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减少,体重上升很快,血压和体重有关系吗又高了.我该怎么办

老年人高血压如何预防?
  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  高血压本身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引起的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并发症己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一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易合并心,脑,肾的损伤,如高血压患者得冠心病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合并则增加6倍,而且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是名副其实的“无声杀手”,高血压的危害由此可见,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变化是好的(如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增加),但有些是不利于健康的,如吸烟,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过度饮酒和少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加速了高血压的发展,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高血压患病人数在20年中增加了1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各地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很快,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血压,将出现心,脑血管病的更大流行,近20年来世界上有些人群至今仍与现代生活相隔离,并保持较“原始”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多运动,无饮酒吸烟习惯和精神压力小等),其高血压患病率很低,且没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的现象,因此高血压流行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人类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后得到的一种惩罚,因此,在我国进行高血压防治是势在必行,越早采取有力措施收效越大,高血压预防具体策略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己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减少个体发病率和群体发病率,一级预防也叫原发预防,一级预防有两种互为补充的策略:一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即寻找出将来可能发生高血压的人(如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在儿童少年时期血压偏高者及肥胖者等),在非常早期,血压尚未升高前进行预防,这种方法需要从人群中检出高危险因素个体,故检查面广,费用较高,二是针对整个人群进行预防,这种策略干预的是社会全体人群,不仅数量大,而且促使人们从儿童-青年时期就采取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一级预防不仅可显著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对于预防和某些肿瘤亦有明显益处,具体措施如下:  (1)减轻体重:许多研究都证明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降水平,临床和流行病研究常用的表示肥胖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当然并不是所有肥胖者都患有高血压,也不是所有高血压者都肥胖,但经过10~15年随访,超重者至少有60%将发生高血压,我国于1958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了3次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全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同时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平均体重指数也在上升,高血压患病率高的省市平均体重指数也高,另有统计,我国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肥胖者是健康人的3倍,在各项危险因素中,体重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最强,因此,要预防高血压,必须减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供应丰富,而人们的体力活动强度降低,因此使摄入的热量与所消耗的热量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了体重的增加。  因热量过剩引起肥胖而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如下:①血容量和心排出量增加;②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或肾素与醛固酮关系异常而引起;③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例如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活性增高;④细胞膜协同转运功能缺陷,钠钾泵活动异常,都可能是引起高血压和肥胖的细胞病理基础。  减肥的措施一是控制食量,限制饮食要注意平衡膳食,不提倡使用抑制食欲的药物,因脂肪提供的热量高,故总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20%以下,老年人进食应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二是增加运动量,科学的减肥方法强调量饮食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可采用快步行走,游泳,保健体操,气功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较好的减轻体重的效果。  (2)改善膳食结构:1977年,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原则,发表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主要内容包括8条,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食物;如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①限制钠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钠盐的摄入与血压的升高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平均食盐摄入量几乎呈线性相关,据WHO报道,人群每天摄盐量减少5g,能使舒张压平均下降0.53kPa(4mmHg),北方食盐摄入量一般每天15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在6%以上,而广西,福建等地均在10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则在3%以下,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5g,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膳食钠盐入量大大超过这一标准,北方15~18g/d,南方7~12g/d,因此,建议我国北方居民将食盐减到每天10g以下,南方居民减到每天7g以下。  具体建议如下:  A.提倡烹调时减少钠盐和含盐调味品(如酱油,黄酱,辣酱等)的用量。  B.少食腌制品。  C.推广食用低钠高钾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25%)。  D.使用定量盐勺,有助于烹调时盐量的控制。  E.熟食中选择低盐食品。  F.父母应使儿童不要养成爱吃咸食的习惯,尽量少吃含钠盐较多的快餐。  G.钠盐的减少是逐步的(表5)。  ②增加钾: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钾与血压之间呈负相关,钾对血压的作用独立于钠。  钾对血压的调节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素活性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压力感受器的功能以及直接的促尿钠排泄作用等有关。  据研究,每天尿钾排泄量增加到60mmol,可使收缩压降低0.36kPa(2.7mmHg)。  我国人群膳食钾摄入量普遍偏低,一般每天2~3g,膳食钠钾比为3∶1,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标准,我国人群膳食摄入的钠钾比应达1∶1,即每天钠盐为5g,钾为4g,多食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月吃蔬菜12kg(相当于每天400g)水果每月1kg(相当于每天33g),同时应改善烹调方法,以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而使食物中的钾大量丢失。  ③增钙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低钙引起血压升高的可能机制是,细胞内游离钙的水平(非血清钙水平)直接决定着平滑肌的收缩和张力,游离钙水平的降低能够直接导致外周阻力的下降;而血清钙水平低下,平滑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钙离子通道活性反而增高,这导致了细胞内游离钙水平明显升高,呈现钙超载现象,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有研究表明,增加钙的摄入量,可促使钠的排泄,有利于降低血压,有调查显示,日钙摄入量低于300mg人群的血压较日钙摄入量大于800mg人群的血压高2.6kPa(20~30mmHg),另有临床试验显示,补钙可使收缩压降低0.4~0.8kPa(3mmHg~6mmHg)。  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钙摄入量应为800mg,而我国成人每天钙摄入量为300~500mg,这与供给标准相差较远,故针对我国人群膳食钙摄入的状况,补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应提倡增加奶制品的摄入,每天250~300ml牛奶可补充钙约300mg,绿叶蔬菜中含钙也较多,要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应多选择一些营养丰富的深色蔬菜和绿叶蔬菜),另外,虾皮,豆制品,带骨头的鲑鱼罐头,木耳,蘑菇,紫菜等含钙也较高,儿童,青少年,孕妇和老年人应有更多钙的摄入,这不仅利于预防高血压,而且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是十分必要的。  ④减少膳食脂肪,补充优质蛋白质:有研究表明,即使不减少膳食中钠盐摄取和减重,如能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S)维持在1,连续40天可使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12%,女性下降5%,增加优质蛋白,一般指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目前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质量差和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高有关,故应增加膳食中的优质蛋白质,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人每月摄入谷类14kg,薯类3kg,蛋类1kg,肉类1.5kg,鱼类500g。  ⑤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蔬菜或水果可使SBP和DBP分别下降0.4kPa(3mmHg)和0.13kPa(1mmHg),减少脂肪消耗可使SBP和DBP分别下降0.8kPa(6mmHg)和0.4kPa(3mmHg),素食者有较低的血压,降压作用是水果,蔬菜,纤维素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有无动物蛋白。  (3)限制饮酒:一般少量饮酒不影响高血压发病率,但大量饮酒(指每天饮酒超过2~4份以上,每份相当于15ml酒精或啤酒300ml或葡萄酒100ml或白酒25ml),肯定促使血压上升。  酒精引起高血压可能的机制有:  ①增加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的水平;  ②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  ③酒精直接对外周血管紧张度的影响,或许增加钙向细胞内的流动;  ④胰岛素敏感性减低;  ⑤镁的排出增加,可促进血管痉挛;  ⑥压力反射作用降低。  Klatsky等提出,每天40g酒精是阈值,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78g的重度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不饮酒者的2倍,但每天40g酒精摄入量以下的饮酒者的血压水平与不饮酒者无明显差异,Framing Ham前瞻性研究发现无论男女饮酒4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长,重度饮酒不仅引起高血压,而且可引起心律不齐,心肌病和脑出血,因此,预防高血压,最好不饮酒,已有饮酒习惯的人要戒酒或减少饮酒量,每天最多不应超过1两(50g)白酒。  (4)戒烟:烟草中含有烟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其调节能力受到破坏,产生血管痉挛,,血压上升,据统计吸烟者的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所以应坚决戒烟。  (5)增加体力活动:有资料表明,体力活动少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体力活动多者的1.52倍,有报道,仅锻炼一项可降低血压正常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0.53~0.78kPa(4~6mmHg),大规模的随机试验证明,体力活动和降低体重相结合可降低血压,美国JNCV建议有规律的运动作为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有效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措施之一。  老年人应该选择规律的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行走或游泳30min,每周5次左右,也可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老年人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过程中应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25次/min为宜,老年人应先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6)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精神压力对血压的升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精神紧张,压力大的职业,人群血压水平较高,实践证明,争强好胜,固执,,多愁善感,特别是愤怒,敌视情绪的人最易患高血压病,所以保持心情平和宁静,学会放松自己,防止,避免精神刺激,适当休息,多信任他人,睡眠不好及时调整睡眠。  虽然高血压的发生多在老年,但高血压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做起,预防高血压的战略重点应放在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病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措施常包括一级预防的措施,合理药物治疗及病后咨询等,简言之,二级预防就是及时的,正确的治疗,由于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因此二级预防意义重大。  预防成功的标准: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推迟并发症发病的年龄,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不因为高血压而影响工作,学习和寿命期限,其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落实一级预防的措施。  (2)进行系统正规地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如下:  ①根据不同的患者,参考抗高血压的药物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药物在2~4周或更长的时间内将血压降至18.6/12kPa(140/90mmHg)以下,药物的降压作用应力求平稳,安全有效,同时应是价格低廉,每天服用1次,这样才可能使患者长期坚持治疗。  ②按照血压变化规律,选用最好的服药时间,如每天第1次给药应在早晨6点。  ③除降压药物外,加用小剂量(75mg/d)阿司匹林,作用有两方面,降低血小板聚集协助降压;防止血栓形成而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  ④选用比较好的监测方法,即在血压高峰时测血压,以使高峰时血压也降至正常。  ⑤兼顾其他因素的治疗,治疗老年高血压可优先考虑剂和钙拮抗剂,当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应区别对待,例如:患者兼有左室肥厚,糖尿病,则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兼有高脂血症,痛风,则不宜使用利尿剂等;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合并,这时适用α受体阻滞剂等,只要长期坚持上述做法,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其中还包括康复治疗,即高血压患者,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衰,脑卒中等,及时合理处理,控制病情发展,抢救病人的生命,降低其病死率,以及在这些并发症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相当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由于患者长期“无症状”,致使患者长期是高水平的高血压,而未能得到治疗或未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的结果;或者是由于病人缺乏必要的自我健康知识。  高血压病的预防应强调以下几点:  (1)对每一位来院就诊的病人,均应常规测血压,以更多地发现高血压病人。  (2)高血压治疗根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对于那些血压升高而无症状的患者,一定劝其接受治疗。  (3)一定有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使血压真正降到正常值以下。  (4)病情平稳时,督促病人坚持服药,不能认为自己没事而自动停药。  4.社区防治  社区防治的关键是要有领导,专家,基层医务人员3个方面的结合,缺一不可,北京朝阳区对心血管病经过11年综合防治,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由防治前的31/10万,117/10万降至防治后的21.1/10万及67/10万,分别下降了29%及43%。  (1)建立组织和培训人员:要做好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首先必须建立有领导,专家,专业人员,基层保健人员和群众参加的防治网系统,WHO曾建议可按以下3个水平进行培训。  第一,三级培训,担任高血压防治研究的国家级和大城市心血管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士,应具备丰富的现代心脏病学,内科学,流行病学和与之有关的知识,并能负责组织规划的制定和培训省或地区有关科研人员。  第二,二级培训,多指省级,地区的医院或中心的内科,流行病或职业病等方面的专家,他们负责对地区或县级的心血管病或慢的人员进行培训。  第三,初级培训,对象为基层医院,厂矿保健站,街道卫生所及农村保健人员,由曾接受二级培训的人来培训这些单位的医护人员,药剂师,助产士,专职保健人员及志愿者。  (2)社区干预:我国高血压人数现已超过1亿人,而且还继续逐年增加,面临的严重后果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和病残危险的显著增加,日益加大的卫生经费将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进入21世纪后,这种影响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而更加严重,尽管如此,我国人群中多数高血压患者尚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而且血压能够得到控制的人数城市仅为4.1%,农村仅为1.2%,最为严重的,还有众多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已患有高血压,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阶段,近年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的结果,我国在年的“心血管病高发区社区人群综合性预防研究”,该研究选择了3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社区共有40万研究人群,经过4年干预以后,人群中危险因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及控制率增高,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知识证明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这种预防潜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医务人员,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社区(community)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并通常由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居民,形成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自然村落,城市中的一个街道,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生活小区,也可以是一个县域城市的一个区,乃至一个城市。  ①社区干预策略的一般原则:  A.社区分析要因地制宜: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分布不同,其分布趋势是南低北高,这与不同区域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故不同社区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B.多学科参与: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是以流行病学为基础,需要现代医学知识,行为学知识及社会学知识等共同参与运作的研究。  C.社区干预是基于社区人群的研究:社区干预是为了改变社区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干预措施或计划,高血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控制,必须能够被社区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所接受,得到他们的协作并能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通过他们能够将这些计划或措施在全社区付诸实施。  D.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对于社区干预是重要的,监测内容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它可以是疾病监测,也可以是各种暴露因素及防治水平的监测。  E.重视干预计划及措施的可行性:在社区干预中所订措施或计划的可实践性,是保证其能否在全社区人群中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或计划的制订必须以该社区的社区分析为依据,这种措施或计划的具体内容应能通过社区组织自身去落实,使之能成为全社区人群的行为。  ②干预策略(表6):高血压的社区干预策略包括人群策略和个体策略(也称高危策略)。  A.人群策略(Mass Strategy):人群策略是指以全人群为对象,以多渠道的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以降低人群中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为主要目标的预防策略,而不是针对高危个体,对不同疾病,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群策略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人群策略有如下特点:  a.目的和目标: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和患病率,目标是降低人群中与高血压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但在高血压高发的地区,人群策略的目标也应包括促进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控制。  b.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宣传栏等多种媒体进行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是人群策略的主要手段和最大特点。  c.公众教育:其重点是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性,高血压的可预防性和预防的方法。  d.高血压病人教育:主要包括:高血压的危害性,高血压发病的隐匿性,定期测量血压的重要性,高血压终生治疗的必要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病人的重要性及血压控制的标准。  e.医务人员的教育:主要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医务人员不仅应不断了解高血压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更应重视在对高血压病人的临床实践中真正应用这些新知识。  B.个体策略:个体策略也称高危策略,是从人群中检出高危的个体或亚组,有针对性地给以适当的干预,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  个体策略包含2个基本步骤:首先识别检出高危个体或亚组,其次对检出的高危个体进行适当的干预,检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对检出的高危者,针对其不同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干预,对检出的高危个体采用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干预,纠正其高危因素,使危害减到最低程度。  由于人群策略面向的对象是全社区的人群,其中多数个体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未患疾病,他们对种种预防措施感到受益不大,所以干预措施在实施中的顺应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高危个体针对性较强,干预措施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产生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高血压的防治中,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在预防干预的实施过程中,两种策略紧密结合,可以取得社区防治的最大成功。
减肥亲身体验
老年人高血压医院推荐
1条患者评价
1条患者评价
1条患者评价
1条患者评价
1条患者评价
您可以在医患咨询平台咨询健康问题,还可以分享您身边的健康知识和就医经验。
老年人高血压药品
本品用于治疗:|1.各期原发性高血压。|2.肾血管性高血...
参考价格:¥36
1.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稳定型心绞...
参考价格:¥2.4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
保护心脏健康,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
第四部分 心脏五环
第二章 防事件(1级预防)
第二节 高血压
一、自我风险测试
&你口重,和/或经常吃油炸食品和/或动物脂肪。
&你经常喝酒(一天内摄取的纯酒精≥28克)。
&你经常感觉到压力。
&无论工作还是在家,你都很少活动。
&你超过了60岁。
&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中曾经有人得过高血压、冠心病或者卒中。
&你血脂异常。
&你有糖尿病。
&你有冠心病或肾脏疾病。
&你曾经发作过卒中。
&你已经超过一年没有量血压了。
以上越多的选项与你相符,你患上高血压的可能性就越大。是时候直面这个无声杀手,学习如何将自己的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了。现在控制高血压,是为了防范日后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二、无声杀手高血压
高血压意味着心脏超负荷运转,动脉血管遭到损毁,心、脑、肾这些重要脏器受到挑战……高血压的发生不受年龄、性别和社会背景的限制,它的到来通常没有任何征兆,却能引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失明,甚至死亡……
&&& 你会不会就是这个无声杀手的下一个受害者?
由于很多病例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高血压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等到出现头晕、头胀甚至偏瘫、失语、眼底出血等情况后才测量血压或才开始治疗已有的高血压,常常为时偏晚。
(1)超负荷的心脏
血压升高致使心脏收缩泵血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花费更大的力气。如果心脏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如同绷紧的橡皮筋最终无法回缩一样,久而久之心肌会变得肥厚,继而心腔增大,心肌收缩力下降,临床上就发生了心力衰竭。
(2)高血压损坏血管
健康的动脉内壁光滑,外层富有弹性,保证了血流的畅通。持续血压升高导致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流减小。(血管壁上的压力升高,血管壁受损)高血压还会使动脉内壁变得粗糙,便于血小板沉积。随着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管弹性的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大,血管腔越来越窄,甚至突然完全彻底闭塞、血流中断。
(3)血管损伤可能导致全身各个部位出现严重问题
a)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可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等心脏事件。
b)脑动脉狭窄或堵塞可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没有了血液及其所携带的氧,脑组织就会死亡,意味着该部位脑组织所控制的功能丧失。血压过高还可能引起脑血管爆裂,引发出血性卒中。
c)肾脏内的动脉小血管狭窄或堵塞可引起肾萎缩和肾功能衰竭。肾脏不能正常的将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随着病情加重,毒素逐渐蓄积,人体出现中毒。肾脏的动脉损坏可造成肾组织血供减少,同样会发生肾脏疾病。
d)眼底小血管破裂或发生堵塞可导致失明或视力减退。
&&& 不要成为高血压的下一个受害者!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最好方法是定期健康体检、测量血压,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少饮酒,远离烟草,多运动和药物治疗(如果有需要,遵从医嘱)。
(1)感觉良好不一定代表血压正常,感觉不好也不一定代表血压异常。唯一可以明确的方法是定期监测,和在感到不适时随时测量血压。应学会自测血压。
(2)药物治疗只能作为全部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患者首先要改变饮食习惯、戒烟、不过量饮酒、有规律的锻炼和控制体重。
(3)一旦确诊,高血压往往会跟随人们一生。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控制高血压,并避免可能随之而来的不良侵害。
三、基础知识
什么是血压?
(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血压也就包括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血压就是血液在流动时,对动脉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的侧压力。
血压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其法定单位为千帕(kPa)。1毫米汞柱=0.133千帕,或者7.5毫米汞柱=1千帕。
血压常使用血压计测定,血压计以大气压为基数。如果测得的血压读数为90毫米汞柱(12干帕),就表示血液对血管壁的侧面压力比大气压高出90毫米汞柱(12千帕)。
2.血压与循环系统
心脏和血管组成循环系统。血液中的氧被人体利用后,经由静脉血管回到心脏;心脏将回流的血液送到肺,重新得到氧气供给;富含氧的新鲜血液(动脉血)从肺回到心脏;心脏将新鲜血液泵出,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
循环系统的任何环节发生变化都可能引起血压的改变,以下是3个引起血压变化的主要因素。
(1)心脏收缩的力量
心脏收缩射血所用的力量越大,整个循环系统中的压力越大。
(2)血管的收缩与舒张
如果某种原因导致动脉狭窄,通过狭窄的动脉输送血液就需要更大的压力,血压升高。
血容量是指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流动的血液总量。血容量越大,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越大。
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也称“高压”,是当心脏收缩射血时形成的血压。
舒张压,又叫“低压”,是在两次心跳的间隙(心脏舒张时)形成的血压。
血压通常以如下形式表示:120 /80 mmHg,120是收缩压,80是舒张压。
需要注意的是,收缩压和舒张压是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非血管本身。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例如,血压130/80mmHg,脉压=130-80=50mmHg。
什么是高血压?
以下标准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儿童高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1)在没有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 (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12.0kPa)即为高血压。
(2)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患者已经被确诊高血压,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属于高血压。
高血压分类、分级
(1)依据血压水平将血压分类为正常、正常高值和高血压
(2)继而再按照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即轻、中、重度
(3)假使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4)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 1级高血压(轻度)
& 2级高血压(中度)
&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例如,一患者体检发现血压达180/90mmHg,此时依据收缩压、舒张压中较高值来判断,该患者属于高血压3级(重度高血压);若其舒张压&90
mmHg,则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根据收缩压也是评定为3级(重度)高血压。
血压水平越高(如收缩压≥180mmHg),危险性越大,易发生诸如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降血压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单凭一次测量血压的结果不能诊断高血压,需要间断性观察血压变化。原因是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是正常的。比如,早上的血压比晚上高,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会影响血压,医院诊室测得的血压比在家高(“白大衣效应”)。
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通常所说的高血压是指原发性高血压。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即原因不明的高血压,亦称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常见多发病,约占高血压总人数的90%-95%。高血压病有其自身的病因、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但原因尚不十分明了。
(2)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亦称症状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总人数的5%,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高血压仅仅是这些疾病的众多临床表现之一。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包括:
a)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肾硬化症、肾癌、肾内瘤、肾结核、肾结石、肾积水、肾淀粉样变性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
b)肾血管病变引起的高血压:肾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肾动脉、肾动脉栓塞、先天性肾动脉畸形、肾动脉狭窄、肾蒂扭转以及肾动静脉瘘等
c)肾周围病变引起的高血压:肾下垂、肾周脓肿或炎症、肾周围血肿或新生物压迫肾动脉等
d)内分泌性高血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假两性畸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绝经期高血压、多囊卵巢等
e)心血管疾病所致的高血压: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f)神经系统疾病:头颅外伤、脑肿瘤、脑干感染等
g)结缔组织疾病:皮肤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白塞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h)药源性高血压:药物包括甘草、避孕药、激素、麻黄素、苯异丙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等
i)高原性高血压(高山缺氧状态)
j)贫血:贫血与高血压之间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贫血是指血红蛋白的减少,其结果可导致血红蛋白携氧减少和人体组织的缺血缺氧。为了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心脏就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心率加快和心输出量增加)以满足体内所需要的血液和氧,引起血压升高。贫血患者常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反而偏低。
k)睡眠呼吸暂停,即睡眠时鼾症,呼吸暂停
l)其它:痛风、过敏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铅中毒急性期、血紫质病急性发作期、高钙血症等
四、测量与监测血压
血压测量“方法多”
(1)袖带加压法
袖带加压法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无创,随处可以操作。必备工具是血压计,常用的有水银柱式血压计、表式血压计以及电子血压计。
(2)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简称动态血压监测,就是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的血压值,其分析内容包括全天/白昼/夜晚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度和昼夜血压节律。最常用的动态血压记录仪为袖带式,可定时给袖带充气,测量肱动脉血压,并自动存储数据,一天最多可存储200多个血压值,监测结束后经计算机分析并打印。
直接测量法
病情危重和接受大手术的患者需要采用直接测量法,即利用特制导管经皮穿刺周围动脉,送入主动脉,导管末端经换能器外接床边监护仪,自动显示血压数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测量主动脉内压力,不受周围动脉收缩的影响,测得的血压数值准确;缺点是有一定创伤性,并需要专用设备,技术要求高。
血压计“种类多”
水银柱式血压计(也称汞柱式血压计或袖带血压计)
目前大多数医院使用的是水银柱式血压计,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使用前需检查设备,水银必须足量,刻度管内的水银凸面一定要恰好在刻度“0”;使用完毕后一定关好开关以防水银漏出。应用水银柱式血压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譬如,检查者必须知道听诊器正确的摆放位置,判断袖带的充气程度,利用听诊器听准脉搏出现的第一个声音以及消失前的最后一个声音,并同时完成汞柱读数)。考虑到汞对环境的污染,在国际上水银柱式血压计已很少使用。
(2)气压表式血压计(又称无液测压计)
气压表式血压计形如钟表,是用表头的机械动作来表示血压读数,其余部分与水银柱式血压计相似。气压表式血压计的优点是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缺点是测血压的准确度不如水银柱式血压计(一般要6个月与水银柱式血压计校准一次),且维修比较困难,刻度数字较小,给视力不好的人带来困难。
(3)电子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操作和携带方便,若能正确使用,与传统的水银柱式血压计同样准确,但受条件影响较大,如周围噪声、袖带移动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操作,免除干扰,同时不要忘记听从医嘱按时复诊。
如何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
由于水银柱式血压计的使用专业性强,需要掌握一定技巧,所以在这里单独对它的使用方法做一个简单介绍,以便在家也可以正确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
&&& 具体方法:
(1)被测量者在安静环境休息5-10分钟。
(2)可采取仰卧位或坐位,被测的上肢裸露,肘部与心脏同一水平,上臂伸直并轻度外展。
(3)检查者须将袖带气囊部分对准肱动脉,紧贴皮肤缚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弯横纹以上2-3厘米。
(4)先于肘窝处触知肱动脉搏动,再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肘窝处肱动脉上,轻压听诊器胸件与皮肤密接,不可压得太重,不得与袖带接触,更不可塞在袖带下。
(5)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待肱动脉搏动消失,再将汞柱升高20-30mmHg,然后以恒定速率(2-6
mmHg/秒)缓慢放气,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应较慢。
(6)两眼平视汞柱缓慢下降,听到第一次声响时的汞柱数值为收缩压,随着袖带继续放气和汞柱继续下降,声音消失时(消失音)的汞柱数值为舒张压。
(7)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测量血压“四项注意”
(1)由于血压有波动性,所以需要非同日的数次测量才能判断血压的升高是否为持续性。
(2)测量血压时环境要安静。
(3)测量工具应标准。
(4)测量方法要得当。测血压时,需要强调的细节是:
a)被测量者应尽量放松,至少在测量前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
b)如果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若疑有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测双臂血压。老人、糖尿病及经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的患者,应测立位血压。不论被测者体位如何,测血压的手臂应该放在心脏水平。
&&& “心脏水平”是指测量血压时,上臂应与右心房在同一水平。在仰卧位,右心房大约在床与前胸壁中间水平。此时如果上臂放在床上,它将低于心脏水平,因此仰卧位测量血压应在上臂下垫一薄枕。坐位时,右心房位于肋骨中点或第4肋间(即男性乳头)水平。
c)袖带大小合适,袖带内气囊至少包裹80%的上臂。大多数人的臂围是25-35厘米,适合使用宽13-15厘米、长30-35厘米规格的气囊袖带;肥胖或臂围大者要选择大规格袖带;儿童用较小袖带。袖带相对臂围过宽时,测得的血压低于实际血压。
d)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以上2-3厘米。
e)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脉搏消失并再升高20-30mmHg。
f)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
mmHg,需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血压有误差,积极找原因
如果自测血压与在医院就诊时得到的结果相差悬殊,要咨询医生,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
(1)上臂位置对血压的影响:上臂位置放在高于心脏的水平,可使测出的数值比实际血压低;相反,上臂位置低于心脏水平,测得的数值比实际高。
(2)若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血压时应将血压计放在检查人员的眼睛正前方,双眼平视水银柱的变化,俯视和仰视均不易读准血压值。
(3)心房颤动和其它心律失常患者,由于每次心脏的输出量不等,在测血压时,不同时间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应测量几次,取平均值。但是还要注意,不能连续测,每两次测量之间要有片刻休息,使上臂血流恢复正常后再测,同时放气宜慢,否则误差就会增大。
(4)气囊和袖带的长度与宽度对准确测量血压十分重要。如果袖带太宽,测得的血压比实际低;袖带太窄,测得的血压比实际高。测血压的袖带应分为儿童用和成人用,也应将上肢和下肢的袖带分开。
(5)血压计不准确。
高血压患者如何监测血压?
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与血压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血压愈高,危险性愈大。通过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致残和致死率也会显著下降。重复测量血压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治疗效果,还在于当血压不能得到满意控制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1)究竟应该间隔多长时间测量一次血压呢?
a)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治疗方案。
b)由于各种活动、情绪变化均明显影响血压,有条件的患者可每日自测血压。
(2)在血压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双上肢的血压差别一般不超过10mmHg,少数人达到20mmHg。通常左上肢血压略高于右上肢血压。若两上肢血压差超过20mmHg,应该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以下疾病的可能: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动脉导管未闭、锁骨下动脉发育异常及主动脉夹层等。
b)下肢血压略高于上肢血压(高出约20-40mmHg),至少不低于上肢血压。高血压病患者测量出来的血压也是下肢高于上肢。如果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超过40mmHg就不正常了,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疾病,也可能由于测量下肢血压的袖带不合适,例如用测量上肢血压的袖带来测量下肢血压会引起测量结果偏高。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也属于不正常,可见于: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哪些因素影响血压波动?
(1)年龄与性别
在婴儿向成人发育的过程中,血压迅速上升。在成人期,血压上升的趋势减慢,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又逐渐升高。有资料表明,40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是15-39岁的3.4倍。收缩压从35岁起开始上升,每5岁增高4mmHg;舒张压从30岁起开始升高,每5岁增加1.5mmHg。
两性如血压水平相同,男性进展到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预后也比女性差。女性在45-50岁左右血压上升稍快,尤其是收缩压,这与更年期有关。
(2)气候冷热变化
根据调查,寒冷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温热地区。
就个人而言,血压也是随天气的冷热变化而波动的,高血压患者的波动尤其大。“五一”劳动节以后,天气逐渐转暖,血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7、8月份的高温季节,血压下降更加明显,如果原来血压水平只是轻度升高,此时血压可能降至正常范围;过了“十一”国庆节,天气逐渐转冷,血压逐渐升高;11月以后,随着寒流侵袭,气温明显下降,血压上升就更加明显;12月、1月和2月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血压水平也最高。
(3)昼夜节律
血压白天与夜间的变化是有节律的。受睡眠与活动的影响,睡眠时血压下降,活动时血压上升。若白天活动,夜间睡眠,血压的正常节律呈两峰一谷,长柄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压逐渐下降,至夜里2-3时降至最低谷;清晨睡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清晨6-9点)(当交感神经功能状况从抑制转向兴奋时)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血压晨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时可能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最大差值可达40mmHg;晨起后血压又开始上升。
(4)精神和体力活动
运动、饱餐、生气、激动、做梦、大便、性交时血压都可能升高,而休息、安静、心平气和时血压平稳正常。正常血压的人或高血压患者在受到精神刺激后,血压都可能上升,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更明显。
在安静状况下,由于体内新陈代谢率较低,心率减慢,心脏排血量少,血压就偏低;相反,人在活动时,体内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脏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精神长期紧张和过度疲劳还可能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加强小动脉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
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在研究心脏病与性格的关系时指出:平静状态时,A、B型两种性格的人血中儿茶酚胺值相差不大;但在应激情况下,A型性格(强烈的上进心、持续的时间紧迫感、永不满足、脾气急躁、性格外向、易激动等)血中儿茶酚胺值明显高于B型性格(不争强好胜、无竞争压力、不受外界干扰、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A型性格交感神经的反复兴奋易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血管收缩或痉挛,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上海市的一项调查发现,脑力劳动者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工作繁忙而紧张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相对工作节奏缓慢的人群。
高血压发病率
接线员、会计
(5)生活方式
a)吸烟成为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吸烟对人体有害,也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与死亡率。吸一支烟可使收缩压升高10-25mmHg,每分钟心跳增加5-20次。烟中的尼古丁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小动脉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导致血压升高;吸烟产生的烟碱和一氧化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吸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促使儿茶酚胺和血管加压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和心律失常。长期大量吸烟,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收缩,久而久之小动脉管壁变厚并逐渐硬化,引起高血压。
b)饮酒加重高血压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饮酒者的血压水平高于不饮酒者。在控制了年龄、体重、吸烟等因素后,饮酒与否及饮酒量多少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每日饮酒量愈多,则愈易发生高血压。大量饮酒可使血压急剧升高,甚至导致脑出血或猝死。另外,饮酒史的长短也与高血压有关。
c)摄盐超标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与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相比,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12克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18克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50岁以上和有家族性高血压的人,血压对食盐摄入量的变化更为敏感。30%的高血压患者发病与盐摄入过多有关。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全世界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5克。超重和肥胖者的血压对食盐也敏感。
高盐饮食还可能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变成昼高夜也高,大大增加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此外,高盐饮食可增加患肾脏疾病的危险并加重糖尿病病情。
d)脂肪对血压的影响
膳食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越低,越容易引发高血压。饱和脂肪酸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前列腺素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所以常吃动物性脂肪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e)超重或肥胖与高血压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极易引发超重或肥胖,而后者将增加高血压风险。多年研究表明,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体重与血压高低均有一定相关性。在一段时间内体重上升快的人,血压升高也快。肥胖者发展成高血压的危险性是正常体重者的8倍。肥胖者的血压能随体重下降而降低。
城市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肥胖只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只要具备身体素质和环境,无论胖瘦都有患上高血压的风险。在城市生活的人,生活节奏快,缺乏运动,受环境污染重,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多,因此城市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药物性高血压是由药物引起的血压升高。
易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包括:a)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强的松等),b)口服避孕药,c)麻黄素,d)保太松、喘息定,e)中草药(甘草等),f)苏打。
临时应用激素不会使血压明显升高,小剂量使用一段时间也不会引起血压明显变化,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可引发药物性高血压。
在口服避孕药物的育龄妇女中有10%左右出现血压异常升高。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多在服药后2-5年内出现,个别病例在服药后数周内出现。避孕药物引起的高血压通常为轻、中度。在停药后,血压可以逐渐降至正常。服用避孕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患高血压的危险越大。因此,有高血压病倾向(a.有高血压家族史,b.原先有肾病或隐匿性肾病,c.肥胖、年龄偏大、吸烟、有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的妇女应避免口服避孕药。有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由其它原因所致的慢性高血压患者,也应禁用口服避孕药。
a)站立时血压高于仰卧。血压必须略有上升才能保证站立时头部血液供应。
b)进餐时血压通常也上升。消化器官要工作,腹腔内脏器血管扩张使血流充足以保证需要,四肢血管为保证内脏血液供应,就要让血管收缩,给急需处提供保障,这就是餐后不宜剧烈活动的原因之一。
当医生处方“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通常出于以下考虑
(1)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提供高血压患者三个方面的信息:
a)血压水平,正常的情况下,白天血压不超过140/90 mmHg,夜间不超过120/80 mmHg。
b)血压变化(或称变异),是指血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波动程度。血压的波动程度与器官的损害呈正相关,血压波动越大,器官的损伤程度越严重。
c)血压白天与夜间的变化节律。
(2)有助于了解血压的波动特点。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获知更多的血压数据,能更加客观的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例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以阵发性血压升高(血压骤升骤降)为临床特点,假若测量血压时恰为其缓解期,就很难发现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能测量人体昼夜不同时间的瞬间血压,得到的数据远比偶测血压值多得多,最大限度避免了偶测血压的缺点。
(3)有助于判断高血压病情程度。
a)评估血压升高的程度比单纯诊断高血压重要,动态血压水平较高者,病情更重。譬如,同样是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一个人24小时内有1次超过140/90mmHg,达到160/100mmHg,而另一个人虽然血压最高150/95mmHg,却有10次超过140/90mmHg,答案是后者的病情更重。
b)可通过昼夜血压节律评估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白天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白天收缩压平均值]&100%,正常情况下≥10%。若得到的计算结果<10%,说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多见于重症高血压或伴有心、脑、肾器官严重受损者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严重失眠者。还有患者甚至表现为白昼血压低于夜间或直立位低血压、夜间血压持续升高,这些情况多见于严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一部分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
(4)有助于判断预后。譬如,血压升高造成的心血管损害是循环系统长期承受压力过高的结果,偶测的血压无法反映个体的平均血压水平;动态血压监测反映的血压水平、昼夜节律与心、脑、肾的损害程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心肌肥厚、眼底血管病变或肾功能改变的高血压患者,日夜之间的血压差较小。
(5)找到“血压峰值”,有利于医生用药。理想的治疗方案应该包括全部24小时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在许多情况下动态血压监测可用来评价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根据血压高峰与低谷时间,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调整剂量和服药时间、调整给药次数与间隔时间,有效控制血压,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6)排除“白大衣(诊所)高血压”,避免吃“冤枉药”。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在医生诊室测量时血压升高,而在家测量时血压正常,可能是当环境改变(医院不是熟识的家)和看到“白大衣”时不由自主的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缘故。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患者自身携带测血压装置,脱离生疏的环境回到熟悉的日常生活,可以帮助除外假性高血压和确诊真性高血压,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或性格内向、精神紧张者。
(7)对早期无症状的轻度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血压的“正常高值”)患者提高检出率并给予及时干预。
五、高血压的危害
&&& 高血压有“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
高血压携带的三颗“炸弹“-心肌梗死、卒中、尿毒症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可概括为“大心、小肾和卒中”。
(1)“大心”指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肌肥厚,继而心腔扩大和心力衰竭,并且高血压患者易患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
(2)“小肾”指肾小动脉硬化,致肾衰竭和尿毒症。
(3)卒中包括脑出血与脑血栓。
心肌梗死、卒中、尿毒症就是高血压携带的三颗“炸弹”,一旦被这三颗“炸弹”击中,那就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损害。积极控制血压对于拆除这三颗“炸弹”尤为重要。
此外,高血压伴随下列情况时同样危及生命:子痫、主动脉夹层、肺水肿、高血压脑病等。
高血压的常见靶器官损害和检测手段
(1)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2)动脉壁增厚:颈动脉B型超声提示内中膜厚度≥0.9mm或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3)肾脏受损
a)血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mol/L(1.3-1.5mg/dl)、女性107-124mol/L(1.2-1.4mg/dl)
b)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30-300mg/24h
c)白蛋白/肌酐比:男性≥22mg/g(2.5mg/mmol)、女性≥31mg/g(3.5mg/mmol)
(4)眼底动脉硬化:检眼镜查看眼底、眼底照相等
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并发症
(1)心脏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绞痛、心肌梗死
(2)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
(3)肾脏疾病:蛋白尿、高血压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4)外周血管疾病
(5)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
(1)心力衰竭
高血压是损害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血压长期升高,使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早期呈代偿性肥厚,晚期扩张,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心脏变化通常出现在高血压病起病数年至10余年后,根据心功能情况分为心功能代偿期和心功能失代偿期。在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低,回流心脏的血流受阻,造成肺淤血、水肿,导致急慢性心力衰竭。开始时患者仅在劳累、饱餐后或说话过多时感到心悸、气喘、咳嗽;随着病情进展,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最终多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并痰中带血,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例如,69岁男性患者,“间断喘息5年,突发喘憋加重、不能平卧2小时”,夜间急诊入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最高220/130mmHg,未坚持服药,平时血压150-180/90-105mmHg,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该患者首先可考虑由长期高血压引发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
(2)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引起心脏改变,往往首先出现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即舒张功能减退。左心房的血液不能“轻松”进入左心室,而是必须加强收缩将血液挤入左心室,长期下去引起左心房内压力(收缩的强度)增高、左心房扩大等改变。左心房扩大和压力升高可导致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而当高血压病引起左心室肥厚、扩大等改变,加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因素,很容易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有的患者可能因为心脏传导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a)高血压能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比血压正常的人高2倍。约70%的冠心病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单纯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也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
b)血压升高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硬化的动脉又加剧血压升高,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相辅相成。
高血压与脑损害
血压升高且波动较大时,可引起高血压脑病,导致脑梗死或脑血管破裂形成脑出血。
(1)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一种短暂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正常情况下,血压升高时脑部血管收缩,血压下降时脑血管扩张。当血压持续升高时,由于某些诱因(情绪激动、气候变化、内分泌失调等),导致脑的小动脉持续痉挛,继而被动性扩张,出现一系列脑细胞缺血、水肿和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力障碍、意识模糊、昏睡、昏迷、偏瘫、偏盲、复视、失语等),最终造成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功能损伤。
&&& 高血压脑病的临床特征包括:a)常因过度劳累、紧张和情绪激动诱发;b)血压在数分钟至数天内急剧升高,发病急;c)尤其是舒张压升高很明显,常常超过120mmHg;d)先是严重弥漫的头痛,早晨多见;e)病情危重,可出现昏迷、偏瘫、癫痫等表现;f)病情变化快,若不积极处理,常危及生命。
脑小动脉在高血压的机械性冲击下,可发生纤维性坏死、管腔阻塞,从而使脑组织因血液供应被阻断而发生梗死。
脑梗死即民间所指的“中风”,目前“中风”一词已弃用,取而代之的是“卒中”。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脑梗死则是指缺血性卒中。小灶的梗死,如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时,依据梗死的部位不同,患者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如果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可能出现偏瘫、失语,严重时危及生命。
脑出血,即出血性卒中。脑动脉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发生机械性扩张,造成血管壁坏死,此时若有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用力咳嗽、排便等因素,血压会突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从而导致脑出血。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是高血压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出血若不积极救治,约1/4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也有一些先天性脑动脉瘤病例,在上述诱因作用下或无明显诱因,动脉瘤突然破裂造成脑出血,以中青年多见。
哪些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1)高血压患者不及时治疗或间断服药,可使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引发卒中。
(2)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波动较大时,容易出现卒中。
(3)伴有左心室肥大的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卒中。
(4)伴有高血脂,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卒中。
(5)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脑血管意外的“常见诱因”
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因素分为自身因素、外界因素和诱发因素三大类。下列几种情况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最常见诱发因素:(1)情绪激动、精神紧张;(2)用力过猛,如排便、性交时,尤其是收缩压在180mmHg以上以及有冠状动脉疾病、脑动脉疾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容易发生危险情况;(3)酗酒;(4)饮食不节制,熬夜,生活不规律。
高血压与肾脏损害
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病患者5-10年后可出现肾脏损害,这与高血压引起肾动脉硬化、继而累及肾单位有关,临床上早期表现为尿蛋白,继续发展可出现肾功能不全。
&&& 高血压引起的肾病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开始阶段(肾功能代偿期):通常有夜尿增多,尿常规检查出现蛋白尿、少量红细胞和管型,其中以蛋白尿多见。
(2)第二阶段(肾功能失代偿期):当出现肾功能失代偿时,症状为多尿、口渴,常出现低比重尿(尿液比重多在1.010左右),这表明肾脏浓缩功能不良。随着肾功能不全进一步发展,尿量明显减少,血肌酐、尿素氮含量增高,全身浮肿,出现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凋。X线或B超检查双侧肾脏呈对称性轻度缩小。
(3)终末阶段(尿毒症期):高血压肾损害到终末期多发展为尿毒症。患者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口有尿臭味及口腔粘膜溃烂、消化道出血、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还可出现贫血及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嗜睡、谵妄、昏迷、抽搐。
高血压与眼损害
很多患者因为眼结膜下出血初次就诊,却被确诊高血压。高血压还可能引起眼底动脉硬化,严重者有导致失明的危险。
高血压患者早期眼底正常,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先是视网膜动脉出现痉挛(功能性收缩);血压持续升高,视网膜动脉长久痉挛,形成硬化;再发展下去,视网膜动脉硬化更加明显,可能出现视网膜动脉管壁渗透性增强,可见棉絮状白斑;若血压再升高,还可以使血浆中血细胞渗出来,造成视网膜水肿、渗出及出血。这些改变即为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最严重的是视乳头水肿。
&&& 高血压眼底改变分为四级
●& Ⅰ级&
视网膜小动脉出现轻度的狭窄、硬化、痉挛和变细;
●& Ⅱ级&
小动脉呈中度硬化和狭窄,出现动脉交叉压迫症,视网膜动脉阻塞;
●& Ⅲ级&
动脉中度以上的狭窄伴局部收缩,视网膜有絮状渗出、出血和水肿;
●& Ⅳ级&
视神经乳头水肿并有Ⅲ级眼底的各种改变。
高血压眼底改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Ⅰ至Ⅳ级眼底改变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0%、13%和0%;Ⅲ、Ⅳ级眼底改变是急进型和恶性高血压诊断的重要证据。
10. 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容易引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约有80%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这可能是由于高血压使主动脉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久而久之,中层弹性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所致。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也称为主动脉内膜剥离症或壁间动脉瘤,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主动脉瘤,而是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动脉壁中层所形成的血肿或血流旁路。一般认为由于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主动脉壁中层的弹性组织、肌层出现退行性改变,主动脉壁中层发生断裂使动脉壁分离为两层,是夹层动脉瘤的常见病因。
六、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起病方式与症状发展的缓急因人而异,在确诊为高血压病的人群中近40%无自觉症状。许多人是在常规体检或其它疾病(如头晕、鼻出血、眼结膜出血等)的诊治过程中才被发现有高血压。
无症状的高血压病不易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一旦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血压可能已难治。要减少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普查、定期体检及血压的自我测量是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的最有效方法。
高血压患者的“常见表现”
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后颈部发硬、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烦燥、失眠、心悸、四肢麻木、鼻出血、月经过多、眼结膜下出血、咯血等症状;病程发展到后期,症状通常由相应的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变或其它严重并发症引起。
(1)脑部表现:头痛,部位可以在后脑部、前额部、太阳穴(双侧或单侧)搏动性胀痛;也可以仅有头沉、压迫感。很多患者的头痛在醒后出现,起床后好转,当剧烈运动或情绪紧张及疲劳后加重。也可有脑中嗡嗡响,耳鸣等。高枕卧位时头痛可以减轻。
(2)肢体缺血表现:有的高血压患者感觉手脚麻木、有蚁走感;有的人双腿对寒冷很敏感,走路时常常腿疼;背部肌肉疼痛也要重视。这些现象可能是因为血管收缩或动脉粥样硬化使肢体或肌肉供血不足引起的。
(3)视力减退:病根未必在眼上!
病例:老王感觉近两年视力减退明显,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并没在意。不料近来又经常头晕、头胀,去附近卫生院检查,测得血压高达180/100
点评:当高血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眼底视网膜上的小动脉发生硬化、水肿,血流减少而致视力下降。高血压眼病患者中约70%有眼底改变。
(4)高血压红色预警:眼中的血丝。
病例:小李经常眼睛红肿,还布满血丝,他以为是整天打电玩的缘故,于是买了一些缓解眼睛疲劳的滴眼液。后来有一天,他从沙发上站起来的时候,突然晕倒在地。到医院检查,医生测得小李的血压是255/170
点评:如果眼中布满的血丝较长时间不能消退时,尤其是合并头晕、头痛等其它不适,一定要及时测量血压。
七、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妊娠和更年期
控制血压要从娃娃抓起
在临床实践中,一般16岁以上视同成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16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乃至婴儿的血压问题呢?
(1)“控制血压从娃娃抓起”的2层含义
少年儿童高血压问题包含2个层面: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病。我们不能说偶然的血压升高一定就是疾病;但如果血压经常、持续升高,那就靠近高血压病了。所以关注孩子的高血压问题要从血压升高的现象开始,不要等到真正演变成了高血压病。从孩童时期开始关注和干预血压,不仅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更是为了减少他们成年后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风险。
a)研究证实,成人原发性高血压起始于儿童时期,意味着高血压可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这是从人的一生中疾病演变过程的角度来说的。由于儿童高血压不常见或者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所以更容易被忽视,等到得到重视的时候,高血压已经“长大了”。
b)儿童也会患高血压病。儿童血压是反映其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状况的一项基本指标。请大家注意“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这个表述,人的心血管系统也有一个发育的过程。既然是发育,就存在发育状况的差异,即有的孩子心血管系统发育得好,有的则发育得不理想甚至较差。心血管系统发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血压,反过来,血压的状况也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因此,儿童血压必须得到重视。
(2)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目前尚不统一。
198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
&18岁高血压诊断标准(mmHg)
新生儿(第7天)
(第8-30天)
婴幼儿(≥2岁)
儿童期(3-5岁)
&&&&&&&&&&(6-9岁)
青春期(16-18岁)
16岁以下(不含16岁)少年儿童的血压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变化的数值,为了便于推算,可采取公式:
收缩期血压=(年龄&2)+80mmHg
舒张期血压=2/3&收缩期血压
以上是理想血压,如果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者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为低血压。
为儿童量血压,一定要用儿童专用的袖带,绝不能用成人袖带代替,否则测量出的血压会低于实际血压,从而延误一些血压高的孩子的治疗。应记下收缩压、舒张压变音点和舒张压消音点3个值。
(3)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特点
a)约50%的患儿有高血压家族史。
b)约50%的患儿是肥胖儿。
c)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神经系统或五官科疾病。若儿童出现头痛、视力模糊、发育迟缓、恶心呕吐、不活泼、心功能不全或脑血管意外等表现,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d)60%-80%的患儿为继发性高血压。
e)病情相对较轻,一般不发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不过,少数患儿的病情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发展为急进型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
(4)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相关因素
a)肥胖是青少年致病的首要原因。少年儿童形成高血压的因素很多,譬如遗传、膳食与营养、心理与行为等,而肥胖又是与这多重因素相关的一个结果,成为高血压的主要诱因。
b)心理和行为与血压相关。性格也是导致高血压的因素。儿童时期正是性格的形成期,如果孩子有内向、抑郁、多动、自卑、畏缩等表现,最好多关注这些负面情绪与孩子血压的关系(包括研究情绪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血压变化的关系)。
c)睡眠与血压是互动的。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睡眠是个宝。孩子的睡眠不佳(包括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不好),容易出现高血压和其它疾病;血压偏高的儿童又往往影响睡眠,不易深睡,容易被惊醒或者做恶梦。
d)不良的饮食习惯大多有高血压隐患。不良饮食习惯是孩子们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常吃油腻食物,喜好甜食、零食、咸食,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摄取营养不均衡,因此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可能同时存在),都容易使孩子成为高血压的俘虏。
&&&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祸根-方便、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
美国医学组织调查发现,在10-13岁的美国儿童中有11%患高血压,盐摄入过量是祸根。市场上出售的加工食品和方便食品,如干脆面、炸薯片、三明治、蛋糕、饼干和含糖高的饮料等,对大多数孩子极具诱惑力,不少家长也津津乐道。殊不知,这些食品的盐和糖含量都偏高。更具欺骗性的是,这类食品的口味并不总是咸的。
美国科学家曾把市场销售的30多种罐装食品给幼鼠吃,到了第4个月,这些幼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对照组的小鼠仍保持健康。
一般而言,1-6岁的幼儿,每天食盐量不要超过4克,要从小培养孩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清淡饮食,不给或少给孩子买快餐食品。
e)“瘾君子”可能“赐给”孩子高血压。荷兰乌得勒大学医学中心一项研究显示,在怀孕期间吸烟或被动吸烟可能会增高新生儿的高血压发生率。这项研究包括了456个健康足月的新生儿,当他们2个月大的时候接受了血压测量。另外有研究表明,接受二手烟的儿童舒张压比接受二手烟的成人更容易升高。
f)婴儿血压与喂养方式有一定关联。母乳喂养的婴儿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相比收缩压平均偏低0.8mmHg(0.1-1.5mmHg)。
(5)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防治重点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合理膳食,科学锻炼,控制体重,远离烟草(包括一手烟和二手烟)。“大阿福”虽然看起来可爱,但不健康。
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1)血压波动大,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立位比卧位的收缩压下降超过
20mmHg,平均动脉压降低10%以上),所以老年人在降压治疗的初期应注意测量立位血压。
(2)老年人高血压半数以上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生冠心病、卒中和终末期肾病的危险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最大,其次是双期高血压,然后才是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3)脉压较大。通常情况下,脉压越大提示大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欧洲高血压协会专家指出,脉压和大动脉僵硬度的增加可作为老年高血压人群并发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预测因子。
(4)并发症多且严重。老年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功能减退,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弱。随着收缩压增高和脉压增大,舒张压越低危险越大。
(5)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如果患者了解相关病情,在进行降压治疗前要告知医生,以免造成药物蓄积和中毒反应。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指孕妇在怀孕前或妊娠20周前血压不高,而正常妊娠20周后出现2次以上血压升高(≥140/90mmHg);若收缩压比原来升高超过25mmHg,或舒张压升高超过15mmHg,也列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范畴。
(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要点
a)以高血压、水肿(常超过膝以上)和蛋白尿(定性为+~++++,定量为>0.5克/24小时)为特征。
b)尿蛋白定量>5克/24小时应考虑重度妊高征。
c)若有高血压和蛋白尿,同时伴头痛、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等,应考虑先兆子痫。
d)妊高征的最严重表现是子痫,患者出现抽搐或昏迷。子痫阶段病死率很高,常因严重的并发症(胎盘早剥、心力衰竭、脑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而死亡,也容易引起早产、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死亡等。
(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分类
踝部水肿,血压130/90-140/100mmHg或较原来升高>30-15mmHg
三联症(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中出现二个症状,血压<160/100mmHg
a)先兆子痫-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血压≥160/100mmHg及蛋白尿/水肿
b)子痫-抽搐、昏迷,血压≥180/110mmHg
(3)妊娠指数评分标准(妊娠指数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卧床休息后水肿
蛋白尿(g/L)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更年期高血压
绝经期妇女往往发生代谢性变化,出现体形肥胖,特别以腰、腹、臀部为主;有可能出现糖尿或血压增高以及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严重者有明显浮肿);发生骨质疏松,骨脱钙,易骨折,尤以股骨、颈骨骨折多见。
更年期高血压也称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较容易出现阵发性潮红与出汗、皮肤麻痒、蚁走感、心动过速、心悸等症状,血压增高且波动性较大;在此期间,血压的波动还容易受精神紧张和体力劳动的影响;更年期过后,大多数妇女的血压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更年期高血压需要长时间的调整,关键在于解除焦虑,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八、高血压的诊断
定期测血压,养成健康好习惯
即使你认为自己一切正常,也要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当第一次发现血压高时,休息30-60分钟再测1次。注意严格按照规定的动脉血压测量方法测量。如果测得的结果仍然高于正常值,再选择不同日重复测量2次。如结果依旧,应该及时就医。
高血压病的轻重程度如何判定?
(1)收缩压水平比舒张压水平在预测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方面的价值更大。
(2)与高血压病类型有关:比如,急进型高血压病程进展快,舒张压高,器质性脏器损害重,并发症多,预后远比缓进型高血压病差,属于极重的高血压类型。
&&& 急进型高血压是指舒张压>130-140mmHg,出现视网膜动脉中、重度硬化和视网膜病变(眼底Ⅲ级改变),常无严重的肾功能损害,若不积极治疗可迅速转化为恶性高血压。
&&& 恶性高血压是指舒张压>130-140mmHg,出现视乳头水肿(眼底Ⅳ级改变),常伴有严重的肾功能损害,若不积极治疗,预后极差,多数患者在6个月内死亡。
由于恶性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相似,不易区分,可统称为恶性急进型高血压,属于高血压急症之一。
我国恶性和急进型高血压多见于中、青年人,而国外则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人。恶性和急进型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10%。
(3)与高血压病病期有关:高血压病分期主要依据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而不仅是血压的水平。三期高血压病的病情最重,伴有重要脏器(心、脑、肾)
损害严重且已丧失代偿能力;二期高血压病次之,有心、脑、肾轻度损害或单一器官损害的征象,但仍处于器官功能代偿阶段;—期高血压病的心、脑、肾等脏器尚无受到损害。
&&& 依据舒张压水平和临床表现可将高血压病分成三期
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的水平,舒张压大部分时间波动在90-100mmHg之间,休息后能够恢复正常,临床上没有心脏、脑、肾并发症表现。
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舒张压超过100mmHg,休息后不能降至正常,并符合下列各项中的一项:(a)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左心室肥大的征象;(b)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c)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三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舒张压达到110-120mmHg,并符合下列各项中的一项:(a)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b)左心心力衰竭;(c)肾功能衰竭;(d)眼底出血或渗出,有或无视乳头水肿。
&&& 根据器官损害程度的高血压分期
无靶器官器质性改变的表现
至少下列器官受累为表现之一:
左心室肥大(由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出)
肾动脉普遍性或局灶性狭窄
微量蛋白尿、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轻度升高(1.2-2.0mg/dl)
超声或放射线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证据(主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
器官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均已显露,包括:
心脏-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
眼底-视网膜出血和渗出,伴或不伴视乳头水肿(这些表现是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
肾-血浆肌酐升高(>2.0mg/dl)、肾脏衰竭
血管-夹层动脉瘤、有症状的动脉闭塞性疾病
诊断高血压可能需要哪些辅助检查? (由心血管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特别推荐的检查
a)尿液分析(浸片实验辅以尿沉渣检查)
b)血清肌酐
c)血清钾(常同时测血清钠)
&&& d)血糖
e)血清胆固醇
&&& f)心电图
a)空腹血浆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b)血浆尿酸
c)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积
&&& d)尿培养
f)超声心动图
a)复杂高血压:心、脑、肾功能试验
b)查找继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测定、主动脉和肾动脉造影术、肾和肾上腺超声波检查、计算机断层显像等
(1)尿液检查对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和判断疾病的轻重程度很有帮助。医生根据尿化验判断高血压与肾炎的关系。一般来说,高血压没有肾脏并发症时,尿常规检查可完全正常;如果合并肾脏的器质性损害,尿常规检查可出现蛋白尿、管型、红细胞;如果并发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白细胞。
(2)血生化检查主要包括电解质、肾功能和血糖等。
a)肌酐和尿素水平能反映高血压患者肾的损害程度。
b)血糖和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密切相关。
(3)高血压患者出现明显心电图异常,说明心脏已受到损害。
(4)高血压患者接受胸部X线检查(胸透、胸片)的目的是了解心脏和大血管(主要是左心室和主动脉)的形态、大小、轮廓和搏动情况。由于X线检查反映高血压影响心脏的不同阶段,是高血压影响心脏的影像学表现,临床医生可通过X线检查了解高血压的发展阶段和心脏受损程度,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5)超声检查包括心脏超声和B型超声。
a)B超:目的是发现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如肾实质损害、肾积水、肾结石、肾肿瘤、多囊肾、肾动脉病变、甲状腺病变、肾上腺病变等。
b)超声心动图:有助于了解心脏大小、左心室的室壁厚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及主动脉内径的宽度、钙化情况、瓣膜功能等。配合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还可以非常直观、清楚的了解到心脏和血管内血流运动是否正常。
九、高血压的综合治理
降压是硬道理
&&& 由于血压水平与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率呈线性关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1)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都应降至140/90mmHg以下;
(2)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可降至150/90mmHg以下;
(3)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应<130/80mmHg;
(4)有慢性肾病、24小时蛋白尿>1g者血压应<125/75mmHg。
高血压患者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研究数据证实,血压降低10/5mmHg,卒中发生率降低40%,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6%,心力衰竭减少50%,恶性急进型高血压减少94%,同时不增加癌症与其它非心血管相关的死亡。
高血压不进行治疗……
&&& 患高血压心脑肾损害(3-5年)死亡(19年)平均寿命缩短20年
&&&&&&&&&&&&&&&&&&&&&&&&&&&&&&&&&&&&
同时必须看到,高血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压、吸烟、血脂、肥胖和血糖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指标进行综合治理,合理控制已经出现的并存临床情况,采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是我们面对疾病时的正确态度。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则要首先找到病因,肥胖伴鼾症的患者应注意有无睡眠呼吸暂停。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一般原发病治愈后,高血压也就得到控制了。
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也不是单纯与血压升高的水平有关,必须结合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情况来判断患者是属于低危,中危,高危,还是很高危?
&&& 心血管危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1、5或10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的危险程度,用%表示。
&&& 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
其它危险因素和病史
无其它危险因素
1-2个危险因素
≥3个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并存的临床情况
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病患者10年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百分率:低危组为<15%,中危组15%-20%,高危组20%-30%,很高危组≥30%。
如一位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水平位于180/90mmHg,依据分级,属于高血压3级;判断其危险分层,应从高危水平算起:无危险因素时-高危组,伴有1-2个危险因素或≥3个危险因素、有心脑肾损害或糖尿病时-很高危组。
高危和很高危患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中危和低危患者:医生需要先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其它危险因素一段时间,进一步了解情况,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复杂,治疗时应因人而异。
&&& 心血管疾病的“九大危险因素”:
(1)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级)
(2)男性&55岁
(3)女性&65岁
&&& (4)吸烟
(5)血脂异常:TC≥5.7mmol/L(220mg/dL)或LDL-C&3.6mmol/L(140mg/dL)或HDL-C&1.0mmol/L(40mg/dL)
(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
(7)腹型肥胖或肥胖:腹型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肥胖BMI≥28kg/m2
(8)缺乏体力活动
(9)高敏C反应蛋白≥3mg/L或C反应蛋白≥10mg/L
轻度高血压不容忽视
“轻度”高血压是指舒张压等于或小于100mmHg。
美国国家高血压诊断、评估、治疗联合委员会在一次新闻发布上明确指出:轻度高血压不仅增加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也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因。
由于“轻度”一词给人一种相对安全的错觉,致使医生们不积极动员患者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因而常常导致令人吃惊的严重后果。英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统计资料表明,即使是轻度高血压,也会缩短寿命。据报道,我国轻度高血压的发病人数达3000
针对轻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首选非药物疗法,也就是改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有氧代谢运动、必要时减轻体重、低盐低脂饮食、不酗酒、少喝含糖饮料、远离烟草、充足睡眠、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持3-6个月,如果降压效果不明显,就需要药物治疗。但是记住,即使进行药物治疗,上述的健康生活方式也必须坚持。
高血压病的用药原则
(1)就医时,医患之间充分沟通。尽可能把有关信息,哪怕是你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目前的用药情况)告诉医生;询问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有些琐碎的问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以免过后遗忘。
(2)药物治疗对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但却不能根治高血压,这就意味着一旦开始药物治疗,就要坚持服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
(3)一些降压药物是通过减轻心脏和血管负担发挥作用的,而另一些则是除去体内过量的水分。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医生很可能联合处方几种降压药物或采用单片复方制剂。严格遵守医生处方服药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一环。
(4)咨询医生服药的具体方法,包括每天的服药次数、每次服用的剂量和服药的最佳时间,然后坚持执行。
(5)偶尔一次忘记服药,如想起来时距下次服药时间较长,可补服药物;如已接近下次服药时间,不必再补服药物。
(6)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降压效果和是否产生副作用,如果降压效果不理想或者服药后出现任何不适(例如头疼、头晕、干咳、下肢和踝部水肿、恶心、视力模糊或者排尿出现异常等),不要自行停药,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
(7)影响降压效果的因素,除了药物的品种和剂量外,还有未按规律服药、使用了能增高血压的药物(一些感冒药也能引起血压升高)、吸烟、情绪激动、盐摄入量过多、睡眠呼吸暂停未纠正、失眠、超重或存在引起高血压的病因(即继发性高血压)。
(8)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不可停药,也不可盲目减量,是否减药或停药要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例如夏季血压比冬季低一些,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季节变化适当增减药物剂量。
(9)老年人切忌急剧降压,血压的快速下降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带来不良后果。
(10)提倡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每天一口水、一片药。
&&& 单片复方制剂是把不同类别的降压药物的常规或小于常规的剂量制成一片药物。这已成为降压药物发展的大势所趋。
首先,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要实际降压达标,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第二,药物使用的种类越多,片数越多,每日服用次数越多,越容易忘服漏服药物。第三,同一种药物剂量加倍,毒副作用增大,费用倍增,而降压疗效增强的很有限。
单片复方制剂联合使用不同类别降压药物,疗效明显大于同种药物增加剂量,副作用减少,费用小于两种(几种)药物单独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每天一口水,一片药,便于坚持治疗,不漏服药物。
使用单片复方制剂也是我国的传统。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把传统降压药物利血平、氢氯噻嗪和双肼苯哒嗪的1/8片到半片混合在一起,诞生了广泛应用的复方降压片和降压0号。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新型降压药物组方的单片“复降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分别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或吲哒帕胺)或钙通道阻滞剂的复合剂型,并且已有这三类药物的“三联”复方;还出现了降压药与降脂药(他汀)或叶酸的复方制剂。
&&& 哪些人需要单片复方制剂?(a)使用单一一种降压药物效果不好者。(b)初诊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起始即可选用单片复方制剂。
&&& 哪些人不首选单片复方制剂?高血压同时有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因需调整药物剂量,一般不首选单片复方制剂。
(11)效不更方!
a)频繁更换药物,血压易波动而难以满意控制。目前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往往用药5-7天才有明显降压效果。有的患者才用药1-2天,一测血压,下降的不明显,就急着换药了,换来换去,哪种药物也不行。
b)降压药服了两三年了,血压稳定,耐受良好。可有的患者担心药物用长了一会蓄积副作用,二可能“耐药”疗效变差。
我建议“效不更方”,不要随便改药换药。
“一线”减压药物-降压药物“四大金刚”
为了方便记忆,临床医生把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总结为ABCD四个系列:A—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B—β受体阻滞剂;C—CCB(钙通道阻滞剂);D—Diuretics(利尿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名的字尾为普利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药物名的字尾为沙坦类)。
(2)交感神经抑制剂:包括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α和β受体阻滞剂、中枢性降压药、神经节阻滞剂和交感神经末梢抑制剂。
(3)钙通道阻滞剂:用于降压的钙通道阻滞剂有二氢吡啶类和苯烷胺类。
(4)利尿剂:如噻嗪类、襻利尿剂和保钾类利尿剂,其中以噻嗪类利尿剂应用最为普遍。
&&& 抗高血压一线药物选择指南
心肌梗死后
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
双侧肾动脉狭窄
β受体阻滞剂
心肌梗死后
快速性心律失常
慢性阻塞性肺病
外周血管病
心脏传导阻滞
高甘油三酯血症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运动员、性活跃男性
体力活动者
钙通道阻滞剂
外周血管病
收缩期高血压
糖耐量异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
房室传导阻滞
收缩期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心血管药物进展的里程碑之一。
a)治疗高血压的一线降压药,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用药。对心脑肾血管有保护作用,逆转左室肥厚。
b)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时的首选药,与利尿剂合用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最佳选择。
c)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长期使用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和降低死亡率。
d)治疗糖尿病性肾病,能改善肾功能,阻止肾功能恶化,减轻蛋白尿,防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e)防止心肌梗死和高血压引起的心室扩大肥厚和血管增生肥厚等心血管重构变化。
f)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减轻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包括:(a)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血压。(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输出量。(c)舒张大的心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脑血流量;舒张肾脏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力、高滤过、高灌注程度。(d)逆转左室肥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抗氧自由基。(e)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具有高亲和能力、高选择性、高特异性,除了有良好的抗高血压、抗心肌肥厚、抗心力衰竭作用外,还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3)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儿童、双侧肾动脉狭窄、低血压或循环状况稳定者、严重肾衰竭、过敏体质、粒细胞减少症、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4)注意日常活动,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a)站起身时动作要缓慢
b)睡眠时把头枕高
c)避免长时间站立
d)避免热水浴
e)活动四肢
(5)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若出现干咳,四肢、面部、粘膜、声门或喉头血管性水肿,面部苍白或潮红,味觉减退或异常等反应,应立即报告医生。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是20世纪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1)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
a)对心率的影响:各种β受体阻滞剂能不同程度减慢心率。
b)对血压的影响:非选择性β阻滞剂和选择性β1阻滞剂能降低血压,而β2阻滞剂没有降压作用。
c)对心功能的影响:高血压患者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改善心脏射血分数,逆转心室肥厚。
d)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2)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注意事项
a)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减药和停药。使用较大剂量时,突然停药可能导致高血压、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绞痛加剧甚至心肌梗死。
b)学会自测脉搏,若静息时脉搏<50次/分钟,要告知医生。
c)糖尿病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可能掩盖低血糖的症状与体征。β受体阻滞剂长期使用,尤其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易加重糖尿病或增加新发生的糖尿病。
d)若出现下列情况,通知医生:
喘鸣、呼吸困难
水肿、疲乏
头晕、精神抑郁
皮疹、腹泻或便秘
钙通道阻滞剂
(1)钙通道阻滞剂是心血管病常用药物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和肥厚型心肌病等的治疗。
a)钙通道阻滞剂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大小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压作用明显。可用于轻度、中度、重度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
b)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心绞痛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c)钙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提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轻疼痛;也可直接缓解冠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压和体重有关系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