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如何练出胯的单手练功夫太极拳

宁传十手拳 不传一手胯——太极拳之松胯 - 简书
宁传十手拳 不传一手胯——太极拳之松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拳界历来就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的说法。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肯轻易传人。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 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 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 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出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其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个概念,似乎不难明门,但如何练到位却是需要研究的。现以杨式115式太极拳为例,谈谈个人练功体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缩胯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从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 ,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它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 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足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 ,仍习惯本能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人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在教学中常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 动作。三、坐胯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识。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和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 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 尾、搂膝拗步掌等动作。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 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力微曲,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僵直也不对。粗看后脚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 ,后脚似弓膝微曲。松腰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 时腰背部和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五、开胯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 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六、合胯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同。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 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式、弯弓射虎等动作。七、转胯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抑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 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云:“腰胯微转鸟难飞。” 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作出相应的转胯动作。八、旋胯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及收脚动作。诸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 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性;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九、脱胯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常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 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与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的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态势。用于提手上式、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 面反弹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击打对方。十一、送胯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使胯向侧前送去,或者意念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正如太极拳名家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此时注意 放松会阴穴、腹股沟和膝关节,使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即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把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 发内劲把对方击倒或发放出去。如果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及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出现负功,把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 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的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等动作。 十二、抽胯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刻意用力向前挺)的同时,随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犹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 步的虚实转换。十三、扣胯实脚的胯根内扣,俗称扣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常用于搠手上式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以及单鞭掌与提手上式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初学 者扣胯的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臀部及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的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以上介绍了十三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白查。诸如哪个动作是否松开了胯,太极拳特有的松活感觉是否良好等等。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 、抽胯、送胯等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松腰决窍在于松尾闾,前胯松开了,才能把腰松好。打坐双盘有助于松开前胯。松开骶骨就是松开后胯,不过较为难练。太极拳是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和难度较大,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之说。所以,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授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人手练起。对于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 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中老年人不易把胯松开,若两三年内能松开胯,已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练推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肉、平圆立圆转胯 的辅助功法(注意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要较好地掌握胯关节的开合、松沉与旋转,提高支配胯部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是用意指导巧力,而不用拙力。
【陈雄聊太极拳 2】苦练出功夫的诀窍 陈雄和美太极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 我的一些初学弟子,练站桩时,大腿肌肉一开始酸痛、发烧或下肢颤抖就很快的站起来了。这些弟子每天站桩的练习次数不少,练了一、二年,功效未达到预期目标,于是问我什...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 前言 写给喜爱太极拳的武术朋友们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今虽门派繁多,实一脉相承。太极拳以它神奇的健身与技击作用,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历代拳师长期继承、发扬、全身心的投入、倾注的结果。如今百花齐放,门派林立,拳种繁多,对于一个初练武术之人,...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 1太极起势
38掩手肱拳(3) 2金刚捣碓(1)39小擒打 3懒扎衣(1)40抱头推山 4六封四闭(1)41六封四闭(3)// 5 单鞭(1) 42单鞭(3) 6金刚捣碓(2)43前招 7白鹅亮翅(1)44后招 8斜行(...
陈式太极拳小词典 习拳关键词: 在最舒服的状态打拳。打拳的要求清晰,打起拳来得心应手。 心 静如止水, 体 松如烟灰; 脚底 有吸盘, 腿 上有弹簧; 腰 脊如车轴, 上盘 如垂柳; 身上 重心线, 头部 轻气球; 手掌如瓦楞, 肩肘腕贯穿 ; 出脚 如下勾, 发力 如射箭...
0713:或可尝试闭眼练太极,这样打的拳完全是由意念控制,不是刻板的一招一式,动作非常流畅,气、息一体。 0620:太极拳入门之捷径:固根培元。 怎样固根?初学太极拳练拳要脚下生根,就要像树一样,根深才能叶茂,一棵大树失去了根,就会枯死。所以练太极要做到下盘稳固、脚底有根,...
在我心中三毛就像一朵冰清玉洁的雪莲花,那么真诚,美丽,善良地开放在那一望无垠的黄沙中,为沙漠里的人们送去阵阵清凉。 三毛富有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外国情调给她的作品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然而,我最喜欢的还属她在撒哈拉的那段生活。如果说我对沙漠的向往是由三毛而起,那一点不假。那...
APP名称:IN IN是一款年轻时尚的图片社交软件 先来看下IN的颜值吧 产品方面 服务及目的: 1、在社交媒体爆炸式增长的移动互联网中,个性化网络社交成为了80后90后极具个性的表达需求。 2、目标群体定位在80后90后以及具有个性表达需求的人群,区中女性偏多 3、解决用...
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进取”和“防御”型,而每种目标都有它的利弊,不过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主导目标,所以你必须能够识别它,从而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论你的目标是进取还是防御,只有愿意改表,都将学会如何增加实现目标的概率。 在此之前,如何来确定自己是什么类型的目标呢?借助前...
文章结构 加载并浏览PDF文件 图片生成PDF文件 demo代码解释 总结 加载并浏览PDF文件 思路:加载pdf文件,一页一页绘制到自己的自定义控件中,然后可以把这些控件放到网格或者UIPageViewController中进行滑动显示。 第一步:获取表示pdf文件的CG...
文/北岭的燕子 千千万万部动漫,千千万万个平行世界。凡有生灵的地方,必有战争。凡有战争,必有武器。那么纵观所有动漫,最强的武器是什么呢? 是契约胜利之剑吗?是鹰眼手中的夜吗?是六道仙人的权杖吗?是犬夜叉的铁碎牙吗?是秦始皇的天问吗?是哆啦A梦的口袋吗?还是如意金箍棒呢?……...如何练好太极拳中的“胯”如何练好太极拳中的“胯”正雷太极书院百家号导语: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因此,也可名为开胯。但开胯时如开得太过,或者在坐身时胯根低于膝盖的水平,就会形成“荡裆”,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同样,如胯开得太窄,也会形成“尖裆”,就不能灵活地引进后坐。因此,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键。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胯关节不灵活,腰腿就很能顺遂,可见松开胯关节是很重要的。以腰部为轴心微微转动时,骨盆也连带地在微微转动。因此,转腰实际上是转腰胯。由于胯部负担上体的重量,胯关节的松开要比肩关节松开多一段锻炼的时间。经常做弯腰压腿(压膝节、压胯根)和高踢腿的基本功,可以帮助松开胯关节,提高其灵活性和柔韧性。凡是体力条件许可,要求加大运动量的,逢到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随着转腰,姿势同时微向下蹲(必须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条线),同时另一腿缓缓伸出,逐渐转移重心于这一腿,到定式时落胯塌腰。这是太极拳锻炼方法中加大运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使桩步在任何角度上都极为稳固的运动方法,是下盘稳固像大树般根深蒂固的训练方法。在上下一条线的中正姿势下,虚领顶劲和腰裆劲下沉,贯到足跟犹如大树的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因此,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腿部粗大,腿肌发达。但这是一种吃功夫的练法,运动量极大,一般只适宜于年轻力壮者要求增加运动量时方可采用,年老体弱者是不应该采用的。为了动作时处处保持“上下一条线”,凡前进后退时,必须两胯节直竖,齐进齐退,或者均匀抽换,务必不偏不倚,上与两肩骨节相对,动向一致,处处符合“肩与胯合”的要求,这样就有助于始终保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达到定式时的“中正不偏”、转动时的“偏中有正”。技击作用上的胯打,是乘势乘隙以胯部的弹簧劲打击对方,但胯打时仍然要立身中正。练拳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练拳,体用一致。陈氏太极拳有显于外的发劲动作,为了练习腰裆的运用,使发劲正确,经常抽出几个单式来练习发劲,校正腰裆的变换。先求动作的正确性,后求爆发力的相对集中和加大,练巧先练劲,练劲先练顺。必须风声呼呼,才能练出功夫来,否则“拳无功,一场空”。还须两人互喂,试验劲力进展程度。杨、武、吴等拳式现在取消了显于外的发劲动作,这是太极拳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练习的重要改革。练习杨、武、吴等式的年轻力壮者,凡是爱好练习发劲的,仍须抽出几个单式来练习,如揽雀尾一式的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野马分鬃一式的挒劲、採劲、靠劲,披身捶一式的顺步进击,搬拦捶一式的拗步进击等,都是调整腰裆和练习发劲的拳式。太极拳的动作是先练慢速度的,现陈氏太极拳尚有第二路(即炮捶)是专练快速度的。因此,抽出几个单式练习发劲,还能起到练习快速度动作的作用,有利于能慢能快,符合拳论所规定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要求。在实足的胯根微向内抽、虚足缓缓伸出时,不但虚实分明,也是撑开两胯根(开胯)的过程。每势变动时的“活腰”与“开胯”,每势完成时的“塌腰”与“落胯”,久久练习,胯根自然会松开,能使腰腿的转动显得非常灵活。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正雷太极书院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遵循太极之道,将拳、书、茶、餐、医融合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练拳时腰胯尾闾怎么转换动作?_太极_爱学艺武术网
> 太极拳教学:练拳要松腰,开胯,垂尾闾
太极拳教学:练拳要松腰,开胯,垂尾闾
分享者:|更新:
  本文主要介绍练拳要松腰,开胯,垂尾闾。太极拳是一种把拳术、中医经络学、《易经》阴阳学、导引吐纳术多者结合,加以创新的治病强身、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经常有人问起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我可以告诉你,在修炼太极拳时,必须遵循如下要领,并贯穿于整个太极拳练习、实战的全过程。  松腰  一、要求  腰部要放松,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球”,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二、具体作法  一般练功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后微耸两肩,使后背圆直,再将两肩轻轻下放即可,同时头脑中应有腰部放松的意念引导。但此种方法收效甚微,故需专门锻炼。现介绍最简易的方法供选用。  (一)站庄松腰法  全身松静站立,两脚踩气分开,呈后八字;两膝微屈下蹲,膝不过足尖;髋后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虚之三角;腰部命门穴向后突,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状;尾闾尖指向两脚跟连线之等边三角形之中点,同是调裆提会阴。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内扣,踝放松,足平铺,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要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意念收向命门,吸满气,微微向下一坐,同时腰放松,可反复进行3~5个呼吸。每次站半小时。此法不仅能松腰胯,亦为松尾闾之捷法。  (二)转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两脚平行分开,略宽于肩,两手叉腰,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钝角,膝不过足尖。髋关节放松,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髋部划圆。以此活动腰部之关节、肌肉、韧带等。习练久久,腰胯不仅能平转划圆,而且要能立转划圆即转“立圈”,甚至能转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三)面壁蹲墙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周身中正,两脚并拢,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贴墙,腰后突下蹲,头不可倾斜,如此反复。初练者脚尖顶墙下蹲有困难,可以稍离寸许,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下蹲。每次下蹲
30为一组,每日蹲一组以上。待熟练后,鼻尖可离墙下蹲;再进一步可将腿蹲平后耗时间。此法不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疗练气功出偏造成的多种不适,为古不传之秘法。  作用  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化生元气,注于气海以滋养全身。又腰为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故练功家特别重视之。松腰可使腰部灵活,不仅要能转平圈,而且要能转“立圈”与“混旋圈”。这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此即古人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说“力由脊发”,腰部不能放松,是达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体弱丹田气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响丹田蓄气,另一方面阻滞背部河车运转与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背部呆滞、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发展到不能自控(这是气不能纳入河车大路,而别出少阳、太阳之故。若能予以调整腰部身形,与引气归经,则气自顺矣)。  (二)影响命门火对水液的蒸腾,男人可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人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  (三)练动功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  开胯  一、要求  松胯。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其二是骶髂关节放松(旧称泛臀)。  松胯的专门练法有松前、后胯之分。  松前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外撇成一字;手可叉腰,胸前合十或左右平举;曲膝、曲髋下蹲,大腿、手、两膝尽量向外后开张。  松后胯:第一个动作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脚尖内扣成一字,上身微前倾,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两臂前伸环抱,掌与额平,含胸向两侧外展,颏内含,头上顶;第二个动作是两膝微曲下蹲,臀部外翻,收小腹,两手同时向上前方划弧分开,掌心向上如托物,头后仰观天。  作用  髋关节放松则下肢运用自如。另外骶髂关节在常人是一不能活动的假关节,唯妇女怀孕晚期,此关节方能松张。练功者通过泛臀锻炼及丹田气充足时,可冲开这一关节。此关节冲开后,丹田域界也可扩充,元气之蓄积也可加大,为全身关节的通关奠定基础。  垂尾闾  一、要求  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  二、具体作法  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初练垂尾闾要注意提肛相合,否则一味下垂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步功诀,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闾。见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练功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第三步,扣尾闾。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同时身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第四步,转尾闾(尾闾划圈)。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此是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与开始即以意念为用而调动一些膜络混元气不可混语也。  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练法,由于各家功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为什么要求不同?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  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练气功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丹田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谓“尾闾如钟锤”,“尾闾如钟摆”的说法。实际就是第四步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一拉钟锤,撞到钟上就响了。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使丹田发气,用尾闾扣激,把气发到周身各个地方。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作用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闾处非常重要。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谈及松尾闾者,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  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猜你可能喜欢的
推荐太极专题
太极热门文章
太极最新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怎样练扣裆落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