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训练训练真的能训练智力的训练吗

智商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吗?_百度知道
智商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到 智商应该也可以吧 俗话说要勤动脑么
采纳率:60%
智商是通过学习提高的,不是通过训练提高,多看历史书籍,名人传等,少看心灵鸡汤!!!
可以哦,想要开发智力的话可以通过平时的一些小习惯来锻炼右脑,毕竟人的右脑开发的还是很少的
记忆力是可以提高的,跟智商没关系。
提高不了多少
不过可以培养观察力什么的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上清华”真的只靠智商吗?
[摘要]爱因斯坦智商高达160、莫扎特165、达芬奇230、歌德310、美国历任总统智商也在140以上……难道智商高的人才能有成就?日,北京,清华大学迎来2014级新生入学报到。 (东方IC/图)近日,“考上清华靠的是智商”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某教授对清华500个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考上清华核心原因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们平均智商在129-131。“考上清华不在于努力,而在于智商。大家要承认个体差别。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该教授的说法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长江教育研究院孤烟直认为,中国上亿青少年中智商超过129的有数以十万百万计,但清华大学每年本科新生只有3800多人,那么数十万智商超过129的孩子中,为什么只有3800多智商超过129的学生考上了清华?有网友称,“好的资源、家庭背景都在城市,难道农村的孩子智商比城市的差?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高智商也变低智商了。”“这种智商划分言论容易让人联想起希特勒的种族优劣论。”当然,也有人认为“上清华靠智商”只是说出了教育常识。那么,智商到底是什么鬼?“上清华”真的只靠智商吗?智商测试靠谱吗?首先,要搞清楚智商的定义。按照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智商”为现存智商测试的结果,却不包括尚未得到量化方法的智力量化结果。而智力,目前被主流心理学界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现实生活中,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商来衡量,但智商不等于智力。如今测量智商的方法多种多样,以韦氏智商测试为例,测试分为四大块:语言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工作记忆和处理速度。但当这四项能力之间的差异过大时,智商分数这个数字就失去意义了。此外,测量出来的智商分数,实际上存在一个95%的置信区间。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实际智商很可能是跨越两个分区的,智商分数高了或低了几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智力测验的流行最初源于征兵。一战时,参军人数过多,美国招募人员急需一种测量方法来筛选出能更快在训练中接受技能的学员。由于智商测试在征兵过程中的大范围使用,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智商测验可以根据领导能力和其它社会特性来区分不同的人,这个方法是经济的、民主的,由此可区分哪些人能从教育中获得更多效益而哪些人不能。于是智力测验便大范围被学校和工厂所使用。近代的智力理论中,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超越传统智商测量范围的一些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智商测试因为其局限性,并不能涵盖一个人智力的所有方面,许多和智力有关的因素在测试中被忽略了。目前的智商测试使用了心理测量学中的因素分析法来找出智力的各个维度,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维度划分,其中许多维度仍缺乏科学的测量指标,仍有许多未被发现的智力因素。(新华社/图)谁在决定智力的高低?可见,智商测量的可靠性尚在摸索中。“考上清华不在于努力,而在于智商”这一言论未免过于片面。但无可否认的是,智商高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这里有一套关于智商比较有意思的数据,供大家参考:爱因斯坦智商高达160、莫扎特165、达芬奇230、歌德310、美国历任总统智商也在140以上....难道智商高的人才能有成就?是的,智商高的人总能轻易考高分上名校。但也有人认为,智商不高的人仍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智力,从而考上清华北大。这里涉及了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智力的差别是源于先天基因还是后天发展条件?据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家庭条件下养大的同卵双胞胎,到四十来岁的时候幸福度、成就均相差不大,这似乎证明了智力高低先天因素占主导,人类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智力,智力只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现任教于马里兰大学的苏珊·贾基和马丁·布施库尔发现,对于练习过一款叫N-back游戏的年轻人而言,其“液态智力”可以得到改善。也就是说,玩这款游戏,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这款让人记住黑猫出现位置的游戏看似简单,却能锻炼你操控头装载信息的能力——把数字加减,用相反的顺序排列,或从高到低排列,无形中提高了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技能,即“工作记忆”。人类了解一个比喻或类比依赖于“工作记忆”,而这种工作着的记忆,对应着人类的液态智力。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具有两种形态: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晶态智力是由存储的信息和技能知识形成的宝库,随年龄而增长;而液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液态智力很早就被认为在成年早期抵达峰值,随后逐渐下滑,且一直被认为不会受到训练的影响。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研究人员在了解“工作记忆”如何工作这个问题上获得显著进展。他们开发出多种敏感测试来衡量它,并确定了它与液态智力的关系。在2008年,贾基把其中一个工作记忆的测试转变成为一个训练来增强工作记忆,像是测试身体技能的方法同时可以用于增强体能一样。如果把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看成是大脑的心血管功能,通过训练两者,即可增强基本认知能力,即液态智力。 贾基的训练方法主要通过高强度、多方式地锻炼“工作记忆”来刺激“液态智力”。与其他测试不同的是,贾基的研究进一步显示,训练的成果能被转移到其他与原本训练毫不相干的测试中。自这份研究报告出版以来,其他学者不仅在小学生,还在学龄前儿童、大学生甚至老年人身上取得了类似的研究成果。不过,该研究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系首席智力研究员恩格尔表示,“液态智力不是从文化派生而来,它几乎就是受基因驱动的那部分智力。一些大脑部件对于这种智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前额叶皮层对于控制注意力尤为重要。多年来出现过数百项旨在增强智力的尝试,但几乎没有成功的。”神经学家阿德里安·欧文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节目《理论大爆炸》合作完成的一项试验显示,参与“提升大脑”软件的在线项目测试的11430人中,大多数人接受过培训后,在该培训项目上的认知表现有改善,但并没有发现改善效应转移至未受训任务的现象,即使这些任务都与认知密切相关。在此,通过改善工作记忆来改善液态智力的方法受到了质疑。培养思维习惯能提高智力吗?目前,科学界主流认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对智力产生影响。《科学杂志》2011年刊登了“What Does IQ Really Measure”一文,得到的结论是,智商测验得高分有两个因素:智商高;有动力取得高分,即获得成功的意愿。尽管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表明智力具有固定的遗传成分,但至20-50%智商的改变源于其他因素。智力的遗传因素影响程度甚至远远低于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而更像是影响体重和身高的相互作用的复杂基因。身高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的,但存在着如营养等影响身高的强大因素。更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获得教育和技术机会的不断拓展,人类的智商平均值在一个世纪内稳步提升,这种现象被称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有“最后的通才”美誉的数学家庞加莱,童年时因为运动不协调、经常得病,所以很多时间都用来读书。成年后的他参加比奈的智商测试,发现分数低得像低能儿。但却最后成为了被公认是19世纪后四分之一和二十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对于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其中奥妙何在?其实也没有什么奥秘,就是因为庞加莱的视力很差,主要靠听转化为想象的方式来理解,这种从小到大的训练使他具有极强的直观思维能力。他总能“看到”抽象概念所表述的“东西”,并习惯以图形即几何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充分利用数学直观,再加上远超于常人的计算量,他才得以成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数学“天才”。《科学美国人》杂志曾提过5个提高智商的方法则:Seek Novelty(寻找新奇领域),Challenge urself(自我挑战),think creatively(创造性思考),do things the hard way(不走寻常路),network(社交)。至此,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上述所说的观察或者提高智力的实验和研究方法均有一个共同点:从小训练你的思维习惯。智商仅是外在表现结果,而智力的高低根本在于思维习惯的差异。简而言之,提高智力的秘密 =从小找事+自讨苦吃+骚扰别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考上清华北大,智商不高不要紧,只要后天努力一点,还是有机会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katrina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最强大脑”,能通过练习获得吗?
最近听说,一家教育机构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拔苗助长,以提前学习未学内容来“制造伪天才”而被封杀了。参加培训的孩子成绩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问孩子为什么会成绩下滑,孩子说“要记得太多,记乱了”。
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我们不禁开始反思,一味的拔苗助长,既不会带来智商上的提高,也不会真正的帮助到孩子的成长。那该家长朋友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在“智力排行赛”中一举成名呢?
面对家长的踟躇与迷茫,今天我们就来解开有关智力的误解麻团,聊聊智力那些事,听听科学怎么说。
问题一,天才真的存在吗?
我们的家长朋友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拥有“最强大脑”,期望我们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取得绝对优势。科学家对家长们关心这个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好消息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公式,最终得出了一份 “智慧基因”的名单,入围的有: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组织蛋白酶-D、多巴胺。
而坏消息是,纵使您的孩子使出浑身解数发挥好这三个基因,智力也提升不了多少,所以绝对的“智慧基因”并不存在,最起码到现在为止,还未真正出现。
但病理学家仍不死心的继续探究关于“智慧基因”的奥秘,迫不及待地对人类公认的优秀大脑(爱因斯坦、高斯)进行了解剖分析,企图发现“科学家的智慧基因”。
可最终的结果还是给饱含热情的病理学家们破了一盆冷水,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大脑组成结构和我们真的无异,只是在部分区域会有正常的个体差异而已,所以最终的结论就是,这世上并没有真正的“智慧基因”更没有“天才超脑”。
家长可能会抛来疑问,如果天生的基因不作美的话,那这场“智力排行赛”我的孩子岂不是必输无疑?
NO,事情还有新的转机。那就是充分发挥“晶体智力”的魅力。
问题二,智力真的会波动吗?
答案是,是的。
“弗林效应”就是最好的佐证,科学家詹姆斯·弗林对美国国人的智商进行了109年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智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晶体智力”上,那什么是“晶体智力”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智力的结构。造物主在制作人类这个高等生物时,早就为我们不偏不倚地制定好了一套严格的智力结构,它就像是一枚硬币,由正反两面构成:“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的定义为:固体、被储存在大脑的智力数据库。就像是您教会了孩子识别了香蕉这种水果,孩子在大脑中对香蕉的信息进行记忆和储存:颜色、形状、味道、触感等等。
“流体智力”的定义为:流动的、可分解、可发挥的智力数据库。就像是您的孩子会在认识香蕉的基础上,根据香蕉皮的颜色想象到黄色的月亮、黄色的香蕉船,根据香蕉弯弯的形状想象到了弧形的船只、眉毛、回旋镖等等。
问题三,晶体智力真的能提高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只要环境适当。
因“晶体智力”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超大,所以它是唯一可利用和可提升的。
晶体智力是指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例如识别文字的能力、语言描述的能力、事物的判断能力等等。这一能力一生都是发展期,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所以智力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随着您教子的方式,随着您给予的教育环境来浮动调整的,这才是可以取胜的必杀技。把握好您孩子的前25年,给TA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学习环境。
问题四,智力锦囊存在吗?
没错,提升智力的妙招真的存在,下面我就介绍两种。
1、好奇心让人更聪明
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或领导家的潜质,当我们的孩子还可以对您不停地说着“为什么”时,您应该感到内心雀跃。
神经学家这样描述我们的学习:人在体验新鲜事物时,大脑会产生更多神经突触连接,连接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我们对新信息的接收能力就越强,保存的时间也越长。经常的接触新鲜事物还可以刺激大脑生成多巴胺,使人心情愉悦,并刺激新的神经细胞形成。所以好奇心,可以时刻让你的大脑保持活跃,达到更理想的学习状态。
建议您,给孩子创造新鲜的环境并让孩子全身心体验其中,比如陪孩子一起画一幅油画,至于画面的颜色、布局、风格都由孩子自由的发挥和创造,不断的让孩子的思维舞蹈,这时思维的高强度运作是有益大脑的一种锻炼。您需要做的就是真诚的陪伴。
2、比赛让人更投入
益智玩具或游戏是个不错的选择,科学家理查德·海尔曾做过一项研究,来探究连续高强度的益智游戏训练能否提升大脑的认知能力。一群未接触过魔方的人在进行益智训练后,他们的大脑皮层的厚度和活跃程度均有所提高。所以益智玩具或游戏是有助于提升大脑的认知能力,但前提是你需要完全地投入其中。
如何投入其中呢?非常简单,把对手定为自己,一次次刷新自己的成绩。
建议您,和孩子一起寻找一个TA喜欢的益智类玩具或游戏,陪他一起参与其中,鼓励TA一次次刷新成绩,让孩子的大脑时刻处于忙碌的工作状态以保持犀利,时刻挑战自己,让大脑长期保持在活跃状态,智力提高才会可能。
随着四个问题的破解,智力的那些事也落下了帷幕。
最后一句重要的话要送给您和孩子:智力光靠冰冷的机器是培育不出来的,只有在温暖和爱里才会扎根发芽。愿您抛弃“智力排位赛”的名额,给孩子一个可以好奇爆棚和的自由赛跑的空间与条件。
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致力提升的事,推荐您看《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这本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50节课令你成为“知子”的父母,培育杰出的孩子
4节课让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
今日搜狐热点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本全面剖析智商与天赋的解惑之书打开成才的正确方式有关智力对人生的影响,读这一本就对了!科学作家万维钢、美国大学招生官和教务长一致推荐&2016年夏季家长和学生必读书单&《绝非天赋
[中文版序]孩提时代的我一直生活在双重身份之下。一方面,我的老师不断提醒我说我患有学习障碍;而另一方面,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的能力绝不止于此。我渴望了解一切,更渴望了解自己。我想知道:我到底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的极限在哪里?我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没有理会老师对我的过低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特殊教育的束缚。之后我报名参加了几乎所有我能修的课程。虽然我没有能够掌握这些课程的全部知识,但在此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了解了自己的好恶,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发展的智力类型是哪些。最终,我收获了蜕变。非常开心这本书能够抵达中国读者之手。这本书最初于2013年在美国出版,自此以后,我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教育领域亟需对智力的概念进行拓展。智力的定义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能力方面,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譬如个人目标、梦想以及动机水平、投入程度和毅力大小等。这些素质与学生的技能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展开的过程。如果我们只聚焦于整个系统中的某一个部分(如智商)而没有同时去关注学生个性化方面的素质,那么我们势必会极大地低估他们的潜力。我认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过早地对儿童的潜能盖棺定论,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错失了无数能够促成儿童积极发展的良机。无数的可能性就在我们身边,但是要抓住它们,我们需要扩大关注的范围,将目光从标签和考试成绩等狭隘的指标上移开,代之以&全人教育&的眼光去关注儿童本身。在这本书里,我逐步推进、层层递进,最后引出了我的个人智力理论。我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我的整个孩童时代,将我的每一段个人经历与智力某一层面的最新科学研究结合了起来。我首先探讨了我们对人的才能发展的理解,然后回顾了智商测验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我们来到标签的世界,探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学习障碍&或&天赋优异&的标签将意味着什么,讨论这些标签背后存在的争议问题。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涵盖了关于动机和自我调节的最新科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讨论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特殊才能和高创造力的本质。我希望读者们读到最后一章的个人智力理论时不会感到诧异。对书中所论及智力的各个视角进行了多年的不懈探索之后,这一理论逐渐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希望读者们也能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我们需要转移到个人层面去重新认识智力。我坚信,是时候让教育工作者们抛却标准化和充满竞争性的智力概念,去拥抱一种新的理论--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而我们需要付出耐心并掌握相应工具,去透过标签真切地看到我们眼前的孩子。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能够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真诚的,斯科特&考夫曼[引言]通往&伟大&的道路不止一条我独自一人坐在灯光昏暗的教室里,眯着眼睛透过门缝向外张望。走廊对面是另一间教室,里面坐满了我的同学,他们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门缝的宽度刚好能让我看到教室的一小部分。现在上的应该是生物课,因为同学们正在解剖青蛙。我听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近。我使劲儿去听他讲的话,但就是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他讲的听起来很专业,也许与青蛙的器官有关。突然,老师出现在了门口。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他一脸谨慎,我觉得情有可原,毕竟他手里还拿着一只活青蛙。他把青蛙慢慢地举到与我视线平行的位置,青蛙&呱--&的叫了一声。我凝视着它光滑、闪亮的眼睛,感觉它似乎要对我说话。我伸出手从老师手里接过青蛙,紧紧地抓着它向教室的门口走去。教室里的&外星人&用狐疑的目光打量着我。为了向他们证明我和他们一样有资格学习如何解剖青蛙,我大声喊出了刚听老师讲过的一个专业术语--鼓室!青蛙微微一笑。我想它肯定觉得我很厉害。然而,老师并没有微笑,似乎不以为然。突然,老师&砰--&的一声关上了门,我惊醒了。背着&学习障碍&的标签艰难前行很小的时候,我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到3岁时,我已患过21次耳部感染。虽然通过手术,耳道内的液体被清除了,但是我又患上了中枢听觉处理障碍症,这使得我很难即时处理话语。手术成功的失明患者无法立即看到事物,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世界。同样的道理,术后的我也必须重新学习如何处理听觉输入。语音进入耳朵后,我需要比别人多花一个步骤才能明白它们的意思。毋庸置疑,听觉处理上的不幸使我落后于学校的同龄人。在一次智商测验中,我得分很低,于是我不得不重读三年级。当时,我对自己说:&天哪,我一定是落后了十万八千里,否则他们怎么会认为我还没有做好读四年级的准备呢!&早期的生活经历激发了我对&人们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这一问题的兴趣。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公园玩耍时我便注意到,有些小伙伴比其他人更擅长运动,他们的动作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精确和优雅。我曾经观察过我的小伙伴李,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越过攀爬架,而我却老是摔跟头。我当时总是纳闷:&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喝了什么神奇汽水?最关键的是,哪里可以买到?&在学校里,我同样注意到,同学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的学习内容,我却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即便如此,我还是怀疑这是否足以判定我患有学习障碍。不管走到哪里,不论做什么,我似乎都无法挣脱&学习障碍&这个标签。我被安排接受特殊教育,在那个环境里,老师对我未来能够取得成功所抱的期望值极低。然而,在内心深处我知道,我的能力绝不止于此。我渴望挑战和展示自己,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次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内心想要了解&智力&的渴望变得愈加强烈。在高中阶段,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书籍,做了所有我能找到的智商测验,并认真分析为什么有些题目比其他题目更难。上大学后,我便踏上了更加正式、科学的人类智力探索之旅。我尽自己所能了解了所有心理学家对人类智力的测量方式,我所从事的研究也意外获奖。然而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过去闭口不提,生怕同事们会因此质疑我做研究的客观性,担心自己通过努力拼搏所获得的一切会因此而遭到否定。踏上这趟征途之初,我深信一个人的智力是无法精确测量的。然而之后的发现却让我吃惊不已。我一门心思沉浸在智力探索的复杂辩论和方法论探讨中,居然会时不时地忘记自己的过去。当我遇到与自身经历明显矛盾甚至完全相左的研究结果时,我必须在研究和自我意识之间做出调和。我经常问自己:&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多元、矛盾的真相?我到底应当相信哪种真相--是针对大量人群所做的冷冰冰且无个人色彩的归纳,还是极其个人化的主观经验?主观还是客观?&我脑海里的两派观点皆让我高度怀疑。为了让读者朋友能了解一下我内心的纠结,这里先给出我同事们所持的典型观点。同事:智商测验只是对一种特质的简单评估,并不能由此判定一个人过去和将来的潜力,其作用只不过是在对个体成长进行外在干预时提供参考。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智力方面的能力,一个单一的测验分数对个体取得人生成功的概率没有任何影响。作为对上述观点的回应,我的内心开始了以下斗争。主观的我:我倒希望这是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们并不认为学习障碍是可以轻松克服的。我们老早就给他人贴上了&学习障碍&的标签,把这些孩子视为有缺陷。很明显,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与别的那些在校表现良好且擅长做智商测验的孩子的反面--那些所谓天资聪慧的儿童。说到智商测验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衡量标准,事实上,许多其他的测验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评估多元的技能,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智商测验。这些测验也许有不同的称呼,譬如学业成绩、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SAT)、美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ACT)、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以及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等。我想说的是,不要让它们蒙骗了你--它们测量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可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心理学家要将其称作智力?谁赋予了他们定义这个术语并将其据为己有的权利?的确,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些标准化的考试中得分很高,但是仅仅因为分数高,我们就得承认他们所测量的东西,也即他们的强项,就是人类智力的巅峰吗?我们凭什么要听他们的?凭什么把他们的话全都当真?难道他们在做科学研究时不会有主观因素掺入进来吗?一点也没有吗?果真如此吗?倘若这些一丝不苟、不偏不倚的科学家们拥有截然不同的童年经历,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他们仅仅因为在自己发明的某项测验中得了低分便被剥夺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机会,结果又会如何?他们还会这么轻率地给这些测验贴上智力测验的标签吗?他们会不会在克服自己的主观性后依然贴出同样的标签,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试图捕捉的正是人类智力的本质?抑或他们会略微改变对这些测验的看法?也许他们会以不同的观点去看待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并把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智商是如何与其他众多重要但无法通过某一次简单的横向测验就能巧妙捕捉到的生命特质相互作用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状&&)客观的我:冷静下来吧,哥们,别让你的主观性掩盖了事实。大段大段的抱怨读来令人烦躁,应当使用更平和的语气、更经济的措辞,应当让你的思路更有条理。我的论据如下。第一,研究人员深知学习障碍具有发展性特征。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从而无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其咎不在研究人员。第二,你的说法对那些思维缜密、一丝不苟的智力研究人员是不太公平的,他们殚精竭虑,只是为了发现人类智力的本来面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承认他们所探讨的只是平均值或者可能性,并且他们充分意识到异常值的存在。你的说法对于致力于智力应用研究的学者来说也绝对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工作,建构了一套可信、有效的测验系统,这些测验在统计学上与许多现实世界的结果紧密相关。他们开创了一些心理学界有史以来最具预测性的测验,使人们从中受益颇多。诚然,他们中大多数人很可能在自己设计的测验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分数,因此不知道被贴上&智力低下&标签的人生是何种滋味。此外,还有一个很不幸的事实,即智商测验被随意滥用,因而对很多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包括&主观的我&。但是,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并对分数进行得当的解读,那么这些测验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发掘其最大的潜力。但是,我必须很客观地指出,我压根儿搞不懂&潜力&这个词到底指的是什么。主观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反驳,但是我必须继续这本书的写作。关于人类智力的诸多疑问从一开始,关于&人类智力&我便有无数的疑问。智商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生命中还有比智商更重要的东西吗?如果你在智商测验中表现不佳,又该怎么办,是破罐子破摔,入住一家精神病院,从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吗?低智商有无弥补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弥补?弥补措施是否因环境而异?如果我想成为一名主持人,与瑞安&西克雷斯特一同主持《美国偶像》,那么我的智商分数最低要达到多少?如果我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这一数字又要有何不同?关于&才能&(talent),我也有着同样多的疑问。究竟何谓才能?人人都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似乎他们懂得其含义。我们都知道没有人生来就具有完全成形的特质,也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阅读莎士比亚的原著。所以,才能并非与生俱来。但是我们也看到,人们学习知识的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难道这就是所谓才能的体现吗?接着我想知道,是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都需要才能。比如,玛丽花了15000个小时写了一部畅销小说,而约翰花了5000个小时,两人完成小说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是不是就可以说其中一人更配得上&天资聪慧&这个标签呢?此外,才能难道不是高度专业化的吗?在一些领域,比如数学,可能需要更多数字推理方面的才能;而在其他一些领域,比如投掷飞镖,则更依赖于运动技能的机械重复。甚至在同一领域内也会存在多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也许弗兰克靠他的低吟唱法在音乐上获得了国际声誉,而莎拉则以其高音唱响全球。虽然才能不同,但是两人均在音乐领域取得了成功。对于&练习&(practice),我也持同样的怀疑态度。怎样才能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表演?最经典而常见的答案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但是从来没有人会发问: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什么人?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拥有很高的智商、优秀的音乐才能或者很强的内驱力。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些没有必需技能的人已经被排除在竞争之外了。如果我们仅仅去研究这个特殊人群,并发现能力并不能将伟大和平凡区分开来,那么我们能否真的得出结论:能力对音乐天才的开发没有作用?也许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练习的决心。但是有很多不同的基因,所有这些基因都在与周遭环境不断地进行交互作用。不会有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或完全一样的经历。那我们如何才能搞清楚基因对于成就的作用呢?接下来是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量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是要获得成就就一定要有独创性?区分优良和真正伟大的是什么?它们的分界线又在哪里?还有,独特的生活经历难道不重要吗?你能从独一无二的视角看世界,这一点难道不重要吗?或者说你有独特的才能呢?你就是有一边跳霹雳舞一边用约德尔唱法唱歌的罕见能力。假设你的SAT分数非常低,但是你可以一边做转头动作一边用约德尔唱法哼唱后街男孩的歌,这个算不算数?你是不是必须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才算有所成就?障碍的作用是什么?冷峻的生活经历,诸如自幼患有某种缺陷,该如何促进成功?上学期间被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是一段痛苦不堪的经历,但是这样的经历会不会正好成为驱动一个人去改变世界的必要动力呢?我希望我能解决以上所有的问题。但事实是,我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这趟探索之旅终究不虚此行人类智力这个难题有太多的可变性,不存在简单的答案。尽管如此,有些事情我还是能够确信的。人人都有独特的需求,都有资格受到鼓励。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的倾向、爱好、梦想和目标千差万别,环境也是不同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可惜现实不总是如此),人们都有机会找到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在学校里却是另外一回事。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特殊缩影里,你不应当与众不同。我们施行普通教育,根据年龄、能力、年级和学科等一些&武断&的标准将儿童分组。我们将知识以割裂的形式呈献给儿童,却很少涉及知识内部的关联,以及如何将所学运用到更广阔的世界。如果你偏离了常态,那么恭喜你,也许你够资格去接受特殊教育了。在学校这个人为创造的世界里,标签很重要。个体差异与有限资源之间存在冲突,导致家长们纷纷为其子女争夺特殊服务。有这么多生命的未来岌岌可危,我们必须仔细推敲我们判定一个儿童不合常态时所采用的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方法会影响我们的干预方式以及我们对他们所抱有的期望值大小,也就是我们会给他们多大展翅高飞的空间。我坚信,我们可以认可并珍视每一种心智,而不去贬低他人的价值。我不认为智力是一个零和游戏:仅仅因为这个人按照社会所设定的标准来看是有才能的(不论这个&才能&指的是什么),就意味着那个没有&才能&的人无法发展其智力功能的巨大潜力。通向成功的道路岂止一条。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背负着什么样的标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巨大优势的东西也许在另一种文化里一文不值。有些人足够幸运,他们出生的环境支持并高度重视他们的优势。然而有些人却不得不去改变周遭环境,以展示他们的优势所拥有的价值。这是一本个人化的书吗?绝对是。我希望读者通过我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包括我早年因为背负&学习障碍&标签而感受到的痛苦和迷惘,也包括我后来超越所有人的期望后所感受到的胜利和成功。人类智力的研究引人入胜,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得以跨越自身的障碍并开始质疑这个告诉我不可能成功的体系,我开始质疑我们对人类智力及其可能性的整体理解,我想知道还有哪些人被某个不公平且武断的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科学家能够展示真实可观察的行为,但是&智力&这个概念却没有固定含义。包括科学家在内,我们所有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念和经历来解读行为的,故而我们很有必要近距离审视一下我们为&智力&这个词所下的定义,因为它深刻影响着千百万个生命。在本书中,我尽力使大家在文字中能清楚地看到我主观面的呈现。同样,我希望在呈现研究结果时也尽力做到客观、清晰。我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科学家们贴在各种现象上的众多标签揭开,但我想做的不仅仅是停留在&标签&这个表面上,而是要指出其内在的机制。我把这一对人类智力的探索旅程分成了不同的阶段。第一部分&源头&(original)为全书打下了基础。在我们进入实质性的细节讨论之前,我想让大家掌握特质发展的事实,了解智商的历史及其现行的测量方法。有了这些知识做基础,我们随后进入&标签&(signal)的世界。根据早期能力的不同,孩子们被打上了各种标记。在这个以&标准&为本位的教育环境下,不管是有学习障碍还是天赋优异,关于谁适合什么标签的争论都在持续发酵。探讨完标签之后,我会定下关于&投入&(engagement)的规则。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要么可以提升学生的投入度和毅力,要么导致他们浑浑噩噩、回避挑战。众所周知,动机、心理定向和自我调节紧密相关,它们具有高度可塑性并深受情境的影响。了解了以上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后,让我们跳出学校的世界,看看&能力&(ability)是如何在人生舞台上一展身手的。大量研究表明,专长(expertise)和刻意练习(deliberatepractice)是成功的重要致因。然而,刻意练习能否解释一切问题?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一下其他能力(刻意练习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能力),包括&一般智力&&才能&和&创造力&。在每一种情况中,我们都将尝试放开手脚,一窥标签之下的真实情况。最后,在探索了人类智力各个引人入胜的层面之后,我会在末章为大家呈现我对人类智力的重新界定。我相信这个新的定义更好地描述了人们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和学习的,同时给予了他们实现梦想所需要的理解和信任。在陈述完概念之后,我会讨论其对教育和社会的更广泛的意义,同时列举一些符合这个新定义的项目计划。在我们踏上这段旅程时,我鼓励大家像我一样去质疑一切。尽管多有批判之词,但是我仍要承认,多年来我深受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启发。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我无法走上这段旅程。我非常感激他们在尝试解决与人类智力相关的众多难题中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也非常感激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记者和作家,他们为普通受众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文章和书籍,探讨了关于才能、练习和高成就的决定因素。通过大批的记者、作家、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得以管窥世界的运作方式,是他们提升了我们对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唯有了解了世界的运作方式,我们才能引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需要的变革。现在,请你跟我一起踏上这段仍在持续的旅程,去了解人类的无穷可能。让我们来一次关于人类心智及其众多表现形式的完整旅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会让我们感到舒服,有时它们看起来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但是请你紧跟我的脚步,我希望能让你信服:与任何一块有失偏颇的碎片相比,人类智力的整体大画卷更加美好、壮丽且充满了希望。[精彩样章]一切从这里开始伟大的源头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大量的讨论。1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才是具有超自然或神圣特质的。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缪斯被认为是文学和艺术灵感的源泉。哲学家康德认为,创造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事物的能力是天生的,是无法教授的。218世纪颇具影响力的英国画家乔舒亚o雷诺兹(JoshuaReynolds)则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他对英国皇家美术学院(TheRoyalAcademy)的学生宣称:&凡事皆需目标明确的劳动,否则终将一事无成。&3虽然围绕这个话题有着太多的观点,但是第一次对其进行科学性的探讨是在1869年,当时弗朗西斯o高尔顿(FrancisGalton)发表了著作《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Genius)。4高尔顿是查尔斯o达尔文的表兄,他对达尔文的观点--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源头非常着迷,并相信类似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的天赋千差万别。他的证据不是来自遗传学(那时还没有现代基因分析),而是通过考察家族血统得到的。高尔顿通过伦敦《泰晤士报》中的讣告收集欧洲杰出男性的数据,表明&杰出&似乎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至少对男性来说)。他发现这一点在很多领域都适用,包括政治家、军官、科学家、诗人、画家以及音乐家等。最终,高尔顿不再满足于轶事证据,他决定着手研究人类智力的测量。在1883年伦敦举办的国际健康博览会上,他设立了自己的&人体测量实验室&,人们只需花3便士就可以测量很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视觉和听觉敏锐度、色觉、眼的判断力、呼吸力度、反应时、拉力和握力、击打力、臂展长度、坐姿和站姿身高以及体重&。5高尔顿的关注重点在于&杰出的本质是什么&,虽然他也承认激情、热忱和坚持的重要性,不过他认为环境固然有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具有遗世独立的天赐才能。6这个观点也颇受争议。1873年,法裔瑞士人、植物学家阿方斯o康多尔(AlphonsedeCandolle)指出,西方文明社会里的杰出科学家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下往往能最出色地完成工作,从而表明了环境在培养基因表达中的重要性。7然而个体差异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康多尔的成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差异巨大的环境里成长的科学家会彼此不同,但是他的结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处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也彼此不同。环境差别是不是这个问题的唯一解释?基因差异到底有没有作用?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各自为阵激烈争辩,但没有定论。当时严重缺乏的是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责任编辑:马笑 PN114]
责任编辑:马笑 PN11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147344
播放数:142488
播放数:150084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力低下儿康复训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