6个(三对),活塞数目不一定等于[刹车]片数目,因为有的是一边有两个活塞,却是一片长形[刹车]块;2个[刹车]块也不一定是双边夹持,因为可能是单边作动式。如Magura Gustav M就是单边作动,你看它的活塞、[刹车]片有几个?双边作动的机械式碟刹多半是台湾厂商的杰作,如RST、申劦、钟赢。但新面孔盈集公司,则做出了「单驱、双边夹持」的Winzip M1。
  TIPS:简易测试:组好碟刹或购买组配碟刹的车子,车停好,手试拉刹把,眼睛盯着碟盘及[刹车]片,观察夹合情形,尤其是单边作动系统,碟盘被推折的距离是否太明显、是否偏摆?
  金属或有机材质[刹车]片Metallic or Organic Pads
  不同成份、材质的[刹车]片,有不同的磨擦系数。
  有机材质[刹车]片由Kevlar混合玻璃纤维等制成,没有掺任何金属粉末。可以有很强的[刹车]力没错,但在高温和潮湿状况下,力道减损比含金属配方的[刹车]片剧烈。好处在于这种[刹车]片不会导热,比较不用担心油热膨胀效应,因此在封闭式油压系统使用,十分理想。而金属成份[刹车]片,大部分里面都含铜或铁粉末,比较耐磨,也比较不怕灰尘和泥巴影响[刹车]力。但是传热效果太好,自然适用于开放式油压系统。碟盘和内外[刹车]片之间,一般都强调要平行、相等间距,组装时也都会仔细校正,以达到两边同步、等力夹合的理想作动模式。这方面偏重双边作动卡钳原理。而有些浮动式卡钳单边作动式碟刹,碟盘是比较靠近固定的、非活动边的[刹车]片,甚至微微接触,车轮并非静空旋转,有磨擦声,也被指无形中减损车速。
  TIPS:新碟刹的碟盘和[刹车]片之间必须有一段磨合期。有了新碟刹就想试试它的犀利性,有点危险。
  碟盘Rotor or Disc
  碟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受折磨,十足的苦情角色。材质多为不锈钢,有些厂商做铝合金碟盘,说散热效果比较好,也有人做钛及carbon的。碟盘必须搭配「碟刹花鼓」,一般传统轮圈[刹车]要换为碟刹,只有「整组」汰换,或是用特殊转接器。花鼓和碟盘的兼容性也许也要留意。标准碟盘有6个螺丝固定孔,早期有4孔式,现在的Cannondale Coda仍延用,意大利的Formula也还有;英国的Hope则是5孔式,但也有随俗的通用6孔式。德国的Bees则非螺丝锁固,反而有点像「梅花牙」式或如棘轮式固定,只有自家花鼓堪用。碟盘的直径大小也未标准化,160mm最普遍,Hope有小到130及145mm的。原则上,愈激烈的骑乘使用的车种,碟盘愈大,因为[刹车]力道愈大,而且通常前大后小,要不就前后一样大。
  TIPS:平时把碟盘上的尘土拂拭干净就好,讲究点用酒精擦拭;润滑保养时,碟盘避免沾上油,滑溜溜,不是[刹车]所希望的。
V刹的优点是轻、手感好、好维修
赞助商链接
racktom.com
copyright &copyright 。共享资料网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自行车游戏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